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第9课
“弟子规”篇-余力学文

文明礼仪之“弟子规”——余力学文第一课不能死啃书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译文]只知道啃书本,不知道按书中的道理去做,只能使自己华而不实,那么会有什么出息呢?[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刘羽冲的人,他非常爱看书,也非常相信古书上的学问。
他认为,只要是书上写的,就一定是正确的。
从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问题。
一天,他看到一本讲修水利的书,就苦读了一年,并画了水利图,到州官那儿讲了修水利的好处。
州官就让他去修水利,他不看农田水势,不问以往的降雨情况,又不听一听当地农民的意见,就叫人按他画的水利图动工。
可是渠道刚使用,就被汹涌的大水冲垮了,农田也被淹没了。
拓展阅读: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启示】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
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
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
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作业要求】1、背诵弟子规并知道意思。
2、学讲小故事,谈谈体会。
第二课学习书中的道理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译文]只懂得卖力去做,不学习书中的道理,靠自己短浅的见识,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道理。
[小故事]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和蒋钦非常勇猛,深受孙权重用。
但吕蒙和蒋钦原来都没念过什么书,被看作一介武夫。
后来孙权批评他们说:“你们现在掌握了大权,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应该多看点书,了解以往的历史作为借鉴。
这样会大有好处的。
不要总说忙,但有我忙吗?我都会抽时间研究兵法。
光武帝再忙也抓紧时间学习,曹操也老而好学,你们就不能学一学吗?”他们听了后,便刻苦学习,成了知识渊博的人。
拓展阅读: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启示】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
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一年级国学《弟子规-凡出言》教案

第9课:凡出言(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好好先生》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了解《好好先生》的历史故事及蕴含的道理,知道现在“好好先生”一词的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听一个东汉时期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当时著名的一个隐士司马徽身上的。
二、教授新课:1.简单介绍司马徽。
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住城东南20余里洞林寺侧(今曹徐村),徽清雅,以有知人之明著称于世。
2.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视频故事《好好先生》3.自己读一读书上的这则《好好先生》小故事,说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4.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
5.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现在“好好先生”一词的意思吗?联系历史故事说一说。
(已成为著名成语,但一般用作贬义,指不坚持原则;对谁也不敢或不愿得罪的人。
)三、课外拓展:1.故事中,司马徽为了生存不得已采用这种方法,这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在现代社会,好好先生是一种没有个性、随波逐流的人,他们明哲保身,只求相安无事,对外界不闻不问,观点骑墙,没有立场。
这一故事也是“说话”的方式。
第9课:凡出言(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二、教学目标:1.学生流利地朗读全文,读出节奏感和韵律感。
2.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特别注意读准“诈”“妄”“奚”“佞”“诺”“舒”等字音。
3.能初步理解课文中队“信”的规范,能够做到课文规定的集中说话注意事项,真实守信、简明清晰、用语谨慎等。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文中一些词句的意思以及生字。
《弟子规》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原文及译文
一、《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
《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所谓“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二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规矩。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通俗易懂,是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二、弟子规作者生平
李毓(yù)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
山西省西南部的新绛(jiàn ɡ)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
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
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
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
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
弟子规共分七课来讲,第一课是“入则孝”、第二课是“出则弟”、第三课是“谨”、第四课是“信”、第五课是“泛爱众”、第六课是“亲仁”、第七课是“余力学文”。
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

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教育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弟子规》的前十课内容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经典著作的精髓。
第一课:弟子规初学(天地,人伦)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天”、“地”与“人”的关系,强调天地万物间的相互依存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与道义。
弟子应当尊敬父母,孝顺长辈,从小养成尊重他人、学会感恩的良好品德。
第二课:弟子规进守(兄道)在这一课中,讲述了兄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扶持的道理。
弟子应当互相敬爱,不可互相之谤言。
家庭关系是建立基本道德观念的重要场所,应该维系好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朋友间的相处之道。
朋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选择好朋友,和正直善良的人为伍。
心胸要宽广,待人要真诚,才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这一课重点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师长是教导与榜样,弟子应该恭敬师长,虚心向学,以师长为楷模,以友为辅。
师长教导,弟子应当虚心听取,学会自省自律。
这一课强调了人际交往的广度与广泛性。
弟子应当广交知友,结交各行各业的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拘小节,不为一己私利,真诚待人,宽容大度。
这一课讲述了尊重亲属,尤其是父母的重要性。
弟子应当尽心尽力孝顺父母,关爱亲人,以慈爱之心待亲人,以礼仪之道行孝道,维护家庭和睦。
这一课主要强调了弟子对待书籍文字的态度。
弟子应当尊重书籍文字,勤奋钻研,广读书籍,积极学习,注重知识修养,提升素养修養。
这一课从“一字”的角度切入,强调了弟子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原则。
弟子应当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动果断,不言而喻。
这一课主要强调了弟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弟子应当常思德行,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修正自身不足,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这一课强调了弟子要懂得守默寡言,严肃庄重。
宜思宜作,思虑之严谨,行为之慎重,才能步入正道,触类旁通。
9、兄友弟恭

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4、老师总结
五、板书设计:兄友弟恭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课后反思:
教 具
白板、.ppt
教 学 案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点题: 第9课(板书课题):兄友弟恭
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
(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
三、教师引导点拨,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字子潜,号采三,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规》、《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年级
学 科
传统文化
总课时数
1
课题
兄友弟恭
课 型
新授
主备教师
任课教师
教学时间
第 周
教 材
简 析
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字子潜,号采三,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规》、《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国学《弟子规》

声明:本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弟子规第1课弟子规大意:《弟子规》的内容,来自孔子的教导。
首先要学会孝悌,其次要谨慎诚信。
要爱博爱大众,亲近仁德的贤者。
(在这之后,)倘若还有余下的精力,就要多读书,学习古代的文化。
解读《弟子规》是一部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旨的蒙学读本,原是清代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编撰的《训蒙文》,后在乾隆年间,由贾存仁修订整理,改称为《弟子规》。
这四句是《弟子规》的《总叙》,短短的内容,含义却很丰富。
首先它说明,《弟子规》的思想,来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诲。
这段文字,便来自《论语•学而》:“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其次,这段文字层次清晰地点出了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所要遵循的次第顺序。
先要在家里学会对待父母兄弟的正确的态度(孝悌),然后做到自身的谨言和诚信,再将家庭生活中所培养的善的品德推广开去(泛爱众)。
同时要注意:博爱大众,不是无原则地交朋友,而要亲近仁人君子。
在这些道德实践之后,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也就是说,实践优先于文化学习——这对于我们改善当今教育的一个问题——多侧重于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而相对忽视孩子的社会情感教育,恰恰是很有助益的。
《弟子规》全文,重在训练孩子遵守正确的言行礼仪规范。
而《总叙》里点明的“孝悌谨信仁爱”,便是传统礼仪规范的内在思想核心。
大意:父母呼叫时,答应不要缓慢。
父母差遣时,行动不要慵懒。
父母教诲时,必须恭敬听取。
父母责备时,必须和顺地接受。
冬季时要保证父母温暖,夏季时要保证父母清凉,早上要问候父母,晚上也伺候父母安睡。
外出要告诉父母去向,回家也告诉父母一声,平时生活要有规律,从事之业不要随意改变。
与父母相处,即使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如果擅自做主,就会有损孝道。
即使是小物件,也不要私藏起来,如果私藏起来,父母会很伤心。
解读这一课是“入则孝”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子女在家庭之中应当如何表现才能尽到孝道。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博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导而编成的生涯规范,它划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起首在日常生涯中,要做到孝敬怙恃,友好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涯中行动要当心谨严,言语要讲信誉.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进修,这些都是很主要非做不成的事.假如做了之后,还有过剩的时光精神,就应当好好的进修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怙恃呼应勿缓怙恃命行勿懒怙恃教须敬听怙恃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译文】:怙恃亲叫你的时刻,要连忙答应,不克不及迟缓;怙恃亲让你做事的时刻,要立时去做,不克不及迁延偷懒.对怙恃的教导,要恭顺地凝听;对怙恃的责怪,要服从地接收.后代照顾怙恃,冬天要让他们暖和,炎天要让他们清新凉爽.凌晨要向怙恃存问.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怙恃安眠.【原文】: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酸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译文】:出门要告知怙恃一声,回来也要传递一声,以免怙恃牵挂.日常平凡栖身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尽力去完成,不要随意马虎转变.不要因为小工作,就不禀告怙恃而私自去做.假如自作主意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后代的道理了.器械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不然,一旦被发明,怙恃必定会异常悲伤朝气.凡是怙恃所爱好的器械,必定要尽力替他们预备好;凡是怙恃所憎恶的器械,必定要当心肠处理掉落.【原文】: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友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译文】:假如身材有所不适或受到毁伤,就会让怙恃为我们担忧;假如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怙恃觉得难看.怙恃友爱好我,做到孝敬其实不难.怙恃亲不爱好我,我还能居心尽孝,那才是难能宝贵的!假如怙恃有了过掉,后代应当耐烦地劝告使其纠正.劝告时立场必定要平易近人,声音必定要严厉.假如怙恃不肯接收劝告,就等到心境好时再劝.假如怙恃照样不听,还要呜咽要求,即使是以而遭到鞭打,也毫无牢骚.【原文】:亲有疾药先尝日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逝世者如事生【译文】:怙恃亲病了,吃的药本身要先尝一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并且应日夜侍奉在他们的身边,不克不及分开一步.怙恃亲逝世后,要守丧三年,有孝心的,提起怙恃会惆怅呜咽,哀思怙恃养育之恩.居处要力图俭朴,不准酒肉.情欲等事.凶事要完全按照礼制去办,祭奠要完全出于诚心.看待逝世的怙恃亲,要如同他们活着时一样.三.《弟子规》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译文】:作哥哥的要爱护弟弟,作弟弟的要尊敬哥哥.兄弟之间可以或许和气相处,对怙恃的孝心也就包含在个中了.假如彼此都把财务看的轻一些,不妄想财帛,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仇.措辞时都可以或许互相谦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恼恨天然会清除.不管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当谦逊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原文】: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父老勿呼名对父老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译文】: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连忙替他去叫.假如被叫的人不在,本身就连忙到年长者那边去,看看有什么工作须要做.称呼父老,不成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长辈见识多,经历深,要多听他们措辞,不要本身夸夸其谈,表示出很有才干的样子.在路上碰到父老时,要快步迎上前往施礼问候.假如父老一时还没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必恭必敬地站立,等候指导.碰到父老时,骑马时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等父老走过百步以外后,本身才干上马或上车分开.【原文】: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父老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译文】:假如长辈站着,晚辈就不成以坐下.长辈坐下今后,让你坐时,你才可以坐下.在父老面前,措辞声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父老听不清晰的程度,那也是不合适的.在见父老时,要快步走上前往,告退时,要迟缓退出.长辈问话的时刻,要站起来答复,眼睛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看待本身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辈时,应像看待本身的父亲一样;看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像看待本身的兄长一样.四.《弟子规》谨【原文】: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译文】:凌晨要夙兴,晚上要迟睡.人的平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小我都要珍爱此刻的珍贵时光.凌晨起床后,必定要先洗脸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后都要洗手.这种优越的卫生习惯应当在小时刻就养成.帽子必定要戴正派,衣服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整洁,鞋带要系紧.【原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安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喝酒喝酒醉最为丑【译文】:脱下来的衣服和帽子,要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克不及到处乱丢,以免把衣帽弄脏.穿衣服贵在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美.不单要相符本身的身份,还要和本身的家庭前提相合适.对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会养分不良;吃器械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毁伤脾胃.年轻的时刻,万万不要喝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难看.【原文】:步从容立正派揖深圆拜恭顺勿践阈勿跛倚勿盘蹲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若有人【译文】:走路时要不急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身材要庄重竖立.作揖是要把身子躬下去,礼拜时要必恭必敬.进出门时,脚不要踩到门槛上;不要用一条腿支持身材斜靠着;蹲坐时不要叉开两腿;更不要摇摆大腿.不然,就会显得你没有教化.进出门时,要迟缓地揭开门帘,尽量不要发出响声.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器械的棱角,以免造成不须要的损害.手里拿着空的器具,要像拿着装满器械的器具一样当心.走进没人的房间,要像进到有人的房间一样谨严,不克不及乱走乱动.【原文】: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典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译文】:做工作不克不及太匆忙,匆忙时最轻易消失错误.不要畏惧艰苦,应当知难而进,也不要纰漏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卖力看待.凡是打架嬉闹的场合,必定要远离而不去接近.凡是不合法.不合情理的工作,必定要远离而不去干预干与.预备进入他人家门时,应当先敲门,问一声有人在吗?主人许可后才干进入.将要走进厅堂时,声音要进步一些,以便让里面的人知道.当里面的人问是谁时,要将本身的姓名告知对方.假如只答复“是我”,那对方就弄不清晰你是谁了.【原文】: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实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译文】:想要应用他人的器械时,必须当面向人家提出要求,以便征得他人赞成.假如不问一声就拿走,这就是偷窃.借他人的器械,要在商定的时光内清偿,迁延时光人家今后就不信任你了.他人向你借器械时,假如本身有,不成以小气不借.五.《弟子规》信【原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译文】:凡是说出的话,起首要真实不虚.讲究信誉.说假话哄人.胡言乱语都是不成以的.【原文】: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巧诈语秽污词街市商人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译文】:措辞多不如措辞少,因为言多必有掉.说的话要适当在理.相符现实,万万不要花言巧语.不然人家只会憎恶你.虚假狡猾.繁言小气.下贱肮脏的话,万万不克不及说.阿谀阿谀等粗俗的奸商习惯,都要完全戒除掉落.看到的工作没有弄可以或许清晰,不要随意胡说,随意马虎揭橥看法;听来的工作没有根据,不要随意乱传,以免造成不良效果.对于本身以为不当当的工作,不克不及随意地答应他人.假如你随意马虎承诺,就会进退掉据.【原文】: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隐约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译文】:措辞的时刻,吐字要清晰.迟缓,不克不及讲得太快,也不克不及讲得暧昧不清,使人家听不明确.店主说长,西家说短,他人的长短很难弄清晰;与本身的正经事没有关系的,不要去多管.不然,不单搅乱了他人,也有损本身的德行.看到了他人的善行,就要想到本身也应当尽力去做到.即他和他差距很远,只要肯尽力,逐渐也能赶上他.看到了他人的罪行,要连忙检查本身.假如发明本身也有,就要立时纠正;假如没有,也要引起当心,防止本身犯同样的错误.【原文】: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译文】:做人最要紧的是本身的道德.学问.才干和身手,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竭鼓励本身,尽力赶上.假如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着忧闷哀痛.这不是什么不但彩的事,因为做人最主要的是品格的教养.听到他人说本身的错误就朝气,听到他人赞扬奉承本身就愉快,那么,有损德行的同伙就会来与你接近,对你有益的同伙就会和你远离.听到他人赞扬本身就觉得惊恐不安,听到他人指出本身的错误就欢乐接收.经常如许做,那些正派说谎的人,就逐渐与你亲近起来.【原文】: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盖增一辜【译文】:假如是无意中做了错事,这就叫“错”.假如是有意去做的,那就叫“恶”.有了错误,要能勇于面临,并完全纠正过来.如许,他人就照样把他当大好人看;假如不肯承认,还要逝世力掩盖,那就是错上加错了.六.《弟子规》博爱众【原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译文】:不管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干怀.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配合生涯在统一片蓝世界,统一块地盘上.【原文】: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信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译文】:一个行动崇高的人,名声天然会高.因为人们敬佩的是一小我的操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边幅.一个才学丰硕的人,名望天然会大.因为人们所信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本身有才干,不要只想着为本身谋私利,也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他人有才干,不要心生嫉妒,随意歧视.诽谤.不要阿谀凑趣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汉清高无礼.不要厌弃曩昔的同伙,也不要只爱好新交友的同伙.【原文】: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等于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等于恶疾之甚祸且作【译文】:当他人正忙着没空时,不要因本身有事儿去打搅.当他人身心不安时,不要跟人家措辞而去打搅他.他人有短处,万万不要到处宣传.他人有隐私,绝对不克不及说出去.赞扬他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因为他人知道后,就会是以受到鼓励而加倍尽力地去积德.宣传他人恶性,本身就是一种罪行.假如因为过火的厌恶仇恨而一味地去宣传,就会招来祸害.【原文】: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抱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译文】:同伙之间互相规过惩恶,则彼此都能成就优越的德行.假若有错不克不及互相劝戒,两小我在道德上就都邑出缺点.拿人家器械和给人家器械,特殊要分得清清晰楚.给人家的器械要多一点,拿人家的器械要少一点,这是情面交往的道理.想让他人做一件事,起首要问一问本身愿不肯意做.假如本身都不原意去做,你赶紧也不要让他人去做.受人恩情,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不时想着酬报;他人有对不起本身的事,曩昔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应当广大为怀,尽快把它忘掉落.【原文】: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译文】:看待家里的佣人,最主要的是自身操行要正派.操行正派虽然主要,对人还要善良宽厚.用势力去胜过他人,他人就会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去说服他人,他人才会无话可说.七.《弟子规》亲仁【原文】: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译文】:同样活着为人,操行高下各个不雷同.跟着潮流走的通俗俗人许多,而有仁德的人却很稀疏.【原文】: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穷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穷害小人进百事坏【译文】:真正操行崇高的人,人们都心存敬畏.因为仁者措辞时直言不讳,也不阿谀阿谀.可以或许亲近品格崇高的仁者,就会得到无穷的利益.与仁者亲近,德行就会一天比一天促进,而过掉就会一天比一天削减.不亲近品格崇高的仁者,就会有无穷的害处.如许一来小人就会乘机接近,许多工作都是以而不克不及成就.八.《弟子规》余力学文【原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念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译文】:假如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味读逝世书,轻易养成脆而不坚的习惯,不克不及成为一个真正有效的人.假如只晓得负责去做,不肯念书进修,而执拗于本身的看法,就不会明确道理的真假与否,这也是不合错误的.念书的办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切都异常主要.正在读着这本书时,不要去想着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再去读另一本书.念书要居心专一,才有成就.【原文】: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译文】:无妨把进修的刻日安插得裕如一些,但在进修时要抓紧时光.只要工夫到了,不懂的地方天然就通晓了.念书时,假如心中有疑问,就要随时做笔记,以便向他人就教,求得精确的意义.房间里要整顿整洁,墙壁要保持干净.桌子要保持干净,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正派.假如您把墨磨偏了,解释心不在焉.假如字写得潦草.不工整,解释你急躁不安,心没定下来,思惟不分散.进修要收视反听.【原文】: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出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愚蠢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译文】: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浏览完一本书,必定要放回原处,如许便于下次查找.念书的人要爱护书本.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顿好.发明书本有破坏,应当随即修补完全.无益身心健康的书刊,应当避而不看,因为书里面不合法的事理会蒙蔽人们的愚蠢.废弛人们的心志.应当多读圣贤的著作.措辞不讲道理叫“自暴”,做事任性妄为叫“自弃”,做人毫不成如许.一小我不克不及不知自爱;也不克不及甘于腐化.圣人和圣人境界虽高,都是可以经由过程循序渐进的尽力修学而达到的.。
《弟子规》第九课

第九课 《缓揭帘》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第一节
缓揭帘,勿有声。 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 入虚室,如有人。
认生字、摘花环
缓
揭
触
棱
执
盈
造字法:形声字。从木,夌声。 本义:柧(gū)也,指有棱的木。 文义:物体的棱角。
事勿忙,忙多错。 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 邪僻事,绝勿问。
认生字、摘花环
畏
略
邪
僻
绝
勿轻略( qīng lüè)
文义:轻略粗心。
勿邪僻( xié pì)
文义:不正当或不正派。
小组合作
故事分享
活动演练
你有没有因为困难而放 弃某件事?
你有没有因为看热闹而 惹祸上身?
作业布置
1、将第九课《缓揭帘》熟读成诵。 2、抄写词语。 3、故事分享。
造字法:会意字。从幸,从丸。 本义:拘捕罪人。 文义:拿着,端着。
造字法:形声字。从丘、虍(hǔ)声。 本义:大山丘。 文义:空。
造字法:会意字。从皿、夃(gŭ)。 本义:人进浴缸,缸水满溢。 文义:满。
小组合作
故事分享
活动演练
一、 二、
你是怎么端饭碗的? 进入别人的房间应该怎么做?
第二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字甲骨文字形,像从 嘴里伸出舌头的样子,上面 的一横是指事符号,表示说 出的话。它本来的意思就是 言论,语言。
请听故事:好好先生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白雪走将来 。 平生不敢轻言语 , 一叫千门万户开 。
释文: 虚伪狡诈、尖酸刻薄、下流肮脏的话,千
万不能说。阿谀奉承 等粗俗的市侩习气, 都要彻底戒除掉。
第 9 课 凡出言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释文: 看到的事情没有弄清楚,不要随便乱说,轻
易发表意见。听来的 事情没有根据,不要 随便乱传,以免造成 不良的后果。
第 9 课 凡出言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第 9
课
第 9 课 凡出言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第 9 课 凡出言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说一说
根据课文,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是合适的,哪 种是不合适的?
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想办法做到。
听到张三背后说李四的坏话, 马上就告 诉了李四。
我认为……
我认为……
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 及的事 。
释文: 对于自己认为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地
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 许诺,就会进退两难。
第 9 课 凡出言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释文: 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缓慢,不能讲得
太快,也不能讲得 含糊不清,使人家 听不明白。
第 9 课 凡出言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释文: 东家说长,西家说短,别人的是非很难弄清
释文:、胡言乱语 都是不可以的。
第 9 课 凡出言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释文: 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因为言多必有失。说的
话要恰当在理。符合 实际,千万不要 花言巧语。否则 人家只会讨厌你。
第 9 课 凡出言
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