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学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3)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参照物的选择。

2.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现象,如汽车的行驶、自行车的骑行、行人的步行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1)讲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即物体位置的变化。

(2)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参照物的选择(1)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强调判断物体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2)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3.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即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目:判断下列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并说明理由。

(1)桌子上的书本。

(2)教室里的电灯。

(3)行驶的汽车。

2. 解释题目:解释下列现象,并说明所选的参照物。

(1)站在火车站台上,看到火车从身边驶过。

(2)坐在公交车上,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退。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拓展思考:运动和静止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实验,评价学生对机械运动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八年级物理上机械运动教案

新八年级物理上机械运动教案

教学内容:新八年级物理上机械运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物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见的机械运动和力的性质。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种类。

2.力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应用力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和应用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种类。

四、教学准备1.教材《物理》2.多媒体课件3.实验器材和材料4.学生实验报告书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物理运动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运动的思考。

2.学习(30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2)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种类机械运动的性质和规律,例如平直运动、圆周运动等。

(3)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运动物体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种类的机械运动的特点。

3.达标检测(15分钟)针对不同种类的机械运动,设计一道选择题来测试学生对机械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小明骑自行车绕操场一周,这是一种。

A.抛体运动B.圆周运动C.直线运动D.往复运动4.拓展延伸(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实验,通过观察和实践,归纳力的性质和规律。

实验1:拉伸弹簧的力学性质实验2:观察滑轮的力学性质实验3:探究斜面上滑动物体的力学性质5.总结和评价(10分钟)通过学生实验报告和小组分享,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加深对物理运动和力性质的理解。

同时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根据学生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通过设置导入,学习,达标检测,拓展延伸以及总结和评价五个环节,既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物理运动和力的性质,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展示的方式,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全面解析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全面解析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的学习是整个物理学科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书本上的知识点需要重视,而课程设置之外的一些资料也需要被充分利用。

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关于《机械运动》这一章节的教案,对于初中物理教师们来说,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学习材料。

下面我们将对这份教案进行全面解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机械运动、物体的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并且能够掌握有关它们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以及简单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内容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物体的位置、方向、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直线运动的基本定律: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及应用。

3.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定律:自由落体的高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1.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定律及运动规律的应用;3.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及高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及高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3.掌握在计算过程中如何使用基本公式。

五、教学方法1.向学生演示反复的实验,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2.利用教学媒体展示相关的动画、图像及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3.将知识点分为小块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班级测试、学生讨论、学生小组活动及与家长的交流等方式进行,以评估学生对于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对于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及运用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来看,这份初中八年级物理的教案是一个非常详细且全面的学习材料,对于初中物理教师们来说,这份教案的正确使用能够对于他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帮助。

机械运动教案初中

机械运动教案初中

机械运动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参照物的选择及其对运动和静止的影响。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机械运动的现象,如汽车行驶、自行车运动、行人步行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有哪些是运动?哪些是静止?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二、探究机械运动的概念1. 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物体,并说明判断的标准。

2. 总结出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3. 解释机械运动的特点: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是连续的、有序的。

三、理解参照物的选择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 引入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

3.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原则:参照物可以是任何物体,但选择时要考虑研究的方便性。

四、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 让学生通过实例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总结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需要选定参照物,不同的参照物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体育等。

五、巩固知识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2. 让学生举例说明机械运动在科技、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七、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强调机械运动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

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参照物的概念分析问题。

3. 学生能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

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

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 厘米或1 米63)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

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 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m )。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卩m )、纳米(nm )。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dm = 10-1m ; 1mm = 10-3m ; 1nm = 10-9m 。

30km (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 1dm ,手指的宽度大概是 1cm 。

2、 长度的估测问题 1 :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 5 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 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 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3、 长度的测量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 当精确度要求高时, 可以选择适宜的 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物体的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物理量概念。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图示法表达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还能用公式求解相关问题。

3.能够分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特点,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及相关问题,形成对直线加速度定义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其图象的分析方法。

2.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3.直线运动的公式应用。

三、教学难点1.对直线加速度及其定义的初步理解。

2.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1. 以问题引入教师可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物体做直线运动?它们怎样运动的,有哪些规律?2. 以示范引导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位移、时间、速度的相图(速度时间图)。

从上往下,图像是均匀变速运动图和匀速运动图。

第二步:知识讲解1. 直线运动的物理量直线运动是以物体运动的连续轨迹为直线的运动,简称直线运动。

而直线运动的物理量指描述直线运动性质的量,分为矢量量和标量量,其中的矢量量主要有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和加速度矢量a。

2.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匀速沿一条直线运动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恒定不变,且加速度为零。

公式为:v=Δr/Δt。

3. 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物体运动速度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加速度为恒定量a。

公式为:a = Δv/Δt。

第三步:概念演绎1. 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教师在黑板上画匀速直线运动图。

学生观察后,可以说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2. 变速直线运动图象教师在黑板上画变速直线运动图。

学生观察后,可以说出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第四步:技能训练1. 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求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方程式,让学生计算加速度。

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公式解方程,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整章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整章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整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学会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判断方法。

4.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静止的相对性判断。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

2.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视频或图片。

3.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提问:它们是否在运动?如何判断?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讲解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教学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判断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机械运动概念和分类。

2.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选取的基准物体。

2.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选取、方便判断等。

三、课堂实验(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际问题分析(15分钟)1. 给出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优秀4篇)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优秀4篇)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优秀4篇)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经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学难点】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

【教学准备】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壹五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件导入【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

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

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设疑引题】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

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

)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

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学到《机械运动》这一课,那么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教案的设计,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机械运动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学到《机械运动》这一课,那么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教案的设计,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
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

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

(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

(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

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

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
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图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
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2)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

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实验:启动节拍器,使两响之间间隔1秒钟(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由学生读秒表)。

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放在黑板上。

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从零时刻开始,在每个节拍时,在气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短横线(以气泡的上沿或下沿为准),这些横线由下到上等距离排列。

改变节拍器摆锤的位置,增大(或减小)摆的周期,重做上述实验。

此时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组记画横线不可重叠。

用刻度尺测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气泡通过的距离。

提问:你认为气泡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教师讲述:运动的气泡经过的路线是直的,并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距离相等,即快慢是不变的。

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
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许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
5.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三、布置作业
课本 P2—4,练习1、2、3、4。

(四)说明
由于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中,参照物并未作为教学内容列出。

建议在教学中只需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个很初步的了解,懂得要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个参照物就够了,不要在教学中补充较为复杂的例题,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第一个教案的产生到上完这一节课,教案共进行了四次的修改,课件也经过多次选择和调整。

可以说是除了知识点一直保留下来以外,其余的地方都经过了大的改动。

期间得到了本校教研组老师、田林片老师和一些其他学校老师的大力帮助,特别得到了教研员赵老师的细心指导。

赵老师多次和我进行摩课,使我重新树立了信心。

在此,对各位老师的帮助深表谢意。

自有了开课的想法起,就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精心备出了第一稿教案,但在第一次试讲时感觉非常不好,自己都差点失去了信心,是在赵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才重新找回了自信。

经过几次试讲,其他老师帮助我不断的摩课,终于顺利地完成了这一节公开课。

整个过程中,对自己真的是一次磨练。

也给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帮助。

本节课从开始的选材,中间的修改到最后的确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开始时思路比较狭隘,仅围绕教材和大纲选材,在各位老师的提醒下,开阔思路。

最后一遍试讲前正赶上神州六号的发射和回收,为了使本节课能有新意,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选用了神六作为本节课的线索,采纳了一些老师的建议,把练习放到"参照物"概念之后,让学生大量的活动,来巩固知识,并突出本节课的难点。

虽然这一节课还算比较圆满的完成了,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但我觉得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

比方说,对于表格中的情景"大地扑面而来"的参照物选取时,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现在想起来,其实可用"大小飞机的动画"演示就可以说明问题。

遗憾的是由于前面的学生活动用的时间长了,后面没来得及放映这段动画。

通过开设本节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非常的辛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但还是收获了很多在平时教学时学不到的东西。

再次感谢给予我帮助的各位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