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阳虚盗汗出汗阴虚盗汗出汗医案和食疗方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盗汗、自汗。附《夏季热》

中药治疗盗汗、自汗。附《夏季热》

五味子麦冬北沙参黄芪白术防风中药治疗盗汗、自汗(附:夏季热)—— maodaoming 验方一般盗汗、自汗大多是阴虚阳亢、气血亏损所致,拟“养阴潜阳,生津补气,收敛止汗”为治则。

处方:北沙參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黄芪45克白术20克防风15克山茱萸12克瘪稻干12克糯稻根30克浮小麦30克穞头衣12克龟板15克鳖甲15克(先煎)龙、牡各30克(先煎)5~7帖即可治愈。

* 附:“夏季热”:本篇所指“夏季热”即是在夏、秋季节患有高热不退,而且一旦入睡就大汗淋漓,血象基本正常,原因不明,常用西药抗菌消炎连续几天吊针都无济于事。

笔者认为属于“阴虚火旺,热邪入侵”,停止吊针改用上方中药“滋阴降火,扶正祛邪”为治则,汗止热自退也!收效甚佳。

一般5~7帖即能痊愈。

处方同上治疗盗汗方,尚需添加:青蒿15克地骨皮15克板蓝根30克(如果血象白细胞、中性细胞增高者)再加:重楼(七叶一枝花)15克三叶青15~30克重要提示:(1)对类似夏季热儿童高热伴大汗(经吊针4~5天无效)者,也可用本方治之,但必须改为小儿用量,汗止则热退,效果十分满意。

如果服药 5~7 帖未见好转,请勿用本方。

必须另找原因。

(2)本方结核病例外。

又方《桑叶散》治盗汗(资料收集)用桑叶45克干燥研末,每日晚上睡前用米汤送服桑叶散9克,儿童用量酌减,连续服药5天为一疗程,一般服药一个疗程即可痊愈,服药期间停服其它中西药物,并注意保暖。

单味麦芽治盗汗(资料收集)应用单味麦芽(生、炒均可,以炒者为佳)大剂量,一般在60~120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煮沸后,稍煮片刻即可。

代茶饮。

亦可冲入保温瓶内,以备连用。

本方治疗盗汗,一周即可痊愈,最多二周,若三周无效,即可停药。

三叶青七叶一枝花。

治疗盗汗的中药方

治疗盗汗的中药方

盗汗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常常表现为睡眠过程中身体异常出汗,醒来后出汗停止。

中医认为盗汗多由阴虚阳亢、气血亏损所致,因此治疗盗汗的中药方多以养阴潜阳、生津补气、收敛止汗为治则。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盗汗的中药方:五砂散处方:五倍子5份,辰砂1份。

用法: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散0.5~1克,用温水调成糊状,于患者临睡前敷于肚脐,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翌日晨起时取下,如无效可重复使用,一般连用3天即可凑效。

主治:各种证型的盗汗,对因肺结核引起盗汗。

玉屏风散加减处方:白术12克、黄芪20克、防风12克、炙甘草10克、北五味10克、糯稻根15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贴。

若汗出严重者加麻黄根12克、乌梅12克,有心悸者加熟枣仁12克、茯神18克、桂圆12克。

主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

当归六黄汤加减处方:当归12克,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各6克,黄芪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要用以治疗阴虚火旺、盗汗面赤、心烦尿赤、舌红。

若阴虚火旺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泻其火而不伤其阴,适用于结核病。

主治:阴虚火旺引起的盗汗。

此外,治疗盗汗的中药方还有红枣7~10枚,仙鹤草20~50克,水煎服:用武火烧热锅,倒入腰花速炒熟,然后加入调味品即可食用,每日1次。

这个方子主要用于治疗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盗汗等症。

总之,治疗盗汗的中药方有很多种,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在使用中药方前,需要了解自己的症状和体质,以便选择合适的中药方进行治疗。

同时,需要注意中药方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等不良后果。

当归六黄汤养阴除盗汗(等2则)

当归六黄汤养阴除盗汗(等2则)

当归六黄汤养阴除盗汗(等2则)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6年第10期当归六黄汤养阴除盗汗我经常晚上睡觉都会出汗,一出汗就醒过来,醒后不久汗就会干,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虽然不是每晚都出汗,但是出现的次数比较频繁,所以经常睡不好。

后来,邻居介绍了一条专治盗汗症的偏方给我,服用一段时间后,夜间出汗的问题大为改善。

偏方如下:当归、黄芪、黄芩、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各10克,黄连4克。

水煎服,每日1剂。

重庆马先生点评:中医认为,盗汗分为阴虚火旺型、阳虚盗汗型及肝经郁火型等,而读者提供的偏方实际上为中医名方——当归六黄汤,是治疗阴虚火旺型盗汗的经典名方。

当归六黄汤具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发热盗汗、面红、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为治阴虚火旺型盗汗而设。

患阴虚火旺型盗汗的老人,常因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偏亢,阴虚则火愈旺,火旺则阴液不守,故见以盗汗为主的多种阴虚火旺表现。

在治疗上,宜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入肝肾而滋阴养血,阴血充则水能制火,为方中君药。

盗汗因虚火旺,导致水不济火,故以黄连、黄芩、黄柏为臣药,以泻火除烦,合君药能热清养阴。

同时,由于出汗过多,患者多表气不固,故用黄芪益气,固表止汗;又合当归、熟地黄以益气养血。

综观全方,其配伍特点一为养血育阴与泻火除热并进,养阴以治本,泻火以治标,使阴固而水能制火,清虚热而不耗气伤阴;二为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以育阴泻火为本,益气固表为标,使阴气内守,卫气固密。

诸药合用,则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之功,改善盗汗问题。

因此,对于阴虚火旺型盗汗的老人,可以尝试服用此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黄楚燕肉桂粉护关节有关节疼痛的毛病,可以用肉桂粉10克,与羊肉150克,一同炖煮,做成羊肉汤食用,起到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湖南周先生点评:肉桂是很常用的药物,性辛热,可散寒止痛,对治求膝关节疼痛有一定作用。

夜间盗汗的中医验方

夜间盗汗的中医验方

夜间盗汗的中医验方
夜间盗汗是指入睡后汗出,醒后即止的症状。

有的人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

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其中若是偶尔盗汗可不必在意,经常盗汗并伴有发热、咳嗽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夜间盗汗患者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自治。

验方法:
1、生黄芪 30 克,黑大豆 90 克,白术 10 克。

洗净加清水 500 毫升,煎至 250 毫升,加食盐少许,饮汁食豆。

2、浮小麦30 克,淮山药30 克。

浮小麦以布袋包,与淮山药同加水煎汤,代茶饮。

3、浮小麦 15 克,乌梅 10 枚,桑叶 9 克,红枣 10 枚。

加水煎服。

用于阴虚盗汗。

药膳法:
1、羊肚 200 克,浮小麦 30 克。

羊肚洗净、切块,与浮小麦同煮熟,吃羊肚喝汤。

2、浮小麦 50 克,红枣 6 枚,甘草 6 克,桂圆肉 5 枚。

水煎喝汤,吃枣和桂圆肉。

外用法:
1、五倍子 1.5 克,朱砂 0.3 克。

共研为细末,冷开水调,睡前敷脐中,次晨去掉。

2、龙骨、牡蛎、糯米各等量。

共研细末,布包扑身上。

每日数次。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 之 汗证(盗汗、自汗)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 之 汗证(盗汗、自汗)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之汗证(盗汗、自汗)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方剂]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煎汤。

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止汗。

[验证]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方剂]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上药研粗末。

瓶贮备用。

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方xx ,男,50岁。

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

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

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

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王xx ,女,35岁。

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

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

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汗症(自汗、盗汗)名医验方

汗症(自汗、盗汗)名医验方

汗症(自汗、盗汗)名医验方虚汗(多汗症、盗汗):千年健3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千斤黄花汤(壮医学止汗方):千年健15克,黄花倒水莲15克,土党参15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补气血、止虚汗,主治小儿多汗症。

芭蕉皮汤(壮医学止汗方):芭蕉树皮200—500克,水煎煮,外洗,早晚各一次。

功能敛汗止汗,主治小儿盗汗。

糯稻根3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盗汗)鲜霜桑叶焙干研末,水泛为丸,米汤送服,日服三次,每次3克。

(盗汗)傅青主手足汗外洗方:黄芪30克,葛根30克,荆芥9克,防风9克,水煎1盆,热熏温洗,一日一次,一次30分钟。

自汗不止:①防风去芦为末,每服6克,浮麦煎汤服。

②防风用麸炒,猪皮煎汤下。

《本草汇言》:“卓登山云,浮小麦系小麦之皮,枯浮无肉,体轻性燥,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

如湿胜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汤饮。

倘属阴阳两虚,以致自汗盗汗,非其宜也。

”甘麦大枣汤:浮小麦30—60克,红枣10枚,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脏躁症〈更年期〉及神经衰弱引发的多汗、自汗)盗汗之圣药——当归六黄汤:当归9克,黄芩9克,黄连6克,黄柏9克,熟地12克,生地12克,黄芪18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记载:“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盗汗。

阴盛则阳虚不能外固,故自汗;阳盛则阴虚不能中守,故盗汗。

若阴阳平和之人,卫气昼则行阳而寤,夜则行阴而寐,阴阳既济,病安从来?惟阴虚有火之人,寐则卫气行阴,阴虚不能济阳,阴火因盛而争于阴,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则卫气复行出于表,阴得以静,故汗止矣。

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

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

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

故倍加黄芪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盗汗、手汗以及汗证是指人体出汗量异常增多或出汗部位不正常的症状。

中医认为,盗汗、手汗、汗证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异常、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针对这些症状,中医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中药调理1.逍遥散逍遥散是中医中治疗盗汗、手汗的常用方剂。

逍遥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效,能够调节体内气血运行,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耆、白术等,服用后可以缓解盗汗、手汗的症状。

2.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方剂,可用于治疗盗汗、手汗、汗证。

该方剂主要成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等。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脾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对盗汗、手汗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黄连石斛汤黄连石斛汤也是中医常用来治疗盗汗、手汗的方剂。

该方剂采用黄连、石斛、白术等中药,具有寒热互夺、益气固表的作用,对于盗汗、手汗的症状能够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二、针灸疗法1.内关穴内关穴是位于手掌中心处的穴位,是治疗手汗的重要穴位之一、通过刺激内关穴,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手汗症状。

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温针、电针、手饵针等进行治疗。

2.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气血的穴位。

针灸时可以采用“旋转刺激法”,即在针刺到位后顺、逆时针旋转针头,以激发穴位的效应。

通过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三、中医调理方法1.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盗汗、手汗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建议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此外,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止汗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茯苓、石斛等。

2.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对于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以及身体过度疲劳。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盗汗、手汗等症状。

3.心理调节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也是导致盗汗、手汗等症状的一个因素。

中医治疗自汗、盗汗[秘方]

中医治疗自汗、盗汗[秘方]

中医治疗自汗、盗汗[秘方]1 肺卫不固: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易于感冒。

稍劳汗出尤甚。

面色少华,脉细弱。

1玉屏风散;防风6克黄芪12克白术12克1.汗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加减:1.气虚重者,增加黄芪、白术用量,或加党参、五味子;2.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固表敛汗。

3.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4.舌红、脉细数(兼阴虚),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5.恶寒,脉缓者,加桂枝、白芍;6.头重肢困者,去黄芪、麻黄根,加薏苡仁、厚朴、苍术、白芷;7.兼阴虚者,加生地、麦冬、五味子;8.兼纳呆,脘痞者,加谷芽、陈皮以助脾运。

2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黄芪汤: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浮小麦3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3甘麦大枣汤;炙甘草12克,小麦18克,大枣9枚等成分配制而成。

临症加减;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克、鲜竹叶芯30条丹参12克心悸怔忪严重者加丹参12克、茯神15克、潞党参25克;易怒烦热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7.5克、川楝子15克心血不足:4归脾汤;人参9。

白茯苓12 白术9甘草(炙)6,黄耆(炒)15,龙眼肉15,酸枣仁(炒)15,木香6,当归9,远志3 [用法]加枣3枚和生姜3片,水煎服自汗之气血不足证: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

5大补黄芪汤;人参3克山茱萸5克茯苓5克甘草5克五味子5克熟地8克川芎3克肉苁蓉5克黄芪6克防风6克白术6克2.营卫不和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

半身或某些局部出汗。

苔白薄,脉缓。

6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阳虚盗汗出汗阴虚盗汗出汗医案和食疗方
中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

如果出汗太多或者是自汗、盗汗时间过久,就会伤津耗神,从而出现精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易感冒、睡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的症状。

出汗多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白天,轻微的活动就会出汗叫(自汗),自汗是由于人体卫气不足引起的,卫气无法固护津液,稍有活动,就会大量汗出;盗汗是由于人体阴津不足引起的,阴虚生内热,而津液外泄。

一种是在晚上,入睡以后,就开始大量的出汗,人醒了汗马上就停叫(盗汗)
两种汗,有什么区别呢?
阳虚盗汗:
手脚心汗多,自汗,即白天出汗,活动后明显。

且出汗后怕风,活动后出汗更明显。

平素喜感冒,并容易有倦怠乏力、面色差、舌苔白、脉弱等症状。

中成药: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桂附地黄丸等。

阴虚盗汗:
主要是盗汗,即睡着时出汗,醒来后出汗停止,表现为盗汗、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常伴有两颧潮红、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状。

汤剂或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虚汗停颗粒、杞菊地黄、坤泰丸、当归六黄汤等。

-----------------------------
手脚心出汗盗汗
1、脾胃有热,口臭便秘,烧心!用三黄片、藿香清胃胶囊!
2、脾虚运化失常,舌头两头有齿痕,大便不成型,用二陈丸和补中益气丸搭配用!
3、阴虚内热:有痰,湿气重,心里烦躁,手脚心发热,口干,爱喝水,舌苔少甚至没有,容易盗汗,用知柏地黄丸!
4、阳虚:手心脚心出汗特别凉,怕冷,吃凉的拉肚子,用桂附地黄丸!阳虚的太厉害用右归丸!
5、一紧张出汗,是因为肝郁气滞,用小柴胡颗粒搭配加味逍遥丸!手汗多用劳宫穴,脚汗多,用复溜穴!
----------------------------
二陈汤加减化湿巧治“一动就出汗动则汗出”
【组成】清半夏9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白术12克。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此方主要治痰湿阻滞气机,腠理开阖失灵,有的人之所以特别爱出汗,一动弹就一身汗,中医往往考虑有内热、营卫不和、脾肺气虚等因素。

但是,痰湿阻滞于内导致的多汗,,中医往往考虑有内热、营卫不和、脾肺气虚等因素。

但是,痰湿阻滞于内导致的多汗,近些年是越来越多了。

这和中国人肥胖率飙升有关系。

有这个毛病的人,往往肥胖,而且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沉滑。

这些都是有痰湿蕴结于内的表现。

患者那一层厚厚的脂肪,就是痰湿的表现。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头的古方,二陈汤。

它被誉为千古治痰之总剂。

中医人在应对痰湿为患的时候,几乎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二陈汤。

其中,半夏燥湿降逆健脾,陈皮行气除湿,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药性。

半夏和陈皮又都是以陈久的为好,故而叫做“二陈汤”。

【病案举例】
男78岁每日汗出,动则为甚,以胸背汗出为主,其病已有数年之久,曾求治于数家医院,然终不见好转,临床各项检查均无异常。

2006年4月3日初诊,患者形体肥胖,舌体大、且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

遂以痰湿自汗辨证施治,方以二陈汤加味:清半夏9g,陈皮12g,茯苓15g,甘草6g,白术12g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5剂后自汗明显减少,守上方连服半月,患者自汗症状消失,回访半年自汗未有再发。

-------------------------
《千金方》牡蛎散治阳虚盗汗方:
【组成】牡蛎(熬)白术防风各100克.
【用法】以上三味打细粉,每日服一次,用酒送服2克,此方是止虚汗盗汗之医方的鼻祖,用来治疗所有多汗症都有效果。

-------------------------
浮小麦:
《本草纲目》记载,古人认为“小麦秋种冬长,春生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关于浮小麦敛汗的作用,在古医典籍中也多有提及。

中药纲要上说,浮小麦,性凉,味甘咸,归心经、脾经、肾经,具有益气、除热和止汗的功效。

凡由气虚引起的自汗和阴虚引起的盗汗患者,均可应用浮小麦治疗。

补心、除热、敛汗、利小便。

《卫生宝鉴》记载浮小麦治盗汗及虚汗不止:浮小麦,文武火炒令焦,为末。

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
盗汗中医食疗方
黄芪50g,浮小麦50g,
(这个量熬一次喝两次,一次喝半碗即可)
喝一两次再看看还有没有盗汗情况。

一般两三次即止。

如果还不能解决用下面方法:
炙甘草10g,淮小麦50g、黑豆50g,大枣10枚(劈开),桂枝6g。

日2-3次饭前服用。

一般两三天即可。

五倍子治疗出汗盗汗:
五倍子10克,研末,加水少许搅成糊剂,睡前置患者肚脐中心,外用纱布固定。

有效率98%,一般用1次即愈。

患者刘某有五六年的盗汗史,每到夜晚睡觉时,必汗流如洗,痛苦不堪。

曾在县中医院用草药和谷维素、刺五加、人参生脉饮等治疗,效果不佳。

后来用本方只外贴1次,当晚就明显见效,连贴3次盗汗症状全无,且至今未复发。

手足出汗-蒲辅周,施今墨秦伯未验方
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热者属血虚,手足不温者属气虚,均不作主证治疗。

于主方内酌加枣仁、浮小麦、麻黄根、煅牡蛎、碧梅子之类。

经常多脚汗者,用白矾、葛根各五钱研末,水煎十数沸,每日浸洗。

阴虚火旺的盗汗:五心烦热,宜滋阴降火,用之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方,有内热的情况脖子也出汗多,要吃白虎汤加减。

小儿盗汗:龙牡壮骨颗粒(体质差,缺钙,爱出汗,经常感冒)
其它出汗盗汗食疗方:体质差,缺钙,爱出汗,经常感冒:土鸡、桂圆、黄芪、红枣炖服。

出汗盗汗泡脚方:桐树花或韭菜煮水加白矾10克,泡脚。

适用于起床足汗多,脚臭。

总结:汗出部位:
1.头汗多为上焦邪热,中焦湿热或虚阳外越;
2.半身汗多见于中风痿证、截瘫患者,患侧无汗;
3.心胸汗出可见于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4.下半身汗出,或为肾阴虚,或为肝胆湿热下注;
5.手足心汗过多,多与脾胃有关,或为阴经有郁热,或为阳明热盛,或为中焦湿热郁蒸。

6、而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热者属血虚,手足不温者属气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