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专题探究-探究性问题
中考数学复习 专题2 规律探索型问题数学课件

2.解图形规律探索题的方法: 第一步:标序号:记每组图形的序数为“1,2,3,…,n”; 第二步:数图形个数:在图形数量变化时,要记出每组图形的表示个数; 第三步:寻找图形数量与序号数 n 的关系:针对寻找第 n 个图形表示的数量时,先将后 一个图形的个数与前一个图形的个数进行比对,通常作差(商)来观察是否有恒定量的变化, 然后按照定量变化推导出第 n 个图形的个数; 函数法:若当图形变化规律不明显时,可把序号数 n 看作自变量,把第 n 个图形的个数 看作函数,设函数解析式为 y=an2+bn+c(初中阶段设二次函数完全可以解决),再代入三组 数值进行计算出函数解析式(若算出 a=0 就是一次函数)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变化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仔细读题,找到图形内和图 形外格点的数目.
[对应训练] 4.在由 m×n(m×n>1)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矩形网格中,研究它的一条对角线所穿过的小 正方形个数 f, (1)当 m,n 互质(m,n 除 1 外无其他公因数)时,观察下列图形并完成下表:
[对应训练] 2.(2015·咸宁)古希腊数学家把数 1,3,6,10,15,21,…叫做三角数,它有一定的规 律性.若把第一个三角数记为 a1,第二个三角数记为 a2…,第 n 个三角数记为 an,计算 a1+ a2,a2+a3,a3+a4,…由此推算 a399+a400=__1.6×105 或 160_000__.
1.(2015·德州)一组数 1,1,2,x,5,y…满足“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等于它前面的 两个数之和”,那么这组数中 y 表示的数为( A )
A.8 B.9 C.13 D.15 2.(2015·河南)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半径均为 1 个单位长度的半圆 O1,O2,
29.中考数学专题 “操作探究型”相关的探索性问题数学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专题05 中考中与“操作探究型”相关的探索性问题【母题来源一】【2019•陕西】问题提出:(1)如图1,已知△ABC,试确定一点D,使得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请画出这个平行四边形;问题探究:(2)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4,BC=10,若要在该矩形中作出一个面积最大的△BPC,且使∠BPC=90°,求满足条件的点P到点A的距离;问题解决:(3)如图3,有一座塔A,按规定,要以塔A为对称中心,建一个面积尽可能大的形状为平行四边形的景区BCDE.根据实际情况,要求顶点B是定点,点B到塔A的距离为50米,∠CBE=120°,那么,是否可以建一个满足要求的面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景区BCDE?若可以,求出满足要求的平行四边形BCDE的最大面积;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塔A的占地面积忽略不计)【解析】(1)如图1记为点D所在的位置.(2)如图2,∵AB=4,BC=10,∴取BC的中点O,则OB>AB.∴以点O为圆心,OB长为半径作⊙O,⊙O一定于AD相交于P1,P2两点,连接BP1,P1C,P1O,∵∠BPC=90°,点P不能在矩形外,∴△BPC的顶点P1或P2位置时,△BPC的面积最大,作P1E⊥BC,垂足为E,则OE=3,∴AP1=BE=OB-OE=5-3=2,由对称性得AP2=8.(3)可以,如图3,连接BD,∵A为BCDE的对称中心,BA=50,∠CBE=120°,∴BD=100,∠BED=60°,作△BDE的外接圆⊙O,则点E在优弧BD上,取BED的中点E′,连接E′B,E′D,则E′B=E′D,且∠BE′D=60°,∴△BE′D为正三角形.连接E′O并延长,经过点A至C′,使E′A=AC′,连接BC′,DC′,∵E′A⊥BD,∴四边形E′D为菱形,且∠C′BE′=120°,作EF⊥BD,垂足为F,连接EO,则EF≤EO+OA-E′O+OA=E′A,∴S△BDE12=·BD·EF12≤·BD·E′A=S△E′BD,∴S平行四边形BCDE≤S平行四边形BC′DE′=2S△E′BD=1002·sin60°m2),所以符合要求的BCDE的最大面积为2.【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圆周角定理,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属于中考压轴题.【母题来源二】【2019•沈阳】思维启迪:(1)如图1,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亮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聪明的小亮想出一个办法: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B点的点C,连接BC,取BC的中点P(点P 可以直接到达A点),利用工具过点C作CD∥AB交AP的延长线于点D,此时测得CD=200米,那么A,B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米.思维探索:(2)在△ABC和△ADE中,AC=BC,AE=DE,且AE<AC,∠ACB=∠AED=90°,将△ADE绕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把点E在AC边上时△ADE的位置作为起始位置(此时点B和点D位于AC的两侧),设旋转角为α,连接BD,点P是线段BD的中点,连接PC,PE.①如图2,当△ADE在起始位置时,猜想:PC与PE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②如图3,当α=90°时,点D落在AB边上,请判断PC与PE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③当α=150°时,若BC=3,DE=1,请直接写出PC2的值.【解析】(1)∵CD∥AB,∴∠C=∠B,在△ABP和△DCP中,BP CPAPB DPCB C=⎧⎪∠=∠⎨⎪∠=∠⎩,∴△ABP≌△DCP,∴DC=AB.∵AB=200米.∴CD=200米,故答案为:200.(2)①PC与PE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是PC=PE,PC⊥PE.理由如下:如解图1,延长EP交BC于F,同(1)理,可知∴△FBP≌△EDP,∴PF=PE,BF=DE,又∵AC=BC,AE=DE,∴FC=EC,又∵∠ACB=90°,∴△E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P=FP,∴PC=PE,PC⊥PE.②PC与PE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是PC=PE,PC⊥PE.理由如下:如解图2,作BF∥DE,交EP延长线于点F,连接CE、CF,同①理,可知△FBP≌△EDP,∴BF=DE,PE=PF12EF ,∵DE=AE,∴BF=AE,∵当α=90°时,∠EAC=90°,∴ED∥AC,EA∥BC,∵FB∥AC,∠FBC=90,∴∠CBF=∠CAE,在△FBC 和△EAC 中,BF AE CBE CAE BC AC =⎧⎪∠=∠⎨⎪=⎩,∴△FBC ≌△EAC , ∴CF =CE ,∠FCB =∠ECA , ∵∠ACB =90°, ∴∠FCE =90°,∴△FC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EP =FP ,∴CP ⊥EP ,CP =EP 12EF =. ③如解图3,作BF ∥DE ,交EP 延长线于点F ,连接CE 、CF ,过E 点作EH ⊥AC 交CA 延长线于H 点,当α=150°时,由旋转旋转可知,∠CAE =150°,DE 与BC 所成夹角的锐角为30°, ∴∠FBC =∠EAC =α=150°, 同②可得△FBP ≌△EDP ,同②△FC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P ⊥EP ,CP =EP =, 在Rt △AHE 中,∠EAH =30°,AE =DE =1, ∴HE 12=,AH 2=, 又∵AC =AB =3,∴AH=32+,∴EC 2=AH 2+HE210=+ ∴PC2212E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勾股定理和30°直角三角形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压轴题.【母题来源三】【2019•赤峰】【问题】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BC,过点C作直线l平行于A B.∠EDF=90°,点D在直线l 上移动,角的一边DE始终经过点B,另一边DF与AC交于点P,研究DP和DB的数量关系.【探究发现】(1)如图2,某数学兴趣小组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发现当点D移动到使点P与点C重合时,通过推理就可以得到DP=DB,请写出证明过程;【数学思考】(2)如图3,若点P是AC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A、C),受(1)的启发,这个小组过点D作DG ⊥CD交BC于点G,就可以证明DP=DB,请完成证明过程;【拓展引申】(3)如图4,在(1)的条件下,M是AB边上任意一点(不含端点A、B),N是射线BD上一点,且AM=BN,连接MN与BC交于点Q,这个数学兴趣小组经过多次取M点反复进行实验,发现点M在某一位置时BQ的值最大.若AC=BC=4,请你直接写出BQ的最大值.【解析】(1)∵∠ACB=90°,AC=BC,∴∠CAB=∠CBA=45°,∵CD∥AB,∴∠CBA=∠DCB=45°,且BD⊥CD,∴∠DCB=∠DBC=45°,∴DB=DC,即DB=DP.(2)∵DG⊥CD,∠DCB=45°,∴∠DCG=∠DGC=45°,∴DC=DG,∠DCP=∠DGB=135°,∵∠BDP=∠CDG=90°,∴∠CDP=∠BDG,且DC=DG,∠DCP=∠DGB=135°,∴△CDP≌△GDB,∴BD=DP.(3)如图4,过点M作MH⊥MN交AC于点H,连接CM,HQ,∵MH⊥MN,∴∠AMH+∠NMB=90°,∵CD∥AB,∠CDB=90°,∴∠DBM=90°,∴∠NMB+∠MNB=90°,∴∠HMA=∠MNB,且AM=BN,∠CAB=∠CBN=45°,∴△AMH≌△BNQ,∴AH=BQ,∵∠ACB=90°,AC=BC=4,∴AB,AC-AH=BC-BQ,∴CH=CQ,∴∠CHQ=∠CQH=45°=∠CAB,∴HQ∥AB,∴∠HQM=∠QMB,∵∠ACB=∠HMQ=90°,∴点H,点M,点Q,点C四点共圆,∴∠HCM=∠HQM,∴∠HCM=∠QMB,且∠A=∠CBA=45°,∴△ACM∽△BMQ,∴AC AMBM BQ=,AMBQ=,∴BQ 2(24AM --=+,∴AM BQ 有最大值为2.【名师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BQ 与AM 的关系是本题的关键. 【母题来源四】【2019•鄂尔多斯】(1)【探究发现】如图1,∠EOF 的顶点O 在正方形ABCD 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处,∠EOF =90°,将∠EOF 绕点O 旋转,旋转过程中,∠EOF 的两边分别与正方形ABCD 的边BC 和CD 交于点E 和点F (点F 与点C ,D 不重合).则CE ,CF ,BC 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 (2)【类比应用】如图2,若将(1)中的“正方形ABCD ”改为“∠BCD =120°的菱形ABCD ”,其他条件不变,当∠EOF =60°时,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猜想结论并说明理由. (3)【拓展延伸】如图3,∠BOD =120°,OD 34=,OB =4,OA 平分∠BOD ,AB =,且OB >2OA ,点C 是OB 上一点,∠CAD =60°,求OC 的长.【解析】(1)如图1,结论:CE +CF =BC .理由如下: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C ⊥BD ,OB =OC ,∠OBE =∠OCF =45°, ∵∠EOF =∠BOC =90°, ∴∠BOE =∠OCF , ∴△BOE ≌△COF , ∴BE =CF ,∴CE+CF=CE+BE=BC.故答案为:CE+CF=BC.(2)结论不成立.CE+CF12=BC.理由:如图2,连接EF,在CO上截取CJ=CF,连接FJ.∵四边形ABCD是菱形,∠BCD=120°,∴∠BCO=∠OCF=60°,∵∠EOF+∠ECF=180°,∴O,E,C,F四点共圆,∴∠OFE=∠OCE=60°,∵∠EOF=60°,∴△EOF是等边三角形,∴OF=FE,∠OFE=60°,∵CF=CJ,∠FCJ=60°,∴△CFJ是等边三角形,∴FC=FJ,∠EFC=∠OFE=60°,∴∠OFJ=∠CFE,∴△OFJ≌△EFC,∴OJ=CE,∴CF+CE=CJ+OJ=OC12=BC.(3)如图3中,由OB>2OA可知△BAO是钝角三角形,∠BAO>90°,作AH⊥OB于H,设OH=x.在Rt△ABH中,BH∵OB=4,x=4,解得x32=(舍弃)或12,∴OA=2OH=1,∵∠COD+∠ACD=180°,∴A,C,O,D四点共圆,∵OA平分∠COD,∴∠AOC=∠AOD=60°,∴∠ADC=∠AOC=60°,∵∠CAD=60°,∴△ACD是等边三角形,由(2)可知:OC+OD=OA,∴OC=131 44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四点共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命题意图】这类试题主要考查三角形或四边形的综合问题,常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方法总结】1.类比探究问题类比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未知的对象上去的一种合情推理.通常先解决比较常见、比较形象具体的问题,然后变换图形或条件,通过比较、联想、化归等方式,触类旁通,用相似的方法解决问题或猜想相似的结论.2.展现思维或解题过程的阅读理解题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关键在于阅读,核心在于理解,目的是应用.通过阅读,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知识要点、数学思想,进而找到解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该类题常常给出试题的解法,从题型上看,有展示全貌,留空补缺的;有说明解题理由的;有要求归纳规律再解决问题的,题目多样,重点考查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如演绎推理、类比推理.1.【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19届九年级中考第一次模拟数学试题】在数学课堂上,小斐同学和小可同学分别拿着一大一小两个等腰直角三角板,可分别记作ABC △和ADE △,其中90BAC DAE ∠=∠=︒. 问题的产生:两位同学先按照如图摆放,点D E ,在AB AC ,上,发现BD 和CE 在数量和位置关系上分别满足BD CE =,BD CE ⊥.问题的探究:(1)将AD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如图.点D 在ABC △内部,点E 在ABC △外部,连接BD CE ,,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问题的延伸:继续将AD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如图.点D E ,都在ABC △外部,连接BD CE ,,CD EB ,,BD 与CE 相交于H 点.(2)若BD =BCDE 的面积;(3)若3AB =,2AD =,设2CD x =,2EB 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解析】(1)成立.理由如下:延长BD ,分别交AC 、CE 于F 、G ,∵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C =,AD AE =,90BAC DAE ∠=∠=︒, ∵BAD BAC DAC ∠=∠-∠,CAE DAE DAC ∠=∠-∠,∴BAD 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ABD ACE △≌△,∴BD CE =,ABD ACE ∠=∠, ∵AFB GFC ∠=∠,∴90CGF BAF ∠=∠=︒,即BD CE ⊥. (2)∵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 AC =,AD AE =,90BAC DAE ∠=∠=︒, ∵BAD BAC DAC ∠=∠+∠,CAE DAE DAC ∠=∠+∠, ∴BAD CAE ∠=∠,∴ABD ACE △≌△, ∴BD CE =,ABD ACE ∠=∠, ∵AOB FOC ∠=∠,∴90BFC BAC ∠=∠=︒, ∴BCE DCE BCDE S S S =+△△四边形111192222CE BF CE DF CE BD =⨯⨯+⨯⨯=⨯⨯=. (3)∵90BHC ∠=︒,∴222222CD EB CH HD EH HB +=+++=2222CH BH DH EH +++((2226=+=,∴26y x =-.【名师点睛】此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的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掌握相关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2019年江西省南昌市十校联考中考数学模拟试卷(5月份)】(问题情境)在△ABC 中,AB =AC ,点P 为BC 所在直线上的任一点,过点P 作PD ⊥AB ,PE ⊥AC ,垂足分别为D 、E ,过点C 作CF ⊥AB ,垂足为F .当P 在BC 边上时(如图1),求证:PD +PE =CF .证明思路是:如图2,连接AP ,由△ABP 与△ACP 面积之和等于△ABC 的面积可以证得:PD +PE =CF .(不要证明)(变式探究)(1)当点P 在CB 延长线上时,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试探索PD 、PE 、C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请运用上述解答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完成下列两题:(结论运用)(2)如图4,将长方形ABCD沿EF折叠,使点D落在点B上,点C落在点C′处,点P 为折痕EF上的任一点,过点P作PG⊥BE、PH⊥BC,垂足分别为G、H,若AD=16,CF=6,求PG+PH 的值.(迁移拓展)(3)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1:y=–43x+8与直线l2:y=2x+8相交于点A,直线l1、l2与x轴分别交于点B、点C.点P是直线l2上一个动点,若点P到直线l1的距离为2.求点P的坐标.【解析】变式探究:连接AP,如图3,∵PD⊥AB,PE⊥AC,CF⊥AB,且S△ABC=S△ACP-S△ABP,∴12AB·CF=12AC·PE-12AB·PD.∵AB=AC,∴CF=PE-PD.结论运用:过点E作EQ⊥BC,垂足为Q,如图④,∵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AD=BC,∠C=∠ADC=90°.∵AD=16,CF=6,∴BF=BC-CF=AD-CF=10,由折叠可得:DF=BF,∠BEF=∠DEF,∴DF=10.∵∠C=90°,∴DC=.∵EQ⊥BC,∠C=∠ADC=90°,∴∠EQC=90°=∠C=∠ADC.∴四边形EQCD是长方形.∴EQ=DC=8.∵AD∥BC,∴∠DEF=∠EFB.∵∠BEF=∠DEF,∴∠BEF=∠EFB.∴BE=BF,由问题情境中的结论可得:PG+PH=EQ.∴PG+PH=8.∴PG+PH的值为8.迁移拓展:如图,由题意得:A(0,8),B(6,0),C(-4,0),∴AB,BC=10.∴AB=BC,(1)由结论得:P1D1+P1E1=OA=8,∵P1D1=1=2,∴P1E1=6 即点P1的纵坐标为6,又点P1在直线l2上,∴y=2x+8=6,∴x=-1,即点P1的坐标为(-1,6).(2)由结论得:P2E2-P2D2=OA=8,∵P2D2=2,∴P2E2=10 即点P2的纵坐标为10,又点P2在直线l2上,∴y=2x+8=10,∴x=1,即点P2的坐标为(1,10).【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点,利用面积法列出等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2019届中考一模数学试题】已知点O是△ABC内任意一点,连接OA并延长到点E,使得AE=OA,以OB,OC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BFC,连接OF,与BC交于点H,连接EF.(1)问题发现如图1,若△ABC为等边三角形,线段EF与B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2)拓展探究如图2,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C为斜边),(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正确的结论再给予证明;(3)解决问题如图3,若△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2,BC=3,请你直接写出线段EF的长.【解析】(1)如图1,连接AH,∵四边形OBFC是平行四边形,∴BH=HC=12BC,OH=HF,又∵△ABC是等边三角形,∴AH⊥BC,∠ABC=60°,∴AH BH,∵AE=OA,OH=HF,∴AH∥EF,EF=2AH,∵AH∥EF,AH⊥BC,∴EF⊥BC,∵EF=2AH,AH,BC=2BH,∴EF.故答案为:EF⊥BC,EF BC.(2)如图2,连接AH,∵四边形OBFC是平行四边形,∴BH=HC=12BC,OH=HF,又∵△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H⊥BC,∠ABC=45°,∴AH=BH=HC,∵AE=OA,OH=HF,∴AH∥EF,EF=2AH,∵AH∥EF,AH⊥BC,∴EF⊥BC,∵EF=2AH,AH=BH,BC=2BH,∴EF=BC.(3)如图3,连接AH,∵四边形OBFC是平行四边形,∴BH=HC=12BC=32,OH=HF,又∵AB=AC=2,∴AH⊥BC,∴AH=,∵OH=HF,AE=AO,∴EF=2AH.【名师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AH∥EF,EF=2AH是本题的关键.。
课标版数学中考第二轮专题复习-探究型试题(含答案)

探究型试题探究性问题涉及的基础知识非常广泛,题目没有固定的形式,因此没有固定的解题方法。
它既能充分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又能较好的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因此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又要加强变式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宜昌课改)如图1,已知△ABC 的高AE =5,BC =403,∠ABC =45°,F 是AE 上的点,G 是点E 关于F 的对称点,过点G 作BC 的平行线与AB 交于H 、与AC 交于I ,连接IF 并延长交BC 于J ,连接HF 并延长交BC 于K .(1)请你探索并判断四边形HIKJ 是怎样的四边形?并对你得到的结论予以证明;(2)当点F 在AE 上运动并使点H 、I 、K 、J 都在△ABC 的三条边上时,求线段AF 长的取值范围.(图2供思考用) 解:(1)∵点G 与点E 关于点F 对称,∴GF=FE ∵HI ∥BC ,∴∠GIF =∠E J F , 又∵∠GF I=∠EF J , ∴△GFI ≌△EFJ , ∴GI=JE同理可得HG=EK , ∴HI=JK,∴四边形HIKJ 是平行四边形(注:说明四边形HIJK 是平行四边形评1分,利用三角形全等说明结论的正确性评2分)(2)当F 是AE 的中点时,A 、G 重合,所以AF=2.5 如图1,∵AE 过平行四边形HIJK 的中心F, ∴HG=EK, GI=JE.∴HG/BE=GI/EC. ∵CE >BE,∴GI > HG , ∴CK >BJ.∴当点F 在AE 上运动时, 点K 、J 随之在BC 上运动, 图1如图2,当点F 的位置使得B 、J 重合时,这时点K 仍为CE 上的某一点(不与C 、EE C B A图2图1C G I J BE K HFB A重合),而且点H 、I 也分别在AB 、AC 上(这里为独立评分点,以上过程只要叙述大体清楚,说理较为明确即可评2分,不说明者不评分,知道要说理但部分不正确者评1分) 设EF =x ,∵∠AHG =∠ABC =45°,AE =5,∴BE=5=GI ,AG =HG =5-2x ,CE =340-5 ∵△AGI∽△AEC,∴AG∶AE=GI∶CE. ∴(5-2x)∶5=5∶(340-5) ∴AF=5-x =4 ∴25<AF ≤4 图2 说明:本题考查知识较多,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相似形的判定及应用。
中考数学探究性问题复习练习-中考数学试题、初中数学中考试卷、模拟题-初中数学试卷

中考数学探究性问题复习练习-中考数学试题、初中数学中考试卷、模拟题、复习资料-初中数学试卷-试卷下载中考数学探究性问题复习探究性问题是指在给定条件下探究尚不明确的结论,或由给出的结论探求满足该结论所需要的(或尚不确定的)条件的一类问题,它与传统条件结论封闭是截然不同的。
一般情况下,传统题条件完备,结论明确,只需计算结果,或对结论加以论证,其解题通法往往是确定的。
探究性问题是通过对题目的具体分析,选择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经过观察、试验、分析、比较、类比、归纳、猜测、推断等探究性活动来探索解题思路。
探究性问题一般可分为结论探究题、条件探究题和存在性探究题。
我市近年来一直以考查结论探究题和存在性探究题为主。
1、结论探究题结论探究题,一般是由给定的已知条件探求相应的结论,解题时往往要求充分利用条件进行大胆而合理的猜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例1、有若干个数,第1个数记为,第2个数记为,第3个数记为,……,第个数记为,若,从第2个数起,每个数都等于“1与它前面的那个数的差的倒数”。
(1)试计算:=,=,=;(2)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请你写出:=,=。
例2、水葫芦是一种水生飘浮植物,有着惊人的繁殖能力。
据报现已造成某些流域河道堵塞,水质污染等严重后果。
据研究表明:适量的水葫芦生长对水质的净化是有利的,关键是科学管理和转化利用。
若在适宜条件下,1株水葫芦每5天就能新繁殖1株(不考虑植株死亡、被打捞等其它因素)。
(1)假设江面上现有一株水葫芦,填写下表:第几天51015…50…5n总株数24(2)假设某流域内水葫芦维持在约33万株以内对净化水质有益。
若现有10株水葫芦,请你尝试利用计算器进行估算探究,照上述生长速度,多少天时水葫芦约有33万株?此后就必须开始定期打捞处理水葫芦。
(要求写出必要的尝试、估算过程!)例3、如图,“取正方形各边的中点,并把相对的两个中点相连,这样把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小正方形”,我们称之为第1次操作。
中考数学复习第二讲《开放探究型问题》经典题型含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第二讲开放探究型问题【要点梳理】开放探究型问题的内涵:所谓开放探究型问题是指已知条件、解题依据、解题方法、问题结论这四项要素中,缺少解题要素两个或两个以上,需要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判断等探索活动来确定所需求的条件或结论或方法.(1)常规题的结论往往是唯一确定的,而多数开放探究题的结论是不确定或不是唯一的,它是给学生有自由思考的余地和充分展示思想的广阔空间;(2)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可以不拘形式,有时需要发现问题的结论,有时需要尽可能多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则需要指出解题的思路等.对于开放探究型问题,需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猜想,展开发散性思维,充分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经过归纳、类比、联想等推理的手段,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解开放探究题时,常通过确定结论或补全条件,将开放性问题转化为封闭性问题.【学法指导】三个解题方法(1)条件开放型问题:由已知的结论反思题目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即从题目的结论出发,结合图形挖掘条件,逆向追索,逐步探寻,是一种分析型思维方式.它要求解题者善于从问题的结论出发,逆向追索,多途寻因;(2)结论开放型问题:从剖析题意入手,充分捕捉题设信息,通过由因导果,顺向推理或联想、类比、猜测等,从而获得所求的结论;(3)条件和结论都开放型:此类问题没有明确的条件和结论,并且符合条件的结论具有多样性,需将已知的信息集中进行分析,探索问题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或特定的条件应该有什么结论,通过这一思维活动得出事物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和一般性.【考点解析】条件开放型问题(2017贵州安顺)如图,DB∥AC,且DB=AC,E是AC的中点,(1)求证:BC=DE;(2)连接AD、BE,若要使四边形DBEA是矩形,则给△ABC添加什么条件,为什么?【考点】LC:矩形的判定;L7: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1)要证明BC=DE,只要证四边形BCED是平行四边形.通过给出的已知条件便可.(2)矩形的判定方法有多种,可选择利用“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来解决.【解答】(1)证明:∵E是AC中点,∴EC=AC.∵DB=AC,∴DB∥EC.又∵DB∥EC,∴四边形DBCE是平行四边形.∴BC=DE.(2)添加AB=BC.( 5分)理由:∵DB AE,∴四边形DBEA是平行四边形.∵BC=DE,AB=BC,∴AB=DE.∴▭ADBE是矩形.结论开放型问题(2017广西河池)(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 上,AE⊥BF于点M,求证:AE=BF;(2)如图2,将(1)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矩形ABCD,AB=2,BC=3,AE ⊥BF于点M,探究AE与BF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考点】S9: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LE:正方形的性质.【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BC与∠C的关系,AB与BC的关系,根据两直线垂直,可得∠AMB的度数,根据直角三角形锐角的关系,可得∠ABM与∠BAM的关系,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BAM与∠CBF的关系,根据ASA,可得△ABE≌△BC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答案;(2)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ABC=∠C,由余角的性质得到∠BAM=∠CBF,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C=∠C,AB=BC.∵AE⊥BF,∴∠AMB=∠BAM+∠ABM=90°,∵∠ABM+∠CBF=90°,∴∠BAM=∠CBF.在△ABE和△BCF中,,∴△ABE≌△BCF(ASA),∴AE=BF;(2)解:AB=BC,理由:∵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C,∵AE⊥BF,∴∠AMB=∠BAM+∠ABM=90°,∵∠ABM+∠CBF=90°,∴∠BAM=∠CBF,∴△ABE∽△BCF,∴=,∴AB=BC.存在开放型问题(2017广东)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四边形ABCO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是A(0,2)和C(2,0),点D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不与A,C重合),连结BD,作DE⊥DB,交x轴于点E,以线段DE,DB为邻边作矩形BDEF.(1)填空:点B的坐标为(2,2);(2)是否存在这样的点D,使得△DEC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AD 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①求证: =;②设AD=x,矩形BDEF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可利用①的结论),并求出y的最小值.【考点】SO:相似形综合题.【分析】(1)求出AB、BC的长即可解决问题;(2)存在.连接BE,取BE的中点K,连接DK、KC.首先证明B、D、E、C 四点共圆,可得∠DBC=∠DCE,∠EDC=∠EBC,由tan∠ACO==,推出∠ACO=30°,∠ACD=60°由△DEC是等腰三角形,观察图象可知,只有ED=EC,推出∠DBC=∠DCE=∠EDC=∠EBC=30°,推出∠DBC=∠BCD=60°,可得△DBC是等边三角形,推出DC=BC=2,由此即可解决问题;(3)①由(2)可知,B、D、E、C四点共圆,推出∠DBC=∠DCE=30°,由此即可解决问题;②作DH⊥AB于H.想办法用x表示BD、DE的长,构建二次函数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四边形AOCB是矩形,∴BC=OA=2,OC=AB=2,∠BCO=∠BAO=90°,∴B(2,2).故答案为(2,2).(2)存在.理由如下:连接BE,取BE的中点K,连接DK、KC.∵∠BDE=∠BCE=90°,∴KD=KB=KE=KC,∴B、D、E、C四点共圆,∴∠DBC=∠DCE,∠EDC=∠EBC,∵tan∠ACO==,∴∠ACO=30°,∠ACB=60°①如图1中,△DEC是等腰三角形,观察图象可知,只有ED=EC,∴∠DBC=∠DCE=∠EDC=∠EBC=30°,∴∠DBC=∠BCD=60°,∴△DBC是等边三角形,∴DC=BC=2,在Rt△AOC中,∵∠ACO=30°,OA=2,∴AC=2AO=4,∴AD=AC﹣CD=4﹣2=2.∴当AD=2时,△DEC是等腰三角形.②如图2中,∵△DCE是等腰三角形,易知CD=CE,∠DBC=∠DEC=∠CDE=15°,∴∠ABD=∠ADB=75°,∴AB=AD=2,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AD的值为2或2.(3)①由(2)可知,B、D、E、C四点共圆,∴∠DBC=∠DCE=30°,∴tan∠DBE=,∴=.②如图2中,作DH⊥AB于H.在Rt△ADH中,∵AD=x,∠DAH=∠ACO=30°,∴DH=AD=x,AH==x,∴BH=2﹣x,在Rt△BDH中,BD==,∴DE=BD=•,∴矩形BDEF的面积为y= []2=(x2﹣6x+12),即y=x2﹣2x+4,∴y=(x﹣3)2+,∵>0,∴x=3时,y有最小值.综合开放型问题(2017山东泰安)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AC,AD⊥AC,E 是AB的中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1)若ED⊥EF,求证:ED=EF;(2)在(1)的条件下,若DC的延长线与FB交于点P,试判定四边形ACPE 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请先补全图形,再解答);(3)若ED=EF,ED与EF垂直吗?若垂直给出证明.【考点】LO:四边形综合题.【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想知道的AD=AC,AD⊥AC,连接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F=AD,等量代换得到AC=CF,于是得到CP=AB=AE,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四边形ACPE为平行四边形;(3)过E作EM⊥DA交DA的延长线于M,过E作EN⊥FC交FC的延长线于N,证得△AME≌△CNE,△ADE≌△CF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1)证明:在▱ABCD中,∵AD=AC,AD⊥AC,∴AC=BC,AC⊥BC,连接CE,∵E是AB的中点,∴AE=EC,CE⊥AB,∴∠ACE=∠BCE=45°,∴∠ECF=∠EAD=135°,∵ED⊥EF,∴∠CEF=∠AED=90°﹣∠CED,在△CEF和△AED中,,∴△CEF≌△AED,∴ED=EF;(2)解:由(1)知△CEF≌△AED,CF=AD,∵AD=AC,∴AC=CF,∵DP∥AB,∴FP=PB,∴CP=AB=AE,∴四边形ACPE为平行四边形;(3)解:垂直,理由:过E作EM⊥DA交DA的延长线于M,过E作EN⊥FC交FC的延长线于N,在△AME与△CNE中,,∴△AME≌△CNE,∴∠ADE=∠CFE,在△ADE与△CFE中,,∴△ADE≌△CFE,∴∠DEA=∠FEC,∵∠DEA+∠DEC=90°,∴∠CEF+∠DEC=90°,∴∠DEF=90°,∴ED⊥EF.【真题训练】训练一:(2017日照)如图,已知BA=AE=DC,AD=EC,CE⊥AE,垂足为E.(1)求证:△DCA≌△EAC;(2)只需添加一个条件,即AD=BC(答案不唯一),可使四边形ABCD 为矩形.请加以证明.训练二:(2017湖北荆州)如图,在矩形ABCD中,连接对角线AC、BD,将△ABC沿BC方向平移,使点B移到点C,得到△DCE.(1)求证:△ACD≌△EDC;(2)请探究△BD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训练三:如图,在△ABC中,∠ACB=90°,点D,E分别是边BC,AB上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至点F,使EF=2DF,连接CE、AF.(1)证明:AF=CE;(2)当∠B=30°时,试判断四边形AC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训练四:(2017广东)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四边形ABCO 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是A(0,2)和C(2,0),点D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不与A,C重合),连结BD,作DE⊥DB,交x轴于点E,以线段DE,DB 为邻边作矩形BDEF.(1)填空:点B的坐标为(2,2);(2)是否存在这样的点D,使得△DEC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AD 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①求证: =;②设AD=x,矩形BDEF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可利用①的结论),并求出y的最小值.训练五:(2017•黑龙江)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如图1:则有AC=BD,AC⊥BD.旋转图1中的Rt△COD到图2所示的位置,AC′与BD′有什么关系?(直接写出)若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旋转Rt△COD至图3所示的位置,AC′与BD′又有什么关系?写出结论并证明.参考答案:训练一:(2017日照)如图,已知BA=AE=DC,AD=EC,CE⊥AE,垂足为E.(1)求证:△DCA≌△EAC;(2)只需添加一个条件,即AD=BC(答案不唯一),可使四边形ABCD 为矩形.请加以证明.【考点】LC:矩形的判定;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1)由SSS证明△DCA≌△EAC即可;(2)先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90°,即可得出结论.【解答】(1)证明:在△DCA和△EAC中,,∴△DCA≌△EAC(SSS);(2)解:添加AD=BC,可使四边形ABCD为矩形;理由如下:∵AB=DC,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CE⊥AE,∴∠E=90°,由(1)得:△DCA≌△EAC,∴∠D=∠E=90°,∴四边形ABCD为矩形;故答案为:AD=BC(答案不唯一).训练二:(2017湖北荆州)如图,在矩形ABCD中,连接对角线AC、BD,将△ABC沿BC方向平移,使点B移到点C,得到△DCE.(1)求证:△ACD≌△EDC;(2)请探究△BD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考点】LB:矩形的性质;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Q2:平移的性质.【分析】(1)由矩形的性质得出AB=DC,AC=BD,AD=BC,∠ADC=∠ABC=90°,由平移的性质得:DE=AC,CE=BC,∠DCE=∠ABC=90°,DC=AB,得出AD=EC,由SAS即可得出结论;(2)由AC=BD,DE=AC,得出BD=DE即可.【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AB=DC,AC=BD,AD=BC,∠ADC=∠ABC=90°,由平移的性质得:DE=AC,CE=BC,∠DCE=∠ABC=90°,DC=AB,∴AD=EC,在△ACD和△EDC中,,∴△ACD≌△EDC(SAS);(2)解:△BDE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AC=BD,DE=AC,∴BD=DE,∴△BDE是等腰三角形.训练三:如图,在△ABC中,∠ACB=90°,点D,E分别是边BC,AB上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至点F,使EF=2DF,连接CE、AF.(1)证明:AF=CE;(2)当∠B=30°时,试判断四边形AC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考点】L9:菱形的判定;KX:三角形中位线定理;L7: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1)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出DE∥AC,AC=2DE,求出EF∥AC,EF=AC,得出四边形ACEF是平行四边形,即可得出AF=CE;(2)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AC=60°,AC=AB=AE,证出△AE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CE,即可得出结论.【解答】(1)证明:∵点D,E分别是边BC,AB上的中点,∴DE∥AC,AC=2DE,∵EF=2DE,∴EF∥AC,EF=AC,∴四边形ACEF是平行四边形,∴AF=CE;(2)解:当∠B=30°时,四边形ACEF是菱形;理由如下:∵∠ACB=90°,∠B=30°,∴∠BAC=60°,AC=AB=AE,∴△AEC是等边三角形,∴AC=CE,又∵四边形ACEF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CEF是菱形.训练四:(2017广东)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四边形ABCO 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是A(0,2)和C(2,0),点D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不与A,C重合),连结BD,作DE⊥DB,交x轴于点E,以线段DE,DB 为邻边作矩形BDEF.(1)填空:点B的坐标为(2,2);(2)是否存在这样的点D,使得△DEC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AD 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①求证: =;②设AD=x,矩形BDEF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可利用①的结论),并求出y的最小值.【考点】SO:相似形综合题.【分析】(1)求出AB、BC的长即可解决问题;(2)存在.连接BE,取BE的中点K,连接DK、KC.首先证明B、D、E、C 四点共圆,可得∠DBC=∠DCE,∠EDC=∠EBC,由tan∠ACO==,推出∠ACO=30°,∠ACD=60°由△DEC是等腰三角形,观察图象可知,只有ED=EC,推出∠DBC=∠DCE=∠EDC=∠EBC=30°,推出∠DBC=∠BCD=60°,可得△DBC是等边三角形,推出DC=BC=2,由此即可解决问题;(3)①由(2)可知,B、D、E、C四点共圆,推出∠DBC=∠DCE=30°,由此即可解决问题;②作DH⊥AB于H.想办法用x表示BD、DE的长,构建二次函数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四边形AOCB是矩形,∴BC=OA=2,OC=AB=2,∠BCO=∠BAO=90°,∴B(2,2).故答案为(2,2).(2)存在.理由如下:连接BE,取BE的中点K,连接DK、KC.∵∠BDE=∠BCE=90°,∴KD=KB=KE=KC,∴B、D、E、C四点共圆,∴∠DBC=∠DCE,∠EDC=∠EBC,∵tan∠ACO==,∴∠ACO=30°,∠ACB=60°①如图1中,△DEC是等腰三角形,观察图象可知,只有ED=EC,∴∠DBC=∠DCE=∠EDC=∠EBC=30°,∴∠DBC=∠BCD=60°,∴△DBC是等边三角形,∴DC=BC=2,在Rt△AOC中,∵∠ACO=30°,OA=2,∴AC=2AO=4,∴AD=AC﹣CD=4﹣2=2.∴当AD=2时,△DEC是等腰三角形.②如图2中,∵△DCE是等腰三角形,易知CD=CE,∠DBC=∠DEC=∠CDE=15°,∴∠ABD=∠ADB=75°,∴AB=AD=2,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AD的值为2或2.(3)①由(2)可知,B、D、E、C四点共圆,∴∠DBC=∠DCE=30°,∴tan∠DBE=,∴=.②如图2中,作DH⊥AB于H.在Rt△ADH中,∵AD=x,∠DAH=∠ACO=30°,∴DH=AD=x,AH==x,∴BH=2﹣x,在Rt△BDH中,BD==,∴DE=BD=•,∴矩形BDEF的面积为y= []2=(x2﹣6x+12),即y=x2﹣2x+4,∴y=(x﹣3)2+,∵>0,∴x=3时,y有最小值.训练五:(2017•黑龙江)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如图1:则有AC=BD,AC⊥BD.旋转图1中的Rt△COD到图2所示的位置,AC′与BD′有什么关系?(直接写出)若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旋转Rt△COD至图3所示的位置,AC′与BD′又有什么关系?写出结论并证明.【考点】LE:正方形的性质;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L8:菱形的性质;R2:旋转的性质.【分析】图2:根据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得到AO=OC,BO=OD,AC⊥BD,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OD′=OD,OC′=OC,∠D′OD=∠C′OC,等量代换得到AO=BO,OC′=OD′,∠AOC′=∠BO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BD′,∠OAC′=∠OBD′,于是得到结论;图3:根据四边形ABCD是菱形,得到AC⊥BD,AO=CO,BO=DO,求得OB=√3OA,OD=√3OC,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OD′=OD,OC′=OC,∠D′OD=∠C′OC,求得OD′=√3OC′,∠AOC′=∠BO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D′=√3AC′,于是得到结论.【解答】解:图2结论:AC′=BD′,AC′⊥BD′,理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O=OC,BO=OD,AC⊥BD,∵将Rt△COD旋转得到Rt△C′OD′,∴OD′=OD,OC′=OC,∠D′OD=∠C′OC,∴AO=BO,OC′=OD′,∠AOC′=∠BOD′,在△AOC′与△BOD′中,{AO=BO∠AOC′=∠BOD′OC′=OD′,∴△AOC′≌△BOD′,∴AC′=BD′,∠OAC′=∠OBD′,∵∠AO′D′=∠BO′O,∠O′BO+∠BO′O=90°,∴∠O′AC′+∠AO′D′=90°,∴AC′⊥BD′;图3结论:BD′=√3AC′,AC′⊥BD’理由:∵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AO=CO,BO=DO,∵∠ABC=60°,∴∠ABO=30°,∴OB=√3OA,OD=√3OC,∵将Rt△COD旋转得到Rt△C′OD′,∴OD′=OD,OC′=OC,∠D′OD=∠C′OC,∴OD′=√3OC′,∠AOC′=∠BOD′,∴OBOA =OD′OC′=√3,∴△AOC′∽△BOD′,∴BD′AC′=OBOA=√3,∠OAC′=∠OBD′,∴BD′=√3AC′,∵∠AO′D′=∠BO′O,∠O′BO+∠BO′O=90°,∴∠O′AC′+∠AO′D′=90°,∴AC′⊥BD′.【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旋转的性质,正确的识别图形是解题的关键.。
17.中考数学专题“探索规律型”相关的探索性问题数学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专题03 中考中与“探索规律型”相关的探索性问题【母题来源一】【2019•武汉】观察等式:2+22=23-2;2+22+23=24-2;2+22+23+24=25-2…已知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250、251、252、…、299、2100.若250=a,用含a的式子表示这组数的和是A.2a2–2a B.2a2–2a–2C.2a2–a D.2a2+a【答案】C【解析】∵2+22=23-2;2+22+23=24-2;2+22+23+24=25-2…∴2+22+23+…+2n=2n+1-2,∴250+251+252+…+299+2100=(2+22+23+…+2100)-(2+22+23+…+249)=(2101-2)-(250-2)=2101-250,∵250=a,∴2101=(250)2·2=2a2,∴原式=2a2-a.故选C.【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解决本题的难点在于得出规律:2+22+23+…+2n=2n+1-2.【母题来源二】【2019•枣庄】如图,小正方形是按一定规律摆放的,下面四个选项中的图片,适合填补图中空白处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由题意知,原图形中各行、各列中点数之和为10,符合此要求的只有,故选D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图形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得出原图形中各行、各列中点数之和为10. 【母题来源三】【2019•济宁】已知有理数a ≠1,我们把11a -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12=--,-1的差倒数是()11112=--.如果a 1=-2,a 2是a 1的差倒数,a 3是a 2的差倒数,a 4是a 3的差倒数……依此类推,那么a 1+a 2+…+a 100的值是 A .-7.5 B .7.5 C .5.5 D .-5.5【答案】A 【解析】∵a 1=–2,∴a 2()11123==--,a 3131213==-,412312a ==--,……∴这个数列以-2,13,32依次循环,且-2131326++=-,∵100÷3=33…1,∴a 1+a 2+…+a 100=33×(16-)-2152=-=-7.5, 故选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通过从一些特殊的数字变化中发现不变的因素或按规律变化的因素,然后推广到一般情况.【母题来源四】【2019•雅安】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1:y 3=x +1与直线l 2:y =交于点A 1,过A 1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B 1,过B 1作l 2的平行线交l 1于A 2,过A 2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B 2,过B 2作l 2的平行线交l 1于A 3,过A 3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B 3…按此规律,则点A n 的纵坐标为A .(32)n B .(12)n +1 C .(32)n -112+D .312n -【答案】A【解析】联立直线l 1与直线l 2的表达式并解得:x =y 32=,故A 132),则点B 10),则直线B 1A 2的表达式为:y =+b ,将点B 1坐标代入上式并解得:直线B 1A 2的表达式为:y 332=-,将表达式y 3与直线l 1的表达式联立并解得:x =,y 94=,即点A 2的纵坐标为94,同理可得A 3的纵坐标为278, …按此规律,则点A n 的纵坐标为(32)n , 故选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直线的交点,要求利用图象求解各问题,要认真体会点的坐标,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内在联系.【母题来源五】【2019•广元】如图,过点A 0(0,1)作y 轴的垂线交直线l :y 3=于点A 1,过点A 1作直线l 的垂线,交y 轴于点A 2,过点A 2作y 轴的垂线交直线l 于点A 3,…,这样依次下去,得到△A 0A 1A 2,△A 2A 3A 4,△A 4A 546,…,其面积分别记为S 1,S 2,S 3,…,则S 100为A.(2)100B .(100 C .4199 D .2395【答案】D【解析】∵点A 0的坐标是(0,1),∴OA 0=1, ∵点A 1在直线y =上,∴OA 1=2,A 0A1= ∴OA 2=4,∴OA 3=8,∴OA 4=16, 得出OA n =2n , ∴A n A n +1=2n∴OA 198=2198,A 198A 199=2198, ∵S 112=(4-1= ∵A 2A 1∥A 200A 199,∴△A 0A 1A 2∽△A 198A 199A 200,∴1001S S =1982, ∴S =2396=2395, 故选D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据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和点的坐标求线段的长度,以及如何根据线段的长度求出点的坐标,解题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母题来源六】【2019•淄博】如图,△OA 1B 1,△A 1A 2B 2,△A 2A 3B 3,…是分别以A 1,A 2,A 3,…为直角顶点,一条直角边在x 轴正半轴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其斜边的中点C 1(x 1,y 1),C 2(x 2,y 2),C 3(x 3,y 3),…均在反比例函数y 4x=(x >0)的图象上.则y 1+y 2+…+y 10的值为A .B .6C .D .【答案】A【解析】过C 1、C 2、C 3…分别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 1、D 2、D 3…其斜边的中点C 1在反比例函数y 4x=,∴C (2,2)即y 1=2,∴OD 1=D 1A 1=2, 设A 1D 2=a ,则C 2D 2=a 此时C 2(4+a ,a ),代入y 4x=得:a (4+a )=4,解得:a 2=,即:y 22=,同理:y 3=y 4=∴y 1+y 2+…+y 10=22+++=…A .【名师点睛】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通过计算有一定的规律,推断出一般性的结论,得出答案.【母题来源七】【2019•大庆】归纳“T”字形,用棋子摆成的“T”字形如图所示,按照图①,图②,图③的规律摆下去,摆成第n个“T”字形需要的棋子个数为__________.【答案】3n+2【解析】由图可得,图①中棋子的个数为:3+2=5,图②中棋子的个数为:5+3=8,图③中棋子的个数为:7+4=11,……则第n个“T”字形需要的棋子个数为:(2n+1)+(n+1)=3n+2,故答案为:3n+2.【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图形的变化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发现题目中棋子的变化规律,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母题来源八】【2019•天水】观察下列图中所示的一系列图形,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2019个图形中共有__________个〇.【答案】6058【解析】由图可得,第1个图象中〇的个数为:1+3×1=4,第2个图象中〇的个数为:1+3×2=7,第3个图象中〇的个数为:1+3×3=10,第4个图象中〇的个数为:1+3×4=13,……∴第2019个图形中共有:1+3×2019=1+6057=6058个〇,故答案为:6058.【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图形的变化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发现图形中〇的变化规律,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母题来源九】【2019•甘肃】如图,每一图中有若干个大小不同的菱形,第1幅图中有1个菱形,第2幅图中有3个菱形,第3幅图中有5个菱形,如果第n幅图中有2019个菱形,则n=__________.【答案】1010【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得:第1幅图中有1个.第2幅图中有2×2–1=3个.第3幅图中有2×3–1=5个.第4幅图中有2×4–1=7个.…可以发现,每个图形都比前一个图形多2个.故第n幅图中共有(2n–1)个.当图中有2019个菱形时,2n–1=2019,n=1010,故答案为:1010.【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规律型中的图形变化问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母题来源十】【2019•衡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的图象如图所示.已知A点坐标为(1,1),过点A作AA1∥x轴交抛物线于点A1,过点A1作A1A2∥OA交抛物线于点A2,过点A2作A2A3∥x轴交抛物线于点A3,过点A3作A3A4∥OA交抛物线于点A4……,依次进行下去,则点A2019的坐标为__________.【答案】(–1010,10102) 【解析】∵A 点坐标为(1,1), ∴直线OA 为y =x ,A 1(–1,1), ∵A 1A 2∥OA , ∴直线A 1A 2为y =x +2, 解22y x y x =+⎧⎨=⎩得11x y =-⎧⎨=⎩或24x y =⎧⎨=⎩, ∴A 2(2,4), ∴A 3(–2,4), ∵A 3A 4∥OA , ∴直线A 3A 4为y =x +6,解26y x y x =+⎧⎨=⎩得24x y =-⎧⎨=⎩或39x y =⎧⎨=⎩, ∴A 4(3,9), ∴A 5(–3,9) …,∴A 2019(–1010,10102), 故答案为:(–1010,10102).【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一次函数的图象以及交点的坐标,根据坐标的变化找出变化规律是解题的关键.【母题来源十一】【2019•北京】小云想用7天的时间背诵若干首诗词,背诵计划如下: ①将诗词分成4组,第i 组有x i 首,i =1,2,3,4;②对于第i 组诗词,第i 天背诵第一遍,第(i +1)天背诵第二遍,第(i +3)天背诵第三遍,三遍后完成背诵,其它天无需背诵,i =1,2,3,4;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第1组 x 1 x 1 x 1 第2组 x 2 x 2 x 2 第3组 第4组x 4x 4x 4③每天最多背诵14首,最少背诵4首.解答下列问题:(1)填入x3补全上表;(2)若x1=4,x2=3,x3=4,则x4的所有可能取值为__________;(3)7天后,小云背诵的诗词最多为__________首.【解析】(1)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第1组x1x1x1第2组x2x2x2第3组x3x3x3第4组x4x4x4(2)∵每天最多背诵14首,最少背诵4首,∴x1≥4,x3≥4,x4≥4,∴x1+x3≥8①,∵x1+x3+x4≤14②,把①代入②得,x4≤6,∴4≤x4≤6,∴x4的所有可能取值为4,5,6,故答案为:4,5,6.(3)∵每天最多背诵14首,最少背诵4首,∴由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得,x1+x2≤14①,x2+x3≤14②,x1+x3+x4=14③,x2+x4≤14④,①+②+④–③得,3x2≤28,∴x2283≤,∴x1+x2+x3+x4283≤+14703=,∴x1+x2+x3+x4≤2313,∴7天后,小云背诵的诗词最多为23首,故答案为:23.【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不等式的应用,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母题来源十二】【2019•安徽】观察以下等式:第1个等式:211111=+, 第2个等式:211326=+,第3个等式:2115315=+,第4个等式:2117428=+,第5个等式:2119545=+,……按照以上规律,解决下列问题: (1)写出第6个等式:21111666=+; (2)写出你猜想的第n 个等式:()2112121n n n n =+--(用含n 的等式表示),并证明. 【解析】(1)第6个等式为:21111666=+,故答案为:21111666=+. (2)()2112121n n n n =+--. 证明:∵右边()()112112212121n n n n n n n -+=+===---左边.∴等式成立, 故答案为:()2112121n n n n =+--.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等式得出()2112121n n n n =+--的规律,并熟练加以运用.【命题意图】这类试题主要考查探索规律在中考中的应用,包括图形类的规律、数字类的规律、图表的规律、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中有关点的坐标规律的探索等. 【方法总结】根据一系列数式关系或一组相关图形的变化规律,从中总结其所反映的规律.其中,以图形为载体的数字规律最为常见.猜想这种规律,需要把图形中的有关数量关系列式表达出来,再对所列式进行观察对比,仿照数式规律的方法猜想得到最终结论. 1.解数字或数式规律探索题的方法 第一步:标序号;第二步:找规律,分别比较各部分与序号数(1,2,3,4,…,n )之间的关系,把其蕴含的规律用含序号数的式子表示出来;第三步:根据找出的规律表示出第n 个数式. 2.几何图形中的规律探究题图形规律问题主要是观察图形的组成、拆分等过程中的特点,分析其联系和区别,用相应的式子描述图形的变化所反映的规律. 3.点的坐标变化规律探究题图形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变化而引起点的坐标的变化,解决此类型题应先分析图形的变化规律,求出一些点的坐标,再结合点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变化找出坐标的变化规律,仿照猜想数式规律的方法得到最终结论.1.【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三级教研网络中片2019届中考数学二模试卷】已知:1+3=4=22,1+3+5=9=32,1+3+5+7=16=42,1+3+5+7+9=25=52,…,根据前面各式的规律可猜测:101+103+105+…+199= A .7500 B .10000 C .12500 D .2500【答案】A【解析】101+103+105+107+…+195+197+199 =221199199()()22++- =1002-502, =10000-2500, =7500, 故选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规律型–––数字类规律与探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2.【2019年福建省南平市六校联考中考数学模拟试卷(4月份)】已知一列数:a 1=1,a 2=3,a 3=6,a 4=10,…则122017111a a a +++=A .20162017 B .40322017 C .20172018D .40342018【答案】D【解析】∵a 1=1,a 2=3,a 3=6,a 4=10,…∴122017111a a a +++1121320172018=+++⨯ 111112[(1)()()]22320172018=-+-+-12(1)2018=-201722018=⨯40342018=. 故选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规律型的数字变化类,解题的关键是找到拆项的方法. 3.【2019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中考数学一模试卷】若x 是不等于1的实数,我们把11x-称为x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x -=-1,-1的差倒数为11(1)--=12,现已知x 1=13,x 2是x 1的差倒数,x 3是x 2的差倒数,x 4是x 3的差倒数,…,依此类推,则x 2019的值为 A .-13B .-2C .3D .4【答案】B【解析】根据差倒数的定义可得出:x 1=13,x 2=1113-=32,x 3=1312-=-2,x 4=11(2)--=13,… 由此发现该组数每3个一循环.∵2019÷3=673,∴x2019=x3=-2.故选B.【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字的变化以及求倒数,解题的关键是发现“该组数每3个一循环”这个规律.本题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根据差倒数的定义式列出前4个数据即可找出规律得以解决.4.【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19届九年级中考数学二模试卷】仔细观察下列数字排列规律,则a=A.206 B.216C.226 D.236【答案】C【解析】观察发现:2=1×2-0;10=3×4-2;26=5×6-4;50=7×8-6…a=15×16-14=226,故选C.【名师点睛】考查了数字的变化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到各个图形中数字规律,难度不大.5.【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年初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如图,将一些形状相同的小五角星按图中所规放,据此规律,第10个图形中五角星的个数为A.120 B.121C.99 D.100【答案】A【解析】第1个图形中小五角星的个数为3;第2个图形中小五角星的个数为8;第3个图形中小五角星的个数为15;第4个图形中小五角星的个数为24;则知第n个图形中小五角星的个数为n(n+1)+n.故第10个图形中小五角星的个数为10×11+10=120个,故选A.【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图形规律探究,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从已知的特殊个体推理得出一般规律.6.【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数学二模试卷】如图,过点A1(1,0)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y=2x于点B;点A2与点O关于直线A1B1对称;过点A2(2,0)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y=2x于点B2;点A3与点O关于直线A2B2对称;过点A3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y=2x于点B3;按B3此规律作下去,则点B n的坐标为A.(2n,2n-1)B.(2n,2n+1)C.(2n+1,2n)D.(2n-1,2n)【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得,B1(1,2),B2(2,4),B3(4,8),B4(8,16)…∴点B n的坐标为(2n-1,2n),故选D.【名师点睛】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拓展应用,找出其中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7.【天津市河西区2019年中考二模数学试卷】如图,第一个图形是用3根一样长度的木棍拼接而成的等边三角形ABC,第二个图形是用5根同样木棍拼接成的;那么按图中所示的规律,在第n个图形中,需要这样的木棍的根数为__________.n【答案】21【解析】第1个图形有2+1=3根,第2个图形有1+2+2=5根,第3个图形有1+2+2+2=7根…第n 个图形有2n +1根, 故答案为:2n +1.【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变化类问题,仔细观察图形发现图形的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如图所示,将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和线段按照一定规律摆成下列图形.第1幅图形中“•”的个数为1a ,第2幅图形中“•”的个数为2a ,第3幅图形中“•”的个数为3a ,…,以此类推,则123101111a a a a ++++的值为__________.【答案】175264【解析】a 1=3=1×3,a 2=8=2×4,a 3=15=3×5,a 4=24=4×6,…,a n =n (n +2), ∴12310111111111324351012a a a a +++⋯+=++++⨯⨯⨯⨯ (111111)133591124461012=+++++++⨯⨯⨯⨯⨯⨯…… 11111(1)()2112212=-+- 175264=, 故答案为:175264.【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图形的变化规律,找出图形之间的联系,找出规律解决问题. 9.【2019年贵州省黔南州中考数学一模试卷】已知函数1()(1)=+f x x x ,其中f (a )表示当x =a 时对应的函数值,如1(1)12f =⨯,11(2)()23(1)f f a a a ==⨯+,,则f (1)+(2)+f (3)+f (2019)=__________. 【答案】20192020【解析】∵1(1)12f =⨯,11(2),()23(1)f f a a a ==⨯+, ∴f (1)+f (2)+f (3)+f (2019)=112⨯+123⨯+…+120192020⨯=1-12+12-13+…+12019-12020=1-1 2020=2019 2020.故答案为:2019 2020.【名师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代数式的求值,解题的关键是发现规律,进行简便求解.10.【2019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中考数学二模试卷】观察下列式子:0×2+1=12①;1×3+1=22②;2×4+1=32③;3×5+1=42④;…(1)第⑤个式子__________,第⑩个式子__________;(2)请用含n(n为正整数)的式子表示上述的规律,并证明.【解析】(1)第⑤个式子为4×6+1=52,第⑩个式子9×11+1=102,故答案为:4×6+1=52,9×11+1=102.(2)第n个式子为(n-1)(n+1)+1=n2,证明:左边=n2-1+1=n2,右边=n2,∴左边=右边,即(n-1)(n+1)+1=n2.【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等式得出(n-1)(n+1)+1=n2的规律,并熟练加以运用.。
专题12 探索性问题(第03期)-2021年中考数学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原卷版)

一、选择题1.(2021四川省绵阳市)如图所示,将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和线段按照一定规律摆成下列图形,第1幅图形中“●”的个数为a 1,第2幅图形中“●”的个数为a 2,第3幅图形中“●”的个数为a 3,…,以此类推,则193211111a a a a ++++ 的值为( )A .2120 B .8461C .840589D .760421 2.(2021四川省达州市)如图,将矩形ABCD 绕其右下角的顶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至图①位置,继续绕右下角的顶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至图②位置,以此类推,这样连续旋转2021次.若AB =4,AD =3,则顶点A 在整个旋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总长为( )A .2021πB .2034πC .3024πD .3026π3.(2021江苏省连云港市)如图所示,一动点从半径为2的⊙O 上的A 0点出发,沿着射线A 0O 方向运动到⊙O 上的点A 1处,再向左沿着与射线A 1O 夹角为60°的方向运动到⊙O 上的点A 2处;接着又从A 2点出发,沿着射线A 2O 方向运动到⊙O 上的点A 3处,再向左沿着与射线A 3O 夹角为60°的方向运动到⊙O 上的点A 4处;…按此规律运动到点A 2021处,则点A 2021与点A 0间的距离是( )A .4B .23C .2D .0 4.(2021重庆市B 卷)下列图象都是由相同大小的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其中第①个图形中一共有4颗,第②个图形中一共有11颗,第③个图形中一共有21颗,…,按此规律排列下去,第⑨个图形中的颗数为( )A .116B .144C .145D .150二、填空题5.(2021山东省济宁市)请写出一个过点(1,1),且与x 轴无交点的函数解析式: . 6.(2021山东省济宁市)如图,正六边形A 1B 1C 1D 1E 1F 1的边长为1,它的六条对角线又围成一个正六边形A 2B 2C 2D 2E 2F 2,如此继续下去,则正六边形A 4B 4C 4D 4E 4F 4的面积是 .三、解答题7.(2021四川省南充市)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G 分别是边AD 、BC 的中点,AF =14AB . (1)求证:EF ⊥AG ;(2)若点F 、G 分别在射线AB 、BC 上同时向右、向上运动,点G 运动速度是点F 运动速度的2倍,EF ⊥AG 是否成立(只写结果,不需说明理由)?(3)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当PAB OAB S S ∆∆=,求△PAB 周长的最小值.8.(2021四川省达州市)如图,在△ABC 中,点O 是边AC 上一个动点,过点O 作直线EF ∥BC 分别交∠ACB 、外角∠ACD 的平分线于点E 、F . (1)若CE =8,CF =6,求OC 的长;(2)连接AE 、AF .问:当点O 在边AC 上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ECF 是矩形?并说明理由.9.(2021四川省达州市)探究:小明在求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时发现,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任意两点P 1(x 1,y 1),P 2(x 2,y 2),可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图1得到结论:()()22122121PP x x y y =-+-他还利用图2证明了线段P 1P 2的中点P (x ,y )P 的坐标公式:122x x x +=,122y y y +=.(1)请你帮小明写出中点坐标公式的证明过程;运用:(2)①已知点M (2,﹣1),N (﹣3,5),则线段MN 长度为 ;②直接写出以点A (2,2),B (﹣2,0),C (3,﹣1),D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顶点D 的坐标: ; 拓展:(3)如图3,点P (2,n )在函数43y x =(x ≥0)的图象OL 与x 轴正半轴夹角的平分线上,请在OL 、x 轴上分别找出点E 、F ,使△PEF 的周长最小,简要叙述作图方法,并求出周长的最小值.10.(2021山东省枣庄市)如图,在△ABC 中,∠C =90°,∠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点O 在AB 上,以点O 为圆心,OA 为半径的圆恰好经过点D ,分别交AC ,AB 于点E ,F .(1)试判断直线BC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BD=23,BF=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11.(2021山东省枣庄市)已知正方形ABCD,P为射线AB上的一点,以BP为边作正方形BPEF,使点F 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连接EA,EC.(1)如图1,若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求证:EA=EC;(2)如图2,若点P在线段AB的中点,连接AC,判断△AC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如图3,若点P在线段AB上,连接AC,当EP平分∠AEC时,设AB=a,BP=b,求a:b及∠AEC 的度数.12.(2021山西省)如图,△ABC内接于⊙O,且AB为⊙O的直径,OD⊥AB,与AC交于点E,与过点C 的⊙O的切线交于点D.(1)若AC=4,BC=2,求OE的长.(2)试判断∠A与∠CD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3.(2021江苏省盐城市)如图,矩形ABCD中,∠ABD、∠CDB的平分线BE、DF分别交边AD、BC于点E、F.(1)求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2)当∠ABE为多少度时,四边形BEDF是菱形?请说明理由.14.(2021江苏省盐城市)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ABC的斜边AB在y轴上,边AC与x轴交于点D,AE平分∠BAC交边BC于点E,经过点A、D、E的圆的圆心F恰好在y轴上,⊙F与y轴相交于另一点G.(1)求证:BC是⊙F的切线;(2)若点A、D的坐标分别为A(0,﹣1),D(2,0),求⊙F的半径;(3)试探究线段AG、AD、CD三者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5.(2021江苏省盐城市)(探索发现】如图①,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B=60°,小明想从中剪出一个以∠B为内角且面积最大的矩形,经过多次操作发现,当沿着中位线DE、EF剪下时,所得的矩形的面积最大,随后,他通过证明验证了其正确性,并得出:矩形的最大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的比值为.【拓展应用】如图②,在△ABC中,BC=a,BC边上的高AD=h,矩形PQMN的顶点P、N分别在边AB、AC上,顶点Q、M在边BC上,则矩形PQMN面积的最大值为.(用含a,h的代数式表示)【灵活应用】如图③,有一块“缺角矩形”ABCDE ,AB =32,BC =40,AE =20,CD =16,小明从中剪出了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B 为所剪出矩形的内角),求该矩形的面积. 【实际应用】如图④,现有一块四边形的木板余料ABCD ,经测量AB =50cm ,BC =108cm ,CD =60cm ,且tan B =tan C =43,木匠徐师傅从这块余料中裁出了顶点M 、N 在边BC 上且面积最大的矩形PQMN ,求该矩形的面积. 16.(2021江苏省连云港市)如图,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且AD =AE ,连接BE 、CD ,交于点F .(1)判断∠ABE 与∠ACD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证:过点A 、F 的直线垂直平分线段BC .17.(2021江苏省连云港市)问题呈现:如图1,点E 、F 、G 、H 分别在矩形ABCD 的边AB 、BC 、CD 、DA 上,AE =DG ,求证:2ABCD EFGH S S 矩形四边形.(S表示面积)实验探究:某数学实验小组发现:若图1中AH ≠BF ,点G 在CD 上移动时,上述结论会发生变化,分别过点E 、G 作BC 边的平行线,再分别过点F 、H 作AB 边的平行线,四条平行线分别相交于点A 1、B 1、C 1、D 1,得到矩形A 1B 1C 1D 1.如图2,当AH >BF 时,若将点G 向点C 靠近(DG >AE ),经过探索,发现:2S四边形EFGH =S矩形ABCD +S.如图3,当AH >BF 时,若将点G 向点D 靠近(DG <AE ),请探索S 四边形EFGH 、S 矩形ABCD 与S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迁移应用:请直接应用“实验探究”中发现的结论解答下列问题:(1)如图4,点E 、F 、G 、H 分别是面积为25的正方形ABCD 各边上的点,已知AH >BF ,AE >DG ,S 四边形EFGH=11,HF 29,求EG 的长.(2)如图5,在矩形ABCD 中,AB =3,AD =5,点E 、H 分别在边AB 、AD 上,BE =1,DH =2,点F 、G 分别是边BC、CD上的动点,且FG=10,连接EF、HG,请直接写出四边形EFGH面积的最大值.18.(2021湖北省襄阳市)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中线,AC=BC,一个以点D为顶点的45°角绕点D旋转,使角的两边分别与AC、BC的延长线相交,交点分别为点E,F,DF与AC交于点M,DE与BC交于点N.(1)如图1,若CE=CF,求证:DE=DF;(2)如图2,在∠EDF绕点D旋转的过程中:①探究三条线段AB,CE,C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②若CE=4,CF=2,求DN的长.。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探究性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探究性问题一、结论开放与探究例1、如图,在△ABC 中,作∠ABC 的平分线BD ,交AC 于D ,作线段BD 的垂直平分线EF ,分别交AB 于E ,BC 于F ,垂足为O ,连结DF .在所作图中,寻找一对全等三角形,并加以证明.(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例2、我们知道: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类似地,我们定义:至少有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等对边四边形.(1)请写出一个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是等对边四边形的图形的名称;(2)如图,在△ABC 中,设CD,BE 相交于点O ,∠A=60°,∠DCB=∠EBC=12∠A .请你写出图中一个与∠A 相等的角,并猜想图中哪个四边形是等对边四边形;(3)在△ABC 中,如果∠A 是不等于60°的锐角,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且∠DCB=∠EBC= 12∠A .探究:满足上述条件的图形中是否存在等对边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例3、如图,抛物线y =a(x +1)(x -5)与x 轴的交点为M 、N .直线y =kx +b 与x 轴交于P(-2,0),与y 轴交于C .若A 、B 两点在直线y =kx +b 上,且AO =BO =2,AO ⊥BO .D 为线段MN 的中点,OH 为Rt △OPC 斜边上的高.(1)OH 的长度等于___________;k =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2)是否存在实数a ,使得抛物线y =a(x +1)(x -5)上有一点E ,满足以D 、N 、E 为顶 点的三角形与△AOB 相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若存在,求所有符合条件的抛物线的解析ABCEABDOC式,同时探索所求得的抛物线上是否还有符合条件的E点(简要说明理由);并进一步探索对符合条件的每一个E点,直线NE与直线AB的交点G是否总满足PB·PG<210,写出探索过程.二、策略探究型例4、如图所示,①中多边形(边数为12)是由正三角形“扩展”而来的,②中多边形是由正方形“扩展”而来的,依此类推,则由正n边形“扩展”而来的多边形的边数为___________.例5、如图,这是一张等腰梯形纸片,它的上底长为2,下底长为4,腰长为2,这样的纸片共有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