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西湖简介

合集下载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附答案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附答案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附答案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西湖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西湖,就是镶(xiānɡ)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扫视四周极目远望),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dié)叠、连绵起伏的山峦(luán),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shuò)大的银镜。

一群群白鸥(穿过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

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yínɡ)洲、湖心亭、阮(ruǎn)公墩(dūn),掩映在绿树丛中。

(明净平静)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yí)呢?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清风徐来,湖水荡漾。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wǎn)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远处,不时飘来悠(yōu)扬的琴声。

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rónɡ)化在月色里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打上“√”。

2.品读句子,再填空。

(1)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句中的“天堂”指的是_________,作者把_________比作“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2)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硕大”的近义词是_____,这句话写出了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杭州的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______)(2)短文第2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山峦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______)(3)白堤和苏堤都在孤山的东边,风景都很优美。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精华版)17 古诗三首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精华版)17 古诗三首

灵乘
门 青山 山
孤帆
相对出 以动写静
日边来
秀风 浩破 荡浪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 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 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诗中的“断”和“开”让你联想到怎样的 景象? 这一句诗让人联想到天门两山本来是 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 怒涛的冲击,“天门”才从中间断开而成 为东西两山。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浩荡。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二句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回”字,
把江水翻滚抛掷、 变化无穷的状态全 表现出来了,借水 势衬出山的奇险。
主要作品:《陋室铭》《乌 衣巷》《石头城》等。
望洞庭
tínɡ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 wèi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mó
pán
白银盘里一青螺。
mó( 消磨 ) 磨 mò( 磨坊 )
我陪爷爷在磨(mò)坊里消磨 (mó)了一下午的时光。
课文讲解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 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碧水东流至此回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单独、一个。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 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思考:两岸的青山怎么“出”?
当你坐车或骑车 行驶在路上的时候, 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 怎样的感受。
这里的“出”字使 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 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 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 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 诗人的喜悦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饮湖上初晴后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饮湖上初晴后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说教材】部编版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就选编了这首赞颂西湖迷人风采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

第一二行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第三四行以“西子”这一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柔美的神韵,把西湖的自然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古诗语言简练优美,概括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又极具感染力,让读者不知不觉地跟着诗人游览西湖美景并为此着迷。

【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属于低年段转入中年段的过渡阶段。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但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本学期学习的第4首古诗,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这首古诗赞颂的是西湖美景,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即便许多同学没有亲身体会西湖不同气候下的风姿,但学生一定见过南沙晴天雨天不同的风姿,所以唤起学生的记忆,借助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感受“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并非难事,难的是把这两种美用诵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悟情,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

【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认读“亦、妆”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文大意。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初步体会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和喜爱之情。

【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说教学方法】根据三年级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重视读诗的方法,通过“美读”和“趣读”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有方法”“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学会读诗、品味诗歌语言,逐渐感悟出诗的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积累和进行课外阅读延伸。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含素材)(新教材)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含素材)(新教材)部编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本课所 选的三首古诗,描绘了长江波涛汹涌的壮观、西湖婀 娜多姿的美妙、月光下洞庭山湖的空灵之美。让我们 在品读古诗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资料宝袋
李白:(701一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 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 爱饮酒作诗,喜欢交朋友。
四查:查句子语法、逻辑是否正确,查句子是否保持 原意。
帆 饮 初 镜 48、花时间去阅读吧,阅读是才智的源泉;花时间去思考吧,思考是力量的源泉;花时间去想像吧,想像是创新的源泉;花时间去沟
通吧,沟通是理解的源泉;花时间去运动吧,运动是健康的源泉;花时间去歌唱吧,歌唱是快乐的源泉。
字词乐园
会写字
wèi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1
1.三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
《望天门山》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 象及作者的内心体验。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 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作者从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 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 肖,跃然纸上。
初步感知

yáo yín
未磨遥银
pán

字词乐园
易错提示
楚:下面部分是“疋”。 孤:左半部分是“子”,不要写成 “犭”。
字词乐园
会认字

亦 组词: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

抹 组词:涂抹 抹黑 门庭若市

宜 组词:相宜 便宜 事不宜迟
字词乐园
会认字
tínɡ
庭 组词:洞庭 庭院 门庭若市
wèi
未 组词:未来 未必 前所未有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西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三年级# 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西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西湖》原文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

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

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西湖》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二、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三、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四、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五、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三年级上册语文精讲古诗课《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精讲古诗课《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部编版
牵 扯而过 度奔波 劳累; 一个人 只要能 够自得 其乐, 即使有 所失也 不会为 此不快 乐;一 个人只 要拥有 高深的 道德修 养,即 使没有 官位也 能内心 平静轻 松。

3.文本中不断提到“大自然”,在充 满了诗 情画意 的大自 然面前 ,在可 爱温顺 的小动 物面前 ,素芭 没有任 何交流 的障碍 ,她甚 至能比 常人更 为轻易 地表达 自己。
悟诗情
拓展提高
3、你还读过苏轼 的其他写景诗吗? 如:
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悟诗情
课堂作业
1、诗中”总相宜”的意思是: 合适
2、下面分析比恰当的一项是:((3)) (1)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 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2)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 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3)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 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象尤其优美。
悟诗情
课堂作业
3、诗人抓住( B、)的特征描写西湖的风采神韵。 A、春季鲜花 B、夏季时雨时晴 C、秋季西子 D、冬季女子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C、)
A、排比 B、夸张 C、拟人 D、比喻
悟诗情

1.体会本 课切中 要害、 深入浅 出的说 理特点, 学习这 篇文章 的表达 方式, 品味本 文的语 言特点 。找出 文中典 型的语 句,归纳 其特点 ,尝试 从表达 目的、 听众的 感受角 度品评 其表达 效果。 阅读时, 还要注 意思考 ,理解 这篇文 章的针 对性和 现实意 义。
读诗句
新知讲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 洵之子。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 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并称“苏辛”。

三年级上册课文《西湖》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课文《西湖》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课文《西湖》说课稿一、说教材《西湖》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介绍祖国美丽山川”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诗一般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了西湖是“人间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第二自然段介绍了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第三自然段生动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

第四自然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全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流畅,语言清新,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中年级段阅读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四其中你喜欢的一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陶冶审美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根据这一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1、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感悟西湖的美:水、山、堤、岛的美,及融为一体的美;3、学会使用“就是、真像、犹如、仿佛、宛如”,感受作者优美的语言,激发对西湖的热爱之情,陶冶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方法与策略1、通过观看图片和富有激情的语言,(看图的目的是先给学生营造一个非语言语境,就相当于学生去旅游了一番,在学生脑海中勾勒出一个自己眼中的美丽西湖。

)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2、在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西湖风光图片展示,让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悟出真情。

从而让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积累。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时间为三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湖简介
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汉时称圣湖。

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

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

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

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总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湖的传说
古时候,天河两岸各住着一位仙子,东边的叫玉龙,西边的叫金凤。

他们十分要好,天天在一起玩耍。

一天早晨,他们起了个早。

玉龙钻进河里,金凤飞向天空,游呀,飞呀,不知不觉来到一个仙岛上。

“玉龙,玉龙!”金凤忽然叫起来,“你看这块石头多漂亮呀!”果真是块光亮夺目的石头!玉龙高兴地说:“金凤,我们发现仙石了,要是能把它磨成一颗圆珠子,我肯定它会变得更加光彩照人。

那时,它也许会成为天地间最宝贵的宝物。


于是,玉龙、金凤立即把仙石打磨成一颗滚圆的珠子。

他们又找来天河里的水,把它洗得更亮,使它变成了天地间最美的东西。

这件事被贪心的王母娘娘知道了。

她派一个心腹,在一天夜里偷走了那颗宝珠,并把它锁进深宫。

一天,王母娘娘做寿。

席间,她把宝物拿出来给众仙开眼界,众仙无不称奇。

玉龙、金凤这天没有参加宴会。

但是,正在仙岛上对坐垂泪的他们,忽然发现天空中有一道亮光直射过来。

他们觉得那道光与宝珠放出的光芒像极了。

于是,他们顺着光芒来到仙宫,发现宝珠竟然在王母娘娘手中。

他们气极了,冲上去要抢宝珠。

王母娘娘哪肯放手,拼命去护。

这一来,宝珠竟骨碌碌掉向了人间。

玉龙、金凤急忙去追,可惜晚了,宝珠已触地,霎时间,它变成了晶莹碧透的湖水——西湖。

玉龙、金凤舍不得离开它,就变成了西子湖畔两座山峰——玉龙山、凤凰山,日夜守护着嵌在神州大地上的明珠——西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