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导学案一
现代文阅读复习课导学案(说明文)

现代文阅读复习课导学案(说明文部分)【复习目标】1.梳理、整合说明文的要点知识,明确说明类文章考查的要点。
2.探究中考命题,掌握答题技法与一般套语,提高阅读能力。
【导学过程】一.自主复习1.说明文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为和。
理解说明文要了解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
2.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从整体到局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等。
3.说明文的结构:、、连贯式和并列式。
4.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①举例子,作用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的说明事物。
②分类别,作用。
③列数字,作用从数量上说明事物,更准确、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比文字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⑤打比方,作用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⑥下定义,作用能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⑦作诠释,作用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⑧引资料,作用使说明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说服力。
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能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⑨摹状貌,作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
⑩列图表,作用增强了直观性,使事物特点一目了然。
(判断说明方法作用时要结合具体内容综合分析)5.说明的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例:(1)某句话中的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么,为什么?一般答题模式:①动词、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具体生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②副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表程度、表时间、表限制、表范围等)的情况,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一句话中的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一般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关系。
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3)说明文文段中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的有何作用?一般模式:该句(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是说明的内容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或逼真,易于读者接受,提醒人们关注、重视,或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忧虑之态、关注之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说明文知识导学案

说明文知识导学案知识链接(一)说明文分类1、分类:(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称之为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称之为事理说明文。
一般来说A.从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物;B.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理。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2、一般说来,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事物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标志。
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如下:(1)生物: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2)制品:原料、形状、构造、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3)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等;(4)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等。
(二)说明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先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
(三)常见结构方式: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式、递进式(四)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列图表、引资料这10种。
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
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
——《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作用:通过举了......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2021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说明文阅读导学案

2021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说明文阅读导学案专题一说明文阅读一、必备知识锦囊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给人知识。
2、说明文分类及对象(1)_______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
(2)_______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说明的目的是阐明事理,它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
2、说明顺序(1)_______顺序: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
一般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2)_______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3)_______顺序: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注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作诠释:摹状貌:4、说明文的结构(1)_______式: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2)_______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
(3)_______式: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5、语言特点:准确、严密二、考点突破例文一:湘莲文章解构:事物说明文·湘莲说明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次划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特点?(4分)答:________。
说明文阅读指导与练习导学案

说明文阅读指导与练习导学案科目:语文主备人:孙信萍执教人:孙信萍审核人:孟宪君谭晓萍教学班级:九年二班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掌握说明文常见的知识点。
2、了解说明文阅读考点。
3、掌握说明文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重点:了解并掌握说明文常见的知识点及阅读考点难点:掌握说明文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能熟练驾驭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的各种题型。
课前预习:说明文常见的知识点1.说明文类型:2.说明文的语言: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4.说明顺序:5.说明对象: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二、常见题型与答题技巧1、词语分析类试题典型试题——文中加点词能否删除,为什么?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效果)?常考词语如下大约、左右、可能、几乎——表()很、十分、非常、急剧——表()之一、以上、大部分——表()大量、少数、许多——表()在当时、目前、今后——表()经常、往往、有时、时常——表()应试技巧——(1)(2)(3)答题格式——(1)(2)2、语句作用类试题典型试题A——画线句子运用何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见知识点)典型试题B——画线句子该如何理解,有何作用?试题分析——语句结构作用——应试技巧——答题格式——3、说明文顺序类试题典型试题——某段与某段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试题分析——应试技巧——答题格式——4语言特点类试题典型试题——本文语言不但准确、而且不乏生动,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试题分析——答题格式——三、实战演练题签A、题签B自主完成题签C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派代表回答,并说明每一题的类型及其答题技巧。
四、你自己试试为A、B、C、编几道本题签缺少的典型试题考考大家。
(要备好答案). .。
小学说明文阅读指导教案

小学说明文阅读指导教案第一章:认识说明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事物、现象、原理等进行说明,使读者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
2. 说明文的特点:客观、清晰、条理、生动。
三、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一篇简短的说明文,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说明文的看法,讨论说明文的价值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取一篇自己感兴趣的说明文进行阅读,并简要总结文章内容。
第二章:说明文的阅读策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策略。
2. 培养学生快速获取和理解说明文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说明文的理解:通过预测文章内容,判断文章主题。
2. 说明文结构的把握:了解说明文的引言、和结尾部分,掌握各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3. 关键信息的提取:关注文章中的定义、特点、原因、作用等关键信息。
三、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阅读一篇说明文,引导学生关注、结构和关键信息。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说明文阅读的策略。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阅读一篇说明文,并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第三章: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明、生动、严谨。
2. 说明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活动1. 分析一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魅力。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取一篇说明文,分析并总结文章的语言特点。
第四章:说明文的信息图表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将说明文中的信息图表化。
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提高说明文阅读效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表的种类:流程图、表格、图示等。
2. 图表在说明文中的应用:直观展示事物特点、对比数据等。
说明文阅读导学案

说明文复习阅读导学案八年级:陈晓红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说明文基本知识;2、掌握说明文阅读中的解题思路及技巧;3、提高说明文阅读和应试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说明文阅读中的解题思路及技巧学习难点:提高说明文阅读和应试能力。
学习过程一、导入:中考考点:1、把握说明对象,分析其特征,概括文章说明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辨析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分析。
4、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二、明确复习提纲:(一)、结合《看云识天气》(七上)、《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大自然的语言》(八上)等几篇课文,梳理说明文以下知识:1、说明文的分类2、说明顺序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说明文语言特点易混淆的知识点:1、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2、说明顺序和文章结构3、下定义和作诠释(二)怎样判断说明对象及特点?1、看题目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练一练:找出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1、南极大陆是个神奇的冰雪世界,有一些自然现象令人困惑不解。
最为神奇的是,在这终年飘雪的冰川雪原中,竟然有许多地方都是无雪地区。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它的特点是()。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
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它的特点是()。
3、“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尽,春夏秋冬最难分。
”这是描绘地处我国西部高原与东部低山丘陵过渡区域和亚热带与温带过渡地带的神农架的一首古诗,写出了神农架生物资源丰富的特色。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它的特点是()。
(三)、理清说明顺序说明顺序的归纳方法:(1)抓住显著的语言标志: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2、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3、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说明文阅读指导教案设计

说明文阅读指导教案设计第一章:说明文的基本概念1.1 说明文的定义解释说明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任务的文体。
举例说明说明文的特点,如客观性、逻辑性和条理性。
1.2 说明文的特点讲解说明文的特点,包括主题明确、事实准确、语言简明等。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说明文的特点。
1.3 说明文的结构介绍说明文的常见结构,如总分结构、分总结构、并列结构等。
分析不同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第二章:说明文的阅读策略2.1 理解说明文的主题指导学生如何快速抓住说明文的主题,理解作者的说明目的。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练习提取和概括说明文的主题。
2.2 分析说明文的逻辑关系讲解说明文中常见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逻辑关系,深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2.3 提取和概括信息教授学生如何从说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数据、定义、例子等。
训练学生概括说明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第三章:说明文的写作技巧3.1 选择合适的话题指导学生选择具有说明价值的topics,并讨论如何确定topic的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topic。
3.2 组织文章结构讲解如何根据topic和内容组织文章结构,包括引言、和结论部分。
引导学生练习设计说明文的结构。
3.3 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定义、分类、比较、举例等。
第四章:说明文的修改和润色4.1 检查内容的准确性指导学生如何检查说明文中的事实、数据和论据是否准确无误。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学会检查和修正内容的准确性。
4.2 改进表达和语言教授学生如何改进说明文中的表达和语言,使其更加清晰、简明和有力。
引导学生练习修改和润色自己的说明文。
4.3 审查结构和逻辑讲解如何审查说明文的结构和逻辑,确保文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让学生练习审查和修正自己的说明文结构和逻辑。
第五章:说明文的评价和反馈5.1 评价标准介绍说明文评价的标准,如内容的准确性、语言的清晰度、逻辑的严密性等。
说明文阅读指导教学导案设计

说明文阅读指导教学导案设计一、教学目的:⑴复习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⑵掌握说明文阅读中的解习题思路及技巧二、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说明文阅读中的解习题思路及技巧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能不能举一些我们学过的课文的篇目呢?(《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巧妙的克隆》《大自然的语言》等等。
)据我统计,重点初中三年共169篇课文,其中说明文不超过10篇,所占的比例很小,似乎不那么重要。
但是在新课改以来,无锡地区每年中考都会考到说明文,看图。
所以千万不能因为课本上学的篇目少而无视说明文。
今天我们这堂说明文阅读指导课就专门教大家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准确地解答说明文问习题的思路和技巧。
二、指导说明文阅读的思路1.初读文本在考场上,我们拿到一篇说明文之后,第一部是先看后面的问习题呢还是先读呢?毫无疑问,应该初读文本,即快速阅读自己,了解大意。
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常那样渐渐地读,快速阅读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
所以我们应带着任务读:定对象、明构造、理顺序。
定对象,就是明确说明对象,说明的内容。
一般可以通过看题目,找中心句等解决。
明构造,譬如是总分式,还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
理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原因——结果现象——本质主要——次要特征——用途概括——详细整体——部分) 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实践初读文本这一解习题思路。
水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被称为六大营养素之首。
人不可一日无水。
一个人不吃饭,生命可维持一周以上,但假如滴水不进,两三天就难活命。
普通的人,体内三分之二都是水,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体内含水量达40公斤 ;而刚出生的婴儿,整个身体的含水量占五分之四。
而且人体的每个地方都离不开水,皮肤失水会引起干裂,内脏失水,会引起头昏乏力,体温升高,甚至危及生命。
水可以帮助人体进行新陈代谢。
人体内的消化系统(包括排泄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皮肤、头发甚至指甲等,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水分,而这些失掉的水分必须及时给予补偿,主要通过瓜果、蔬菜、饮料等进行补充,因为瓜果蔬菜的含水量一般在98%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湖县实验初中城南校区九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导学案(一)
设计:孟巧玲班级姓名学号
【说明文的知识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要求对事物的外形、结构、性质、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做客观的,科学的解说,从而给读者以知识。
因此,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2.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还可以把说明文分为:一类是平实说明文,例如:《中国石拱桥》;一类是生动的说明文,例如:《看云识天气》。
3.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如《中国石拱桥》。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如《核舟记》:按头—舱—尾—背的顺序说明。
(3)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4.方法: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了解,这就需要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作用: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作用: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5.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6.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其它是并列式、递进式等。
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
【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的答题技巧: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及说明的对象及特征是什么。
找说明对象的方法有:(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明了说明的对象;(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特征)。
温馨提示:做此类题时要认真读题,分清楚题目问的是整篇文章还是某段或某几段。
二、辨析说明顺序的答题技巧:针对全文顺序的问题,采用排除法即可,先看是不是时间顺序,再看是不是空间顺序,最后即可确定是否是逻辑顺序。
根据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都有明显的标志。
针对段落顺序的问题,要尽量从段与段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去揣摩分析,说明文的说明内容和结构上去揣摩。
三、辨析说明方法和作用的答题技巧:【回答说明方法及作用的题目时,可从如下入手】
先答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再答这些说明方法的相关术语,最后答画线句子(或某段,或所选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答题格式:这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的作用。
温馨提示:找画线句子中的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一种还是几种说明方法。
找某段中的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找主要的还是全部的说明方法。
找文章中的一种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找特征明显,并且容易回答的来写。
1.词语类方法指导: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的语言运用,同义词的运用上。
可从三方面入手:(1)修饰、限制性语言去掉前后意思对比。
(2)同义词的选择、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如词义、搭配、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
(3)从选文某段中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①例如:“××”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②例如:“××”词能否替换为“××”词?为什么?
答题方式分四步:(1)判断,一般是不能替换。
(2)分别解释这两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
(3)比较:即比较替换上去的这个词语存在的不足,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方式:不能,原文“××”词语的意思是……。
而替换的“××”词语的意思只有……的意思,如换成……词语,就与课文内容不相符,就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
③例如: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方式分四步:(1)判断,一般是不能替换。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2.句子类方法指导。
(1)回答文章题目的作用时,可看一看题目有没有特征,有特征先答使用了什么特征,再回答题目的作用。
(2)做文中的传说、故事、引用的诗句或史料的作用此类题时,先答引用的传说、故事、诗
如果需要从整篇文章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阅读时应以段为单位,相同或接近的内容段落应概括为一个方面。
如果需要从某一段中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应以句子为单位,相同内容的句子合在一起做一个方面来概括。
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看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
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是由个别到一般,还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
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