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授人:横山桥初级中学张丛丛课型:新授课教时:1

一课标要求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二教学目标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通过对秦灭六国过程和秦朝疆域(四至)的了解,培养学生

的历史时空观念,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2.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的基

本素养;并且能够初步建构起对“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历史概念的解释。

3.通过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巩固国家统一的

作用;通过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汉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感知史料呈现的多元化,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4.分析秦灭六国的原因(条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客观全面认识的唯物史观。

5.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知道秦朝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通过郡县

制和分封制的对比,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树立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国家和民族分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确立中央集权制度②巩固统一的措施

(2)教学难点:①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授

五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和万里长城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会联想到哪个人物?哪个朝代?(学生回答)。导入新课:第9课秦统一中国。

2.出示课标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学生树立目标意识)

3.出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新课学习

环节一:秦灭六国(疆域上统一)

教师课件出示李白的《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学生齐读)

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1.秦为何能统一六国? 2.秦统一六国有何历史意义?学生默读第一部分:秦灭六国。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每组派代表总结陈词,教师总结并点拨,然后课件出示在黑板上)1.秦灭六国的原因

根本原因:统一和平,民心大势。

重要原因:商鞅变法,秦国最强。

个人原因:秦王嬴政,雄才大略。

教师课件演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示意图,边演示边提示学生:1.秦灭六国的时间起止点;

2.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提问:新帝国是秦加上关东六国这么简单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不是)教师指出秦的北进南下,对疆域的拓展和经营,由此引入秦统一的

历史意义。

教师提问: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学生个别回答或是异口同声答出)教师用课件出示: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加以点拨提示:…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教师本环节小结:秦帝国的建立是个废旧立新的过程,而且重在立新,新就新在这是个疆域广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所以,这个帝国建立以后还能不能沿袭过去旧的政治传统和政治制度来进行统治?(把问题抛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下一个子目)

环节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统一)

教师出示秦始皇的画像和画外音:江山一统,该如何治理呢?展示秦朝的疆域图。这时的秦始皇召集大臣廷议。然后,出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一段史料“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置诸侯不便。”

教师点拨:王绾提到“请立诸子”实际上就是什么制度?(学生回答:分封制)这一制度在当时还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回答:不能)提问:设想最后谁的意见被采纳了?(学生回答:李斯)所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课件上出示:

1.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和目的:统一后,原来的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原因)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目的),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首先,统一天下以后,嬴政先召开会议,重新议定对自己的称号。还能不能继续称“大王”或“国君”了?那么现在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什么?(学生回答:皇帝)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图示和文字资料,为什么叫“皇帝”?(“统一天下,德盖三皇,功过五帝”)接下来嬴政规定自己为“始皇帝”,教师出示史料:“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皇帝的地位如何?结合课本46页相关史事,然后用图示的方法明确皇帝的地位是独尊的,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的权力大不大?(学生议论)教师总结: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的军政大权。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

过渡:皇帝的权力那么大,是不是“压力山大”呀?史料导入:“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每天都要批阅文书120斤,秦代1斤合今天0.5斤),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学生可能会惊讶,对皇帝的工作有了感性认识。)皇帝累不累呢?(学生会得出结论:累!)那么怎么办呢?(学生议论:找人来帮他)于是在中央里面设立三公九卿来辅佐皇帝。出示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提问:中央的“三公”是哪三个官职?分别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最后,他们都听谁的?(学生回答:皇帝)教师结合图示讲解,权力最后都集中于皇帝,这叫“君主专制”。

过渡:那么地方上怎样做?教师继续结合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来讲解。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提问:郡和县的长官分别称什么?他们由谁来任免?(学生回答)那么郡县的长官最终听命于谁?(学生回答:皇帝)所以,地方最终听命于中央和皇帝。这叫“中央集权”。教师出示郡县制和分封制比较的图示,出示毛泽东的评析“百代都行秦政制”学生总结郡县制推行的意义: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教师本环节小结:出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的金字塔结构图。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建立了。看上去十分完美。可是,怎样才能保证这一政治体制能够完美实施呢?(引入下一个子目:巩固统一的措施)

环节三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文化统一)

教师出示一则史料:“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为方便学生阅读,配白话文翻译)设问,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

制度能不能很好的实施呢?答案是否定的。非但如此,刚刚统一的天下百姓连日常生活都十分不方便呢!不信,我们来看个小故事……

创设新情境,合理虚构一个秦人去齐国买衣服的故事。学生阅读,教师设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学生回答:尺寸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文字不统一)如何改变上述情况呢?引入本子目的内容。(学生先阅读46—48页的课文,然后学生自己先总结回答。)最后教师来点拨和补充。

1.统一文字(书同文)(1)“书同文”统一的文字字体是什么?(小篆)后来又流行更简易的字体是?(隶书)(2)思考:文字的统一有什么作用?①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②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统一货币(1)统一的货币样式是什么样的?(圆形方孔半两钱)(2)思考:统一货币有什么好处?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交流。

3.统一度量衡(1)统一度量衡的具体做法?(2)统一度量衡的作用?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除此外,还统一了什么?

4.统一车轨(车同轨)和道路宽窄教师出示图示,学生加深印象。

出示课本48页的材料研读(史料略)想一想:材料中包含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回答)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所以,秦始皇就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来开疆拓土,南下北上。请看——军事上

1.统一岭南

2.北击匈奴

思考:为了统一岭南,开凿了灵渠。沟通那两大水系?

思考: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什么工程?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分别是?

最后明确秦朝的疆域。

教师出示课件上秦朝的疆域图,学生将课本返回至45页,动手在地图上标记秦朝的疆域的四至和都城所在位置。(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教师点拨:观察图的左下角,有一个“今国界”,然后看地图,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秦的疆域和今天中国东部国土的疆界几乎是完全重合的)说明了什么问题?即秦朝的建立,奠定了今天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治格局。

(三)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一段史料: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明)李贽:《史纲评要·后秦记》提示:秦的横空出世,带来了哪些变化?如何“掀翻一个世界”的?图形演示,实现了疆域统一,政治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那么,这里的核心词汇是什么?(学生回答:统一)从而回归了本课的课题:秦统一中国。

(四)课堂延伸——寄语秦始皇

教师出示两段话,请全班学生齐读:

①“两千年来,统一就是我们国家千古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如果谁要是胆敢分裂统一的国家,就是民族的罪人,这种观念自秦始……”

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个统一的时代由秦开启,一个伟大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由此凝聚。”

教师结语:从秦朝以后,统一就成为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秦朝的建立,奠定了今天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治格局。所以,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要同各种企图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人和势力做坚决的斗争。

七板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统一六国的原因

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

3、秦朝建立的意义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

2、军事上:

(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统一南方,修筑灵渠

四、秦朝的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