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反差震撼心灵——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指导
中考作文技法指导之,欲扬先抑+构思技巧+复习指导

《你的叮咛在我耳畔回响》
十五年了,你始终陪伴在我身边,你的叮咛始终在我耳畔回响…… 还记得吗?大雨滂沱,偏偏我要在这天去参加比赛。雨滴从你的发
梢滚落。你把雨伞推给我,温柔的双眸闪着坚定:“别淋湿了。” “别淋湿了。”嗯,你就是我的雨伞。 还记得吗?人潮拥挤…… “别走丢了。” “别走丢了。”嗯,你是终点, 我还去哪呢? 还记得吗?泪光闪烁,我考试失利…… “别多想了!” “别多想了!”嗯,不管怎样,我还有你。 和你在一起的日子,即使在冬日,也显得分外温暖。十五年如一日,
十年一博六月梦 , 赢得寒 窗锦绣程。
中考作文系列指导
一、中考作文构思技巧
何为构思? 动笔前的一段思维过程
审清题意 确定中心 择取材料 安排结构
谋篇布局
作文构思第一步
一、审题
正确理解题目的意义、比喻义,明确题目的限制和 非限制,确定文章要表现的范围、人物、事情、主 题、重点。
爱,是相伴到老
我的眼眶湿润了,不知是幸福还是 感动。但我确信我找到了,也明白 了什么是爱。爱是一种“执之之手, 与之偕老”的相依相伴,爱是用时 间来证明她的永恒,她的平淡,她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 江水------”以前我一直认为爱就是李清照笔下悠远长 绵的思念化为的奔腾的江流,时而险象环生,时而柔情 似水,然而,我耳闻目睹的爱,却是无休无止的争吵。
2. 中间布眼,及时点。
在叙事写人的过程中,用简短、明确的、 含蓄的句子作小结或过渡,为结尾揭示 中心作铺垫。《感动在心间》
为留出这个小小的空位,妈妈付出了很多,感 动在我心头滋长。
爸爸,将女儿放在了你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感 动在心间荡漾。
考场作文“欲扬先抑”写作技法指导(例析+范文+名师点评)

【作文专项】考场作文“欲扬先抑”写作技法指导(例析+范文+名师点评)欲扬先抑,作为一种精妙的写作技法,其核心在于通过先抑后扬的叙事策略,构建情节的张力与情感的深度。
此法中的“扬”,旨在褒扬、赞美,而“抑”则是为了按下、贬低,两者相互映衬,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情感的起伏中领略到文章的独特魅力。
一、实施要点:精准把控抑扬之度1. 对照鲜明,深化反差张力:欲扬先抑的艺术魅力,深深植根于其构建的鲜明对照与强烈反差之中。
例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的开头与结尾:开头: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杨朔的《荔枝蜜》便是这一手法的典范之作,开篇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对蜜蜂的淡漠乃至排斥情绪,这种情感铺垫如同铺设了一条低洼的河床;而到了文末,作者却笔锋一转,以满腔的热情和深深的敬意,颂扬了蜜蜂那无私奉献、勤劳不息的高尚品质。
这一前一后的情感对比,犹如江河骤起波澜,让读者在情感的激流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冲击。
这种对照不仅让文章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立体,更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它促使读者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深入探索作者情感转变的轨迹,思考这一转变背后所蕴含的哲理与深意。
因此,在运用欲扬先抑这一手法时,应当匠心独运,精心雕琢抑扬之间的对立面,力求反差鲜明、对比强烈,以此作为激发读者情感共鸣与深刻思考的强大引擎。
同时,还需注意,在构建这种对照关系时,应避免流于表面或过于生硬,而是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情节设置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使抑扬之间的转换自然而流畅,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跟随作者的笔触,经历一场情感的洗礼与升华。
2. 过渡自然,精心构建情感桥梁:在文学创作中,抑与扬之间的顺畅过渡,如同桥梁般连接着情感的两岸,是确保文章整体连贯性与流畅性的核心要素。
作文指导:欲扬先抑

作⽂指导:欲扬先抑写作指导:欲扬先抑班级:姓名:学习⽬标:1、进⾏记叙⽂作⽂技法训练,学习“欲扬先抑”技法。
2、⼒求写出⽂质优美的⽚段作⽂。
【技法阐释】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种写作⼿法,指为歌颂、赞美、肯定某⼈、事、物、景,不从正⾯平铺直叙,⽽是先从反⾯着⼿,⽤曲解或嘲讽甚⾄挖苦的⽅式尽⼒去贬低甚⾄否定它,最后才露出⾃⼰真实意图的⼀种构思⽅法。
这种构思⽂章的⽅法从贬抑处落笔⽽在颂扬中结束全⽂。
欲扬先抑会让读者产⽣既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同时,这种从贬抑处落笔⽽在颂扬中结束全⽂的笔法,会使情节多变,形成鲜明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技法点拨】在使⽤欲扬先抑⼿法时,我们要注意三个要素:1.题材的选择。
⼀篇好的写⼈作⽂,除了有新颖的构思和⽴意外,还需要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表现对象的美好品质,从⽽充实⽂章的内容。
采⽤欲扬先抑⼿法写⼈时,如何去选材呢?在写⼈时,可以写⽼师、爸妈、同学、街坊、邻居、陌⽣⼈等。
所选取的事例材料,必须要新颖典型,⾔他⼈所未⾔。
安排材料时,可以⼏件令⼈讨厌、憎恶的事,加上⼀两件令⼈改变看法的事。
2.线索的安排。
材料选好了,那如何将它们组织起来呢?这就涉及到线索问题。
以《阿长与⼭海经》与杨朔的《荔枝蜜》为例。
前者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后者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我们在安排以对⼈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时,⼀定要注意“变化”⼆字。
在安排先抑后扬的材料时,有的学⽣先写了两三件令⼈讨厌害怕的事,突然就转到对⼈物的佩服上来,转变突然,这是不⾏的,⼀定要有个变化过程。
⽐如写⽼师,可以像《荔枝蜜》中“我”对蜜蜂的变化过程⼀样,按照“讨厌、害怕——有好感——佩服——敬重”这⼀线索来组织材料。
3.详略的处理。
如《阿长与⼭海经》⼀⽂,作者在写阿长时,先⽤充满贬义的⽂字略写了六件事来表明如何“憎恶”、“讨厌”阿长,结尾却⽤充满感激、怀念的⽂字来详写阿长为我买《⼭海经》⼀事。
初三语文写作指导如何运用欲扬先抑手法

初三语文写作指导如何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在初三语文写作中,欲扬先抑是一种非常实用且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
它就像一位高明的画家,通过巧妙的笔触,先描绘出一幅看似平淡甚至略显瑕疵的画面,而后突然翻转,展现出一幅令人惊艳的杰作,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印象。
那么,如何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这一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欲扬先抑,简单来说,就是先对描写的对象进行贬低、抑制,而后再大力赞扬、褒奖。
这种手法的好处在于能够制造出强烈的反差,使读者的情感随着作者的笔触起伏,从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写一个人的外貌,我们可以先说他“其貌不扬,身材矮小,五官也并不出众”,让读者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不太好。
接着,通过描述他的行为、品质,比如“在公交车上,他毫不犹豫地给一位老人让座;在同学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用自己温暖的话语和实际行动给予帮助”,从而展现出他内在的善良和美好。
这样一来,读者对这个人的印象就会从最初的不好,转变为深深的敬佩和喜爱。
那么,在实际写作中,如何具体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呢?首先,要选好“抑”的点。
这个“抑”的点,不能是无关紧要的小毛病,也不能是过于严重的缺点,否则就会让读者对描写对象产生反感,难以实现“扬”的效果。
比如写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可以说他“起初有些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但不能说他“脾气暴躁,经常与人打架”。
其次,“抑”的篇幅要适当。
如果“抑”的部分过长,会让读者一直处于对描写对象的负面印象中,难以产生情感的转变;如果“抑”的部分过短,则无法为后面的“扬”做好铺垫。
一般来说,“抑”的篇幅可以占到文章的三分之一左右。
然后,在“扬”的部分,要突出描写对象的闪光点,要有细节和具体事例支撑。
比如写一个人的勤奋,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他很勤奋”,而要通过描述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晚上常常学习到深夜,即使遇到困难也从不放弃”等具体的行为,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勤奋。
写作指导:欲扬先抑

写作指导:欲扬先抑【技法阐释】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歌颂、赞美、肯定某人、事、物、景,不从正面平铺直叙,而是先从反面着手,用曲解或嘲讽甚至挖苦的方式尽力去贬低甚至否定它,最后才露出自己真实意图的一种构思方法。
这种构思文章的方法从贬抑处落笔而在颂扬中结束全文。
欲扬先抑会让读者产生既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同时,这种从贬抑处落笔而在颂扬中结束全文的笔法,会使情节多变,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技法点拨】在使用欲扬先抑手法时,我们要注意三个要素:1.题材的选择。
一篇好的写人作文,除了有新颖的构思和立意外,还需要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表现对象的美好品质,从而充实文章的内容。
采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人时,如何去选材呢?在写人时,可以写老师、爸妈、同学、街坊、邻居、陌生人等。
所选取的事例材料,必须要新颖典型,言他人所未言。
2.线索的安排。
材料选好了,那如何将它们组织起来呢?这就涉及到线索问题。
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文章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我们在安排以对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时,一定要注意“变化”二字。
比如写老师,可以以“讨厌、害怕——有好感——佩服——敬重”这一线索来组织材料。
3.详略的处理。
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在写阿长时,先用充满贬义的文字略写了六件事来表明如何“憎恶”、“讨厌”阿长,结尾却用充满感激、怀念的文字来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由此看来,我们在采用欲扬先抑手法时还要注意详略得当。
一般来说,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抑少扬多,要注意“抑”和“扬”的作用,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
“抑”的部分要先写,起铺垫作用,要为“扬”蓄势,与“扬”的部分相比要略;“扬”的部分后写,是文章的重点,是要详写的地方,也是揭示写作意图,点明文章中心的地方。
【作文举例】作文题:巴斯坦诗人达维什说:“当你做早餐时想想别人/别忘了喂鸽子……”因为这世界有你,有我,也有他(它)。
写人作文技巧之欲扬先抑

写人作文技巧之欲扬先抑:以抑起扬,深入人心【技法说明】“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指作者本来要大力赞扬的对象,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却贬抑他,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他,即作者对描写的对象先有某种看法,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得出一个新的结论的写法。
这里的“抑”做了“扬”的铺垫,使得“扬”更有力,更突出。
“欲扬先抑”法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情感变化的反映,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
此方法在写作中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曲折动人,能使到文章前后形成明显的反差,对比鲜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对象,从而增强对人物正面肯定的表达效果。
【考试要点】1、“欲扬先抑”既可写人,也可写物,只要运用得当即可2、从整体出发,处理好“抑”与“扬”的关系,两者不能等量齐观,应重“扬”轻“抑”。
3、“抑”与“扬”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强烈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范文摆渡的老哑巴(小说)江苏考生那河,蜿蜒在山林间,它是小镇的命脉,是小镇人与外界惟一的沟通渠道。
那船,沧桑中透着古朴,它是小镇惟一的交通工具。
正因为有了那河,那船,才有那摆渡人感人的故事。
蓬乱的头发,细小无神的眼睛,扁塌的鼻子,很不成比例地镶在一张皱巴巴的脸上——他的确很丑,再加上天生不会说话,人们都叫他“老哑巴”。
不知什么时候,老哑巴成了小镇上惟一的摆渡人。
他默默接过许多人都不愿意拿的撑竿,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趟一趟地迎送着小镇的乡亲,从不间断。
那个古老的开满无名野花的渡口,印满了他蹒跚的脚印。
老哑巴的工作,没有丝毫报酬,他也从无要求,人们都说他“傻”。
那天,我和村民一起来到渡口,老哑巴孤独地坐在野花丛中呆呆地望着天。
“老哑巴!开船了!”村民一声吆喝,他嘴里“呀呀”应着,很利索地解下绳子撑开了船。
船慢慢行着,两岸的芦苇和马尾草摇在微风中。
我为了免睹老哑巴的尊容,特意坐到船尾,静静地戏着水。
不料,一不小心,新买的拖鞋掉到了河里,我急得大叫,因为那是妈妈早晨买的,丢了肯定会挨骂的。
初中作文写作训练:反差震撼心灵——欲扬先抑写法指导

初中作⽂写作训练:反差震撼⼼灵——欲扬先抑写法指导反差震撼⼼灵——欲扬先抑写法指导⼀、写作导航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种写作⼿法,指为歌颂、赞美、肯定某⼈、事、物、景,不从正⾯平铺直叙,⽽是先从反⾯着⼿,⽤曲解或嘲讽甚⾄挖苦的⽅式尽⼒去贬低甚⾄否定它,最后才露出⾃⼰真实意图的⼀种构思⽅法。
这种构思⽂章的⽅法从贬抑处落笔⽽在颂扬中结束全⽂。
⽂似看⼭不喜平,平铺直叙的⽂章是不能吸引⼈的⽽欲扬先抑的写法就能在很⼤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这种⽅法是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反映,体现了⼈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浅⼊深,由表及⾥逐步深⼊的。
这种⽅法在写作中如果运⽤得当可以使情节多变,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曲折动⼈,能使⽂章前后形成明显的反差,形造成鲜明对⽐,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恍然⼤悟的感觉,能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从⽽增强对⼈物正⾯肯定的表达效果。
欲扬先抑的具体做法:(⼀)题材的选择选择⼏件令⼈讨厌、憎恶的事,加上⼀俩件令⼈改变看法的事。
可以写⼈、事、物、景。
(⼆)线索的安排在安排线索时,⼀定要注意“变化”⼆字。
⽐如:写⽼师可按照“讨厌、害怕——有好感——佩服——敬重”这⼀线索来组织材料。
《阿长与〈⼭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不⼤佩服-----空前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三)详略的处理我们在采⽤欲扬先抑⼿法时还要注意详略得当。
⼀般来说要抑少扬多,“抑”的部分要先写,起铺垫作⽤,要为“扬”蓄势与“扬”的部分相⽐要略,“扬”的部分后写,是⽂章的重点,是要详写的地⽅,也是揭⽰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章中⼼的地⽅。
⽐如《阿长与〈⼭海经〉》⼀⽂中,前6件事都是略写⽽第7件为“我”买《⼭海经》⼀事详写,因为这件事深深打动了“我”,产⽣了新的敬意并深切怀念。
⼆、名作欣赏母鸡⽼舍我⼀向讨厌母鸡。
不知怎样受了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时候它不这样乱叫,⽽是细声细⽓的,有什么⼼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埂,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中⽴刻结起个⼩疙瘩来。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 专项突破语文写作技巧指导:欲扬先抑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一轮复习专项突破语文写作技巧指导: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记叙文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要赞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去表达对其不满,然后在思想转变的过程中顿悟,进而达到赞扬的目的。
欲扬的“扬”,指褒奖、抬高;先抑的“抑”,指按下、贬低。
从抑落笔,重在后扬;抑是铺垫,扬是目的;抑少扬多,以扬胜抑。
运用“欲扬先抑”这种表现手法写作,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构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首先要认真观察、体验所写人物或事物的特点,用曲解、嘲讽、贬低的态度,去表达对其某一个方面的否定或者不满。
然后,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进行细致描写,为“扬”捕捉其内在的闪光点。
接着,突出对所写人物或事物前后认识的对比和转变过程,重在从中顿悟,揭示其内在的一种精神、品质,予以褒扬。
最后,深化文章的内涵,升华文章的主题,以达到褒扬所写人物或事物的目的。
那么,怎样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呢?请注意以下四点:1、从抑落笔,抑做铺垫。
例: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说起来可笑。
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
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选自《荔枝蜜》(杨朔)2、从抑到扬,重在后扬。
例: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养蜂大厦”。
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
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选自《荔枝蜜》(杨朔)3、抑扬对比,扬为目的。
例: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反差震撼心灵 ——欲扬先抑
青县孝子墓中学 王长娟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
偷得蟠桃奉至亲。
用反差震撼心灵
——欲扬先抑
技法说明
• 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就是要歌颂、 赞美、肯定某人、事、物、景,不从正 面平铺直叙,而是先从反面着手,用曲解、 嘲讽,甚至挖苦的方式去贬低、抑制, 甚至否定它,最后才显露自己真实意 图的一种构思方法。这种构思文章的 方法从贬抑处落笔,而在颂扬中结束 全文。
技法作用
• 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能够使文章情节 曲折多变,跌宕起伏,造成波澜,形成 鲜明的对比,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在 阅读过程中,产生顿悟,从而留下深刻 的印象。
技法应用
一、选取内容
二、安排线索 三、处理详略
一、选取内容
采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人如何去选材?
几件令人讨厌、憎恶的事,加上一两 件令人改变看法的事 。 可以写老师、爸妈、同学、街坊、邻 居、陌生人等。
示例: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小辉乐于助人
“抑”的部分:
小辉天性顽皮,时常惹祸,老师和同学对他都 很不满。
问题:“抑”得不充分,不到位。
小辉是个矮个子,两只眼睛溜溜转,一个坏主意就 想出来了。他经常想怎样捉弄别人。他经常把瓜皮果壳 塞到别人抽屉里。有时将一口痰吐在地上,然后装着很 小心的样子,故意把同学的凳子推倒,压在痰上,他再 装出好心的样子,把凳子翻过来,很礼貌地说:“请 坐。”
问题:“抑”得过分,不恰当。
外貌、习惯、态度 抑什么: 不要长与〈山海经〉》与《蝉》线索?
《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 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小思的《蝉》是以作者对蝉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 材料的。
线索:感情变化
三、处理详略
一般说来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抑少扬多, 运用时注意“抑”和“扬”的作用,正确把 握二者的关系。“抑”的部分要先写,起铺 垫作用,要为“扬”蓄势,与“扬”的部分 相比要略;“扬”的部分后写,是文章的重 点,是要详写的地方,也是揭示作者的写作 意图,点明文章中心的地方。
技法举例
• 例一: 《阿长与〈山海经〉》 •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七件事: • ①喜欢“切切察察”②睡相难看③元 旦有许多古怪仪式④知道一些烦琐的 道理⑤讲“长毛”的故事⑥谋害“我” 的隐鼠⑦给“我”买《山海经》
例二:小思《蝉》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 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 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声音 却那么的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 个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 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 完结了。 十七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 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抑的部分略写,扬的部分详写
技法演练
• 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 • 要求: 1、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2、以对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3、详略处理得当。 4、字数600字以上。
作文要写好 铺垫加蓄势
抑扬不可少 风光无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