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养生的正确观念:养脾胃就是养气血

合集下载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饮食进入身体,全都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以气化成精微物质,营养全身。

也就是说,脾是生命的根本保证,脾最不能虚。

举例来说,痰湿体质的人,其根本是脾虚。

脾虚则气化减弱,阳气不能运化,则代谢产物易于积聚,化为痰湿。

痰湿无所不在,而且,各种怪病因之而生。

俗话说,怪病多由痰作祟。

再者,久病之人,脾气必弱,脾弱则生痰,由此说,久病多痰。

脾虚的病状很多,或气血生化不足(气血维系着生命,气血不足,生命的活力即减弱,在女子会月经减少,甚则闭经、不孕;在儿童会面色萎黄,精力不足;在成人会眼涩、视物模糊、思维迟钝等等),或聚湿生痰(痰气无形无质,无所不到,为患最多,凡是怪病、久病,多与痰相关),或四肢乏力(脾主四肢,主肌肉,肌肉萎缩的人必然与脾虚相关)或精神不振(精源于肾,神源于心,但精神以脾为根基,脾旺则精神旺,脾虚则精神弱),或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脑为髓海,凡是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等髓海不足的症状,其根本则是脾虚)等等。

脾虚,可以目测。

脾气通于口,脾气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

鼻头色黄,必属脾虚。

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

平时认真调理,自己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脾气是否充足。

我们都知道肾不能虚,虚则易衰老,去卩不知脾更不能虚,虚则百病丛生。

那么,应该如何养脾呢?情绪控制对于养脾很重要从中医来看,肝属木,脾属土。

木本克土,维持着木与土的平衡。

若木过旺则乘土,导致土虚。

由此说,养脾,先要养好情绪。

想想天地万物,各有规律,各行其道,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应该开心才是。

感恩天地,给了我们生命;感恩万物,为我们提供生活的必需,并且给我们以快乐。

经常想想别人的好,多存感恩的心、向善的心、快乐的心,这样心境自然就开了,自然肝气顺畅,脾土得以安康。

脾胃好不好,脸上见分晓! 教你几招养脾胃的小妙招

脾胃好不好,脸上见分晓! 教你几招养脾胃的小妙招

脾胃好不好,脸上见分晓!教你几招养脾胃的小妙招脾胃不好的人,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

在门诊中常碰到这样的病人: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体格庞大,但一点都不结实;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未老先衰……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

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我常看以下几个部位:口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

加薇信:vipm99 教你轻松每天瘦一斤!口臭、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

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一种表现。

鼻子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

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

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

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耳朵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过度劳累或情绪引起的。

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

脾胃失调的人,春天常常觉得身上没劲儿、手脚冰凉、有时还会拉肚子。

脾胃受伤五脏都遭殃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

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与脾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

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

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肝与脾胃互相影响。

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养脾胃亲身实践心得体会

养脾胃亲身实践心得体会

在我国传统养生观念中,脾胃被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正常,则人体精力充沛,抵抗力强;反之,脾胃虚弱,则容易生病。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增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很多人出现了脾胃功能下降的情况。

为了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养脾胃实践,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认识脾胃首先,我要谈谈对脾胃的认识。

脾胃位于人体中焦,包括胃和脾两个器官。

胃主受纳,负责将食物消化成精微物质,为人体提供营养;脾主运化,负责将胃中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脾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气血生化过程。

二、养脾胃的方法1. 调整饮食在养脾胃的过程中,调整饮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

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经验:(1)饮食规律:每天按时吃饭,避免暴饮暴食。

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2)饮食清淡:尽量少吃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

(3)多喝水: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脾胃的运化。

(4)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保持肠道健康。

2. 适当运动运动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经验:(1)散步:每天饭后散步30分钟,有助于促进消化。

(2)太极拳:太极拳动作柔和,有助于调理脾胃。

(3)瑜伽:瑜伽中的很多动作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3. 保持良好心态情绪对脾胃功能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经验:(1)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2)学会放松: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听音乐、看书等。

4. 中医调理在养脾胃的过程中,我尝试了一些中医调理方法,如下:(1)按摩:按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有助于调理脾胃。

(2)拔罐:拔罐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脾胃功能恢复。

(3)中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调理脾胃的中药。

中医养生理气和胃

中医养生理气和胃

中医养生理气和胃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胃病成为一种普遍的健康问题。

中医养生理气和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维护胃部健康,并促进整体身体的平衡。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您理解如何通过调理气和胃来促进健康。

一、中医养生理气的原理中医养生理气的原理是通过调整身体的气机运行,保持正常的气血循环,从而维护身体的健康。

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的气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当阴阳失衡时,会导致气机紊乱,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包括胃病。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调整阴阳平衡,保持气的畅通运行。

二、中医养生理气的方法1.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维护胃部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建议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中医还强调适当选择温补性的食材,如薏米、山药、红枣等,可以促进胃部健康。

2.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帮助调理身体。

中医养生推荐一些适合于气和胃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可以帮助平衡身体的阴阳,促进气血循环,有助于维护胃部健康。

3. 穴位按摩中医养生中,穴位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方法。

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的流通,有助于调理气和胃。

常用的胃部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等,可以适当按摩这些穴位来促进胃部的健康。

4. 心理调适心理因素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医养生推崇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调节气机,促进胃部健康。

因此,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也是中医养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中医养生理气和胃的效果中医养生理气和胃可以帮助调节胃部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身体免疫力。

通过合理的调理,可以改善胃部问题,并预防胃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养生还可以促进全身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四、预防胃病的注意事项1. 饮食要注意合理搭配,尽量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饱餐,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的影响。

关于脾胃的养生知识

关于脾胃的养生知识

关于脾胃的养生知识
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它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脾胃的养生知识,以保持它们的健康。

我们需要注意饮食习惯。

脾胃喜欢温热的食物,因此我们应该多吃温热的食物,如热汤、热粥、热水果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以免刺激脾胃,导致消化不良。

我们需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

脾胃需要有规律的饮食,以保持它们的正常功能。

我们应该定时进餐,不要过度饮食或暴饮暴食,以免给脾胃造成负担。

我们还需要注意情绪的调节。

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养生方法来保护脾胃。

例如,可以适当进行按摩、敲打等运动,以促进脾胃的血液循环和代谢。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保护脾胃,如常用的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

脾胃是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关注脾胃的养生知识,以保持它们的健康。

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的生活习惯、情绪的调节以及适当的养生方法,我们可以让脾胃保持健康,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成药最好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成药最好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成药最好补脾胃养气血是现代人养生所面临的重要需求之一,由于文化繁荣、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习惯不规律等原因,很多人胃痛、食欲不振、容易疲劳、头晕等现代疾病所困扰。

中成药是传统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现代疾病时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其天然、无副作用,在补脾胃、养气血方面更是中成药的强项。

本文就将侧重于介绍补脾胃养气血药品,并且结合健康饮食习惯的点滴,优化身体状况,恢复身体健康的状态。

一、补脾胃养气药品介绍1、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一种补益肝肾、滋养血液的中成药,适用于肝肾亏虚、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失眠等症状,具有壮阳益精、滋补肝肾、祛风明目、益气血和养心安神等功效。

常用剂量为每日3次,每次口服10克。

2、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丸原名“黄芪补中益气丸”,是一种具有健脾益胃、养血补气、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的中成药,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乏力疲劳、食欲不佳、易感感冒等症状。

常用剂量为每日3次,每次口服4-6粒。

3、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补中益气的中成药,主要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等组成,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使身体自然充满活力,剂量为5克,每日4次。

4、玄参汤玄参汤是中成药方剂一种,适用于处理脘腹痛、全身乏力、腹泻等肌肉消耗和内分泌紊乱引起的胃肠道疾病。

玄参、苦参和芍药是该汤的组成部分,这些草药都具有安神、清热和镇痛作用,一般常用剂量为20-30克,每日3次。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一种综合性中成药,主要适用于营养不足、体弱多病、贫血等症状。

其主要功效为补气养血、强身健体,临床上经常作为大补中药进行治疗和调理。

每次口服5-10克,每日3次。

二、补脾胃养气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1、在使用补脾胃养气药品时,最好根据个人情况配合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平衡营养不足,并改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2、在服用药物时应该规定规律性,以便药品能食用后更有效地加速身体的健康恢复,不要随意更改剂量,影响身体状态。

补脾胃和补气血有什么区别

补脾胃和补气血有什么区别

补脾胃和补气血有什么区别补脾胃和补气血是两种常见的养生方法,具有改善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但是这两种方法有着不同的治疗方向和特点,下面从高级养生师的角度分别介绍它们的区别和相关的食谱或偏方。

一、补脾胃和补气血的区别1、治疗方向不同补脾胃是为了提高身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增强体质,属于改善脾胃功能的养生方法。

而补气血则是为了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提高血液循环,属于调理身体气血的养生方法。

2、适应症不同补脾胃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补气血主要适用于贫血、疲倦乏力、月经不调等症状。

3、食物选择不同补脾胃主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粥类、蔬菜、水果等。

而补气血则需要选择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枸杞、猪肝等。

二、补脾胃和补气血的食谱及偏方1、补脾胃的食谱(1)山药粥材料:山药、糯米、红枣、蜜枣、冰糖。

制作方法:①将山药去皮,切成小块,和糯米一起加水煮开;②加入红枣、蜜枣和冰糖煮至粥烂。

(2)百合莲子瘦肉汤材料:百合、莲子、瘦肉、姜片。

制作方法:①将百合和莲子提前泡软,瘦肉切块;②将瘦肉放入凉水中烧开去除浮沫,加入百合、莲子和姜片,中火煮2小时。

2、补气血的食谱(1)红枣蛋材料:红枣、土鸡蛋、冰糖。

制作方法:①将红枣洗净切成小块,加入清水煮10分钟,煮成红枣汁;②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红枣汁和冰糖,搅拌均匀,加盖蒸10分钟即可。

(2)红糖姜汤材料:红糖、老姜、红枣。

制作方法:①将老姜洗净切成薄片,红枣洗净备好;②将红糖溶解在清水中,加入老姜和红枣,中火煮20分钟即可。

三、注意事项1、饮食要调节不能过咸、过甜、过麻辣过油腻,以防消化不良或加重贫血等症状。

2、不宜过量补脾胃和补气血的食谱或偏方都不能过量,以防引起身体的不适症状或不良反应。

3、适宜时机补脾胃和补气血的食谱或偏方最好在早餐或午餐时食用,以利于效果的发挥和身体的吸收。

四、养生建议作为高级养生师,我认为最重要的养生建议就是平衡饮食,从而达到补脾胃和补气血的效果。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药最好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药最好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药最好补脾胃、养气血一直是养生的重点,其中中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在中药中,有一些药材具有养脾胃、益气血的功效,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从高级养生师的角度出发,为读者介绍哪些中药最适合补脾胃、养气血,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中药。

补脾胃、养气血的中药1.党参:党参是补益气血、健脾胃的良药,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2.黄芪:黄芪是中药中的一种名贵药材,以其益气、扶正、补脾胃的功效而闻名。

它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肌肉萎缩等身体虚弱症状。

3.枸杞子:枸杞子可健脾补肝、补血养颜,具有很多益处。

它被广泛用于缓解疲劳、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等方面。

4.大枣:大枣具有益气、补脾胃、养血等功效,可缓解身体疲劳、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等。

5.丹参: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功效,可帮助治疗疲劳、调节血压等。

食谱及偏方1. 枸杞子红枣粥材料:粳米100克,枸杞子15克,红枣10颗。

做法:1)将枸杞子洗净后泡水,红枣也洗净;2)将粳米洗净后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开火煮沸;3)拿出红枣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转小火慢煮20分钟;4)当红枣熟软后加入浸泡后的枸杞子,再继续煮5分钟即可。

2. 黄芪炖鸡材料:山鸡1只,黄芪30克,姜片10克,料酒适量。

做法:1)山鸡去毛后洗净,姜片切片备用;2)将黄芪泡软后拍打或搓捏成碎末;3)烧水放入料酒后加入黄芪和山鸡同煮30分钟;4)放入姜片煮至山鸡肉烂透后即可食用。

注意事项1. 不要在服用药物时同时吃这些中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2. 忌口人群,如患有脾胃寒凝、大便干燥等症状的人应该少量食用中药材;3. 热性体质的人,应该避免使用过多具有温热性的药材;4. 如果你不确定某种中药是否适合你的身体,建议请教中医师指导。

养生建议补脾胃、养气血一直是中医学后代重视的养生核心。

除了药物外,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多吃有助于身体健康的食物,如鸡肉、猪肉、鱼类、豆腐等,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改善身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抵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的正确观念——养脾胃就是养气血欧阳光明(2021.03.07)树立养生的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盲从,不要偏激,补益气血的根本是调养脾胃,调养脾胃的根本是合理饮食!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养护脾胃如何好好吃饭,而是天天在讲虚和补——补血补气补肾补心,总之只要说到养生就是一个字“补”。

补字经现在很多专家们的渲染和宣传,令老百姓歪曲和误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补”字,在中医理论中的解释并非是补药也非是补品,而是一种概念,就是固摄。

就是将自身的精气神与气血能量固摄住,保持动力,保存自身现有的能量和实力,不无谓的失散。

比如说你是个先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摄方法得当,保存自身的现有的能量,帮助自己平衡阴阳,疏导血脉,就是补就是养,你的身体不一定就很不好。

而一个身体先天很好,很壮实的人,饮食无度、夜夜笙歌,淫欲无度,每天都吃补品补药,就像服用兴奋剂一样,给身体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

其实他自身的机体已经难以平衡阴阳,也无法固摄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气与精气后,他会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

先天的精气神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您只知道支出,而不知道积存,如何能够长久,一但存款花完了,您不是乞讨就是饿死啊!!!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达官贵人啊,哪个不是天天人参、鹿茸、阿胶当饭吃,结果怎么样呢?还不如一个老百姓长寿呢!补养气血、固摄能量与保持动力不是说靠吃补药和补品能办得到的。

那么怎样补养气血固摄能量呢?先来说说气血从哪里来吧!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也说不清楚,认为血从心脏里来,这是片面的了解,心脏只是管理血脉的而非血的源头。

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胃经主血。

就是说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我们的后天之本。

人活着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后经过脾来将全部精华上输给心肺等脏器。

所以脾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况,知道各个脏腑对气血的需要来保障供应。

又被称为仓廪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脏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

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的来源。

既然脾胃是气血的来源,那么就说明食物是气血的原料而非是药物和补品,因为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吃饭、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吃补药吃补品才长出来的。

血的真正来源是脾胃,明白了这一点,您就应该明白吃饭的重要性。

不要再去天天惦记着什么补药补品能养气血了。

养气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饭,补血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食物来补。

在中医诊断中对胃气的强弱非常重视,胃气的强弱直接关乎到病情的轻重。

《黄帝内经》在平人气象论中写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说正常人的脉气都来源于胃,所以说胃气就是正常人的脉气。

人的脉象中如果没有胃气,那就叫做“逆”,逆就是会死亡!所以胃气虚弱就可以直接引发多种疾病,因为胃气虚弱直接的结果就是气血不足,而气血不足才会百病缠身。

知道了这些您大概就明白了养护脾胃的重要性了吧!其实补气血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秘方绝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好好吃饭!提到好好吃饭,有人会说我每天吃的好东西很多啊,什么鸡鸭鱼肉、海参燕窝,怎么我还是很虚弱啊?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您,您吃进去的东西没有补气血,都制作了垃圾了,这些东西不是生了湿就是生了痰,再不就是生了寒、生了热,总之没有生了气血!为什么呢?这就是好好吃饭究竟是该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

《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您明白了吧,就是说人生存是依靠饮食水谷为根本。

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制作成气血输布到全身的,所以断绝了水谷,人就要死亡。

“水与谷米”这里没有说肉、蛋、奶、补药……..就是说了粮食,五谷杂粮!粮食都是植物的种子,最精华的最有生机的部分,吃下去就会生成血。

粮食,也就是我们每天的主食才是气血的主要原料。

就像人的脸上鼻翼两侧各有一个穴位叫迎香穴,就是说鼻子用来嗅,可以闻到味道,所以叫迎香穴,这个穴名就是它的功能和职责。

在嘴角的两边各有一个穴位叫做迎粮穴,看看这个穴位的名字您该明白了吧,为什么这个穴位不叫迎鱼、迎肉、迎菜、迎果?而是叫“迎粮”?就是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嘴是要用来吃粮食的!!粮食是人活下去的最主要的能源!看看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的饮食法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就是最好的说明。

五谷是养命之根本,被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其它的蔬、果、畜都是辅助和补充。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自己吃得很好,但是仍然有气无力,而且越来越胖,就是因为现在的人,总是拒绝或减少吃主食,然后大量的吃肉、吃生冷的蔬菜水果,理由是吃了主食发胖,吃这些不会胖!这真的是颠倒是非的说法。

肥胖并非是因为吃多了主食造成的,而是体内脾、肾、肺脏的阴阳失调,多湿邪痰饮,无力完成水液的气化和代谢,致使湿邪痰饮潴留体内,这正是气血不足、阳气不足的表现,而不吃主食只会更加重气血不足,更加无力去推动运化,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身体的元气与气血就将消耗殆尽希望从今天起就好好的吃主食,而且是要多吃一些五谷杂粮、豆类,少吃那些精加工再加工的东西。

用小米、江米、大米、黑米、麦仁、玉米仁单独或搭配着,加入些豆类、莲子、薏米、芡实、百合或是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熬粥,或是用打糊机打成米糊来食用,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不过可不要贪多,适量的搭配,一两样米加上一两种豆类或坚果就可以,豆类和坚果不要太多否则油脂太大,肠胃负担也会增大,反而无法吸收。

有的人多吃五谷杂粮,打米糊的时候,放了七八种豆和坚果,结果米糊打出了就像喝芝麻酱一样,真的是啼笑皆非!各位朋友也要注意这一点,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过了就会变宝为害!这就是中道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做人也要和养生一样,以中道为准绳,不偏激、不过激,这样才能长久而平和!面粉是全麦粉最好,精华部分都没有散失,吃些全麦粉蒸出来的馒头,或是加入黑豆面,黄豆面、小米面蒸的馒头,或是杂面的面条、面片。

蒸米饭也可以将大米中加入泡发后的黄豆或黑豆,或是搭配些小米、泡过的糙米一起蒸,或是吃的时候撒上些打碎的黑白芝麻…….经常喝些豆浆,吃些豆制品,还有红薯啊、土豆啊、山药啊,总之要杂,这样搭配着吃,才会给脾胃提供充足的原料。

吃素食的朋友可以多吃一些面食,因为稻子在水中生长为寒性,而小麦在土地上生长为温性且补脾力大,所以面食给身体提供的气血能量比同量的米要大。

有了足够的主食后就可以搭配着吃一些应季的,新鲜的,最好是本地生长的蔬菜和水果。

因为应季和本地的蔬菜水果才是最适合您的体质和脾胃的好东西。

因为每个季节生长的植物一定是顺应这个季节气候、温度、五行属性等各方面的需要的,我们在食用之后才能够真正的受益。

而反季节、产地距离您生活的地方非常远的蔬菜水果,都会让您吃过之后不太适应。

因为人体的五行要顺从天地四季的五行,而且地域性的饮食也是为了适合当地人的人体对五行的需求所产生的。

不单是植物,天地万物都是如此,要分五行属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五行特性,如果五行生克平衡,身体状态就会平和,如果五行生克不平衡,相冲相战,那么就会体现在脏腑器官上,产生疾病。

再一个就是要吃的全,什么是“全”呢?就是要把果实、根、茎、叶的蔬菜种类都吃全了,这样才是营养均衡。

不要一味的多吃各种肉类、海鲜,认为这样很补养身体。

其实黄帝内经早就告诉了我们:鱼生火、肉生痰。

对于肉类、蛋、奶,这些人们一直认为比粮食、蔬菜水果有营养的观念,现在仍然是需要慢慢来扭转的。

黄帝内经中就直接指出经常大鱼大肉的人,体内的邪气会难以疏泄,产生内热,身上就会长疮疔、湿疹、溃疡、痔疮。

比如现在的很多婴儿都是长一身湿疹,发痒流水,孩子遭罪大人焦心,其实这都是大人们长期大鱼大肉、嗜食辛辣生冷的结果,孩子吃的奶水是母亲的血转化来的,而母亲长期嗜食大鱼大肉、辛辣生冷,生了孩子又大量进补,这样产生的的燥热、湿热也就随着奶水喂给了孩子。

小儿的各个脏腑还都很娇嫩,面对这些,没有办法解毒没有办法代谢,可是身体会自救,为了不让肝胆和脾胃被热毒湿毒给消灭了,所以只有把这些湿热从肌肉皮肤中逼出来。

肉食多吃了还会增强性欲而消耗肾精。

肾精我们先天之本,肾精一但衰微人就急剧衰老直至死亡。

所以肾精尤其需要固摄!可是因为生活好了,经济宽裕了,现在的人很多都把本来该是杂食的自己改造成了肉食动物。

有的还一直认为自己是在用吃肉来补养。

一、每顿饭只吃八分饱:这就是吃够而不吃过!每顿饭都不要吃的过饱,因为胃消化食物也需要消耗气血能量,吃得过饱会加大胃肠负担,而且吃下去的东西也不能够全部吸收。

所以每顿饭都要注意不要过饱,八分饱是最好的状态。

过量的食物只会给脾胃带来负担,给身体带来垃圾的。

二、粥与主食要足量:在一顿饭中,粥与主食的总量要占二分之一,也就是一半主食和粥,一半是菜肴。

这样吃下去的五谷杂粮、豆类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制造气血的原料,也能让体内的阴阳平衡。

早餐和午餐的主食要量大一些,晚餐就以粥、糊为主。

三、三、细嚼慢咽是关键:说到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做到过。

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吃饭的时候经常都是匆匆忙忙,根本没有把每一口饭菜充分的咀嚼。

而我们吃下去的饭到了胃里是要依靠胃腐熟成糊状才能让身体吸收的,大家想想胃里又没有长牙齿,只能全靠胃不停地蠕动,胃内的黏膜就像我们口腔内的黏膜一样,这样我们吃下去的冷的、热的、辣的、硬的、大块的,在胃的蠕动中对黏膜的刺激会多大呀。

我们长了牙齿就是为了咀嚼的,不要把牙齿的任务交给胃来完成,这是对胃的摧残!希望大家都不要做这种残忍的事情,应该尽最大努力来爱护我们的脾胃。

要尽量的将入口的饭菜充分咀嚼成为细细的糊状,这样咽下去以后可以减轻胃非负担而且可以充分吸收,这就和让大家经常喝些米糊的道理一样,是能够利于吸收的。

顺便提一句,大家要好好的保护牙齿啊,不要用牙齿咬瓶盖、咬核桃等硬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好好的健肾,因为牙齿是肾精的外在表现,肾精亏虚的人牙齿都不好!牙坏了不能充分咀嚼食物,胃就变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了!通过慢慢的咀嚼可以控制食量,还能够实现八分饱,如果是狼吞虎咽往往会过量,因为胃还来不及把吃饱了的感觉传递给大脑,所以经常吃的是十二三分饱,而吃的过量的部分身体根本吸收不了,就会变成垃圾堆积在身体里,这样就会发胖,长大肚囊子。

所以细嚼慢咽是可以达到避免长胖的功效的,因为这样就减少食量但是提高了吸收量,对于已经肥胖的人又因为可以控制过多的进食而起到减肥的作用,又不减低气血能量。

有的人为了减肥不吃饭只吃菜。

三十几岁就停经了,久治无效。

很多这种人。

四:冷饮与辛辣猛如虎,是脾胃杀手:自从出现了冰箱冷饮就占据了很多人的胃,夏天没有了冷饮很多人就觉得活不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