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公开课一等奖
谈读书公开课一等奖

谈读书
培根
假如你功成名就了,安西中学的校 长请你回母校开个讲座,给你的话 题就是“谈读书”,围绕这个话题, 你会谈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培根就谈读书又谈了哪些方 面的内容呢?
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个人 (1)我的一位老同学要去当官了,工作很忙, 总感觉没时间读书。
(2)我外甥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总是静不 下心来。 (3)我的某学生向我抱怨说,读书有什么用, 书中的东西太抽象,没用。
• 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针对你选 取的一句话,选用一两种论证方 法展开论证,争取让对方心服口 服。
பைடு நூலகம்
• 培根的《谈读书》与你学过的其它 议论文相比,有什么特点?
培根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现 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 》,《新工具》等。 哲学:在西腊语中意为“爱智慧”,是自然 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结,是一门高度概 括的智慧。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章节名称《谈读书》教学设计编号课型主备人授课人上课时间教材分析《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
我认为对于《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学情分析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
课时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法或学法教法:朗读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教学媒体选择分析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文字字词A E 读准词语,解释意思4 自制文字整体感知课文G F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7 自制文字多角度说理G B 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部编五上语文《古人谈读书》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人谈读书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耻”“矣”“岂”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知”“识”。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练习背诵课文。
(三)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四)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一)浏览课文,导入新课1.读一读篇章页上的名言,说说苏轼认为应该怎么读书。
(出示篇章页)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苏轼提倡书要反复阅读,认真思索,自会明白书中真意。
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其他古人又是怎么谈读书的呢?(板书:古人谈读书)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谈读书》。
(齐读课题)3.浏览全篇,整体把握脉络。
(1)快速浏览全篇,说说哪些古人在和我们谈读书。
(2)相机点拨,归纳总结。
这三位古人生活在不同年代,身份也不同,但他们都在谈——读书。
(板书:孔子、朱熹、曾国藩)(二)创设情境,学习第一则文言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同学们,你们听,古代私学的钟声敲响了!四面八方的弟子汇聚在一起,等待着他们的老师——孔子的到来。
只见孔子稳步走到学生面前,说道:“你们从四面八方投奔到我门下,是来向我求学问、求道德的,那怎么学习呢?这就是读书之道——”(出示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不同形式,反复诵读。
(自由读,小组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3.背景故事引入,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就在这充满韵味的私学里,孔子与弟子们围坐一起,只见其中一位弟子子贡问道:“老师,魏国有一位大官,叫孔圉,他去世后,后人给了他一个号,称他为‘文’。
我知道只有道德博厚、勤学好问、贤良爱民的人才可称为‘文’。
他凭什么能得这个称号?”(出示句子)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孔子如何作答?(指名读,出示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①自由读,想一想,你明白他的意思了吗?②点拨方法。
25《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5《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课文的大意;2.梳理古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交流探讨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个小视频,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孔子学堂的一员吗?老师和你们玩个对诗的游戏,谁能对答出下半句,谁就能获得一张孔子学堂的邀请函。
(出示:“少年不知勤学苦"、“一日读书一日功”、“书山有路勤为径"、“纸上得来终觉浅”)同学们都答出来了,都可以成为我们孔子学堂的一员!(赠送邀请函)现在,孔子学堂要上课了,大家准备好了吗?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发现没,老师刚才与你们对的诗都跟什么有关?是的,都是关于读书的诗,板书读书。
边板书边说,2.大诗人苏轼对读书也有自己的看法,出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齐读,谁来说说苏轼认为应该怎么读书?师:苏轼提倡书要反复阅读,认真思索,自会明白书中真意。
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其他古人又是怎么谈读书的呢今天我们学的一篇文章也是与读书有关的,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写完整。
板书25.古人谈,生齐读课题。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古人在和我们谈读书呢?生:孔子和朱熹。
师:你们了解孔子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谁有补充?师:同学们预习工作很到位,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孔子的介绍,出示后,师讲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我们今天学的第一则来自《论语》,而《论语》是——(生一起读)《论语》记载孔子和他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其中多次讲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今天我们学的第一则都是孔子对弟子说的。
谈读书 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1
谈读书
培根
2
假如你功成名就了,安西中学的校 长请你回母校开个讲座,给你的话 题就是“谈读书”,围绕这个话题, 你会谈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3
培根就谈读书又谈了哪些方 面的内容呢?
4
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个人 (1)我的一位老同学要去当官了,工作很忙, 总感觉没时间读书。
()我外甥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总是静不 下心来。
(3)我的某学生向我抱怨说,读书有什么用, 书中的东西太抽象,没用。
5
• 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针对你选 取的一句话,选用一两种论证方 法展开论证,争取让对方心服口 服。
6
• 培根的《谈读书》与你学过的其它 议论文相比,有什么特点?
7
培根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现 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 》,《新工具》等。
哲学:在西腊语中意为“爱智慧”,是自然 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结,是一门高度概 括的智慧。
8
• 比一比 • 背诵本文你觉得好的句子
9
第13课 短文两篇 谈读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文两篇谈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狡黠"“诘难”“劝诫"“高谈阔论”“吹毛求疵"等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4.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有一句俗话,“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西方也有一句名言,说的是“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
十几年的生活中,一缕缕书香伴随着我们成长,给我们许多的知识。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它来自于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作家——培根。
【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新大西岛》等。
【创作背景】培根被弹劾成为平民之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学问中。
他使用随笔这一体裁,讲述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想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
《谈读书》犹如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是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劝学名篇。
【文体知识】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富有“理趣”。
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做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
【字音字形】【多音字】【理解词语】【自主学习】播放音频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1.找出文章的论点。
2.梳理出作者的论证过程。
3.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到“味同嚼蜡矣")(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结束)第三层:阐述读书的价值。
《谈读书》教研课公开课比赛课一等奖

运用比喻证法论证了“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 的性缺陷”的观点。进一步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读 书的作用,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2、课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1)语言精辟,表意透彻、富有智慧,用词简 明、含义深刻。
如: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
作业:
▪ 1、课外自读《不求甚解》 ▪ 2、积累有关“读书”名言、警句等。
运用比喻巧妙地写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再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用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地例举了读书的目的。
结束语
王国维说,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 三种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中警句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 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性格。 读书时不可存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2、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目的(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 )惰(、)矫(、迂)
3、( 读)书与( 经)验互补。
第二部分:谈读书的方法(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 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1、读书要思考。(找出文中的语句) 2、读书的不同方法。(哪些方法呢)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画出语句)
(2)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 知如何修剪移接”。
运用比喻论证论证了“读书对经验的作用及二 者关系”的观点,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也使 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谈读书-培根》03621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用比喻证实观点。 反面论证、对比论证
13/45
㈠读书目标
谈 读 ㈡读书方法 书
㈢读书作用
怡情 傅彩 长才
浅尝多读 粗知、讨论 深钻、笔记
塑造性格 填补缺点
14/45
名人论读书
▲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
▲书籍是人类知识总结,书籍是全世界营 养品。 ——【英】莎士比亚
20/45
反驳对方论点
1、反驳对方论点,从论据 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2、反驳对方论点,要重视 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 服,不能扣大帽子。
21/45
不求甚解
——马南邨
22/45
邓拓 (1912~1966) 福建闽侯(今 福州)人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 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 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 辑、社长,“文化大革命” 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 月18日含冤逝世,主要著作 有《中国救荒史》、《燕山 夜话》、《论中国历史几个 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 沙合写《三家村札记》, 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 《毛泽东选集》。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
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 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不 认真,不求深入了解,浅 尝辄止,含贬义。
25/45
朗诵全文,整体 感知。
思索:(篇驳 论文,在批驳他 人观点过程中, 又阐述了自己主 张。
27/45
整体阅读思索:
1、对方观点是什么?
42/45
析读法
▪ 析读法,就是阅读者在阅读 过程中,对词,句子,修辞 情感基调,意境等进行品析。 这种读书法过去老师上课经 常教。带有研究性质。
43/45
学习《不求甚解》写法,对 以下成语进行辩证分析,利用 求异思维,口述新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培根的《谈读书》与你学过的其它 议论文相比,有什么特点?
培根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现 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 》,《新工具》等。 哲学:在西腊语中意为“爱智慧”,是自然 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结,是一门高度概 括的智慧。
读书是最美的姿态。 三更有梦书当枕。 读大师的书,做纯粹的人。
谈读书
培根
假如你功成名就了,安西中学的校 长请你回母校开个讲座,给你的话 题就是“谈读书”,围绕这个话题, 你会谈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培根就谈读书又谈了哪些方 面的内容呢?
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个人 (1)我的一位老同学要去当官了,工作很忙, 总感觉没时间读书。
• 比一比 • 背诵本文你觉得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