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的教子之道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当你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时,不妨看看名人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1、李苦禅教子故事李苦禅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李燕是他的儿子。
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
“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
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
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
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
““””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
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
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不人家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柒的上款。
李燕遵未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查柒。
李可柒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
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
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
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做可!”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
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干艺术是苦事”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文化名爹”的教子之道

爱万 分 ,但他 疼 爱却 不 溺爱 。 在 谈 到 怎 样 做 父亲 时 ,鲁 迅 曾明 确表 示 : “ 自 己背 着 因袭
的重 担 ,肩住 了黑 暗的 闸 门 , 放 他 们到 亮 阔光 明 的地 方去 ,
此 后 幸 福 地 度 日,合 理 地 做 人。 ” 为 了让 孩 子将 来 “ 幸 福 ”“ 合理” ,他 的 家 教 既 不 是粗 暴 压 制 , 也 不 是 娇 生 惯 养 ,而 是 希 望 孩 子 实 实 在 在
‘
囊
— —
参. , , 的 教子之道
… ~
◎杨海亮 … … 一 …
… ……… —
—
——、
鲁 迅 晚 年 得 子 , 自然 喜
对 此 ,梁 漱 溟 的 态 度 是 任 其 自然 。另一 儿子 梁培宽 也说 : “ 父亲 对 我完 全 是宽放 的 ……
我在 父亲面前 ,完全 不会感到 精神 上 的压 力。 ” 的确 ,梁漱 溟 从 不 以端 凝 严 肃 的 神 气 面 对 孩 子 ,他 认 为 好 的 ,便 明
不 可 去 做 空 头 文 学 家 或 美 术 家。 ”l 9 5 2年 ,周 海婴考 取北
京 大 学 物 理 系 ,研 究 的 是 无
线 电。 走 上 社 会 后 ,从 不 向 外 人 炫 耀 自己 的 身份 ,终 没
他 希 望女 儿 袁卓 尔 也研 究 职 , 去 跟随理学 大师 马一浮学 习 。马
一
辜负鲁 迅 的期 望 。
梁 启 超 则 注 意 子 女 们 对 知 识 的 兴 趣 ,又 十 分 尊 重 他 们 的 个 性 和 志 愿。 女 儿 思 庄 听 从 他 的意 见 ,在 加 拿 大 大 学 选 了生 物 学 ,结 果 学 得 很 没 劲 头 。 梁 启 超 知 悉 后 ,致
张居正的教子之道

张居正的教子之道在世人眼中,张居正是一位严厉务实的铁腕宰相;而在家庭生活中,他却是一位深沉慈祥的父亲。
张居正一生有七个儿子,其中一子早年夭折,六子分别是长子敬修、次子嗣修、三子懋修、四子简修、五子允修、六子静修。
张居正对孩子疼爱有加,六个孩子对父亲也极为孝顺敬重。
张居正重视家庭教育,正如他所说“本之以情,秩之以礼,修之家庭之间,而孝悌之行立矣,独文与哉”。
他认为,教化不仅仅来自学校的书本,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内心塑造和日常言行规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辈对后辈的影响不在于留给他们多少财富,而在于能否以自身人格启发后人,“君子垂世作则,不在族之繁微,而视其德意之凉厚;不在贻之肥瘩,而卜其规模之恢隘。
”作为父亲的张居正,极为推崇西汉名臣万石君的教子风格,即对儿子管教极严。
万石君原名石奋,他教子有方,儿子们个个奋发有为,父子五人都做到年体两千石的大官,汉景帝特赐号“万石君”。
当子孙犯了错,万石君既不动怒,也不怪罪他们,而是自己闭门思过,绝食自责。
在万石君的人生哲学里,儿子如果教育不好就是父亲的过错,当然他要惩罚自己。
儿子们看到父亲绝食受苦,心里万分愧疚,便主动反省自己的过错,然后向父亲谢罪忏悔,万石君这才原谅自己。
为了给子孙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万石君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做官的子孙前来拜见他时,他一定要身着朝服接见,并且从不直呼其名;如果是和成年的子孙同席,无论多么轻松的场合,他都会正襟危坐。
张居正仿效万石君,常常教育子女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贪图荣华富贵、追求金银财物、忙于置办家产,不许他们仗着自己的显赫身份而结交各地官员、作威作福,更不许他们随意收受银两或委托地方官为己谋取私利。
他教育孩子们要和普通百姓一样,遵守政府法令,依法缴纳赋税。
每次散朝回家,他从来不谈公事,有时儿子们谈论国事,指点江山,张居正不但不赞赏,反而勃然大怒,他拿出汉代曹相国怒答其子曹窋的典故来训斥儿子们。
父亲的严格管教,让孩子们敬畏有加。
傅雷的教子之道

傅雷的教子之道篇一:傅雷的教子之道300字左右《傅雷家书》中傅雷写给儿子的一封封书信,体现出了傅雷对教育儿子十分重视,同样也表现出了一个父亲对子女的关怀。
信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有人际交往、生活琐事、为人处事等方面。
他用他的经验与学识带领孩子一步一步学会成长。
在生活中,他会耐心的指导,通过举例子来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他循循善诱,在每封信的末尾都会写上“你觉得呢”等询问孩子想法的语句;他又很细心,对于家具、物品的整理和摆放,他会认真的一字一句的去教导、诉说……对于为人处世,他就会更为着重的去强调,教给儿子一些礼节,如:敬酒时,酒杯的高度不能高于对方的酒杯;喝茶饮酒方方面面的讲究;如何穿衣,面对不同的人该说怎样的话、做怎样的事;以及遇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言语都流露出了对孩子的关爱,他是一个伟大而称职的父亲,也是一个合格的“教育家”。
篇二:傅雷的教子之道300字左右《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在生活细节方面,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要求是极严格的。
他在1954年8月16的信中写到对于傅聪习惯的改进建议,例如“手插在上衣兜里比插在裤兜里更无礼貌”,“双手不拿刀叉时要平放在桌面上等。
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位严格、只知道批评儿子的父亲。
但他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爱。
只是他将严厉转化为爱,将批评化作关心,将惩罚化作呵护。
在与儿子往来的家书中,很多方面都对儿子提出了好的建议,想尽全力为儿子分担,帮儿子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从而引领儿子成为一位人格卓越的人。
在情感及生活中的小事方面,傅雷也会关心自己的儿子。
在傅聪年轻时,傅雷叫傅聪要经得起诱惑,以事业为重。
在交友方面傅雷总强调待朋友一定要真诚,艺术家总有很强的情感,但仍要用理智控制自己。
傅雷总是给傅聪寄自己看好的书,以此熏陶他的思想。
傅雷的教子之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篇三:傅雷的教子之道300字左右中国家长只会一味地责骂,不会理性的去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呢,也只是辨认不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可能是青春期对异性产生的朦胧情感,所以,家长应该正视这些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责骂。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1、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基博乃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的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悲伤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在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到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文学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权重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2、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天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社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共舞,无暇顾及。
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爱孩子的嫌疑。
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上一校最高一排。
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
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
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社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
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_科室的自我小结

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_科室的自我小结
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
严父教子在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下面是几则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
第一则是鲁迅的故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父亲鲁鸣凤是一位严
厉的父亲。
鲁迅小时候因为顶撞父亲,经常挨打受骂,但是父亲的严厉教育却培养了他的
坚强性格和勇气,让他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坦荡。
鲁迅后来在文学创作中,以鲜明的个
性和独立思想,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二则是邱少云的故事。
邱少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雄,他的父亲邱德云是一位严父。
在邱少云小时候,他的父亲要求他努力学习,严格要求他遵守家规,对他的学习和生
活都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正是在这种严格的家庭环境下,邱少云养成了勇敢、坚韧的品质,最终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英雄,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从这些名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严父教子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占据着重要
地位。
严父教子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美德的传承和弘扬。
在今天,我
们也应该坚持严父教子的传统美德,给孩子严格的要求和管理,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
和顽强的毅力,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变得更加坚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
量。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例子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例子1、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
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道:“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衣垢弊以矫俗于名”。
他教育儿子说道,甲壳类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并使儿子重新认识崇尚节俭的关键,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下了一篇论节俭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猛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倡导简朴质朴,并明确指出:古人以节俭为美德,今人以节俭而遭到嘲笑,真的就是大忌的。
他劝诫儿子:“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风流,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命。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他历任校书郎、着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2、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后为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能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
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到1岁时,就让她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与猫玩;让她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已经开始了一种拎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导孩子演唱儿歌和谈童话。
再大些,就已经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辨识,弹琴、作画、泥塑,使她自己在庭园栽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取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谈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例如种子就是怎样在花里孵出的、小老鼠和鼹鼠就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够找出兔子沟等等。
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已经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升孩子兴趣。
她还教导孩子骑车、烹制等。
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并使孩子快速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育了孩子的各种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磨练了性格。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名人父母之所以能够教育出名人,肯定有他自己的教育方法。
一起来看看名人父母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吧。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1、李苦禅教子故事李苦禅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李燕是他的儿子。
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
“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
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
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
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
““””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
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
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不人家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柒的上款。
李燕遵未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查柒。
李可柒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
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
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
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做可!”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
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干艺术是苦事”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父亲的教子之道:我们陪着星星去旅行
图:星星手绘“昂平360”缆车
我出身自草根阶层,儿童时代最多只是跟随学校去新界旅行,从未试过乘坐飞机离开香港。
那时候,听到其他同学出外旅行,都令我既羡慕亦妒忌。
直到自己出来社会工作,好像是二十七岁才第一次跟旅行团搭飞机去泰国旅行。
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三十岁之后我才发觉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好趁青春周游列国,既有体力登山涉水,而且年轻人或学生在交通和住宿方面都有较多优惠,旅费的压力自然大减。
可是,香港人要不是“有钱但没时间”,或反过来“有时间但没钱”,出外旅行都要一番计划,身体力行地“行万里路”的实践并不容易。
星星作为一个自闭症儿童,出外旅行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的是。
由一岁零十个月至两岁多之间,星星平日都要到市区的私营儿童中心接受训练。
除非特殊原因,否则都是我自己陪着星星乘坐港铁出外(如我有工作才由家佣代替)。
港铁早上的繁忙时间当然十分拥挤,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里,星星在车厢尚算安静,不至于吵吵闹闹,但反而由月台至出闸处,他就会像“甩绳马骝”般走来走去,若当天睡不够或太累,他在车厢内亦会发脾气。
为免影响其他人(以及遭受奇怪眼光看待),我都会尽办法对他安抚。
因此,要带着星星去远处甚至出门离港,使我和星妈踌躇了好些日子。
我们并不是要带星星出外观光旅游,逍遥快乐。
对于星星来说,旅行的意义在于接受一段新鲜旅程的训练。
因为自闭儿都是顽强固执,不愿或害怕接受新事物,不论是从家居到港铁站的行走路线,抑或身上穿着的衣裤鞋袜,自闭儿都有自己的一套既定模式。
这种“坚持”对本身虽然并无不当,但过分执著总会影响自身发展和人际关系,故此我和星妈很多时都想尽办法打破星星的既定习惯。
对于普通小孩来说,出外旅行是吃喝玩乐(几岁的小孩子也不会懂得观光),星星的旅行则是冒险探索。
星星第一次旅行可说是澳门,那是二○一一年的初夏,其时他一岁零九个月,虽未确诊自闭症,但已相约儿童心理学家排期检验(因当时已出现不少徵状)。
那次去澳门两日一夜,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目的(那时根本未知道如何处理自闭症这回事),只因为我已辞去全职工作,预备全身跟进星星的训练,所以我和星妈只想带同星星一起出外散散心,暂忘一切烦恼。
我们推着保姆车,与星星一起乘坐飞航船,那时
他对周边事物的反应不大,更加不知道什么是观光,所以到达澳门初期并没有很大麻烦。
只是,不知他是天生体质较弱,还是什么缘故,在澳门第二天便生病发烧,我们惟有提前回家了。
真正的旅行考验是台北
在不同形式的训练和治疗的过程中,我和星妈开始掌握到星星的发展方向。
我们觉得改善其感觉统合十分重要,并且需要增加他的实践经验,即是他能亲眼见到或亲手触摸到的东西,又或他能亲身体验的事情,方可启发他的认知能力。
因此,在星星刚满三岁的时候,我们决定带他去台北旅行。
选择台北只有一个原因:飞行航程只约一个多小时,即使他在飞机上发难,都可很快捱过去。
我和星妈事前像綵排一样,想像星星在飞机内可能出现的情况。
我们带备充足的玩具,包括他至爱的小车、颜色笔和图书,在飞机安坐后马上给他玩耍。
幸运地,我们的航班在每个座位前面都有电视屏幕,星星玩了一会玩具后便看屏幕广告(他对每事的耐性都是十来分钟)。
然后,我们再出动“杀手?”──智能手机游戏。
我们平常是不随便让他玩手机的,因我们知道沉迷手机只会令他陷入自我的世界,更难与人沟通,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乖乖地做完学校功课和家居训练,我们便会“奖励”他玩一会手机。
渐渐地,他明白只要完成我们的要求,便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由是,连绵不绝的玩意,终于在飞机上熬过了一个小时。
下飞机后,我们三人都抒一口气。
我们去了台北市动物园。
因为平常的训练,很多时都会提到或读到动物,这不单是有关动物的名称,而是需要引导他的思考,例如:“大象高些,还是长颈鹿高些?”在书本上,星星最多只能“唸口黄”地背诵我们引导的答案,但在动物园里,他便能亲眼见到大象和长颈鹿的模样,从而引申学习其他概念性的议题。
那次旅行达到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星星在陌生环境增广“见闻”。
对于自闭儿而言,眼见到的都十分重要,能够让他亲眼所见,较之对他说上一百次更为有用。
除了动物园之外,我们只去了淡水河畔和一些儿童游乐场。
一般旅客会去的景点,我们都没有去。
五天旅程寓教于乐,轻松度过。
唯一的困难是,星星不愿意在酒店排便。
开初几天,我们也不着急,到了第四天,他仍然不肯排便,我和星妈唯有循循善诱,把小玩具全放在洗手间内,陪他一起“冲破难关”!
经过了台北旅行之后,我们有信心再带星星搭飞机出门。
其后两年,我们再去过高雄和台中,在一小时航程之内的距离,确定星星不会在飞机内大吵大闹。
四岁多至五岁初,我们更去了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接近三小时的航班,先用上相同的玩具伎俩,然后再哄他睡觉,一般都能顺利度过航程。
其实,我和星妈并不是要星星每年都“游飞机河”,我们也非富有家庭。
只是,出外旅游对星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对他的自闭个性有百利而无一害,故此我们宁愿平常的生活较节俭,也尽力让星星可以见多识广。
事实上,平时在香港的日子,只要天清气朗,每逢星期日不用进行各项特别训练,我和星妈都会带星星远走不同地方:长洲踏三轮车;马湾沙滩拾贝壳;西贡坐船至桥咀岛;天水围湿地公园观鸟;锦田农舍摘草莓;昂坪乘坐缆车……若是天气欠佳,我们便转移室内活动:沙田文化博物馆参观展览;尖东科学馆学习知识。
总之,多观看,多接触,多见蓝天碧海黄土地,便能开启自闭症的封闭心灵,让星星能与其他小孩一样,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