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二招六式巧解文言翻译题共57页文档
(完整word版)《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登飞来峰》赏析题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比喻当时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最高层”比喻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借景抒情、托物寓理。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2.文学常识填空。
本诗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揭示了怎样的哲理?答: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互勉或自励之意。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一脉相承。
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不畏浮云遮望眼

文言知识 表述能力
准确,忠 实于原文
通顺,没 有语病
雅洁,简 明有文采
文言文翻译 三个要诀 五个方法
回归 翻译: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
【注】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 【答案】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 (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 【答案】光武帝称许阴兴的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3分) 【答案】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或“内心”),使左右 的人都感动了(或“感动了身边的人”),光武帝就答应 (或“听从”)了他。
采分点: 关键词语:通假字、活用词、古 今异义词、多义实词、 重要虚词 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 动句、判断句、固定 句式
贯通五字法:留、删、补、调、变
留——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 地名、物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年 号、书斋名、典章制度名等 删——删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句首 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偏义 复词中陪衬的词 补——将单音词变为双音词,补出省略成分(主 语、宾语、谓语、介词等) 调——调换倒装语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 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变——在直译不通的情况下作适当意译变通
考纲解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巧妙引用古诗文_两招六式帮高考作文增文采

开头引名句,起点高远
文章开头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妙引诗词名句,往往 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文采。 《生命的色彩》就这样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这是李清照生命的颜色,灰暗、沉闷; “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 超旷。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 《用旁观的眼神》(福建省高考佳作)这样写到: 走进 缤纷的书简,捡拾先行者前行的脚步;打开飘零的册页, 采撷历史真挚的泪滴。是谁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又是谁悲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切的悲喜交错,似乎都在诉说:请用旁观的眼神!
巧用诗词笔下生花
一、用诗词名句做文章标题,用诗词名句做
文章的小标题,用做题记,揭示主旨。 二、开头引名句,起点高远。 三、穿插文中,诗意盎然。 五、置于结尾,升华主题。 四、充当论据,支撑观点。
一、用诗词名句做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
2003年高考作文满分卷中,有一福建考生的
文中使用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
析之效,又可充分展示个人的文字功底。 浙江台州中学陈雅同学的文章《阳光总在 风雨后》(载《语文世界》高中版2004年 12期),使用了以下几个小标题:①千磨 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②千锤万 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③不是一番 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三个小标题分 别借用了郑板桥《题竹石》、于谦《石灰 吟》、高明《琵琶记》中的诗句。
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题为《石灰吟》,但远远不止吟咏石灰。作者托物言志、 设喻抒怀,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作者理想的追求、 人生的选择。于谦少有大志,23岁中第入仕,直至担任兵部尚书 之重职,如果他不能握好“选择”这把双刃剑,势必为剑所伤, 成为罪恶的俘虏。正因为他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选择, 才能具备“粉骨碎身全不怕”的志节,才能秉持“清风两袖朝天 去”的廉洁,才能成为忠勇如岳飞的民族英雄,德高似包拯、海 瑞的一代清官。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面对列强入侵、朝廷昏庸、民族危亡,林则徐果断地选择了 “虎门销烟”,何以有此决心和行动?这两句诗就是其人生追求、 人格理念 、价值取向的具体写照:只要有利于国家民族,我就 尽志而为,虽死不辞,怎能因为是祸就躲避,是福就争取呢?或 许有人会说:“此诗写于‘销烟’之后。”不错,时间上的确如 此,但这种伟大的情志早已根植于心胸、融会于血液,成为他人 生的准则、行为的指南,并与其联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 立千仞,无欲则刚”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他人生的伟大与不朽。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
全诗如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扩展资料: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
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二招六式巧解文言翻译题

教学目标
1.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掌握 好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在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 原则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 识。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文言翻译 的种类
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 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 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 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 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 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 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 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 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 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官名
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 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 他凭借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 2.得楚和氏璧 。
器物名
译: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翻译下列句子:
朝代名 3.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 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2007安徽高考题) 译: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 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 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数量词 4.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译:第二年,秦国再次攻赵,杀死二万人。
3.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 郑袖。 省略谓语: 赂 译: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靳尚, (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谎言。
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省略宾语:之, 他 译: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登飞来峰》王安石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莫畏浮云遮望眼 守得云开见月明

莫畏浮云遮望眼守得云开见月明【摘要】引言:本文将围绕莫畏浮云遮望眼,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正文:浮云的产生与影响:浮云是因为温度、湿度等条件引起的大气中形成的云层,常常挡住我们的视线,给人们带来困扰。
浮云屏障视线的解决方法:通过耐心等待、气象预测等方法,我们可以避免被浮云遮挡视线的影响。
云开见月的意义:云开见月代表着困境过后的希望和美好,象征着艰难之后的好运来临。
莫畏浮云遮望眼的启示:启示我们在遭遇困难时要保持信念,勇敢面对,相信困难终将会过去。
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重要性:重要的是在面对逆境时不要轻易放弃,坚持下去,一定会看到曙光。
结论:莫畏浮云,守得云开见月,意味着勇敢和坚持,相信困难之后会迎来美好。
要学会珍惜每一个机会,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迎接成功的到来。
【关键词】引言:莫畏浮云遮望眼的启示正文:1. 浮云的产生与影响2. 浮云屏障视线的解决方法3. 云开见月的意义4. 莫畏浮云遮望眼的启示5. 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重要性结论:总结文章观点关键词:浮云、视线、云开见月、启示、重要性1. 引言1.1 概述文章内容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就好比浮云遮望眼般让人看不清前方的道路。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迎难而上,迎云而光。
莫畏浮云遮望眼,守得云开见月明,这句古训告诉我们要不畏艰难困苦,坚定信念,相信总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本文将探讨浮云的产生与影响、浮云屏障视线的解决方法、云开见月的意义、莫畏浮云遮望眼的启示以及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重要性,希望能够为读者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浮云挡道,争取最终的自由与成功。
愿我们都能够坚持不懈,追逐梦想,最终看到云开见月明的绚丽光芒。
2. 正文2.1 浮云的产生与影响浮云是指高空漂浮的云层,主要由水汽凝结在冷空气中形成。
浮云的产生与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大气循环、气象条件等多个因素。
浮云的产生与气流的垂直运动密切相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