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之先秦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THANKS
诸子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虽以议论为主, 但也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实际事例阐述道理,体现 了现实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与实践
《楚辞》中的浪漫主义诗篇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 、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抗。
神话传说中的浪漫主义元素
先秦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充满了奇幻、夸张的色彩, 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和浪漫情怀。
寓言故事中的浪漫主义表现
先秦寓言故事如《庄子》、《列子》等,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 的哲学思考和人生理想,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 学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1-24
目录
• 先秦文学概述 • 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 《诗经》与《楚辞》 • 散文的兴起与发展 • 先秦文学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影响 •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01
先秦文学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从远古时期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前的文学,也称为“前秦文学”或“古文学” 。
背景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 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秦文学作为这个时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发展历程
远古时期
口头文学和神话传说为主,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
夏商周时期
06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 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例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沈约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歌谣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展现生活、祈愿向上例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己巳卜,贞。

(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O七片)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易·贲》六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易·离》九四)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易·归妹》上六)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九二)初民歌谣的语言特点:风调简朴、语句平实、声韵协调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一、概述:先秦文学是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中国文学。

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

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

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二、内容及发展经历A神话歌谣1)文字产生之前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先秦文学《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汉代)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汉代)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一、时间断限(?—公元前221):从远古的传说时代到秦朝的建立。

中间经历了传说中的三皇(天、地、人或者是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和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以及处于过渡阶段的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文学的地位:它处于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中国文学是一条河、二、文学的起源(一)有巫祝说、宗教说、游戏说等。

“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人是劳动的产物人的语言和思维也是由劳动锻炼和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学最初也是由于劳动的需要,后来再结合以审美情感,渐渐产生的。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淮南子·道应训》《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载:人类在未有文学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二)我国传说时期的文学包括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上古歌谣的内容主要是反映生产、祭祀、狩猎等原始人的生活情况。

人们在自己的呼声间歇中加上一些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语言,往往也就成了有意义的创作。

《候人歌》:候人兮猗!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三、先秦文学的形态1.1.诗、乐、舞一体。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

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河图玉版》2.2.文、史、哲不分。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4、《诗经》的作品:《氓》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此诗结构完整,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赋比兴手法运用巧妙。

《黍离》抒情、议论、描写有机结合,寓深沉的亡国之痛于平实简介的语言之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忧患意识且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白描是其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蒹葭》是一首情歌,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手法,虚实相间的手的关于农业生产情况的记录,也是国风最长的一篇。

此篇反映了当时阶级社会的压迫与剥削,是周代社会的风俗画。

以时令顺序来描写奴隶劳动与生活,适用对比描写,表现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立,语言朴实,多用连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5、“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一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所编。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

6、《汉书。

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25篇。

王逸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屈原所作。

《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

7、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

8、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9、《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

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

纪实与抒情相结合,深邃凄怆的情感抒发。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
六、《左传》简介:涉及史实面广,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战国初年魏国史官根据春秋时代各国史料而编写出来的。是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一部分有识之士思想的客观反映。它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七、《国语》简介:是中国第一部按国别记事的史书。共分《周语》《鲁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约在战国时代编定的。重要注本有三国时代韦昭的《国语》。以记言为体,所述大多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论或互相辩难来再现。
绪论
一、先秦文学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这是早期诗歌的重要特征。2、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综合态势。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4、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由巫到史。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2、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作者。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转移到士。4、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上古神话
一、神话的概念: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古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难以控制的自然界产生了敬畏之情,而自然灾害和人类的生老病死等也引起惊恐,人们由此幻想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诗经
一、《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的编集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并列于官学,用隶书书写,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兴起,“三家诗”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东汉郑玄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为《毛诗传笺》作疏《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部分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部分知识点

先秦文学包括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社会形态的文学思想和作品,为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学的先声。

先秦文学最先是口头的,然后才有了文字,有了文学。

例如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先秦文学不单纯是文学,它同时是历史,如《左传》等;是哲学,如老子《道德经》等;是政治思想范畴的东西,如《孟子》等。

总之,是内涵很丰富的作品。

因此,要了解先秦文学,必须首先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概况。

不然,对某些作家、作品以及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屈原等。

基本知识1.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2.《周易》的筮辞(卦辞和爻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3.《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NBF6C。

载于《吴越春秋》。

4.神话的产生通行的两种解释为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5.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像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6.女娲的神话,主要叙述她的两个功勋,一是造人,一是补天。

7.羿是远古时的一位善射者。

8.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对神话故事的改编。

9.情感、形象和想像,正是使神话具备文学特性的三个关键因素。

10.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1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

12.《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13.《诗经》有《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

14.《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15.“笙诗”6篇,仅存诗题。

16.采诗和献诗都是汇集《诗经》作品的重要渠道。

17.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18.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19.“风”指音乐;雅是正声,为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0.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外,《诗经》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先秦秦汉部分

【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先秦秦汉部分

【关键字】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诗经》一、《诗经》P8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2、《诗经》中的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意义。

P82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指各地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土风歌谣;雅,正声,朝廷的音乐。

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三、《诗经》的收集和编订:P82采诗说——民间采集献诗说——诸侯之乐献给天子“献诗”的说法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

删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四、诗经在先秦时的作用:P831、各种典礼仪式的一部分;2、娱乐;3、表达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4、作为教育的课本(美化语言;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五、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P85,即: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亨、毛苌。

或取其国名,或取其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

(齐、鲁、韩为今文经学,官方承认学派;毛诗是古文经学,民间学派)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是毛诗。

六、最早明确地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七、《诗经》可分为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和农事诗。

八、简析社会政治诗。

1、下层人民挟击政治的诗。

①揭露宫闱丑行的诗,如《邶风·新台》②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予以严厉批判的诗,如《风·相鼠》③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诗,如《邶风·击鼓》④直接描写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

《风·东山》⑤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如《魏风·伐檀》。

2、官吏对政治表示不满的诗。

①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

如《邶风北门》。

②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错庸无道,如《小雅》中的《正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常识一、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起封建社会,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为代表)和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两类]、楚辞为构成内容。

2、文学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原始劳动歌谣是我国诗歌的起源。

最具代表性的是«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即断竹黄歌。

(《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惜君不知)3、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

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

这些神话散佚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文学作品中。

4、«山海经»是中国早期的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神话集。

山川形势、风物特产、珍禽异兽、神灵鬼怪无所不载。

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5、伏羲八卦图: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伏羲氏,轩辕氏五帝:颛臾帝喾尧舜禹启(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钧)(舜选择鲧作为接班人,后治水不成功死了)禅让制:以民主的方式选举最高领袖的选举制度,原始社会后期,选举准则:德才兼备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考验德。

禹代表原始社会的结束,启代表阶级社会的开始—国家的出现,医学院关系维系6、商周之际,伯夷、叔齐不食周黍,以«采薇歌»明志。

7、中国散文的萌芽: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8、文王拘而演周易:易经可分为卦象象征、爻位象征、卦爻辞象征,都具有文学色彩,为孔子所推崇。

9、《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也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相传由孔子编选。

今天能看到的有58篇,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17篇,周书32篇。

五十八篇又分为“伏生”系统33篇,«泰誓»3篇,“晚书”系统22篇。

唐韩愈称尚书为“佶屈聱牙”。

要旨在于明仁君治民之道、明贤臣事君之道。

10、孔子,名丘,字仲尼。

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

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13、至圣和亚圣:孔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开豪放派先河。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4、关于«孟子»:此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15、儒家学派又一代表人物,“集百家大成”的荀子: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荀子五赋:«礼»、«知»、«云»、«蚕»、«箴»),他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著作«荀子»,开政论散文的先河。

其中«劝学»、明天人之分的«天论»、誉为说唱艺术先声的«成相»等为其中名篇。

16、道家开山鼻祖老子及«老子»。

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17、老子继承者庄子: 名周,战国时哲学家,字子休。

宋国人。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庄子》。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秋水»等,«天下»是«庄子»的最后一篇。

《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提出了王侯=大盗的特殊公式。

18、中国小说的开山鼻祖:庄子“合同异”说的提出者:战国时期宋国人惠施,以善辩著称。

19、列子,名御寇。

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循名责实、清静无为。

成«列子»一书。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老成子是庄子笔下一位经过痛苦思考终于大彻大悟的得道之人。

20、墨子,名翟(dí),鲁国人。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书的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21、左丘明及«左传»、«国语»。

春秋时期史学家,鲁国人。

“史学巨著,传世之作”的《左传》全书共十八万余字,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我国古代记述春秋时期周王室与各诸侯国历史事迹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和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

全书按照鲁国国君的即位顺序,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前后记事长达二百五十九年。

是一部儒学著作。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八国的历史,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周贞定王十六年智伯被灭(前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22、《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分为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huì〕、曹、豳〔bīn)),雅(大雅、小雅),颂(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

成语七月流火即出自诗经,是天气转凉。

.诗经六义措: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体。

汉代传授诗经有齐鲁韩毛。

23、《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集。

屈原的«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包括屈原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吊屈原、鸟、招隐士、七谏、九怀、九叹、九思。

24、高山流水的典故:俞伯牙(春秋楚国音乐家)、钟子期。

唐代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即源于此。

2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

西汉末刘向编订。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张仪等)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因孟尝君的怪诞名士冯谖而流传)“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唐睢不辱使命»等出自战国策。

26、莫敖子华;楚国早期文学家,曾向楚威王提出五种忠臣:奉公守法,安于贫困,而忧虑国家安危的令尹子文;为提高爵位,增加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叶公子高;不怕断头,不怕剖腹,视死如归,不顾个人利益,而忧虑国家安危的莫敖大心;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而忧虑国家安危的棼冒勃苏;既不追求爵位,也不追求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蒙谷。

27、法家韩非子: 战国晚期韩国人。

是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发的发面,明确提出法不阿贵的思想。

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

在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主张得不到采纳后,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一)学者(指战国末期的儒家),(二)言谈者(指纵横家),(三)带剑者(指游侠),(四)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五)工商之民。

]、《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28、屈原:名正则,号灵均,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