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寄云女史小考
扫花女史沈彩藏书、抄书、刻书述略

物” , 所刻自 著《 春雨楼集》 为传世 名集, 颇称珍罕 , 所编《 春雨楼书画 目 》 或为世界首部女性 画学著述 。
[ 关键 词] 沈彩 藏书 抄书 刻书
[ 中图分类号 ] G 2 5 6 ・
[ 文献标 识码] A
沈彩 , 字虹屏 , 别 号 扫花女 史 、 青要 山人 、 静春 居
者, 余 遂 易余 楼 名 日 “ 春 雨” 。 其 帖辞 云 : “ 春 雨 积
时, 茫然远 怀 。南 中信 使 之便 , 至 师 礼造 始 终 , 故 希 具 示 。智永 白。 ” …… 【 I l 巷 十
能因家道中落而婢 于海盐望族彭 氏, 并成为彭玉嵌 贴 身 丫鬟 。彭 玉 嵌 , 字贞隐 , 彭 孙 通孙 女@, 清 女 词 人, 亦有咏絮之才 , 沈彩《 满江红》 有“ 大妇多才红豆 女” … 之句 , 著有《 铿尔词 》 、 《 鼓瑟集》 , 为沈彩诗
2 0 1 3年 1 2月
瑟集》 、 《 春雨楼书画 目》 等。陆垣作 为清代一刻书 家, 所刻 以《 奇晋斋丛书》 最 为著名 , 另有乾隆年问
乍浦 洋舶 丛集 , 有 日本人 湛如 者 , 附采 铜 舟 来 , 颇能草 书 , 善 弈, 现 在 一 郡人 皆莫 与 为 敌 。 闻 余 能
事 诗》 言: “ 宴坐花南水北亭 , 文 园消 渴 为 虹 屏 。人
藏书家之书籍来源不外乎得 于家传 、 辛苦访求 ( 包括购书 、 易书等) 或 自行抄刻。沈彩与陆垣之藏
书主 要源 于三 大途径 , 一是 向书摊贾 人 购买 , 二 是交 换, 三 是抄 书 、 刻书 、 编书 。
购书。陆垣在 《 奇晋斋丛书》 序 中言 : “ 余家鲜
1 沈 彩藏 书事迹 考 述
211102714_由《彭八百先生书画册》谈彭八百其人其艺兼及文史馆轶事

艺术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
1962年国庆节期间,画舫斋举办了在京名人书画展,参加者多为北京书法研究社成员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如陈云诰、溥雪斋、徐石雪、彭八百、钟刚中、郭风惠、秦仲文等,梁志斌在观展时被一幅“始终听毛主席话,坚决跟共产党走”的行书对联所吸引,这时一位戴眼镜、拄手杖的老者翩然而至,工作人员说这就是彭八百先生,他身边跟着不少学生,梁志斌也跟进了这个“队伍”,边观展边听彭先生讲解,而且一跟到底,临走时梁志斌表示非常喜欢彭先生的书法,彭老热情地一、彭八百的三件宝彭八百(1882-1971)原名彭鸿恩,字溥皋,号耕兰山人。
河北邯郸曲周南街人。
自幼酷爱书画,勤奋好学,是20世纪以善画兰石著称的书画家。
他早年生活贫苦,经历坎坷,几度辗转到济南、苏州、太原、宜昌等地做文书,曾任巴东县令,虽从政但不废翰墨。
1943年出版《彭溥皋石兰画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斯大林等中外领导人都藏有他的多幅作品。
据彭八百的学生梁志斌回忆,彭先生是他画奇书老足怡神,矍铄真符不老身。
祝与彭篯同寿数,年过八十正青春。
—郭风惠题《彭八百先生书画册》并彭八百八十三岁肖像《彭八百先生书画册》收录了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陈云诰、彭八百和钟刚中的翰墨丹青,以及诗人、书画家郭风惠的诗句和对彭八百的评赞等。
此册以书画为载体,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往和真实可感的情谊。
如今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再观此册,别有一番纪念意义。
□ 梁 鸿由《彭八百先生书画册》谈彭八百其人其艺兼及文史馆轶事·敬老崇文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23 04.总第 期162陈云诰题“彭八百先生书画册”郭风惠题“曲周彭八百先生八十三岁肖像”《彭八百先生书画册》梁志斌题跋《彭八百先生书画册》郭风惠题跋说:“好啊,年轻人喜爱书法好啊,你有时间到我家来……”于是就从上衣兜里拿出写好了家庭地址的字条递给他,很真诚地希望与年轻人往来。
明成化少保吏部尚书彭时生卒年考

明成化少保吏部尚书彭时⽣卒年考彭时,字纯道,⼜字宏道,号可斋,江西庐陵安福⼈。
明英宗正统⼗三年(1448)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次年即⼊阁参预机务,累官太常寺少卿兼侍读。
天顺元年(1457),再⼊阁参预机务;⼋年,迁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
成化元年(1465),擢兵部尚书;⼆年,加太⼦少保兼⽂渊阁⼤学⼠;四年,任内阁⾸辅;⼗⼀年,进少保;卒赠特进光禄⼤夫、左柱国、太师,谥“⽂宪”。
著有《彭⽂宪公笔记》《彭⽂宪公⽂集》《可斋杂记》等。
彭时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为天顺、成化年间正直阁⾂的杰出代表之⼀,辅政近三⼗年,持正不阿,与商辂齐名。
《明史》评价其为“有明贤宰辅,⾃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但关于彭时的⽣卒年问题,却记载不⼀。
彭时的⽣年,主要有如下⼏种记载:⼀、⽣于⼀四零六年,见于谭正璧《中国⽂学家⼤辞典》:“彭时(1406⼀1475)字纯道,安福⼈。
⽣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卒于宪宗成化⼗⼀年,年七⼗岁。
正统间,进⼠第⼀,授修撰。
宪宗时,累官吏部尚书、⽂渊阁⼤学⼠,进少保。
⽴朝三⼗年,持正存⼤体,有古⼤⾂风。
卒,谥⽂宪。
时撰有《彭⽂宪集》四卷,与《可斋杂记》(均《四库总⽬》)并传于世。
”吴海林、李延沛编《中国历史⼈物⽣卒年表》⼀书,从谭正璧说。
⼆、⽣于⼀四⼀六年,见于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书:“彭时(1416⼀1475)”。
三、⽣于⼀四零六年或⼀四⼀六年,见于沈起炜《中国历史⼤事年表》,该书在“⼀四七五年⼄未明成化⼗⼀年”条下,记载说:“⼤学⼠彭时死(⼀四零六年或⼀四⼀六年⼀⼀)”。
四、没有明确的记载。
这种记载以臧励龢《中国⼈名⼤辞典》为代表。
该书在“彭时”条上说:“时安福⼈,字纯道。
正统进⼠第⼀,授修撰,宪宗时累官吏部尚书、⽂渊阁⼤学⼠,进少保。
⽴朝三⼗年,持正存⼤体,有古⼤⾂风。
卒谥⽂宪。
有《可斋杂记》、《彭⽂宪集》。
”据《明史》卷⼀七六《彭时传》:彭时在成化“⼗⼀年正⽉,以秩满进少保,踰⽉卒,年六⼗”。
夏敬观学者、词人身份的艺术交游

夏敬观学者、词人身份的艺术交游◎吴舒敏夏敬观(1875—1953),江西新建人,字剑丞、鉴丞,晚号吷庵,近代江西派词人、画家。
生于长沙,晚寓上海。
夏敬观早年忙于求学出仕,任三江师范学堂提教、复旦公学的监督,署理江苏提学使以及浙江教育厅长等职务,其间一直致力于词学之复兴,创立“同心会”“春音社”“一元会”“贞元会”“淞社”“沤社”“声社”“午社”等八个文学社团。
虽然夏敬观直至1930年,五十六岁才开始正式从事艺术创作,但其在艺术界的影响力极大,被叶恭绰称为“后画中九友”之一,与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冯超然、溥心畬、俞曲园、张大千、邓诵先等八人齐名。
[1]本文认为夏敬观能够跻身“后画中九友”,当与其成为画家前便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有关。
通过考察夏敬观1930年之前的交游,可知他自幼受家学影响,开始接触书画。
在涉足政界、在教育界任职以来,夏敬观以教育学者、文化词人身份与各界友人交往时,多以赋诗题跋的方式参与各类书画活动,从而为其在艺坛获得重要影响力打下良好基础。
一、家族互动夏敬观出生于长沙,祖籍江西新建。
父亲夏献云(1824—1889),字矞臣,号芝岑,工诗,著有《清啸阁诗集》十六卷、《岳游草》一卷传于世。
夏献云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在湖南为官提刑按察使。
同治九年(1870),以道员分发湖南饬总军需厘捐局务,携家赴湘。
后来在岳麓山万寿寺营建寄旷山房。
光绪二年(1876)十月,官为按察使。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1889年1月),在南昌家中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夏献云善诗词,十七岁时受到了黄爵滋侍郎的赏识。
夏献云喜游历,光绪六年曾与陈宝箴、刘镇、沈翰等人修定王台,与友人闲时也常雅聚。
[2]夏敬观在其《忍古楼词话》中记录了父亲这段交游,称“踵姜白石探梅故事,必有赋咏”。
作为一个官宦诗词家,夏献云在生前尤其爱以诗词问友,结交了很多文艺挚友。
夏敬观继承了其父之风,生平亦是喜爱交游酬唱,结识了很多艺林名家,如吴湖帆、黄宾虹等。
《读画一得》注评(下)

《读画一得》注评(下)46、石谷子山水册无款印,每叶皆有恽南田题。
所以以前藏家俱误以此册为南田作品,据一叶有庚申九月题字考之,是年乃康熙十九年,石谷四十九岁,正寓吴门。
与南田应笪江上之请,合评其“画筌”时也。
六月九日,两人复偕谒王烟客于病榻,一见而别,盖奉常即卒于是年,此册内“绿堤春柳”,“烟峦湿翠”二桢尤精。
(图一)这本册页从画风上看和恽南田非常相近。
特别是仿米点云山一开,和常见的王石谷山水画风格完全不一致。
我在南京博物院库房,仔细看了这本册页并细读册后庞莱臣跋文,才确定是王石谷的作品而非恽南田。
王、恽的山水画风是相互受影响的。
从诗文书法的修养全面来看,王犟不如恽南田,所以传世的王画多有恽题来为之增色。
在恽南田去世后。
王石谷的画风又有新变化,近于工细一路,和这套册页的风格判若两人。
所以,后人才会误认是恽南田手笔。
47、王麓台仿古山水册,水墨极精,题:“丙子嘉平,仿宋元十景”。
册盖为博问亭所写者,有瑶华道人藏印,丙子乃康熙三十五年,麓台时年五十五岁。
(图二)博问亭就是博尔都。
他是清代康熙时期的满洲权贵,与很多书画家皆有来往。
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王原祁和石涛合作《竹石图》就是为他而作的。
这本册页是王原祁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作,无一不精,无一不美。
从册尾他的题跋来看,是历经几年的时间才最终绘制而成的。
博尔都对此册也很满意,于每开上钤有多方自己的姓名印。
这本册页除了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外,对我们研究满清贵族与当时汉族画家间的交往,留下了一段可贵的史料。
48、潘星斋水墨山水小册,每页有戴麓床题字。
俱作指点画法语,并逐页为之润色加墨,乃知潘亦习苦斋入室弟子焉。
(图三)潘曾莹(1808-1878年),字申甫,一字星斋。
江苏苏州人。
道光二十一年进士,累官吏部左侍郎。
长于史学,工书画。
戴熙(1801-1860年),字醇士(一作莼溪),号榆庵、松屏,别号鹿林居士(一作辘林)、井东居士。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道光十一年进士,十二年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后引疾归。
中国历代才女小传

中国历代才女小传珠玑集.历代才女录中国历代才女小传内容提要《中国历代才女小传》,本书为西汉至清代较有声望的女文学家、女诗人、女作家、女书画家等百余人小传。
所写各篇除介绍才女的生平事迹外,还记述了有观的韵事特行、逸闻掌故,以及名篇佳句和作品简析,文后还附有供读者查阅的参考书目。
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可供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对从事专业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中夜相从知者谁——“当垆卖酒”的卓文君愿为黄鹄归故乡——乌孙公主刘细君琵琶一曲干戈靖——出塞和亲的王嫱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才辩超群的班婕妤东观续史赋颂并娴——我国第一个女史学家班昭恨无羽翼高飞相追——一往情深的东汉女诗人徐淑千秋蔡女竟归来——博学多才的蔡琰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有才有识的甄氏骨肉至亲化为他人——情辞哀婉的西晋文学家左芬长叹息当语谁——盘中诗作者苏伯玉妻千诗织就回文锦——回文诗首创者苏蕙婉然芳树穆若清风——杰出的女书法家卫铄未若柳絮因风起——“咏絮才”谢道韫年老多识甚有名篇——后宫女博士韩兰英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善写爱情诗的鲍令晖如当此诀永痛无穷——令名士搁笔的刘令娴啼笑俱不敢方验作人难——“破镜重圆”的乐昌公主此身无羽翼何计出高墙——隋炀帝的宫女侯夫人出众风流旧有名——德才见称的徐惠和长孙皇后冠冕李唐文物盛——我国著名的女皇帝武曌不服丈夫胜妇人——“才华绝代”的上官婉儿何必珍珠慰寂寥——“梅妃”江采蘋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女中诗豪”李冶花笺制叶寄郎边——大历才女晁采劝君惜取少年时——能歌善舞的杜秋娘凤鸾相对立梧桐——宫廷诗人“五宋”和鲍君徽万里桥边女校书——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选词能唱望夫歌——唐代名歌手刘采春自恨罗衣掩诗句——晚唐女冠诗人鱼玄机只缘幽恨在新诗——追求自由爱情的步非烟羞将离恨向东风——扬子江上有情女姚月华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对镜写真”的薛媛愿天速变作男儿——女扮男装的黄崇嘏初离蜀道心将碎——吟咏宫词的花蕊夫人流传讽谏新诗在——作诗讽谕寇准的蒨桃不教照见愁模样——辽女诗人萧观音晓妆楼上望长安——闻名词坛的魏夫人魏玩漱玉词高自一家——一代文宗李清照心似鉴鬓如云——词坛高手孙道绚世情薄人情恶——令人扼腕的陆游前妻唐琬纵有风流无处说——抱恨以终的名作家朱淑真断肠遥指苕溪路——《阳春白雪》词作者吴淑姬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人格高尚的女词人严蕊风流还似大苏无——咏诗了却官司的苏小娟寒烟疏雨愁多少——《兰雪集》作者张玉娘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爱国女词人徐君宝妻千古恨凭谁说——南宋旧宫人王清惠不许纤尘落画堂——洁身自好的才女元严竹势撒崩云触石——多才多艺的书画家管道昇憔悴煞玉堂人物——戏曲名演员珠帘秀、顺时秀等绿窗寂寞掩残春——《绿窗遗稿》作者孙淑便觉胸次无凡埃——“格韵超胜”的女诗人郑允端侬家自有苏台曲——元末姊妹诗人薛兰英和薛蕙英可怜不遇知音赏——“闺品之豪”朱妙端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明代散曲作家黄峨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画兰妙手马守真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哀郁交集”的女诗人方维仪尺幅片纸人争宝之——自出新意的女画家文俶肠断声声燕子笺——《燕子笺》原作者阮丽珍烽烟既靖忧患频——最早的弹词女作家陶贞怀惟此宝砚彼相此思——“女中元白”梁孟昭前身应是辋川人——苦学成才的李因午梦堂编传恨事——合家能诗的沈宜修母女莫怪女儿太唐突——“女侠名姝”柳如是南朝旧部总伤神——明末清初女诗人顾媚珍珠无价玉无瑕——浪迹江湖的女诗人董白独怪幽怀人不识——胸襟不凡的女文学家黄媛介恨无劲弩平潮去——不平则鸣的女作家王端淑邂逅结大义情好新相知——洪昇夫人黄兰次平生志愿皆能道——重组蕉园诗社的林以宁词是易安人道韫——爱国女词人徐灿翻画家山远寄来——“蕉园五子”之一朱柔则搔首呼天欲问天——弹词杰作《再生缘》作者陈端生扫眉笔上也生花——随园女弟子席佩兰都是春风姊妹花——“闺阁二难”孙云凤和孙云鹤尝拟雄心胜丈夫——文武双全的女科学家王贞仪怀壮志欲冲天——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戏曲家王筠儿女英雄世亦稀——罕见的通俗小说女作家汪端欲哭不成还强笑——名满南北的女词曲家吴藻亡肉含冤谁代雪——“女中清照”顾春备尝世上艰辛味——长篇弹词《笔生花》作者邱心如半生心迹向谁论——弹词女作家程蕙英泻不尽心头热血——爱国女作家沈善宝中夜相从知者谁——“当垆卖酒”的卓文君卓文君(约公元前179年以后—前117年以后),西汉蜀郡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大富商卓王孙的女儿。
秦简所见“走马”身份析论

-94 -
一、“走马”在文献中的使用语境分析
“走马”辞例在先秦文献中多作职官解。甲骨卜辞中现有一例可见,“庚申贞:其令亚、走马”①。西 周金文中有多例,《大鼎铭文》有“王呼膳夫召大,以厥友入攼。王召走马应”②;《休盘》载“王各大室,即 立。益公右走马休”③;《虎簋盖》记“今命汝曰:更祖考,足师戏司走马驭人众五邑走马驭人 ,汝毋敢不 善于乃政”④;《元年师兑簋》曰“王在周……立中庭……令师兑:足师穌父,司左右走马、五邑走马”⑤。 传世典籍中亦有记载,《诗经-大雅•绵》载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冲02。此处“走马”,据有学者考证 当作官职解⑷⑥。在古代,由于走、趣相通⑦,因此“走马”亦称“趣马”。《诗经•大雅•云汉》曰:“趣马 师氏。”⑶468《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云:“蹶维趣马,楀维师氏。”⑶301《尚书•立政》曰:“虎贲、缀衣、 趣马、小尹。”江氏声云:“马十一二匹立趣马一人,掌赞正良马,而齐其饮食。”[5]《周礼•夏官•司马》 叙官曰:“趣马,下士。”[6]
述(术)曰:各直(置)爵数而并以为法,以所分斗数各乘其爵数为实。⑴1 2. 【敢】谳之,十二月戊午,军巫闲曰:“攻荆廬谿【□口】故(?)秦人邦亡荆者男子多。”多
曰:“小走马。以十年时,与母儿邦亡荆。亡时小,未能与儿谋。”它如军巫书。儿死不讯。问: “多初亡时,年十二岁,今廿(二十)二岁;巳(已)削爵为士五(伍)。”它如辞。鞫之:“多与儿邦
主市曹臣史,亭长贺,亭佐驾,太 守感,狱史豬
走马喜,大夫材,公卒芮,士五(伍)朵、方,隶臣更
识劫丈冤案[14]153-162
乡啬夫唐,乡佐更
走马拳,大夫建、快、臣,上造嘉、颉、狗、羽,公士识, 公卒昌,士五(伍)喜、遗
田与市和奸案[14]205-21(,
丞袑,狱史相
侯芝的弹词旨趣与女子才德观

侯芝的弹词旨趣与女子才德观蒲曾亮【摘要】侯芝是清代中期的女弹词作家兼编订家,她曾以修月阁主人的名号改订《锦上花》一书.侯芝在中晚年时期,热衷于弹词的改编和创作活动.这一活动始终贯穿着一个明确的宗旨:推崇并宣扬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讴歌忠孝仁义,写入叙事力求平正而不尚奇险,.她对《再生缘》中那些违背伦理纲常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侯芝肯定并重视女子之才,但更看重女德.这与她幼年所受的教育有较大的关系.【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6页(P41-46)【关键词】侯芝;弹词旨趣;女子才德观【作者】蒲曾亮【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在弹词史上,侯芝(1764-1829)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
她钟爱弹词,成为她后半生苦心经营的事业。
据现有材料,由侯芝改订或创作或作序的弹词一共有五部,即《玉钏缘》、《锦上花》、《再生缘》、《金闺杰》、《再造天》。
在这些作品中,侯芝与陈端生创作的《再生缘》之间存在着一种比较特殊的关系。
她曾为《再生缘》作序,但是又不满该书,曾对它进行了严厉批判和大力改造。
改造的结果是将《再生缘》大幅删改为《金闺杰》,后来又在《金闺杰》的基础上创作了《再造天》。
在批判和改造的过程中,她的弹词旨趣和价值取向也得以一一揭橥。
修月阁主人是《锦上花》一书的改订者。
关于修月阁主人的身份,目前学界尚无一致的看法。
郑振铎认为侯香叶(即侯芝)是《锦上花》的改订者[1](P376),同时又说《锦上花》是由修月阁主人编订的[2](卷五P70)。
那么,此书的改订者与编订者(即侯芝与修月阁主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郑振铎并没有深究下去,近人杜志军认为修月阁主人是侯芝所用的号[3](《序言》P1 )。
台湾学者胡晓真最初猜测修月阁主人可能是侯芝,不过她后来又间接否定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在苦无更多外缘证据的情况下,侯芝与修月阁主人为同一人的推测,无论如何诱人,目前也只能说还是大胆假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与研究彭寄云女史小考夏晓虹 1897年12月6日,在上海的张氏味莼园(俗称“张园”)安垲第,举行了有中外妇女122人参加的盛大集会,目的是讨论中国女学堂(后更名为“中国女学会书塾”)的创办事宜。
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件大事,笔者专门撰有《中西合璧的上海“中国女学堂”》①一文详细论考,此处不赘。
当时上海多家报刊或抄载女学堂章程,或记述大会盛况,反应热烈。
而一向留意洋场新事物的《申报》,这一次却表现迥异。
大会前,《申报》于12月4、5两日,倒也接连在广告栏刊出《中国女学堂大会中西女客启》,声明:“本学堂邀请诸女客,专为讲求女学,师范西法,开风气之先,并非如优婆夷等设筵以图香积也。
”不过,此启事属于学堂的自费广告,《申报》收了钱,没有理由不刊登。
此外,12月5、6两日,该报也在正版的最末,刊登过女学堂有关大会事项的两则来稿。
而由报社本身采写的中西女士大会的直接报道却只字皆无。
能够代表《申报》观点的是一篇旁敲侧击的“社说”,题目虽很时髦,名为《男女平权说》,其实却专唱反调,且立论迂腐。
该文开篇即征引传统读书人奉为最高权威的“四书五经”之言,大谈男女有别: 《周易・家人之卦》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古之圣王,制作礼乐以范围人伦,俾尊卑有等,长幼有序,贵贱有别,厘然秩然,不使稍有紊乱。
而于男女之间,尤处处间之以礼。
授受则不使相亲,饮食则不使与共,诚为之辨别嫌疑,整齐风俗,以立男女之大防者,其意固深且远也。
在“男女平权”呼声渐起的时代,作者却坚持“抑阴扶阳,亦天地自然之理”的成见,便自觉地站到了反对开办女学堂的立场上,以“女子之学”为“本非要务”。
应该承认,本文作者颇有眼光,早已预料到女权思想传播、女子教育兴起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国家最为紧要之事”,如“公使之辑睦邦交,议员之品评国政,学校之培护人才”,均将有女性参与。
这样一幅令《申报》主笔不寒而栗的前景,无疑会瓦解其如此看重的“厘然秩然”的传统社会秩序。
为防患于未然,要求“重复古制,俾民间庶媛稍识礼义之大防,而仍不废酒食之议、桑麻之勤”,便被作者视为当务之急。
意在将女子固定在家务劳作中的《男女平权说》系于1897年12月14日见报,文中虽未道及中国女学堂之事,但锋芒所指,一目了然。
学堂首倡者经元善因而立刻给予回应,在两天后(16日)撰写了《女学堂同仁致申报馆书》②。
此信措辞颇为婉转,始则曰:“拜读贵报廿一日弁言男女平权一说,煌煌巨制,学贯中西,而暗寓启牖指教之婆心,三复回环,五体投地。
”继则言,女学堂“开手办法章程”,与《申报》“赐教诸节,语语吻合”,疑心主笔们误听传言。
不过,经氏兴办女学的决心在信函中还是表现得相当坚定:“知中国女学之当兴,既为中西人士异口同声,守此移山之愚,力小图大,勉为出而襄佐,亦难逆睹其事之果有益与否。
”而其最后附答《沪报》的指责,“何舍此少学一百八十兆之丈夫不教,必孳孳然欲教此向来未学之二百兆女子”,也有一语双关之意。
男学已有官府操心,“在吾侪草茅下士,只好与难养之女子、小人说说法而已”。
与答《申报》馆一样,其言貌似谦恭,实是以退为进,自觉承担起民间自办女学堂的责任来。
不过,顾虑到《申报》在全国、特别是江南一带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经元善还是殷殷致意,希望其“中西主笔诸善长仍敦夙昔古道,不我遐弃”,如此,则“女学幸甚,同人幸甚”;“否则,贵报风行宇内,远者不察,见有此一说,必疑为办理者不妥,以阻其好善之诚”,是“一言兴丧,关系匪浅”。
然而,《申报》主事人却并未如经氏所期望,将其来函登出;亦未“憬然有悟”,“再挥彩毫”,更正前说。
但如果因此而认为《申报》完全无视经元善的要求也欠准确,只是稍作弥缝的表示乃出自《申报》系统的另一名牌———《点石斋画报》而已。
1898年春,《点石斋画报》509号发表了《裙钗大会》(利五)一图,对前一年的安垲第盛会作了追写。
安垲第本是张园中著名的西式建筑,图中描绘中外妇女杂坐一室,围桌聚谈,气氛融洽。
画面上的文字简单回顾了大会的缘起: 上海女学堂之设,倡议于电报局总办经莲珊太守,而严筱舫观察、陈敬如军门、施子英太守等从而助之。
既大会宾客、互相讨论、妥定章程矣,又以事关坤教,非大启巾帼之会,不足以广集益之思。
爰于去冬十一月十三日,假座张氏味莼园之安垲第设筵畅叙。
是日到者,华官以蔡和甫观察之夫人为主,而沪上各官绅瀛眷从之,西国各领事及各状师之夫人,并教会中各童贞女,亦罔不簪环毕集,杯酒联欢。
共计到者一百二十有二人,而西女居其大半。
此中的“经莲珊”即为经元善,时任上海电报局总办。
严筱舫本名信厚,施子英本名则敬,均在沪地经商。
陈敬如则是被《孽海花》作者曾朴尊称为“陈季同将军”其人,当时的职务是南市马路善后局总办③。
早先,陈氏曾留学法国,并担任驻法、德使馆随员。
所娶法国太太,中文名“赖妈懿”,受聘为中国女学堂“洋提调”。
在此次大会上,赖氏率两女陈骞(槎仙)、陈超(班仙)出席,陈季同则在“局外照料”④,一家人显得极为活跃。
这次活动也可说是维新派家眷的一次盛大聚会,诸如康有为之女康同薇(文)、梁启超夫人李端蕙等均在座。
而当日与会的外国女士有65位(赖妈懿不计在内),人数更超过了中方女性。
依照发起人经元善的算法,此回的大宴宾客已属于第四次会议。
第一次大会是1897年11月15日在一品香西菜馆举行,参加者有48人,随后在各报刊发了《女学堂试办略章》。
上述《点石斋画报》的说法可与当日的《新闻报》报道印证,堪称无误。
但关于上海道台蔡钧(字和甫)的夫人亦曾到场的记载,却与事实有出入。
先是蔡钧复张謇函,对于女学堂事颇表赞成,且声称“愿为骥尾之附”⑤;经元善因此在中西女士大会前三日,具函邀约,“敬请宪太太、小姐贲临”⑥,并在《中国女学堂大会中西女客启》中,以“敬请道宪与有司官太太亲莅,率诸命妇以陪外宾”相号召。
但张园大会当日,蔡钧家人并未到场。
《点石斋画报》所以致误的原因,应该是与《申报》曾刊载蔡复张书并中国女学堂启事有关。
这一次,《点石斋画报》对中西女士大会总算给予了正面肯定:“是诚我华二千年来绝无仅有之盛会也,何幸于今日见之!”只是,在表赞之前,却有出人意外的一笔: 最奇者,京都同德堂孙敬和之私妇彭氏寄云女史亦与焉。
经德国海德堡大学叶凯蒂博士提示,我才对122人中唯一被画报主稿人点名道姓的彭氏发生了兴趣。
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女学堂创办初期的所有文字中,彭氏均以“寄云”之名出现。
继男董事(称“外董事”)们两次聚会商议之后,12月1日(中历十一月初八日),女学堂的“内董事”及提调、教习们也举行了第三次筹备会议,会商12月6日宴请细节。
彭氏出席了此次集会,由经元善写交《新闻报》的报道中,记其名为“归乐安、蜀东彭宜人寄云女史”⑦。
在12月6日的中西女士大聚会中,彭寄云的表现相当突出。
按照经元善的叙述,其在席间“不假思索,拈毫抒论一首,合坐传观,中西翕然,其才之敏、学之富,已足概见”⑧。
彭氏流传于世的诗文作品本来极少,这篇《叙女学堂记》因此值得全录⑨: 今上御极之二十三年,秉承尧母之德,以孝养治天下。
天下之子妇,敦《内则》,饬《闺箴》,鼓钟之章宣于上,江汉之化应于下,洵极一时之盛欤!申江,五洲聚处,风气最先,而女学阙如,非所以维护坤教也。
寓沪古虞经莲山太守贤伉俪,偕同仁创办中国女学堂,十一月初八日柬邀海上名媛,于沪南桂墅里为璇闺第一集,十三日假座张氏味莼园,为中西大会第二集。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香车宝马,联袂而来。
清谈永昼,详考中西女学之利益,并拜读提调沈太太同侄媳章恭人规条,论议均尽美尽善。
至议散后,已夕阳西下矣。
众善交征,共襄旷举。
开历朝未有之风,惠及巾帼;培他年勃兴之气,芽萌海上。
惟事属创办,经费浩繁。
章程虽议妥叶,慎始方可图终。
鄙见以筹经费为第一要义。
自愧略知涂画,愿助微劳。
拟仿各善堂劝捐成法,画图贴说,石印成册,随《申》、《新闻》各日报附送。
由一县推及各县,一省推及各省,想普天下不乏贤媛,亦闻风兴起耳。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质诸同志,以为何如?异日佳话流传,书不胜书,容再拈毫濡墨记之。
十三日,凡与集共百二十二人。
座中博学妙才,首推南海康文小姐,而侯官陈槎仙、班仙两闺秀亦堪媲美焉。
是为记。
光绪丁酉仲冬,彭云[氏]蜀东寄云女史识于安垲第之南窗。
因此次大会的主旨是商讨中国女学堂的具体办理方法,所以,“华提调”沈瑛与其内侄媳章兰扮演了主角。
二人向会议提交了校舍设计图样及事先草拟的《内办章程》七条,“遍呈中西女客传观”,博得了众人的肯定。
由经元善执笔、《新闻报》1897年12月9日起连载四天的《女学堂中西大会记》,也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介绍此中心议题。
这在彭寄云的《叙女学堂记》中当然不会遗漏。
但彭文毕竟不同于客观的新闻报道,在纪实之外,还要自抒己见。
与身世相关,她对学堂经济方面的考虑更多。
所谓“鄙见以筹经费为第一要义”,在日后屡兴屡蹶的众多女学堂实践中,已被证明为有先见之明。
说到彭寄云的身世,又不可不提及其丈夫。
尽管《女学堂试办略章》⑩第一条“立学大意”便规定,“堂中一切捐助创始及提调、教习,皆用妇女为之”;可局内局外人都明白,中国女学堂从提议创办到筹集经费,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那班“外董事”。
并且,在发起人中,出身商界者占了很大比重。
虽然其人表面上具有亦官亦商的身份,而那些头衔多半是花钱买来,在当时也不是什么秘密。
套用现在的说法,这批人可称为“开明绅商”。
彭寄云的丈夫亦属此列。
按照《点石斋画报》上的称呼,彭夫之名为“孙敬和”;而《女学堂中西大会记》开列的出席者名单中,彭寄云被表述为“孙镜湖司马太太”。
二说应该都不是孙氏当日的正式名称,因为在1897年12月12日,《申报》补登《中国女学堂乐助衔名捐数第二单》遗漏的三人中,排在第一位的正是“候选同知新安孙瑞之妻、诰封宜人蜀东彭氏寄云女史”,其捐款数额为“开办经费洋银二十元、常年经费洋银十元。
”幸好《裙钗大会》的配图文字中,于孙瑞名前尚冠以“京都同德堂”的确切所属,为查考其人及彭寄云女士的生平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线索。
初见“京都同德堂”字样,以为是北京的某家商号。
不料,翻检此时期的《新闻报》与《申报》广告,接连刊登的“京都同德堂远埠购药清单”,药局地址却写明为“上海英大马路五福弄”。
延至1902年4月7日,《申报》上又可见到《上海京都同德堂的有限公司新迁广告》,声明:“本堂因五福弄口原处房屋窄小,今为扩充起见,特移至英大马路虹庙西首红砖大洋房。
”也即是说,药店仍位于今上海南京东路北侧,不过略向西移,从五福弄口迁至石潭弄口而已。
有此一段误会,再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时,便很容易“对号入座”,发觉书中影射京都同德堂之处。
一般说来,小说讲究虚构,故其言多不可信。
引小说情节作为教证材料,难免会被有识者耻笑。
不过,据小说界老前辈包天笑回忆,吴趼人写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时,曾给包“看一本簿子,其中贴满了报纸上所载的新闻故事,也有笔录友朋所说的,他说这都是材料,把它贯穿起来就成了” λ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