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在寻常型银屑病中的研究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在寻常型银屑病中的研究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阻断钙调磷酸酶的信号通路,抑制T细胞的活化,以往主要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调节治疗。
近年的研究发现其对一些炎症性皮肤病,如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等同样有效,外用疗效接近糖皮质激素却不会导致皮肤萎缩,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有望成为外用糖皮质激素在银屑病治疗中的替代药物。
下面以他克莫司及吡美莫司为例概述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以及其不良反应。
标签: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寻常型银屑病;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是许多炎症性皮肤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长期应用可能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近年来出现了一类可以替代糖皮质激素的大环内酯类免疫调节剂,是子囊霉素衍生物,属于皮肤外用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目前国内上市的有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
他克莫司是从日本发现的链霉菌中提取的,分子量为822kd,外用制剂包括0.03%和0.1%的软膏。
吡美莫司是由链霉菌产生的子囊霉素的半合成品,分子量为810 kd,制剂为1%的乳膏。
这两种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透皮性好,目前趋向于发展外用制剂。
吡美莫司的亲脂性大于他克莫司,与皮肤亲和力更强。
1局部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外用制剂与传统的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相比,作用方式更具有选择性,不会引起系统萎缩切系统吸收很少。
他克莫司相对分子量小并有很好的表皮渗透性,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效果明显。
吡美莫司的亲脂性大于他克莫司,与皮肤的亲和力更强。
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对皮肤薄嫩部位的银屑病治疗最有效。
他克莫司对面部难治性斑块性银屑病治疗同样有效(有作者报告1例应用0.1%他克莫司软膏2次/w,1个月后面部斑块状银屑病明显好转,5个月后完全痊愈[1]。
Ortonne等[2]在一项为期12w的随机、开放标签、观察者单盲的研究中,对124例患者进行0.3%塔克莫斯凝胶,0.5%他克莫司乳膏与卡泊三醇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他克莫司凝胶的疗效和卡泊三醇相当,他克莫司乳膏稍逊,他克莫司组局部皮肤烧灼感较多,但通常较轻且治疗1w后可明显减轻。
钙调磷酸酶类免疫抑制剂大鼠模型尿液中尿酸、肌酐及葡萄糖的变化

钙 调 磷 酸 酶 类免 疫 抑 制剂 大 鼠模 型 尿 液 中 尿酸、 肌 酐及 葡 萄 糖 的变 化
何绿茵 , 陈林强 , 陈业辉 , 仉 智 , 林华欣 , 李淼沅 , 徐邦牢
( 1 .广州 市第 一人 民 医院检验 科 广东省 临床 分子 医学及 分子 诊断 重点 实验室 , 广东 广州 5 1 0 1 8 0 ,
2 0 0 9 , 3 2 ( 6 ) : 6 0 9 - 6 1 1 .
价值 的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 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
显 微镜观 察 , 但 仍 不 能完 全 替 代人 工 镜 检 。应 将 沉渣 法结 果 、 化 学 法 检 测 结 果 联 合 应 用 J , 并 结
王延 群 , 公衍文. U F 一 1 0 0 0 i 尿液有 形成分分析仪 、 干
2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 广东 广州 5 1 0 1 8 0 )
摘要 : 目的 观察尿量及尿液尿酸( U A) 、 肌酐 ( C r ) 、 葡萄糖 ( G l u ) 含量在 肾移植术后 首剂治疗 剂量钙调磷 将s D大 鼠 2 4只随机分 为对照组 、 环孢素 A( C s A) 组、 他克 莫司
・
2 4 0・
检验 医学 2 0 1 3年 3月第 2 8卷第 3期
L a b o r a t o r yM e d i c i n e , Ma r c h 2 0 1 3, V o l 2 8 .N o 3
非 晶型盐 类 、 细菌 和类 细菌微 粒 附着 在 黏液丝 、 菌 丝等 物质 上 时 , 仪 器 易 误 判 为病 理 性 管 型 。 由 于 仪器无 法 辨 别 病 理 管 型 类 型 , 所以必须对 U F 一 5 0 0 i 提 示有 病理 管型 的标本 做镜 检确认 。 U F 一 5 0 0 i 在 检测 尿 液 中酵 母 样 菌 和结 晶 的特 异 性较 高 , 分别 为 9 7 . 4 %和 9 6 . 5 % , 但 假 阴性 率 也较高 ( 2 5 . 4 %、 2 0 . 6 %) , 提示存 在 漏诊 现象。
两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联合常用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体外药敏的研究

两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联合常用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体外药敏的研究李强国;李昕;曹存巍【摘要】目的:探讨两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联合常用抗真菌药物,对20株马尔尼菲青霉(PM)酵母相体外药敏的作用.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M27-A3方案并做适当修改,采用棋盘格微量稀释法对20株PM酵母相进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CsA)、他克莫司(FK506)与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联合的体外药敏实验.结果:CsA与两性霉素B(AmB)、伊曲康唑(ITC)、氟康唑(FLC)联合时,各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均比单用时明显降低(均P<0.05).CsA与AmB、ITC、FLC联合,分别有17株(85%)、13株(65%)、6株(30%)的菌株显示协同作用;而CsA与米卡芬净(MCFG)、卡泊芬净(CPFG)联合所有菌株均表现为无关联作用.FK506与以上5种抗真菌药联合时,各药物的MIC值较单用时无明显变化,联合时呈无关联作用.在所有受试PM酵母相中,CsA及FK506与以上5种抗真菌药物联合均未出现拮抗作用.结论:体外药敏研究显示,CsA与FK506在体外联合药敏中作用不同,CsA可增强AmB、ITC、FLC对PM酵母相的抗真菌活性;但FK506则无此作用.【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2)002【总页数】4页(P169-172)【关键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体外联合药敏试验;马尔尼菲青霉;抗真菌药物【作者】李强国;李昕;曹存巍【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双相真菌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所致的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一种系统、播散性的深部真菌病,好发于东南亚及我国广西、广东地区[1]。
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

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王志刚;丰贵文;李金锋;尚文俊;庞新路;崔芝利;刘磊;谢红昌;丰水花【摘要】背景: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转换对象的选择和时机至关重要.目的:观察不同血肌酐水平下应用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患者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肾移植后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慢性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根据转换前血肌酐≤220 pmol/L和血肌酐> 220 pmol/L,各分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前两组将原有免疫抑制方案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转换为西罗莫司,转换组共53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患者为对照组共28例,随访3年.动态观察各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血肌酐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在随访终点共行移植肾穿刺活检9例.结果与结论:转换前血肌酐≤220 p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血肌酐值,在随访第24、36个月血肌酐较转换前明显降低(P<0.05),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血肌酐呈缓慢爬行上升高于前两组(P<0.05).血肌酐> 220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血肌酐转换后显著下降(P<0.05);后两组转换后血肌酐呈爬行上升(P<0.05).转换后主要不良事件有轻度贫血(30.2%)、高脂血症(35.8%)、白细胞低下(22.6%)等.肾移植后血肌酐爬行升高转换西罗莫司方案疗效显著,转换前穿刺活检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中毒还是慢性移植肾肾病,并结合血肌酐水平综合判断是否行西罗莫司转换治疗,注意监测血脂水平;转换应在移植肾功能发生严重损害前进行,早期转换,患者将获益更大.【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3(017)053【总页数】8页(P9164-9171)【关键词】器官移植;肾移植;西罗莫司;转换治疗;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慢性移植肾肾病;穿刺活检;边缘转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者】王志刚;丰贵文;李金锋;尚文俊;庞新路;崔芝利;刘磊;谢红昌;丰水花【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河南省郑州市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河南省郑州市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河南省郑州市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河南省郑州市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河南省郑州市450052;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河南省郑州市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河南省郑州市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河南省郑州市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河南省郑州市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 Introduction自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应用于临床以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1-2],但移植肾的长期存活问题仍未解决,几乎所有应用该类免疫抑制剂患者都可见到不同程度肾脏毒性[3]。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多器官/组织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干燥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病肾上腺细胞
脑/脊髓 眼 胃肠道
胃 小肠 大肠
心脏
肾/肺 肝脏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 (Addson病)
多发性硬化 葡萄膜炎
恶性贫血 麦胶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病 心肌炎 风湿性心脏病 肾炎肺出血综合症 自身免疫性肝炎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在移植免疫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临床上应用 最多的是子囊霉素衍生物 环孢素A(cyclosporine A, CsA) 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 匹美莫司(pimecrolimus) 它们具有相似的理化 性质,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免疫功能
免疫防护 免疫自稳
3.狼疮肾炎 lupus nephritis ,LN
肾脏系统疾病
CsA Ⅳ型LN的疗效较好,有效率达90%
首剂量 : 5mg/(kg·d) 分2次口服, 维持3个月后每月减 量1 mg/(kg·d)至每天3mg/(kg·d)口服维持。
监测血药浓度: 开始200~400µg/L 维持治疗时100~200µg/L
初始量: 3-3.5mg·kg-1 ·d – 1 最大剂量: 5mg·kg-1 ·d - 1
一旦临床缓解, 应下调至最低有效量。单用 疗效不充分者可联用小剂量皮质激素。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因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性破 坏所致. CsA可引起胰岛细胞抗体的消失, 似乎仅对胰 岛的损害起部分保护作用, 以减慢破坏过程, 但不能 防止破坏的发生.
给药方案: CsA+波尼松
CsA+波尼松+CTX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在特应性皮炎外的皮肤科应用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在特应性皮炎外的皮肤科应用杨赛琳;许爱娥【摘要】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大面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肤病可能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TCIS)是皮肤科相对较新的一类药物,由于其疗效好、安全性高,可长期使用,已经被提出作为一种长期外用的糖皮质激素的替代治疗方案,在皮肤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年(卷),期】2018(017)001【总页数】4页(P91-94)【关键词】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作者】杨赛琳;许爱娥【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医院,浙江杭州310009;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医院,浙江杭州3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3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s,TCIS)是用于皮肤病学的相对较新的一类药物,包括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
他克莫司(Tacrolimus),原名FK506,是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tsukubaensis培养液中分离出的发酵产物,其外用制剂为0.03%或0.1%软膏。
吡美莫司(Pimecrolimus)是由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var ascomycetes产生的子囊霉素巨内酰胺的衍生物,其外用制剂为1%乳膏。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合成起作用。
他克莫司软膏的抗炎效力类似于具有中等活性的皮质类固醇,而吡美莫司乳膏活性比皮质类固醇更弱。
外用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分别于2000年年底和2001年上市。
两者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和分子量(约800 Da)。
其分子结构允许有效的皮肤渗透,但渗透性能又不如外用糖皮质激素,因此可以避免较多的全身药物吸收[1]。
长期使用不会有外用糖皮质激素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引起皮肤萎缩,并且由于通过皮肤吸收至全身的药物很少,也没有全身免疫抑制的不良反应,疗效好,安全性高。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课件

排除禁忌症
确保患者无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禁忌症,如严重感染、活动性 结核等。
告知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向患者详细解释治疗的目的、方法、可能的风险和预期效果,征得 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常见副作用识别与处理措施
部位的疾病。
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 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
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具有病程长、反 复发作、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作用机制及种类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是一类通过抑制钙调磷酸酶活性而发挥 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
钙调磷酸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的酶,参与细胞 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的调控,对免疫反应具有重要调节作 用。
THANKS
感谢观看
04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 性疾病的临床效果评价
有效性评价指标及方法介绍
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疾病活动度、生活质量、关 节功能、影像学改变等。
评价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如 ACR20、ACR50、ACR70等,同时结 合患者自身感受和医生评估。
不同类型风湿免疫性疾病效果比较
类风湿关节炎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性 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汇报人:xxx 2024-01-02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
的应用 •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策略及方案选择
contents
目录
•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 的临床效果评价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血液系统疾病
4.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CsA治疗AA有三种方案 ①递增方案由3.5-5 mg· (kg· d)-1逐渐增加到 10mg· (kg· d)-1 ②负荷剂量10-12 mg· (kg· d)-1开始至疗效稳定后改为维持 剂量2-5mg· (kg· d)-1 ③常规剂量5mg· (kg· d)-1,以上方案都同时服用雄激素 控制血浓度在300-500ng/ml(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 CsA治疗纯红细胞再障(PRCA)和重型再障(SAA)的一线药 物,血药浓度在200-300ng/ml为宜, 疗程不应少于3个月
CsA初始剂量:5~6mg/(kg· d) 血药浓度:100~300µg/L ,平均3个月显 效。
血液系统疾病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
应用CsA治疗ITP,可使血小板数目上升,出血症 状得到改善。 剂量: 4~10 mg/(kg· d),每日2~3次口服 疗程: 3周~3个月,有效率75%~81.4%
报道FK506
成功地治疗皮质激素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慢
活肝, 使肝酶恢复正常, 儿童生长发育恢复, 疲
乏减轻, 对肝病组织学也有改善。
但对病毒性慢活肝的疗效报道不一, 一般认为疗 效甚微。
消化系统疾病
2.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
CsA治疗有效 口服剂量: 8mg·kg-1 ·d – 1 静脉注射: 4mg· kg-1 · d -1 灌肠法剂量:CsA 250-300mg/ 100ml, 每晚1 疗效: 治疗轻、中型UC患者, 临床改善率40-70%, 口服和静脉注射给药平均有效率80%。 推荐作为对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又不愿手术的重型 uc患者的短期治疗首选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1、移植排斥反应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各种致病因子有着非常完善的防御机制,能够对细菌、病毒、异物、异体组织、人造材料等“异己成分”进行攻击、破坏、清除,这种复杂的免疫学反应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种保护机制。
受者进行同种异体组织或器官移植后,外来的组织或器官等移植物作为一种“异己成分”被受者免疫系统识别,后者发起针对移植物的攻击、破坏和清除,这种免疫学反应就是移植排斥反应(transplant rejection)。
移植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
移植排斥反应是非常复杂的免疫学现象,涉及细胞和抗体介导的多种免疫损伤机制,发生原因主要是受体和移植物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human leucocyte antigen)不同。
因此,供者与受者HLA的差异程度决定了排异反应的轻或重。
除同卵双生外,二个个体具有完全相同的HLA 系统的组织配型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在供受者进行配型时,选择HLA配型尽可能地接近的供者,是减少异体组织、器官移植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键2、发病机制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
临床最常见的急性排斥反应主要由细胞免疫介导,而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主要由体液免疫介导。
(1)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细胞免疫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移植物中供体的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具有丰富的HLA-Ⅰ和Ⅱ类抗原,是诱发排斥反应的主要致敏原。
在移植物植入受体后,随着移植物的血液循环重建,供者的HLA-Ⅰ和Ⅱ类抗原不可避免的暴露于受者的免疫系统,受者的免疫细胞识别外来抗原后,即可引发下述一系列免疫反应:CD8+细胞毒性T细胞前体细胞与供者HLA-Ⅰ类抗原结合后活化增殖为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对移植物产生攻击效应;CD4+T辅助细胞识别供体HLA-Ⅱ类抗原,促使抗原递呈细胞释放IL-I,后者可促进T辅助细胞增殖和释放IL-2,IL-2可进一步促进T辅助细胞增殖并为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化提供辅助信号;除了IL-2之外,TH细胞还能产生IL-4、IL-5、促进B 细胞分化并产生抗移植物的抗体,参与移植排斥;此外与迟发变态反应相伴随的血管损害、组织缺血以及巨噬细胞介导的破坏作用,也是移植物毁损的重要机制。
(2)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体液免疫也在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移植前循环中已有HLA抗体存在的受者,接受器官移植手术后,循环抗体与移植物血管内皮表达的HLA分子结合,诱发Ⅱ型变态反应,引起血管内皮受损,导致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血栓形成和组织坏死。
这种情况多见于多次妊娠、多次输血、人工透析或感染过某些与供者HLA有交叉反应的细菌或病毒的患者。
在原先并无致敏的个体中,随着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形成,可同时有抗HLA 抗体形成,此抗体在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中对激发晚期急性排斥反应颇为重要。
另外,免疫抑制药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T细胞反应,但抗体仍在继续形成,并能过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效应、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效应和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等方式,引起移植物损害。
此外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而补体在序列活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一些递质及水解片段可直接破坏移植物,而这些有一定大小体积的可溶性抗原一抗体复合物沉积在移植肾的肾小球基底膜上,与补体结合可造成移植肾损伤,这些过程都有补体的生成与消耗参与。
在同种器官移植中,补体与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亦非常密切。
3、发病类型同种异体移植中,排斥反应有两种基本类型: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在实体器官移植中,主要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虽偶有报道,但总体发病率很低;在骨髓移植中,则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常见。
(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受者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根据移植物与宿主的组织相容程度,以及受者的免疫状态,移植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超急性排斥反应:较为罕见,一般发生在移植后24小时内,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移植物功能丧失,受者常伴有全身症状。
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受者循环内存在针对供者HLA的抗体,常见于下列情况:ABO血型不符、由于多次妊娠或反复输血或既往曾做过某种同种移植等使受者体内存在抗HLA抗体、移植物保存或处理不当等其他原因。
超急性排斥反应多见于肾移植,在肝移植非常罕见。
在肾移植中,循环中的抗体可结合到移植肾的血管内皮细胞上,通过激活补体直接破坏靶细胞,或通过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多种补体裂解片段,导致血小板聚集,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使凝血系统激活,最终导致严重的局部缺血及移植物坏死。
超急性排斥反应一旦发生,无有效方法治疗,终将导致移植失败。
因此,通过移植前ABO血型及HLA配型可筛除不合适的器官供体,以预防超急排斥的发生。
急性排斥反应:临床最常见的移植排斥反应类型,多见于移植后一周到几个月内,但移植多年以后亦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为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
病理特点是移植物实质和小血管壁上有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间质水肿与血管损害,后期在大动脉壁上有急性纤维素样炎症。
急性排斥反应出现的早晚和反应的轻重与供受者HLA相容程度有直接关系,相容性高则反应发生晚、症状轻。
大多数急性排斥反应可通过增加免疫抑制剂的用量而得到缓解。
慢性排斥反应:一般在器官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发生,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主要病理特征是移植器官的毛细血管床内皮细胞增生,使动脉腔狭窄,并逐渐纤维化。
慢性免疫性炎症是导致组织病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目前对于慢性排斥反应仍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则缺乏理想的治疗措施。
(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如果免疫攻击方向是由移植物针对宿主,即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对宿主的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并引起组织损伤称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主要见于骨髓移植术后,以及脾、胸腺移植时,以发热、皮疹、腹泻和肝损害为主要表现。
根据病程不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分为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
急性型多见,多发生于移植后3个月以内,患者出现肝脾肿大、高热、皮疹和腹泻等症状。
虽是可逆性变化,但死亡率较高;慢性型由急性型转来,患者呈现严重的免疫失调,表现为全身消瘦,多个器官损害,以皮肤和粘膜变化最突出,病人往往因严重感染或恶液质而死亡。
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非常少见,文献报道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发生条件包括:宿主与移植物之间的组织相容性不合、移植物中必须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宿主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严重缺损状态。
(二)分子式及化学结构1、环孢素分子式:C62H111N11O122、他克莫司分子式:C44H69NO12(三)种类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
(四)药理作用抑制T细胞中所产生钙离子依赖型讯息传导路径作用(五)作用机制Cain是钙调神经磷酸酶(CaN)的多功能抑制剂,是1个为240000的蛋白质,其c一末端有一段由38个氨基酸组成的CaN结合区域,这-d,部分氨基酸序列称为PxlxlT(x代表任意氨基酸)。
PxIxIT已在作为CaN底物的活化T细胞核因子蛋白质家族的不同成员中发现,该序列的去磷酸化是NFAT蛋白质和CaN之间进行反应的关键。
已经有人应用竞争抑制实验研究证实,由于Cain结构中存在PxlxlT序列,使其可以竞争性的与CaN结合,从而抑制CaN与NFAT蛋白质的结合,阻断T细胞受体信号转导通路。
另外,Sun等在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中发现,Cain和CaN之间的反应依赖于Ca2+和PKC的信号传导作用。
Cain只与由Ca2+活化了的CaN反应。
PKC可通过激活其他激酶而导致Cain的过磷酸化,从而提高Cain与CaN的亲和性,导致CaN无法与其它底物结合,阻断其正常发挥脱磷酸化的能力。
个外源性抑制剂的作用机理非常相近,都是先与细胞内各自相应的免疫亲和蛋白质结合,使得BBH向免疫亲和蛋白质一方有所偏移,从而提高了免疫亲和蛋白质一抑制剂复合物结合CaN的能力,以抑制CaN的酶活力。
免疫亲和蛋白质与CaN的结合在整体上并没有改变CaN的蛋白质构象。
CsA、FK506和匹美莫司各自的免疫亲和蛋白质分别是亲环素(cyclophilins,CyPA)、FK506结合蛋白(FKBPs)_5 和巨菲蛋白一12(macrophilin-12)。
例如,FKS06一FKBP12复合物结合到CaN的BBH—CnB表面距CaN的活性部位很近,由此产生的空间位阻使得CaN的蛋白质底物无法接近CaN的磷酸酶活性区域,从而阻止了CaN对底物的脱磷酸化作用。
然而,CaN在与小分子底物对硝基苯酚磷酸酯反应时,其磷酸酶活性增长了2~3倍,说明免疫亲和蛋白质一抑制剂复合物对CaN活性的调节机制决不仅仅是空间位阻这么简单。
CaN—CyPA—CsA 的结构表明CaN上的催化残基Arg122和CyPA上的Arg148之间只有一个氢键的距离,因此CyPA很有可能限制着Arg122的构象,说明CyPA—CsA可以直接调节CaN的活性。
此外,“CaN一免疫亲和蛋白质一抑制剂”复合物结构展示出了CaN的自身抑制区可以与CyPA和FKBP12进行反应,表明免疫亲和蛋白质一抑制剂复合物可能影响CaN 自身抑制区的构象。
(六)体内过程口服给药的体内过程:口腔→咽→食道→胃(→小肠)→毛细小静脉→胃肠静脉→肝门静脉→肝脏→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肾动脉→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囊→肾小管→集合管→膀胱→尿道(七)临床应用1、适应症【环孢素】适用于预防同种异体肾、肝、心、骨髓等器官或组织移植所发生的排斥反应;预防及治疗骨髓移植时发生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他克莫司】肝脏.心脏.肾脏及骨髓移植患者的首选免疫抑制药物,移植后排斥反应对传统免疫抑制方案耐药者,也可选用该药物。
2、用法用量【环孢素】口服:剂量依病人情况而定,一般器官移植前的首次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4~17.5mg,于术前4~12小时1次口服,按此剂量维持到术后1~2周,然后根据肌酐和山地明血药浓度,每周减少5%,直到维持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5~10mg止。
同时给激素辅助治疗。
口服液在服用前一定要用所附的吸管,以牛奶、巧克力或桔子汁等稀释,温度最好为25℃。
打开保护盖后,用吸管从容器内吸出所需山地明量(一定要准确),然后放入盛有牛奶、巧克力或桔子汁的玻璃杯中(不可用塑胶杯)。
药液稀释搅拌后,立即饮用,并再用牛奶等清洗玻璃杯后饮用,确保剂量准确。
用过的吸管放回原处前,一定要用清洁干毛巾擦干,不可用水或其他溶液清洗,以免造成山地明药液混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