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夏季季风向与冬季季风系统示意图实线表示低层系统共71页
季风PPT课件

对比亚洲不同地区的季风
亚洲东部季风 (东亚)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洲南部季风 (南亚、东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
风 夏季 向 冬季 成因
特点
60º 30º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0º
赤道低气压带
季风气候提供了有利于生产和生活 的优越条件
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60º 30º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0º
赤道低气压带
专题10
季风
季风
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改变 的现象。
7月份海平面及副极地低气压带
30º
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气压
赤道低气压带
高气压
0º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7月份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单位:百帕)
对地貌等自然景观有着巨大的影响
水稻种植业
主要分布: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 季风区及东南亚热带雨 林区
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为我国西南石灰岩广 泛分布的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从而塑造出了千 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
夏季风的进退快慢, 导致我国水旱灾害的重要原因
夏季风强:我国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我国南涝北旱
思考: 这样的风具有什么性质?
这样的风向对气候有何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 第二次下西洋 第三次下西洋 第四次下西洋 第五次下西洋 第六次下西洋 出发时间 1405年 7月 1407年10月 1409年10月 1413年11月 1417年 6月 1421年 3月 回国时间 1407年10月 1409年 7月 1411年 7月 1415年 8月 1419年 8月 1422年 9月
热力环流图解

海陆
热力性质不同,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大陆性
温差大,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
海洋性
温差小,降水较多,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洋流
影响沿岸大气的热量水分
暖流
为沿岸增温增湿
寒流
对沿岸降温减湿
地形
海拔、地形起伏和坡向等
如迎风坡
湿润的上升气流带来降水
如背风坡
下沉气流带来干燥的天气
其它
岩石、植被、水面、冰雪等
如绿洲
西伯利亚、蒙古
东北风
低温干燥
赤道附近印度洋
西南风
温暖湿润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
空气受地形阻挡而上升
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
热带、副热带洋面上空气强烈受热上升
典型地区
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雷阵雨
山地迎风坡
中纬地区;我国夏季东部地区的降水
夏秋季节我国东部沿海
9、六大洲气候分布图
大洲
年降雨量mm以上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
10°~20°之间
终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最冷月均温同上
年降雨量750~1000mm
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25°大陆东岸
终年高温,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
最冷月均温同上
年降雨量1500~2000mm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副热带高压带被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冬季(1月)
副极地低压带被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第八章季风 1 季风的定义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

1 季风的定义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起源于阿拉伯语“Mausim”,意思是季节“Season”,现在英语称“Monsoon”。
早期人们用季风来表示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沿海地区地面风向的季节反转,即一年中半年吹西南风,而另半年吹东北风。
2 海陆风热力环流白天,陆面气温高气压低,水面相反,气压梯度方向由水面指向陆面。
观测者感觉到的是向岸风。
高层风向相反。
陆面一侧形成上升气流,水面一侧形成下沉气流。
陆面与水面温差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区域环流。
如空气中水汽较多,可在陆面一侧形成对流云夜晚的情况正好相反3 扩展的季风•随着人们对季风认识的不断深入,原有季风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从单纯表示风向的季节性反转,扩展到表示几乎与亚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热带、副热带大陆,以及毗邻的海洋地区所有的天气年循环相关的现象。
南亚是著名的季风区,季风的各种特征在这里表现得最明显。
季风对我国天气和气候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季风是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Ramage 总结了前人的工作,给季风作了一个具体的定义•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有120o ;•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至少在1月和7月中有一个月的平均合成风超过3m/s;•在5 o经纬度矩形内,这两个月份中每个月气旋与反气旋的交替出现至少每两年一次。
•1980年代,Webster(1987)又给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季风定义:冬、夏风向的季节性反转和干、湿期的季节性交替出现。
自1980年代以来,季风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反映季风强度与爆发时间的各种指数,对季风的区域特征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对季风形成的原因有了很多的认识。
总的看法是,季风是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反映,是不同地区热力对比的结果,即相对海陆风是更大尺度的“热生风”和“风生雨”的现象。
这种热力对比包括半球间的热力对比、海陆热力对比和高原与其周围同高度大气间的热力对比。
其风向的变化或季风气流的路径不但要考虑高低压系统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两个半球间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南亚季风气候图

南亚季风气候图1、东亚南亚季风图及原因气候类型自然带分布东亚季风的形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南亚季风的形成: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吹东北风是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季吹西南风,是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变成西南季风,也就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造成的。
2、读《南亚季风风向》图,回答 ( 1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东北;旱西南;雨;(2)水旱灾害;夏季ACF BDE;(3)二3、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南亚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热季(3-5月)、雨季(6-10月)和凉季(11月至次年2月),全年高温,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
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极其丰富,是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如印度的乞拉朋齐)。
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以北和北纬30°以南,除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根据季风的进退,南亚地区一年之中可分凉、热、雨三季。
11~2月,从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带来晴朗、干燥、凉爽的天气,为凉季。
在凉季里气温日较差较大,西北部有一定的气旋雨,印度半岛东岸也有较多的降水。
3~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温迅速增高,气候炎热干燥,称为热季。
特征:1、以三种热带气候类型为主: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岛的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
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
印度半岛、恒河平原、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热带季风气候2、广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的成因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季向北移动);印度北部低气压中心使西南季风势力加强。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一年分凉、热、雨三季。
干季:凉季: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盛行东北季风,晴朗、干燥、凉爽;热季:每年3-5月,盛行东北季风,晴朗、干燥、炎热;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高温、湿、降水丰沛。
《北半球冬夏季季风》PPT课件知识分享

东亚季风 成因 源地 风向 性质
夏季风
冬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太平洋
西伯利亚、蒙古
东南风 温暖湿润
西北风 低温干燥
3 南亚季风
▪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 带的季节移动
亚洲 高压
低压
东北风 1月份 南亚季风的形成
4 南亚季风
▪ (1)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 和风带季节移动
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
一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2 总结
亚欧大陆 太洋
切断气压带
北半球夏季(7月)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北半球冬季(1月)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
▪ 3 思考: 为什么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 呈带状分布?
《北半球冬夏季季风》 PPT课件
第二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 一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北半 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 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 在冬夏季节陆地与海洋形成不同的高低 气压中心。
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风 夏季 向 冬季
东南 西北
西南 东北
性质
夏季风:高温多雨 冬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风:高温多雨 冬季风:寒冷干燥
结束
▪▪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海陆热力差异小。因
此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二 季风环流
▪ 1、基本概念 ▪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三圈环流示意图

顺着箭头方向找一找:北半球大陆西岸由低纬向 高纬依次出现哪些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与部分气候类型
极地高气压带
全年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温湿夏季干热的地中海气候 终年炎热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 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亚洲高压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
夏威夷高压 东南季风 温暖湿润 性质差异
亚洲高压 东北季风
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
南印度洋 西南季风
湿润 气压带风带的季
节移动
回归荒漠带上的“绿洲”
阿拉伯 沙漠
撒哈拉 沙漠
维多利 亚沙漠
亚利桑那 沙漠
阿塔卡 玛沙漠
小知识
温度越高,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越多。 降温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条件。
中纬环流
9 86
37
低纬环流 2
4
1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结论: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
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 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 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七月
亚洲(印度)低压
60N
大
太
西
亚欧大陆
平
夏
洋
洋
亚速尔 高压
副
热亚洲带(印高度)低气压压
带
西太平洋 副热带
30°N
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很大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