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分类及归类梳理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15个重点虚词一网打尽)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15个重点虚词一网打尽)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一)代词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驱之别院。

(《童趣》)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2.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满井游记》)④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4.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三)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注:此处作实词)例: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陈涉世家》)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⑤多助之至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以(一)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1.译为:把,拿。

例:①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②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③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2.译为:用,拿。

初中文言文虚词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虚词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虚词一览表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独立词义,起辅助语法作用的词语。

它们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非常频繁,同时也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用法。

本文将为读者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初中文言文虚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并列连词1. 且: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还有”等。

例如,“父母且老,妻子且子,以俟君命”(《孟子·滕文公》)。

2. 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跟”、“以及”等。

例如,“菟丝以寿,麋鹿以辞,忧思以终天年,予尔室家有辞”(《诗经·皇矣》)。

二、递进连词1. 又: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再加上”等。

例如,“天下治,地下平,有又在田乎”(《论衡·太奸》)。

2. 且: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还要”等。

例如,“行道不择且优则贫侠,不择且卓则灭身败名”(《史记·陈涉世家》)。

三、转折连词1. 非但...反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仅...还”、“不但...反而”等。

例如,“吾人之终始反而不祥矣”(《庄子·秋水》)。

2. 乃: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反而”等。

例如,“卧者乃安兮”(《诗经·衡颙》)。

四、条件连词1. 若: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假如”等。

例如,“若有需要,则甘心赴难”(《资治通鉴·晋纪·卫贞伯卒传》)。

2. 使: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让”、“使得”等。

例如,“用锥者杀狗使之止吠”(《礼记·礼运》)。

五、目的连词1. 以: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以便”等。

例如,“乘乎其国,饮乎其器,以耳目之志,可以观酣容”(《礼记·表记》)。

2. 为何: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什么”、“为何”等。

例如,“学之所以为学也,为何事哉”(《庄子·掌故》)。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一、实词的概念和分类实词是指能够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按照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种类型。

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种。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种。

4.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和地点副词等几种类型。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不能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或标点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几种类型。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位或时间的词语。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间、之”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语。

常见的连词有“和、与、或、但、然而”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标示词的词类、词义关系或语态等的词语。

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吗、了”等。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

常见的语气词有“不、了、啊、呢、吗”等。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概述。

实词直接表示实际意义,而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如: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2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其一犬坐于前(《狼》)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 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
1今肃迎操,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
结)

(一)代词
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他们) 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虚词及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总结整理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虚词及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总结整理

部编版七上文言文重点虚词及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之一、 1 .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 + 之 + 名词定语 + 者。

如:夫君子之行2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 + 谓语 + 名词 + 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 .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 .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谓语动词 / 介词。

如:何陋之有5 .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形容词。

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 + 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曲肱而枕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夫君子之行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 + 之 + 名词定语 + 者。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形容词。

因往晓之,晓之者曰复投之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下车引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左将军王凝之人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音节助词。

用来凑足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于闻之于宋君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于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则】(一)连词1 .连词,表示因果。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随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⑶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1.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二“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六、乃3.副词(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可译为“于是”、“才”、“就二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岳阳楼记》)4.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5.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二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十七、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虚词是指在文章中,没有实际含义但是起到将句子连贯、语义完整的词语。

常见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包括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以及叹词等等。

下面就对于初中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说出更优美流畅的中文。

一、副词副词主要表示一些状态、动作的程度,或者引导出一些状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前面或者后面。

比如:“清辞丽曲,余悦其中。

”这句话中的“余悦其中”,其中的“余”就是一个副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悦”。

二、介词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者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在时间、方位、目的等方面的位置。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中的“之”就是一个介词,用来连接前面的名词“鸿鹄”,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连词连词主要有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种。

并列连词用来连接两个独立的部分,而从属连词用来连接一个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关系。

比如:“曰春者,天之始也。

”这句话中的“也”就是一个并列连词,用来将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连接起来。

四、助词助词主要用来支持前面的词语,比如用来表示主语、宾语、状语、谓语等等。

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中的“而”就是一个助词,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句子。

五、叹词叹词主要用来表达一些情感,比如惊讶、赞叹等等。

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达感叹之情。

比如:“哀哉,壮士殁!”这句话中的“哀哉”就是一个叹词,用来表示哀痛之情。

总之,以上就是初中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的整理和归纳。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虚词,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一、之
1、代词,译成:他(她、它)们
一老河兵闻之人皆吊之
2、翻译成:的
其反激之力其邻人之父亦云然则天下之事
二、其
1、代词,翻译成:他的(她的、它的)们的
弗食,不知其旨也其子曰大亡其财而折其髀
2、表语气:表推测,翻译成“大概”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根据”等。

例:可以为师矣(凭借)
2、“以”和“为”组合,翻译成“认为”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四、而
l.表示并列,相当于“并且”、“又”、“和”或不译。

如:学而时习之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可是”、“却”。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学而不思则罔。

3、而疑邻人之父
五、虽
1、译成:“即使”
例:虽有嘉肴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则天下之事
2、在形容词尾,翻译成“……的样子。

(单个字翻译,整个句子不翻译)
例:公欣然曰
七、为
1、介词“对、向、为了、因为、给替”例:为人谋而不忠乎(给、
替)
2、介词(相当于“被”,也可以与所连用):如: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动词:翻译时候,根据上下文翻译成动词,如:成为做
如:可以为师矣(做)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形成)
4、是如:众服为确论
九、乎
语气词“吗”(一般用在句未):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十、尔
你,你们。

例: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十一、乃
1、译成:“就”“才”“这个”“于是”如:去后乃至
十二、“于”的用法
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在……方面”“到”“从”“自”。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
②果得于数里外(在)
③山门圮于河(在)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重点归类梳理
一、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翻译
1、尊君在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十有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兑命》曰:“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曳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
过中不至( ) 弗学,不知其善也( )
1、不
2、学
尊君在不( ) 学学半( )
如是再啮( ) 宋有富人()
3、如
4、富
如其言( ) 家富良马()
暮而果大亡其财()大雪纷纷何所似()
5、亡
6、何
马无故亡而入胡()此何遽不为福乎( )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不亦乐乎()
8、乐回也不改其乐()
7、将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不筑必将有盗()
9、故温故而知新()如是再啮()
故曰()10、是则是无信()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非木杮()
11、善择其善者而从()
有善术者()12、耳渐沉渐深耳()
不知其善也()六十耳顺()
三、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今义()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今义()
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今义()
其邻人之父亦云古义()今义()
死者十九古义()今义()
天雨墙坏古义()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省吾身古义()今义()盖石性坚硬古义()今义()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义()今义()
是非木杮古义()今义()
四、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 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
棹数小舟__________ 岂能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
智子疑邻__________ 饭疏食饮__________
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___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
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但只其一__________
五、重要句子翻译
1、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车引之,元芳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有嘉肴,弗学,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然则天下之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成语(掌握其含义)
《论语》温故知新三十而立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虽有嘉肴》教学相长
《智子疑邻》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焉知祸福)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