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代谢紊乱的试验诊断

合集下载

3. 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3. 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胞结合、摄取和降解LDL及其它含ApoB100的脂
蛋白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对维持细胞和全身胆 固醇平衡起重要作用。
18
残粒受体
能识别ApoE,是清除血液循环中CM残粒和βVLDL残粒的主要受体,它也能结合含ApoE的 HDL。 清道夫受体
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表面,介导修饰LDL(包括氧
化LDL和-VLDL) 从血液循环中清除。
4℃过夜
下层浊(VLDL增高)Ⅴ型
TC↑ Ⅱb,Ⅲ型 TC正常 Ⅳ型
34
均匀混浊 测TC (VLDL↑)
第二节 脂代谢紊乱的生化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
一、总胆固醇 七、载脂蛋白A-I
二、甘油三酯
八、载脂蛋白B
三、游离脂肪酸
九、载脂蛋白E
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十、ApoA-I /ApoB、TC/HDL-C、
28
脂蛋白代谢示意图
29
三、脂蛋白代谢紊乱
(一)高脂蛋白血症
(二)低脂蛋白血症
(三)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30
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蛋白血症是指血浆中CM、VLDL、LDL、HDL等脂蛋白有 一种或几种浓度过高的现象。 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是遗传缺陷所致,如家族性高胆 固醇血症。 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指某些原发病在病理演变过程中 造成脂蛋白代谢紊乱,而继发出现高脂蛋白血症。如糖
β带
9
10
血浆脂蛋白的主要功能
1. CM 运输外源性TG至外周组织 2. VLDL 运输内源性TG至外周组织 3. LDL 运输胆固醇至外周组织,与冠心病成正相关 4. HDL 从外周组织逆转运胆固醇至肝脏或其他组织 再分布,与冠心病成负相关
11
(三)载脂蛋白

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血浆脂类包括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FC)、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CE)、磷脂(phos—pholipid,PL)、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riglyceride,TG)、糖脂(glycolipid)、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等。

血浆中最多的脂质有胆固醇、PL和TG,其中胆固醇包括CE和FC,称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

血浆脂质总量为4.0~7.0g/L。

由于脂类不溶或微溶于水,因此无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脂类均以溶解度较大的脂蛋白复合体形式在血液循环中运输。

血浆脂类简称血脂,其含量与血浆有机成分相比只占其小部分,然而其代谢却非常活跃。

肠道吸收的外源性食物脂类、肝合成的内源性脂类及脂肪组织贮存的脂肪动员都必须先经血液再到其他组织,因此,血脂水平可反映全身脂类代谢的状态。

由于血脂的不断降解和重新合成在正常地进行,并保持动态平衡,血脂含量的变动也就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血脂测定可及时地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状况。

目前也是临床常规分析的重要指标。

第一节血浆脂蛋白脂蛋白属于一类微溶于水的脂类复合物,因结构及组成的差异,有多种存在形式。

这类脂蛋白复合物仍有许多共同的形态特征,一般都是以不溶于水的TG和CE为核心,表面覆盖有少量蛋白质和极性的PL、FFA,它们的亲水基团暴露在表面突入周围水相,从而使脂蛋白颗粒能稳定地分散在水相血浆中,见图5-1。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血浆脂蛋白的构成不均一,难以按理化性质进行分类。

目前主要依据各种脂蛋白的水化密度(hydrated density)及电泳迁移率(mobility)的不同,即电泳法和超速离心法进行分类。

(一)超速离心法超速离心法是根据各种脂蛋白在一定密度的介质中进行离心时,因漂浮速率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脂蛋白中有多种比重不同的蛋白质和脂质,蛋白质含量高者,比重大,相反脂类含量高者,比重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脂质代谢紊乱之间关系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脂质代谢紊乱之间关系的临床分析

2 . 2 在本组5 8 例患者 中病理分型 其 中大体分 型如下 :溃疡型2 8 例 ,增 生型 2 6 例 ,浸润 型4 例 ;组织 学分型为 :黏液腺 癌8 例 ,腺癌 3 2 例 ,未 分化癌 1 2 例 ,乳头状腺癌6 例
3讨 论
本文中采用螺旋C T 扫描可以在平衡期时能明显提高结直肠癌分期的 准确性。结直肠癌可以使肠壁局部出现不规则的肿块,随着肿块的进一
楚 ,但 已知与下列 因素有 关 :①直肠慢性 炎症的刺激 。②癌前病变 。
转移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阴影 ,腹膜部位会 出现分散的结节,在 影像方面
会出现线样结构,最终各个分散的结节会形成圆饼样结果, 在本文病例
中也有出现腹膜转移及腹水表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淋 巴 结 的大小是诊断是否出现转移 的 重要标志 , 有 关报道显示C T 对淋巴结的显示率为3 2 O A r - 6 3 %,其值较低 , 而多层螺旋C T 扫描对于淋巴结的检 出率可以明显提 高。 总之 ,多层 螺旋C T 在结直肠癌 的诊 断方面体现 了其独特 优点 ,图
【 关键 词 】糖 尿病视 网膜病 变;脂质 代谢 紊乱 中 图分类 号 :R 5 8 7 . 2 文献 标识 码 :B 文 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0 7 — 0 1 9 4 — 0 2
层次 的病变 的检查效果不佳 。当今 ,多层螺旋C T 的问世可以弥补纤维
断及 临床分期提供有效依据 ,是临床上值得推 广的诊断方法。 参 考 文献
[ 1 】 梁力 建 . 外科学 [ M] . 6 版. 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社 , 2 0 1 0 : 3 4 2 — 3 4 9 .
像 清晰 ,对微细病 变的部位也 可充分显示 ,并能准确为结直 肠癌的诊

代谢疾病的实验诊断--血脂脂蛋白

代谢疾病的实验诊断--血脂脂蛋白

代谢疾病的实验诊断—血脂脂蛋白血脂和脂蛋白异常血症脂类代谢紊乱的疾病可以由遗传因素引起,可因环境因素导致,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

目前对脂质代谢紊乱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已从脂质和脂蛋白水平进入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相关酶、基因等的研究。

多数血脂和脂蛋白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

1、血脂测定与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等测定已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领域,但是必须了解这些项目只能用于评估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由其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而不能对这类疾病如CHD作出诊断;但是对于遗传性异常脂蛋白血症等类疾病,则必须用这些试验作为诊断指标。

⑴危险因素的概念:人体的某些生理特征对某些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人们就称这些特征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现在都很重视血脂水平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实际上血脂就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只能用于估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而不能用做特异性的诊断指标。

以冠心病(CHD)为例,CH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血脂异常只是CHD的发病因素之一,不是所有CHD患者血脂都增高,也不是所有血脂增高者都必然患CHD,所以它对CHD来说不能做为一个诊断指标,只能作为一个危险因素看待。

其它脂质和脂蛋白测定如HDL-C、LDL-C、apoA、ApoB等也都是属于危险因素而非诊断指标。

⑵血脂检查的临床应用血脂检测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指标之一,血脂代谢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临床血脂检测主要用于:①作为健康普查指标,预防和早期发现高脂蛋白血症,起监控作用;②协助判断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病情观察和指导治疗;③评价冠心病,脑梗塞等动脉粥样硬化疾患的危险度;④对少见的遗传性脂蛋白异常性疾病进行诊断;⑤对继发性血脂异常的疾病进行监测和评估;⑥监测和评价饮食和药物治疗效果;⑦其他。

⑶血脂试验项目的选择:血清中主要的脂质有TG、TC,脂蛋白有HDL、LDL、VLDL、Lp(a),临床上可以分别选择测定这几种脂蛋白。

代谢危象诊断标准

代谢危象诊断标准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异常疾病,它与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异常脂质代谢相关。

早期的诊断和干预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严重后果至关重要。

一、肥胖指数(BMI):
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成因之一。

体重指数(BMI)是一种评估体重与身高的比例的常用指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BMI = 体重(kg)/ 身高^2(m^2)。

一般来说,BMI超过25被认为是超重,超过30则被定义为肥胖。

BMI的升高与代谢紊乱的风险增加相关。

二、腰围:
腰围也是诊断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多脂肪在腹部堆积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男性腰围超过94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被视为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因素。

三、血压:
高血压是代谢综合征的常见症状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成人静息状态下收缩压(SBP)大于等于13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张压(DBP)大于等于85mmHg被视为高血压。

四、血糖:
血糖水平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空腹血糖(FPG)大于等于
5.6mmol/L被视为异常,这可能表明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

五、血脂:
异常的血脂代谢也常与代谢综合征相关。

一般来说,高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HDL-C)低于1.04mmol/L(男性)或1.30mmol/L(女性),三酰甘油(TG)大于等于 1.70mmol/L,或者在服用降脂药物的情况下胆固醇(TC)大于等于6.22mmol/L被认为是异常的。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与多种代谢异常相关的疾病,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血脂代谢异常标准-定义说明解析

血脂代谢异常标准-定义说明解析

血脂代谢异常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血脂代谢异常是指人体内脂质的合成、分解、消耗等过程出现异常,导致血液中的脂质水平增高或降低,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

血脂代谢异常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并且与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过去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代谢异常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高脂血症(High Triglycerides, HTG)和高胆固醇血症(High Cholesterol, HC)是最常见的两种血脂代谢异常类型。

HTG是指体内三酸甘油酯含量过高,而HC则是指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超过正常范围。

血脂代谢异常的分类主要基于不同类型脂质的异常水平以及疾病的病因机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标准,血脂代谢异常可分为原发性血脂代谢异常和继发性血脂代谢异常。

原发性血脂代谢异常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而继发性血脂代谢异常则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血脂代谢异常不仅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脏脂肪变性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长期存在的血脂代谢异常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对于血脂代谢异常的诊断,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心脏基金会等多个权威机构都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血脂代谢异常。

治疗血脂代谢异常的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其中生活方式改变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血脂代谢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血脂代谢异常的定义、分类、危害以及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血脂代谢异常的相关知识,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CKD脂质代谢紊乱治疗指南

CKD脂质代谢紊乱治疗指南
理论支持。
寻找特异性靶点
针对ckd脂质代谢紊乱的特异 性靶点,开展新药研发工作。
优化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优 化现有治疗方案,提高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新药研发进展
靶向药物研究
针对ckd脂质代谢紊乱的特定靶点,开展新药研发工作,以期开 发出更有效的药物。
ckd脂质代谢紊乱治疗指南
目录
• 引言 • ckd脂质代谢紊乱的病理机制 • ckd脂质代谢紊乱的诊断 • ckd脂质代谢紊乱的治疗方法 • ckd脂质代谢紊乱治疗的临床效果 • ckd脂质代谢紊乱治疗的挑战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ckd脂质代谢紊乱是一种常见的慢性 疾病,主要由于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导 致。
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如 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血管病变: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
血压等。
04 ckd脂质代谢紊乱的治疗 方法
药物治疗
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 等,用于降低血脂水平, 预防心血管疾病。
抗氧化药物
ckd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ckd(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由于 肾功能受损,导致体内代谢废物 和水分排泄障碍,引起一系列代
谢紊乱。
ckd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 为高血脂,包括高胆固醇、高甘 油三酯等,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
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ckd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原因主 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脂蛋
白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
日常活动和工作。
减少住院次数
02
长期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次数,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改善心理健康
03

生化--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检验 图文

生化--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检验  图文
3
高脂蛋白血症WHO分型及特征
4
(1)Ⅰ型高脂蛋白血症
Ⅰ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 或脂蛋白酶缺乏症。 其生化检查特征:
① 4℃静置过夜,表面奶油状,下层澄清。 ② 血清TG↑↑,血清TC正常或轻度↑。 ③ 血清脂蛋白电泳,CM↑↑。
(2)Ⅱa高脂蛋白血症
Ⅱa高脂蛋白血症 又称高β-脂蛋白血症或高 胆固醇血症。 其生化检查特征:
3-磷酸甘油+O2+2H2O GPO 磷酸二羟丙酮+2H2O2
H2O2+4-AAP+4-氯酚 POD 苯醌亚胺+2H2O+HCL
R1:缓冲液 GK GPO POD MgCl2 胆酸钠 高铁氰化钾 表面活性剂 R2:4-AAP LPL 和缓冲液
【方法评价】
本法酶试剂比较稳定,灵敏度高,线性范围较宽。 两步法为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推荐方法。影响因素与胆 固醇测定法相同。 此法测定结果包括游离甘油(FG),若要去除FG得到真 正的TG值,可用外空白法或内空白法。 外空白法需加做一份不含LPL的酶试剂测定FG作为空白 值。
【检测方法】
临床常规方法为匀相法。其原理是利用多聚体和聚阴离子 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对低密度、极低密度脂蛋白选择性 遮蔽的原理,从而达到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参与 显色反应的方法。
42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参考方法:
超速离心分离HDL,然后用化学法(ALKB法)
或酶法测定其胆固醇含量,此法需特殊设备,而
①4℃冷置试验,血清外观可以是澄清也可 呈混浊。
②血清TG ,TC正常或稍↑,VLDL↑ 。 ③血清脂蛋白电泳,preβ-LP↑。 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人易发生冠心病。
(6)Ⅴ型高脂蛋白血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DL LDL
— 78 — 98
HDL
67 22 — 2 2
痕量 痕量
C3
E
36

40
13 痕量 痕量
4
痕量
1.4 血清脂蛋白代谢中重要的蛋白质及酶
脂质代谢过程中各种脂蛋白动态转化中过程中涉及到多种蛋白和酶
1.4.1 脂蛋白受体(lipoprotein recepter,LPR )相关蛋白(LDL-R ; VLDL-R;SR(清道夫受体)) 1.4.2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 cholestero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 ) 1.4.3 脂蛋白脂肪酶 ( lipoprotein lipase, LPL ) 1.4.4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LCAT) — 催化FC转化为CE,参与胆固醇逆向转运;清除组织中过量的胆固醇;是apoA
第七章 脂质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实验诊断教研室 宋鉴清
主要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 要求
1.概述(常见脂质及其特性)
2.脂质代谢紊乱常用实验检测 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3.常见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的 实验诊断
了解
掌握 熟悉
病例 1
患者,女,65岁,退休教师。近两年来自觉记忆力明显减退,时有头迷头晕, 前体检时曾提示过高血压,但未予注意。家族中母亲有 “心脏病”。 体检:体温36.7℃,呼吸18次/分,脉博75次/分,Bp170/100mmHg,体型肥胖。 一般状态校好。心、肺、肝、脾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正常; 尿液检查:蛋白(±),其余均正常。 血化学检查:肝肾功能及酶学检查均正常 TC 6.7mmol/L, TG 2.1mmol/L, LDL-C 4.0mmol/L, HDL-C 0.7mmol/L
激活剂
1.4.5 肝脂酶( heatic endothelain lipase HL 或 HTGL ) 1.4.6 内皮细胞脂肪酶(endothelial lipase,EL) 1.4.7 脂解酶 ( lipolytic enzymes )
1.5 脂蛋白代谢紊乱与相关疾病
脂质代谢紊乱会导致代谢障碍综合性疾病,涉及人体多器 官和多组织的病变,引起系列临床表现,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
HDL抗AS
脂蛋白代谢及有关的酶和蛋白质
脂类代谢紊乱
是脂质及其相关的酶、受体和基因变异或突变 所引起的代谢障碍综合性疾病 涉及到人体多脏器和组织的病变 出现系列临床表现
内分泌失调
动脉硬化性 心脑血管病
肝脏功能障碍
神经功能 紊乱
2.常用检测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血清脂质检测的目的及应用
主要用于早期发现血脂异常、协助诊断动脉硬化症
病例 1
思考题 1. 结合临床资料本例诊断应该从哪几方面考虑?
2. 本例实验室检查结果应如何分析?
3. 根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本例初步诊断 是什么?
1.概述(常见脂质及其特性)
1.1 血脂的概念、种类﹑组成及生理功能 1.2 血清脂质的存在形式 1.3 血清脂蛋白与载脂蛋白
1.4 血清脂蛋白代谢有关的蛋白质及酶
1.5 脂蛋白代谢紊乱与相关疾病
1.概述
1.1 血脂的概念、种类﹑组成及生理功能
血脂是血浆中所有脂质的总称
脂质种类和/或组成 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TC
( TC=FC﹢CE )
主要生理功能 细胞膜重要成份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 是胆汁酸和类固醇激素前体 体内脂肪组织的主要成分 人体能量供应的重要来源 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存在于神经组织等) 与膜运转功能有关 是脂质代谢中最活跃的成分
TG PL
2~4
80~95 3~6
16~22
45~65 15~20
45~50
4~8 18~24
15~20
2~7 26~32
Apo
1~2
6~10
18~22
45~55
人血浆脂蛋白的载脂蛋白
apolipoprotein(%)
A : A1 A2 B C : C1 C2
CM VLDL
7.4 4.2 23 15 15 37 3 7 —
胆固醇酯
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结构(示意图)
1.3 血浆脂蛋白分类及其特点
超速离心法 乳縻微粒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前β脂蛋 0.96 -1.006 30-75 (5-100) ×106 Pre-β(α2) 电泳法 乳縻微粒 密度 (kg/L) 小 <0.95 直径(nm) 大 80-100 分子量 (1-19) ×109 电泳位置 原点
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TG 磷脂 phospholipid,PL 游离脂肪酸 free fatty acid,FFA
non-esterifed fatty acid,NEFA
1.2 体内脂质存在形式
乳糜微粒 (chylomicron,CM) 脂蛋白 (Lipoprotein,Lp ) = 载脂蛋白 + 脂质 (apo- Lipoprotein,Apo)
中间密度脂蛋白
(I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脂蛋白(a) 〔Lp(a) Pre-β〕 高密度脂蛋白 (HDL)
宽β脂蛋白
β脂蛋白
1.006-1.019
1.019-1.063
22-30
19-22
(3-4) ×106
(2-3) ×104
βor Pre-β
β Pre-β
α脂蛋白
大1.063-1. 210

小 7-10
(15-36) ×104
α
醋纤膜脂蛋白电泳图
CM
β 脂蛋白 前β 脂蛋白
α 脂蛋白
标本号 1 2 3 4 5 6 7 8
血清脂蛋白的分类
超速离心法与电泳法分离血浆脂蛋白的相应名称
人血浆脂蛋白化学组成 (%)
组成 FC CM 1~3 VLDL 4~8 LDL 6~8 HDL 3~5
CE
预测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冠心病、脑栓塞等)风险度 用于评价饮食及药物治疗效果
用于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有关研究
性心脑血管疾病为临床最常见。
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理 有多种学说 (脂原性、血栓原性、受体缺失、病毒感染等)
多数认为是与脂质代谢紊乱(血脂异常)有关
AS 病理基础 AS病灶内有胆固醇为主的脂质沉积形成粥样班块,有平滑肌细
胞增殖,泡沫细胞形成。
LDL和VLDL导致A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