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电影观看(共5篇)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后感【篇一:录取通知书观后感】录取通知书时隔一年再来看这部影片,笑点和泪点都没有改变。
打开电脑想写影评时,最先想到的是那天看完电影,后座观众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她说,这电影只能美国人拍。
听到以后,心里一颤,肝脏都有点疼。
因为我知道她说的99%是对的。
而我想说的是“为什么”。
呵呵,为什么国人拍不出?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创造力了。
越长大,越不会创新。
我们根本不关心外面的世界,学生要关注绩点,关注分数。
而我们的教育逼着我们亦步亦趋,跟着前辈的脚印。
不要走歪路?那么,哪条路是真正的歪路?没拿到好大学的offer,不知道亚当斯密,不会解微积分?愿意当一个农民,种草种花中春风,与人何忧?非得一句话里加杂两个英文单词才能好好说话?巴特比控诉学校剥夺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这才是真正的犯罪。
很多人也知道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只能摇摇头说一声,人艰不拆。
教育,是要让我们成长的。
人不会停止发展,不会停止成长,所以,也不会停止接受教育。
但教育并不是一定要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一边打瞌睡,一边记录某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词。
是让自己的灵魂成长、起飞、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个扼杀人性的角落里痛苦挣扎。
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
但不幸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喜欢扼杀人的求知欲了。
以至于凡找到工作的,现在都将学习视为“总算摆脱的包袱”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是因为自以为没有被接受。
如果知道所有梦靥都是想象的话,会好过很多。
有个豆友说“假如我有个孩子,我可不想送他上大学”。
我猜他要么是刚刚入学的新生,还没有适应学习和生活上翻天覆地的改变,要么是已经毕业了,回想四年时光匆匆,虚度的光阴,为自己失去的青春不值。
在他自我的围墙之外,是学霸们孜孜不倦熬夜苦读的身影。
遥想两年前,我们为了一个分数、一张薄薄的纸紧张而兴奋。
现在,我们还是为了一张纸在努力。
有些人浑浑噩噩,过着暂时的神仙般的日子,忘记了当年为一道数学题奋战半夜的自己;有的人似乎把梦想刻在心上,一步一步向它接近。
电影录取通知书观后感

电影录取通知书观后感电影《录取通知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本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揭示了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问题。
影片刻画了现代教育的严苛标准和家庭期望对孩子们的压力,引发观众对教育体制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思考。
影片围绕着一个小男孩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展开,通过展现这个通知书对整个家庭的影响,揭示了社会教育体系对个体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导演通过呈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追求,揭示了家庭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明而努力的男孩,他在学校中表现出色,但却始终逃避接受改变的机会,选择遵从家庭的期望。
故事的开端,让观众了解到这个家庭对于高考成绩的期望非常高。
父亲是一个严厉的人,对儿子的要求极高,希望他能够考上国内一流的大学,进入精英阶层。
母亲则更加温和,但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也不能完全摆脱对儿子成就的追求。
这个家庭的教育观念被一种功利主义的目标所主导,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考上好大学,才能有一个成功的未来。
男孩长期以来都在努力学习,埋头苦读,但他内心却始终被压抑和焦虑所困扰。
他想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但父亲的期望让他感到束缚。
他时常产生犹豫和挣扎,不知道应该听从自己的内心还是迎合家庭的期望。
影片中的一个关键情节是男孩和他的朋友在一次校外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位教育家。
这位教育家给予男孩们不同的思考方式。
他告诉他们,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而不是只追求高分和名牌大学。
这位教育家的言论让男孩深受触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
通过这一情节的展示,电影呼吁观众重新思考当代教育体系对个体的局限性。
教育本应是培养学生发展潜能和个性,而不仅仅是追求升学率和分数。
影片中的教育家提倡“幸福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这对家庭和学校来说都是一种启发,教育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电影最后给出了男孩重新选择的机会。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后感三百字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后感三百字
作为一名观众,我看完了电影《录取通知书》。
这部电影讲述了高考后,三个孩子通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他们的人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校园里接受各种挑战和考验,也看到了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和画面,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人可以失败,但不能自暴自弃”这句话。
这句话说的是失败并不可怕,但失去信心和勇气却是最可怕的事情。
这话不仅适用于在校学生,更适用于生活中每个人。
在电影中,三个孩子面对的问题也很多。
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差、毫无机会意识等等。
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靠着不断努力和坚持最终获得了成功。
电影的另一个经典画面是主角们每天早上一起做晨练的场景。
这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每天都那么努力,这场景造成了人们的共鸣。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让我们意识到,成功并不是到达了终点就万事大吉,更为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荆棘。
电影把这些特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我们能够理解成功的含义并从中吸取到生活的启迪。
这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自信、更坚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未来。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深入肆意研究了人们的内心,并以生动的方式呈现给了观众。
它不仅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深深
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
它让我们明白成功从何而来,怎样成功,这将对我们人生有极大的帮助。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后感《录取通知书》是一部富有情感和思考的电影,该片以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通过真实而充满挑战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不完美。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电影以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张忆北的视角展开。
他的高考成绩并不出色,因此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只能选择一所不那么理想的学校。
然而,他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世界顶尖学府的录取通知书,这瞬间改变了他的命运。
影片故事紧张而引人入胜。
张忆北与他的家人们面临着巨大的选择和困惑。
他的父母为了他的未来不懈奋斗,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和努力,希望他能够接受这个难得的机会。
然而,张忆北却陷入了内心的挣扎中。
他开始思考,是继续按照父母的期望去美国留学,还是选择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道路。
这种对个人选择和责任的思考是电影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电影通过展现不同人物的观点和冲突,突出了道德、价值观和个人命运等问题。
张忆北的朋友贺申奇和李乐乐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贺申奇鼓励张忆北去美国,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而李乐乐则建议张忆北不要被他人的期望左右,要独立思考自己的未来。
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冲突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复杂,也引发了观众对于真实的人性和价值观的深入思考。
影片的挖掘还涉及到教育体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电影以高考制度为背景,揭示了中国教育体系中的种种弊端和压力。
学校、家长和社会对于高分考生的期望过高,导致了学生在成绩与志愿之间无法自由选择的困境。
张忆北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在被录取通知书改变命运的瞬间,陷入了自我怀疑和挣扎的困境中。
这个情节使人们对于教育制度和社会期望产生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与此同时,电影也铺展开了家庭和亲情的主题。
张忆北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对于他的教育充满期望和付出。
他们舍弃了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将自己的所有心血都倾注在了他的成长上。
这种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奉献是无私的,也是最真实的。
而这样的家庭纠结与张忆北的内心挣扎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对亲情的思考和反思。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后感100字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后感100字
《录取通知书》这部电影,通过一个高中生的成长经历,讲述了追求梦想的艰辛和努力。
他在艰难的高考中经历了很多事情,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却从未放弃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部电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被他的故事所打动。
导演巧妙地运用镜头,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
当主角经历挫折时,镜头会把焦点放在他的眼睛上,让观众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沉默中的绝望。
在高考的前一天,他终于鼓起了勇气去和女神表白,悄悄地送给她一张录取通知书。
这个场景十分感人,青春和梦想在这一刻想交融一体。
对于电影内容的理解,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勇气、拼搏和不放弃的力量。
主角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功。
这种力量是我必须学习和运用的。
电影中的台词、画面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主角终于收到通知书时,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配合着温柔的音乐,让人心情愉悦,倍感温馨。
作为观众,我想通过这部电影,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和对成功的渴望。
我应该像主角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不要忘记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审视自我,坚定信念。
最后,“录取通知书”这部电影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就是:“样样努力,才能无悔青春”。
唯有不断努力进取,才能活出自我,人生才更加精彩。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看(共5篇)(精简版)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看(共5篇)录取通知书电影观看(共5篇)篇一:录取通知书观后感录取通知书观后感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是部题材很好的美国电影,主要写的是一群以巴比特为首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被无数大学拒之门外。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自己办起了一所叫“南方哈门工业大学”的学校。
这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也许这样的事现实中根本就不会有。
太多剧情在这不作介绍,有兴趣的可是自己到网上看一下。
这部励志电影拍的很成功,迎合了现在年青人的思想,特别适合学生朋友观看,我相信你们会喜欢的。
不知不觉已经说了这么多废话,下面我们直奔主题,也就是我的个人观后感。
在看到影片快接近的尾声的时候,巴比特所创建的学校被封了,看到这一幕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遗憾,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它会给我们一个好结局,结果是他们赢了,学校允许被试用了。
看完应该很开心才对,可是我没有一点开心的感觉。
因为我知道现实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我说的是在中国),那么不止是学校被封,巴比特也会爱到法律的制裁。
现如今这个社会,分两种学校,一种是公办的一种是民办的。
我们先来说说公办的,公办学校有几个是不认分数的,无疑进入学校的通行证就是分,你达不到一定的分数那就不行,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现像,特别是靠关系的那种(也许这是种让人很鄙视的形为,但是现在我们不作议论)。
所以是否能进入高校对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个难题,对于差生,他们简直就看不到曙光。
于是这时候就出现了许多民办学校,当然这些学校不会像公办的一样只认分,他们认的是钱。
你有钱了,你就可以继续上学,但这些基本都是去浪费时间浪费青春的人。
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多少人进入高校后是好好学的,我可以肯定的说很少很少。
现是7月初,也就是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了,也许有很多人没考上理想的学校,他们有的会消沉,因为上大学是他们十二年来的梦。
一纸通知书,虽不足以证明什么,但是每个人都想要(个别除外)。
但是很可惜,理想的学校他们去不了。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电影观后感《录取通知书》是一部让人思考人生和教育体制的电影。
它以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为背景,深入探讨了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度的思考,引发观众对教育体制的思考,同时也让人对人生的选择和价值观产生了一些疑问。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在电影中饰演一个辛勤工作的保洁员。
她辛苦工作,默默付出,希望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孩子能够获得更多机会和成功。
然而,这个家庭却陷入了一个迷失和困惑的状态。
电影中,孩子被一所精英学校录取,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全家人都兴奋不已。
然而,这样的喜悦和期待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慢慢转化为对教育系统的质疑。
孩子在新学校面临的高压和竞争让他逐渐变得焦虑和沮丧。
原本乐观和活泼的他,变得沉默寡言,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电影通过展示教育系统对于孩子的重压和竞争的荒谬,揭示了当前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问题。
教育系统过于注重成绩和名校录取,而忽视了每个孩子的兴趣、个性和发展潜能。
在这个竞争导向的环境下,孩子们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只为了追逐分数而努力。
电影中的母亲也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方式和孩子的真正需求。
她意识到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在学业上的成功,更需要的是快乐、自由和内心的成长。
她决定改变教育的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让他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电影还展示了一种不同的教育思路和取向。
一位老师在电影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以温柔和关爱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考试和评估,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重新找到了对学习的热爱和自信。
电影最后呈现了一个温暖而令人感动的结局。
虽然孩子没有进入名校,却在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中找到了新的方向。
他开始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故事的结尾给观众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与启示。
录取通知电影观后感1500字

录取通知电影观后感1500字《录取通知》——生活中的小人物与大时代的碰撞《录取通知》这部电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示了上世纪末的中国。
影片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期中国教育的不公、社会的冷漠、人性的扭曲等问题,讲述了一段让人既心酸又感动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名叫张凯,他十分努力地学习,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但他的梦想却因为制度、政策的原因被打破。
这时,他接到了一封录取通知书,但是要被“迂回”到山西,去一所师范学校,成为一个“钳工教师”,从此开始了他同样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这个“钳工教师”其实就是当时特殊招生政策下的普通师范生,而这样的政策是为了解决计划经济下民工子弟等群体的教育问题。
影片从张凯远离家乡,与陌生人同吃住、遇到各种变故,到教育重点学校的实习,直至最终被留用,这一系列的转变无不反映了一个普通人经历时代的大变局,并最终找到自己的价值。
电影里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男主角张凯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在面对困境、挫折时,展现出了一种坚韧、自立、勇敢的精神。
他的女同学牛小柏也是个值得称赞的角色,她在张凯受到排挤、古板教育影响下仍然愿意帮助他,是一个善于关心、愿意付出的好朋友。
而另一方面,张凯的母亲在丈夫一早逝去后,为了儿子,漠视道德、一心谋利,急功近利,与张凯价值观迥然,但也各有苦衷。
这些各色人物的性格和闪光点让影片显得更加传神,人物的情感变化也更能触动心灵。
影片中的温情元素与反思借鉴元素相映成趣,值得读者深入思考。
张凯面对家宅的压力、教育机制的无情,通过用心的教学方法、努力的个人发展等,最终站在学生的立场,掌握了一种叫“自我教育”的新型教育方法,这一助人为乐的行为真正地展现出在时代之下个人的价值。
影片反映了当时教育的种种问题,使人深感冷眼与冷漠,仍同样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其当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获取知识,创造自己的文化时,我们心中会不同的激动和希望。
这些温情的元素在影片中呈现出近期教育能作出必然改变的供给一天带来的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录取通知书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观后感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是部题材很好的美国电影,主要写的是一群以巴比特为首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被无数大学拒之门外。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自己办起了一所叫“南方哈门工业大学”的学校。
太多剧情在这不作介绍,有兴趣的可是自己到网上看一下。
不知不觉已经说了这么多废话,下面我们直奔主题,也就是我的个人观后感。
在看到影片快接近的尾声的时候,巴比特所创建的学校被封了,看到这一幕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遗憾,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它会给我们一个好结局,结果是他们赢了,学校允许被试用了。
看完应该很开心才对,可是我没有一点开心的感觉。
现如今这个社会,分两种学校,一种是公办的一种是民办的。
我们先来说说公办的,公办学校有几个是不认分数的,无疑进入学校的通行证就是分,你达不到一定的分数那就不行,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现像,特别是靠关系的那种(也许这是种让人很鄙视的形为,但是现在我们不作议论)。
所以是否能进入高校对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个难题,对于差生,他们简直就看不到曙光。
于是这时候就出现了许多民办学校,当然这些学校不会像公办的一样只认分,他们认的是钱。
你有钱了,你就可以继续上学,但这些基本都是去浪费时间浪费青春的人。
现是7月初,也就是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了,也许有很多人没考上理想的学校,他们有的会消沉,因为上大学是他们十二年来的梦。
一纸通知书,虽不足以证明什么,但是每个人都想要(个别除外)。
但是很可惜,理想的学校他们去不了。
我想说的是拿到了通知书又能怎么样,拿不到又能怎么样,学校都是一样,都是一砖一瓦起出来的,没有哪个学校是金子打造出来的吧。
关键不在学校还是在人,如果你不认真学,如果你不想学,就算现在送你去哈佛,你也照样成不了大器。
不要因为没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伤心难过了,在哪都是一样的,只要你肯努力,肯付出,成功注定跑不了。
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
跟大学说个人,他的名字叫杨成兴。
附一份《录取通知》的精典台词,也就是影片近尾声音的一段对话:
a:哈蒙学院有它一百多年的历史传统,但传统是什么?欺压同学、羞辱看不惯的人、给孩子们很大的压力,导致压力过大而失常染上毒瘾,
b:你这个冒牌学校在诋毁真正的大学!
a:知道什么?你是罪犯。
或者只想周游世界,看,我??撒谎了,我对所有人撒谎了,非常抱歉,??????
精典:::便绝望之余,有些事情很激动,一生有很多可能,难道这不是你们最后的要求?作为父母,我的意思是便是“可能”,今天我们来这请求你们的批准,有些事情发生了,我不在乎!谁在乎你们的批准?我们不需要你的批准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的,因为真相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当你发现了,你就明白,我们明白这是一个真相,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南哈蒙,无论你是否喜欢,它是事实,不需要都是,教室,以及虚浮的传统或者金钱来学习,只需要大家有着提高自己的愿望,这在南哈蒙已经拥有,所以你们继续标榜你们的规则,拒绝我们,打击我们做你们想做的,这一点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不会停止学习,也不会停止成长,我们不会忘记在我们的土地上灌输的理想,因为我们是南哈蒙的主人,我们也一直会是南哈蒙的主人,无论你说的,做的,盖的,可以让我们改变!
篇二: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学习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
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学习报告
课程名称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
考试时间
考试地点
考生姓名李秀英
考生学号09104211
考核方式考查
任课教师
通识教育选修课《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学习报告
作者姓名
(管理学院金融专业10-4班学号09104211)
摘要:雁过必留痕,走过必有脚印,学习过一门课程之后总会有所得,学习报告并不是一门课程的结束,只是将自己的千言万语浓缩成几千字以载体显示出来,让自己心里的感悟有一个可以寄托的地方。
关键字:教育、梦想、奋斗、迷失、文化
一、《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课程内容小结
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这门课共32个课时,老师一共给我们放了8部内容完全不同的电影:
二、从该课程中学到的知识
(一)虽然影视欣赏才八周,但我在老师的带领下从这个课堂中学到许多。
起初我以为对当今好莱坞商业大片的追捧就是热爱电影了,经过这个课堂我才醒悟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天真和幼稚。
我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电影的内涵和历史积淀。
世界电影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它所拥有的不单单是几部商业电影。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欣赏性。
其中所有的电影里最对我胃口的要数《功夫梦》,小瑞德心里有一个功夫梦,我心
里也有一个功夫梦,从小我就喜欢一切与功夫有关的东西,尤其是武侠电影电视。
看着小瑞德克服种种磨难成为一个“武林高手”,让我认识到只要树立了梦想,有一颗勇于克服磨难的心,那么一切就皆有可能。
正如电影里成龙大哥说的“生活中的挫折会打倒我们,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要不要重新爬起来!”这部电影价值就在于这种在不同文化中寻找有共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取得共同的个体强大的创作初衷,在跌倒之后要坚强地站立起来这个激励主题上,小德瑞和韩先生是互为精神支点的。
进入影视欣赏这个课堂以前,我看电影仅仅是用它来消磨时间,因此一味的追求刺激。
激烈的打斗、强烈的爆炸、紧张的剧情、恐怖的气氛还有火辣的对手戏,都是我原来看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
但是现在不同了,看了这些电影让我真正认识了电影、喜欢上了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一段历史,它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
(二)这所有的电影中我最欣赏的是《录取通知书》这部电影。
不仅仅是它全篇都充满了喜剧色彩,让我们从头笑到尾。
更重要的事它揭示了现在教育的弊端。
现在的教育大多是一个模式,老师教什么我们就学什么,老师会将认为对我们有重大作用的东西一股脑全交给我们,不会考虑到我们的兴趣。
教育,是要让我们成长的。
人不会停止发展,不会停止成长,所以,也不会停止接受教育。
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
但不幸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喜欢扼杀人的求知欲了。
以至于我们寝室的人,凡找到工作的,现在都将学习视为“总算摆脱的包袱”了。
三、对课程的意见或建议
1、这门课上所放映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好莱坞大片,多数揭示的都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当今这个中西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学习好中西间文化的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所有的电影都揭示这个主题,就略显单调。
虽然学习西方文化很重要,但是我觉着学习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是很有必要的。
2、课程的模式基本就是看“电影—学生上讲台讲ppt”,老师讲解的很少,我觉着应该增
加老师讲解的时间,我们自己由于见识有限,对电影的认识也很有限,老师应该拓展
四、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