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20(苏教版)

合集下载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jiaoan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jiaoan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正确表示集合,并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2. 学习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简易逻辑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2. 简易逻辑的概念和应用简易逻辑的定义简易逻辑的规则(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简易逻辑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和掌握集合和简易逻辑的概念。

2. 使用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理解。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评估学生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以及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提供集合和简易逻辑的概念、例题和练习题,方便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点。

2. 练习题: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知识点。

3.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集合和简易逻辑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概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家庭成员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表示集合:讲解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区别和运用,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学会表示集合。

3. 集合运算:介绍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通过例题展示运算过程,让学生分组练习。

七、教学步骤(续)4. 简易逻辑概念:引入简易逻辑的概念,解释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含义。

5. 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题目,让学生运用简易逻辑规则解决问题,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2013届高中数学竞赛教案讲义(1)集合与简易逻辑

2013届高中数学竞赛教案讲义(1)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一、基础知识定义1 一般地,一组确定的、互异的、无序的对象的全体构成集合,简称集,用大写字母来表示;集合中的各个对象称为元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元素x 在集合A 中,称x 属于A ,记为A x ∈,否则称x 不属于A ,记作A x ∉。

例如,通常用N ,Z ,Q ,B ,Q +分别表示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正有理数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用∅来表示。

集合分有限集和无限集两种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并用逗号隔开表示集合的方法,如{1,2,3};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属性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有理数},}0{>x x 分别表示有理数集和正实数集。

定义2 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A 叫做B 的子集,记为B A ⊆,例如Z N ⊆。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如果A 是B 的子集,B 也是A 的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

如果A 是B 的子集,而且B 中存在元素不属于A ,则A 叫B 的真子集。

定义3 交集,}.{B x A x x B A ∈∈=且定义4 并集,}.{B x A x x B A ∈∈=或定义5 补集,若},{,1A x I x x A C I A ∉∈=⊆且则称为A 在I 中的补集。

定义6 差集,},{\B x A x x B A ∉∈=且。

定义7 集合},,{b a R x b x a x <∈<<记作开区间),(b a ,集合},,{b a R x b x a x <∈≤≤记作闭区间],[b a ,R 记作).,(+∞-∞定理1 集合的性质:对任意集合A ,B ,C ,有:(1));()()(C A B A C B A = (2))()()(C A B A C B A =;(3));(111B A C B C A C = (4)).(111B A C B C A C =【证明】这里仅证(1)、(3),其余由读者自己完成。

江苏省白蒲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数学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7(苏教版)

江苏省白蒲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数学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7(苏教版)

第七教时教材:交集与并集(2)目的:通过复习及对交集与并集性质的剖析,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过程:一、复习:交集、并集的定义、符号提问(板演):(P 13 例8 )设全集 U = {1,2,3,4,5,6,7,8},A = {3,4,5} B = {4,7,8}求:(C U A )∩(C U B), (C U A)∪(C U B), C U (A ∪B), C U (A ∩B)解:C U A = {1,2,6,7,8} C U B = {1,2,3,5,6}(C U A)∩(C U B) = {1,2,6}(C U A)∪(C U B) = {1,2,3,5,6,7,8}Θ A ∪B = {3,4,5,7,8} A ∩B = {4}∴ C U (A ∪B) = {1,2,6}C U (A ∩B) = {1,2,3,5,6,7,8,}结合图 说明:我们有一个公式:(C U A)∩ ( C U B) = C U (A ∪B)(C U A)∪( C U B) = C U (A ∩B)二、另外几个性质:A ∩A = A, A ∩φ= φ, A ∩B = B ∩A,A ∪A = A, A ∪φ= A , A ∪B = B ∪A.(注意与实数性质类比)例6 ( P 12 ) 略进而讨论 (x,y) 可以看作直线上的点的坐标A ∩B 是两直线交点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同样设A = {x | x 2-x -6 = 0} B = {x | x 2+x -12 = 0}则 (x 2-x -6)(x 2+x -12) = 0 的解相当于 A ∪B即: A = {3,-2} B = {-4,3} 则 A ∪B = {-4,-2,3}三、关于奇数集、偶数集的概念略见P12例7 (P12 )略练习P13四、关于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规定:集合A 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 (A)观察、分析得:作图card (A∪B) = card (A) +card (B) -card (A∩B)五、(机动):《课课练》P8 课时5 “基础训练”、“例题推荐”六、作业:课本P14 6、7、8《课课练》P8—9 课时5中选部分。

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25(苏教版)

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25(苏教版)

第二十五教时
教材:简易逻辑、四种命题、反证法、充要条件;《教学与测试》11、12、13课
目的:复习上述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理解更加深刻。

过程:
一、复习:
1、简易逻辑:(1) 命题的概念—能判断真假
(2) 逻辑联结词及复合命题:“或”、“且”、“非”
(3) 复合命题的真假—真值表,简单复合命题的否定
2、四种命题:(1) 四种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2) 四种命题的关系:互逆、互否、互为逆否及其真假
3、反证法:步骤及如何导出“矛盾”
4、充要条件:(1) 有关意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强调利用
推断符号
(2) 充要条件与四种命题的关系
二、处理《教学与测试》第11课P21-22 口答为主
例一:主要强调“命题”的意义
例二:首先要写出三种简单复合形式,然后判断其真假。

例三:注意训练将常用的命题“改写”成三种不同形式以利解题
三、处理《教学与测试》第12课P23-24
例一:注意命题的否定形式,尤其是简单复合命题的否定形式。

例二:强调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命题。

例三:突出反证法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处理《教学与测试》第13课P25-26
例一:要能利用推断符号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例二:突出三个(或以上)命题的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例三:体现充要条件的应用。

五、作业:上述三课中余下部分(其中相当的部分可做在书上)
1。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高一数学《会合与简略逻辑》教学设计教材:逻辑联络词(1)目的:要修业生认识复合命题的意义,并能指出一个复合命题是有哪些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络词,并能由简单命题组成含有逻辑联络词的复合命题。

过程:一、提出课题:简单逻辑、逻辑联络词二、命题的观点:例: 12 ① 3是12的约数② 0.5是整数③定义:能够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

如: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反例: 3 是 12 的约数吗? 5 都不是命题不波及真假 ( 问题 ) 没法判断真假上述①②③是简单命题。

这类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开语句(条件命题)。

三、复合命题:1.定义: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络词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

2.例: (1)10 能够被 2 或 5 整除④ 10 能够被 2 整除或 10能够被 5 整除(2)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且菱形的第 1页垂直且均分⑤角相互均分(3)0.5非整数⑥非“ 0.5是整数”察:形成观点:命在加上“或”“且”“非” 些成复合命。

3.其,有些观点前方已碰到如:或:不等式x2x60 的解集 { x | x2或x3 }且:不等式x2x60 的解集 { x | 23 }即{ x | x2且x3 }四、复合命的组成形式假如用 p, q, r, s ⋯⋯表示命,复合命的形式接触的有以下三种:即: p 或 q ( 如④) 作 pqp 且 q ( 如⑤) 作 pq非 p ( 命的否认 ) ( 如⑥) 作 p小: 1.命 2 .复合命 3 .复合命的组成形式第 2页。

江苏省白蒲中学高一数学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1 苏教版

江苏省白蒲中学高一数学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1 苏教版

江苏省白蒲中学2013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1 苏教版教材:集合的概念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过程: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如:2x-1>3⇒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 0,1,2,3,……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

结论: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 {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2.正整数集N*或 N+3.整数集 Z4.有理数集Q5.实数集R集合的三要素: 1。

元素的确定性; 2。

元素的互异性; 3。

元素的无序性(例子略)三、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 记作a∈A ,相反,a不属于集A 记作 a∉A (或a∈A)例:见P4—5中例四、练习 P5略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1}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3,5,7,9} 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再见P6例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或{x:x-3>2} 再见P6例六、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题略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Φ七、用图形表示集合 P6略八、练习 P6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九、作业 P7习题1.1。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欢迎来到查字典数学网高一数学教案栏目,教案逻辑思路明晰,符合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才能。

因此小编在此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希望能为您的提供到帮助。

本文题目: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材:逻辑联结词(1)目的:要求学生理解复合命题的意义,并能指出一个复合命题是有哪些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并能由简单命题构成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

过程:一、提出课题:简单逻辑、逻辑联结词二、命题的概念:例:125 ① 3是12的约数② 0.5是整数③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

如: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反例:3是12的约数吗? x5 都不是命题不涉及真假(问题) 无法判断真假上述①②③是简单命题。

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开语句(条件命题)。

三、复合命题:1.定义: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

2.例:(1)10可以被2或5整除④ 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垂直且平分⑤ 对角线互相平分(3)0.5非整数⑥非0.5是整数观察:形成概念:简单命题在加上或且非这些逻辑联结词成复合命题。

3.其实,有些概念前面已遇到过如:或: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 x | x2或x3 }且: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 x | 23 } 即 { x | x2且x3 } 四、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假设用 p, q, r, s表示命题,那么复合命题的形式接触过的有以下三种:即: p或q (如④) 记作 pqp且q (如⑤) 记作 pq非p (命题的否认) (如⑥) 记作 p小结:1.命题 2.复合命题 3.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总结】2022年查字典数学网为小编在此为您搜集了此文章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今后还会发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您在查字典数学网学习愉快!。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材分析【知识结构】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可瞧做集合的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知识点与学习目标】【高考评析】集合知识作为整个数学知识的基础,在高考中重点考察的就是集合的化简,以及利用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知识来指导我们思维,寻求解决其她问题的方法.◇学习指导【学法指导】本章的基本概念较多,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数学思想】1.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2.求补集的思想;3.分类思想;4.数形结合思想.【解题规律】1. 如何解决与集合的运算有关的问题?1) 对所给的集合进行尽可能的化简;2) 有意识应用维恩图来寻找各集合之间的关系;3) 有意识运用数轴或其它方法来直观显示各集合的元素.2. 如何解决与简易逻辑有关的问题?1) 力求寻找构成此复合命题的简单命题;2) 利用子集与推出关系的联系将问题转化为集合问题.引言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目的就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

1、分析这个问题,要用数学语言描述它,就就是把它数学化,这就需要集合与逻辑的知识;2、要解决问题,也需要集合与逻辑的知识.在教学时,主要就是把这个问题本身讲清楚,点出为什么“回答有2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而要进一步认识、讨论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本章所学的有关集合与逻辑的知识了.§1、1集合〖教学目的〗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小节的重点就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就是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1、集合的概念:在初中代数里学习数的分类时,就用到“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等此外,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2x一1>3,所有大于2的实数都就是它的解.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数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初中几何里学习圆时,说圆就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几何图形都可以瞧成点的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就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集合则就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就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例如, “我校篮球队的队员”组成一个集合;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也组成一个集合.我们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上面的两个集合就可以分别表示成4我校篮球队的队员)与4太平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教时
教材:四种命题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给出一个简单的命题(原命题)要能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过程:
一、复习初中学过的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
定义: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这两个命题叫互逆命题。

其中一
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例:“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条件(题设):同位角相等。

结论:两直线平行
它的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二、新授:
1.看两个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3)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4)比较命题(1)与(3):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
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

…………互否
命题
比较命题(1)与(4):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
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

……互为逆否
命题
2.概括:(1)为原命题(2)为逆命题
(3)为否命题(4)为逆否命题
3.若p为原命题条件,q为原命题结论
则:原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p 则q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4.例一见P30 例一略
注意:关键是找出原命题的条件(p),结论(q)
然后适当改写成更明显的形式。

5.注意:1︒为什么称“互为
..”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2︒要重视对命题的剖析:条件、结论
三、练习(P31)
四、拓宽引申:
例:写出命题“若xy= 0 则x = 0或y = 0”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解:逆命题:若x = 0或y = 0 则xy = 0
否命题:若xy ≠ 0 则x ≠ 0且y ≠ 0
逆否命题:若x ≠ 0且y ≠ 0 则xy≠0
五、作业:P33 习题1.7 1 、2
《课课练》P28-29 课时15中选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