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超敏反应

合集下载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一、概念Ⅰ型超敏反应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故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allergy)。

Von Pirquet 提出变态反应一词,意指机体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所出现的改变了的反应。

Richet和Portie 将因多次注射动物抗血清所引起的异常反应称为过敏症(anaphylaxis),以示与保护性反应(prophylaxis)相区别。

1921年Prausnitz将其好友Kustner对鱼过敏的血清注入自己前臂皮内,一定时间后将鱼提取液注入相同位置,结果注射局部很快出现红晕和风团反应,他们将引起此反应的血清中的因子称为反应素(reagin)。

这就是著名的P-K试验,动物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PCA)其原理就是P-K试验。

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变态反应的皮肤试验也由此衍生而来。

1966年ishizaka发现并证明IgE抗体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至此历经45年之久终于揭开了反应素的化学本质。

嗣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特异的体外诊断方法和变反原纯化技术等领域均获得蓬勃发展。

(一)变应原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

多数天然变应原的分子量为1万~7万道尔顿。

分子量过大不能有效地穿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而分子量过小难以将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两个相邻近IgE抗体及其受体桥联起来,因而不能触发介质的释放。

引起变态反应的重要变应原有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两大类。

1.吸入性变应原广泛存在于大自然界中,预防接触吸入性变应原较难。

(1)种类繁多的植物花粉:花粉产量大,授粉期长,质轻,粒小,致敏花粉多属风媒花粉。

花粉的播散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在北美豚草(Ragweed)是主要的致敏花粉,我国北方地区秋季主要致敏花粉是野生植物蒿属花粉。

一型超敏反应实验报告

一型超敏反应实验报告

一型超敏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型超敏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了解一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型超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它的发生机制是抗原刺激后,
人体免疫细胞分泌大量IgE抗体,IgE抗体结合到次生组织细胞表
面的FcεRI受体上,刺激次生细胞释放大量过敏介质,包括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等,这些过敏介质导致局部组织的炎症
反应和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

三、实验步骤:
1. 提取小鼠血浆中IgE抗体。

2. 制备抗原与IgE抗体结合,用以刺激小鼠体内的免疫细胞。

3. 检测小鼠血清中组胺等过敏介质的浓度变化。

4. 观察小鼠的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发痒、恶心、呕吐等。

四、实验结果:
1. 实验组小鼠在抗原刺激后,血清中IgE抗体和过敏介质的浓
度明显升高。

2. 实验组小鼠出现了典型的过敏反应症状,如呼吸急促、发痒、恶心、呕吐等。

五、实验结论:
一型超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它的发生机制是IgE抗体与抗
原结合后,刺激次生组织细胞释放大量过敏介质,导致局部组织
的炎症反应和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

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地模拟
了一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并观察到了过敏反应的典型症状。

这为
研究一型超敏反应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防治原则

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防治原则

I型超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I型超敏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

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数秒到数分钟内出现症状,如皮肤瘙痒、红肿,呼吸道阻塞、窒息、咳嗽、喘鸣音等。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其次,I型超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某些人群体内存在着对某种物质过敏的遗传基础,如花粉、尘埃、牛奶、花生、海鲜等。

对这些个体接触过敏原后,I型超敏反应容易发生。

此外,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如青霉素、普鲁卡因、苯唑青霉素等。

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速发型的过敏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防止I型超敏反应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原则:首先,避免接触过敏原。

对于已知过敏原,患者应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例如,有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应减少户外活动,有海鲜过敏的患者应避免食用海鲜等食物。

其次,药物防治。

对于可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药物,在使用前应进行过敏测试。

对于已经发生过药物过敏的患者,医生应考虑使用替代药物或改用其他药物。

对于速发型过敏反应,可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

此外,抗组胺药物的应用也是防治I型超敏反应的有效手段。

抗组胺药物可以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减轻过敏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医嘱使用合适的抗组胺药物。

同时,改善机体免疫力也是防治I型超敏反应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免疫力可以帮助身体识别并消除过敏原,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通过合理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和补充营养素,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最后,一旦发生I型超敏反应,应立即就医。

患者应迅速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总之,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包括发生快、消退也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等。

为了防止I型超敏反应的危害,我们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防治、改善机体免疫力以及及时就医等防治原则。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保护人体健康。

一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一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一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一型超敏反应是指由IgE介导的免疫反应,也被称为过敏反应。

这种类型的反应通常发生在过敏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引起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进而激活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导致过敏症状。

一型超敏反应常见的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症、哮喘等。

预防和控制一型超敏反应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则:1.避免过敏原暴露:了解个体过敏原是防治一型超敏反应的关键。

通过过敏原检测,可以确定引起一型超敏反应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食物等。

尽量避免与过敏原接触,可以减少过敏症状的发生。

2.室内过敏原控制:对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室内过敏原,如尘螨、霉菌等,可以采取措施来降低免疫反应。

例如,保持室内清洁,经常更换被褥和床上用品,保持室内干燥,避免霉菌滋生等。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手段。

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氯雷他定等,来减轻过敏症状,如鼻塞、打喷嚏等。

对于严重的一型超敏反应,可以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氢化可的松等,来控制炎症反应。

4.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长期且慢性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对常见的过敏原过敏反应无法控制的患者。

免疫治疗的原理是通过慢慢暴露于引起过敏的物质,逐渐提高免疫系统对这种物质的耐受性。

免疫治疗可以分为皮下免疫疗法和口服免疫疗法,可以减少免疫炎症反应和过敏症状的发生。

5.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一型超敏反应的认识和了解是防治的基础。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增加人们对过敏症状的认知,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过敏问题,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

此外,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可以减少错误的认识和对一型超敏反应的恐慌,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一型超敏反应的防治需要综合多种手段,包括避免过敏原暴露、控制室内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

此外,教育和宣传对提高公众的认识和意识也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有效降低一型超敏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方法和原理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方法和原理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方法和原理Ⅰ型超敏反应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反应,也被称为即时型超敏反应。

它是由于机体对某些外界物质产生过度敏感而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症状和疾病。

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初次接触到致敏原时,而随后的接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反应。

在防治Ⅰ型超敏反应时,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的原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或避免其发生。

Ⅰ型超敏反应的机制主要是由免疫系统的IgE抗体介导的。

当机体暴露在特定的致敏原上时,免疫系统会产生大量的IgE抗体,这些抗体会结合在体内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

当再次接触到同样的致敏原时,致敏原与IgE抗体结合,引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这些物质会导致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一系列症状和疾病。

在防治Ⅰ型超敏反应时,我们需要首先了解患者对哪些物质过敏,以便避免接触到致敏原。

常见的致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宠物皮屑、某些食物和药物等。

如果已经发生过敏反应,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避免接触致敏原。

对于已经明确过敏的物质,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

例如,如果对花粉过敏,最好不要在花粉季节去户外活动;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应尽量避免食用或选择替代品。

药物治疗是防治Ⅰ型超敏反应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和类固醇。

抗组胺药物可以阻断组胺的作用,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

类固醇则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这些药物一般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免疫疗法也是防治Ⅰ型超敏反应的一种方法。

免疫疗法是通过逐渐暴露于致敏原来提高机体对其的耐受性。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预防Ⅰ型超敏反应。

例如,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和窗帘,减少尘螨的滋生;保持饮食的均衡,注意饮食中的营养摄入,避免食用过敏原食物;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等。

防治Ⅰ型超敏反应的方法主要包括避免接触致敏原、药物治疗、免疫疗法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型超敏反应实验报告

一型超敏反应实验报告

一型超敏反应实验报告一型超敏反应实验报告引言:一型超敏反应,也被称为即时型超敏反应,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反应,通常在暴露于特定物质后迅速发生。

本实验旨在研究一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注射特定抗原,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

随后,观察两组小鼠的反应及相关指标的变化。

实验过程:实验组小鼠注射特定抗原后,迅速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呼吸急促、皮肤红肿、眼部瘙痒等。

同时,对照组小鼠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反应。

为了进一步了解一型超敏反应的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检测了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特定抗原特异性IgE的水平。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血清中特异性IgE水平明显升高。

这表明,一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与特定抗原引起的IgE产生有关。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组织切片观察。

实验组小鼠的皮肤组织切片显示明显的炎症反应,伴随着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

而对照组小鼠的皮肤组织切片则未见异常变化。

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一型超敏反应的存在及其对组织的损伤。

为了了解一型超敏反应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我们检测了实验组小鼠外周血中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数量。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其他白细胞类型的数量无显著变化。

这表明,一型超敏反应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增加。

此外,我们还检测了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IL-4和IL-5水平明显升高。

这些细胞因子是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分子,其升高可能与一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确认了一型超敏反应的存在,并初步揭示了其发生机制。

一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与特定抗原引起的IgE产生有关,而嗜酸性粒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异常增加可能是其病理生理基础。

这些发现对于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节 1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1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粘膜
花粉、尘螨、粉尘、真菌孢子等
鱼、虾、蟹、蛋、奶等
化妆品、油漆、塑料、动物皮屑等
多途径 种类繁多
药物、异种动物血清等
速发型超敏反应、IgE I 型超敏反应的同义名称:
介导型超敏 反应、过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变态反应
(一)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
参与反应的成分和细胞
6.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7. 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三)临床常见疾病
(一)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1. 药物:以青霉素最常见。 青霉素(半抗原)+ 组织蛋白(载体) 完全抗原 临床表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
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抽搐和死亡。
思考:初次注射青霉素是否需要作皮试? 第一次注射青霉素必须做皮试。
常对多种过敏原发生反应。
皮肤试验 原理:当过敏原引入致敏者皮肤时,就可与皮肤中肥大 细胞及其它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合,引发试验局部皮肤过 敏反应。 1. 试验类型及方法 (1)皮内试验:检测I 型超敏反应最常使用的方法。
(2)点刺试验(划痕试验)
2. 结果判定及分级标准 观察结果应在皮试后的15至30分钟内进行。皮内试验的阳性 反应以风团为主,点刺试验的阳性反应以红晕为主。
致敏阶段
发敏阶段 变应原再次进入
组胺
激肽原酶
变应原初入
IgE产生
LTs 肥大细胞致敏 膜收缩脱颗粒 PG PAF
通毛 透细 性血 增管 加扩 张
效 应 阶 段
毛细血管
平滑肌
平 滑 肌 痉 挛
腺 体 分 泌 增 加
呼吸道、消化 道、皮肤及全 身的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的四个类型详解

超敏反应的四个类型详解

I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引起的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的一种发生快消退亦快的免疫应答,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生理功能紊乱。

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基本介绍.Ⅰ型超敏反应,亦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或变态反应(allergy)。

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

主要特征是:1.超敏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2.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3.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4.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参与5.IgE抗体参与根据发生的速度,可分为两个时相:Ⅰ 速发相:在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后数秒至数十分钟内发作,主要由活性介质引起功能异常,一般在数小时后消退,但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则可导致死亡。

Ⅰ 迟发相:一般在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数小时后发作,持续24小时后逐渐消退,以局部炎症反应为特征,也伴有某些功能异常。

主变应原1.某些药物及化学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类、普鲁卡因、有机碘。

2.吸入性物质:粉尘颗粒、尘螨、真菌菌丝、真菌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

3.某些酶类:细菌酶类物质、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等。

4.食物蛋白:奶、蛋、鱼虾、蟹贝类等。

抗体受体1.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抗体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

2.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细胞中的B细胞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引发超敏反应的部位。

3.IgE受体:有高亲和性受体和低亲和性受体两种。

其他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引起Ⅰ型超敏反应中起者极为重要的作用。

发病机制1.机体致敏;2.IgE交叉连接引发细胞活化;3.释放生物活性物质Ⅰ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包括①组胺(histamine),引起速发相症状的主要介质,可使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黏膜腺体分泌增强,其作用短暂,很快被组胺酶灭活,②激肽原酶(kininogenase),可将血浆中激肽原转变为缓激肽等,后者是参与迟发相反应的重要介质,可引起平滑肌缓慢收缩、强烈扩张血管、增加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吸引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③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 of anaphylaxis,ECF-A),能趋化嗜酸粒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 主要成分
① ② ③ ④ ⑤ 抗原----变应原 抗体---lgE lgE Fc段受体 肥大细胞和噬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四、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机制
(一)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lgE 类抗体---lgE类抗体以其与肥大细胞和噬碱性粒细胞表 面相应的Fc€RI结合—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
五、I型超敏反应的常见 疾病
过敏性休克:最迅速,最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肠炎 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六、 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 原则
(一)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二)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三)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四)药物治疗
无任何临床现象,可维持数月甚至更长,如长期不接 触变应原致敏状态可逐渐消失

1.反应发生机制
2.反应过程
3.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特 点
Hale Waihona Puke (1)早期反应特点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发生迅速 多为功能紊乱 经过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 组胺等储存介质主要参与早期反应
(2)晚期反应特点
发生较慢 伴有炎性改变 新和成介质、细胞因子及嗜酸性粒细胞等主要参与晚期反应
过敏反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一、概念
超敏反应:指已致敏的集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
机体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病理损害为主的异 常性免疫应答
又常被成为变态反应
I型超敏反应
特征
主要由特异性lgE介导 发生快,消退亦快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