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不可抗力 如何认定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事件如何认定

不可抗力事件如何认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经常会听到“不可抗力”这个词。
但究竟什么是不可抗力事件,又该如何认定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不可抗力的概念。
不可抗力,简单来说,就是指那些无法预见、无法避免并且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
这些情况的出现超出了当事人的控制范围,使得他们在履行合同或者进行其他法律行为时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
那么,哪些情况可以被认定为不可抗力事件呢?常见的例子包括自然灾害,像是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
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超强台风,导致工厂的厂房倒塌、设备损坏,从而无法按时完成订单交付。
战争和社会动乱也是不可抗力事件的典型代表。
战争的爆发、社会的动荡,会导致交通中断、物资短缺、人员伤亡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正常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另外,政府的行为有时也会构成不可抗力。
例如政府突然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或者采取紧急措施,如因公共卫生事件实施的封锁和限制措施,这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和个人的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要认定一个事件为不可抗力,并不是仅仅因为它属于上述的类别就可以了。
还需要满足一些条件。
第一,不可预见性是关键。
也就是说,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或者进行相关活动时,根据当时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根本无法预料到这个事件会发生。
比如,一个在常年气候稳定地区经营的企业,很难预见到会突然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
第二,不可避免性也必不可少。
即使当事人预见到了可能发生的风险,但采取了一切合理的措施,仍然无法避免事件的发生。
第三,无法克服性同样重要。
当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仍然无法消除其影响或者克服其带来的困难。
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对于不可抗力事件的认定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比如,在合同中是否有关于不可抗力的约定条款。
如果合同中有明确的约定,那么在认定时会首先参考合同的规定。
不可抗力法律规定

不可抗力法律规定不可抗力,也被称为“force majeure”,是指人力或非人力因素所致,无法预见、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使合同当事人无法履行或部分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
在法律中,不可抗力是一种豁免、解除或推迟合同履行责任的法律规定。
不可抗力法律规定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可抗力的定义和范围。
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战争、恐怖袭击、法律政策变化等。
该定义明确了不可抗力的界定,并列举了一些常见情况作为例子。
第二,不可抗力的效力和应对措施。
合同当事人在面对不可抗力情况下,可以豁免或推迟合同履行责任,但需要提供相应证据。
合同中通常会约定应对措施,例如双方应第一时间通知对方,并采取合理措施减少或避免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
第三,不可抗力的影响和后果。
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合同当事人不承担违约责任,合同也终止或者暂停履行。
在不可抗力情况解除后,合同的履行可以恢复,但在合理时间内不能恢复的,双方可以协商解决。
第四,不可抗力的证明和争议解决。
对于是否存在不可抗力以及其对合同履行的影响,当事人可以提供证据来证明。
如双方对不可抗力事件的事实、性质以及影响有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者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
不可抗力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能够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降低经济风险。
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不可抗力的定义、效力、应对措施,以及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的后果和争议解决方式,以确保自己的权益能够得到充分保护。
同时,在实际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不可抗力事件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维护合同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不可抗力是什么不可抗力范围都包括哪些内容 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什么不可抗力范围都包括哪些内容不可抗力关于不可抗力的含义和范围一、关于不可抗力的含义和范围(一)不可抗力的含义各国立法对不可抗力的规定不尽相同,理论界、实务界对不可抗力的理解也莫衷一是。
概括起来有“客观说”、“主观说”和“折中说”。
“客观说”强调不能避免并不能抗拒的外来力量。
“主观说”强调当事人虽尽较大努力仍不能预见的客观情况。
“折中说”强调当事人尽较大谨慎也不能预见、不能防止发生的事件为不可抗力。
关于对“不可预见”的理解,应是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一般对某事件的发生没有预知的能力。
人们对某种事件发生的预知能力取决于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
某些事件的发生,在过去不可预见,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现在就可预见。
例如现在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人们对狂风暴雨的规避能力已大大提高。
另外,人们对某事件发生的预知能力因人而异,有些人能预见到,也有些人预见不到。
所以应当以一般人的预知能力作为标准。
关于如何认识“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应是指当事人已经尽到较大努力和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仍不能避免某种事件的发生并克服事件所造成的损害结果。
“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表明某种事件的发生和事件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具有必然性。
(二)关于不可抗力的因素关于不可抗力的因素,民法通则和本法都没有明确。
在立法过程中,有些同志建议明确界定不可抗力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战争、暴乱、罢工等是否作为不可抗力我国理论界的通说认为,不可抗力主要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自然现象,例如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不可抗力还包括某些社会现象,如战争、暴乱、罢工等。
从国内外的立法来看,如果战争、暴乱、罢工等需要被列为免责事由的,则与不可抗力等并列规定。
因此,战争、暴乱、罢工等具有不可抗力的性质,但不属于不可抗力的范围。
2、政府命令是否作为不可抗力我国有一些学者认为,不能预见、不能抗拒的政府命令或者政府行为也属于不可抗力的范围。
不可抗力事件如何证明及其举证责任如何分配

不可抗力事件如何证明及其举证责任如何分配在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法预见、无法避免且无法克服的情况,这些情况被称为不可抗力事件。
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并对合同履行、责任承担等产生影响时,如何证明其存在以及如何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不可抗力事件的定义和常见类型不可抗力,简单来说,是指超出当事人控制范围,且无法通过合理的努力来避免或克服的客观情况。
常见的不可抗力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社会异常事件,如战争、罢工、政府禁令等;以及某些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如大规模的传染病爆发等。
二、不可抗力事件的证明(一)通知与证明文件当一方主张不可抗力事件时,应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
通知应在合理的时间内作出,以便对方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损失。
证明文件可以包括政府部门发布的公告、气象部门的报告、权威媒体的报道等。
(二)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直接证据如政府发布的灾害预警、应急响应通知等具有较高的证明力。
间接证据如现场照片、视频、证人证言等也可以辅助证明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
(三)第三方机构的鉴定与评估在某些复杂的情况下,可能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的鉴定与评估,如工程质量鉴定机构对因灾害造成的建筑物损坏程度的评估。
三、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一)主张方承担初步举证责任主张不可抗力的一方首先应承担初步的举证责任,即提供证据证明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以及该事件与不能履行合同或造成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例如,一家工厂因洪水灾害导致生产设备受损无法按时交付产品,工厂应提供洪水发生的相关证据,如当地政府的洪水预警通知、受灾现场的照片等,以及说明设备受损与无法按时交付之间的直接联系。
(二)对方的反驳举证对方如果对主张方的不可抗力主张有异议,应承担反驳举证的责任。
比如,对方可能会提出主张方在灾害发生前未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或者在灾害发生后未采取积极的减损措施。
(三)证据的充分性与关联性无论是主张方还是反驳方,所提供的证据都应具有充分性和关联性。
不可抗力事件名词解释

不可抗力事件名词解释不可抗力是指人力无法控制的、不可预见的、不可避免的、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在法律上,不可抗力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于外界的非人力因素所造成的无法预见、无法避免及无法克服的事件,使合同一方的履行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或完全无法履行。
不可抗力通常包括自然灾害、政府管制、战争和暴动、罢工、火灾等因素。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干旱等。
政府管制是指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采取行政手段限制或禁止某些行业或活动,如关闭机场、封锁道路、禁止进出口贸易等。
战争和暴动是指军事冲突、恐怖活动、抗议示威等导致社会秩序紊乱和经济活动停滞的事件。
罢工是指劳动者组织的集体行动,抗议劳动条件不公平或不满意,禁止工作或限制工作。
在合同中,一般都会有不可抗力条款,用于规定当不可抗力事件出现时,合同履行被免除或延期。
合同双方可以约定不可抗力事件给予通知的方式、通知的时间和履行的时间。
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受影响的一方必须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
同时,合同一方应尽力采取措施减轻损失,如寻求替代方案、采取紧急措施等。
合同在不可抗力事件解除后,双方应恢复履行合同的义务,继续履行未完成的部分。
不可抗力事件在法律上对合同履行产生重大影响。
在合同履行中,若一方不能履行合同义务,而这是由于不可抗力事件所造成的,那么该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免除或减轻因违约而承担的责任。
同时,受不可抗力事件影响的一方也可以请求变更合同条款,以适应新的情况。
不可抗力事件的存在和影响,使得合同的履行不再完全依赖于合同双方的意愿和能力,而更多地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因素。
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应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不可抗力事件,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相关条款,以保护双方的权益和减少争议的发生。
同时,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双方也应积极沟通,以寻求解决方案,并尽量减少合同履行的影响。
不可抗力名词解释

不可抗力名词解释不可抗力是指人类在一定范围内无法预见、避免和克服的、对一方或多方产生不可抗力的外部事件或者客观情况,其结果不能按照约定或者依据习惯、行为、概率发生,也不能通过合理的预见、预防、避免和克服努力而进行补救的一种情况。
不可抗力通常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因素两大类,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洪水、台风、暴雨、森林火灾、泥石流、泥石滑坡、雪灾、冰雹、干旱、沙尘暴、蝗灾等自然灾害;战争、动乱、恐怖袭击、政府行为、法律法规变更等社会因素。
不可抗力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突发性、客观性和不可预见性。
突发性指事件的发生并没有提前通知,以及对于被影响方来说是意外的;客观性指事件不是由人为因素、行为造成的,而是外部力量引起的;不可预见性则意味着被影响方在合理的情况下无法预见该事件的发生。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受影响方通常不需要承担由此引起的违约责任。
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合同的履行可以暂时或者永久中止,期间不需要支付违约金或赔偿金。
但合同的解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果合同履行的目的不能实现,继续履行会带来过度的不合理损失,那么可以解除合同。
另外,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受影响方应尽力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损失,并及时通知对方,以便双方协商解决纠纷。
在国际贸易中,不可抗力也被称为"力不可挡"、"不可抑制的力量"等。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当不可抗力使合同履行变得不可能时,有关各方不负违约责任。
而在国际贸易的一些标准条款中,将具体的不可抗力事件列举出来,如战争、动乱、罢工、火灾、地震、台风等。
总的来说,不可抗力是一种合同法上的免责事由,可使受影响方不需要承担因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违约责任。
然而,不可抗力并非可以随意引用的借口,其具体的适用条件和效果应根据法律法规和合同的规定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不可抗力的定义和适用

不可抗力的定义和适用协议书甲方:(公司/个人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传真:邮箱:乙方:(公司/个人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传真:邮箱:鉴于甲方与乙方根据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就不可抗力的定义和适用事项达成以下协议,特订立本协议:第一条定义1.1 不可抗力:指在协议履行过程中,由于无法预见、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使得一方无法履行其在协议中约定的义务,且该情况对于该方来说是无法合理控制的,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战争、政府行为、法律法规变更、网络故障等。
1.2 不可抗力事故:指因不可抗力事件导致一方或双方无法履行其在协议中约定的义务的情况。
第二条适用条件2.1 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受影响的一方应立即通知对方,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双方应合理协商应对措施,并在合理的时间内予以决策。
2.2 双方同意,在不可抗力事件影响期间,受影响的一方暂时停止履行受影响的义务,不会因此承担违约责任。
2.3 受影响的一方应尽力避免、减少不可抗力事件的影响,并在不可抗力事件解除后,尽快恢复履行相关义务。
第三条协议的解除与修订3.1 当不可抗力事件持续时间超过协议约定的一定期限(注明具体期限),双方有权在书面通知对方后解除协议。
3.2 不存在书面通知解除协议的情况下,双方同意视为协议暂时中止,不解除。
3.3 当不可抗力事件解除后,双方应通知对方并协商协议的继续履行或修订事宜。
第四条违约和争议解决4.1 任何一方未能履行本协议约定的义务,且该未能履行无法归因于不可抗力事件,则应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因此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4.2 双方同意本协议的签订、履行和解释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如双方就协议内容发生争议,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应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解决。
第五条其他5.1 本协议自双方盖章或签字之日起生效,并与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2 本协议正本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工程合同不可抗力责任划分

工程合同不可抗力责任划分一、不可抗力的定义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台风等,以及社会事件如战争、罢工、政府行为等。
二、不可抗力的通知与证明1. 一方遭受不可抗力事件影响时,应在事件发生后的合理时间内书面通知另一方,并提供相关证明。
2. 受影响方应尽可能减少损失,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恢复履行合同。
3. 不可抗力的证明应由权威机构出具,如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等。
三、不可抗力的责任划分1. 如果不可抗力导致合同完全无法履行,双方均可解除合同,不承担违约责任。
2. 如果不可抗力导致合同部分无法履行,受影响方可请求适当延长履行期限或减免相应的履行义务。
3. 若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合同仍可继续履行,双方应协商确定新的履行条件。
四、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2. 若一方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该方不得以不可抗力为由免除责任。
五、争议解决因不可抗力引起的合同争议,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提交至合同约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六、其他事项1. 双方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合同特点,对不可抗力条款进行具体细化,以提高条款的可操作性。
2. 双方可在合同中约定不可抗力事件的处理程序和责任分担的具体办法,以便在不可抗力发生时有明确的依据。
七、结语不可抗力是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合理划分不可抗力责任对于保障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范本的参考,合同双方可以在签订合同时明确不可抗力情形下的责任划分,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不可抗力如何认定不可抗力
我们知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地震、海啸、暴雨,当然还包括一些政府行为等等。
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要是导致了合同一方违约的话,那此时可以用不可抗力主张不承担违约责任。
而在此之前还是需要先对不可抗力作出认定。
那究竟该如何认定不可抗力?下文中小编为你做详细解答。
我们知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地震、海啸、暴雨,当然还包括一些政府行为等等。
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要是导致了合同一方违约的话,那此时可以用不可抗力主张不承担违约责任。
而在此之前还是需要先对不可抗力作出认定。
那究竟该如何认定不可抗力?下文中小编为你做详细解答。
▲一、什么叫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一项免责条款,是指买卖合同签订后,不是由于合同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由于发生了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预防、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发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推迟履行合同,在我国《民法通则》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不可抗力可以是自然原因酿成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社会因素引起的。
前者如地震、水灾、旱灾等,后者如战争、政府禁令、罢工等。
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是一种法律事实。
当不可抗力事故发生后,可能会导致原有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消灭,如必须变更或解除经济合同;也可能导致新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如财产投保人在遇到因不可抗力所受到的在保险范围内的财产损失时,与保险公司之间产生出赔偿关系。
当不可抗力事故发生后,遭遇事故一方应采取一切措施,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订立买卖合同时,一般都订有不可抗力条款,其内容包括:不可抗力内容;遭到不可抗力事故的一方,向另一方提出事故报告和证明文件的期限和方式;遭遇不可抗力事故一方的责任范围。
如因不可抗力使合同无法履行,则应解除合同。
如不可抗力只是暂时阻碍合同履行,则一般采取延期履行合同的方式。
凡发生不可抗力事故,当事方已尽力采取补救措施但仍未能避免损失的情况下,可不负赔偿责任。
▲二、如何认定不可抗力
某一情况是否属不可抗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加以认定:
1、不可预见性。
法律要求构成不可抗力的事件必须是有关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对这个事件是否会发生是不可能预见到的。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一般合同当事人来说,判断
其能否预见到某一事件的发生有两个不同的标准:一是客观标准,就是在某种具体情况下,一般理智正常的人能够预见到的,合同当事人就应预见到;如果对该种事件的预见需要有一定专门知识,那么只要具有这种专业知识的一般正常水平的人所能预见到的,则该合同的当事人就应该预见到。
另一个标准是主观标准,就是在某种具体情况下,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条件如年龄、智力发育状况、知识水平,教育和技术能力等来判断合同的当事人是否应该预见到。
这两种标准,可以单独运用,但在多种情况下应结合使用。
2、不可避免性。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尽管采取了及时合理的措施,但客观上并不能阻止这一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就是不可避免性。
如果一个事件的发生完全可以通过当事人及时合理的作为而避免,则该事件就不能认为是不可抗力。
3、不可克服性。
不可克服性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对于意外发生的某一个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不能克服。
如果某一事件造成的后果可以通过当事人的努力而得到克服,那么这个事件就不是不可抗力事件。
4、履行期间性。
对某一个具体合同而言,构成不可抗力的事件必须是在合同签订之后、终止以前,即合同的履行期间内发生的。
如果一项事件发生在合同订立之前或履行之后,或在一方履行迟延而又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时,则不能构
成这个合同的不可抗力事件。
构成一项合同的不可抗力事件,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四个要件,缺一不可。
其实在合同当中出现的是比较多的。
而很多当事人也会在合同中约定,要是出现不可抗力导致一方违约的话,此时违约的一方需要尽快的通知对方,以减少因为不可抗力给对方造成的损害。
如果你在这方面还有不清楚的,建议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的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