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
《虽有嘉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虽有嘉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虽有嘉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②教学相长也。
译文: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参考答案1.①味美②zhǎng 促进,提高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②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相互提高的'。
3.教学教学相长4.嘉肴,至道,教学相长【参考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

《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虽有佳肴》练习(含答案)一、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______________ 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专著。
{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1用“ /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请划三处(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请划两处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 学学半()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 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 ⑥虽有至道()⑦教学相长.()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⑩然后能自.反也( )(11)然后能自强.((12)学学半()其此之谓乎()4?古今异义。
虽有佳有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本文在开头先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类比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____ 和______ 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最后又引用“ _______________ ”来深化强调论点。
虽有嘉肴阅读试题及答案

虽有嘉肴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与“嘉肴”意思最接近的是()。
A. 佳肴B. 佳话C. 佳音D. 佳酿答案:A2. “虽有嘉肴”中的“虽”表示的是()。
A. 虽然B. 即使C. 尽管D. 虽然但是答案:B二、填空题3. 在“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中,“弗食”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不吃4.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出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即使有美味佳肴,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
三、简答题5. 请简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
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价值。
四、阅读理解题6.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1)“至道”指的是什么?答案:至道指的是最高的道理或真理。
(2)“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答案:“教学相长”意味着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
五、论述题7. 结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句话,谈谈你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又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
因此,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3篇《虽有嘉肴》作业(含答案)

第13篇虽有嘉肴一、[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不知其.善也其:(2)然后能自强..也自强:(3)教学相长.也长:(4)但.爱鲈鱼美但: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虽有嘉肴》中,“不知其旨”的原因是“”;《江上渔者》中,“江上往来人”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 《虽有嘉肴》和《江上渔者》都写到了美食(嘉肴和鲈鱼),二者的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6分)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③目④,及其久也,相说⑤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逸:安乐,闲适。
②庸:功劳。
③节:树木枝干交接的地方。
④目:木材上的疖子。
⑤说:同“脱”,解脱。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教然后知困.困:(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3)及.其久也及:(4)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教学相长也。
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

《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虽有佳肴》练习(含答案)一、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请划三处(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请划两处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其.此之谓乎()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学半古义:()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虽有佳肴》练习参考答案一、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学记》或(《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虽有嘉肴》阅读试题及答案

《虽有佳肴》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虽有佳肴》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
“嘉肴”,美味的鱼肉。
“嘉”美好。
“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
“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虽有嘉肴》阅读练习及答案(一)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12分)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4分)(1)虽有佳肴 (2)不知其旨也(3)学学半 (4)不知其善也1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D、教然后知困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4、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虽有嘉肴》练习题及答案

《虽有佳肴》练习题及答案:1、本文选自《》,《》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_编纂的。
2、解释加点词语:①虽.有佳肴(),弗②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⑥其.()⑦善.()也。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⑨困.()。
知不足,然后能⑩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⑾自强......()也。
故曰:⑿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⒀学.()学半”,⒁其.()此⒂之.()谓乎?3、翻译重点句子:①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5、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证的?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什么不同?答案:1、《礼记》,《礼记》,儒家,戴圣2、①即使②名词用作动词,吃③代词,代佳肴④味美⑤最好的道理⑥代词,代至道⑦好处⑧所以⑨困惑⑩自我反思⑾自我勉励,奋发图强⑿教学和学习互相促进⒀通假字“斅”读xiào ,教导⒁表推测⒂宾语后置的标志3、①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②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③知道困惑的地方,然后就能自我勉励,奋发图强④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⑤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⑥教别人,战自己学习的一半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4、一、实践出真知;二、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5、教学相长;作者运用设喻类比的手法,从“虽有佳肴”引伸到“虽有至道”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引申到教与学,论证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并引用《兌命》进一步论证“教”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

《虽有嘉肴》练习(含答案)一、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该。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请划三处(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请划两处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其.此之谓乎()4.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古义:()今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学半古义:()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四、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五、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虽有佳肴》练习参考答案一、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学记》或(《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佳肴》练习(含答案)一、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请划三处(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请划两处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其.此之谓乎()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学半古义:()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虽有佳肴》练习参考答案一、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学记》或(《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jiá)(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促进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其.此之谓乎大概,表示推测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本文在开头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再从教和学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又引用“学学半”来深化强调论点。
“语文实践活动——爱读书,爱思考”。
(6分)4.步入初中的大门,意味着成长的又一个重要时段开始了。
生命每一个成长的时段都不可重复,不可替代,不要把初中的学习仅仅看成是为未来做准备,很多美好的事物只能在初中阶段才能有最深的感悟,很多优秀的品性只有在初中阶段才能养成,错过便是一辈子的遗憾。
而读书和思考对于你们初中时段的成长意义重大。
推荐一本书,并说说你阅读这本书的体会。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仿写例句,谈谈你对思考的关系的理解。
(3分)思考好比知识大海上的明灯,让人不会迷失方向;思考好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贵的捐赠⑴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
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险险逃生出来。
⑵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
在这些人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她那只有四五岁的女儿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⑶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话:“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
你再瞧这件衣服,这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你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⑷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 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见女儿半天不吱声,她便问:“你有最好的东西吗?咱们能不能换一下,不捐这破了缝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⑸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⑹停了几秒钟,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 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代她的母亲回答:“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
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⑺我们一道进了那个车库。
当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当小女孩的母亲奉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时,小女孩这才开了口。
她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然后,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
你以后有妈妈了。
” 说完这一句,她的眼泪就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⑻我终于明白了……⑼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
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
你别告诉翔子,偷偷的让我亲一下好吗?”⑽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
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满脸都是幸福而骄傲的神情。
我的眼睛也潮湿了,为这小女孩,更为他的母亲。
⑾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
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
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1.为什么说小女孩的捐赠是最为高贵的?(2分)2.第⑾断划线句子中“爱的种子”具体指什么?(3分)3.文章对小女孩的神态描写尤为传神,请你摘抄一处并作简要赏析。
(3分)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5.第⑻段说“我终于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将省略的内容补出。
(5分)高贵的捐赠⑴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
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险险逃生出来。
⑵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
在这些人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她那只有四五岁的女儿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⑶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话:“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
你再瞧这件衣服,这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你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⑷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 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见女儿半天不吱声,她便问:“你有最好的东西吗?咱们能不能换一下,不捐这破了缝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⑸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⑹停了几秒钟,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 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代她的母亲回答:“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
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⑺我们一道进了那个车库。
当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当小女孩的母亲奉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时,小女孩这才开了口。
她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然后,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
你以后有妈妈了。
” 说完这一句,她的眼泪就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⑻我终于明白了……⑼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
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
你别告诉翔子,偷偷的让我亲一下好吗?”⑽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
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满脸都是幸福而骄傲的神情。
我的眼睛也潮湿了,为这小女孩,更为他的母亲。
⑾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
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
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