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昆明的雨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昆明的雨》优秀说课稿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昆明的雨》优秀说课稿以下是有关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的10篇相关内容分享。
旨在带领大家深入了解昆明的雨,探索它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讲解、演示和互动讨论的方式,让你们对昆明的雨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中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汪曾褀(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和新词:辟邪鲜腴篱笆格调吆喝暮年情味苔痕密匝匝连绵不断张目结舌三、整体感知课文(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1、要读出声来。
2、朗读时思考以下4个问题:(1)文章用赠送一张画开头,写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2)文章为什么大量写昆明雨季的植物?(3)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划分文章层次,把写得好的语句用横线标注。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我给宁坤画一张画,引出“昆明的雨”;3-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昆明雨的特点昆明的一些植物;10-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昆明的雨引起了作者的一点淡淡的乡愁。
)(二)请学生看教材上的插图,然后在全班交流。
1、图上画的是什么?(昆明人家的大门)2、图的右上角有什么?左下角有什么?图的中间画的是什么?(右上角有一片倒挂着的仙人掌,末端还开出了花;左下角有青头菌和牛肝菌;图的中间画的是两扇门。
)四、精读课文。
请1、2组同这齐读第一部分(一)文章开头写给宁坤的画,有什么好处?画上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等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为下文作铺垫。
请3、4组同学读第二部分(二)如何理解“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不是连绵不断,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所以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作者喜爱。
《昆明的雨》比赛课一等奖的优质教学

《昆明的雨》比赛课一等奖的优质教学一、课程概述《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地区降雨特点和影响的文学作品。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这篇作品,使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掌握文学作品鉴赏方法,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影响;- 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昆明的雨》的作品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1. 《昆明的雨》作品分析-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作品结构分析- 作品主题探讨2. 文学作品鉴赏方法- 形象分析法- 情感分析法- 审美评价法3. 实践环节- 讨论:作品中的昆明雨特点及影响- 写作:以昆明雨为题材,创作一篇文学作品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 作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昆明的雨》的作品结构,探讨作品主题。
3. 文学作品鉴赏方法讲解:讲解形象分析法、情感分析法和审美评价法的具体运用。
4.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昆明雨特点及影响,并进行写作练习。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点评,总结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一等奖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的气候特点,以及雨水对昆明的影响;2.感受昆明的雨水文化,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昆明的气候特点和雨水文化;2.通过雨水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2.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昆明的雨水文化。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大家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昆明的雨水?”2.展示一些昆明雨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于昆明雨水的看法。
Step 2:学习昆明的气候特点(10分钟)1.给学生介绍昆明的气候特点,包括四季如春、雨水充沛等。
2.引导学生讨论昆明特有的气候是否对农业、旅游等方面有影响,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Step 3:学习昆明的雨水文化(15分钟)1.给学生展示一些与昆明雨水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中元节的送雨活动,过雨节等。
2.引导学生思考雨水在昆明人心中的地位和意义,并与自己的文化进行比较和对比。
Step 4:进行观察活动(20分钟)1.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户外进行雨水观察活动。
2.提供观察工具,让学生观察雨水的颜色、味道、声音等,通过观察收集雨水相关的信息。
Step 5:整理观察结果(10分钟)1.让学生将观察到的雨水相关信息整理成小组报告或者个人作品。
2.鼓励学生运用创新的方式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如图画、模型、诗歌等。
Step 6:展示和分享(10分钟)1.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进行互动和交流。
2.通过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对于雨水的更深一步思考,如雨水的重要性、雨水的循环等。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昆明雨水的摄影活动;2.让学生了解其他城市的雨水文化,并进行比较研究。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观察结果是否准确;2.评价学生分享和展示的内容是否丰富,以及表达的是否清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以及雨中的人文景观。
通过作者对昆明雨的细腻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昆明雨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昆明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可能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昆明地区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的理解。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形象地展示昆明雨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昆明雨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展示昆明雨景。
2.准备相关背景知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昆明雨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
优质课一等奖《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学案16昆明的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批注方法;体会作者语言凝练鲜活、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文风。
教学重、难点:综合运用批注方法;品味生活化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寻文眼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这是XXX对昆明的描述。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昆明的雨》。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勾画出这些问题的要点。
其中,“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在文章中两次反复,情感真挚而深沉,作者为什么想念?又是怎么表达出这份情感的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再读课文,采用批注式阅读法自学全文。
二、读作批注请同学们先看自读要求。
1.自学质疑请标段落序号(全文共11段)。
2.默读全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特别要对写出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的句段要多赏析批注。
根据导学提示做圈点批注。
3.合作分享:组内交流;班上交流,教师适时点评和追问。
根据学生发言提到相内容时,板书:景美味美情美境美。
三、读品风格我们一起读一下这段话,“雨后,街上的菌子破土而出,像小蘑菇似的,不仅在石板上生长,在泥地里也长得十分茂盛,有的还结出了小小的伞盖。
”你们会用哪些词来概括这种语言的特点?板书(生活化、口语化)。
我们再感受一下XXX的文字风格,也请同学们课外找来读一读。
四、摹写片断XXX先生善于在生活中有意观察和有心积累,重视从生活中吸收语言的营养,把人们日常聊天的大白话加以提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我们来看看你们平时从生活中积累语言的能力,请按要求写片断,注意不要用方言词、网络词。
时间3分钟。
分享写作片断。
五、凑巧成篇选几个同学的文段凑成一篇文章,可能吗?让我们来试试。
齐读P87面“文章信笔所至……昆明雨季”。
这段话提醒我们,可以以一个想法或情感为中心,寻找相关的景物和事物,将它们组合成文章。
这是本周的写作练要求。
虽然这种方法可能有些简单粗暴,但只要你认真去做,一定会有效果。
《昆明的雨》比赛课优秀课程一等奖

《昆明的雨》比赛课优秀课程一等奖一、课程背景《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地区降雨特点和雨季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的文章。
本课程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让学生深入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雨季对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增强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介绍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雨季时长及降雨对当地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影响。
2.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降雨量、雨季时间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
3. 案例讨论:以昆明为例,讨论雨季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灌溉、旅游业发展等。
4. 延伸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雨季特点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内容,阐述降雨特点及雨季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雨季对昆明地区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以昆明为例,分析雨季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具体影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逻辑分析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文章:《昆明的雨》2. 课件:包含文章内容、降雨特点、雨季影响等信息的课件。
3. 延伸阅读材料:关于我国其他地区雨季特点及影响的文献资料。
4.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新闻报道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
昆明的雨:一等奖教学设计案例

昆明的雨:一等奖教学设计案例1. 教学背景昆明,作为中国的“春城”,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成为了教学的宝贵资源。
本案例以昆明市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为例,通过一堂以“昆明的雨”为主题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掌握与“雨”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
3. 教学内容3.1 文本选择选择与“昆明的雨”主题相关的文本,如《昆明的历史与文化》、《昆明的雨季》等,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
3.2 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
3.3 教学活动- 导入:通过展示昆明的雨季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 阅读:学生分组阅读选定的文本,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
-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以及与“雨”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 写作: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撰写一篇关于“昆明的雨”的短文。
- 展示: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写作和展示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昆明的雨”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 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案例以昆明的雨为主题,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昆明的雨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几十年前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声调。
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明确:不仅是写雨,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3.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娇娇的。
4.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明确:丰满、饱和、旺盛、柔软……5.探究:可见,作者不仅写了昆明的雨,而且写了在昆明时所有与雨有关的记忆。
那么,作者仅仅只是记叙这些而已吗?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只是单纯的记叙描写,在文中,作者在开头与结尾都很明确地表达了“我想念昆明的雨”,作者的一系列描述中,寄托着对昆明的雨的至深想念。
6.请你结合上述探究分析再读课文,为文章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题。
第二部分(3-5段):写昆明的雨和雨季。
第三部分(6-8段):写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
第四部分(9-10段):写“我”在雨中的生活经历,引发乡愁与诗情。
第五部分(11段):点题,总结与照应上文。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探究一:本文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你加以分析。
明确:本文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有生活气息。
探究二: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有关昆明的雨的事物?选一个或者几个你印象深刻的事物分析一下,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提示】本文的情感把握宜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验,教师宜引导学生关注本文富有情味的句子,引导朗读。
(1)仙人掌:有什么特点?“倒挂着还能开花”说明了什么? 明确:肥大,“倒挂着还能开花”说明昆明雨水之多。
(2)菌子: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味道怎样?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有牛肝菌、青头菌、鸡、干巴菌、鸡油菌……共同特点:多。
除了鸡油菌之外都非常美味。
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3)杨梅:有什么特点?写味道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个头大,颜色黑红。
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火炭梅”的味道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怎样的苗族女孩子?为什么要写苗族女孩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运用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娇美的苗族女孩子。
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喜爱之情。
(5)缅桂花和木香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共同的特点: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赞美。
目标导学三: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1.探究:根据本文结构分析可知,作者所叙的景、事、物十分多,这样描写是否有点杂呢?倘若文中没有“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一句话,这篇文章是否会失去其整体性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作者在文中用了一种怀旧与珍视的情愫贯穿全文,课文以“昆明的雨”为话题,围绕“雨”穿插各个回忆的画面,表达自己对昆明那段岁月的怀念之情。
因此,文章中所叙景、事、物虽然较多,但是并不杂乱,而是围绕作者的情感构成一个整体。
作者的情感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寓于字里行间,因此,即使没有“我想念昆明的雨”来点明主旨,这主旨仍然能从全文见出,不会影响文章的整体性。
2.散文写作中常有“形乱神不乱”的说法,结合上述分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散文中的“形乱神不乱”就如这篇文章一样,虽然全文景、事、物叙写较多,看似比较杂乱,也就是所谓的形乱,但是因为有“怀念之情”这个“神”贯之于文中,使文章呈现出整体性特征。
我们在写散文时,或许也面临着文体多样,选材多样的问题,但是只要保证主题一贯,材料围绕主题中心有规律地进行组织,则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三、板书设计昆明的雨⎩⎪⎨⎪⎧⎭⎪⎬⎪⎫雨的特点雨中景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雨中的乡愁思念、喜爱教案设计力图使学生不局限于对昆明的雨的特征关注,而是在朗第五单元(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五单元)卓越成就与科学探索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diàn jí nìshú yá lùzhóu mù chāi yìhèng mán chuò2、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
不仁,不同情别人。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
聊叙:姑且谈谈。
聊,略微。
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慰勉:安慰勉励。
3、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4、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
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5、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亲戚等小事。
记叙了母亲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事情。
6、优秀品质:①勤劳(第4、5、13段);②俭朴能干(第6、12段);③宽厚仁慈(第7段);④坚强(第8段);⑤有远见(第10段);⑥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第12段)。
合作探究案1、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
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2、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
3、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4、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
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
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
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①用词准确,语言朴实但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②语言朴实无华,表现了母亲识大体、吃苦耐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③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④以“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
在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
⑤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
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2、课文第14至17段都是议论。
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涵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
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3、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检测案1、父亲在冬天为病中的儿子买冰棍;父亲躲在角落里注视颁奖大会;父亲为儿子买收录机并教育他如何做人。
2、高兴、自豪以及对儿子的重视3、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痛心。
4、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同样可以生存,人活的是志气。
5、把爱无私地给了儿女并正视艰难的生活。
6、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来。
7、伟大、深沉、无私的父爱;正视艰难生活的刚毅伟岸的精神。
第四单元13背影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 ,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蹒.跚( ) 狼藉.( ) 簌簌..( ) 踌躇..( ) 颓.唐(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乱七八糟的样子。
(2)( )纷纷落下的样子。
(3)( )凄凉,萧条,不景气。
(4)( )失业在家。
(5)(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 )衰颓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