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
202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新进展

202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新避展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是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亚型,主要影响女性患者。
真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冠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冠脉在辈。
治疗策略因梗死的潜在机制不同而奋所差异。
目前,MINOCA相关二级预防指南主要基于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肌梗死(MI-CAD)患者数据,因此MINOCA后的最佳药物治疗策略尚不确定,亟需进行相关试验,以确定MINOCA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
1诊断策瞄MINOCA的最佳治疗预计会因梗死的潜在机制而异。
系统的评估方法对于确认心肌梗死(MI)的诊断和确定潜在的病理生理学至关重要。
为此,2019军美国心脏协会关于MINOCA的科学声明中提出了一种临床算法[1]。
该算法强调仔细回顾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或心室造影对左心室功能的常规评估,以及对比增强心脏磁共报成像(CMRI),以诊断心肌炎或确定急性心肌梗死或损伤的区域[1-3]。
目前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筐理的指南包括关于MINOCA的内容,该部分真奇类似的推荐诊断算法,真使用属于I类推荐[3]。
冠状动脉成像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冠状动脉成像可以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罪犯血管病变。
一些操作员可能更喜欢将OCT作为一种单猫的诊断程序,例如在CMRI确定了晚期号L增强或局部心肌水肿的区域后,或者至少排除了心肌炎闷。
也可以考虑检测微血管或心外膜冠状动脉在季,因为结果可能会改变长期药物治疗[1]。
1.1整合多血管冠状动脉内成像整合多种动态成像结果的诊断方法最有可能为MINOCA病理生理学提供见解[4-7]。
在一项针对145例临时诊断为MINOCA的女性国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多血管冠状动脉OCT和CMRI确定了84.5%患者临床表现的原因。
在这些患者中,75.5%的表现为缺血性,24.5%为非缺血性(如心肌炎)[5]。
冠心病的治疗进展

冠心病的治疗进展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本文将就冠心病的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一、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扩张冠脉、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脏负担等方式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冠状动脉介入术通过在狭窄的冠状动脉位置植入支架,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改善血液供应;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则是通过取段静脉或内胸动脉搭建新的通道,绕过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供血。
三、心脏瓣膜治疗
冠心病患者如果并发心脏瓣膜疾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瓣膜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瓣膜置换术、瓣膜修复术等,通过修复或更换病变的心脏瓣膜,恢复心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心脏移植
对于一些晚期冠心病患者,如果其他治疗手段无效,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心脏移植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移植健康的心脏,恢复患者心脏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总之,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遵医嘱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希望本文对广大冠心病患者有所帮助。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急性心肌梗死(MINOCA)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急性心肌梗死(MINOCA)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一、MINOCA的定义MINOCA是指冠状动脉造影(CAG)未见明显阻塞性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
目前ESC关于MINOCA的最新诊断标准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达到AMI诊断标准,这与冠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AMI诊断标准相同;(2)CAG显示所有可能的梗死相关动脉均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包括正常冠状动脉(狭窄程度<30%)和轻度冠状动脉狭窄(30%<狭窄程度<50%);(3)无导致这种急性发作的明确病因:行CAG时尚不明确引起这种急性发作的原因及诊断,需进一步评估其潜在病因。
这一诊断标准的提出,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提供了诊疗依据。
二、MINOCA的流行病学MINOCA的总体发病率约1%~25%,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的发病率高于白色人种,约1/3的MINOCA患者表现为ST段抬高的心梗(STEMI),2/3的患者表现为非ST段抬高的心梗(NSTEMI)。
多种因素均可影响MINOCA的发病率。
既往研究证实:STEMI患者MINOCA的发病率为7%,NSTEMI患者MINOCA的发病率为17%。
三、MINOCA的危险因素MINOCA患者与CAD-AMI患者相比具有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相对低。
研究证实,与CAD-AMI患者相比:MINOCA患者发病年龄更小(47.94±18.5岁vs. 59.4±13.2岁,P<0.001),典型的心绞痛症状(47.1% vs. 97.0%,P<0.001)和血脂异常更少见(11.8% vs. 51.8%,P=0.001),吸烟和CAD家族史比例更低。
四、MINOCA的预后MINOCA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率约0.1%~2.2%,1年随访全因死亡率上升至2.2%~4.7%。
近期大样本研究结果显示:MINOCA患者30天随访全因死亡率为1.1%~2.6 %,随访12个月后死亡率上升至3.3%~6.4%且12个月内发生再次心梗的比例达2%。
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一)2024

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一)引言概述:非阻塞性冠心病(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OCAD)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治疗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近年来,针对非阻塞性冠心病的治疗方案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将对非阻塞性冠心病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并重点讨论其中的五个大点。
一、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重要性1. 了解非阻塞性冠心病的发病机制2. 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及有效性3. 区分高风险患者与低风险患者4. 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的新方法5. 冠心病风险管理的策略与实践二、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1. 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及选择2. 降脂药物的疗效与使用规范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策略4. 抗血压药物在非阻塞性冠心病中的应用5. 其他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三、介入治疗的新技术与应用1. 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进展2. 血运重建术在非阻塞性冠心病中的应用3. 冠脉支架术的新技术及选择4. 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预防与管理5. 支架内治疗的药物与技术进展四、生活方式管理的重要性1. 营养与饮食习惯的调整2. 体育锻炼与运动处方的制定3. 管理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4. 戒烟与限制饮酒的重要性5.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五、个体化治疗的前景与挑战1. 基因检测在治疗中的应用2. 基于人工智能的个体化治疗策略3. 长期随访与治疗效果的评估4. 医患共享决策的重要性5. 患者教育与健康管理的发展趋势总结: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风险评估、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生活方式管理和个体化治疗,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个体化治疗的实施和长期效果的评估。
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以提高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02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研究临床新进展

202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研究临床新避展在临床上经常发现高一部分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后未发现冠状动脉有显著的狭窄。
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
MINOCA是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亚型,主要影响女性患者。
目前高关MINOCA的流行病学,||自床表现和预后情况尚不十分清楚,特别是MINOCA与冠状动脉梗阻性心肌梗死的区别了解不充分。
本文将用近年临床研究的证据对真进行说明。
1概述急性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或冠状动脉夹层而不同。
MINOCA是一种心肌梗死,真特征是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所高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没再50%或更大的狭窄。
这种临床综合征包括没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和轻度至中度非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者。
第→列MINOCA病例是在近一个世纪前报道的,基于对一系列具有致命心肌梗死且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死者尸检中冠状动脉的病理评估[1-2]。
在急性心肌檀死患者的旱期血管道影研究中,DeWood等[3-4]发现约3%的患者患有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在首次||笛床描述后的许多年里,MIN OCA是一个定义松散的||笛床实体,没再标准的命名法,也没有在心血管界得到广泛接受。
MINOCA一词由J ohn Beltrame等[5]于2013茸创造。
多个心血管学会的科学声明、共识文件、||伍床实践指南和心肌梗死的第四版通用定义一致,为MINOCA 建立了统一的诊断标准,并将真与患高阻塞性CAD的心肌梗死区分开来6-1 O]。
MINOCA是符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标准的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指定的一种临时诊断,真所高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并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定的替代原因,如心肌炎或肺栓塞[7]。
2流行病学在美国,每年约再8000001?�男性和女性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冥中估计萄65000例患有MINOCA[11]。
该综合征发生在约6~8%的自发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这些患者被车专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且在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比男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12斗5]。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ppt

MINOCA与MI-CAD(阻塞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相比较:
发病人群更年轻 女性比例更高 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及PCI术后病史比例更低 肌钙蛋白I、CK-MB水平较低 左室射血分数更高 前壁心肌梗死更为常见
➢其他: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干细胞疗法(胚胎干细 胞、骨髓干细胞、诱导式多能干细胞等)
MINOCA与MI-CAD(阻塞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比较
年龄/岁 女性/例(%) 吸烟史/例(%) 高血压病病史/例(%) 高脂血症病史/例(%) 冠心病史/例(%) 既往PCI史/例(%) 肌钙蛋白I(μg·L-1) CK-MB(μg·L-1) 左室射血分数% 心电图ST段抬高/例
功能异常时,表现为冠脉血流储备降低和微血 管收缩,可导致心肌缺血。
6
心肌桥
当冠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血管走行于心肌纤维
之中,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该心肌纤
维被称为心肌桥。这是一种先天性的解剖变异。
收缩期桥下血管受压,狭窄程度>80%。
Takotsubo心肌病
7 Takotsubo 心肌病又称为心碎综合征,多数出现 ST 段抬高(44%),通常伴有心肌肌钙蛋白的改 变(95%),但峰值较低,与大范围的心电图改 变或左心室功能障碍不符。大多数研究认为是儿 茶酚胺介导的心肌顿抑的结果。但此类心肌病更 多导致阻塞性冠心病的发生。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 研究进展
目录CONTENT
01
定义
02
03
诊断标准 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
04
05
辅助检查方法
治疗
冠状动脉(冠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 ,MINOCA)是指患者有剧烈胸痛等心肌缺血的症状,以及心肌损 伤标志物的升高、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但冠状造影却未见到≥50%狭窄的一类疾病。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03 治疗方案与预防措施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β受体拮抗剂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 等,用于降低心肌耗氧 量,缓解心绞痛症状。
ACE抑制剂
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 等,用于扩张血管,降
低血压和心脏负担。
他汀类药物
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 他汀等,用于降低血脂 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
监测心脏电生理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或 心肌缺血。
定期血液检查
监测血脂、血糖、尿酸等指标,评估心血管 疾病风险。
定期心脏超声检查
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腔内血流情况。
自我监测与记录
记录日常症状、运动耐量、心率等,及时发 现异常情况。
康复训练与生活方式调整
有氧运动
如慢跑、游泳、骑车等,提高心肺功 能,增强心肌收缩力。
化斑块。
非药物治疗
01
02
03
运动康复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 游泳等,以增强心肺功能 和体质。
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采取心理疏导、 认知行为疗法等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 控制体重,规律作息,避 免过度劳累等。
预防措施与生活建议
控制危险因素
力量训练
如举重、俯卧撑等,增强肌肉力量, 提高身体稳定性。
心理调适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缓解焦虑和压力。
健康饮食
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多摄入 蔬菜水果,控制体重。
心理支持与护理
01
提供心理疏导和情感支 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 带来的心理压力。
02
202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和临床鉴别诊断研究新进展

202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和临床鉴别诊断研究新进展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学、治疗和结果因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时是否存在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或冠状动脉夹层而不同。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是一种心肌梗死,其特征是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所有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没有大于50%的狭窄。
这种临床综合征包括没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和轻度至中度非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者。
MINOCA的发病机制是异质性的,可能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冠状动脉血栓栓塞、冠状动脉痉挛,以及罕见的冠状动脉病变[1]o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被临时诊断为MINOCA,但在进一步的检查后,最终被诊断为takotsubo综合征、急性心肌炎或非缺血性心肌病。
一旦确定了非缺血性替代诊断,这些患者就不被认为患有MINOCA[1]o1发病机制1.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侵蚀如冠状动脉内成像研究所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侵蚀是MINOCA的常见原因。
MINOCA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通常比梗阻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小,并且很少向外重塑[2-3]。
斑块破裂使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的组织因子和血栓形成物暴露在血液中,促进局部血栓形成[4]。
斑块侵蚀是MINOCA的另一种潜在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其特征是血栓形成覆盖在裸露的表面内皮部位,进而覆盖在纤维斑块上,而不是脂质斑块上[5]o斑块破裂和侵蚀可导致M1NOCA的几种潜在机制有:内在溶栓前破裂部位的血管短暂闭塞,局部或全部血栓的远端栓塞,伴有血管造影不明显的小血管闭塞,或通过侵入性血管造影术同样不明显的侧分支口的冲洗闭塞。
在某些情况下,血栓可能仅在回顾时才能识别,例如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1)显示相应冠状区域发生梗死后。
这些患者可能会得到MINOCA的初步诊断,但最终证明是不正确的。
在临床实践中,血管内成像对于观察破裂后不同愈合阶段的斑块破裂、血栓或罪犯斑块至关重要,包括斑块内腔和愈合分层斑块[3,6-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发表者:陈文强310人已访问近一个多世纪来,人们已经接受这个概念:心外膜血管的阻塞性病变是导致心绞痛的主要原因。
1974年,Gould KL和Lipscomb K研究发现,当冠状动脉直径狭窄>80%时,血流量才会显著下降,而预先使用小动脉扩张剂使冠脉血流量增大4~5倍后再行结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时血流量已显著下降。
这一实验产生了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概念,并迅速转化为临床概念: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为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狭窄,≥85%为临界狭窄,而后者又很快演绎为成缺血性狭窄的概念。
因此,近40年来,临床心脏病学家们形成共识: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才可诊断为冠心病,≥85%的冠状动脉临界狭窄可引起心肌缺血,因此应进行介入治疗。
然而,随着介入性冠状动脉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普及,人们发现,许多有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冠脉的非阻塞性病变,即非阻塞性冠心病(CAD)。
一、非阻塞性冠心病的概念所谓的非阻塞性冠心病定义为1支或多支血管直径狭窄1%~49%为非阻塞性冠心病,而1支或多支血管直径狭窄≥50%为阻塞性冠心病。
研究者收集了美国退伍军人CART项目中的冠心病数据,该项目包含了冠脉造影和长期随访结果。
共包括2007-2012年间37674例接受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患者,发现55.4%的患者为阻塞性冠心病,22.3%为非阻塞性冠心病。
WISE 研究结果提示,60%因胸痛或无创检查发现有缺血证据的患者不存在影响血流的冠脉阻塞(至少有≥1条主支存在≥50%狭窄)。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心绞痛患者中,如果冠脉造影显示正常或狭窄程度<50%则属低危人群,预后良好。
然而,近年来大样本人群的长期随访研究否定了这一传统观点。
Jespersen L 等人对接受冠脉造影的11223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无症状的5705例对照人群平均随访4.6年,发现冠脉造影显示正常或狭窄程度<50%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
Lin FY等人对2583例因心绞痛症状或心血管高危因素而行64排CT冠脉造影的患者随访3.1年,发现CT测量的冠脉狭窄<50%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ct检查无冠脉狭窄的患者。
美国退伍军人cart研究发现,无冠心病患者的1年时心肌梗死发生率为0.11%,1支血管病变的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为0.24%,2支血管病变者为0.56%,3支血管病变者为0.59%。
在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中,随着病变血管支数增加(或lmca),心肌梗死风险亦增加。
无冠心病者的1年时死亡率为1.38%,1支、2支和3支血管病变的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分别为2.02%、1.50%和2.72%。
在多因素调整模型中,仅3支病变的非阻塞性冠心病与1年时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这些研究显示,冠脉狭窄程度<50%不能作为判断患者预后是否良好的指标。
< span="">近年研究发现,缺血性心脏病亦可由非阻塞性冠心病引起。
Lin F等人对163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多排冠脉CT造影和SPECT负荷试验,发现105例患者有轻度冠脉狭窄,39例有明显冠脉狭窄但仅15例有血流限制性狭窄且负荷试验结果正常,这说明狭窄病变和缺血性心脏病之间并非一致。
病理学研究已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并非由于斑块过大阻塞管腔,而是由于易损斑块的破裂或糜烂继发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
一项病理学研究发现,90%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是由临界冠脉狭窄导致的。
研究发现,在212名ACS患者中,30.6%的患者冠脉造影正常或接近正常。
1999年发表的GUSTOⅡb试验对12142例ACS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发现6.8%的男性和10.2%的女性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患者、4.2%的男性和9.1%的女性非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患者以及13.9%的男性和30.5%的女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非阻塞性狭窄。
识别冠状动脉非阻塞型心梗(MINOCA)特点的相关研究也正在进行。
研究者采用荟萃分析法对28份相关论文中的MINOCA患病率、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MINOCA患病率为6%,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5岁,女性占40%。
然而,与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型心梗(MI-CAD)患者相比,尽管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似,但MINOCA患者较年轻以及是女性的可能性更大,并且患有高脂血症的可能性更小。
MINOCA患者12个月的全因死亡率低于MI-CAD患者(4.7%对比6.7%)。
此外,对46份有关MINOCA基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论文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心脏磁共振成像对典型心梗、心肌炎以及没有显著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24%、33%和26%。
在27%的MINOCA患者中可诱导出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在14%的患者中可检出具有血栓形成倾向。
非阻塞性冠心病的根本原因很多,在许多情况下不同于阻塞性冠心病的病因。
一些患者有大血管功能障碍伴痉挛性心绞痛,另一些患者有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Fearon等研究结果发现,在大多数非阻塞性冠心病却出现心绞痛的患者中可以观察到隐匿性冠状动脉异常。
在139例患者(平均年龄54岁,女性占3/4)中,77%的心绞痛患者有冠状动脉病变,44%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21%有微血管病变,5%血流储备分数≤0.8,58%存在心肌桥。
WISE研究发现,将近50%无冠脉阻塞性胸痛的女性主要表现为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MCD),这类情况称为心肌微循环障碍或微血管病变。
Lee等研究发现,虽然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程度<50%,但仍有44%的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异常,有5%的患者ffr≤0.8则提示存在心肌缺血,21%患者冠脉微血管阻力指数≥25,即存在微血管功能障碍。
< span="">2013年ESC重新定义稳定型冠心病(SCAD),将阻塞性冠脉病变(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与非阻塞性冠脉病变包括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微血管功能障碍作为SCAD的共同机制。
微血管功能异常已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冠脉微血管病变并不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体形态学改变,而是与血管的运动、生长、渗透性异常及炎症发生密切相关。
传统的冠脉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均可导致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其中包括微血管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功能障碍。
以下因素均能破坏微血管结构,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碍:①急性冠脉综合征或血管再通后微栓塞造成的微循环管腔阻塞;②浸润性心脏疾病造成的微血管壁渗透性增高;③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引起的微血管重塑;④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导致的血管稀疏和血管周围纤维化。
绝经后女性多存在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肥胖等危险因素,冠脉小血管斑块负荷比男性更重,更易造成微血管功能障碍。
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导致的平滑肌细胞功能障碍和冠脉再通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能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碍。
女性妊娠相关的高血压、代谢紊乱也会造成内皮功能紊乱,增加冠心病风险。
血管外因素如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导致的壁外压迫和主动脉瓣狭窄导致的舒张期灌注时间缩短是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碍的。
二、非阻塞性冠心病的诊断如果患者有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有异常表现,而冠脉造影没有显示阻塞性疾病,则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应进行非侵入性试验。
非侵入性试验包括: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放射核素成像负荷试验观察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和多排CT血管造影技术的迅速普及,很多医院的上述三种负荷试验几乎陷于停顿,这种状态必须改变。
必须使广大心脏病医师认识到,血管造影技术所显示的斑块病变和心肌缺血并非同一概念,以前者推测后者将导致误诊和误治。
在诊断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标准中,通过冠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分析进行内皮功能和冠脉血流储备(CFR)的检测来评估患者的冠脉微血管功能。
CFR是冠脉血流对腺苷发生反应时的最大充血状态与基础状态下血流量的比值,心肌内血流储备的一致性减少(即微血管异常的一致性)能够间接反映冠脉微循环功能损害。
研究发现,当CFR<2.0提示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是基于冠脉内压力测量获得的评价冠脉病变生理功能的参数,当FFR≤0.8提示心肌缺血,存在微血管功能障碍。
Fearon等提出了一种新颖且相对简单的定量评估微循环功能的指标,即微循环阻力指数(the index of microcirculator y resistance,IMR),并在动物模型中证实其与实际微血管阻力(true microvascular r esistance,TMR)有很好的相关性。
随后,在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和接受急诊PCI术后的STEMI 患者中证实其与TMR也有很好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当冠脉微血管阻力指数≥25时,提示存在微血管功能障碍。
其他辅助检查还包括: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MRI):可同时获得心脏解剖、心肌灌注与代谢、心室功能及冠脉成像的信息,是一种较可靠评价心肌灌注缺损的方法。
其他无创性检查还包括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门电路闪烁照相法等。
三、非阻塞性冠心病的治疗进展多项研究指出,对非阻塞性冠心病应制定积极的防治策略,从而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事件,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除了积极地改善生活方式外,应严格控制危险因素。
对心绞痛症状明显者,应积极给予药物干预以减少心绞痛发作。
同时针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进行积极的药物干预。
1. 危险因素的控制1.1高血压:研究发现,在非阻塞性CAD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应用抗高血压药物能够有效改善微血管功能障碍。
研究发现,ACEI及ARB药物能够改善内皮依赖性的微血管功能异常,而二氢吡啶类CCB没有发现有此功能。
一项研究显示非二氢吡啶类CCB如维拉帕米能够改善微血管功能异常。
β受体阻滞剂:奈必洛尔通过激活β3受体而发挥内皮保护作用,在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卡维地洛因其具有α受体阻滞作用,对微血管病变具有有益作用。
在美托洛尔及阿替洛尔未见上述微血管保护作用。
抗高血压治疗对内皮依赖性的微血管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较少。
有PET研究显示奥美沙坦能够增加CFR,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而氨氯地平没有此作用。
另一项研究显示,尽管维拉帕米和依那普利在降压效果上相近,但前者能够明显改善内皮功能,进而改善微血管功能。
这些研究说明,微血管功能改善是降压药物的降压效果之外的作用。
可能的机制包括: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直接作用、抗氧化作用、改善血管的内皮功能及舒张功能,同时还具有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研究揭示,高血压患者出现CFR下降与是否存在左室肥厚及左室肥厚的程度高度相关,提示微血管功能障碍是左室重构及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功能改变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