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三年级语文上册 6西湖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西湖》教学设计

《西湖》教学设计

《西湖》教学设计《西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

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

(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

你能读一读吗?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

板书:多彩(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

三年级语文上册 6西湖教案 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6西湖教案 苏教版

6西湖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

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造句。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指导朗读背诵。

学习比喻句。

重点 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2.学习比喻句的写法,会写比喻句。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西 湖(hánɡ)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2[①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西湖,就是镶(xiānɡ)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②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地点明西湖是“人间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进一步突出了西湖的美丽。

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tiào),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dié)叠、连绵起伏的山峦(luán),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③这句话从哪些方面写西湖的山?]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shuî)大的银镜。

[④把湖面比作“银镜”好在哪里?]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⑤白鸥给西湖增添了怎样的美?]段导读:介绍了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

3[⑥“织成的绿色镶边”说明什么?]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4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1 知识点详解 ☜2 ①开头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总写杭州的美,引领全文。

②比喻。

“人间天堂”就足以表明杭州很美,很令人向往了,然而就在这个天堂里还有一颗最亮丽的明珠,它就是西湖。

可以说杭州处处风光好,最美之景在西湖。

③三个方面:一是写山的布局——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山;二是写山的形势——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三是写山的色泽——绿、青、浓、淡。

④“银镜”不仅点明水面之平静,而且说明水之清澈,为后文写倒影作好铺垫。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描绘景色的语句。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2.生字词卡片3.西湖美景图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分享他们所了解的西湖。

2.展示西湖美景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二)朗读课文1.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1.老师提问:课文描绘了西湖的哪些美景?(四)学习生字词1.老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对西湖美景的印象。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老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句有哪些?(三)品味课文语言1.老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描绘景色的语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练习1.老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批改练习题,反馈结果。

2.学生分享自己的拓展阅读经验。

五、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拓展作业:收集关于西湖的资料,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们对西湖美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关注和指导。

3.课后作业要注重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课文中提到的‘湖面像一面镜子’这句比喻句了吗?它给我们什么感觉?”学生甲:“我觉得这句话让我感觉湖水非常平静,就像镜子一样能照出周围的景色。

”学生乙:“对,我还觉得这句话说明了湖水的清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西湖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西湖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西湖苏教版【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画西湖秀丽的景色,书法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通达流畅,应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存。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4.明白得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第3自然段具体描画西湖要紧景点【教学难点】明白得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前置性作业设计】读熟课文,自学生字。

上网搜集一些西湖的资料或者图片,介绍给你的好朋友。

用“犹如”、“像”、“看起来”、“犹如”中的两个造句。

【教学预备】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多媒体。

【教学时刻】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学习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1.你们谁的家长在浙江杭州工作,明白西湖吗?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你去过杭州吗?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2.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去游玩杭州的西湖。

板书:西湖3.读课题,解课题(1)读了课题你想明白什么?西湖是什么模样的?课文讲了西湖的哪些景色?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1.看录象,初步感知西湖,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3)学习生词:杭州、素有、连绵起伏、淡色、犹如、格外、掩映、一样、令人、夜幕初垂多音字:华(4)学生质疑问难,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点?心旷神怡:心情舒服,精神愉快连绵起伏:连接不断,高高低低掩映:彼此遮挡,互相衬托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3.自读课文,谁能用一个字来描画一下你看到的西湖景色?(美)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描画?(漂亮)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西湖呢?能够是自己的话,也能够是文中的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西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网络资源、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

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说两遍)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

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3.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4.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浏览各类文本、图片、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西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预习准备)第二课时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伴随朗读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是什么样?湖是什么的2.交流刚才的问题:3.同时板书:层层叠叠绿青浓淡静如银镜一闪一闪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

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

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师来说)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

苏教版小学语文《西湖》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西湖》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西湖》教案第1篇:苏教版小学语文《西湖》教案一、复习(说句练习)1、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

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说两遍)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

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伴随朗读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是什么样?湖是什么的?2、交流刚才的问题:3、同时板书:层层叠叠绿青浓淡静如银镜一闪一闪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

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

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师来说)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

西湖之美,美在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都能使人赏心悦目。

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十景更是闻名遐迩。

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我而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教师指着画面讲述第三自然段。

(电脑出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西湖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

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

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年级上册西湖教案

三年级上册西湖教案

三年级上册西湖教案【篇一: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生字⒈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

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㈠第1自然段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⒉西湖是什么?㈡第2自然段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学习第3自然段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

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

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篇二: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西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在借助书中注音和字典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文 6 西湖》示范课教案_17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文  6 西湖》示范课教案_17

西湖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3、会用比喻词“犹如”“仿佛”造两个比喻句。

二、教学重点: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局部,具体描绘了西湖的主要景点。

三、教学难点:具体分析描绘西湖的主要景点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6 西湖。

出示幻灯片。

(板书:6 西湖)二、出示学习目标大家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杭州是人间的天堂,而西湖就是这人间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远看西湖,它美在山,美在湖(板书:远看山湖),近看西湖,它美在孤山,堤,岛(板书:近看:孤山堤岛),它还美在月夜(以上师问:生答。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山美、湖美(1)美在山:出示描写山的句子指名学生读一读。

师问:你听到山的特点是什么?a.理解“层层叠叠,连绵起伏”。

用手势表示它的样子,体会它的感觉。

再出示幻灯片:西湖的山,然后让学生品读,感受山的多,高大,读出气势来。

b.理解“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

生先说说是什么样的山,山的颜色绿的有浓,有淡,深浅不一,再出示幻灯片欣赏山的颜色变化,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明白是由于阳光照射的原因,照射到的颜色浅,找不到的颜色深,最后美美的读一读。

C.“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几组同学分别朗读大声赞美,在读中去感受山水的魅力。

(2)美在湖,远眺湖水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说,a.“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先理解“犹如”就是好像。

继而强调:是一个比喻句,追问:什么像什么,及理解“硕大”,这面镜子能照出什么,体会它的硕大。

然后几名同学再美美的读一读。

最后让学生用“犹如”造几个比喻句。

同位之间可以先说说,再班级交流。

b.体会“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硕大的湖面吸引了白鸥,他们来做什么?学生结合幻灯片说说白鸥用爪子触碰湖面,快乐的玩耍,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西湖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

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造句。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指导朗读背诵。

学习比喻句。

重点 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2.学习比喻句的写法,会写比喻句。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西 湖(hánɡ)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2[①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西湖,就是镶(xiānɡ)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②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地点明西湖是“人间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进一步突出了西湖的美丽。

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tiào),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dié)叠、连绵起伏的山峦(luán),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③这句话从哪些方面写西湖的山?]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shuò)大的银镜。

[④把湖面比作“银镜”好在哪里?]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⑤白鸥给西湖增添了怎样的美?]段导读:介绍了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

3[⑥“织成的绿色镶边”说明什么?]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4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1 知识点详解 ☜2 ①开头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总写杭州的美,引领全文。

②比喻。

“人间天堂”就足以表明杭州很美,很令人向往了,然而就在这个天堂里还有一颗最亮丽的明珠,它就是西湖。

可以说杭州处处风光好,最美之景在西湖。

③三个方面:一是写山的布局——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山;二是写山的形势——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三是写山的色泽——绿、青、浓、淡。

④“银镜”不仅点明水面之平静,而且说明水之清澈,为后文写倒影作好铺垫。

⑤白鸥使静态的景物活跃起来,而且使色彩变得丰富了,有了绿、青,又加上了白。

3⑥这句话写环湖的树,用“织成的绿色镶边”来说明树是经过精心栽培的,不是杂乱生长的。

4⑦重点句解析: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把满是“白堤”“苏提”比喻成“绿色的绸带”。

从远处看,堤岸就像是绸带漂浮在水中,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

⑧这两句话主要写小岛,但没有直接写三个小岛上的景色,而是通过写它们在湖水中的倒影,给人“仿佛仙境一般”的感受,让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⑨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作者看到如画般的西湖,赞叹油然而生,流连忘返。

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⑦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yínɡ)洲、湖心亭、阮(ruǎn)公墩(dūn),掩映在绿树丛中。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⑧这两句话主要写小岛还是湖水?]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yí)呢![⑨“心旷神怡”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段导读: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美丽风光。

观察顺序是边走边看,移步换景,由外而内。

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5[⑩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wǎn)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这两句话写了西湖什么时间的哪些景物?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

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rónɡ)化在月色里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段导读: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分别从远眺西湖、近看西湖、月下览湖三方面进一步说明西湖是“人间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幻灯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了解西湖吗?把你们搜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学生甲: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学生乙:西湖风景名胜区面积60.8平方千米,其中西湖水域面积5.66平方千米。

西湖位于杭州市区西面,南北长3.3千米,东西宽2.8千米,环湖一周约15千米。

西湖南、北、西三面群山环抱,湖光山色互映,秀美无比,像一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城市之旁。

学生丙:西湖不仅有如画的自然风光可供游赏,更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可供寻访。

学生丁:杭州西湖如今已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的瑞士”。

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的莲叶,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⑩引出下文,点明要写夜晚的西湖。

西湖的夜景,主要写了明月、轻风、湖水和华灯。

夜晚泛舟西湖,眼中所见是倒映在水中的“华灯”,给人以迷离恍惚、似真似幻的感觉。

难句解析:这句话描写了月下西湖的美景,天上明月东升,岸边华灯明亮,湖上灯光闪烁,耳边琴声悠扬,这一切让人感觉天和湖是融为一体的,是那么和谐美妙。

5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有特色,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

所以,无论是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游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二初读课文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素”读音是“sù”,不是“shù”。

“令”读音是“lìng”,不是“lìn”。

(2)解释疑难词语。

素有:一直就有。

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犹如:如同。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很和谐。

荡漾:一起一伏地动。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3)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4.感知全文。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板书:山峦湖水湖堤小岛华灯5.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1)杭州——“人间天堂”。

天堂,是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中可以感觉到人们对苏杭美景的赞美。

(2)西湖——“天堂中的明珠”。

明珠,是指闪亮、耀眼的宝珠。

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人们对西湖的喜爱。

三指导朗读1.教师启发。

我们读了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顺了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2.学生提问。

3.教师小结。

1. 这是一篇写景文章,只看文字很难让学生体会到西湖的美,因此,上课前教师要让学生看提前准备的西湖照片或风景图。

这样,让学生借助直观的图来体会西湖的美。

2.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

3.课文真的很美,优美词句很多。

但这也带来一个困难,由于词语很多,学生读课文很吃力。

所以,课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对生字、新词有初步的理解。

1.抄写词语。

(1)远眺山峦掠过一圈河堤(2)荡漾葱绿轻柔围绕心旷神怡2.比一比,再组词。

3.照样子,写词语。

(1)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三三两两高高兴兴里里外外来来往往(2)一闪一闪打扫打扫休息休息活动活动嫩绿嫩绿思考思考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西湖风光图片。

一复习,巩固生字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湖》这一课,学习了生字、新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复习生字、新词。

(1)听写几个生字。

(2)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

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1.复习第一自然段。

(1)教师引导: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2)回忆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3)回忆西湖有什么样的美称。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描写的是站在西湖边放眼远眺的情景。

(1)三面是山,而且山很有特点。

层层叠叠、连绵起伏、颜色多变,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2)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犹如”是好像的意思,这是一个比喻句,说明湖面很平、很亮。

小结: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

(3)自由读。

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思考:十里明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哪些句子令人仿佛到了仙境?(2)了解相关知识。

①关于白堤和苏堤。

苏堤、白堤与孤山把全湖隔为外西湖、里西湖、岳湖、后西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

白堤原名白沙堤,西接孤山,东至断桥,长1千米。

苏堤为苏东坡所建,横贯西湖南北。

堤上有石拱桥六座。

每当晨光初启,宿雾如烟,湖面腾起薄雾时,便出现“六桥烟柳”的优美风景,是钱塘十景之一。

②关于湖中的小岛。

天然岛孤山和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巧夺天工的人工小岛屹立在西湖之中,使西湖分割有致,层次分明,秀丽迷人,犹如仙境。

整个风景区现有60多处开放景点和4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洞、泉、园、石窟、古建筑,景观丰富,自然与人文相映生辉,这里流传有《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济公传》等美丽传说。

(3)理解句子。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

从这两句话中,能够体会到十里明湖满眼绿色:山绿、水绿、树绿。

句中将“白堤”“苏堤”比作“绿色的绸带”,写出了它的绿、它的长、它的柔。

教师小结:鼎足而立的湖中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像三颗绿色的宝石,巧妙地镶嵌在这碧玉似的镜面之上。

苏堤、白堤则像两条飘逸在这镜面上的缎带。

水映山容,使山容益添秀媚;山衬水态,使水态更显柔情。

这山与水美妙而和谐的结合,每每使游人如有身在画图中的感觉,环湖绿茵连绵,花木扶疏,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极具情趣。

(4)回答问题:为什么说到了西湖,就仿佛到了仙境?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这句话将“西湖”比作“仙境”。

“仙境”是人们幻想中的美丽的地方,从这个比喻句中可以感受到人们对西湖的喜爱。

练习用“仿佛”说一句话。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想象“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2)为什么说“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西湖的夜景很美,眼前有明月、轻风、湖水、华灯,耳边有悠扬的琴声,在月色中,这一切显得多么迷人哪!(3)想象: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4)练习用“宛如”说一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