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与胡塞尔内时间意识分析

合集下载

byl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参考模板)

byl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参考模板)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倪梁康事实上,当我们在讨论内时间意识或延续的感觉以及它们在各个客体中的贯穿时,我们已经处在反思的维度上。

这种反思把在原意识(或延续的感觉、对相互接续状况的意识到)中原先已经有所显露、但尚未被对象化的内在时间构造出来。

这里涉及到原意识和后反思关系的一个基本层面(15)。

因而胡塞尔说:“这种反思是在一个时间意识的统一中进行的,如上所述,这个新被把握到的东西已经在此,它属于先前作为背景被把握到的东西,如此等等。

”(Hua X,[485])但必须区分这里的两个“把握”(erfassen)概念。

胡塞尔这里所说的第一个“把握”,即“新把握”,乃是对象化的内在反思的把握,而第二个“把握”,即“先前的把握”,则是非对象化的“内时间意识”的把握。

对内时间意识的对象化、课题化的把握、描述、分析,是时间意识现象学的主要任务。

胡塞尔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描述,以及在现在点上对滞留、原印象和前摄的描述,都是对一个原先不是课题、只是附带地被留意到、意识到的体验部分的课题化。

因此,原意识与后反思所含有的问题,在时间意识分析中也会出现。

如笔者曾经归纳过的那样,具体而言,它会面临两个方面的质疑:“一方面,人们对反思的优先权提出疑义,并且声言它植根于另一些更原初的结构之中,例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理解的偏好便属于这个方向;另一方面,例如萨特和其他哲学家认为,在反思的特征中可以确定出变异的因素——一种在原本的体验与后补的反思之间的变异。

更具体地说,这种变异或者表明为一种由于反思而必然形成的添加,或者表明为一种通过反思而造成的无可避免的损耗。

换言之,与各种原本意识(原意识)相比,我们借助于反思而追获的东西在一些人看来有了增多,在另一些人看来有了减少。

反思据此而是一种篡改了原本生活的再造。

”(16)关于第一个问题,胡塞尔的回答是确定的。

就时间意识问题而论,他的回答是:内时间意识是原生的、第一性的,反思对内在时间的构造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认识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认识

浅谈胡塞尔现象学之意向性行为摘要: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

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可以说,不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在欧陆哲学中几乎不可能站到思想的前沿。

本文借以对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基础意向性行为的着重梳理,为以后现象学的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打下基础。

关键字:胡塞尔现象学现象学理论的基石意向性行为现象学在20世纪的西方产生发展并十分流行,与其他一些思潮,比如生命哲学、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欧陆哲学的发展。

但是,在这些思想中,广义的现象学最有方法论的新鲜含义和纯思维的穿透力。

主要通过它,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欧陆思潮与传统的西方哲学保持了内在的联系,现象学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8世界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中,但其含义与后来有所不同。

在新的视野和语境中理解老的问题,现象学被赋予了特殊且意义深远的新时期含义,比如传统的存在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宗教哲学和美学问题。

而对现象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便是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

Edmund Husserl,(1859-1938)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F. 布伦塔诺(Brentano, 1838-1911)的课,后者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它的“心理主义”倾向受到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的批评。

1900年至1901年,胡塞尔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包括他自己的一些过去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清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感觉经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倪梁康事实上,当我们在讨论内时间意识或延续的感觉以及它们在各个客体中的贯穿时,我们已经处在反思的维度上。

这种反思把在原意识(或延续的感觉、对相互接续状况的意识到)中原先已经有所显露、但尚未被对象化的内在时间构造出来。

这里涉及到原意识和后反思关系的一个基本层面(15)。

因而胡塞尔说:‚这种反思是在一个时间意识的统一中进行的,如上所述,这个新被把握到的东西已经在此,它属于先前作为背景被把握到的东西,如此等等。

‛(Hua X,[485])但必须区分这里的两个‚把握‛(erfassen)概念。

胡塞尔这里所说的第一个‚把握‛,即‚新把握‛,乃是对象化的内在反思的把握,而第二个‚把握‛,即‚先前的把握‛,则是非对象化的‚内时间意识‛的把握。

对内时间意识的对象化、课题化的把握、描述、分析,是时间意识现象学的主要任务。

胡塞尔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描述,以及在现在点上对滞留、原印象和前摄的描述,都是对一个原先不是课题、只是附带地被留意到、意识到的体验部分的课题化。

因此,原意识与后反思所含有的问题,在时间意识分析中也会出现。

如笔者曾经归纳过的那样,具体而言,它会面临两个方面的质疑:‚一方面,人们对反思的优先权提出疑义,并且声言它植根于另一些更原初的结构之中,例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理解的偏好便属于这个方向;另一方面,例如萨特和其他哲学家认为,在反思的特征中可以确定出变异的因素——一种在原本的体验与后补的反思之间的变异。

更具体地说,这种变异或者表明为一种由于反思而必然形成的添加,或者表明为一种通过反思而造成的无可避免的损耗。

换言之,与各种原本意识(原意识)相比,我们借助于反思而追获的东西在一些人看来有了增多,在另一些人看来有了减少。

反思据此而是一种篡改了原本生活的再造。

‛(16)关于第一个问题,胡塞尔的回答是确定的。

就时间意识问题而论,他的回答是:内时间意识是原生的、第一性的,反思对内在时间的构造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

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

尔对“ 间分析 ” 时 的关 注和对 “ 发生分析” 的排斥 。 在第 二节 中, 笔者将再现胡 塞尔在 《 内时 间意识现象学讲座》 11 年前后 ) (9 7 中对 “ 时间分析” “ 与 发生分析 ” 的态度 。与《 逻辑研究》 时期不 同 . 胡塞尔本 人在这个 讲座 中已经将这 两者放在 一起讨 论 , 并试 图把握它 们之 间 的内在联系 。在第三节 中, 笔者将讨论胡 塞尔在《 笛卡尔式的沉思》 间(9 8年前后 ) 期 12 对
出发 对 胡 塞 尔 的 发 生 现 象 学 和 历 史 现 象 学 之 构 想 的一 个 导 引 。
作 者 简 介 : 粱康 , 山 大 学 现 象学 研 究 所 教 授 。 倪 中
① 本文 为教 育部 20 年 长江学 者特聘 教授 奖励计划研究成果 。 06 ② 按 国际现 象学界 的通行 做法 , 《 除 逻辑研究 》 ,胡 塞尔全 集》 外 《 在本 文中均 简称为 H a《 u,逻辑研 究》 称为 简
倪 梁康
摘 要 :胡 塞 尔 的《 辑研 究 》 有 将 “ 间” “ 生” 于 某种 联 系 、 怕 是 对 立 的 联 系 逻 没 时 与 发 置 哪
之 中。 只是 从 个 别 的零 散 论 述 中 可 以看 出胡 塞 尔对 “ 间分 析 ” 关 注 和 对“ 生 分析 ” 排 时 的 发 的
只有着眼于时间才可能把捉存在 。
题 就 源 于 这 两种 属 性 的 对 立
—— 马丁 ・ 海德 格 尔
— — 马 克 ・ 洛 赫 布
真正的时间 。 实质 上是 一 个 连 续 同 一体 。 又是 不 断 变化 的 。历 史研 究 的重 大 问 它
时 间 、 生 与 历 史 是 三种 不 同 的现 象 , 在 它 们 之 间显 然 存 在 着 内在 的联 系 。 这 个 发 但 对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来源:作者:倪梁康时间:2009-07-17 点击:48中图分类号:B51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08)01-0102-10 从所有迹象看,液态的东西都要比固态的东西更古老些。

——伊曼努尔•康德一、引论:现象学的时间意识分析考察时间的角度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今人们首先听闻和熟悉的大都是现代自然科学的时间观。

这个观察时间的角度和方式是在我们的时间观中最有影响力的,例如爱因斯坦的或者霍金的时间观。

另一种考察时间的角度和方式体现在哲学家的时间观中。

哲学家的时间观不仅是自然科学时间观的先祖——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的时间观,而且也仍然是与自然科学时间观并存的一种重要观察角度和方式——例如胡塞尔、柏格森、海德格尔的时间观①。

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分析自称为、也被称为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分析。

他把时间分析看作是“所有现象学问题中最困难的问题”②。

在笔者看来,这也可以说是现象学研究中最纯粹的部分。

在胡塞尔完成了各种还原之后所面对的是不含任何有效实在经验和存在设定的现象:纯粹意识及其流动。

即便是海德格尔作为形而上学和一般存在论问题的存在与时间,在胡塞尔这里也只是一个被意识到的存在(Seinsbewu tsein)和被意识到的时间(Zeitbewu tsein)的纯粹现象学问题。

海德格尔本人的时间研究是否对时间问题的哲学研究产生了决定性的推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目前在现象学研究界还未能达成一致③。

但他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编者的前说明”中对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分析的“前说明”,至今看来还是极为内行的概括:“贯穿在此项研究之始终的课题,是纯粹感觉素材的时间构造和作为此构造之基础的‘现象学时间’的自身构造。

这里的关节点是对时间意识的意向特征的析出和对意向性一般的不断增强的根本澄清。

仅这一点——撇开个别分析的特殊内容不论——就已经使得下列研究成为对在《逻辑研究》中首次进行的意向性之基本昭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和内在时间意识)意向性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有一个发展过程,前期和后期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别。

前期的观点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代表,后期的观点以《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为代表。

我们先谈他前期的观点,接着谈他后期的观点,最后简述围绕着意向性问题的一些争论。

第一节《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学说(一)表达的物质外壳和表达的意义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胡塞尔认为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

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

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赋予意义的行为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的东西。

当我们说一句话或写下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就把意义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

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

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那么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胡塞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向行为与记号的关系。

假如我们走到一个清真寺去,我们不懂阿拉伯文字,我们看到墙上用阿拉伯文字雕刻的可兰经的经文,我们把它们当成装饰性的图案。

胡塞尔问道:“例如让我们设想,某些圆圈和半圆的曲线条最初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的感觉,后来我们突然想到它们可能是字符或文字的记号。

其差别存在于什么地方呢?”1 他答道差别在于我们的意向行为不同。

开始时我们没有把这些线条与意义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把它们当作引起美感的图案,后来我们想到这些线条表示意义,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当作文字了。

(二)对象化的活动的三个环节胡塞尔认为,当我们表达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活动包括三个环节:a)意向行为,b)意义(意向内容),c)对象。

“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2“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

”3在此对象可以是实在的对象,也可以是观念的对象、想象的对象。

把表达的意义(意向内容)与对象区分开来十分重要,这不仅因为;有时对象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依恩纳的战胜者”和“滑铁卢的战败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同指一个对象,即那破仑。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认识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认识

浅谈胡塞尔现象学之意向性行为摘要: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

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可以说,不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在欧陆哲学中几乎不可能站到思想的前沿。

本文借以对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基础意向性行为的着重梳理,为以后现象学的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打下基础。

关键字:胡塞尔现象学现象学理论的基石意向性行为现象学在20世纪的西方产生发展并十分流行,与其他一些思潮,比如生命哲学、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欧陆哲学的发展。

但是,在这些思想中,广义的现象学最有方法论的新鲜含义和纯思维的穿透力。

主要通过它,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欧陆思潮与传统的西方哲学保持了内在的联系,现象学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8世界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中,但其含义与后来有所不同。

在新的视野和语境中理解老的问题,现象学被赋予了特殊且意义深远的新时期含义,比如传统的存在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宗教哲学和美学问题。

而对现象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便是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

Edmund Husserl,(1859-1938)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F. 布伦塔诺(Brentano, 1838-1911)的课,后者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它的“心理主义”倾向受到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的批评。

1900年至1901年,胡塞尔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包括他自己的一些过去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清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感觉经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

论胡塞尔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中的内时间意识结构理论

论胡塞尔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中的内时间意识结构理论
的 内时 间意识 结构 理 论
张 含
(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0 0 ) 100
[ 摘 要] 胡塞 尔现 象学是 一门意识 哲学 , 而内时间意识是诸 意识 形式 中最基础的一种。在《内时间意识现 象学》 , 中 胡塞 尔通过 细致的分析 , 完成 了对 内时间意识 之基本 结构—— 由“ 留——原 印 象——前摄 ” 同构 成的 “ 滞 共 现在域 ” — — 的描 述 , 且 由此 回答 了奥 古斯 丁 与布 轮 塔 诺 留 下 的 “ 间难 题 ” 并 时 。 [ 关键 词] 胡塞 尔; 象学 ; 现 内时间意识 ; 留; 滞 原印象 ; 前摄 [ 中图分类号】 5 6 5 [ B 1 .2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编 号】 6 3— 7 2 2 1 ) 1 0 0 0 17 0 1 (0 0 0 — 0 7— 4
在哲学史上 , 胡塞 尔并不是 第一个 将时 间作 为 内在 化
的底 线 。简 单 的解 释 一 下 , 我 们 在 进 行 任 意 一 种 意识 行 对象来研究和分析 的哲 学家 , 当 比如 奥古斯 丁 的时 间理论 就
为时 , 总要包含这两个 要素 。以我 对 眼前的桌 子的感 知为 是胡塞尔的内在 时间 意识 理论 公认 的先 声之 一 , 在《内时 例, 一方 面我的意识之 目光意指 眼前这 个对 象 , 其“ 将 立义 间意识 现象学》 的引论部分 胡塞尔 就引用 了奥古 斯丁 的那 ( uf sn ) 为桌子 , 就是这个 意识 行为 的意 向性。另 句著名的独 白 : 时 间究竟 是 什 么?没人 问我 , 倒清 楚 , A f su g ” a 这 “ 我
所要求的“自身 被给 予性 ” 所 以必须 首先对 其 进行 还原 。 介绍胡塞尔 早期 内时间 意识 理论 的基 本 旨趣 。而在此 之 , 胡塞 尔在准 备 开始 他 的 内时 间 意识 分 析 之初 , 明确 指 前 , 就 我想 先 就 在 内 时 间 意 识 理 论 领 域 对 于 胡 塞 尔 有 过 重 大 出—— “ 正如进行任 何 现象 学分 析一 样 , 里必 须完 全排 影 响 的 两 位 先 哲 — — 奥 古 斯 丁 与 布伦 塔诺 — — 的 时 间 理 论 这 除任何与客观时间有关 的设想 、 定 、 确 信念 ( 除所 有对 生 进行一个简单 的介绍 , 排 这样我们能够更加清楚 的看 到 , 胡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向性与胡塞尔内时间意识分析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意向性与胡塞尔内时间意识分析学号:0711251姓名:程凤年级:2007级专业:哲学指导老师:郑辟瑞摘要本文从“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在构造性时间意识阶段的有效性运用出发,分析在此阶段意向性作用所导致的无限回退的难题。

然后引出作为所有意识之奠基的绝对意识对“立义内容—立义”模式所造成的无限回退的彻底解决,即在滞留的双重意向性作用下,绝对意识在构造内时间对象的意识的同时又具有一种关于河流的自身意识、自身显现。

接着进一步指出绝对意识是不言自明地拥有意向性的本质规定的,这又不可避免地使其陷入无限回退之中,甚至动摇奠基在绝对意识之上“由相互依靠的意识阶段组成的整个大厦”。

但若从绝对意识中完全剔除意向性,那么由原初感觉材料充实的绝对意识如何实现自身给予亦即如何形成具有绝对同一性的河流。

最后指出,为解决绝对意识和意向性之间关系中存在的两难困境,胡塞尔将构成的和被构成的属于两个本质性不同的维度融合起来,认为绝对意识作为最终意识是“非对象的意向性”。

至此,胡塞尔从解决无限回退的悖谬出发却最终得出“‘无意识的’意识”这样的前反思的、匿名的悖谬结论。

关键词:意向性“立义内容—立义”模式滞留无限回退绝对意识意识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课题和核心概念,其最根本的本质在于意向性。

而意向性则是意识在最确切意义上——“意识始终是关于……的意识”——的基本特征。

因此,意向性无疑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概念,无论是在描述现象学阶段还是在先验现象学阶段,正如利科所言:“意向性可以在现象学还原之前和之后被描述:在还原之前时,它是一种交遇,在还原之后时,它是一种构成。

它始终是前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的共同主题。

”①意向性活动的最基本要素来自于感觉材料(也即是立义内容),而立义——意向性活动的核心功能——则是按照一定的意向指向将杂乱的、死的感觉材料加工为意识对象,“赋予感觉以灵魂〈beseelt〉,并且是根据其本质来赋予灵魂,从而使我们可以感知到这个或那个对象之物”②。

“立义内容—立义”模式作为意向性分析的最主要的框架,将纷繁变换、丰富多彩的感觉材料立义、统摄为有统一内核的意识行为。

从而使“这种意向在与被立义的内容的统一中构成了完整具体的感知行为。

”③由之可见,在对感知的意向性分析中“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具有突出的有效性。

尤其是,“在外感知中,通过对立义内容的激活或赋义,一个对象向我们显现。

”④在构造性时间意识分析阶段,“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同样是卓有成效的,它使我们获得对个体的时间对象的延续的感知。

一、“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在构造性时间意识中的运用在构造性时间意识阶段,我们对一个时间性客体(比如一段旋律)的持续的感知是如何可能的,亦即一种当下行为如何能够感知到一种超越现实当下的时间性延展。

胡塞尔选用具有流质的持续的声音——旋律,作为时间意识分析的客体⑤。

单个声音响起后,它并不随之立刻结束,而是总有余音存在。

关于这一点,对于弹钢琴者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如若用手指触碰一个键位、刺激一个音符,也就形成了一个声音之①〔法〕保罗·利科:“《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法译本译者导言”,载于〔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荷〕卡尔·舒曼编,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76页。

②〔德〕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德〕乌尔苏拉·潘策尔编,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51页。

③参见〔德〕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德〕乌尔苏拉·潘策尔编,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49—450页。

④肖德生:“胡塞尔在贝尔瑙手稿中对两种滞留结构的描述分析”,载于倪梁康等编着《胡塞尔与意识现象学:胡塞尔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⑤对空间客体的把握同样具有一个时间流的过程。

例如,对于眼前的这棵树,每一次观看它的角度各异,如若我们仅仅按照孤立的、每次所得的意识来感知这棵树,那结果便似盲人摸象,只知每一角度所得而无法把握到完整的、同一的树。

相反,正是时间意识流的内在统合使我们获得对这棵树的完整感知。

后,但往往在听者的原初感觉里有余音尚存,而非一触即响之后便戛然而止。

对于这个声音则在击键的一刹那达至最高,随之逐渐降低直至坠于“无”(即是一个空乏之中)。

如果新的声音响起,之前的声音完全消逝的话,我们听到的只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声音。

这就好比在弹钢琴时,按下一个键位后待其归于平静(为何要待其归于平静?因为现实中每按下一个键位后,声音并非立即消失,而是有绵长的余音存在),然后再按下另一个键位,逐次按去,最终我们获得的只是一个接着一个相互无关联的孤立的声音。

照此,怎么可能形成各式旋律的乐曲呢?实际上当新的声音响起时,之前的声音并非消失得“无影无踪”,它总是绵延到新的声音里,这即是说我们在每一瞬间获得的声音并非是孤立的,而是这个当下的原声音和之前声音的绵延留存(即是滞留)以及对将要来临声音的前趋期盼(即是前摄)共同形成的一个声音晕圈——一个原初时间域。

两个声音晕圈之间的时间间域同样不可能是一个“空乏的休止”,而是一个绵延的流动,否则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具有对一段旋律的感知(《时间》,第41页)①,而仅仅是对单个声音的感知。

胡塞尔之所以对声音的持续这一时间对象的感知描述得如此精细,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对迈农的“点状现在”的时间观的批判。

在胡塞尔看来,迈农认为“对运动的感知是如此地进行,以至于我们用目光一点一点地追随这个活动的和自身正在运动的东西,与它们的时间位置相符合的是感觉与感知,而一旦这些感觉中的最后一个成为过去,观察者便终止了对运动的看”(《时间》,第272页)。

据此,按照迈农的观点,具体的运动是“一点一点地相互尾随地被感知到的”(《时间》,第273页),每个瞬间意识在时间上是“不延续的”,“它与数学的时间点是同一个东西。

”(《时间》,第274页)这样,“对一个运动的感知、对一个哪怕是极小片段的感知(最终是对整个运动的感知)就是对这个整个变化对象的感知(而它始终是一个整体)。

”(《时间》,第274—275页)于是,这就造成了一个难题,我们总是、而且只能是在最后一个相位上感知到这段运动的。

而事实上,在这段运动进入我的感知域后,我一直在对这段运动进行感知,并且随着运动的流动我对它的感知越来越丰满,直至最后一个相位达至完满相即(Ad?quation)的状态而完成了对整个运动的感知。

由之可知,这个感知本身恰恰是“一个演替的整体”(参见《时间》,第274页注①)。

我们在每一个瞬间的感知里都包含着对以前感知的绵延滞留,同样这个感知重①以后凡是引用或参考“〔德〕埃德蒙德·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德〕鲁道夫·波姆编,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均在其后圆括弧里标明简称《时间》及相应页码,特殊情况另作说明。

又是一个时间客体,从而成为新的感知的被感知的对象,如此绵延。

在对迈农感知理论(即“点状现在”的时间观)的批判中,胡塞尔的时间意识的绵延性得到了凸显:每一个现在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处于一个“瞻前顾后,前拉后伸”①的晕圈(即原初时间域)中,时间意识的构成不是像一颗颗珠子串起来的珠串(典型如迈农)而是一条绵延的流。

点t2t2这个现t2—t20是对t30滞留连续统的重又是一个这样的相位,如此等等;这一段感知活动就结束了,我们当下感知目光图式 1又转向了另一个对象。

E→斜线表明着原印象的不断下坠、滞留,原则上来说,在E→方向上的原印象的变异始终是同一个(参见《时间》,第384页),随着时间的流动,原印象t0下坠为t10、t20、t30 ……。

尽管t0经过多次变异,但还依然保留着原初当下的素材没有任何亏损和衰减,而区别则是变异后的t10、t20、t30 ……不再当下,它们成为新鲜回忆的一部分,直至随之坠入空乏之中。

恰恰正是原印象的不断有序地、均衡地回坠滞留,我们对时间对象的感知、回忆或再回忆才有可能。

①罗松涛:《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②这个时间图式综合《时间》第60、383、384等页的图式而成。

③此处的回忆即是指滞留,在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滞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使用“滞留”之前,胡塞尔还使用过“清新回忆”、“原生回忆”、“回忆”等来表达一种不再现在但又尚未过去、不再被感知但又以一种非回忆的方式仍然被意识到的“仍然—意识、持留意识”(《时间》,第115页)。

关于滞留概念更详尽的分析可参见倪梁康的“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载于《学术月刊》2006年6月。

对每一个具体的时间对象的感知都是建基在原印象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感觉材料之上的,在滞留忠诚有序地保留以及前摄的“期待”和“激活”(参见《时间》,第86页)下共同构成“滞留—原印象—前摄”这一原初的时间域。

作为这一晕圈的核心的原印象,“是绝对不变异者,是对所有其他意识和存在而言的原源泉”(《时间》,第101页)。

然而它又仅仅是时间意识一个理论上的“源点”,处于滞留和前摄的交界处,但是这个“源点”却是无法把握到的。

①我们现实中体验到、意识到的每一个“当下现在”都是一个延展的晕圈,而非一个原初的点。

对延续的感知的基础便确立了。

感知是“一个连续统的连续”(《时间》,第282页),在每个“直观的横截面连续统”中,每一个当下瞬间的纵坐标都是对前一个横截面连续统滞留的滞留,这是感觉材料均衡地、有序地回坠累积,它是连续的;而这个当下的“现在—感知”也是处于现在延续序列共同的连续性中。

这些横截面连续统,始终是“一个相位一个相位地(在其瞬间相位方面)相互邻近地结合在一起”,由此而构造出具体时间对象的整个统一的意识。

(参见《时间》,第280页)由之可见,对构造性的客观时间来说,“立义内容—立义”模式是卓有成效的,它使我们获得对个体的时间对象的延续的感知。

二、无限回退的困境在感知活动中,每一个新出现的原印象之所以使先行的原印象的被给予性发生变异,是因为它把后者转化为一种关于过去的原印象的滞留。

那么接着出现的新的原印象不仅使之前的原印象发生变异而且同时使对之前原印象的滞留发生变异。

照此,只要新的原印象不断出现在意识之中,一切过去的原印象的被给予性的“一种持续而多维①关于这个问题,黑尔德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本己时间”中有精彩的评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