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产学实验

合集下载

《牛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牛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牛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牛生产学》是农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涵盖了牛的解剖生理、遗传育种、饲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组织了一次《牛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

我们进行了课程的重新规划和设计。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对课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将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提取和优化。

我们引入了多媒体技术,丰富了课程的呈现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沟通效果。

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我们借鉴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实践探究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实验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我们还组织了一些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注重课程的与时俱进和实用性。

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牛产业的变革是牛生产学必须面对的挑战。

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引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

我们还邀请了一些牛业企业的专家来给学生讲课,让他们了解牛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

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教学评价和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我们及时了解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反馈,我们对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我们也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和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知识。

通过以上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牛生产学》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所提高,他们的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也有所增强。

我们也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对于今后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基于“牛精英挑战赛”动物科学专业《牛生产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牛精英挑战赛”动物科学专业《牛生产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牛精英挑战赛”动物科学专业《牛生产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张巧娥,任亚琼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 要:“牛精英挑战赛”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适应当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增强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符合创业型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本文基于“牛精英挑战赛”对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课程《牛生产学》实践教学环节提出改革方案并实施。

结果表明,改革后学生在该课程实践中的实操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改革后的实践教学效果良好,今后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借鉴应用。

关键词:“牛精英挑战赛”;牛生产学;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动物科学专业文章编号:1671-4393(2023)05-0017-05 DOI:10.12377/1671-4393.23.05.040 引言“牛精英挑战赛”是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由联盟高校动物科技学院(研究生院)承办的旨在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企业和行业专家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培养畜牧行业精英的一项赛事。

2018年1月全国农林高校“牛精英挑战赛”被认定为国家级学科竞赛级别。

同时,“牛精英挑战赛”作为牛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的竞技平台,是“牛精英计划”实践育人培养效果的试金石,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1]。

近年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对理论、实践能力人才需求越来越多。

《牛生产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2],它产生于养牛生产实践,又服务于养牛生产实际,其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3]。

但是根据牧场和基层等用人单位反馈,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现象普遍存在,动手能力相对于理论知识更薄弱。

而传统畜牧学科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具有重视理论知识及课堂讲授等特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更新缓慢、授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区重点研发项目(2022BBF02018)作者简介:张巧娥(1968-),女,宁夏银川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与畜产品品质; 任亚琼(199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生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科普读物

【生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科普读物

【关键字】生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科普读物第一章奶牛生产性能简介(一)什么是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是对奶牛泌乳性能及乳成分的测定,通常用DHI(Dairy Herd Improvement)来简称,其含义是奶牛群体改良,具有一套完整的奶牛生产性能记录体系。

首先需要收集奶牛系谱、胎次、产犊日期、干奶日期、淘汰日期等牛群饲养管理基础数据,其次是每月采集一次泌乳牛的奶样,通过测定中心的检测,获得牛奶的乳成分、体细胞数等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统一整理分析,形成生产性能测定报告。

测定报告反映了牛群配种繁殖、生产性能、饲养管理、乳房保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准确信息。

牛场管理人员利用生产性能测定报告,能够科学有效的对牛群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牛群的生产潜力,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它也是奶牛育种工作的基础,是评估公牛遗传素质最重要的数据来源,是提高奶牛群管理水平和生奶质量水平的有效工具,并为乳业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

(二)国内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发展与现状在国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自1907年诞生以来,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演变为综合的牛场管理方案,旨在向奶农提供全面的牛场管理信息。

1953年,美国、加拿大两国正式启动了“牛群遗传改良计划”,即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目前加拿大已有70%的牛群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美国有45%的牛群参加生产性能测定,奶牛单产水平最高的以色列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牛群高达90%。

几十年的发展证实,美国、法国、荷兰等奶业发达国家通过应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这一先进体系来为奶农提供指导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奶牛的单产水平均已达到9000—10000千克。

在我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起步较晚,1992年在“中日奶业技术合作项目”的扶持下,天津启动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1995年随着中国--加拿大奶牛综合育种项目的实施,先后在上海、北京、西安、杭州等地逐步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奶牛超过10万头,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参测奶牛达到4.6万头,占测定总数的47.42%。

实验六牛群配种产犊计划的编制

实验六牛群配种产犊计划的编制

实习六牛的配种、产犊计划的编制一、实验目的:配种、产犊计划是选种选配后,完成育种繁殖任务的保障,也是调解牛奶产、销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在奶牛生产实践与育种工作中熟练掌握配种产犊计划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奶牛场牛群配种、产犊计划的编制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一)收集与准备编制计划所需资料1.牛场上年经产、初产、初配母牛最后一次实际配种日期和产犊后未配种的经产、初产母牛的最后一次产犊时间。

2.上年度繁殖母牛的年龄、胎次、营养、健康、产奶和繁殖情况。

3.上年度育成母牛的出生日期、月龄及发育等情况。

4.本牛场的配种方式、条件及历年牛群配种、繁殖成绩。

5. 本牛场所在的气候特点、饲料供应、鲜奶供销情况、该场乳制品加工能力,牛舍建筑设备及人员配备情况,特别是产房与犊牛培育设施等方面条件,配种能力等。

6.计划年末各类牛按计划任务要求达到的头数。

(二)明确与编制计划有关的规定与原则1.经产、出产母牛产犊后的配种时间。

2.育成母牛的初配年龄和其它有关规定。

3.牛群的受胎率和成活率。

4.本场奶牛的淘汰原则。

(三)编制计划的方法与步骤1.将本场繁殖母牛上年度最后一次配种或产犊日期填入表1-1。

2.根据淘汰原则将应淘汰暮年和计划淘汰月份在表1-1备注栏内说明。

3.根据表1-1中母牛上年度最后一次配种(受胎)日期推算出计划年度的与产犊日期,填在表1-1中。

4.根据产后配种时间规定,计算出产犊后未配种母牛在计划年度的预配种日期(月份),填在表1-1中。

5.根据本年度母牛的预产犊日期和产后配种时间的规定,计算出本年度预产犊母牛的第二次预配种日期(月份),填在表1-1中。

6.根据上年度未参加配种的育成母牛的年龄和发育情况及根据育成母牛初配年龄与体重的规定,计算出计划年度内的预配种日期(月份)和预产犊日期(月份)填在表1-2中。

7.将表1-1、1-2中所推算出的母牛计划配种、产犊日期按经产、初产、初配分月进行统计,结果分别填入表1-3中。

牛场实验报告

牛场实验报告

牛场实验报告引言:牛场是农牧业中重要的生产场所之一,为了提高牛只的养殖效益,许多农业科学家都在进行各种实验研究。

本篇报告将重点介绍一项关于牛场管理的实验,旨在探索如何提高牛只的生产力和健康状况。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牛场环境和饲养方式,探索对牛只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进一步优化牛场管理模式。

实验准备:选取若干头健康的乳牛,对其进行编号并详细记录基本情况,包括体重、体温以及口腔、四肢等部位的情况。

牛场内的环境也进行了全面评估,包括气温、湿度、通风以及光照等方面。

实验步骤:1. 饲料调整: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对不同配比的饲料进行试验,确定最适合乳牛健康生长和高产的饲养方式。

我们借鉴了现有的饲料标准,调整了蛋白质、脂肪、纤维等含量,并对添加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进行了科学控制。

2. 喂养时间和频率:我们对牛只的喂养时间和频率进行了调整,比较了不同喂养方案下牛只的生长速度和食欲状况。

结果显示,将喂养次数从原来的两次增加到三次,并将每次喂养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提高牛只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3. 环境改善:在第三阶段,我们对牛场内的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改善措施,提高牛只的生活舒适度。

包括增加通风设施,保持适宜的气温和湿度,优化光照条件等。

这些改变的目的是减少牛只感染疾病的几率,提高其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实验结果:经过数月的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出了一些初步的实验结果。

在饲料调整方面,适度提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可以显著提高牛只的生长速度和乳品品质。

而在喂养时间和频率上,增加喂养次数和控制每次喂养时间可有效提高牛只的采食量和饲料消化率。

而对于环境改善方面,良好的通风设施和适宜的气温、湿度有助于牛只提高免疫力和产奶量。

讨论与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在牛场管理中,我们应该注重饲料营养调整、合理喂养时间和频率以及改善牛场环境。

这些措施能够显著提高牛只的生产力和健康状况,并为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当然,这些仅是初步实验结果,未来还需要更多的长期观察和大样本实验来进一步验证。

牛生产学(1)

牛生产学(1)
n 美国经济学家预测全球在未来的10年中,奶制 品的需求量将每年以2.7%的速度增长
牛生产学(1)
二、养牛生产存在的问题
n 1、生产水平低,人均占有量低 n 我国只有少部分奶牛场单产水平超过8000㎏,
全国平均牛产奶量只有3590㎏,以色列8600㎏ /头,日本8300㎏/头,美国8000㎏/头。 2006 年人均奶牛占有量虽然接近25kg,但与世界平 均水平以及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2006年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98kg/ 人 , 亚 洲 40kg/ 人 , 日 本 70kg/人,印度73kg/人。
n 4、产品单一,档次不高 n 我国牛奶消费以鲜奶为主,品种较少,而牛奶
市场又以低档奶为主,如袋装、瓶装奶,高档 奶市场较小,这主要与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 生活水平以奶源质量有关,南方牛奶生产与消 费季节相矛盾。
n 牛肉消费以鲜牛肉为主,缺少牛肉的深加工, 我国牛肉深加工不足10%,从而影响了牛肉的 生产。
牛生产学(1)
n 2、养殖规模小,饲养管理水平偏低
n 我国奶牛饲养主要以农户饲养为主, 80%左右的奶牛饲养在规模低于20头的 养殖场或养殖户手中,饲养管理水差, 大多数是手工挤奶,牛奶质量较低,乳 房炎发病率高。 肉牛主要以黄牛为主, 而且主要集中在牧区,以放牧为主,饲 养周期长,生产水平低。
牛生产学(1)
牛生产学(1)
2020/11/21
牛生产学(1)
绪论
n 我国是养牛大国,牛的饲养量居世界第 一位。黄牛、水牛的饲养量较大,奶牛 饲养量较少。
牛生产学(1)
一、我国养牛生产现状和发展 趋势
n 1、奶牛生产发展迅速 n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产品的
需求量不断增加,奶牛养殖发展迅速, 乳品生产高速增长。2001年饲养量577万 头,牛奶总产量为1152万吨,人均8.8㎏; 人均10㎏以上; 2006年我国奶牛饲养量 达 到 了 1330 万 头 , 牛 奶 总 产 量 达 到 了 3245万吨,2015年计划30㎏/人。

《牛生产学》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牛生产学》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牛生产学》教学改革方案探索《牛生产学》是动物科学相关专业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牛生产学主要是论述奶牛和肉牛的品种、生产力的评定、育种繁殖技术与管理、饲养与管理、养牛场建设与环境控制等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牛生产学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基层工作要求为主要目标。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根据教材内容偏重理论,面广量大,学生较难掌握。

我在牛生产学教学过程中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课程定位及性质《牛生产学》是以提高奶牛和肉牛数量和质量为前提,研究奶牛、肉牛的育种与繁殖管理、饲养模式和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控制等理论和生产的科学。

其是动物科学、畜牧、畜牧与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专业的课程,其前期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家畜生理与生物化学、畜禽遗传与育种、饲料与饲养、家畜繁殖与生物技术等。

《牛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本着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生产实用性的原则开展教学活性。

二、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牛生产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深入学习牛的生理基础、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等的理论基础上还要切实联系实际,紧扣实际需求和生产实际的发展动向进行教学的一门课程。

《牛生产学》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动物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生理学、遗传与育种学、家畜繁殖学、家畜病理学、家畜药理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要有学习牛的特有生物学特性、生理特性等理论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牛的品种、牛的体质外貌、生产性能、消化生理、营养需要、饲养管理等内容的教学。

同时,该课程要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研究成果开展教学。

该课程应该本着从养牛业实际生产需求出发来培养专业人才,从奶牛场、肉牛场养殖养殖现状为基础进行改进式探讨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法、增删教学内容。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一)体细胞计数的应用牛奶体细胞通常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等组成。

正常情况下,牛奶中的体细胞数一般在20 万个/mL-30 万个/mL。

当乳房受到外伤或者发生疾病(如乳房炎等)时体细胞数就会迅速增加。

如果体细胞数超过50 万个/mL,就导致产奶量下降。

测量牛奶体细胞数的变化有助于及早发现乳房损伤或感染、预防治疗乳腺炎,同时还可降低治疗费用,减少牛只的淘汰,增加产奶能力。

因此,体细胞数反映了牛奶产量、质量以及牛只的健康状况,也是奶牛乳房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

1、奶牛理想的体细胞数:第1 胎≤15 万/ml 第2 胎≤25 万/ml 第3 胎≤30 万/ml 影响体细胞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病原微生物对乳腺组织感染、应激、环境、气候、泌乳天数、遗传、胎次等,其中致病菌影响最大。

临床乳房炎的发生,将会损失20%~70%的奶量,个别牛只甚至会无乳汁分泌。

例如:一个牛场有泌乳牛300 头,体细胞数平均40 万/ml,一年仅奶产量损失的费用就可达4.5 万元(假设头胎牛占25%,奶价2.2 元/千克),这其中还不包括因乳腺炎造成的其它损失,如乳房永久性破坏、牛只间相互传染、头胎牛过早干奶与淘汰、兽药费、抗生素残留奶、原料奶质量下降等,约占总费用的36%。

2、体细胞数对奶牛乳房健康及牛奶品质的影响:测定牛奶体细胞,是判断乳房炎轻重的有力手段,特别是能预示隐性乳房炎。

奶牛一旦患有乳房炎,产奶量、奶的质量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患乳房炎的奶牛其乳腺组织的泌乳能力下降,达不到遗传潜力的产奶峰值,并对干奶牛的治疗花费较大。

如果能有效的避免乳房炎,就可达到高的产奶峰值,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

患乳房炎的奶牛所分泌的牛奶与正常牛奶的主要区别,是干物质含量减少及各种乳成分的含量比例发生变化。

如乳房炎达到很重的程度,牛奶将接近血液成分。

所以,牛奶体细胞数与产奶量是成反比关系,高体细胞数牛奶中脂肪、蛋白、乳糖等成分都将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牛生产学实验教程
实验一牛的品种识别
实验二牛的编号、打号和去角
实验三牛的外貌认识、体尺测量与体重估测实验四牛的年龄鉴别
实验五牛的体型外貌评定
实验六奶牛体型线性评定
实验七奶牛体况评分
实验八母牛配种产犊计划的编制
实验九牛群周转计划的编制
实验十奶牛生产力的计算与分析
实验十一牛群产奶计划的编制
实验十二牛奶采样和感观、密度、新鲜度测定实验十三牛奶的卫生质量检测
实验十四牛奶脂肪含量(乳脂率)的测定
实验十五肉牛屠宰和肉用性能的测定
实验十六泌乳奶牛的日粮配方制定
实验十七计算机在奶牛场生产管理中的应用附录Ⅰ牛场参观教学实习提纲
附录Ⅱ牛场生产常用表格
第二篇羊生产学实验教程
实验一分析毛样的采集
实验二羊毛(绒)纤维组织结构观察
实验三羊毛纤维类型分析及羊毛种类的识别实验四羊毛(绒)细度的测定
实验五羊毛长度测定
实验六羊毛密度的测定
实验七净毛率的测定
实验八羔皮与裘皮的品质鉴定
实验九羊品种的识别
实验十细毛羊、半细毛羊的外貌鉴定
实验十一乳用山羊的外貌鉴定
实验十二肉用山羊的外貌鉴定
实验十三绒用山羊的外貌鉴定
实验十四肉用羊的屠宰测定
实验十五羊肉品质的测定
实验十六现代化养羊场的设计与布局
第三篇猪生产学实验教程
实验一猪的品种、外貌鉴定与仔猪编号
实验二种猪卡认识与猪的系谱图建立
实验三规模化猪场建设常规知识
实验四公猪的采精与精液品质检查
实验五猪的配种技术
实验六仔猪接产与管理
实验七猪的行为特征观察
实验八猪的屠宰测定
实验九猪的肉质评定
实验十猪场生产经营管理
实验十一猪场生产记录档案
实验十二猪场生产计划的编制
第四篇禽生产学实验教程
实验一家禽外貌识别、鉴定及生产性能评定
实验二家禽内部器官观察
实验三家禽品种识别与鉴定
实验四家禽的屠宰和肌肉品质测定
实验五禽蛋构造及品质鉴定
实验六家禽人工授精
实验七孵化器的构造及操作管理
实验八胚胎观察与孵化效果检查
实验九孵化计划的编制和孵化效果的计算
实验十初生雏鸡的雌雄鉴别
实验十一雏鸡的分级、剪冠、断喙、去趾及其他管理技术实验十二家禽饲养设备的构造及其使用
实验十三家禽场的参观
实验十四家禽饲养管理综合技术实例(录像或VCD)
实验十五禽场计划编制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