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多汗症中医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
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
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
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
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
口渴甚,加生地、花粉。
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来源:杏林明师学社作者:杏林明师编辑部夏季,出汗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
正常的汗出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如果汗出过多,不论天冷天热、白天晚上,动不动就一身汗,那就不正常了。
正巧有朋友问,中医有没有可以治疗汗多的方法。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中医对出汗的看法,以及治疗汗多的思路。
另外,张教授还有一张代茶饮的方子,送给大家,一般汗多的朋友,在家用开水泡着喝就行,省得来回往医院跑了。
01白天晚上都出汗,一活动汗更多在张教授的门诊里,有很多受汗多困扰的患者。
杨大姐就是其中一位。
她这2年来出汗量明显比之前增加,只要稍微活动下,全身就往外冒汗,晚上比白天还严重。
而且很怕风怕冷,出门在外,总要比别人穿得厚。
我们来看当时的记录——临床医案杨某某,女,54岁。
【主诉】汗出增多2年。
【病史】患者自诉近2年以来,全身汗多,以夜间为重,动则加剧,平素恶风畏寒,神疲乏力,肢体困重不适;自觉排便不爽,大便溏稀,饮食稍有不慎则腹泻,夜尿2-3次。
【刻下】患者形体偏胖,衣衫较厚,出汗量多,神情倦怠,肢体乏力,纳食一般,大便溏薄,舌淡胖苔厚腻,脉濡细。
——张景明教授临床验案——02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把出汗这件事给整明白了,并简要概括为7个字——阳加于阴谓之汗。
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张教授打了一个很通俗易懂的比方——这就好像我们在家里烧水一样,炉子下有火,火是阳;炉子里有水,水是阴。
火把水烧开了或烧到半开时,有水蒸气冒出来了,蒸汽到了锅盖上,形成了水珠,就好比我们的汗液。
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
在运动的时候、天热的时候,阳气蒸化津液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性出汗。
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卫气要先做检讨。
我们人体出多少汗,由体表的卫气来管控着。
阳是正常的,阴也是正常的,但是卫气虚了,固摄汗液的功能不正常了,汗液没人管,自由自在地想走就走,身体就会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地往外冒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1、动则汗出患者周某,男,34岁。
2010年9月7日慕名来诊。
现在已进入秋季了,天已凉了,还是动则一身汗,每天要换二三次T恤衫。
别人都说凉,他还要开电扇,一个劲儿喊热。
此人身高1.75m左右,面略黑,声音洪亮,脉弦滑有力,舌红胖大,苔白腻,饮食、二便均正常。
动则出汗如雨一症,吃过屏风散一类中成药无效。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如下:龙胆18g车前子30g(包)木通12g黄芩15g栀子15g当归15g 生地黄25g泽泻45g柴胡12g生甘草10g草果6g(打)苍术12g淡竹叶18g厚朴10g滑石30g(包)5剂。
水煎服,每日3次。
1周后复诊,汗略减。
效不更方,上方合白虎汤,7剂,汗止。
古道瘦马按:这种病临床上很常见,大多数为中青年,除了出汗一症,余无他症。
有的是头汗如蒸气,有的是全身出汗,大多数是动则汗出如雨,有的是吃饭时头汗如雨。
症虽一样,治法用药不同。
此患者年轻体壮,别无他恙。
从舌脉入手,辨证为中焦湿热,逼汗外泄。
治疗此类多汗,我个人习惯是,脉有力的用藿朴夏苓汤、蒿芩清胆汤,无力的用李杲的清暑益气汤。
长夏多湿,每年这个季节都能见到更多的湿阻中焦的患者。
但主诉各异,有头颈汗出的,有头重少食的,有脘闷大便不爽的,有神倦乏力的。
治法上以清、化为主,过于苦寒、过于温燥的药都应谨慎应用,不然容易使湿邪黏着难去。
就我个人来说,难言几剂必愈,如果侥幸药证无违的话,5剂当见显效。
有人认为,应该用桂枝汤。
我认为,临床上汗出一证表现比较多,且复杂,有虚有实,虚实夹杂;有阳明热盛汗出,有痰郁化火汗出,有阴虚汗出,有阳虚汗出,有血虚兼瘀汗出等,非简单的是自汗阳虚、盗汗阴虚及表虚桂枝证。
故今再列2例虚汗淋漓的病案以证之。
2.气虚自汗患者王某,男,62岁。
2009年9月2日初诊。
最近晨练完仍然是一身大汗,几乎都不敢活动,过去从来没有这现象,要求中医予以治疗。
此人自汗,舌淡苔白薄,脉浮大中空,有点疲惫,余无他证。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 方 之 汗证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之汗证(盗汗、自汗)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方剂]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煎汤。
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止汗。
[验证]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方剂]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上药研粗末。
瓶贮备用。
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方xx ,男,50岁。
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
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
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
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王xx ,女,35岁。
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
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
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盗汗、手汗以及汗证是指人体出汗量异常增多或出汗部位不正常的症状。
中医认为,盗汗、手汗、汗证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异常、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针对这些症状,中医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中药调理1.逍遥散逍遥散是中医中治疗盗汗、手汗的常用方剂。
逍遥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效,能够调节体内气血运行,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耆、白术等,服用后可以缓解盗汗、手汗的症状。
2.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方剂,可用于治疗盗汗、手汗、汗证。
该方剂主要成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等。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脾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对盗汗、手汗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黄连石斛汤黄连石斛汤也是中医常用来治疗盗汗、手汗的方剂。
该方剂采用黄连、石斛、白术等中药,具有寒热互夺、益气固表的作用,对于盗汗、手汗的症状能够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二、针灸疗法1.内关穴内关穴是位于手掌中心处的穴位,是治疗手汗的重要穴位之一、通过刺激内关穴,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手汗症状。
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温针、电针、手饵针等进行治疗。
2.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气血的穴位。
针灸时可以采用“旋转刺激法”,即在针刺到位后顺、逆时针旋转针头,以激发穴位的效应。
通过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三、中医调理方法1.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盗汗、手汗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建议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此外,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止汗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茯苓、石斛等。
2.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对于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以及身体过度疲劳。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盗汗、手汗等症状。
3.心理调节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也是导致盗汗、手汗等症状的一个因素。
中医多汗症怎么治疗

中医多汗症怎么治疗 ⼈体出汗是散热的需要。
但过分出汗就不对了,⽩天稍⼀动就⼤汗淋漓是⾃汗,属阳虚,晚上刚⼊睡就汗⽔满⾝是盗汗。
今天,店铺为你带来了中医多汗症治疗⽅法。
中医多汗症治疗⽅法 1、⼆妙丸或除湿丸:清热利湿,⽤于湿热蕴阻证。
2、黄芪地黄汤:滋阴益⽓,⽌汗,⽤于⼩⼉多汗症阴虚证。
⽅⽤:炙龟板20克,炙黄芪、红枣各15克,煅牡蛎30克,⽣地、全当归、制黄精、稻根各9克。
3、⼩桂枝汤:⽤于⼩⼉感冒后发⽣的多汗症。
⽅⽤⼩桂枝5克,煅龙⾻、煅牡蛎各30克,炒⽩灼、稻根各9克。
⼿脚出汗多汗症偏⽅⼤全 1、⽣地、⽞参、麦冬各20克,加枣仁、牡蛎、⽯斛、合欢花各15克。
2、杏仁、⽩蔻仁、厚朴、半夏、⽵叶、通花各12克,苡仁、滑⽯各30克,加黄芩、莱菔⼦各15克。
3、⽤5%的明矾液每⽇浸洗局部。
4、⽤松树、桉树叶煎⽔浸洗。
5、桂枝、⽩芍、炙⽢草、⽣姜、⼤枣5味各15克煮汤。
桂枝有解肌和营养功能。
⽩芍具有养阴益⾎,敛阴敛汗之功。
两药配伍相辅相成,加之⽣姜温胃佐桂枝以通阳,⼤枣、炙⽢草益⽓调中助⽩芍以和营。
五药合⽤相得益彰。
加⽤龙⾻、牡蛎各⼀两,也有敛阴⽌汗的功效。
6、取明矾25克,热⽔1000毫升。
⼀起溶化浸泡⼿脚,⼀次10分钟,浸后任其⾃然晾⼲,每⽇1次,5⽇后⼿、脚汗正常。
7、⽤葛根、明矾各15克。
放⼊⽩酒中浸泡7⽇,过滤取液,浸泡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1次。
2--3次即愈。
取明矾30克,⼲姜6⽚。
⽔煎熬30分钟,取液浸泡患处,每⽇2次,每次浸泡30分钟。
3--5⽇痊愈,不再复发。
8、⽤鲜⽩萝⼘600克(切⽚),明矾15克。
加⽔2500毫升,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待温度适宜,浸泡⼿⾜20分钟,每⽇洗2次。
经3--5天治疗,即可显效。
9、艾叶20克,粗盐10克,苦参5克。
将艾叶洗净后⽤凉⽔泡半⼩时,将其撕成碎⽚放在锅中。
苦参洗净,切成⼩⽚后倒进锅内⼀起煮沸,沸腾后继续熬10分钟,并在关⽕前加⼊粗盐。
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

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
(实用版)
目录
1.湿热多汗的症状和原因
2.中药治疗湿热多汗的原理
3.常用的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
4.注意事项和建议
正文
湿热多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常表现为身体出汗过多,特别是在头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
这种症状常常是由于身体内部的湿热过多引起的。
湿热多汗不仅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而且长期下去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药治疗湿热多汗的原理是通过清热解毒、利湿化湿的方法来调节身体的内部平衡。
中药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的青睐。
常用的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包括:
1.三黄汤:由黄芩、黄连、黄柏三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汗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多汗、口苦咽干等症状。
2.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有解表和调和营卫的作用,适用于多汗、发热、恶风等症状。
3.五味龙骨散:由龙骨、牡蛎、茯苓、白术、泽泻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多汗、心烦口渴、大便燥结等症状。
在使用中药方剂治疗湿热多汗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中药方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因此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中药方剂一般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因此需要患者的耐心和坚持。
3.在服用中药方剂的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

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1、黄芪固卫散【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刘韵远方)【歌诀】刘氏黄芪固卫散,专治自汗与盗汗,龙牡黄芪浮小麦,五味甘草炒黄研。
【组成】生黄芪60克,煅龙骨60克,生牡蛎60克,浮小麦6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上药用砂锅炒微黄,共研极细面。
每次服1~2克,日服2~3次,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服1周即开始见效)。
【功效】益气固卫止汗。
【方解】本方为自拟经验方,具有益气止汗固卫,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之【功效】,为体虚多汗易感,食欲不振患儿而设。
方用生黄芪、生甘草益气固卫;配以生牡蛎、煅龙骨、浮小麦、五味子收敛止汗。
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固卫止汗之功。
【主治】小儿自汗盗汗。
【加减】如果出现感冒发热者,应暂停服用,待发热消退后再继续使用。
该方药性和平,无副作用,依法服用,对缺钙引起的佝偻病服之更宜。
2、牡蛎散【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阳虚自汗牡蛎散,黄芪浮麦麻黄根,扑法芎藁牡蛎粉,或将龙齿牡蛎炒。
【组成】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
每服9克,水煎服,日服2~3次,原与小麦同煎服。
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或剂量减半,水煎服。
【功效】固表敛汗。
【方解】'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则肌表空疏而身常自汗出。
若汗出过多,久而不止,必然耗损心之气阴,以致虚火内扰,则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症丛生。
治宜益气阴、固肌表、敛汗液。
方中牡蛎益阴潜阳、除烦敛汗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专于止汗;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除烦而止汗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阴得养,肌表得固,心火得清,汗出自止'(乔模)。
【主治】体虚、卫外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
可用于病后、产后、外科术后、肺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患出现的自汗或盗汗。
【加减】为加强疗效,本方可加煅龙骨、糯稻根、瘪桃干。
若属气虚自汗,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阳虚汗出,加白术、附子以助阳固表;阴虚盗汗,加干地黄、白芍以养阴止汗;血虚多汗,加熟地黄、何首乌以滋养阴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多汗症中医治疗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
青少年儿童是多汗症的易患人群。
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刻,家长朋友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千万不要以为头部多汗症不要紧。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中药治疗头部多汗症。
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治疗头部多汗症的中药方剂。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出现异常增多的症状。
如果头部出现多汗症是怎么回事呢?头部出现多汗症说明患者出现了阳虚。
如果头部出现多汗症说明患者的阳气比较虚弱。
阳气不足会对身体带来很严重的影响。
因此患了多汗症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
多汗症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
常见的治疗多汗症的药物有抗胆碱能药、抗焦虑药等。
这些药物副作用比较大。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中药治疗头部多汗症。
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治疗头部多汗症的中药方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药方剂一,九味汤。
药物组成:桑叶、玄参、麦冬、白芍、当归、乌梅、五味子、天花粉、甘草。
以上中药水煎服用。
此方具有散脾胃积热,清心肝之火的功效。
此方主要用于小儿汗证的治疗。
中药方剂二,桂枝加龙牡汤。
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
以上中药水煎服用。
此方具有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功效。
此方主要用于小儿睡眠多汗证的治疗。
中药方剂三,止汗饮。
药物组成:药用煅龙骨、煅牡蛎、大枣、黄芪、党参、白芍、桂枝、五味子、生姜、炙甘草。
以上中药水煎服用。
此方具有补气固表止汗的功效。
此方可以用于头部多汗症的治疗。
以上就是头部多汗症的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它们对治疗头部多汗症都有一定疗效。
相对来说,中药毒副作用小,更安全。
青少年儿童是多汗症的易患人群。
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刻,家长朋友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千万不要以为头部多汗症不要紧。
家长在使用中药方剂时要咨询执业药师。
不同的症状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