腹膜炎的治疗原则

合集下载

腹膜炎怎样治疗?

腹膜炎怎样治疗?

腹膜炎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腹膜炎的治疗方法,治疗腹膜炎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腹膜炎应该吃什么药。

*腹膜炎怎么治疗?
*一、西医
治疗原则上是极积消除引起腹膜炎之病因,并彻底清洗吸尽腹腔内存在之脓液和渗出液,或促使渗出液尽快吸收、局限。

总的来说,急性腹膜炎的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非手术治疗方法
1、体位:在无休克时,病人应取半卧位,经常活动两下肢,改换受压部位,以防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和褥疮。

2、禁食:对胃肠道穿孔病人必须绝对禁食,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继续漏出。

3、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胃肠道膨胀,改善胃肠壁血运,是腹膜炎病人不可少的治疗。

4、静脉输液:腹膜炎禁食患者必须通过输液以纠正水电解复和酸硷失调。

5、补充热量与营养:急性腹膜炎须要大量的热量与营养以补其需要。

6、抗菌素的应用:早期即应选用大量广谱抗生素,之后再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加以调整,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较好。

7、镇痛:对于诊断已经明确,治疗方法已经决定的病人,
为减轻病人痛苦适当地应用镇静止痛剂是必要的。

*2、手术治疗
1、病灶处理:清除腹膜炎之病因是手术治疗之主要目的。

2、清理腹腔:在消除病因后,应尽可能的吸尽腹腔内脓汁、清除腹腔内之食物和残渣、粪便、异物等。

3、引流:以便残存的炎症得到控制,局限和消失。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腹膜炎怎么治疗,腹膜炎中西医
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腹膜炎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腹膜炎”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急性腹膜炎的护理

急性腹膜炎的护理

急性腹膜炎的护理一、概述(一)解剖生理概要腹膜是一层很薄的浆膜,分为相互连续的壁层和脏层腹膜两部分。

壁层腹膜贴附于腹壁,横隔脏面和盆壁内面;脏层腹膜覆盖于内脏表面,成为其浆膜层。

腹膜腔是壁层和脏层腹膜之间的潜在腔隙,是人体最大的体腔。

正常腹膜腔内有75----100ml黄色澄清液体,起润滑作用;病变时,腹膜腔可容纳数升液体或气体。

腹膜腔分为大、小两部分,即腹腔和网膜囊,经由网膜孔相通。

壁层腹膜主要受体神经支配,对各种刺激敏感,痛觉定位准确。

因此,腹前壁腹膜在炎症时,可引起局部疼痛、压痛及反射性腹肌紧张,是诊断腹膜炎度的主要临床依据。

膈肌中心部分的腹膜受刺激后,通过膈神经反射引起肩部反射性疼痛或呃逆。

脏层腹膜的神经支配属于自主神经,来自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末梢,对牵拉、胃肠腔内压力增高及炎症、压迫等刺激较为敏感,性质常为钝痛,定位较差,多集中于脐周腹中部;严重刺激常可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和肠麻痹等。

腹膜具有润滑、吸收和渗出、防御和修复等生理功能,能减少胃肠道蠕动时或与其他内脏器官接触时的摩擦,可吸收大量积液、血液、空气和毒素,严重腹膜炎时,大量毒性物质的吸收可引起感染性休克。

腹膜也能渗出大量液体以稀释毒素和减少刺激,渗出液中的巨噬细胞能吞噬细菌、异物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积在病灶周围,可产生粘连,使炎症局限并修复受损组织;但亦可因此形成腹腔内广泛的纤维性粘连,影响内脏器官功能,如肠梗阻。

腹膜炎是发生于腹膜腔壁腹膜与脏腹膜的炎症,可由细菌、化学性(如胃液、胆汁、血液)或物理性等因素引起.。

(二)分类按发病机制腹膜炎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按病因分为细菌性与非细菌性两类;按临床过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按累及范围分为弥漫性与局限性两类;各类型间可以转化。

临床所称急性腹膜炎多指继发性的化脓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是由化脓性细菌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或两者混合引起的腹膜的急性炎症,累及整个腹膜腔时称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教案

结核性腹膜炎教案

结核性腹膜炎教案章节一: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定义、病因及临床表现。

2. 掌握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 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原则及预后。

教学内容:1. 结核性腹膜炎的定义及病因。

2. 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3. 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 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原则及预后。

章节二:临床表现教学目标:1. 掌握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症状。

2. 学会识别结核性腹膜炎的体征。

教学内容:1. 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腹痛等。

2. 结核性腹膜炎的体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腹水、腹部包块等。

章节三:诊断与鉴别诊断教学目标:1. 学会进行结核性腹膜炎的辅助检查。

2. 掌握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

3. 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1. 结核性腹膜炎的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腹腔穿刺等。

2. 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

3. 结核性腹膜炎的鉴别诊断: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膜炎、腹部肿瘤等。

章节四:治疗原则教学目标:1. 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原则。

2. 学会制定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方案。

教学内容:1. 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原则:抗结核治疗、对症治疗、手术治疗等。

2. 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腹腔穿刺抽液、外科手术等。

章节五:预后与预防教学目标:1. 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预后。

2. 掌握结核性腹膜炎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1. 结核性腹膜炎的预后:病死率、复发率等。

2. 结核性腹膜炎的预防措施:健康教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等。

章节六:抗结核药物治疗教学目标:1. 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抗结核治疗原则。

2. 掌握常用抗结核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 抗结核治疗原则:早期、联合、规律、全程、个体化。

2. 常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

3. 药物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肝功能损害、视力下降、过敏反应等。

章节七:腹腔穿刺抽液教学目标:1. 学会进行结核性腹膜炎的腹腔穿刺抽液操作。

腹膜炎的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

腹膜炎的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
腹膜炎的概述
腹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常由腹腔内感染引起,如阑尾炎、胃 肠道穿孔等。其症状包括严重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及休克等,需要尽早诊 断和综合治疗以避免严重并发症。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和手术干预是治疗腹 膜炎的关键。
sa by s s
腹膜炎的病因分析
内源性因素
腹膜炎的病因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 内源性因素包括肿瘤、梗阻、穿孔、损伤等导 致细菌、胆汁或胃肠道内容物外漏进入腹腔, 引发腹膜炎。
手术治疗
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如出现并发 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等,需行 紧急手术治疗。手术应及时清 除坏死组织,重建肠道通畅。
营养支持
合理膳食搭配,提供足够的蛋 白质、热量和维生素。必要时 可采取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良性阻塞性腹膜炎的诊断
临床表现
良性阻塞性腹膜炎患者常表现 为腹痛、腹胀、排便困难等症 状,伴有恶心呕吐、肠鸣音减 弱等表现。
外源性因素
外源性因素如手术操作、外伤等可直接破坏腹 膜屏障,或导致局部缺血缺氧,从而使细菌和毒 素进入腹腔造成感染性炎症。
腹膜炎的临床表现
剧烈腹痛
腹膜炎患者常出现突发性或持 续性的剧烈腹痛,疼痛常很快 扩散至全腹。
发热
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 ,温度可达38-40℃。
呕吐
腹膜刺激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大多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随着内镜技术和机 器人手术的不断进 步,微创治疗已经成 为腹膜炎手术的主 流方式。这些技术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 少患者创伤,并且能 够更精准地定位和 清除感染源。
影像学检查的应用
CT、MRI和超声等新 型影像学检查手段 能够更清晰地显示 腹腔内的病变情况, 有助于制定更精准 的诊疗方案。同时 还可通过影像引导 进行微创手术操作 。

腹膜炎

腹膜炎
腹 膜 炎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王渊璟
急性腹膜炎

【概念】 急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分类:发病机制——原发性和继发性 病因——细菌性和非细菌性 累及范围——弥漫性和局限性

临床上所称的急性腹膜炎多为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约
占总发病率的98%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涉及整个腹腔称 之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常见而危险性大是其特点。原 发性腹膜炎很少见。
。腹腔内积液多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

(四)听诊 痹所致。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系肠麻

(五)直肠指诊 如直肠前窝饱满及有触 痛,则表示盆腔已有感染或脓肿。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
比例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达85~
95% 。涂片可发现很多中性粒细胞含有中
少量淡黄色清晰稀薄液体,润滑腹腔,可
减少胃肠道蠕动时或其他脏器移动时接触
面的摩擦作用。

(2)吸收作用:腹腔为一潜在空腔能容纳
大量液体,但在正常情况下,腹腔可吸收
大量等渗液、血液或空气。

(3)防御作用:颗粒异物或细菌侵入腹腔,
腹膜立即渗出吞噬细胞,进行围剿歼灭,
故腹膜对于感染具有强大的防御作用。大
脾破裂及子宫外孕破裂可抽出血液。

【诊断】
一、辨病要点
(一)持续性腹痛。
(二)恶心呕吐。 (三)腹部体征 腹式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 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肌肉紧张,最典型者 呈“板状腹”;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或 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四)感染中毒症状 高热、大汗、口干、 脉速及呼吸浅快等。 (五)血、尿常规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 粒细胞增高,尿常规浓缩,比重增加,并 可出现蛋白及管型,尿酮阳性。

腹膜炎的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

腹膜炎的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

腹膜炎的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腹膜炎是指腹腔内炎症累及了腹膜,并伴随着相应的临床表现。

腹膜炎的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腹膜炎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进行探讨。

一、腹膜炎的鉴别诊断腹膜炎的鉴别诊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疼痛部位和性质、伴随症状等信息。

2. 体格检查:重点观察患者的腹部情况,包括压痛位置、反跳痛等。

3. 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血培养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关于炎症的程度和病原菌的信息。

4. 影像学检查:可选择腹部X线片、腹部超声检查、CT扫描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有关腹腔内炎症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5. 腹腔穿刺:腹部积液的穿刺诊断是腹膜炎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积液的细胞、化验和细菌培养等结果,可以获得确诊的信息。

二、腹膜炎的治疗原则腹膜炎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控制感染:通过使用抗生素来消除病原菌,阻止感染的蔓延。

具体的抗生素选择需要根据病原体敏感性测试结果来决定。

2. 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严重的腹膜炎患者可能伴有水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补充液体和纠正电解质异常。

3. 疼痛管理:对于剧烈的腹痛,可以使用镇痛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4. 腹腔引流:对于合并有腹腔积液的患者,可以采取腹腔引流来排除积液,减轻炎症刺激。

5. 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如腹腔内脓肿的形成、脏器穿孔等,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治疗。

6. 并发症处理:及时处理腹腔脏器穿孔、腹腔脓肿等并发症,以防止病情恶化。

综上所述,腹膜炎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是临床医生在处理这一疾病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通过详细的。

从中华中医角度谈腹膜炎的诊治

从中华中医角度谈腹膜炎的诊治

从中华中医角度谈腹膜炎的诊治目前原发性腹膜炎在临床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但是继发性腹膜炎则大部分采用手术治疗。

但临床很多继发性腹膜炎患者并不鞥承受或者不适合实施都是治疗。

近年来中医药对腹膜炎的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适合于不适于手术的继发性腹膜炎患者。

本文对中医对腹膜炎的诊治进行总结,以期为提高中医诊治腹膜炎的水平提供参考,同时扩大中医药治疗腹膜炎的临床应用范围。

1中医对腹膜炎的认知我们翻阅医古文献,腹膜炎并未作为专篇加以论著,但可在“肠痈”、“腹痛”、“心腹痛”、“厥逆”、“厥心痛”门类中有和该疾病类似的论述[1]。

腹膜炎患者的腹部相关脏腑气机不畅、郁滞、通降不畅,病情继续则可发生气滞、久郁则化热而致里实热症,最终导致热、结、瘀集聚不散,久之则导致脏腑的血肉腐败成脓,热毒深入营血[2]。

2中医对腹膜炎的辩证分类中医辩证结果显示,腹膜炎患者的六腑多有实热征象。

根据疾病的演变规律,腹膜炎可分为郁、热、结、厥四类基本症候[3]。

21郁滞型:患者气血瘀滞、久瘀则化热,正盛邪轻,临床出现口干、发热、尿少、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腹胀、腹痛、腹部拒按等血热症状。

根据其发病机制,可采用行气清理治则,行理气开郁的功效[4]。

22湿热型:病邪发展,以致热腐成脓,并可移热于胃肠,呈腑实之症。

此时正盛邪实,一般相当于急性腹膜炎的化脓期。

临床表现为腹胀加重,高热、汗出、舌红绎、苔黄燥、脉洪数等全身中毒现象。

并常出现阳明腑实症,以攻下实热为治则,配以清法,清除热邪[5]。

23毒热型:病情继续发展,热毒炽盛,热盛化火、侵入营血,甚至发生“热厥”、热极伤阴,导致气阴两虚:此时正虚邪实,相当于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

病人正气已衰,精神萎靡,口干舌燥,手足不温,甚至四肢厥冷,体温不升,脉沉细无力。

至于腹膜炎的转归,一是疾病早期,正盛邪轻,毒解热退而病愈;二是疾病中期,正邪相接或正盛邪实,热郁内腐,形成内痈(局限性脓肿)或热结阳明,腑气不通,导致肠结(麻痹性肠梗阻);在是疾病晚期,正虚邪陷,阴阳不相顺接,产生“真热假寒”、“热深厥深”等厥症候(中毒性休克)[6]。

抗生素与腹膜炎腹膜炎的抗生素治疗指南

抗生素与腹膜炎腹膜炎的抗生素治疗指南

抗生素与腹膜炎腹膜炎的抗生素治疗指南腹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炎症性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抗生素是腹膜炎治疗的主要药物,但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本篇文章将指导您了解抗生素治疗时需要考虑的关键要点。

一、腹膜炎的致病菌腹膜炎的致病菌多样,其中包括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等。

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了解病原菌的种类和药物敏感性是选择合适抗生素的基础。

二、抗生素的选择原则1. 覆盖广谱抗生素:鉴于腹膜炎的致病菌多样,治疗时应选择覆盖广谱的抗生素,以确保有效抑制各类病原体。

2. 药物敏感性: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确定适合的药物。

3. 医院和患者因素:抗生素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医院的药物政策和患者的过敏史、药物耐受性等特殊因素。

三、常用的抗生素根据临床经验和指南,以下是常用于腹膜炎治疗的抗生素:1.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氨苄等。

这些抗生素覆盖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是腹膜炎的首选治疗药物。

2. 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

这些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包括腹膜炎。

但近年来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有所增加,需谨慎使用。

3.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

这些抗生素广谱覆盖多种革兰阴性菌和部分革兰阳性菌,尤其适用于耐药菌感染的治疗。

4.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这些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有强效杀菌作用,可作为治疗腹膜炎的选择之一。

5. 其他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特布他林等。

在特定情况下,这些抗生素可能被用于治疗耐药细菌感染。

四、联合治疗与单一治疗对于严重、复杂的腹膜炎,常规建议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抗生素以提高疗效。

例如,联合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以期通过不同途径抵达病原体并提高杀菌效果。

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联合治疗,单一药物治疗也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膜炎的治疗原则
……
由于继发性腹膜炎大多为多菌怀混合感染,故应联合应用对需氧菌和厌氧菌有效的抗生素。

常用的方法是氨基甙类抗生素或氨苄青霉素与甲硝哒唑联合应用。

或应用对上述两种细菌都有治疗作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吩和头孢羟羧氧酰胺。

继发性腹膜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需手术治疗,去除病灶、修补穿孔、吸去脓液,必要时引流腹腔。

腹部切口和麻醉方式依原发病灶的部位而定。

如病因不明确,则可作剖腹探查切口,即右中腹膜直肌切口。

必要时切口可向上或向下延长。

关于腹腔冲洗问题。

原则上局限性腹膜炎不行腹腔冲洗,以免感染扩散。

弥漫性腹膜炎,腹腔污染严重,或有胃肠内容物等异物,病人情况又许可时,可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吸尽冲洗液后,必要时可用1%新霉素溶液500ml冲洗腹腔,但应注意病人的呼吸是否受到抑制。

或将1%碘伏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用1000ml 稀释的碘伏冲洗腹腔,但患甲状腺机能亢进、肾功能不全或对碘过敏者禁用。

有时尚可应用腹腔连续灌注。

关于腹腔引流问题,应视病变的性质和手术处理的方式百定。

弥漫性腹膜炎,病灶已彻底清除,腹腔清洗干净者,原则上不放置引流。

病灶处有感染坏死组织,或虽经处理但很难保证不发生胃肠道瘘,则应放置引流物,如烟卷引流、硅胶管、或双套管。

腹膜炎病人的手术切口大多有一期缝合,如切口污染较严重,可用可吸收肠线缝合腹膜,切口全层置数根尼龙张力缝线,而切口内堵塞盐水纱布,外盖消毒敷料,每天更换纱布,4~5天后,待分泌物减少及有健康的肉芽组织生长,再行切口延期缝合,常可避免切口的严重感染。

术后应取半坐卧位,使脓液流向盆腔。

由于盆腔腹膜吸收能力较上腹部差,可减少毒素吸收。

即使形成脓肿,也可经直肠或阴道后穹窿引流。

原发性腹膜炎经抗生素治疗,常能得到控制。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如难以与继发性腹膜炎相鉴别,仍宜行剖腹探查。

如为原发性膜炎,可吸出脓液,腹腔不谢引流,並可同时切除阑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