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文题解读及课文剖析

合集下载

我的空中楼阁教材解析

我的空中楼阁教材解析

《我的空中楼阁》教材解析《我的空中楼阁》教材解析台湾作家李乐薇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我的空中楼阁》是其散文中的精品,作者怀着对韵、趣、味等高雅审美的执著追求,托物言志、寄情于景,以生活中的小屋作为理想的栖息所,寄寓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文章意境深邃,文质兼美。

本文拟就其语言的典雅美、形象美、哲理美作一赏析,以领略作者的深厚语言功底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一、典雅美《我的空中楼阁》的语言优美而不粗俗,体现了古朴典重,雅致隽永的典雅美。

首先是大量的文言词句的使用。

文中将文言虚词“而”、“于”、“以”、“之”等自然融入了文句中,既古朴典重,又使节奏舒徐有致,琅琅上口。

如“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荫”,“轻灵而自由”;“不逊于花”,“憩于枝头”,“适于心灵散步”,“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地利之便”等。

文中也用典雅的四字句,如“山如眉黛”、“满山皆树”、“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游目骋怀”、“雾失楼台”等,有的巧妙地化用了前人之语,有的自出新杼,富有创造性,但都显得隽逸潇洒,言简意丰。

其次是讲究整齐和谐,富有语势。

采用两相对应写法,文采斐然,韵味无穷,“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彩笔纵横,妙语连珠。

再如“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等整齐中见变化,雅致隽永又色彩绚丽,给人以清新活泼的美趣。

典雅的语言需要作者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做到古为今用,既新巧别致又清新优美,造语工整而见匠心。

二、形象美形象是艺术的生命,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就必须以形象的语言来描写,使之绘声绘色,形神皆备。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形象美的语言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里只略举几例稍加赏析。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我的空中楼阁》简析_模板

《我的空中楼阁》简析_模板

《我的空中楼阁》简析_模板《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相生、亦虚亦实,隐显相衬的抒情散文。

《我》在处理情和景的关系时,注意把它们置于和其他景物的联系之中,“小屋”不是孤立的小屋;而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小屋;从而愈显出小屋独具的美。

吴乔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

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我》这篇散文也是如此,写“空中楼阁”正是为了抒发作者憧憬美好事物的真情实感,多以“情乐”为主宰,所以文中充满了“乐景”。

1、关于情与景的关系,古人和外国著名作家有许多真知灼见,略举一二做为我们阅读赏析诗与文的借鉴: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姜白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范晞文:“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情景相触而莫分也。

”谢榛:“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

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

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

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景多则堆垛,情多则暗弱,大家无此失矣。

” 李渔:“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

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

”“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家亦分主客。

情为主,景是客。

”王夫之:“从此写景,乃为活景。

”“情景者,文章之辅车也。

故情以景幽,单情则露。

景以情研,独景则滞。

” 田同之:“词中情景不可太分,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况周颐:“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

”2、关于虚与实蒋和:“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布颜图:“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或隐或现,或虚或实,或有或无,冥冥中有气,窈窈中有神,茫无定象,虽有笔墨莫能施其巧。

故古人殚思竭虑,开无墨之墨,无笔之笔以取之。

”恽格:“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

我的空中楼阁 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 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研讨课文1、本文实写的是“立于山脊”上的我的小屋,虚写的是寄托情感的“空中楼阁”,文章由实而虚,细细朗读课文,试找出文章由实写转入虚写的关键段。

明确:第九自然段。

2、本文着重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结构上可分为几部分?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角度来进行描写?明确:可分为两部分。

立足于小屋之外和小屋自身这样两个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是文章分为两部分的依据。

3、研讨第一部分:A、根据立足点的变化,第一部分应该划分到第几自然段?明确:第一至八自然段。

B、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小屋与哪些周边景物的关系?明确:小屋与小山、树的关系。

C、根据立足点的变化,第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明确:分为三层。

第一层(1-3):写小屋与山的关系――立足于山外。

全景。

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第二层(4-7):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上。

局部近景。

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衬托出小屋的“别致出色”、“含蓄而有风度”。

第三层(8):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下。

仰视中的局部远景。

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4、小结:第一部分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感觉上很和谐,很优美,清新自然,而且写得有声有色,画面感极强。

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

(一)复习旧课课文分为几部分?分段的依据是立足点的变化,文章的立足点是怎么变化的?本文的思路是纵向还是横向?明确:两部分。

小屋之外与小屋自身。

横向思路。

(二)研讨课文提问:1、第二部分如何划分?写了小屋与哪些周围环境的关系?描写的立足点在哪?明确:第二部分(9-18)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我的空中楼阁原文全解 我的空中楼阁全文赏析

我的空中楼阁原文全解 我的空中楼阁全文赏析

我的空中楼阁原文全解我的空中楼阁全文赏析一、设计缘起近日听了于漪、钱梦龙、陈钟梁、王大绩等专家的专题报告,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专家们一致认为,语文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而上述目的要想达到,必须是通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教育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但我们必须把这些例子用好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现版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我想通过《我的空中楼阁》的说课稿把自己的浅薄的教学认识表达出来,以求教于大家。

二、设计思路《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作品,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在老版教材中被选作自读课文,现编入新教材为讲读课文,由此可见其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实细腻。

至于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学生可以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学生可以探讨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感情世界;学生也可以从中得到写作的启迪……而我认为,这篇文章属于文质兼美的佳作,应该作为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一个契机,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集中表现“美”,以“美”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

完成教学任务需要2课时。

三、教学目标通过反复的讨论,现在教育界对语文的性质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并写进了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教材的安排上看,《我的空中楼阁》被选编为高一语文第一册第6课,是散文单元中的重要篇目。

高一语文第一册《教材说明》明确提出,高一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注意考虑教材特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大纲要求等多方面,同时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我的空中楼阁散文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散文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散文分析我的空中楼阁散文分析《我的空中楼阁》的作者李乐薇在这篇散文中,匠心独运,以诗化的语言刻意追求作品中的绘画美、色彩美、动态美以及意境美,将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于一体。

创造出“”的优美、深邃的艺术境界,让读者身临其境,留连忘返。

一、构图美。

作者的切入角从“山”入笔。

用“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的熨帖比喻,将自己居住的小屋位置放在一个大背景中,加以衬托,使“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既清新、自然,又浑然天成。

这一整体画面,犹如妙笔丹青取景画图时,用粗线条大笔勾勒山和小屋的轮廓风貌。

接着,勾画近处局部:描绘“树”与小屋的关系,突出“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是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再接着,作者变换仰视觉度,将取景框推向空中,左顾----“山外青山”,右盼----“绿野阡陌”,还有那围墙外似云似霞的“云雾”和姹紫嫣红的“花朵”。

整个画面远看背景:有山、有树、有花;仰视小屋“凌空而起,姿态翩然”;鸟瞰山下“万家灯火”,使小屋呈现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美妙精彩。

以上构图,层次明快亮丽,景致幽深雅静。

读之,产生一种“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审美愉悦感。

二、色彩美。

作者的调色版上始终将“绿”作为全文的主色调,在“绿”的渲染下,“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小屋那“蓝”的墙,“白”的窗和院内“红”的花便成了一幅明净的水彩画,这是晨曦微露后的景色,作者是用鲜亮的暖色调来表现的。

至于入暮后,作者又多用冷色调,描写“夜幕深垂的晚上”,当“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时,小屋真的成了“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是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中的传神之笔。

让人自然联想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的美妙景象。

多么宁静、温馨、平和、隽永,读之,又使人产生安详、愉悦的审美快感。

三、动态美。

作者将静态的小屋富于灵动之美,表现在三个方面:1、以动喻静。

《我的空中楼阁》美之赏析

《我的空中楼阁》美之赏析

《我的空中楼阁》美之赏析《我的空中楼阁》文笔清新俊逸、语言优美隽永,作者用唯美的文字及唯美的情思为我们营造了一方精美绝伦的艺术圣境。

它不仅给人以伸手可触、心爽神怡的美的享受。

还让人在灵魂的自省中得到哲理的启迪。

1文章彰显的是辩证统一的和谐美文中的“我”是现实中存在的,而“空中楼阁”。

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比喻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本来是一对矛盾的组合,初读时会令人感觉不可思议,查阅了不少资料,也发现很多人(包括很多大家及语文教参)都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结为“追求大自然的美,厌弃尘世俗流、纸醉金迷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这儿笔者认为作者本无意于批判现实,他只想描绘自然之美,并且巧妙地将现实与自然作了和谐的统一,它油然而生的美是一种辩证美、和谐美。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轻轻撩开那虚无缥缈的烟雾,我们看到了两种存在:山是自然存在,小屋是社会存在。

这儿的一点一线有着很深的美学意味,作者笔下的自然,如绝代佳人,风情万种,而小屋的位置是美人的痣,焉能不美?小屋点缀了山,树又点缀了屋,动静相生,大小相宜,远观近眺,皆成图画,这一切是那么的和谐。

再分析,可发现“山如眉黛”采用了比喻,营造了一种朦胧缥缈的美学境界,而“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也是比喻,后面一个在前一个的观照下,得到了具体落实,一个朦胧,一个清晰;一者缥缈,一者具体,本来看似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统一,构造了文章辩证统一的和谐美。

而这种通过点与面、动和静、明与暗给我们构建的辩证之美在本文当中俯拾皆是。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等等,特别在写山上小屋在破晓或入暮时的光线变化时“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这破晓与入暮,明亮与黑暗,这群山静观与光线移动,这花瓣的绽放与收拢,让我们除了惊叹作者细腻独特的观察与感受,惊叹作者的丰富传神的联想与想象外,还会惊叹这种辩证存在给我们带来的美感享受。

中职语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的“三美”赏析

中职语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的“三美”赏析

中职语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的“三美”赏析作者:刘传洋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7年第08期《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位于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

题目“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立于山脊”的“我”的小屋,又指“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课文以全景式的描写横向展开,然后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飘渺的诗的境界,耐人尋味。

文章很美,从文字所描写的画面来看,有远山、小屋、绿树、花园等景物,景色唯美,意境深远;语言很美,字字珠玑,清新而自然、纯净而恬淡,没有丝毫杂质;文中所抒发的情怀更美,热爱自然,追求独立、自由、安静的生活环境。

下面分别来探讨一下绘画美、语言美、情怀美的赏析。

一、绘画美——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我的空中楼阁》文字中尽是美妙的画面,你看那郁郁葱葱的远山,你看那掩映在远山中立于山脊的小屋,还有那满山遍野的鲜花,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给美妙的画面又添加了诸多色彩,再看那天边的云和霞,夜晚的小屋,点点灯光点缀了黑夜,门外还有鸟语花香,这该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环境,难怪李乐薇先生如此痴迷和眷恋小屋。

在进行画面美的教学时,先带领学生品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咀嚼,回味课文所呈现的画面,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聆听课文录音,想象着文中的美景,然后观看视频画面,将文字和画面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意境。

我们来赏析几个画面:画面一: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赏析:一句句优美的语言,勾勒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看吧,山上的小屋如同一片风帆,一只飞雁,蓝色的小屋给大山带来了生机和情调,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小屋的亲切、珍爱与赞赏之情。

画面二: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

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我的空中楼阁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我的空中楼阁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我的空中楼阁附答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我的空中楼阁附答案①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②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

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③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④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象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⑤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

论“领土”,只有限的一点。

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

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

这个无限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⑥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

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

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⑦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题解读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作者作品李乐薇(1930~),江苏省南京市人,现代作家。

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她善于借助外在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绪”,透露出常有的现代派艺术信息。

背景纵览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中,作者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向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契应、声色交感、移位变形等多种技法。

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从而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字词梳理1.字音山脊.(jǐ)谦逊.(xùn)掠.过(lǜe)婀娜.(nuó)翩.然(piān)休憩.(qì)宁谧.(mì)花蕊.(ruǐ)囿.于(yòu)2.辨音3.辨义幅——副幅:量词(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

副:①作量词,用于成组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②也用于面部表情、态度等,如“一副笑容”。

绚烂——灿烂绚烂:色彩华丽。

如“绚烂的朝霞”“绚烂多彩”等。

灿烂:多用来形容颜色光彩、鲜明、耀眼的物品;也指文化遗产、思想等的美好优秀,同义范围大。

4.词义囿于:局限。

柔静:柔和恬静。

宁谧:安宁,平静。

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缥缈:也写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所以称黛为眉。

黛,青黑色的颜料。

空中楼阁:空中花园,现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

游目骋怀:放眼观看,使人开怀。

游目,放眼往远处看;骋怀:开怀。

课文剖析山如眉黛......。

(“山如眉黛”“眉梢的痣一点”独出心裁,熨帖自然,....,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使“山”“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态。

)远望小屋,描绘独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柔和的角度上”把“眉梢”的美具体化了;小屋“玲珑”地立着,与山的契合是那样清新,那样自然。

此句倒装,简洁而洒脱,浸透浓郁的感情色彩。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

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飘”“掠”的动态写静止的美,出奇制胜,气韵生动,这是作者发挥想象的能动作用而产生的形象的变化)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四个比喻(博喻),将本体写得形神逼真,神完意足;语言简洁秀逸,呈现出锤炼文字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那种潇洒风姿,把山和小屋写得如此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第1~3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缀了山。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前后相承,相映成趣。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树美,美在形式,美在内容,美在精神,层次感强。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看到小屋的整体、大小与动静的搭配。

]树与小屋和谐映衬,方显其中意趣。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化,另添一番风韵)。

用“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点缀小屋,着意突现绿的色调,绿的荫蔽。

第4~7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写“树点缀小屋”,很有层次。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立足点变了。

]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

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连用两个比喻,更形象生动地写出小屋掩映的动态美。

联想奇瑰、浪漫,字里行间已暗暗蕴含着题目的“空中”二字了。

]第8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第一部分(1~8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

论“领土”,只有限的一点。

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

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对偶句,抒写胸怀,整齐美丽。

]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

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小屋在地上虽受到“限制”,空间却是“无限的”、自由的。

这里突出了作者对“空中”的偏爱,对能尽情“游目骋怀”的向往。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

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

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用“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作比,写得五彩缤纷,奇光耀眼。

]第9~10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渲染了小屋环境的美好。

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

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用化静为动的比喻传神地写出了静态景物因光线的变化给人的动态感觉。

]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

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作者用优美潇洒的抒情笔调,用新奇瑰丽的比喻,描摹了破晓或入暮时,对光线变化的细微观察和独特感受。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这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理想和追求,这是对第三部分的小结。

]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作者用抒情的赞美的语调暗暗扣题,以“人们”影射“空中”,表明小屋虽是“空中”楼阁,“我”却不是没有凡人欲念的神仙。

]第11~13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因而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照应上文],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

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作者以小屋为中心,抒写沿山路出外与归来时的心情:外出时满怀希望,开始新的一天生活;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

实质上是含蓄地写山高,作好点题的准备。

山路是象征,象征作者的“幸福生活之路”。

]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第14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一条公路。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

[“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一下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本文的主体形象上了。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山下灯多,太亮,反而不美;山上灯少,疏疏落落,“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一派迷离恍惚、依稀朦胧的景象。

]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作者把楼阁置于如烟如雾的夜色笼罩之下,“空中”的气氛烘托够了,便把笔端直接指向小屋——空中楼阁!]第15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最后一句话,概括全文,点明文章的思想真谛——揭示自然的美。

作者对处在自然怀抱中的小屋的由衷赞美,委婉含蓄地表露了对台湾社会现实的不满,着力渲染“楼阁”遗世而独立的“空中”感,也流露出她匿迹遁世的消极情绪。

]第16~18段:写小屋室内之好得益于自然的美,抒写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第二部分(9~18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结构巧解写作特色1.虚实结合,由实到虚。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

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2.托物言志是本文整体性的表现手法。

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

但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

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山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写的是“主观”的景物,即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了的景物。

因此,描写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

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

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描写景物的角度变化多端。

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

总之,近看得到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