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3级公路
三级公路的标准

三级公路的标准三级公路是指连接城乡的次要道路,其标准和要求相对较低,但也是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级公路的建设和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交通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设计标准、路面要求、交通设施和管理维护等方面来详细介绍三级公路的标准。
首先,三级公路的设计标准应符合当地的交通需求和实际情况。
在平原地区,三级公路的设计车速一般为30~40km/h,而在山区、丘陵地区,设计车速一般为20~30km/h。
此外,三级公路的设计标准还应考虑到道路的宽度、坡度、曲线半径等参数,以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能力。
其次,在路面要求方面,三级公路应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和舒适性。
路面应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应符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交通量,以确保路面的耐久性和平整度。
此外,三级公路的路基应具备良好的排水和抗冻融能力,以应对各种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交通设施方面,三级公路应设置必要的交通标志、标线和安全设施,以引导车辆安全通行。
在交叉口、桥梁、隧道等特殊路段,应设置明确的交通标志和标线,以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
此外,三级公路的沿线应设置必要的护栏、路灯和应急设施,以应对突发事件和夜间通行的需要。
最后,在管理维护方面,三级公路的管理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
定期对路面进行检查和养护,及时修补路面损坏和排除隐患。
加强对交通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保证交通标志、标线等设施的清晰有效。
加强对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
总之,三级公路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交通通道,其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才能确保三级公路的安全畅通,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交通互联互通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重视三级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出行环境。
三级公路设计标准

三级公路设计标准三级公路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交通枢纽,其设计标准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
在制定三级公路设计标准时,需要考虑道路的功能定位、交通量、车辆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以确保道路的安全性、通行性和舒适性。
首先,三级公路设计标准需要根据道路的功能定位来确定。
不同功能定位的道路对设计标准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城市快速路需要考虑车流量大、车速快的特点,而乡村道路则需要考虑通行车辆类型多样、道路曲线较多等因素。
因此,在确定设计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道路的实际使用情况,以满足不同道路的特殊需求。
其次,交通量是确定三级公路设计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不同的交通量等级,需要确定不同的车道宽度、路肩宽度、坡度等设计参数。
对于高交通量的道路,需要保证道路宽度和坡度能够满足车辆的高速通行需求,同时要考虑到交通流量的分流和汇聚,以确保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
另外,不同类型的车辆也需要考虑在三级公路设计标准中。
比如,货车和客车对道路的要求有所不同,货车需要更宽的车道和更大的荷载能力,而客车则需要更舒适的行驶条件。
因此,在确定设计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车辆的特点,以满足其通行需求。
最后,地形地貌也是确定三级公路设计标准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对于山区、平原、湿地等不同地形地貌,需要采取不同的设计标准来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比如,在山区需要考虑到大坡度、大曲线半径等因素,而在湿地需要考虑到排水和防滑等问题。
因此,在制定设计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特点,以确保道路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三级公路设计标准需要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定位、交通量、车辆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以确保道路的安全性、通行性和舒适性。
只有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情况下,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标准,为三级公路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有力支撑。
三级公路

三级公路1 绪论1.1 地理位置图(略,详细情况见路线设计图)1.2 路线及工程概况本路线是山岭重丘区的一条三级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指标为:路基宽度为7.5米,双向车道,无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为2 ⨯0.5米,行车道为2 ⨯3.250米。
设计速度为30Km/h,路线总长1981.451米,起点桩号K0+000.00,终点桩号为K1+1981.451。
设计路线共设置了6个平曲线,半径分别为350m 210m 250m 337m 75m 58.460m,弯道处均设置缓和曲线,本次纵断面设计设置了8个变坡点,5个凸形竖曲线,3个凹形竖曲线,半径依次为1800、4700、18000、2500、2500 3000、1400、1000米。
1.3 线自然地理特征吉林市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三面临水、四周环山。
东经125〃40′~127〃56′,北纬42〃31′~44〃40′。
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接壤,南与浑江市、通化市毗邻。
总面积27120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3636平方公里。
吉林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漫长而寒冷。
全区年平均气温3℃-5℃,气温受地形影响,由西、西北向东、东南气温逐渐降低。
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一般在零下18℃-20℃,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般在21℃-23℃,极端最高气温36.6℃。
山区无霜期120天,平原区可达130-140天。
全年降雨量约700毫米左右。
全区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全年总辐射量为1150千卡/平方毫米。
1.4 研究主要内容本毕业设计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吉林白河—露水河三级公路的设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整理分析、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公路排水规划设计及设计文件的编制和图纸绘制。
1.4.1资料整理与分析设计资料是设计的客观依据,必须认真客观地分析。
公路改建工程优秀设计说明

说明书一、概述重庆市万盛至南川三级公路改建工程,位于重庆市境内。
本项目的建设,对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服务水平,发挥路网整体效益,改善出行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市万盛至南川三级公路改建工程路线全长2.768596公里。
本项目设计内容包括路线设计(平、纵),路基设计,路面结构设计,桥涵,挡墙设计等工作。
1、任务依据(1)《毕业设计指导书》;(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运输部颁布的有关勘测、设计标准、规范等。
2、设计标准(1)公路等级:三级公路(2)设计行车速度:40km/h(3)路基路面宽度:路基宽度8.5米,路面宽度2x3.5米。
(4)桥涵设计荷载:新建桥涵设计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
(5)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1/50,小桥、涵洞为1/25。
3、执行的标准、规范、规定、规则《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交通运输部及重庆市交通、建设部门的其它现行勘察设计标准、规范、规程、办法等。
路基设计说明

路基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路基按<>(jtgd30-2022)设计。
1、路线技术标准,山岭重丘区一般三级公路,路基宽7.5m。
2.路基土为砂土,重力为??18kn/m3,计算内摩擦角=35°,填料与墙背摩擦角?=/2.3、当设计挡墙等构造物时,地基为整体性较好的石灰岩,其允许承载力?? 0?= 450kpa,基础摩擦系数为f=0.45。
4、挡墙采用浆砌片石挡墙,墙身材料采用5号砂浆砌30号片石,砌体? A=22kn/m3,砌体容许压应力为??A.600kpa,容许剪切应力[?]=100KPA,容量许拉应力[?wl]=60kpa。
5.0~2m为土层,2~8m为碎石层,8~25m为强风化岩石。
二:边坡设计设计了两幅图,一幅是路堑,另一幅是半填半挖边坡。
路堑路堤左侧的设计地面线与实际地面线高差较小,因此直接对边坡进行分级,坡度接近1:1.5,然后在边坡上种草。
右侧由于设计道路线与实际道路线高差较大,先在下方设置重力式挡土墙,高度约7,7m,墙坡1:0.25,墙背坡1:0.1,墙顶宽1.5m,墙底宽2.66M,在距墙趾0.49m处制作一只高0.2m、宽0.41m的凸形猎鹰。
挡土墙采用浆砌片石整体砌筑,挡土墙坡度为1:0.75,坡度较陡。
所以在斜坡上种植有框架的草。
路堑路基边坡设计基本完成。
另一个半填半挖路基左侧较高。
为避免大填大挖,直接修建路肩挡土墙。
该挡土墙仍为重力式挡土墙。
挡土墙高9.14米,墙坡1:0.25,墙背坡1:0.1,墙顶1.5米。
为了增加抗滑稳定性,增加了一个凸形鹰架,右侧边坡非常缓慢,设计的路面线与自然地面线正好相交,因此可以直接在侧面做一个截水沟,然后在边坡上种草。
3:边坡稳定性分析将上述的挡土墙的数据很边坡数据输入李振岩土软件的挡土墙稳定性分析和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如发现不合理就改数据知道合理为止。
设计说明3级公路

设计说明3级公路设计说明:三级公路一、概述三级公路是指连接城市与县镇、乡村的次干道,其交通流量较大,服务范围广,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设计说明将围绕三级公路的道路设计、交通设施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道路设计1.道路纵横向布局:三级公路应根据地形地貌、交通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确保道路的通行性和便捷性。
2.道路宽度:根据交通流量预测和车辆类型,确定道路主干线和支线的宽度,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
3.车道设置: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通行能力,设置合理的车道数目,确保车辆顺畅通行。
4.路面设计:采用合适的路面材料和结构设计,确保道路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5.路肩和人行道:设置宽度适中的路肩和人行道,方便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增加道路的安全性。
6.路灯设置:在需要的路段设置路灯,确保道路的照明条件,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三、交通设施规划1.路口设置:根据交通流量和交通安全要求,合理设置交叉口、环岛和立交桥等交通设施。
2.交通信号灯:在交通流量大的路段设置交通信号灯,引导和控制车辆的通行。
3.标志和标线:设置道路标志和标线,指示车辆行驶方向和注意事项,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4.公交站点:根据公交需求,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公交站点,便利市民出行。
5.服务区和停车场:设置服务区和停车场,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休息和停车的便利条件。
四、环境保护1.绿化设计: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增加道路的美观性和生态效益,减少噪音和尾气污染。
2.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在雨季能够顺畅排水,防止积水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3.噪音控制:采取隔音屏障、路面减振等措施,降低道路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4.环保材料使用:选择环保材料进行道路建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总结三级公路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重要交通通道,设计和规划应充分考虑道路的通行性、安全性和环保性。
本设计说明从道路设计、交通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三级公路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三级公路路基设计说明

一、设计规范设计说明(路基部分)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填料强度及压实度应满足下表要求。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 TD33-2012);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 B02-2013);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12);9、《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 D32-2012);以及其他有关的国家及地方强制性规程、标准。
二、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工程设计一)、路基横断面设计新建山区三级公路现状路基宽度7.5米:由0.5米(土路肩)+2X3.25米(行车道)+0.5米(土路肩)组成。
路线设计线位于路中桩,路基设计标高位置位于路中桩。
二)、路基设计1、路基设计原则路基必须做到密实、均匀、稳定,路基回弹模量值应不小于40MPa,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土基强度。
路基填筑材料因地制宜,合理采用当地材料或工业废料。
路基设计应经济、耐用,满足设计年限的使用需求。
路基设计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景观,同时注意工程景观效果。
2、路基设计标高及路拱横坡路基设计标高为道路路线中心路面顶标高。
新建山区三级公路路面横坡为双向2%。
3、路基填料及压实度要求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并应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并注意不同填料的填筑顺序。
路本项目立交区土石方中,挖除的I 类土不得作为路基填料使用,可作为绿化及边坡培土。
其余非膨胀性挖方土(或经过改良后的膨胀土)作为路基填方用土,尽量做到土石方就地利用。
填方高度大于2m的填方路基和土质或全、强风化泥岩段的挖方路基,于路面下1.5m范围内(路床+上路堤),进行砂砾石填筑(换填)处理。
三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第一章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方法及技术措施 (9)第三章工期保证措施及保证体系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4第四章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35)第五章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 37第六章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38第七章文明施工、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46)第八章项目风险预测与防范,事故应急预案 ........... 48第九章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 51第一章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第一节工程概况和编制依据一、工程概况段工程全长841.2米,全线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度9米,路面宽度6。
5米,路面结构采用沥青砼路面,工程内容为:路基、路面、涵洞及旧桥加固工程。
二、地质地貌及气候项目沿线地貌地势平坦,全线处于锦州市义县县郊.本项目所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多雪严寒,春季多风干旱,秋季阴雨连绵。
年平均气温9。
9ºC,极端最低气温—29 ºC,极端坐高气温37 ºC,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最大冻土深度65厘米,无霜期195天。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
05三、编制依据(一)、段工程的施工招标文件、设计图纸、技术规范、补遗书及标前会议内容。
(二)、对施工现场的实地考察。
(三)、有关国产、进口设备的性能及台班定额。
(四)、现行的国家及交通部颁发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第二节施工总体布署一、奋斗目标1、质量目标:按照业主的要求,圆满实现工程施工质量一次性合格。
2、工期目标:按业主要求工期圆满地完成工程施工.3、安全目标:确保不发生人身重大伤亡事故和机械被损事故.4、文明施工目标:严格执行环保法有关规定,避免环境污染,防止水土流失.二、施工组织机构项目部领导班子由2人组成,即项目经理1人,技术负责人(即总工程师)1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及规模
1、《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本段改移道路长度为125.5m。
二、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式说明
(一)路基横断面布置
本段路基采用双车道标准,标准路幅宽度8.5米,其路幅构成为:0.5米(土路肩)+)+7.50米(行车道)+0.5米(土路肩)=8.5米。
(二)路拱横坡
一般路段,行车道路拱横坡采用2%,原则上横坡可采用既有路面横坡,以便以平顺衔接。
(三)路基横断面加宽、超高方式
本段路线采用三类加宽值在曲线内侧加宽。
本段线路采用左、右不同超高渐变率的过渡方式。
路面超高旋转轴为道路中心线。
超高起点一般位于路线ZH或HZ点,超高终点位于缓和曲线内或者圆曲线起、终点。
左、右行车道同时开始绕中心线独立旋转。
超高过渡方式采用线性渐变。
超高过渡段的纵向渐变率不大于1/125,并不得小于1/330。
三、路基设计说明
(一)、一般路基设计
1、边坡坡度
路堑边坡:本段边坡不高,土质路堑边坡根据高度坡率采用1:0.75,石质路堑边坡坡率采用1:0.5。
路堑边坡的坡脚、坡顶采用圆弧过渡,以贴近自然地貌。
(2)护坡道和碎落台
碎落台:边沟外侧一般设置0.5m碎落台。
2、坡面防护
由于该段边坡不高,边坡稳定,不考虑坡面防护,坡面绿化让其自然恢复。
(二)路床处理
帮宽部分路面的路基基底必须碾压密实,若为黏性土,应换填0.2m碎石土。
(三)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土石方情况
土石方计算已经考虑路面结构层厚度46cm。
本段土石方数量:挖土方1338立方米,弃方1338立方米。
弃土运至附近弃土场。
取土场须做好水土保持。
四、排水
(一)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与前后段排水设备合理顺接,考虑右侧设置C20混凝土边沟:沟宽0.5m,沟深0.5m。
边沟均为矩形沟,壁厚均为0.2m。
(二)路面排水
1、路面表面水:
本段道路路面表面水均采用分散漫流的排水方式,路堑段路面表面水汇入边沟后,通过涵洞
排出。
2、路面结构层排水:
路面下渗水通过级配碎石层排出。
五、路面
(一)路面材料设计参数
结合规范和路面筑路材料实验,取路面材料设计参数如下表:
路面材料设计参数表-1
(二)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 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如下:
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 表-2
(三)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质量要求及工艺要点1、底基层的级配碎(砾)石应符合以下要求 (1)级配碎石底基层颗粒组成范围
(2)级配碎石(底基层)石料的集料压碎值应不大于40%。
(3)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不超过20%,不应有粘土块、植物等有害物质。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1)水泥稳定碎石颗粒组成范围: (2)集料中不应含有塑性指数的土 (3)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5%。
(4)硫酸含量不超过0.25%。
(5)水泥采用325或425号普通硅酸岩水泥或矿渣水泥,初凝时间在4小时以上,终凝时间6小时以上。
(6)水:宜采用饮用水。
3、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2)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3)沥青面层用天然砂规格
(4)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5)沥青面层用石屑规格
(6)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
(7)石油沥青选用重交沥青AH-70技术要求如下表
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要点
1、铺级配碎石底基层之前,应清除旧路面的杂物,对弯沉过大的地段应按疏松部份换填砂砾并洒水碾压,加铺级配碎石调平、调型层,使路面宽度、路拱横坡及底基层标高符合设计要求,认真进行碾压。
底基层顶面标高及实测弯达到设计控制弯沉,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同意,方可铺筑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水泥稳定碎石层的施工气温,不得低于5℃。
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得低于3.0mpa,水泥剂量不低于4%
,不大于5.5%。
4、水泥稳定碎石的拌和,应采用稳定土拌和机械,铺筑时严禁薄层贴补找平,施工压实度不小于97%,碾压完毕符合设计要求后应封闭交通,洒水养护七天,然后洒乳化沥青透层油铺筑沥青下面层。
其余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办理。
5、沥青砼及沥青碎石的配合比应根据马歇尔试验并结合实践经验,经试拌铺确定。
热拌沥青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
6、沥青砼及沥青碎石施工压实度不低于97%,施工气温不低于5℃。
7、对路基超挖部分严禁用土填筑,应采用与底基层相同材料及压实标准。
8、沥青砼的拌和摊铺碾压:
(1)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合厂(场)采用拌和机械拌制,拌和机应有防止矿粉飞扬,散失密封性能及除尘设备,并有检测温度的装置。
(2)沥青材料应采用导热油加热,热拌沥青混事料的施工温度℃如下表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3)沥青混合料拌合时间应以混合料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为度,间歇式
拌和机拌和时间为30~50秒。
(4)热拌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无结团或结块,无严重粗细料分离现象,不达要
求的不得使用。
(5)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较大吨位自卸汽车运输,车箱应清洁干净,可涂1:3(柴油与水的
比例)薄层油水混合液,运料车应用蓬布覆盖,以保温、防雨、防污染等。
(6)铺沥青混合料之前应检查确认下层质量,当下层质量符合要求已洒透层油才能铺沥青混
合料。
(7)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机械摊铺,摊铺前应在摊铺机料斗内涂刷少量防止粘料用的柴油。
(8)摊铺机自动找平时,下面层采用一侧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面层采用摊铺层前后
保持相同高差的雪撬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
经摊铺机初步压实,摊铺层应符合规定的平整度、横坡
的要求。
(9)沥青混合料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摊铺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
中途停顿,摊铺速度应符合2~6m/min的要求。
(10)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厚度、路拱横坡,应符合设计要求。
沥青混合料松铺系数如
下表:
(11)机械摊铺过程中出现横断面不符合要求,构造物接头部位缺料、摊铺带边缘局部缺料,表
面不平整,局部混合料离析有摊铺机拖痕等,可用人工作局部找补或更换混合料。
(12)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按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找平)三个阶段进行,压路机应以慢而均
匀的速度碾压,各类压路机碾压速度(km/h)。
(13)初压:应在混合料摊铺后较高温度下进行,不得产生推移、发裂,压实温度见“热拌沥
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表”,应从外侧向中心碾压,相邻碾压带应重叠1/3~1/2轮宽,最后碾压路中心
部分。
压完全幅为一遍,边缘有路缘带应紧靠路缘石碾压。
采用轻型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装置
的振动压路机碾压2遍,其线压力不宜小于350N/cm,初压后,检查平整度、路拱,并做适当修整。
(14)复压:应紧接在初压后进行,宜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也可用振动压路机或钢筒式压
路机),碾压遍数不小于4~6遍,应达到要求压实度,并无显著轮迹。
可用轮胎压路机不小于15t,
轮胎充气压力不小于0.5Mpa,相邻碾压带应重叠1/3~1/2轮宽,采用振动式压路机其振动频率
为35~50HZ。
振幅宜为0.3~0.8mm,相邻碾压带重叠宽度为10~20cm,倒车时应停止振动以
免路面形成鼓包。
七、施工注意事项
1、路基施工应严格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以及其它有关规范和
规定的要求办理。
2、路堑边坡开挖后,若发现地质不符,应及时进行调整,切实做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3、未尽事宜按有关规范、规定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