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史

合集下载

楷书四大家介绍

楷书四大家介绍

楷书四大家介绍楷书四大家介绍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

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初欧阳询、盛唐颜真卿、唐朝柳公权、元朝赵孟頫。

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导读:楷书四大家,是对中国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

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楷书的发展过程

楷书的发展过程

楷书的发展过程从中国古代的南北魏到晋唐,流行着一种书体,那就是楷体。

楷体的前身大篆、小篆和是隶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删繁就简、规范统一而创造的书体。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

从此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书写方式走向审美。

楷书书法艺术的基础从此奠定。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从此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辞海》里这是这样解释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楷书。

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1. 楷书的萌芽期-楷书的这个萌芽期在秦汉,这时候的楷书刚刚有了它的雏型。

2.楷书发展期楷书发展期是在魏、晋、南北朝这个阶段。

3. 楷书的繁荣期楷书的繁荣期是隋、唐、五代。

4. 楷书的守成期后来经过宋、元、明、清,可以说它是木楷书的守成期。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曾涌现出许多书法家,楷书的名家以欧体,颜体,柳体,赵体最为著名。

楷书欧体是欧阳询创立的。

他生生于南朝,卒于唐太宗贞观时期,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

颜体是颜真卿创立的。

他生于唐朝的鼎盛时期,是最富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

他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

颜真卿的书法渊自家学,但其得以变革的启迪者,那就是吴郡的张旭。

由于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舍,留下大量书帖足可见其功力。

颜真卿为人笃实鲠直,向以义烈闻名于官场,后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被其所杀。

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浇灌其书艺奇葩的不竭泉源。

柳体为柳公权所创。

他生于中唐之后,大唐盛极而衰,其书与颜书相比,略有高下之分。

他初学王羲之笔法,后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其书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棱角峻厉,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楷书发展简史》

《楷书发展简史》

《楷书发展简史》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两汉的社会进步,推动着⽂化艺术的昌盛。

⽇益繁忙的信息交流已使得书写较篆书简便的⾪书不敷⽇常应⽤,虽然有应运⽽⽣的章草可以趋急,但是在庄严的场合还需要有—种更为简洁规范的字体来为王政和经济服务。

在社会实践的长期孕育下,⼀种新的汉字书体——楷书,在汉末诞⽣了。

这种新的书体以其新⽣事物的强⼤⽣命活⼒,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成长壮⼤到隋、唐极盛,成为占据汉字主导地位且应⽤范围最⼴、使⽤历史最长的现代汉字书体,在汉字实⽤领域与书法创作领域放射着夺⽬的光芒。

第⼀节起源与形成时期正、草之变⼀直是书体演变的诱因,⽽⾪书的简化则是楷书胚胎的母体。

两汉⽂化艺术的发达,促进着汉字书法的繁荣,专职书法家与民间书⼿在不同的领域进⾏着同样的汉字进化实践与艺术创造实践。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的《战国纵横家书》帛书残⽚中就可看出,早在西汉有些字如“⽂、信”等即已见楷书笔法端倪。

在近年来出⼟的⼤量东汉简牍中,这种笔法呈扩散形势更是屡见不鲜,其为楷书权舆殆可⽆疑。

即便在⼀些碑刻中如劾于东汉中平三年(168年)的《张迁碑》中,不管是刻⼿的有意或⽆意,竟然将⼀部分典雅规范的⾪书书丹⽤⼑写得成为⾯⽬全⾮⽽与简帛书是那样契和的楷书化笔法,绝不是⼀种孤⽴的或偶然的现象。

以楷书著称并有书迹传世的书法史上第⼀位⼤书家是⽣活在东汉桓帝元嘉元年⾄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151—230年)的钟繇,唐张怀瓘《书断》称其“真书绝妙”。

宋《宣和书谱》也称“西汉之末⾪宇⽯刻间杂为正体,降及三国钟繇者,乃有《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见于著录的钟繇楷书有建安⼆⼗四年(219年)的《贺捷表》,黄初元年(220年)的《调元表》,黄初⼆年(221年)的《荐季直表》(图1)、《⼒命表》以及年⽉⽆考的《宣⽰表》、《墓⽥丙合帖》等。

虽然⾪意犹存,但已是纯然⼩楷。

因为都是刻帖,或谓多系晋⼈、唐⼈临写摹刻⽽⾮钟书原型。

古代楷书四大家作品的特点

古代楷书四大家作品的特点

古代楷书四大家作品的特点楷书,又称真书或正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书体。

其始于东汉末年,逐渐成熟于魏晋,盛行于唐宋,成为官方文书和经典缮写的主要字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楷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但以其端庄、工整、秀丽的特点,始终占据着书法艺术的主体地位。

古代楷书四大家,即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欧阳询,他们的作品各有千秋,为后世所景仰。

一、楷书的起源与发展楷书起源于东汉末年,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魏晋时期,楷书逐渐走向成熟,并在唐宋时期成为官方文书和经典缮写的主要字体。

楷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书写规范化的开始,同时也为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楷书四大家及其影响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欧阳询四位书法家在楷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以其卓越的书法造诣,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1.颜真卿:颜真卿的楷书雄浑有力,气势磅礴。

他的作品《多宝塔感应碑》展现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颜真卿的楷书在结构上严谨而不失灵动,笔划之间相互呼应,气韵生动。

他强调“筋骨”之美,使作品既有力度又不失温润。

2.柳公权:柳公权的楷书以瘦硬见长,被誉为“铁画银钩”。

他的作品《玄秘塔碑》是柳体楷书的代表之作。

柳公权的楷书在笔画上讲究力道与节奏,结构上严整精巧,给人以清雅脱俗之感。

柳公权的书法既体现了他的刚毅性格,又展现了他对美的不懈追求。

3.赵孟頫:赵孟頫的楷书温润秀逸,有一种优雅的书卷气。

他的作品《洛神赋》将行书与楷书完美结合,既有行书的流畅又不失楷书的端庄。

赵孟頫的楷书注重笔墨情趣与意境的表现,他的书法风格对后世文人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欧阳询:欧阳询的楷书险峻刻厉,体势劲峭。

他的作品《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欧阳询的楷书在笔画上讲究精确与变化,结构上严整规范,表现了一种法度严谨之美。

他的书法既体现了他的学识渊博,又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

三、古代楷书四大家作品的特点1.笔画结构:颜真卿的笔画结构丰满、柳公权的笔画结构瘦硬、赵孟頫的笔画结构秀逸、欧阳询的笔画结构险峻。

楷书字体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

楷书字体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

楷书字体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楷书字体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字体,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楷书字体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探讨楷书字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从其发展历程、书写特点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楷书字体的发展历程楷书字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的楷书字体还未形成完整的风格,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笔画繁杂。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于书法的不断探索和总结,楷书字体逐渐走向成熟。

东汉时期的书法家颜真卿在楷书字体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颜氏家训》被誉为楷书的经典之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字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规范。

到了唐代,楷书字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和柳公权等人在楷书字体的研究和创作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作品被誉为楷书的典范。

此后,楷书字体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人们所熟知的楷书字体。

二、楷书字体的书写特点楷书字体以其端庄、工整、秀美的特点而广受推崇。

其书写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端庄大方:楷书字体笔画舒展大气,线条流畅稳定,整体呈现出端庄大方的美感。

2. 规整工整:楷书字体注重结构的规范,每个字的笔画精确且平衡,字形工整、匀称,给人一种整洁之感。

3. 书写稳重:楷书字体的书写过程中,每个笔画的起承转合都要稳重有力,表现出一种沉稳的气质。

4. 体态端正:楷书字体笔画的横竖结构比较直立,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合适,字形整体呈现出一种端正优美的姿态。

5. 气韵生动:楷书字体注重筆画的用力和发力,通过結构、笔画的加强和放松,赋予字体以生动的艺术表現力。

三、楷书字体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楷书字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书法艺术中,楷书字体是初学者学习的基础,也是其他书体的重要参照和借鉴对象。

楷书字体的规范结构、清晰笔画,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范本,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书写技巧和审美观念。

楷书字体的历史渊源

楷书字体的历史渊源

楷书字体的历史渊源楷书字体,作为汉字书法中最为常见、规范的字体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的发展历程既凝聚了古代书法家的智慧与艺术成就,也展示了汉字书法不断演变和丰富的面貌。

本文将从楷书字体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楷书字体的历史渊源。

一、楷书字体的起源楷书字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御用书法家欧阳询被封为“楷书之宗”,其书法作品逐渐演变成为楷书字体的雏形。

随着历代书法家的继承和发展,楷书字体得到不断完善和推广,逐渐成为汉字书法中最为常见的字体。

二、楷书字体的发展楷书字体在东汉时期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官方文书和书信的标准字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字体逐渐演变出了不同的派别,如刘义庆的“刘氏楷书”和赵孟頫的“赵氏楷书”等。

这些不同的派别在楷书字体的笔画结构、书写规范等方面存在细微的差异,体现了书法家个人风格和时代特色。

到了宋代,楷书字体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苏轼、黄庭坚等著名书法家纷纷创作了大量的楷书作品,推动了楷书字体的发展和壮大。

宋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楷书的典范之作,对后世楷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明清时期以来,楷书字体的规范与规范化发展得到了更高的重视。

清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书史》成为楷书字体规范化的重要参考,为后来的楷书字体规范化制定了基本的准则。

三、楷书字体的特点楷书字体以其规范的笔画结构和端庄的形态美被广泛认可和接受。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笔画方正:楷书字体的笔画整齐划一,线条流畅,各个笔画的用笔结构精确规范。

2. 造型端庄:楷书字体的字形平稳端庄,线条简练而不失精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3. 空间协调:楷书字体的字形之间空间分配合理,各个笔画之间相互呼应,整体感强烈。

4. 书写稳定:楷书字体的书写流畅而稳定,能够清晰地表达字形的完整性和美感。

综上所述,楷书字体作为汉字书法中最为常见、规范的字体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

楷书四大家的小故事

楷书四大家的小故事

楷书四大家的小故事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主要书体,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其中,有四位书法家的楷书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他们分别是:欧阳询、
颜真卿、柳公权、苏轼。

以下是他们的小故事。

欧阳询,字永叔,是唐代初年的政治家、书法家。

据传,他年轻时曾在竹简上练习写字,一次他在一张竹简上写错字,就将这张竹简扔到了竹丛里。

几年后,这名年轻人成为了一名高官,并在途中经过当初扔竹简的地方,发现那个竹丛里的一根竹子上长满了漂亮的竹笋,他便拿起来吃。

吃过之后,他发现这根竹子上写满了楷书,而且字迹非常优美,于是他便知道这是当年自己扔下的那张竹简上的字。

颜真卿,字介之,是唐代的书法家、政治家。

据传,他非常重视自己的书法,甚至一次在写一份重要文书时,为了避免出现笔误,他将自己的手指割破,用指上的血作为墨汁,最终完成了这份文书。

此后,他的书法也因此更加精进。

柳公权,字道龙,是唐代的书法家、画家。

据传,他非常注重笔画的流畅和韵律感,有一次他在写字时,手中的笔断了,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直接用手指在纸上涂写,最终完成了一幅非常流畅自然的书法作品。

苏轼,字子瞻,是宋代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书法流畅自然,深得人们的喜爱。

有一次他在写字时,因为一只蚊子咬了他的手,他便将那只蚊子压在了纸上,最终完成了一幅非常有趣的书法作品。

这幅作品被称为“蚊虫行”。

以上就是楷书四大家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这些书法家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态度,同时也展现了他们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

这些经历和故事,使得他们的书法作品更加具有深刻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因为做过太傅,世称“钟太傅”。

他的书法,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

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

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

他的书法历代为人所重视。

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晋唐人临摹本。

宣示表:小楷,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荐季直表:小楷,其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

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乐毅论:小揩字体。

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

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笔划连续不断,世称“一笔书”。

洛神赋十三行: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

共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

现藏首都博物馆。

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智永(南朝-隋唐)是王羲之的七代孙子,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

他是严守家法的大书法家。

他习字很刻苦。

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年不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

他用废的笔,埋起来象冢一样。

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千字文》此为智永《真草千字文》,线条饱满,笔意飞动,运笔,结体的技巧都十分精熟,。

用笔遒劲,结构端庄,笔画的起止提按痕迹十分清晰,富有虚实变化,与晋唐写经非常接近。

南北朝1.墓碑和神庙碑爨宝子碑: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

《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

此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405)。

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

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

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

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

爨龙颜碑:《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四五八),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

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

它的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笔法,而不象《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爨龙颜碑》笔画的圆润刚强,窥见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

《爨龙颜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让,疏密相间,在结构上姿态奇逸,舒敛自如。

张猛龙碑:此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

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

《张猛龙碑》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风格的延续和发展。

如横、直划的方笔起笔,折处的方棱及三角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但也并非笔笔都方,而是变化多端,有方有圆,比《始平公》更精美细腻。

此外,较之早期魏碑,我们不难看出魏碑由粗到细的演变过程。

2.造像记:“龙门四品”即“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等造像铭。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

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

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

立于太和二十二年(498)。

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

笔画折处重顿方勒,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

3.墓志铭:张黑女墓志铭又名《张玄墓志》。

原石不复存在,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此碑裱本而闻世。

因海内孤本,故极为珍贵。

现藏上海博物馆。

《张黑女墓志铭》书于北魏晋泰元年(五三一),是北魏晚期精美之作。

此碑运笔中侧互用,逆笔中锋,藏露皆备,有刚柔相济的圆润之趣。

其结体呈横势而宽绰,含有一定隶意。

4.摩崖书:瘗鹤铭:南北朝摩崖刻石。

《瘗鹤铭》的原刻,在江苏镇江焦山崖石上,曾崩落在长江中。

清代康熙中,移置在山上的定慧寺。

铭文笔势开扩,点画飞动,前人评价很高。

石门铭:北魏摩崖碑,王远书。

在陕西褒城县。

此铭书法飞动疏宕,出自《石门颂》,《西狭颂》等碑。

有拓本及石印本。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

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

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楷书24行,行49字。

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

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

楷书35行,每行64字。

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

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

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

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

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

褚遂良: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官至右仆射河南公,世称褚河南。

倪宽赞: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真伪尚无定论。

然此书颇得褚书三昧。

楷书50行,共340字。

此帖原迹现在台湾。

雁塔圣教序: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阴符经:大字墨迹,传为褚遂良书。

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

薛稷(公元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

他是魏征的外甥,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

信行禅师碑:唐李贞撰文,薛稷书,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八月立。

此碑书法瘦劲妍媚,下开宋徽宗“瘦金书”之先河。

此碑明显的汲取理褚书的特色,有一种清健娟秀的风韵。

尤其是竖法的微曲轻勾,纯然是褚书的面目,然于笔的起落间又流露出自己的风格,不失为唐楷佳品。

颜真卿颜勤礼碑:1922年10月在长安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

此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传颜书之本来面目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文并书。

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

此碑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

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基本完善,不但结体紧结,开张一任自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痕”的意趣迈进了。

自书告身:墨迹,共386字。

书法苍劲谨严,结衔小字亦一丝不苟,清淡绝伦。

此帖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是后人学习楷书不可多得的良范。

原迹现在日本。

柳公权(公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

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

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柳公权书。

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结体布局平稳匀整,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

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

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

典型地表现了柳体楷书浑厚中见开阔的艺术特点。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

《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陕西西安碑林。

楷书28行,行54字。

《玄秘塔》结字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

钟绍京:唐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灵飞经宋宋徽宗赵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

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艺术上他是个天份极高的书画家,也是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

他广泛收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命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等。

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

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元赵孟頫,字子昂,号雪松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

入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胆巴碑,三门记明文征明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