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产学
《牛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牛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牛生产学》是农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涵盖了牛的解剖生理、遗传育种、饲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组织了一次《牛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
我们进行了课程的重新规划和设计。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对课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将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提取和优化。
我们引入了多媒体技术,丰富了课程的呈现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沟通效果。
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我们借鉴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实践探究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实验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我们还组织了一些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注重课程的与时俱进和实用性。
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牛产业的变革是牛生产学必须面对的挑战。
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引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
我们还邀请了一些牛业企业的专家来给学生讲课,让他们了解牛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
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教学评价和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我们及时了解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反馈,我们对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我们也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和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知识。
通过以上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牛生产学》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所提高,他们的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也有所增强。
我们也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对于今后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牛生产学复习资料7 牛的饲养与管理

第七章牛的饲养管理第一节幼牛的饲养管理按年龄分:犊牛:出生到断奶(0~6个月龄)育成牛:断奶到初次配种受胎; 青年牛:初次配种受胎到初次产犊; 成年牛:初次分娩以后幼牛饲养管理的重要性:此时正值生长发育最强阶段,如果饲养管理不善,生长发育受阻,不能继承双亲的遗传特性,对体形机能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展均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说对幼牛的饲养管理,是提高牛群质量,保证全活全壮,加速发展养牛业的重要环节。
一、幼牛生长发育规律初生犊牛的体形特点:A:腿高;B:后躯较前躯高;C:坐骨宽、胸宽发育迟缓,体高是早期生长部位,体长次之,宽度特别是后躯宽度是晚期生长部位。
A:对于生命活动重要的器官优先发育;B:体高的生长相对于宽深较快;C:生长是可以补偿的。
牛生长期各胃容积比例的变化:二、犊牛的饲养管理1、初生犊牛护理(1)清除黏液,确保呼吸犊牛出生后,首先清除犊牛口鼻中的黏液,确保犊牛呼吸;如果不呼吸,可倒提小牛控几秒钟使黏液流出后,放平小牛,交替挤压和放松犊牛胸部,进行人工辅助呼吸;也可用一稻草或手指搔挠小牛鼻孔,刺激小牛呼吸。
(2)脐带消毒在距离犊牛腹部8~10厘米处,两手卡紧脐带,往复揉搓2~3分钟,然后在揉搓处的远端用消毒过的剪刀将脐带剪断,挤出脐带中粘液,并将脐带的残部放入5%的碘酒中浸泡1~2分钟。
(3)饲喂初乳初乳富含免疫球蛋白,犊牛无法通过胎盘获取免疫球蛋白,必须通过初乳获得抗体,建立被动免疫系统。
营养丰富、镁盐等。
初乳对新生犊牛的重要意义:●由于母牛胎盘的特殊结构,母体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不能在胎儿时期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因而新生犊牛免疫能力较弱。
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犊牛可通过吃初乳来获得免疫能力;●初乳中含有大量镁盐,镁盐具有轻泻作用,又利于犊牛胎便的排出;●出生犊牛皱胃不能分泌胃酸,因而细菌易于繁殖,而初乳酸度较高,有杀菌作用;●初乳中有溶菌酶和K-抗原凝集素,也有杀菌作用。
2、犊牛哺乳方案●哺乳期一般为40天,全期喂奶量234.5㎏,每日喂三次,每次喂量约为全天总量的1/3。
《牛生产学》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牛生产学》教学改革方案探索《牛生产学》是动物科学相关专业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牛生产学主要是论述奶牛和肉牛的品种、生产力的评定、育种繁殖技术与管理、饲养与管理、养牛场建设与环境控制等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牛生产学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基层工作要求为主要目标。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根据教材内容偏重理论,面广量大,学生较难掌握。
我在牛生产学教学过程中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课程定位及性质《牛生产学》是以提高奶牛和肉牛数量和质量为前提,研究奶牛、肉牛的育种与繁殖管理、饲养模式和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控制等理论和生产的科学。
其是动物科学、畜牧、畜牧与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专业的课程,其前期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家畜生理与生物化学、畜禽遗传与育种、饲料与饲养、家畜繁殖与生物技术等。
《牛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本着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生产实用性的原则开展教学活性。
二、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牛生产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深入学习牛的生理基础、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等的理论基础上还要切实联系实际,紧扣实际需求和生产实际的发展动向进行教学的一门课程。
《牛生产学》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动物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生理学、遗传与育种学、家畜繁殖学、家畜病理学、家畜药理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要有学习牛的特有生物学特性、生理特性等理论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牛的品种、牛的体质外貌、生产性能、消化生理、营养需要、饲养管理等内容的教学。
同时,该课程要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研究成果开展教学。
该课程应该本着从养牛业实际生产需求出发来培养专业人才,从奶牛场、肉牛场养殖养殖现状为基础进行改进式探讨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法、增删教学内容。
牛生产学复习资料-1 绪论(牛)

养牛学一、养牛学的涵义:狭义: 牛的饲养管理(feeding and management)。
广义: 与生产商品牛奶、牛肉相关的科学。
包括牛的饲养、管理、繁育、牛奶、牛肉等等。
二、养牛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重要性)1.提供优质食物,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2.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料。
一头牛一年所产粪中N、P、K总量为97.63k g,居各种畜禽之首。
3.为轻工业提供原料--牛奶、牛肉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
--牛皮可制革。
--骨可制胶,骨粉。
-毛、角等可制成日用品、装饰品和艺术品。
--内脏、血液、牛黄可制药。
4.养牛业可最有效地利用自然和农业资源几种主要畜禽的饲料转化效率奶牛对饲料的转化效率非常高,仅次于肉鸡。
牛对粗纤维的消化率为50%~90%;猪、马只可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的3%~25%。
我国每年产粮40多亿吨,产农作物秸秆57亿吨左右,若利用20%作饲料进行青贮或氨化喂牛,可节约饲料粮4000万吨,也就解决了1.2亿人一年的口粮,其经济、社会效益巨大。
5.发展养牛业有利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种植业基本上是二元结构,应逐步将其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粮、经、饲三者的种植比例应为3:1:1,然而据最近资料显示,三者的实际比例为66:13.6:1。
大力发展养牛业,可以迅速提高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
目前,我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2%左右,养牛业占畜牧业产值的比例为5%~8%;发达国家畜牧业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养牛业占畜牧业的60%。
6.发展养牛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可避免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促进种植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7.发展养牛业可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就业渠道。
8.为农业生产提供动力小结:为什么养牛?牛是一种多用途的家畜;变废为宝;过腹还田;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牛生产学复习资料4 牛的繁殖

第四章牛的繁殖第一节牛的发情及其鉴定一、母畜的性成熟及体成熟1. 性成熟(Sexual maturity)指母牛的生殖系统和第二性征发育完善,卵巢内开始产生成熟的卵子和雌激素,有排卵过程,能接受配种而且可以完成妊娠。
母牛的性成熟也即初情期。
初情期的年龄受品种、营养、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品种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成熟早。
如娟姗牛比黑白花奶牛提前2~4月。
气候温热带地区某些品种牛四个月就可以有发情症状,北方地区的蒙古牛10~11月才达到性成熟。
营养因素对性成熟影响最大,营养完全且充分时,能促进牛体的发育,生殖系统也随之迅速发育,性成熟也就提前。
幻灯片82. 体成熟(Body maturity)指母牛骨骼、肌肉、内脏各器官已基本发育定型,而且具备了成年母牛固有的体态和结构。
一般奶牛体成熟期为14~20月龄。
晚熟肉牛品种和黄牛体成熟期为18~24月龄。
二、适配年龄(配种适宜年龄)由于饲养条件、品种、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使牛的生长发育速度不一致,因此育成母牛的适配年龄各类型牛差异较大。
因此,在更多情况下,适配年龄主要根据其体重。
试验证明,育初配年龄是一个重要的繁殖性状,一定程度上影响母牛的繁殖力和产奶量。
三、发情及发情鉴定(E s t r u s a n d E s t r u s d i a g n o s i s)1.发情:是母牛性活动的表现,主要是受卵巢活动规律所制约,当母牛卵巢上卵泡发育成熟,所分泌的雌二醇在血液中浓度达到一定量时,引起母畜生殖生理的一系列变化,母牛表现为性冲动,愿意接近公牛,并接受配种。
2.发情鉴定方法(1)外表观察法(2)试情牛试情法(3)直肠检查法(4)阴道检查法(1)外表观察法母牛性情活泼,有追逐表现,食欲下降,有时伴随体温升高(0.2~0.5℃);具有爬跨现象,主动或被动,此时有可能两头或其中一头发情;外阴红肿,粘膜呈粉红色或潮红色,有挂线现象(阴门流出透明黏液,粘性强,有拉长);排尿次数增加。
养牛生产学

养牛生产学第二章1、牛在动物学和经济用途中的分类2、牛的产地以及外貌特征(1)海福特牛(Hereford)产地:原产于英格兰西部威尔士地区的海福特县及邻近诸县,是英国最古老的牛种之一。
我国解放前后均有引进,尤其适于北方的自然条件。
外貌特征:体躯宽深,前胸发达,肌肉肥满,四肢短,尻部丰满,呈长方形或矩形。
分有角、无角两种。
被毛暗红色,具有“六白”特征,即头、颈、垂、腹下、四肢下部及尾为白色,皮肤为橙黄色。
(2)安格斯牛(Angus)产地:原产于英国的阿伯丁、安格斯和金卡丁等郡,全称阿伯丁-安格斯牛(Aberdeen-Angus),是英国最古老的肉牛品种之一。
外貌特征:无角,毛以黑色居多,也有红色。
体格低矮,体质紧凑。
体躯宽而深,呈圆筒形。
四肢短而端正,全身肌肉丰满。
(3)夏洛来牛(Charolais)产地:著名的大型肉牛品种,原产于法国夏洛来及涅夫勒地区。
最早为役用牛,经选育成肉牛品种。
以体型大、生长迅速、瘦肉多、饲料转化率高而著名。
外貌特征:全身乳白色,体大结实,肌肉发达,头小而短,尻部丰满。
(4)皮埃蒙特牛(Piemontese)产地:原产于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地区,是在役用牛基础上选育而成的专门化肉用品种。
20世纪引入夏洛来牛杂交而含“双肌”基因,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终端父本,已被世界22个国家引进,用于杂交改良。
外貌特征:该牛体型高大,体躯呈圆筒状,肌肉发达。
毛色为乳白色或浅灰色,公牛肩胛毛色较深,黑眼圈。
母牛的尾帚均呈黑色。
犊牛幼龄时毛色为乳黄色,鼻镜黑色。
(5)荷斯坦牛a.乳用型荷斯坦牛地域分布: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
外貌特征: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皮薄骨细,皮下脂肪少,乳房特别庞大,乳静脉明显,后躯较前躯发达,呈锲形或三角形。
色为黑白相间,额部有白星,腹下、四肢下部及尾帚尾白色,其余多位黑色。
b.兼用型荷斯坦牛地域分布:荷兰、德国、法国、丹麦、瑞典、挪威等国。
外貌特征:体格偏小,体躯宽深,乳房发育良好,略呈矩形,尻部方正、发育好,四肢短而开张,乳静脉发达,毛色与乳用型相同,但花片更加整齐美观。
牛生产学

一、名词解释1、体高:又称鬐甲,是自鬐甲最高点到地面的垂直高度。
2、荐高:为荐骨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高度。
3、尻长:为腰角前缘至坐骨结节后缘间的距离。
4、尻宽指数:坐骨结节的宽度对两腰角间的宽度的比例5、排乳反射:当牛犊允吸或挤奶刺激时,乳头皮肤的神经冲动上行至下丘脑,导致催产素分泌并经垂体后叶释放至血液中,使腺泡和较小的乳导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乳房内压升高而迫使乳汁通过乳导管流入乳池。
6、305天产奶量:是自产犊后泌乳第一天起到305天的总产奶量7、305d标准乳量:是根据实际产乳量经系数校正以后的乳量8、乳脂量:是指乳中所含脂肪的重量,它等于乳脂率与产奶量的乘积。
9、前乳房指数:指一次挤奶中前乳区的挤奶量占总挤奶量的百分比。
10、犊牛:指出生至6月龄的的小牛。
11、育成牛:从犊牛断奶后至第一次产犊以前的母牛或作为种公牛以前的公牛12、奶牛能量负平衡:采食高峰一个月导致奶牛能量入不敷出的现象13、干奶期:母奶牛在产前2个月停止挤奶,目的是将主要营养供给胎儿,恢复由于长期产奶所损伤的乳腺组织,这段时间叫干奶期。
14、高产奶牛:产奶量高,乳成分好、乳脂率高、乳蛋白含量高,繁殖功能正常,无代谢疾病的奶牛15、泌乳初期:泌乳初期是指母牛分娩后15天以内的时间,通常也称围产后期16、泌乳盛期:指产后15-60天,高产牛可延续到产后第3个月,泌乳量达到最高点的时期17、奶牛的围产期:指奶牛分娩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包括妊娠后期和泌乳初期18、奶牛的能量单位:奶牛能量单位(NND)以生产1千克含脂率4%的标准乳需要3138千焦耳的NEL为1个奶牛能量单位。
19、短期优饲法:从母牛产后15~20天开始,在按奶给料,满足营养需要的基础上,每天再多给1.0~1.5千克的混合精料,作为提高产乳量的预付饲料;在整个盛期,精饲料的给量随着产乳量的增加而增加,直到乳量不再增加为止20、引导饲养法:是指从母牛干乳期的最后两个星期开始,直到产犊后,泌乳达到最高峰时,喂给高水平的能量,以达到减少酮血症的发病率,维持体重和提高产乳量的目的。
牛生产学说课PPT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核 心课程,该课程是理论加实践课。本 课程是基于牛的生产与疾病防治的工 作任务所设置,内容涉及到牛饲养过 程中牛饲养、繁殖等岗位所必须知识 与技能。
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课程地位 课程目标
课程性质
《牛生产学》是畜牧兽医类专业课 程体系设置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以 《动物解剖》、《动物生理》、《家畜 繁育改良》等知识为基础,与《养猪生 产》、《养禽生产》、《羊生产学》等 课程同期开设,为畜牧兽医类专业的重 要的专业课。
《牛生产学》说课
说课内容
第一部分
整体设计说课
第二部分
教学单元说课
1 2 3 4 5 51 6
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三、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四、课程内容选取和教学组织安排 五、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六、课程对教学条件的要求及现实情况
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课程地位 课程目标
1 2 3 4 5 1 6
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三、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四、课程内容选取和教学组织安排 五、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六、课程对教学条件的要求及现实情况
二、课程的设计理念理念与思路
依据对畜牧兽医专业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 任务分析,围绕饲养员、防疫员、兽医等岗位 的实际需求而设置这门课程。课程内容突出对 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紧紧围绕牛的生产与疾 病防治的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包含牛的生 物学特性、牛的育种繁殖技术管理和牛的营养 需要和饲养管理等单元模块来进行。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 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 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概论》说课
五、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生产学名词解释:1.肉牛的生产力:又称产肉力,是指肉牛在一定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一定的时间内所提供出来的一定标准、一定数量牛肉产品的能力。
2.补偿生长:当幼牛营养贫乏,饲喂量不够或由于饲料质量不好,牛的生长速度变慢或停止。
当营养恢复正常时,生长加快,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仍能长到正常体重。
3.肥育:在宰杀之前的一段时期使猪、鸡等家畜、家禽很快地长肥。
通常是喂给大量的精饲料。
也叫育肥、催肥。
4.胴体重:宰前活重-(头重+皮重+血重+内脏重+腕跗关节以下的四肢重)。
5.泌乳周期:母牛第一次产犊后便进入了成年母牛的行列,开始了正常的周而复始的生产周期。
因为乳用母牛的主要生产性能是泌乳,所以它的生产周期事围绕着泌乳进行的,因而称为泌乳后期。
6.围产期:奶牛临产前15天到产后15天这段时间。
按传统方法,前15为干奶期,后15为泌乳期。
7.全混合日粮(TMR):根据牛群营养需要的粗蛋白、能量、粗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把揉切短的粗料、精料和各种预混料添加剂进行充分混合,将水分调整为45%左右而得的营养较平衡的日粮。
8.酒精阳性乳:是指用68%、70%、72%、75%酒精与等量牛奶混合而产生微细颗粒或絮状凝块的牛奶。
分为高酸度酒精阳性乳(酸度为18-20°T以上,加酒精发生凝固的牛奶)和低酸度酒精阳性乳(酸度在11-18°T之间,加酒精可产生细小絮状凝块的牛奶)。
9.早期断奶:人为缩短犊牛的哺乳期,减少犊牛的哺乳量。
10.泌乳曲线:奶牛在从产犊到干奶的整个泌乳过程中,产奶量呈一定规律性的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产奶量为纵坐标,所得的泌乳期奶牛产奶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1.干奶:为了保证母牛在妊娠后期体内胎儿的正常发育,使母牛在紧张的泌乳期后能有一充分休息的时间,使其体况得到恢复,泌乳得以修复与更新,在母牛妊娠的最后两个月采用人为的方法使母牛停止泌乳。
12.肉牛异地肥育:在甲地繁殖并培育犊牛、架子牛,在乙地专门进行肉牛肥育,发挥各种优势。
13.中国黄牛主要有: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鲁西牛,延边牛。
14.个体产奶量的表示方法:①年度产奶量;②个体305天产奶量;③个体校正305天产奶量;④个体全泌乳期产奶量;⑤个体终身产奶量。
15. 4%标准奶(校正奶,FCM)目的:为了便于比较奶牛之间的产奶量,统一奶牛产奶性能,以4%乳脂率的牛奶作为标准奶(FCM)。
FCM=M(0.4+0.15F) M为乳脂率为F的牛奶量,F 为牛奶的实际乳脂率。
16.牛体躯脂肪组织生长的顺序是:肾脂肪与腹腔和盆腔脂肪、肌肉间脂肪、皮下脂肪,然后是肌肉内脂肪即五花肉。
17.初生犊(0-7d):犊牛,是指生后到3月龄或到4-6月龄的小牛;育成牛、青年牛、成年牛。
18.初乳:母牛产犊后5-7天分泌的奶叫初乳。
常乳、脱脂乳、全乳、母乳、混合乳。
19.奶牛的一个泌乳周期包括:泌乳期(约305d)、干奶期(约60天)。
20.牛的年龄坚定方法包括:牙齿鉴定法,角轮鉴定法(母牛年龄=第一次产犊年龄+(角轮数目—1)),外貌鉴定法。
21.泌乳:乳腺上皮细胞吸收来自血液的营养物质合成乳汁,泌入腺泡腔的过程。
每生成1升乳汁,流经乳房的血液量为400~500升。
22.排乳:从乳腺泡和导管中排出的乳占总量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23.排乳反射:当犊牛吸吮或人工挤乳时,引起乳房排乳中枢兴奋,导致乳汁迅速通过粗大腺导管流向乳池的过程。
24.假死:犊牛产出后呼吸停止,但心脏还有微弱的跳动,这种现象叫假死。
简答:1.养牛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役用、肉用、乳用;2、发展养牛业符合节粮型畜牧业的要求;3、可利用农区的大量秸秆;4、符合人们改善食物结构要求;5、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6、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
2.牛的生物学特性:1、消化生理特性:采食和饮水、唾液分泌、瘤胃和网胃的微生物消化、反刍、食管沟反射、瓣胃的消化、排泄、采食粗饲料;2、泌乳生理特点:乳房的内部结构、乳腺的发育、乳的分泌、排乳。
3.奶牛外貌特点:皮薄骨细,血管显露,被毛细短而有光泽,肌肉不甚发达,皮下脂肪沉积不多,胸腹宽深,后躯和乳房特别发达,细致紧凑型特点表现明显,呈楔形。
4.奶牛营养需要:干物质采食量、能量需要、蛋白质需要、矿物质需要、维生素需要、纤维需要、水需要。
5.奶牛的饲喂技术:1、日粮组成的多样性;2、定时定量,少给勤添;3、饲料更换切忌突然,稳定日粮;4、防止异物,防止霉物;5、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6、饲料的合理使用;7、市场中奶牛饲料的合理使用,其次有一定的饲喂次数和饲喂方法。
6.手工挤奶:(1)握拳法先用拇指与食指紧握乳头上端,使乳头乳池中的乳不能向上回流,然后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顺序依次紧握乳头,使乳头乳池中的乳由乳头孔排出,适用于乳头较长的奶牛(2)滑榨法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乳头基部,然后向下滑动,使乳头乳池中的奶由乳头排出,使用于乳头较短的母牛。
7.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因素?(1)遗传因素:品种之间差异最大,品种不同,产奶量和奶成分组成均不一样;(2)饲养管理条件:奶牛的产奶量遗传力只有0.25-0.30,也就是说母牛产奶量的高70%-75%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而环境因素中对产奶量影响最大的是饲养管理条件;(3)产犊季节与环境温度:母牛产犊季节不同,其泌乳高峰期所处的环境温度不同,因而对整个泌乳期产奶量的影响程度不同;(4)年龄与胎次:随着胎次增加,机体发育成熟,产奶量随之增加达到峰值,随后又随着机体衰老而逐渐下降;(5)产犊间隔:奶牛最理想的情况是年产一胎,泌乳十个月,干奶两个月,干奶期间使母牛体况得以恢复,乳腺组织得以休整;(6)干奶期长短:母牛在妊娠的最后两个月前后为了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其在10个月的泌乳后得到休息,更新泌乳泡,要进行干奶;(7)挤奶次数与挤奶技术:乳腺中乳的合成与分泌速度是与乳房内压成反比的。
乳在乳腺中积存的越多,造成乳房内压越高,乳的分泌速度就越慢,及时将乳房内的乳挤出来,减低乳房内压,可促进入得合成与分泌,提高产奶量。
8.肥育的原理?牛在肥育期间,前期体重的增加是以肌肉和骨骼为主,后期是以沉积脂肪为主,因而在肥育前期应供应充足的蛋白质和适当的能量,后期要供给充足的能量,任何年龄的牛,当脂肪沉积到一定程度后,其生活力下降,食欲减退,饲料转化效率减低,日增重减少,如再继续肥育就不经济了。
通常,年龄越小,肥育期越长,犊牛肥育需一年以上;年龄越大,则肥育期越短,如成年牛仅需3个月。
肥育期的长短还受饲料品质和饲养方式的影响,放牧的饲料转化效率低于舍饲,所以放牧的肥育期要比舍饲长。
9.初乳的特点?初乳色深黄而粘稠,并有特殊气味,与常奶相比,初乳反物质含量高,尤为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a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是常奶的几倍至十几倍,另外,初乳酸度高含有镁盐、溶菌酶和k-抗原凝集素,初乳的这些特点对于犊牛是十分重要的。
10.初乳的意义?(1)由于母牛胎盘的特殊结构,母体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不能在胎儿时期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因而新生犊牛免疫能力较弱。
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犊牛可通过吃初乳来获得免疫能力;(2)初乳中含有大量镁盐,具有轻泻作用,有利于犊牛胎便的排出;(3)初生犊牛皱胃不能分泌胃酸,因而细菌易于繁殖,而初乳酸度较高,有杀菌作用;(4)初乳中有溶菌酶和k-抗原凝集素,也有杀菌作用。
11.早期断奶的方法?(1)在开食料中加入糖蜜或其它适口性好的饲料;(2)可将开食料拌湿涂抹其嘴,或置少量在奶桶底,当犊牛舔食奶桶底部时即可食入;(3)少喂勤添以保持饲料新鲜;(4)限制犊牛喂奶量,每天喂奶量以不超过其体重的10%为限。
12.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1)对奶牛采食量的影响,外界温度升高引起的热应激往往导致奶牛采食量的下降;(2)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在热应激状态下,机体需要动员机能克服不良作用,使促乳素T3,T4分泌量下降,抑制了排乳反射,导致产奶量下降;(3)对繁殖率的影响;(4)对血液中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
13.犊牛的哺乳方法?犊牛出生4~5d后饲喂初乳,初乳期后饲喂常奶,常奶的哺育一般有两种,即自然哺乳和人工哺乳。
乳用犊牛一般采用人工哺乳,人工哺乳方法有分为全乳充裕哺乳法、全乳限量哺乳法和脱脂哺乳法等;全乳充裕哺乳法采用常奶哺育犊牛,不限量任其自由饮用,以不引起下痢为度。
此法的有点事犊牛生长速度快,缺点是奶量消耗大成本高;全乳限量哺乳法采用常奶哺育犊牛,但喂奶量要进行限制,病让犊牛尽早采食固体饲料,此法既可以保证犊牛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又可以降低培育成本,促进犊牛的瘤胃发育,为以后提高生产性能打下基础。
脱脂哺乳法:以脱脂乳哺育犊牛,脱脂乳来源于黄油生产的副产品。
此法较常奶哺育成本低。
14.奶牛犊牛(出生至六月龄的小牛)初乳期犊牛的饲养管理:断脐带、严消毒;小牛称重;尽早喂初乳(初乳特点:色深黄而粘稠,有特殊气味,与常奶相比干物质含量高;蛋白质胡萝卜素含量高,含镁盐)。
奶牛登记,日常管理。
15.常乳期犊牛饲养管理:哺乳、补料、断奶、去角、剪去副乳头、重视卫生管理。
16.成母牛饲养管理(第一次产犊后的母牛):日常管理(刷拭牛体、肢蹄护理、适度运动、饮水);饲养方式(栓系饲养、散栏饲养)。
17.育成牛管理(从7月龄到配种前的母牛):发育特点(瘤胃发育迅速、生长发育快、生殖机能变化大);育成牛饲养方式:小群饲养、大群饲养、放牧饲养。
18.泌乳母牛的管理:1、搞好牛体、牛台和挤奶卫生(每天刷拭牛身1次,以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健康和生产性能的提高。
刷拭牛身不要在喂料和挤奶时进行,以免尘土、牛毛等污物落到饲料和牛奶内。
保持牛舍通风,空气新鲜,干燥清洁);2、饮水(水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饲养产奶母牛必须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3、运动(运动有助于消化,增强体质,促进泌乳。
运动不足牛体易肥,降低产奶性能和繁殖力,也易发生脑蹄病);4、修蹄(每年修1~3次,保证蹄的健康)。
19.泌乳早期的特点:1、泌乳早期又称升乳期或泌乳盛期,此期母牛乳房水肿消失,代谢强度逐渐提高,产奶量由低到高迅速上升,并达到高峰,是整个泌乳期中产奶量最高的阶段,此期饲养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泌乳期产奶量的高低。
2、此期的饲养目标是尽快使母牛恢复消化机能和食欲,千方百计提高其采食量,缩小采食营养物质与牛奶中分泌营养物质之间的差距,在提高母牛产奶量的同时,力争使母牛减重达到最少,避免由于过度减重所引法的酮病。
把母牛减重控制在02-0.6kg/d,全期减重。
20.泌乳早期饲养方法:1、多喂优质干草;2、提高饲料能量浓度,必要时可在精料中加入过瘤胃脂肪;3、及时配种。
21.泌乳牛夏季饲养:调整日粮组成(添加粗纤维、抗应激的添加剂、电解质),供足清洁饮水,改善饲喂方式(增加饲喂次数、改变饲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