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分类与评估

合集下载

疼痛分级的评定标准

疼痛分级的评定标准

疼痛分级的评定标准疼痛是人体常见的一种不适感,它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在临床工作中,评定疼痛的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疼痛的评定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而疼痛分级的评定标准就是其中之一。

疼痛分级的评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疼痛的程度。

疼痛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疼痛指的是患者可以忍受的疼痛,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度疼痛指的是患者感到明显的疼痛,但可以忍受并且不会完全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重度疼痛指的是患者感到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疼痛的持续时间。

疼痛的持续时间可以分为短暂和持续。

短暂疼痛指的是疼痛发作时间短,通常在数分钟内就可以缓解;持续疼痛指的是疼痛持续时间长,通常在数小时甚至数天内都无法缓解。

三、疼痛的频率。

疼痛的频率可以分为间断和持续。

间断疼痛指的是疼痛发作时间不固定,可能间隔数天甚至数周;持续疼痛指的是疼痛一直存在,没有间断的时间。

四、疼痛的影响。

疼痛的影响可以分为轻微和严重。

轻微影响指的是疼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小;严重影响指的是疼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甚至无法正常进行。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评定标准,我们可以对疼痛进行分级评定。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结合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频率和影响等因素,对疼痛进行科学的评定,从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总之,疼痛分级的评定标准是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疼痛分级的评定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who的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who的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who的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估WHO的疼痛分级标准是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套用于评估和分类疼痛严重程度的标准。

这一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有助于医务人员对患者疼痛进行准确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WHO的疼痛分级标准及其应用。

首先,WHO的疼痛分级标准将疼痛分为四个级别,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和极重度疼痛。

轻度疼痛指的是能够忍受并不会影响日常生活的疼痛,通常不需要使用镇痛药物进行治疗;中度疼痛是指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开始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使用镇痛药物进行治疗;重度疼痛是指疼痛程度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使用较强效的镇痛药物进行治疗;极重度疼痛是指疼痛程度极为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需要采取积极的镇痛治疗手段。

其次,根据WHO的疼痛分级标准,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对患者疼痛的详细询问和观察,结合疼痛评分工具(如VAS疼痛评分表、NRS疼痛评分表等)来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准确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疼痛特点、持续时间、诱因、影响范围等信息,并结合患者的自述和生理指标来确定疼痛的级别。

此外,根据WHO的疼痛分级标准,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级别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疼痛,可以采取非药物治疗(如热敷、按摩、理疗等)进行缓解;对于中度疼痛,可以采用较弱效的镇痛药物(如扑热息痛、布洛芬等)进行治疗;对于重度疼痛,需要使用较强效的镇痛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等)进行治疗;对于极重度疼痛,需要采取更积极的镇痛治疗手段(如神经阻滞、激光治疗等)进行治疗。

总之,WHO的疼痛分级标准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评估工具,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合理应用疼痛分级标准,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希望本文对大家对WHO的疼痛分级标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who疼痛分级标准

who疼痛分级标准

who疼痛分级标准疼痛分级标准是指根据疼痛的程度和影响对疼痛进行分类和评估的一种方法。

疼痛分级标准对于医生诊断和治疗疼痛病症、评估疼痛患者的痛苦程度、制定治疗方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疼痛分级标准的建立和应用有助于提高疼痛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疼痛分级标准,疼痛可分为四级,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和极重度疼痛。

下面我们将对这四个级别进行详细介绍。

轻度疼痛,轻度疼痛指的是轻微的疼痛感觉,通常不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明显的影响。

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活动和工作。

在医学上,轻度疼痛的治疗通常采用非处方药物,如布洛芬、扑热息痛等。

中度疼痛,中度疼痛是介于轻度和重度疼痛之间的一种疼痛感觉。

患者可能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和疼痛,但仍能勉强忍受并进行日常活动。

中度疼痛需要更强效的止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阿司匹林、吗啡等。

重度疼痛,重度疼痛是一种严重的疼痛感觉,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明显的影响。

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行走、站立和工作,需要卧床休息。

重度疼痛需要使用较强效的止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吗啡类药物、芬太尼等。

极重度疼痛,极重度疼痛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疼痛感觉,会导致患者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折磨。

患者可能会出现呻吟、哭泣、无法入睡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极重度疼痛需要使用高效的止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吗啡注射剂、芬太尼贴剂等。

总之,疼痛分级标准对于评估疼痛的程度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医生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症状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分级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疼痛分级标准,并对疼痛管理有所帮助。

疼痛评估与管理指南

疼痛评估与管理指南

疼痛评估与管理指南疼痛是让人不堪忍受的感受,是人体自然的一种保护机制,但过度或长期的疼痛会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正确评估和管理疼痛,专业的指南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疼痛评估与管理的指南,并探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和进展。

一、疼痛的定义与分类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通常描述为不适或不舒服的感觉。

根据疼痛的发生机制、持续时间和病因等方面的不同,疼痛可被分类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通常由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持续时间较短,且有明确的病因;而慢性疼痛通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3个月,病因复杂且多样。

二、疼痛评估工具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估疼痛,医疗专业人员使用各种疼痛评估工具。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视觉类比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疼痛描述量表(PDS)等。

这些工具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式来评估疼痛的程度和特征,从而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三、疼痛的管理原则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疼痛,医疗专业人员根据病因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设计出相应的疼痛管理方案。

疼痛管理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多学科协作:疼痛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生、药剂师、物理治疗师等,以便从不同角度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治疗。

2. 综合治疗:疼痛管理应该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心理干预等方法,从多个层面来减轻疼痛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个体化治疗:考虑到每个患者的疼痛特点和个体差异,疼痛管理应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最佳效果。

4. 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疼痛管理需要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疼痛变化进行相应的治疗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

四、疼痛管理的新进展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疼痛管理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进展。

其中包括:1. 个体化药物治疗:基于患者的基因型和药物代谢特点,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遗传检测和代谢酶分析等方法,可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神经调节技术:神经调节技术包括经皮电刺激(TENS)、脊髓电刺激(SC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在疼痛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who疼痛分级标准

who疼痛分级标准

who疼痛分级标准疼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一种不适感,它可能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比如外伤、疾病、手术等。

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分级标准来对疼痛进行评定和分类,以便于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WHO疼痛分级标准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疼痛评估标准,它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类,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WHO疼痛分级标准将疼痛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和极重度疼痛。

轻度疼痛指的是患者感到的疼痛不明显,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度疼痛指的是疼痛感较明显,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影响;重度疼痛指的是疼痛感非常强烈,会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极重度疼痛则是最严重的疼痛感,会让患者无法忍受。

对于不同级别的疼痛,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轻度疼痛,一般可以通过非处方药或者一些物理疗法来进行治疗,比如热敷、按摩等;对于中度疼痛,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较强效的镇痛药来进行治疗,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对于重度和极重度疼痛,则需要采取更加强效的药物治疗,甚至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等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对于一些慢性疼痛患者,还可以采取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物理治疗、心理治疗、针灸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疼痛的程度外,疼痛的性质也是评定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有的疼痛是持续性的,有的是阵发性的;有的疼痛是刺痛的,有的是胀痛的;有的疼痛是局部性的,有的是全身性的。

对于不同性质的疼痛,医生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总之,WHO疼痛分级标准是一套科学、严谨的疼痛评估标准,它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类,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面对疼痛时,也可以根据这一标准对自己的疼痛进行评估,及时就医,获得合理的治疗。

希望通过这一标准的应用,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疼痛的困扰,重拾健康和快乐的生活。

疼痛评估量表评分标准

疼痛评估量表评分标准

疼痛评估量表评分标准简介疼痛评估是评估患者感受到的疼痛的程度和特征的过程。

为了标准化疼痛评估,疼痛评估量表评分标准被广泛采用。

该文档旨在介绍常见疼痛评估量表及其评分标准。

疼痛评估量表及评分标准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疼痛评估量表及其评分标准:1. 视觉模拟量表(VAS):视觉模拟量表(VAS):- 评分范围:0-10,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 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在刻度线上标出对应的数字。

2. 数字评分量表(NRS):数字评分量表(NRS):- 评分范围:0-10,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 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选择对应的数字。

3. 面部表情评分量表(FPS):面部表情评分量表(FPS):- 评分范围:0-5,0表示无疼痛,5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 患者应选择描述其疼痛程度的面部表情。

4. McGill疼痛量表:McGill疼痛量表:- 采用描述性词汇评估疼痛。

- 分类为剧烈疼痛、非剧烈疼痛、非疼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多个词汇。

5. 疼痛描述量表(PDS):疼痛描述量表(PDS):- 将疼痛分为5个等级:轻度、中度、重度、非常重度、无法忍受。

- 患者应选择描述其疼痛程度的等级。

使用疼痛评估量表的注意事项1. 在使用疼痛评估量表时,需确保患者理解并能正确选择评分。

2. 医护人员应受过相关培训,以保证正确的评估。

3. 疼痛评估量表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医护人员应结合其他临床观察和患者的主观反馈来进行综合评估。

4. 不同评估量表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和疼痛类型,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量表。

5. 疼痛评估应持续进行,以跟踪疼痛的变化和效果。

结论疼痛评估量表评分标准是疼痛评估的重要工具,能够标准化疼痛评估过程,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征。

在使用疼痛评估量表时,应注意患者的理解和正确评分,并结合其他临床观察进行综合评估。

选用合适的评估量表,并持续跟踪疼痛的变化和效果。

who疼痛分级标准

who疼痛分级标准

who疼痛分级标准
疼痛分级标准是指根据疼痛的程度和影响对疼痛进行分类和评估的一种标准。

疼痛是一种常见的身体感觉,它可以是急性的、慢性的,也可以是生理性的、病理性的。

疼痛分级标准的制定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疼痛的程度,有利于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和管理措施。

根据国际疼痛学会的定义,疼痛分级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疼痛
的程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的类型等。

根据不同的疼痛特点和临床表现,疼痛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疼痛通常表现为间断性的疼痛,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中度疼痛表现为持续性的疼痛,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重度疼痛则表现为持续性的剧烈疼痛,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疼痛的程度和影响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于轻度疼痛,常规的止痛药物或物理疗法通常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对于中度疼痛,可能需要较强的止痛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来控制疼痛。

而对于重度疼痛,可能需要更加复杂和全面的治疗方案,甚至需要手术干预。

除了疼痛的程度和影响外,疼痛的持续时间和类型也是评估疼痛分级的重要因素。

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可能需要更加长期和持续的治疗,而不同类型的疼痛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疼痛分级标准的制定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疼痛的特点,从而更科学地制定治疗方案。

总之,疼痛分级标准是对疼痛进行分类和评估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医
生更好地了解疼痛的程度和影响,有利于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和管理措施。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根据疼痛的特点和临床表现,结合疼痛分级标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疼痛评估中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分类方法

疼痛评估中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分类方法

疼痛评估中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分类方法在医疗领域中,疼痛是患者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

准确评估疼痛的类型和程度,对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提供有效的疼痛缓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疼痛评估中常用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分类方法,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患者的疼痛状况。

一、疼痛类型分类方法1. 根据疼痛的起源分类:根据疼痛的起源,疼痛可以分为两类:神经性疼痛和非神经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异常引起的疼痛,包括由炎症、神经病变、创伤等引起的疼痛。

典型的神经性疼痛包括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非神经性疼痛:与神经系统无关的疼痛,通常由组织的损伤或疾病引起,如头痛、关节炎痛等。

2. 根据疼痛的特征分类:根据疼痛的特征,疼痛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锐痛、刺痛、隐痛、胀痛、酸痛和麻木感。

锐痛:痛苦感强烈,如被尖锐物刺伤、骨折等。

刺痛:像被针扎一样的疼痛感,如脂肪瘤、带状疱疹等。

隐痛:感觉钝,持续时间长,如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

胀痛:部位肿胀膨胀的疼痛感,如肌肉水肿等。

酸痛:酸涩感的疼痛,如乳酸堆积引起的肌肉酸痛。

麻木感:对疼痛刺激感觉减弱或消失,常见于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

二、疼痛程度分类方法1. 疼痛程度的自我评估:疼痛程度可以由患者自行评估,常用的评估工具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数值评分法(NRS)。

VAS是通过让患者在一条直线上用箭头或点来标记疼痛程度,从而将疼痛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NRS则是要求患者根据一个0到10的数字范围选择对疼痛程度最符合自己感受的数字,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

2. 疼痛程度的观察评估:对于无法进行主观评估的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行为和生理反应来评估疼痛程度。

表情评估量表(FPS-R、Wong-Baker面部疼痛量表)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从而判断疼痛的程度。

行为评估(BPS)和生理评估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动作、姿势、呼吸、心率等生理指标来评估疼痛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疼痛的分类与评估本章要点:1.疼痛涉及临床各科,分类多种多样,临床上一般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病因及持续时间进行分类。

2.根据疼痛持续的时间,疼痛分为急性和慢性疼痛。

3.临床常用的疼痛强度评估量表有视觉模拟量表、语言评价量表、数字评价量表等,一般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量表进行疼痛评估。

4.疼痛问卷表是一种较疼痛强度量表更为全面的对疼痛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5.在实施临床疼痛评估过程中应注意从病因、性质、部位等方面综合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

第一节疼痛的分类由于疼痛涉及临床各科,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其病因错综复杂,许多疼痛既是某些疾病的一组的典型症候群或综合征,又可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变化。

因此,对于疼痛的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临床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但还是以结合疼痛性质、部位和病因的分类方法较为实用。

一、疼痛的性质分类1、刺痛(pricking pain)又称第一痛(first pain)、锐痛(sharp pain)或快痛(fast pain),其痛刺激冲动是经外周神经中的Aδ纤维传入中枢的。

痛觉主观体验的特点是定位明确,痛觉迅速形成,除去刺激后即刻消失。

常引发受刺激的肢体保护性回缩反射,情绪反应不明显,因而比较稳定,易于进行定量研究。

脊髓前外侧束和后束与刺痛的传导有关。

切断前外侧束,刺痛完全消失;切断后束,刺痛的阈值降低,定位性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刺痛信息经脊髓至丘脑后腹核的基底部换神经元后,传至大脑皮质体感区。

与此类痛觉传导有关的神经结构统称皮质痛觉系统。

2、灼痛(burning pain)又称第二痛(second pain)、慢痛(slow pain)或钝痛(dull pain),多因化学物质刺激痛觉感受器而引起,一般认为此类性质的痛觉信号是经外周神经中的C类纤维传入的。

其主观体验的特点是定位不明确,往往难以忍受。

痛觉的形成缓慢,常常在受刺激后0.5~1.0s后才出现,而除去刺激后,还要持续几秒钟才能消失。

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同一脊髓节段所支配的横纹肌紧张性强直,并多伴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以及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皮肤烧伤、暴晒伤、局部软组织炎性渗出,亦可引起灼痛,一般来说,灼痛多较表浅。

传入脊髓内的灼痛信息主要经由对侧的前外侧束上行,小部分通过同侧的前外侧束上传。

切断一侧的前外侧束后,对侧身体在收到痛刺激时仍能出现慢痛。

此类痛觉信息主要传至中脑中央灰质、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和下丘脑,这些与灼痛传导相关的神经结构统称为皮质下痛觉系统。

上述两种类型痛觉,刺痛和灼痛或第一痛和第二痛,合成为双重痛觉(double pain),即痛觉的双重性。

3、酸痛(acking pain)又称第三痛(third pain),痛觉导入冲动经外周神经中的Aδ和C类纤维传入。

此类痛觉是由内脏和躯体深部组织受到伤害性刺激后所产生的,尤其是指机体发热或烧伤时源自深部组织的痛感觉。

疼痛在刺激后缓慢地发生于广泛部位,数分钟后达最高值,这是由于致痛物质生成缓慢所致。

其主观体验的特点是痛觉难以描述,感觉定位差,很难确定痛源部位。

痛觉产生时常伴有内脏和躯体反应,以及较强的情绪反应。

4、跳痛常伴动脉压的搏动而短暂加剧,多发生于炎症区,敏感的神经末梢受所在组织膨胀压力而产生规律性或阵发性痛,痛常剧烈难忍。

在枕颞部、肩胛区,当神经伴随血管时,两者之一的炎症,亦可引起难忍的跳痛。

5、点击痛为根性痛的一种表现,神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敏感的神经根受到突出的椎间盘挤压或组织短时间内压力升高,如咳嗽、喷嚏,可引起触电样疼痛。

根性痛对疾病定位具有诊断意义,疼痛区域提示相应节段病灶发生部位。

二、疼痛的部位分类1、局部痛(local pain)局部痛是指病变所在部位的局限性疼痛,多为感受器或神经末梢受刺激引起,如体表痛、深部痛和内脏痛等。

其中体表痛(如皮炎或皮肤损伤)性质以锐痛即快痛为主;深部痛(如关节痛)和内脏痛性质则多为钝痛或慢痛(也可称延迟痛)。

2、放射痛(radiant pain)放射痛是指感觉通路的病变引起的受累感觉神经纤维所支配躯体部位的疼痛或不适。

即当周围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觉通路受某种病变刺激时,疼痛可沿受累的神经向末梢传导,并致远离病变的部位,但在其分布区域内。

例如,通过腕管处的正中神经可因临近组织病变的压迫而发生拇指和食指远端的刺痛;脊神经根因肿瘤、骨刺或椎间盘突出等而受压时,可出现向相应皮节或皮节放射的疼痛。

此外,幻肢痛(phanton pain)和中枢痛(central pain)均属放射痛之列。

放射痛不因在放射痛区注射局部麻醉剂而减轻。

3、扩散痛(diffusing pain)扩散痛是指当某神经的一个分支受损伤刺激时,疼痛除向该分支远端分布区放射外,尚可扩散至同一神经的近端部分(双向传递作用),甚至可扩散至邻近的其他周围神经或相距较远的脊髓节段的感觉分布区域。

例如,当上肢的正中神经或尺神经于腕管内受压损伤时,疼痛不仅向其末梢方向放射,有时尚可累及整个上肢,甚至扩散到枕部。

临床上常表现出影响整个上肢的臂丛神经痛。

4、牵涉痛(referred pain)牵涉痛是指当内脏病变时,刺激内脏的痛觉传入纤维,而引起与之相同或邻近脊髓节段所属的某躯体神经支配区疼痛,甚至为躯体更远隔部位的浅表或深部痛。

每一内脏病变时都有一较固定的皮肤牵涉痛区(又称Head区)。

关于牵涉痛发生的机理,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①一般认为是体表某部分与患病部位的传入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同一节段,内脏和皮肤的第一级传入神经元在同一脊髓背角传给第二级神经元上达丘脑和皮层,而皮层习惯于皮肤刺激,因而将内脏刺激误以为皮肤刺激。

②有人认为是内脏的过度刺激在脊髓背角处同样兴奋了与体表有关的后角细胞群。

③也有人认为是进入脊髓的内脏传入神经C类纤维可使二级神经元的突触开放,以致到达该处的体表神经Aδ纤维容易通过,使同节段刺激阈降低,形成过敏区。

如心肌缺血时有心前区、左肩及上臂内侧痛;肝、胆囊疾病时,可引发右肩及右肩胛痛;颈椎5、6病变时,除上肢根性痛外,也有颈肩及肩胛区痛。

牵涉痛区除有自发性疼痛外,间歇期还可表现出痛觉过敏和压痛。

放射痛与牵涉痛的区别见表17-1-1。

表17-1-1 反射痛与牵涉痛的区别项目放射痛牵涉痛原发损伤区原发于神经根受损继发于内脏器官或软组织或根性痛传导路径神经前支感觉纤维后原支、窦椎神经、交感神经灰交通支疼痛部位该神经前支远端,手或手指、定位清楚肩、背、胸部,定位模糊疼痛性质锐痛、放电样钝痛、酸痛、麻木痛感觉改变常伴同皮节皮肤感觉改变常无客观改变肌力改变神经支配区肌张力低、无力、萎缩无改变反射改变神经支配肌腱反射降低或消失无神经牵拉痛受损神经牵拉实验阳性,如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时,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

无三、疼痛的病因分类目前,为使疼痛分类更加确切和完善,提出结合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将疼痛分为:①生理性疼痛,指神经系统功能正常时所产生的疼痛。

②病理性疼痛,指神经系统本身病变所致疼痛。

(一)生理性疼痛(physiological pain)伤害性感受器对即将作用于身体的损伤起预警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如关节和韧带的疼痛提示需要改变姿势;口腔的疼痛则提示所咀嚼的食物太烫,将会伤害黏膜。

换言之,生理性疼痛是保护性的,是健康和生存所必需的反应。

体表痛、深部痛(如关节、肌肉痛等)、内脏痛、牵涉痛及各种非神经源性肿瘤性疼痛等均属生理性疼痛。

(二)病理性疼痛(pathological pain)多系周围神经末梢到各级中枢的任何一部分受损时所出现的疼痛。

临床常见的病理性疼痛如下。

1、灼性神经痛(causalgia)此类疼痛多发生于周围神经的不完全性损伤,特别在交感神经纤维丰富的正中神经或胫神经部分性中断时。

通常在受伤1~2周后出现,性质为弥漫性烧灼样疼痛,阵发性加剧。

对伤肢局部的任何轻微或对身体其他部位的较强烈刺激,甚至噪声、强光或可引起情绪反应的任何因素,都可能触发或加剧疼痛;如果阻断相应的交感神经节,可暂时缓解疼痛。

灼性神经痛的发生机理有二:①损伤部位的神经发生短路,使交感神经纤维的传出冲动经伤害性感受器传入纤维回传。

②部分受损的神经膜以及神经瘤内的神经芽枝,对去甲肾上腺素变得异常敏感,且可引发伤害性刺激冲动。

这些传入冲动作用于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细胞,后者再发出异常冲动至外周,反射性地引起各种植物神经症状。

2、幻肢痛(phanton pain)截肢后患者依然有肢体存在的幻觉,即称幻肢,其中部分患者的幻肢发生剧烈疼痛称幻肢痛。

据研究,如果被截肢体原来就有病痛,则更易发生幻肢痛,且部位和性质都可能与截肢前的痛非常相似。

其产生机理:①截肢后经由粗纤维进入脊髓非特异传导通路的抑制性冲动减少,以致胶状质或突触传递系统的兴奋性异常增高。

②由于失去一部分传入纤维后,原来接受其突触传递的脊髓灰质神经细胞由其他神经纤维发出的分支投射支配,结果发生幻肢痛。

3、残肢痛(stump pain)截肢后的肢体残端发生的剧烈疼痛。

对所有截肢而言,在大神经切断端均有神经瘤,其主要由细髓鞘纤维和无髓鞘纤维的芽枝组成。

这些纤维不断有自发放电,因此该残端局部皮肤极度敏感,任何轻微触碰即可引起疼痛加剧。

如果在残端处作浸润麻醉,常能缓解疼痛。

4、痛性麻木(painful anesthesia,analgesia dolorosa)指周围神经或脑、脊神经感觉根破坏中断后,其分布区的感觉消失,经过几天或几周后,该麻木区所出现的感觉不适和疼痛,并慢慢加剧。

例如,为治疗头痛作后根切除术后,患者却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痛性麻木。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丧失了正常的传入信息后,中枢内形成一过度活跃的慢性放电灶,造成相应的完全麻木区的感觉不适和疼痛。

5、中枢痛(central pain)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脊髓丘脑通路或后束一内侧丘系后,所引起的疼痛或/和感觉不适。

中枢神经系统自脊髓后角直至大脑皮层的任何水平的损害,均可产生中枢痛,但性质各异。

如:①大脑皮层感觉区病变多引起感觉异常。

②丘脑痛为最典型和最剧烈的中枢痛,表现为对侧肢体自发的弥散和难以忍受的持续性灼痛或钻痛,阵发性加剧。

③脊髓后角病变(脊髓空洞症、髓内肿瘤)可引起相应节段感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自发性定位不清的剧烈紧束性疼痛。

④脊髓痛觉传导束受损时,多显示病灶平面以下肢体的弥散性疼痛。

中枢痛产生的机理复杂,目前尚无定论。

总的看法是: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完整时,传入感觉冲动按一定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到达中枢,经中枢调整后形成正常的感觉。

若中枢神经系统传入通路某一环节发生病变时,传入冲动的正常时-空构型受到破坏,再由中枢不正常地调整作用,就可能产生异常的感觉乃至痛觉。

6、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pain)是指带状疱疹病毒侵及脊髓后根神经节或半月神经节,引起脊神经或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出现放射痛或灼痛,并伴有皮肤分布区的痛觉过敏和水疱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