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舞蹈

合集下载

浅析辽代舞蹈的多元化及其原因

浅析辽代舞蹈的多元化及其原因

舞 ”。这 种舞 蹈 基本 上 是 以唐代 中原舞 蹈 为模 式 改编 而成 的 ,其 特 点 是形 体 动作 幅度 较 大 ,节奏 舒 缓 ,舞 姿优 美 。此 外 ,如 戏马 舞 , 即驰 马 取 乐 的马 术 舞 蹈 。这 种 舞蹈 源 于 秦汉 ,盛 于 唐 代 。 《 唐 书 ・ 乐 志 》载 : “ 宗又 尝 以马 百 匹 ,盛 饰分 左 右 …… 新 礼 玄 每 千秋 节 ,舞 于勤 政楼 下 。 ” 契丹 人显 然继 承 了唐代 的戏马 舞 , 《 史 ・ 志 》 记载 册 命 皇后 的礼 仪 时 言 : “ 戏 、角 抵 、戏 马 辽 乐 百 以为 乐 ”。 辽统 和二 十 二年 ( 0 4 1 0 ),辽 宋澶 渊之 盟 时 ,契丹 人 便 有戏 马舞 的演 出。又 如 , “ 人舞 ”亦 源 自中原 汉地 。 羽
3 源 于其 它诸 门类 .
实 际上 ,辽 代 舞 蹈 的 多元 化 不 仅 体 现 在 地 域 多样 性 ( 取 汲 西 域 、 中原汉 地 舞蹈 )上 ,更表 现 在 艺术题 材 多元 化 上 。契丹 人 借 鉴 了 多种 门类 多种 艺 术 的精华 为 其舞 蹈所 用 。 比如 ,有 以军事 ( 兵器 )为题 材 的舞 蹈 ,像 “ 舞 ” ,在 北京 房 山云 居寺 白塔 正 剑 南 面浮 雕 ,有 一 契丹 男 性舞 剑 图 ;又如 “ 弓箭 舞 ”也 同样 出现 在 同一 幅 图上 。有 以宗教 活动 为题 材 的舞 蹈 ,如 抬着 佛 像奏 乐歌 舞 的 “ 像 乐舞 ”即 是 。还有 以神 话 传说 为 题材 的舞 蹈 ,如 化妆 成 行 神 鸟模 样 的 “ 人舞 ”等 等 。 羽 综 上所 述 , 辽代 舞蹈 在 借鉴 了不 同地域 、多种 门类 的舞蹈 形 式 后 ,极 大 的丰 富 了本 民族 的舞 蹈 艺术 。为何 辽代 舞蹈 能够存 在 如 此 多元 化 的特 性 呢 ?笔者 认 识原 因有 二 :一 是 辽代 疆域 广 大 , 东 到大 海 , 西至 流沙 ,北到 大漠 ,南抵 白沟 ( 辽边 界 ) ,使得 宋 辽 有机 会 接触 不 同地 域 的文 化 ,从 而 能够 吸 收西域 、汉地 的优 秀 舞 蹈形 式 ; 二是 , 辽代 “ 因俗而 治 ”的政 策 ,使 不 同民族 、 不 同 宗 教信 仰 的人 能 够 安定 祥和 的生活 在一 起 ,促 使 了各 民族 文化 的 融 合 , 自然 而然 辽代 舞 蹈也 得益 其 中 ,逐 渐在 艺 术题 材和 内容上

王克芬 古代舞蹈史

王克芬 古代舞蹈史

原始舞蹈崖画舞蹈(1)图腾崇拜(2)祭祀性舞蹈《黑山岩画猛虎捕食图》新石器时代(3)生殖崇拜舞蹈:《充乐》(4)反映狩猎和征战的舞蹈《黑山岩画狩猎图》刑天氏武干戚部落舞蹈伏羲的乐舞《扶来》:反映狩猎生活,歌颂结网捕鱼之功。

(2)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

(3)阴康氏的乐舞《大舞》:健身舞(4)葛天氏之乐《广乐》:表现了人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特征:强烈的功利目的:强调实用,维持生存。

高度的生命情调: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特质:群体性和自娱性。

夏商舞蹈二里头文化史夏朝文化的代表,正式步入“表演”领域,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欣赏娱乐活动。

同时专业舞人——女乐的出现为舞蹈最终成为一门艺术准备了条件。

商朝甲骨文和金文是记录舞蹈最早的文字。

祭祀舞蹈为商朝的主要代表祭祀舞蹈《隶舞》《羽舞》;求雨舞蹈《舞雩》;奏乐而跳舞蹈《奏舞》《庸舞》;有击鼓舞蹈,吹奏乐器而舞的《龠祭》;有执干而舞的《伐祭》还有《龙舞》《面具舞》等。

甲骨文中出现了专业乐舞人员“万”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舞蹈的文字记载。

人殉:今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奴隶主的大墓出土了二十四具年轻女性骨架——被认为是商代的乐舞奴隶。

甲骨文巫:贯通天地四方者为巫,商朝图腾是玄鸟=燕子。

周代舞蹈进一步强化了舞蹈的祭祀作用和教化的性质,这就是“制礼作乐”。

是周王朝的治国手段,通过乐舞礼仪来体现社会的等级制度。

《六代舞》包括:黄帝《云门》祭天,尧《咸池》祭地,舜《大韶》祭四方神,表现形式是“击石拊石”,“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尽善尽美”的作品。

禹《大夏》祭山川,汤《大濩》祭先妣武《大武》祭先祖,是诗乐舞一体的特定主题大型男子组舞,“尽善未尽美”。

《六代舞》的特征:规范和礼仪化。

巫舞的代表性作屈原的《九歌》表演形式采用歌、乐、舞三者结合的方式,带有浓重的缠绵、凄婉的色彩,代表了楚国巫歌巫舞的最高水平。

辽代萨满乐舞考略

辽代萨满乐舞考略

收稿日期:2015-06-28作者简介:管琳(1988-),女,江苏南通人,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中级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史论。

辽代萨满乐舞考略摘要:萨满,是北方氏族、部落的精神文化代表。

辽代宗教信仰中的萨满教与佛教、道教相比,它更保持了契丹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的庄严性和契丹民族“童年时代”文化传承的质朴性。

辽代萨满教是古代文化、契丹民族文化的聚合体,包括经济、道德、婚姻、民俗、医学、音乐和舞蹈等诸多文化内容。

文章以辽代萨满教祭祀乐舞为主要内容,分别从文献资料记载、历史遗迹记录和墓葬文物出土三方面对辽代萨满教祭祀乐舞进行搜集、整理,使其在辽代萨满巫舞、鹰舞等祭祀乐舞的表现形式、功能作用方面得到可考资料的分析与印证。

关键词:辽代;萨满;乐舞中图分类号:J 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5)11-0100-03(沈阳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650)管琳∗∗∗第35卷第11期绥化学院学报2015年11月Vol.35No.1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Nov.2015萨满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原始民间信仰,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多神教。

同时,萨满教是阿尔泰先民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也是契丹民族最初期的宗教信仰,它承载着契丹民族浓郁的草原文化,同时它也为契丹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尘封下的辽代萨满巫舞———从吐尔基山辽墓看辽代萨满巫舞萨满教是辽王朝最原始的一种宗教信仰。

主持萨满教祭祀的祭司统称为“萨满”,虽然不同语族对萨满教巫师有着不同的称谓,但在有关辽代萨满教的记载中,普遍将其称为“巫”。

2003年3月,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东南麓山坡的一座辽代墓葬(见图1)被发掘出土,伴随出土的大量随葬品也相继问世,为我国研究辽代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随着专家、学者对吐尔基山辽墓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内蒙古考古学界已经基本确认这座古墓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契丹国时期的墓葬。

论辽代乐舞中的音乐文化交流

论辽代乐舞中的音乐文化交流
见一斑 : “ 拜I I 仪: ……皇帝升坐 。奏榜讫 , 北班起居毕 , 时相 已下通 名再拜 , 不 出班 , 奏“ 圣躬万福 ” , 又再拜 , 各祗候 。 宣徽

机构的设立沿袭至唐代 。 教坊为唐高祖所设 , 专 门管理 宫廷宴飨所用乐舞 百戏 。 辽朝也从后晋继承 了教坊的设置, 后晋的典章制度、 政策法令 等 一系列上层建筑 皆依唐典 , 在朝贺、宴飨 等重 大活动中 皆 “ 用唐礼乐” , 甚至在正旦朝会 中, 用旧唐教坊 乐工 , 设 九部 乐。
中图 分 类 号 : J 7 2 2 . 8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5 7 3 6 ( 2 0 1 5 ) 0 3 — 0 0 4 1 . 5
根据 《 辽史 ・参看《 唐六典 ・ 卷十四 ・ 太常寺》 ) 中沿袭了五种, 下署 代乐舞大致 可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 礼仪性乐舞 , 分 别为雅乐、 机构也只保留了唐太常寺十二署 中的太乐署和鼓 吹署 , 另设
风 固存也 ” 0 。辽代乐舞机构的设置见诸史料 者, 多为南面官 家 乐千人, 非公宴未尝妄举 。 我若所为似我儿 , 亦应不能持久 制, 而北面官制 , 即国制似 过于 “ 简朴” , 只有掌管礼仪的敌烈 麻都司见诸记载 。 据《 百官志》 记载 , 辽代礼乐机构 为太 常寺 , 矣, 自 此愿 以为戒 。 ” 可 见, 辽太祖深知创业之艰 , 守成之难 , 在 乐舞机构 的建设方 面避 免过于冗繁 。 辽朝 之教坊被 广泛 使
2 0 1 2年 辽 宁 省 教 育厅 人 文 社 会 科 学研 究 一 般 项 目《 论 辽 代 乐 舞 中 的音 乐 文 化 交 流 》 ( W2 0 l 2 2 0 7 ) 结 题
论辽代乐舞中的音乐文化交流

辽代萨满乐舞考略

辽代萨满乐舞考略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2 8
作者简介 : 管琳 ( 1 9 8 8 一 ) , 女, 江苏南通人 , 沈阳音乐 学院( 大连校 区) 中级讲 师, 硕士研 究生, 研究方 向: 舞蹈 史论。
1 0 0
’ I ‘ , l c 第 3 5卷 第 1 1期
V0 l _ 35 NO. 11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o ur n a l o f S ui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2 01 5年 1 1月
NO V .2 01 5
辽代 萨满 乐舞考略
尘封下 的辽代萨满巫 舞一 看辽代萨满 巫舞


从吐尔 基 山辽墓
图 1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 山辽代墓葬 原因在于:其一 ,墓葬后部摆放着一具描有贴金凤凰与仙 缠枝牡丹等图案的木棺, 同时 , 其棺床栏杆上有 6只铜狮 , 栏 萨满教是辽王朝最原始的一种宗教信仰。主持萨满教祭祀 鹤 、 杆下有司统称为“ 萨满” , 虽然不 同语族对萨满教巫师有着不 同的 知, 龙、 凤是皇室的代表 , 因此 , 能够有资格享用“ 凤凰” 陪葬的也 称谓 , 但在有关辽代萨满教的记载中, 普遍将其称为“ 巫” 。 只有皇室中的女性成昃 ;其二 ,根据吐尔基 山辽墓内随葬的铜 2 0 0 3年 3月, 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东南麓山 坡的一座辽代墓葬( 见图 1 ) 被发掘出土 , 伴随出土的大量随葬 铃 、银号角以及死者头部所戴的与传世所见萨满师头箍一样的 银牌 、 铜镜等分析 , 墓主人的身份是一 品也相继问世, 为我国研究辽代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随 金箍和其肩部的 日月金 、 位 地位 崇高 的辽王 朝女 萨满 。 与 此同 时 , 从 吐尔基 山辽墓 的出土 着专家、 学者对吐尔基山辽墓考古研究 的 不断深入 , 内蒙古考古 文物上观察 , 辽 国历史上虽然最尊崇佛教 , 但是吐尔基山的辽墓 学界已经基本确认这座古墓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契丹 国 随葬 品 中的铜 铃 、 银号 角和 五颜 六 色 的 时期的墓葬。它是迄今为止出土辽墓中时代最早的契丹大贵族 却 没有 丝毫 佛教 的痕迹 , 萨满神具、彩裙等等又从侧面说明了辽王朝建 国初期时还以原 墓葬 , 墓葬的主人也被认定为是具有皇室血统 、 地位崇高的女萨

辽代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堪称最美的宫廷乐舞

辽代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堪称最美的宫廷乐舞

辽代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堪称最美的宫廷乐舞
本文导读:
辽代乐舞
契丹整个民族都能歌善舞,辽代的宫廷乐舞,从功能和形式上看,主要可以分为宫廷宴享乐舞和祭祀礼仪性的雅乐舞两大类。

宫廷宴乐舞,是经后晋传入辽的唐代宫廷“燕乐”、“坐、立部伎”的部分乐舞和“大曲”的某些舞段,辽称大乐。

大乐多在元旦举行宴会盛典时使用,同时还要演奏“曲破”。

“曲破”也源于唐,是唐“大曲”中快节奏舞蹈。

另一种宫廷宴乐舞“散乐”比大乐更早一点传入辽宫。

散乐实际上是汉代百戏传统的延续,与北宋宫廷的散乐极相似,包括歌舞、角抵、俳优杂剧、马戏等多样节止。

一般在皇帝生辰、宫廷册封仪典、宴请使臣等场合应用。

散乐较大乐更加活泼、欢快,娱乐性更强,适合于酒宴上助兴。

辽宫的宴乐舞也并非全自中原引进,其中元旦晚上皇帝宫廷宴饮时间必用的“国乐”就是契丹民族的传统乐舞。

宫廷乐舞中的“雅乐”则完全仿效中原汉制,它是从后晋和北宋宫廷吸收的,大多在元旦朝贺、尊号册礼等严肃仪典的场合使用。

辽国乐舞所以形成这种蕃汉兼采的风格,是因为契丹民族与中原汉族紧密联系的结果。

契丹人对汉族文化主动积极地吸收兼融的态度,在乐舞的风格上蓄汉兼采的独特性由此而形成。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论文摘要]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其中,1971年至1993年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辽代的散乐是一种体现民族融合和自身特色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式繁多,演出形式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并对元代蒙古族舞蹈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辽代散乐宣化辽墓配器行用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乐舞不但是契丹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之一。

其中,散乐是一种民间乐舞。

它形式杂散,内容丰富多彩,传入辽朝后,深得朝野欢迎,凡喜庆典礼、居家宴饮、送往迎来等场合,必用散乐助兴。

这一点,除文献史料的记载外,在已往发现的辽墓壁画中多有形象的反映。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其中,1971年至1993年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和归纳法。

其他使用的方法还有:史料学、音乐学、美学和民俗学方法等。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学、文字、考古等研究都有较大的成果,唯独对契丹音乐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目前所作的研究多数是资料的罗列,有些是孤立的研究,缺乏对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他们之前、之后的民族音乐文化间的联系进行系统地研究。

辽代乐舞音律文化的研究

辽代乐舞音律文化的研究

一、辽代乐舞的形成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契丹人的歌舞音乐活动遍及全国各地,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贫民奴隶,从朝廷吉仪到祭祀场面,从出场放牧到转徙途中,几乎都离不开音乐舞蹈。

契丹建国后,全面继承了晋,唐以来汉民族雅乐,燕乐,散乐等乐舞体系,同时又完整地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乐舞习俗,表现出浓郁的民族个性,从而形成了融合西域、渤海、高丽、回鹘、突厥、党项、女真、汉等周边民族的乐舞。

(一)继承唐乐舞的音乐文化辽代早期乐舞继承了唐代音乐、舞蹈等诸多文化成果。

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较长时期的统一、安定、繁荣、强盛的时代。

就乐舞艺术而言,唐王朝既重视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优秀乐舞遗产的纵向继承,又非常乐于对各民族、各地区和域外各国奇乐异舞的横向借鉴。

如唐代宫廷乐舞的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扶南乐、高丽乐、高昌乐等均以不同民族地名为乐部的名称。

这种上下左右、南北中西、中外古今广采博取式的荟萃与创新发展造就了唐代乐舞艺术灿烂辉煌。

唐代的乐舞艺术影响了辽代,使之吸收、继承和发展了唐代乐舞的文化艺术,从而辽代的乐舞形成了礼仪性和娱乐性两大特点。

(二)受宋文化乐舞的影响辽代中期乐舞受宋音乐文化的影响。

乐舞音乐在北宋时期继承了唐代歌舞大曲,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变化。

宋继承唐舞,宋代许多专业艺人在民间勾栏瓦舍开展营业性演出,传授和研习歌舞技艺,使宋代民间的舞蹈发展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局面。

宋代的文化艺术风气,随着中国都市的兴建而发生了鲜明的转折,城市音乐文化艺术生活之时兴。

宋代的宫廷礼乐、瓦肆勾栏民间音乐及琴学艺术等,均体现了这种历史继承性和地域性,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交流、融合的特点,是宋代民俗音乐舞蹈生存的社会基础,亦是文化艺术表演之依托。

由于北宋与辽代的长期和平共处,自然形成了乐舞音乐文化艺术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南宋范成大曾经有一首《鹧鸪天》词开篇即叹道:“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从今溺溺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代舞蹈艺术研究述评【摘要】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处于我国历史上几个政权并存,由战争走向统一国家的历史时期。

辽国雄踞在中国北方,开创了多民族聚居政治、经济治理的先河。

作为民族融合的典范,辽存续200多年的时间里,不仅政治和经济空前繁荣,其文化艺术受多民族融合的影响更是别具一格。

在音乐舞蹈艺术方面为后代留下了异彩纷呈的硕果,以非物质文化传承影响现代舞蹈艺术。

本文以出土的文物作为印证,以文献记载作为依据,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进一步说明辽代舞蹈艺术的辉煌和巨大魅力。

【关键词】契丹;音乐舞蹈;文物;文献;影响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人在公元九世纪初建立的国家。

契丹人最早在公元三世纪初出现在史书中,自称“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

”①属东胡之鲜卑宇文部后裔②。

到了辽代的鼎盛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信威万里的草原帝国,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达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少有的繁荣。

以文化中的音乐舞蹈艺术为例,例如《辽史·乐志》中记载:“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

旧史称圣宗、兴宗咸通音律,声气、歌辞、舞节,徵诸太常、仪凤、教坊不可得。

”③。

此外契丹人能歌善舞,如姜夔、萧总管创作诗《契丹风土歌》云“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

”④王安石在出使辽朝时所做《出塞诗》也有“涿州沙上饮盘洹,看舞春风小契丹”的诗句⑤。

出现上述歌舞升平的局面,这也取决于辽是一个多民族共处的国家,善于吸收并纳,有着因俗而治的政治格局,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辽文化艺术的发展。

辽代舞蹈艺术也是秉承了多民族聚居,文化融合的特点,具有炫彩纷呈的的风格。

契丹人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它同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广博的吸纳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为己用,表现乐舞方面也是这样。

因此,契丹乐舞种类丰富多彩。

原因是契丹乐舞受到汉族、高丽、女真,以及西域回鹘、大石等国家的影响很大,从而创造出了风格别致、独具韵味歌舞表演形式。

并且更有观赏性和实用性。

关于辽代的舞蹈艺术,通过文献和文物记载,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溯源,表现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文物的反映1.三人组合舞蹈经幢台座在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文物中,有一件发现于巴林左旗前召辽开化寺①参见元·脱脱等著《辽史》,中华书局出版②同上③参见元·脱脱等著《辽史》,中华书局出版④参见赵永春编著《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⑤同上遗址的辽代经幢台座。

(图1)这个台座四面分别浮雕有祭祀、缠枝牡丹、舞蹈、双狮火焰珠等纹饰。

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1930年考察前召时曾做记述。

舞蹈纹饰三人皆身着长袍窄袖衣,腰中系带。

左面一人。

双手合十,右腿稍弯,左腿向后抬起。

中间人物,左腿跳起,右腿向旁提起。

双手呈托起状,小肘弯曲。

右边人物与左边人物舞姿呈对称状。

三个人物的组合舞蹈优美流畅,流露着一种灵魂悄然升华的感觉。

契丹人的宗教舞蹈首先有着很重的原始色彩,是伴随着娱神与自娱,模仿自己狩猎、游牧的生活场景再现。

契丹人最早信奉的是原始宗教萨满教。

这幅图案表现的很有可能是契丹人萨满教的内容。

2.铸铁舞伎坠饰现收藏于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

坠饰以透雕的形式铸有一上身裸露,下着长裤,足登短靴,手舞长带,髡发的少年形象。

从发式和服饰上看,是一个带有典型契丹特色的少年舞者。

舞者两腿稍弯曲,做小碎步疾走状。

双手执彩带交替舞动,长带上下左右交叉回旋飘舞,形成一个变化多段的“盘长”图形,即有飘逸之感又有甩动的力度,层次分明,对称和谐,加之举手投足的节奏感和形神贯通的内在律动,给人以舞蹈美的享受。

这种以彩带为道具的舞蹈,源远流长。

早在辽代就已有之,当时称“帔舞”,汉代称“巾舞”,辽代亦有此舞。

⑥巴景侃先生在《辽代乐舞》一书中对这件铸铁舞伎坠饰做这样的论证:“这种舞蹈形式源远流长,辽代的长巾舞无疑是从汉代的传统发展变化而来的。

辽代有许多的《袖舞》或《巾舞》的造型形象。

从现存的遗物或出土资料中可以得出,有独舞、双人舞、男女对舞、男子双人舞,甩袖、扬袖、举袖、掷袖,姿态各异。

双人舞往往以相同的舞姿组成协调而美丽的画面。

”⑦(图2)3.一枚人物说唱舞蹈花押印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以说唱舞蹈形象为印文的花押印。

人物头戴软角幞头,身着长袍,左手打笳板,右手反背于腰间,双腿微屈,手舞足蹈的在做说唱表演。

人物神态表现的惟妙惟肖。

⑧契丹人“髡发左衽,自标其风”。

《辽史》载:“晋天福三年,遣刘眗以伶官⑥参见政协巴林左旗委员会编著,1999年9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临潢史迹》第一辑⑦参见巴景侃编著,2012年由辽宁万卷出版公司的《辽代乐舞》一书⑧张兴国在2012第3期《辽上京文化遗产》中所述来归,辽有散乐,盖由此矣。

”⑨所以辽朝的散乐人物服饰是由晋传来的汉服。

这枚印文所描绘人物头戴软角幞头身着长袍。

这样的人物形象在辽国多为汉族伶人的装束,这种情况在辽墓壁画中也多有反映,如:辽上京博物馆藏《哈拉哈达辽墓壁画》。

用一个在做说唱表演的汉族人物形象作为“押字”,说明当时汉文化的音乐舞蹈在辽上京活地区也很活跃,甚至是大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⑩在辽代,民间有很多这样的说唱舞蹈的表演形式,如:契丹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臻蓬蓬歌》,从五代一直流传到金、元。

“臻蓬蓬“其意是用鼓敲所发出的声音。

据《全辽诗话》:又名“蓬蓬花”。

用鼓伴奏,每唱到曲尾,有“蓬蓬蓬”(鼓心声)、“乍乍乍”(鼓边声)的一段尾声故名。

有讽喻辽晚期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的《臻蓬蓬歌》诗文如下:臻蓬蓬,臻蓬蓬,外头花花里头空。

但看明年正二月,满城不见主人翁。

人物说唱舞蹈花押印和臻蓬蓬歌两者的表演形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即:契丹乐舞不分,即乐为舞,舞毕即乐。

⑪二、文献的记载1.迎宾舞关于辽代的迎宾舞形式,北宋使臣张舜民在《画墁录》中记载:“契丹待南使,乐列三百人,舞者更无回旋,上下顿挫,伸缩手足而已。

”11这也正是契丹舞蹈踏地而歌的形象,充分显示出了契丹这个草原帝国的豪迈生活气势,同时也说明契丹的舞蹈粗犷豪放,节奏明快,顿挫有力,不拘泥的风格和特点。

辽代在很多祭祀、礼仪和宴会活动上都有舞蹈来助兴。

辽宫廷宴会上的舞蹈,礼仪隆重,大宴群臣和来使必有乐舞,这即带一种礼节性,又表达敬意。

2.踏锤另一位北宋使臣王曾记载:“渤海俗,每岁时紧会作乐,先命善舞者数辈前行,女士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踏锤”。

”15渤海国(公元698~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我国东北的地方民族政权。

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

926年被契丹灭亡。

渤海归辽后,渤海的乐舞在契丹流传很久,并在金、元还经常出现。

在辽代还有反弹琵琶的胡琴舞,女真的莽式舞等,也在辽代广为流传。

辽代这种继承和发展对于此时的北方游牧民族舞蹈的发展和繁荣有很长远的意义。

3.倒剌“倒剌”是契丹语,意为乐舞。

宋人有《席上观倒剌》诗:雪后风灯焰焰寒,云诏旧部走伶官。

一双手技从容入,胜舞银貂小契丹。

16这种舞蹈的表演形式清人陆云次的《满庭芳》做了具体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⑨同脚注①⑩同脚注⑧⑪同脚注⑦11参见南宋徐梦莘编著的《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蜡,故使人惊。

衰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

”17这段文字描写头顶燃灯的舞者出场展示其轻盈的身姿,随着口中竹笛音乐而旋转,轻风吹起地上的雪花,随风飘舞。

而头上的燃灯则随舞步摇曳,表演之绝妙令人称绝。

从宋人《席上观倒剌》诗中所知,契丹的这种带有特技的乐舞表演,直到现代的蒙古族的《灯舞》、《顶碗舞》中,还可以看到历史的舞步与遗风。

17 辽代是中国北方草原的第一次大统一。

它融合了草原民族的文化智慧,很有效的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舞蹈是肢体的语言,辽代舞蹈有着各种文化因素相互渗透并存的特点。

它的这种影响丰富了舞蹈艺术的内容。

既学习了中原汉族的技巧,又兼容有西域等民族的原始风格。

辽代舞蹈呈袭北方游牧民族体系,后启金、元。

为北方游牧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表现出契丹人一个开放的先进文化观念。

契丹人对舞蹈的热爱促进了中国北方草原的舞蹈艺术的一次大发展。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生活中,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辽代舞蹈,也对其后的其他民族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脱脱等.辽史(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2]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3]政协巴林左旗委员会.临潢史迹(第一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4]巴景侃.辽代乐舞[M].沈阳: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12[5]张兴国. 一枚人物肖像花押印[J].辽上京文化遗产,2012(3)[6]陈述.全辽文[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7]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3、9同,参看《辽史》。

中华书局,元脱脱著。

4、5同,参看《奉使辽金行程录》。

吉林文史出版社,赵永春编著。

6、《临潢史蹟》第一辑。

7、13、16、17《辽代乐舞》,辽宁万卷出版公司。

巴景侃著。

8、10同,《辽上京文化遗产》2012第3期,张兴国著。

11、12同,参见《全辽文》,中华书局,陈述著。

14、15同,参见《三朝北盟会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