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寒柳诗的古典今典分析_瞿子栋

合集下载

大史家陈寅恪,晚年为何写《柳如是别传》,干嘛专为一妓女立传?

大史家陈寅恪,晚年为何写《柳如是别传》,干嘛专为一妓女立传?

大史家陈寅恪,晚年为何写《柳如是别传》,干嘛专为一妓女立传?王国维为何颐和园自沉,与陈寅恪何以会写《柳如是别传》,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史学界两大谜团。

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尤其是陈寅恪的这段晚年公案,更牵动人心,也更让人猜疑。

现代中国的头号史学家,垂老之年,竟然焚膏继晷专为一无关中国历史大痛痒的妓女立传,怎么说都是一件反常之事。

要知道,陈寅恪这人,是余英时所说的“学术史中心人物”,从他“出道”到生命终结,一直都是当时那个时代最受瞩目的学者,主角光环基本伴随着民国始终(1949)。

正如当时的学界大佬傅斯年推诚至予的月旦评,“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氏是可以推倒一世的学林豪杰。

他的同时代的学者同行,对他寄望最殷,几乎都毫不怀疑,以这个人的才华和学识,完全可以超越钱大昕、赵翼等人的境地,“成效当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再创辉煌,写出经天纬地足以流芳百世的著作来。

结果,一代大师,贡献出来的压卷之作,竟然是一部妓女之传,基本是让当时所有人错愕的。

《柳如是别传》,1953年属草、1963年竣稿,为陈寅恪封刀之作何以会如此诡异,中国学者在这件事情上耗费了巨大的心力,也写出了连篇累牍的研究文字,试图去破解这两个历史迷思。

但至今,也始终莫衷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遂成为永远的“悬案”。

我们现在所能揣测的是,为柳如是作传,不仅世人不能理解,可能也是超出陈寅恪本人正常的的写作计划的。

早年,陈寅恪的治学用心,按他给《学衡杂志》投书时的记述,是要用西方科学之方法,开展中文和藏文的比较研习,并对佛教经典的误读作出勘正。

为此他到处留学,也遍学诸多外语,就是为此作储备。

留学国外诸大学,不要学位,专意读书之时回国以后,因为资料的缺乏,他逐渐放弃这一学术方向,加上家国危亡的刺激、文化沦灭的隐忧,遂有了写一部中国通史的抱负。

可以说,《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作,都是这一理想的操练。

书名称之为“稿”,固然是谦虚,可也确实只是他小打小闹的准备。

陈寅恪寒柳诗的古典今典分析

陈寅恪寒柳诗的古典今典分析

“ 事类 者 ,盖 文章之 外 ,据事 以类义 ,援 古 以证
今也” ,刘 勰之所 谓 “ 事类 ” ,即诗文 中的典故运 用 。
用 典 ,也称 用事 ,是 中国古典诗 歌传统 中重要 的组成
部分 。用 典的 出现 是文化 积累的必然 结果 ,从 先秦 屈
原始 ,历 经汉代大 盛 与南 北朝的极 端化发展 ,到 了唐 宋, 诗人 在总 结前人经 验 的基础 上 已经 将创作 中 的用 典作 为一种 自觉 的行为 ,如 “ 韩退之 自谓 ‘ 窥陈编 以 盗窃 ’ ,柳子 厚 自谓 ‘ 好剽取 古人文 句 ,以 自娱 乐 ’ ,


中国古代 诗歌 用典与寒柳 诗
诗歌发 展到宋代 ,学 问化 的倾 向达 到顶峰 ,时人 以 “以文字 为诗 ,以才学 为诗 ,以议论为 诗 ”称之 ,
学 问成 了宋诗创 作审美风 格 的重 要组成 部分 。 宋朝 的 诗人们 以学 问修养 为底 , 尚理好 议 ,推 崇 韩愈 ,‘ ‘ 远 师六经 ,近 师吏部 ” ,后 又在 苏轼 、王安石 等人 的倡
瞿子栋
( 华东师范大学 思勉人 文高等研究院 上海 2 0 0 2 4 1 )
摘 要 :陈寅恪 先 生创 作 的诗歌 世称寒 柳 诗,作 为 中国近 现代 以来最 出色 的史学 家之 一 ,寒 柳诗 中包 孕 l 『许多的 典故 , 尤
其是 古典 与今典 的综 合运用 , 更使得寒 柳 诗达到 了诗 歌用 典的 高超境 界 。本 文便 溯 中国古 典诗歌 中的用 典传 统而 F,从陈
导下尊 杜学杜 。宋诗 在先后 以韩愈 、杜 甫为文学 典范 的过程 中 ,接 受 了其 “ 以才 学为诗 ”的做法 。后 至清
末年 间,经程 春海 、祁隽藻等 人倡导学杜 学韩 ,以 及 曾国藩倡 导学 山谷诗等 以纠 诗坛甜 熟浅滑之 弊 ,“ 宋 诗运 动 ”大兴 ,同光 体蔚然 成风 ,“ 同光 体者 ,余戏

陈寅恪的主要著作

陈寅恪的主要著作
《陈寅恪集(13种套装14册)(繁体竖排版)(精装) 》内容简介:
一、所收内容,已发表的均保持发表时的原貌。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寅恪卷》是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 书,作者是陈寅恪。
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特定时代学术精英的 活动,往往蕴藏着超越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处在世纪转换之际的中国, 迫切需要在鉴往知今当中,获得富有前瞻性的思考。肇始于1900年左右的 中国现代学术,在方法上吸收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新观念,并开始中西学 术的交流与对话。学者们在认定学术本身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学术独立 的自觉要求。从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发端之重要标志的严复译著起,一大批 学者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建构了弥久不变和与时俱新的双重品格,具 有开辟意义和示范作用。这些经典著作,辉耀于中国学术璀璨的天穹,成 为今日学子捕获学思灵感的重要源泉。
《陈寅恪诗笺释》是200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文 辉。
《陈寅恪诗笺释》内容简介:陈寅恪诗是陈寅恪研究中最有意趣的课 题,透露出陈氏专业学术背后的精神世界,既是陈氏本人的“心史”,也 可视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心史”。不仅如此,陈诗还是一位最擅 长“以诗证史”的学人的“诗史”,是一位有充分史学自觉的通儒对现代 历史的观照和理解,代表了他那个古今纠缠、文化与政治交织的思想世界。
围绕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讨论和争论,三、四十年代即已展开。进入八 十年代后达到一个高峰。迄今为止。海内外已举办五次大型国际研讨会, 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与著作,“冯学"已俨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陈 寅恪,于1941年间在香港完成。此书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精辟的论述, 综观全史,上溯西晋、南北朝与隋世,下讫唐以后之变化。本书系著名历 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 作。该书在20世纪40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寅恪文集》。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别传》一书为陈寅恪晚年最后一部大部头著作。

写作时间是1953年到1963年,在这前后,各种运动频繁,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反右和后面的十年浩劫,陈寅恪是受冲击比较大的学者之一,他甚至决定不再授课,并且在这期间通过汪篯笔录,陈述了著名的《对科学院的答复》,其中观点不但在当时令人震惊,即便放到今天也一样震撼。

当时的形势是,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旧学眼看着就要彻底废弃。

虽然这不能全归因于当时的一二十年。

实际上,从晚清各种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旧学就越来越“不受待见”,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尽管一直被否定,完全断绝似乎还是不可能,且民国学者确实在学术上探索着一条融合中西的新路。

只是在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前夕,形势没有这么乐观。

而对传统学术有着深刻理解的陈寅恪想到的更远。

他面临的问题不是留在大陆还是前往香港或台湾,也不是哪家哪姓的天下某某个人的得失。

他的关注是如何让自己深信不疑的传统学术续命并流传。

这是《柳如是别传》的大背景,也是陈寅恪的寄意所在。

旧文化怎么保存,并能在未来复活复兴?以陈寅恪最后留下来的著作看,最关键的就是十个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十个字为什么重要?为什么成了其学术精华的提练?这要从1927年的王国维(静安)之死说起。

相对南冠泣数行1927年6月2日(阴历五月初三),王国维十分平静地投于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他在遗书中交待,“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

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

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能谨慎勤俭,亦必不致饿死也。

”此遗书写得冷漠又饱含情愫,只有绝望到极点才会如此简单明了交待后事。

遗书中所提到的“陈、吴”,陈就是陈寅恪,吴是指吴宓(雨僧)。

可见王国维对陈、吴的信任,以及与他们的关系。

而这三个人可能是当时清华国学院最有精神共鸣的三人。

此前,王国维和陈寅恪之所以答应到清华国学院授课讲学,正是吴宓的功劳和推动。

当初西装革履的吴宓去请著名遗老王国维,王国维内心迟疑,他觉得如此西化的年轻人与自己道不相同,并不打算就聘。

2020年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

2020年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

2020年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师陈寅恪作文,大家好好阅读!【国学大师陈寅恪】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

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

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

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

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

”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

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时,刚刚年满36岁。

陈寅恪诗歌解读

陈寅恪诗歌解读

陈寅恪诗歌解读【原创版】目录1.陈寅恪简介2.陈寅恪的诗歌创作特点3.陈寅恪诗歌的主题内容4.陈寅恪诗歌的艺术价值5.结语正文陈寅恪,字仲舒,号后庭,广东番禺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东方之耀”。

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文学创作方面,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我们研究和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陈寅恪的诗歌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寅恪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多创作于我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其次,陈寅恪的诗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同时,他的诗歌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陈寅恪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豪放、激昂的诗风,也有柔美、婉约的诗句,表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陈寅恪诗歌的主题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达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渴望。

在陈寅恪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强烈渴望,如《夜泊牛渚怀古》等。

其次,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陈寅恪的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如《哀江南》等。

再次,表现对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

陈寅恪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的诗歌作品也表现了对学术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如《赠刘叔雅》等。

陈寅恪诗歌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为我们研究和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再次,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知不知斋主:陈寅恪七律一首及其他

知不知斋主:陈寅恪七律一首及其他

知不知斋主:陈寅恪七律一首及其他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陈寅恪七律一首及其他作者:知不知斋主冬日偶翻《陈寅恪集·诗集》,读到一首七律,乃有感于民国大才子兼大汉奸黄浚(字秋岳)之才,词工藻美,情痛意深,录如下: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笔记》深赏其《游旸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当年闻祸费疑猜,今日开编惜此才。

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

荒山久绝前游盛,断句犹牵后死哀。

见说旸台花又发,诗魂应悔不多来。

花随人圣庵,即黄秋岳给自己书斋取的斋名。

以斋名称其主人,是古来文士习惯。

《花随人圣庵笔记》,实为《花随人圣庵摭忆》,是黄秋岳撰写的有关清末民初名士胜流的轶事掌故,兼及北京的一些名胜。

比如诗题中提及的“旸台山”就是北京西郊的凤凰岭阳台山,历来是北京春天赏花的胜地。

《游旸台山看杏花》实际上是黄秋岳在《花随人圣庵摭忆》第二十一则中录的一首自作七律,文词也挺美,值得抄录于此一并欣赏:旧京无梦不成尘,百里还寻浩浩春。

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

山含午气千塍静,风坠高花一晌亲。

【塍,畦】欲上秀峰望山北,弱毫惭见壁碑新。

据寅恪先生挚友吴宓《吴宓日记》,寅恪先生极赏此诗颔联:“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

”感动之深,以至于专为它写了这首七律。

以上是背景,下面赏析寅恪先生这首七律。

此诗作于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时寅恪先生已返回清华园。

首句“当年闻祸费疑猜,”指黄秋岳因通敌罪于1938年被国民政府枪决,为抗战首例汉奸案,当时很轰动,自然也有很多人不信,寅恪先生也在其中,故曰“费疑猜”。

次句“今日开编惜此才。

”“开编”,即指阅读《花随人圣庵摭忆》,“惜此才”者,才人惺惺相惜之意也。

近二十年后(1965-1966年间),寅恪先生还在其《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中重提此律,并云:“秋岳坐汉奸罪死,世皆曰可杀。

然今日取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称上品,未可因人废言也。

”颔联“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

陈寅恪与寒柳堂———“寒柳”考释

陈寅恪与寒柳堂———“寒柳”考释

陈寅恪与寒柳堂———“寒柳”考释王 嘉(广东美术馆 广州 510100)国学大师陈寅恪对“寒柳”情有独钟。

论文集名为《寒柳堂集》,诗文集为《寒柳堂诗稿》,自撰家史为《寒柳堂记梦》。

然对于“寒柳”典故,以及“寒柳”与陈寅恪的关系,历来缺乏研究。

笔者多方考证,认为当从《柳如是别传》,确切而言,从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谈起。

《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一生最大且最后一部著作。

全书以钱柳姻缘为核心,以明末清初江南社会为背景,共85万字。

陈氏在《柳如是别传缘起》提到:“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目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抵,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

”柳如是致力于复明运动,其思想行为合乎儒家三纲六纪之义,即维护民族文化精神,此与陈寅恪一贯强调文化应该“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相吻合。

胡守为先生指出这正是陈寅恪穷10年之力为柳如是作传的主要原因。

结合陈寅恪撰《柳如是别传》的文化动因,亦可见陈氏与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的密切关系。

柳词全文如下:“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纵绕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帘低语。

”这首词曾得到陈氏心仪和厚赞,被陈氏称为明末最佳词,“非几社、复社胜流可望”〔1〕。

在《柳如是别传》里占有相当篇幅。

这首词写于明崇祯12年,柳如是22岁。

尽管它是应和陈子龙《上己行》诗意而作,尚未直接关涉钱柳姻缘,但柳如是在“寒柳”中蕴含的冰雪之才和借景感怀之意,已不再是单纯描绘“垂柳无人临古渡,娟娟独立寒塘路”的寒柳,而是柳如是在写自身,写自身内心真实的感受。

可以说,“寒柳”是柳如是的化身和写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5期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10月V ol.30 NO.5Journal of Pingxiang College Oct.2013陈寅恪寒柳诗的古典今典分析瞿子栋(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 200241)摘 要:陈寅恪先生创作的诗歌世称寒柳诗,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出色的史学家之一,寒柳诗中包孕了许多的典故,尤其是古典与今典的综合运用,更使得寒柳诗达到了诗歌用典的高超境界。

本文便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传统而下,从陈寅恪寒柳诗中的古典今典入手,从而分析其诗中的心灵变化与复杂情思,进而窥探寒柳诗的艺术特征。

关键字:陈寅恪;寒柳诗;古典今典;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49(2013)05-0052-05一、中国古代诗歌用典与寒柳诗“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刘勰之所谓“事类”,即诗文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也称用事,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用典的出现是文化积累的必然结果,从先秦屈原始,历经汉代大盛与南北朝的极端化发展,到了唐宋,诗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将创作中的用典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如“韩退之自谓‘窥陈编以盗窃’,柳子厚自谓‘好剽取古人文句,以自娱乐’,欧阳永叔亦自谓‘好取古人文字,考寻前世以来圣君子之所为,时亦穿蠚盗取,饰为文辞,以自欣喜’”。

前代的古事古人古语与经典,甚至是诗人当时的事件、人物、言语,都是用典取材的来源,“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因此用典是诗歌重学问的必然结果。

“自卿渊已前,多才而不课学,雄向以后,颇引书以助文”,而以学资才,方能“主佐合德,文采必霸”。

职是之故,“将赡才力,务在博见……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众美辐辏,表里发挥”,诗人只有重学博览,才可以熟悉各种典故,以在诗歌造语间游刃有余,使诗歌之言,文辞之意在与典籍、故事的历史关联中,通古典雅而有书卷气。

诗歌发展到宋代,学问化的倾向达到顶峰,时人以“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称之,学问成了宋诗创作审美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的诗人们以学问修养为底,尚理好议,推崇韩愈,“远师六经,近师吏部”,后又在苏轼、王安石等人的倡导下尊杜学杜。

宋诗在先后以韩愈、杜甫为文学典范的过程中,接受了其“以才学为诗”的做法。

后至清末年间,经程春海、祁隽藻等人倡导学杜学韩,以及曾国藩倡导学山谷诗等以纠诗坛甜熟浅滑之弊,“宋诗运动”大兴,同光体蔚然成风,“同光体者,余戏目同、光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也”。

同光体主要分为两派,其中声势最隆的是赣派,取法杜甫、韩愈、孟郊、李贺与黄庭坚,以陈散原为首,作诗避熟避俗,用典使字戛戛独造,“陈散原先生,则万口推为今之苏黄也……尝言‘诗必宗江西,靖节、临川、庐陵、诚斋、白石皆可学’……早年专事韩黄……又兼有杜陵、宛陵、坡、谷之长……生新奥折,归诸稳顺……思深理厚,尚不失自家面目”,时人语之为“及时雨宋江”,赞曰“见一善,尝挂口。

退而视之无所有。

江湖上,归恐后。

阅世高谈辟户牗。

撑肠万卷饥犹餍,脱手千诗老更醇。

双井风流谁得似,西江一脉此传薪”,甚至以“凿开鸿蒙。

手洗日月,杜陵而后,仅收稿日期:2013-09-23作者简介:瞿子栋(1990-),男,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江南学。

有散原”称之,其诗坛地位可见一斑。

陈寅恪的尊人便是陈散原,其祖父更是清末重臣陈宝箴,亦素有文名。

陈寅恪自幼受家学熏陶,后更是学贯中西,为当世大儒,其作寒柳诗,承父祖之学,并出入唐宋,用典造境,皆殊于世,为人所不及。

尤其是关于用典,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曾有所语,“凡诠释诗句,要在确能举出作者所依据以构思之古书,并须说明其所以依据此书,而不依据他书之故。

若仅泛泛标举,则纵能指出最初之出处,或同时之史事,其实无当于第一义谛也”,此即使“以文证史”的方法,在《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书杜少陵哀王孙诗后》、《庾信哀江南赋与杜甫咏怀古迹诗》等著作或论文中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柳如是别传》中,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把这一方法推向了集大成的境界。

陈寅恪以“文史互证”为学术方法,更以“融典入诗”为作诗方法。

观寒柳诗,由于诗人陈寅恪知识储备的丰富和学问修养的深厚,其中典故不胜枚举。

诗中用典,即是诗人将一时之感受孕于一典之使用,以求“异代之知音”也。

吴宓以“典似玉溪”称寒柳诗,可见陈寅恪于寒柳诗用典当中对玉溪生的效仿。

玉溪是晚唐大家,其诗以含蓄婉约著称,有时一诗当中,典故竟达五六处,故浦起龙曾以“可注不可解”称之,元遗山也以“恨无郑笺”语之,寒柳诗中亦多此类,故解寒柳诗时,解其用典成为关键。

“诗写性情,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此后代诗人不得不用书卷也”,诗中用典,即“借彼之意,写我之情”,在诗、典融通中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

中国古代诗人用典出处极多,典籍中的古诗、古事皆可入典,故典故量既博赡,法又广妙。

反观寒柳诗,撷取典事运用于诗句当中,既不涩辟,又有点铁成金之术,借他人之酒杯浇一己之块垒,浑融无迹,于纵横之间,将古典与今典结合使用,使内容集中,诗味悠长。

职是之故,从寒柳诗中随处可见的古典与今典分析入手,将有利于窥探诗人包孕于其中的心灵感受和复杂情思,从而进一步探究寒柳诗的艺术特征。

二、寒柳诗中的古典与今典所谓“古典”,即古代之典。

古典由于其的广泛流传度,因此在运用中也经常会自身进行调整以适应文本表达,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典便可以有“五斗米”、“折腰”、“彭泽令”等不同表述,一般都不会影响读者对古典的理解。

古典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最喜欢用的典故,在论辩或者著作中旁征博引,既可以引前人之言以为证,增强说服力,又可以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典雅,文质彬彬。

所谓“今典”,相对“古典”之古代之典,即今日之典,乃是作者创作作品的具体历史环境中的人、事、物、语。

中国文人对今典的重视古已有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都是对认识、解读今典的强调,因为只有了解了今典方能知人论世,而以意逆志的关键也在于对当事人今典知识的储备。

陈寅恪是近代以来对古典今典最为强调的学人,也是在古典诗文的古典今典研究领域最有发覆的大家。

今典,也就是今事,即当前之事,“融古典今事为一”是陈寅恪特创的解诗方法之一,《读哀江南赋》、《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著作都是他特色治学方法下的成果。

“自来话释诗章,可别为二。

一为考证本事,一为解释辞句。

质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当时之事实。

后者乃释古典,即旧籍之出处”,此为陈寅恪对古典今典之自述。

古典出处的追溯并非越早越好,关键在于要与今典切合,并且解释为何取此古典以入诗文,只有古典今典相互阐发才能得其中三昧。

古典不是不泛泛“出典”,今典亦不是泛泛之时事,皆须与创作时之人、事、地紧密结合,如此的“古典今典”之法贯穿了陈寅恪独特的解诗路径,同时,这也是陈寅恪借以浇一己之块垒的寒柳诗之作诗方法。

(一) 寒柳诗中的古典运用作为史学大家的陈寅恪,在其寒柳诗中运用得最多也就是古典,无论事典还是言典,都是信手拈来,随意挥洒,以达己意,兼抒己情,如“越鸟南枝无限感,唾壶敲碎独悲歌”(《甲辰五月十七日七十五岁初度感赋》,1964年)等,遍地皆是。

“解释古典故实自当引用最初出处,然最初出处实不足以尽之,更须引其他非最初而有关者以补足之,始能通解作者道辞用意之妙”。

关于古典的出处,当然是越早越好,但是解诗必须还要以其他出处为辅佐,即一并考虑典故的多处出处。

职是之故,以义宁之法解义宁寒柳诗中所用之古典亦当如是,如“天赋迂儒自圣狂”(《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毕业生赠言》,1929年)一句,其第一出典为高适《酒后赠张九旭》“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高诗为赠诗,与寒柳诗该句所言相同,且出典较早,诗人陈寅恪以此为出典有“醉后语”之意,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 ・54・乃为自谦,故十分贴切。

然仅以高诗为出典尚不够,应继续“引其他非最初而有关者以补足之”,故黄庭坚《再次韵寄子由》“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为第二出典,虽然此句为山谷诗之尾联,点出了“儒生自圣颠”之语,但更应扩散到该诗的颔联与颈联,山谷此诗颔联与颈联其云“骐驎堕地思千里,虎豹憎人上九天。

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乃是山谷鼓励子由应立志高远、自命杰出而不可自辱,因为诗人陈寅恪作该诗乃是对北大学子的毕业赠诗,青年者,国之未来也,故如此出典,十分贴合对诗人学子们的殷殷期待。

文廷式《春日广州作》“一室儒生自圣颠”为第三出典,文廷式为晚清维新派重臣,该诗语点明了诗人陈寅恪赠诗对象为“一室儒生”,如此一句寒柳诗,却有三个出典,三个出典相互重叠,将此诗的性质、诗人的自谦、诗人的期待与诗人的赠诗对象一一蕴含其中,于绵长的诗味中,诗人深厚的用典功力可见一斑。

寒柳诗中多处出典可以重叠、补充一个典故的意义,但其在用典中也可以同一出典有不同意思,或者同一典故有相反或不一致的几个出典,这些同一出典不同意思和同一典故多处出典意思相异却都并存于诗歌之中,也是对诗意的一个扩充,如“灰劫昆明红豆在”(《咏红豆》,1955年)中“昆明”用“昆明劫灰”之典,“劫灰”乃是汉武帝仿滇池开凿昆明池所发现的煤灰,后问之胡僧,言为“劫灰”,此为第一出典;再者该诗有序,云“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故该句“昆明”的第二出典乃是“昆明红豆”,指的便是诗人当年于昆明购得钱氏红豆之事,此为诗人撰《柳如是别传》之缘起。

由此可见“昆明”一语有两处出典,二者相异,然又并存于同一典故。

寒柳诗中运用大量古典,有时候典故的字面意思十分隐晦曲折,不仅要通过其中包含的一致、相异、多义等意义来解释,更需要在解诗之时尽量全面掌握材料,深入作诗环境,以心比心,才能对诗中深意有所发覆,因此有人甚至循此路径时提出以“暗码系统”解寒柳诗。

如“枯兰衰柳终无负,莫咏柴桑拟古篇”(《题〈初学集〉》,1954年)首先反用故里为柴桑的陶渊明《拟古九首》“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之句,言“无负”;其次又在“枯兰衰柳”字面中暗扣“柳如是”之柳,《初学集》乃是钱谦益之诗文集,此处于《题〈初学集〉》诗中以柳寓姓,言“枯兰衰柳终无负”,亦是谓柳如是最后从钱氏而死,是不负也。

此处如不联系诗人陈寅恪对“钱柳因缘”之考证、诗释,亦无从推敲也。

由上述可见寒柳诗在古典运用中,既以多处出典重叠诗意,又将不同意义包含其中以扩充诗意,还在字面之下蕴含婉曲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