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李济生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 治消渴病(糖尿病)验方精选

国医大师 治消渴病(糖尿病)验方精选

国医大师治消渴病(糖尿病)验方精选作者:李志更赵晖岳利峰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6期消渴方(國医大师任继学方)药物组成巢丝50克,生地黄50克,知母50克,肉桂3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仙鹤草2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清热。

用于治疗消渴病。

方剂分析巢丝者蚕茧也,其味甘、性微温,含有纤维蛋白、丝胶蛋白,其品煎汤能生津止渴,降低血糖,是治疗消渴之要药。

生地黄、知母相互为用。

生地黄甘寒多汁,清热养阴;知母辛苦寒凉,下滋肾阴、上清肺火,两者合用相辅相成。

三棱、莪术皆为去瘀之药,三棱长于破血中之气,莪术善于破气中之血,两者合用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破瘀散结之力更强,可用于治疗血瘀气结之候。

对于防治消渴病更为有效。

但本品为破血消伐之品,宁可轻剂、再剂,而不可重剂。

要根据病情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防伤正,此之虑也。

芪药消渴汤(国医大师段富津方)药物组成西洋参15克,山药30克,知母20克,天花粉15克,葛根15克,五味子15克,女贞子20克,玉竹20克,黄芪30克,枸杞子20克,泽泻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养阴益气,健脾补肾。

适用于消渴病的治疗。

方剂分析西洋参、山药为君,两者相伍,养阴益气,固肾健脾,恰中病机;以知母、黄芪为臣,知母甘寒而苦,善于滋阴润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助西洋参养阴生津,且清肾中虚火,黄芪善补气。

佐以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五味子、女贞子、玉竹和枸杞子养阴生津;葛根升阳布津,可上承津液,而止口干欲饮,与西洋参、黄芪相配,共补脾气,升清阳,健运中州;又佐入甘淡寒之泽泻,上泽下泻补虚损五劳。

全方合而共奏养阴益气、健脾补肾之功。

清热养阴糖尿病方(国医大师李玉奇方)药物组成槐花40克,天花粉20克,葛根15克,胡黄连20克,苦参20克,黄柏15克,知母25克,白术20克,山药2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糖尿病。

方剂分析方中首选味苦、性寒,清热凉血的槐花,意在出奇制胜,速清血内蕴积的燥热以存津液,辅以胡黄连、苦参以助槐花清热凉血之力,除消渴、肠胃痼热的天花粉与止烦渴、散肺胃郁火之葛根同用,不仅能清肺胃之血热,尚寓有养肺胃之阴的功能;知母辛苦寒凉,下润肾燥而滋阴,上清肺金而泻火;黄柏苦寒既可除肠胃中结热而存津,又可泻肾经之相火而坚阴;佐白术、山药健脾益胃,补肺益精,同时其甘温之性又可制诸药苦寒之弊。

名医名家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集萃

名医名家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集萃

名医名家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集萃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它是由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肾脏损伤。

目前,许多名医名家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名医名家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的经验做一简要介绍。

王教授是一位糖尿病肾病治疗领域的著名专家。

他强调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应以控制血糖为基础,同时还应注重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

他认为,病人在日常饮食中应尽量避免高脂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和蔬菜水果的摄入,以控制血糖水平。

他还提倡病人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

在药物治疗方面,王教授强调应根据糖尿病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早期糖尿病肾病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如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等。

中晚期糖尿病肾病可以考虑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并加上降压药物和抗凝血药物等,以保护肾脏功能。

李教授是一位在中医领域具有很高声誉的专家,他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应该综合运用中西医的方法。

在中医方面,他主张通过调理脾胃,提高体内的阳气,以达到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

他推荐一些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大黄藤汤等,这些方剂具有增加肾脏排尿功能、改善肾小球滤过性能和延缓肾功能衰竭等作用。

李教授还强调在日常饮食中要合理搭配食物,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适量摄取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除了王教授和李教授这两位专家外,还有许多其他名医名家也在糖尿病肾病治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提出的治疗方法和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他们推荐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促进尿液的排出和机体废物的排除。

他们还强调糖尿病肾病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但通过一些名医名家的治疗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和技巧。

不同的专家可能有不同的治疗观点和方法,但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有效控制血糖,保护肾脏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从肝论治

糖尿病从肝论治
早在《黄帝 内 经 》中 就 有 消 渴 发 生 与 肝 有 关 的 记 载,如
*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 编号: 0423031700)
《灵枢·本脏》曰“肝 脆 则 善 病 消 瘅 易 伤 ”。 叶 天 士《临 证 指 南医案》曰: “……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1. 1 肝与肺
2012 年 4 月 1 日 第 4 期 No. 4 1 Apr. 2012
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第 27 卷 总第 167 期 Vol. 27 Serial No. 167
糖尿病从肝论治探讨*
Discussion on Diabetes Treated from the Aspect of Liver
中医认为消渴的病机为燥热内胜,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古代医家将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多从肺、胃( 脾) 、肾论 治。但近些年很多糖尿病患者为体检发现,并无“三多一少” 典型症状,更无 肢 体 麻 木、视 物 昏 花 等 症 状。故 笔 者 认 为 本 病以肝郁为主,经临床观察从肝论治疗效确切。1 Nhomakorabea理论基础
肝居下焦,其经 脉 由 下 而 上 贯 注 于 肺。 今 肝 郁 化 火,火 炎趋上,木火刑金,肺阴被灼,耗伤津液,不能宣发津液于头 面、口鼻,故见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通调水道,燥 热伤肺,治节失司,津液失布,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舌红苔 黄,脉弦数。此即肝郁化火,燥热伤肺。 1. 2 肝与脾胃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 伴有或不伴多饮、多食、多尿、体质量下降等症候群。其发病 机理是胰岛素的分泌缺陷和( 或) 胰岛素的作用缺陷。研究 表明,糖尿病与 先 天 遗 传 因 素、后 天 生 活 方 式 密 切 相 关。 随 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生活压力变大,生存 环境恶化,生活水平提高,身体素质下降,精神生活空虚,越 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糖尿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

李济生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经验

李济生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经验
李 济 生治 疗 糖 尿病 足 ( 疽 ) 坏 的临床 经 验
高全明 崔 美 玉
状况, 为坏疽 的治疗奠定基础 。
改善肢体 血液循 环是治 疗糖尿 足 的主要 控 制感染是 阻止病情发展的重要措施 控制感染应 该放 在治疗此病的首位 。 在糖尿病坏疽 急性感染期 , 强力抗感染是 阻止病情 发展 的重要 措施 。理想 的抗生
者采 用 中西 医综合 内外 结合 治疗本病 , 临 床总结几点体会 , 汇报如下 。
综 合 治 疗 是 治 疗 糖 尿足 的 前 提 和 基 础
在临床还常常配合 中药治疗 , 中医则 认为是毒邪客袭 , 经络阻滞 , 气血凝滞 , 瘀
久化热 , 热盛则 肉腐 , 呈现一派热毒之象 。
李济 生主任 医师 、 授 , 吉林省 首 教 为
综合用药来控制感染 , 在致糖尿病足感染
的病原菌 中 , 黄色 葡萄球 菌最 常见 , 金 其 次是链球菌 继承 工作 指导 老师 , 医 3 行 5载 有余 , 学验俱 丰 , 在糖尿 病足 的诊 治方 面 有其独特 的见解 , 面就 其学 术观 点 , 下 笔
结束 。
实现从广谱到窄谱 , 从联合用药至单个用
药的转变 。对 于不 累及骨 的感染 治疗 约
需1 4天或 更 长 , 于 严 重 感 染 主 张 抗 菌 对
素联合静脉 用药 。这 种联合 用药 通 常需 1 0—1 4天 , 如有 骨髓 炎则 需 4~6周 , 并 口服用药 1 0周 。除常规静滴 和肌 肉注射 外 , 注意 局部用 药 , 要 如抗生 素盐 水浸 洗
在治疗糖尿病 足时 , 良好 的控制血 糖 是抗感 染和促进坏疽愈合 的基本措施 , 内 外科 医师共 同制定 中西降糖 药 以及其 他 方法来积极 治疗 糖尿 病 的方案 。并 注 意 防治各种并发症 , 尤其是心 、 肾血管病变 ,

糖尿病从肝胆论治成功经验处方 糖尿病能治好吗

糖尿病从肝胆论治成功经验处方 糖尿病能治好吗

糖尿病从肝胆论治成功经验处方消渴,传统中医认为多属阴阳两虚,所用药物多为黄芪、山药、天花粉、生石膏、熟地黄、山茱萸等。

然以之治疗伴有口苦胁痛、烦躁便干、舌红苔黄脉弦等湿热证之消渴,往往效果不佳。

作者通过多年观察发现,此类患者乃因肝胆郁热,湿热熏蒸而成。

故而拟方茵陈蒿汤加味治之。

消渴虽与黄疸症状不同,然其病因、病机相通。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糖尿病,不但取得了较好的降糖效果,而且因具有较强的调脂作用,同时起到了很好地降低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提示茵陈蒿汤是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一个有效的方剂。

由肝失舒畅导致机体“气化”不能行,该升不升,人体血糖等精微物质不能随气机升降输布周身,却郁滞于血中,而出现高血糖;或不该降者反降,使精微下泻,而出现尿糖,久之又可导致脂肪、蛋白质等其他精微物质的输布紊乱,进而使诸多并发症产生。

因此,疏肝理气之法应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之法贯穿始终。

据此,作者拟定柴疏地黄饮为主进行治疗。

消渴,通常认为病机为阴虚,但作者发现80%以上患者在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忧郁悲哀,思虑过度。

故而认为肝郁气滞亦是基本病机之一,治疗上宜滋阴与疏肝并举。

以加味柴胡疏肝散治之,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处方一:茵陈蒿汤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组成】茵陈20~30g,炒栀子5~10g,制大黄3~9g,薏苡仁30g,姜黄15g,丹参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利胆通腑,清热止渴。

【临床运用】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临床治疗40例,显效16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

【经验心得】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传统中医认为多因肺胃阴虚热盛而致,继则脾胃气阴两伤,终则肝肾阴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治疗多以清肺胃热、健运中焦、益气养阴、阴阳双补为主;所用药物多为黄芪、山药、天花粉、生石膏、熟地黄、山茱萸等。

然以之治疗伴有口苦胁痛、烦躁便干、舌红苔黄脉弦等湿热证之消渴,往往效果不佳。

老中医李济生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

老中医李济生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

老中医李济生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李济生教授,是吉林省延边中医医院的主任医师,现任吉林省首届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三十五载有余,学验俱丰,在糖尿病的诊治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李氏认为,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但不能等同于糖尿病。

从《内经》开始,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李氏在吸取历代医家治疗糖尿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现代中医学家的观点,提出糖尿病从肝论治的观点,其目的在于从中医的理论上取得一些突破。

现探讨如下。

1 肝主疏泄、肝主气化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所在清代著名医家黄坤载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成,并强调“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

这一观点开创了“从肝论治糖尿病”的先河。

近代名医张锡纯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肝主疏泄是肝具疏泄、畅达、宣泄的功能,主要的含义是调畅气机。

有立论“肝生气化”,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也称“气化”。

“气化”本身既包括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合成供给,又包括对多余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分解排出,以保持机体旺盛的活力。

“气化”功能无脏器不有,而肝在整体气化中是最活跃、最重要、最关键的一脏。

如果肝失调畅,气机率紊乱而出现高血糖或尿糖。

肝主疏泄的另一个含义是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脾主运行水湿和水谷精微,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胰腺所分泌的消化酶及胰岛素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就其功能来说应属于中焦脾胃功能的部分。

胰脏位于中焦,属脾之副脏,肝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主要表现在肝之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促进胆汁与胰腺(包括胰岛素)的分泌排泄。

肝失疏泄,则脾不运化,则水谷精微敷布紊乱而发生糖代谢失常。

2 病邪伤肝、肝失条达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消渴病的病因,中医历代典籍论述颇多,均认为不是单一因素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归纳起来不外三种因素,即饮不节、情志失调和素体阴虚。

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加之好逸恶劳,易致形体肥胖,痰湿壅盛,郁遏肝气,长期的精神刺激最易伤肝,使肝失调畅,气机紊乱,素体阴虚复加劳欲过度,肾阴亏乏导致肝阴(血)不足,进而使肝失疏泄,上述三因虽异而病机则一,均可导致肝失调畅,气机紊乱,进而化火伤阴致使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不能随气机进行正常代谢,从而发为消渴,并进一步演变出众多的并发症。

以酸胜甘、苦生甘法治疗糖尿病的观察

以酸胜甘、苦生甘法治疗糖尿病的观察

以酸胜甘、苦生甘法治疗糖尿病的观察《内经》[1]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戮。

五味学说是《内经》理论的组成部分。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藏气法时论》)。

然而作为药物性能的五味,它必然受着中医基本理论的支配。

因此,要掌握中药的五味,必须先了解它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然后才能更好地指导用药。

五味与阴阳:药味分阴阳,肇始于<内经》。

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厚则泄,薄则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内经》把药味按阴阳属性分为两大类,执简驭繁,为临证正确选用药物,纠正疾病阴阳盛衰,启开了方便之门。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内经》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五味与五行相配,即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并以五行学说为依据阐明了五味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酸生苦,胜甘;苦生甘,胜辛;甘生辛,胜咸;辛生咸,胜酸;咸生酸,胜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将五味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经络、藏象、病因病机、治法等理论相结合,用以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临床治疗等诸多问题,故五味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其重要的位置。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五味理论对指导糖尿病临床治疗有特殊意义,现从病因病理及治法用药方面加以论述。

1、甘浊内滞,病之症结对于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内经》中更有精深的认识。

《素问·奇病论》谓:“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这里指出患糖尿病的人,大都喜欢吃甜的和油腻的食物,长期偏食会酿成内热,致胸腹满闷,脾运失常而发病。

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上升,这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人增加有关。

李氏全息汤调治糖尿病

李氏全息汤调治糖尿病

李氏全息汤调治糖尿病李氏全息汤(白芍易为赤芍桂枝减量或易为肉桂)加黄芪,仙鹤草,丹参,地锦草,鸟不宿,翻白草各15克五倍子,黄精,玄参,葛根,枸杞,山药,山萸肉,黄连,蚕茧各10克(煎汤)鸡内金,僵蚕各6克(研粉汤药送服)四部分药物解析:治疗糖尿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以五倍子,僵蚕,蚕茧。

《世医得效方》用五倍子治疗消渴引饮,五倍子又称文蛤,有明显的降糖作用。

《金匮要略》云:“渴欲饮水者,文蛤散主之。

”全方既有明显的降糖,降脂,降粘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僵蚕“为末饮服,止消渴”,临床应用,确有降糖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僵蚕体内含有一种特有功能的蛋白质,对肾上腺皮质有刺激作用,通过其作用调整了患者内分泌及代谢方面的平衡,使体内的葡萄糖利用率增加至正常,不良反应小,可长期服用,疗程越长,效果越好,且不易复发。

蚕茧,性味甘温和缓,温而不燥,补而不腻,以血肉有情之身,善补至虚至损之精气,以虫药善行之体,畅荣脏腑,寓补于通,培元本,益气生津,于平淡中见神奇。

《本草纲目》言其“煮汤治消渴,古方无他”。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蚕茧含丝纤维蛋白,丝胶蛋白,煎汤能生津止渴。

《本草便读》中曰:“黄精,味甘如饴,性平质润,为补脾养阴之正品”。

黄精为补脾阴之要药,配伍淮山药,茯苓诸药,既入脾经,能滋补脾阴,滋而不腻,补而不燥,又能健脾除湿,行而不滞。

脾以升为健。

黄精可对抗肾上腺引起的血糖升高。

葛根有生津化液之功,促进营津上升,精气布散,鼓舞胃气上行而生阴液。

有扩张血管,又有降压,降脂,降血黏度的作用。

能有效增加冠状动脉及脑部血液灌注,有效防治冠心病,及脑供血不足等。

黄芪,山药健脾益气,黄芪补气力强又能升清,补气即可生津,升清即可布液,山药,黄精甘淡性平,既能补气又能养阴,补脾润肺固精。

益气养阴选用黄芪,《本草经集注》指出: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止渴,益气,利阴气。

黄芪益气健脾利水,治诸虚不足,是治疗口渴引饮的要药。

用黄芪意义有二:其一是平衡升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中医李济生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
发表时间:2011-09-15T10:56:10.0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李春杰[导读] 肝主疏泄、肝主气化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所在
李春杰(吉林省延吉市河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吉林延吉 133000)【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386-02 李济生教授,是吉林省延边中医医院的主任医师,现任吉林省首届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三十五载有余,学验俱丰,在糖尿病的诊治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李氏认为,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但不能等同于糖尿病。

从《内经》开始,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李氏在吸取历代医家治疗糖尿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现代中医学家的观点,提出糖尿病从肝论治的观点,其目的在于从中医的理论上取得一些突破。

现探讨如下。

1 肝主疏泄、肝主气化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所在
清代著名医家黄坤载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成,并强调“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

这一观点开创了“从肝论治糖尿病”的先河。

近代名医张锡纯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肝主疏泄是肝具疏泄、畅达、宣泄的功能,主要的含义是调畅气机。

有立论“肝生气化”,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也称“气化”。

“气化”本身既包括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合成供给,又包括对多余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分解排出,以保持机体旺盛的活力。

“气化”功能无脏器不有,而肝在整体气化中是最活跃、最重要、最关键的一脏。

如果肝失调畅,气机率紊乱而出现高血糖或尿糖。

肝主疏泄的另一个含义是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脾主运行水湿和水谷精微,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胰腺所分泌的消化酶及胰岛素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就其功能来说应属于中焦脾胃功能的部分。

胰脏位于中焦,属脾之副脏,肝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主要表现在肝之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促进胆汁与胰腺(包括胰岛素)的分泌排泄。

肝失疏泄,则脾不运化,则水谷精微敷布紊乱而发生糖代谢失常。

2 病邪伤肝、肝失条达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消渴病的病因,中医历代典籍论述颇多,均认为不是单一因素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归纳起来不外三种因素,即饮不节、情志失调和素体阴虚。

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加之好逸恶劳,易致形体肥胖,痰湿壅盛,郁遏肝气,长期的精神刺激最易伤肝,使肝失调畅,气机紊乱,素体阴虚复加劳欲过度,肾阴亏乏导致肝阴(血)不足,进而使肝失疏泄,上述三因虽异而病机则一,均可导致肝失调畅,气机紊乱,进而化火伤阴致使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不能随气机进行正常代谢,从而发为消渴,并进一步演变出众多的并发症。

3 肝与“三消”、“三多”症状的关系
自朱丹溪创“三消”理论之后,学者便把“阻虚燥热”作为糖尿病的病机。

其实,这只是表现现象,阴虚燥热只是气机紊乱的病理过程,而“肝失疏泄、肝失条达”才是消渴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由于肝失调畅,气机紊乱,气郁化火,火盛伤阴而后才致阴虚燥热,故气机紊乱是本、是因,阻虚燥热是标、是果。

“三多”的出现虽与肺胃肾三脏有直接的关系,但与肝关系密切。

肝为厥阴之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五脏皆有气,然肺气之宣肃,心气之运血,脾气之散精,肾气之封藏,均各司其职,唯肝主疏泄,涉及体内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活动,调节控制整个机体新陈代谢的运态变化。

盖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阴,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遏止,肝气疏泄则心情舒畅,气血平和,健康无恙,若情志抑郁或大怒伤肝,肝郁化火,则可使肺、胃、肾等脏腑机能紊乱,“三多”之症始见或加重。

4 中西医结合的最新认识
4.1胰腺是胰岛素的分泌器官,胰岛素的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与胰岛的关系至关重要。

因此有效的改善、恢复胰腺的组织及功能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所在。

在西医是器官移植,在中医就是选用恰当的中药,促进胰岛组织的增生,根据人体组织解剖学的观点,胰岛是胰腺组织的一部分,而胰组织的胚胎发生学是由肝憩室和十二指肠背侧肠壁萌发出来的,从中医治病求本的观点出发,必须考虑到胰腺生成的原始所在。

选用对肝及十二指肠有一定作用的药物,使之增加胰腺组织的增殖作用,才是首要任务。

4.2胰腺分泌的胰岛素,最早阶段称之为胰岛素因子,没有胰岛素的生物作用,它必须在胆汁及酶的参与下,才能转变成为人体所需的胰岛素,这一过程叫“翻译”过程,有一些病人就是这个环节发生障碍,从治肝的角度来解决胆汁的障碍,使胰岛素因子通过“翻译”过程变成具有正常生理效用的胰岛素。

4.3胰岛素分泌出来,经过一系列的酶化作用,供给人体各器官需要。

人类食物主要是三大基本成分糖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上三大物质的代谢都需要胰岛素参与,尤以糖的转化与燃烧为重要。

因此,投入的糖分与消耗胰岛素有很大关系。

再有各个器官的功能活动亦消耗部分胰岛素,所以胰岛素的利用障碍也是不容轻视的一个环节。

综上所述,从肝论治糖尿病是最重要的治本之法,如果患者是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可配合应用“三消辩证”,即上消配合润肺滋阴,中消配合清养胃阴,下消肝肾同治,如果患者无典型症状,则结合个体辩证,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证型,配合运用相应的治法,诚如医圣张仲景所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