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九年级 美术 中国美术的辉煌历史与文化价值

上古的遗存---彩陶
你能从这件陶器 上的旋涡纹中感受到 怎样的气势? 你能猜测作者是 从什么地方汲取的灵 感吗? 彩陶漩涡纹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上古的遗存 彩陶
菱格纹彩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请比较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和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 的图案特点。
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
秦瓦汉砖· 秦汉陶俑 瓦当 画像石和画像砖 绘画
秦瓦汉砖· 秦汉陶俑
1974年的一天,陕西临潼的一位农民在打井时意外地惊醒 了已沉睡2000多年的地下军团——秦始皇兵马俑。
从造型逼真的 兵马俑的气势和阵 容上,我们不难看 出当年秦军的风 貌——那是一支战 功赫赫的威武之师, 兼并六国后,北击 匈奴,南开五岭, 修筑长城,平定百 越,显示出强大的 军事实力。
商周青铜器 请观察商、周鼎的装饰风格 有何变化?
毛公鼎 西周 羊鼎 商
商周青铜器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造 型和纹饰又有怎样的特点?
莲鹤方壶 春秋
商周青铜器
思考
为什么商代会有许多造型繁复、用途各异的青铜酒器?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情况? 商代人为何喜欢把造型狞厉的饕餮纹装饰在青铜器上? 青铜器作为一件艺术品,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 它的美? 你如何理解商周青铜器在艺术和社会价值方面的卓越成就?
商周青铜器 直至现在,我们的词语中还有着青铜器名称的遗迹,比如: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 觥筹交错 一觚浊酒尽余欢 饕餮 你了解它们的原貌吗? 饪食器 鼎 鬲(音力) 簋(音鬼) 尊
青 铜 礼 器
酒器
爵 觚(音孤) 斝 (音甲)
觥(音工) 觯(音制) 卣(音有) 壶 乐器 兵器
商周青铜器
羊鼎 商 饪食器 在这件器物的颈 腹部分别装饰着对称 的鸟纹和兽面纹,衬 以细密的雷纹。粗犷 的兽面和精细的雷纹 水乳交融,夸张而不 失之狂野,精密而不 流于琐碎,呈现出端 凝、优雅的美态。
20世纪工艺美术在整个中国美术发展史

20世纪工艺美术在整个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辛亥革命以后,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发生剧烈变化、西方工业文化大量涌入的背景下,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从生产组织、产品结构、生产主体、消费对象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古代工艺美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并以继承与创新、摹仿与进取、衰败与兴盛、滞缓与发展共同构成其自身在20世纪演进的基本特点。
20世纪的工艺美术可以划分为传统工艺、现代工艺和民间工艺三大部分,依据自身发展变化的不同特点又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30年代之前;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50至60年代;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
30年代之前,伴随大量廉价的外国机制商品的涌入,以皇家宫廷工艺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工艺在激烈的中外商品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
辛亥革命后,传统的宫廷工场经历了由惨淡萧条到彻底解体的过程,原来倍受禁锢的良工巧匠在民间组织起工场、作坊或商会,将属于宫廷皇家的技艺传播到社会,传统工艺由封闭的深宅大院走向民众。
尽管传统手工产品一时难以和汹涌而来的机制产品相抗衡,但传统工艺在民国初年一度仍有所发展。
由于小生产者的保守意识和传统习惯阻碍着对社会需求、发展趋势的思考,加上海外市场对中国传统工艺出于猎奇心理的欣赏,现代早期工艺生产只是囿于传统工艺的范畴,一时间社会上仿古之风大盛。
紧随仿古之风而来的是仿洋风的兴起,此种生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际性大萧条期间曾一度兴盛,在某种程度上也适应与满足了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
由于当时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加上中国社会对大工业生产缺乏基本的认识,同时对民族工业生产传统的加强与重视在这一时期呈现薄弱的态势,一时间许多新式工厂纷纷破产倒闭。
战后外国工业产品迅速地将中国产品逐出竞争市场,中国的仿制品根本不具备与舶来品抗衡的力量。
可以说,仿古与仿洋风气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仿造技术的提高和中国新装饰风格的产生,中国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匠师与作品,并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奖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美术发展历程

摘 要:2018年是特殊的一年,201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风雨兼程,在这四十年里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人民团结一致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这四十年里,美术方面也发生了许多改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美术发展历程,希望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再接再厉,促进中国文化传播。
关键词: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美术发展新时期以来中国美术的创作重点不在于表现现在社会生活写实基础和造型能力,也不再用笔墨作为媒介表现西方现实主义观念,而是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抒写主体精神,让这些优秀作品延续中国人的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生活与现今社会生活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我国画家在创作时很难消除这一差异。
一些中国画家在创作时尽量保留中国画的精神,作品中体现对文化和人生的体悟和思考,把中国美术看作独立的存在。
中央美术学院对于中国画的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在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迁后,中央美美术学院的中国画学科产生了多个分支。
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以前有两条不同的发展主线,第一条是以传统为主线,随着现代化发展,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时代相融合;第二条是融合的主线,在创作时坚持人物画的传统文化地位,同时借鉴西方艺术,坚持这一学术方针,思考采用何种借鉴方法来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和个性。
经过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如今中国美术教学及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很多艺术家及美术教育家。
一、新时期之初:体制整合和视域拓展(1978—1989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美术创作朝着多个方向发展。
而关于中国美术前途的探讨没有停止过,这些探讨恰恰表现出时代的特点。
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中国画的本体及界限规定受到了冲撞,在冲撞过程中也得到了扩展。
20年代中期中国美术领域经历了初期关注的伤痕文学后到达了更深层次的探索阶段,这一层次主要体现美术本体语言及形式感。
浅析巡回画派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浅析巡回画派的艺术特色及影响摘要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80—90年代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以特有的开创性,民族性的特点使世人铭记。
巡回展览画派中著名画家数量众多,并以克拉姆斯柯依为代表,更有列宾、列维坦,希施金等大名鼎鼎的画家,他们运用不同创作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环境、历史情景、大自然的风情等;并运用多重的艺术表现手法、多角度的表现题材、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兼而有之的创作方法描绘广大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
巡回画派对本土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更对我国的油画结构,美育,课程结构、课程的开设也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它以创新的姿态让世人铭记,是世界艺术沙滩上一颗夺目的遗珠。
关键词:巡回展览画派; 批判现实主义; 美术教育; 影响研究AbstractIn 1860s, it was in the peak period of development from 80 to 90s, and it was remember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oneering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number of the Peredvizhniki in many famous painters, and represented by Kramskoi, Repin, Levitan and the famous painter Shishkin, etc., they use different writing style show was a Russian soci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nature of the Customs for us; and the use of technique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of multiple themes, advocating multi angle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creative methods both depict the toiling masses of real life. It has an indelible influence on local art,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tructure of oil pain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Its innovative attitude to let the world remember, is a dazzling art world of the Pearl beach.Key words: Itinerant exhibition school; critical realism; art education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IAbstract II引言1一、巡回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1(一)社会背景1(二)人文背景1二、巡回画派的艺术特色: 2(一)“美即是生活”的创作理念2(二)多角度的表现题材2(三)以人为本的创作思想3(四)兼而有之的创作方法3(五)注重情节的创作表现4三、巡回画派的深远影响4(一)对本土艺术的影响4(二)对中国艺术的影响5参考文献9谢辞10引言古老的靡靡之音恒久响彻欧洲最长河流---伏尔加河,苍劲的旋律贯透深黄的炙热河滩和那瑰红色的天际。
第一章 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

第一章 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
@徐郑冰
第一章 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
一、中国美术的发展与起源
(一)从艺术学的角度看什么是艺术 例子:敦煌、云冈的石窟、彩陶等 例子:日本正仓院里藏的一支中国唐代的毛笔
Monday, May 04, 2020
中国美术史 @徐郑冰
4
第一章 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
举例:手表、沙漏
Monday, May 04, 2020
中国美术史 @徐郑冰
5
第一章 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
一、中国美术的发展与起源
从动机的角度来讲:美的动机 如: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
埃及的金字塔
Hale Waihona Puke Monday, May 04, 2020
中国美术史 @徐郑冰
6
第一章 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
一、中国美术的发展与起源
(二)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什么是艺术?
“艺”的含义:种植,对植物的生长有最高的了解的一群人, 被称为艺。
如:园艺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 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艺”的含义发展了,升高到精神或者是思想上了。
Monday, May 04, 2020
中国美术史 @徐郑冰
15
第一章 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
一、中国美术的发展与起源
我们是如何被扭曲的? 三一律、透视法 油画系、国画系 喜欢梵高、塞尚、高更,不喜欢国画 《游园惊梦》 看西山红遍了杜鹃、荼縻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它春归怎 占得先?
Monday, May 04, 2020
平民化与戏谑性——20世纪90年代代油画创作特色解析

与 以前的 英雄 烈士 、典 型形象 等 创作 对象 不 同,9 年代 中 国 O 油 画创 作在 取 材 上 发生 了1 0 的 大转 弯 ,它 不再 沉 湎于 打造 那 8度 些 崇 高的 伟人 名家 ,而更 多 的是 描绘 经济 社会 中没 有特 指 的芸 芸 众 生 ,他们 有 经济 转 型时 期 多样产 业 中 的谋 生者 ,有在 商海浪 潮 中一夜 突起 的暴发 户 ,有 在激 烈 的经 济 斗争 中的败 北者 ,有 百无 聊赖 的都市 红 男绿 女 ,有 生活 在城 市 底层 的打 工仔 ,可 以说 ,世 俗 生活 中的 各个 阶层 、各种 面貌 的人 物都 可入 画 。 无 论是 “ 新生 代 ”的 刘小 东 、 “ 世 现实 主义 ”的方 力钧 、 玩 岳 敏 君 ,还 是 “ 普 艺术 ”的 王 广 义 、 余有 涵 ,或 者 “ 波 艳俗 艺 术 ”的 俸 正杰 、罗 氏兄 弟 ,9 年代 油 画家 的作 品都远 离 了8 年代 O O
艺术 与人 文
平 民化 与戏谑性
2 世 纪9 年代代油画创作特色解析 O 0
马 向辉 ( 河南平顶 山学院美术 学院 4 7 0 ) 60 0
摘要 :中国油 画在2 世 . 9 年代 的转 型让它成 为 了一种真 正意 民大 众 的, 而这 种观 念往 往 又 是通 过一 种戏 谑 的方式流 露 出来 , 0  ̄ 0 5 是通 过对 平 民大 众 的 “ 距 离 ”生 活状 态 的揶揄 来表达 油 画家 自 近 己对 社会 变迁 的失落 与无 奈 。也 就 是说 ,9 年代 油画在 题材 和形 O 式上 是 “ 民化 ”的,而 在情 感和 内容 表达 上是 “ 平 戏谑性 ”的 。
之 前那 种宏 大叙 事 的 “ 纪念 碑 ”式 绘 画 ,纷 纷 从身边 的小 人物 、 小 事件 入手 ,以其 艺术 与社 会 具体 结合 的程 度来 作为 衡量 艺术 的 准 则 ,他 们 不再 以审美 的 、非 意识 形态 性来 孤立 自己,而 是以在 社会 结构 中的实 际作 用来 展 现 自己的存 在 。大部 分油 画家 从以前 那种 大社 会 、大 题材 、 大情 感 的创 作视 角 ,转 向 了对 自己身边 熟 悉 的人与 事 的描 绘 ,一些 在 生活 中 被我们 忽 视或 者不 愿意 正视 的 人和 事被 “ 近距 离 ”地表 达 了 出来 。
美术《时代的脉搏——社会思潮、时尚与中国美术》教案、教学设计

【时代的脉搏——社会思潮、时尚与中国美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目标: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了解社会思潮的变动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2. 技能目标: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要想理解其中的含义必须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
3. 情感目标:感受绘画美术作品带给我的反思,了解一代艺术家的民族精神,继承并发展我国民族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社会思潮对美术作品的影响教学难点:结合历史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实践,学生自主学习、欣赏、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相关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实践器具。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请欣赏这四幅国画,考虑三个问题1、画中的人物出自哪个朝代?2、能体会到当时的社会时尚吗?3、通过画面上的人和物你能体会到当时的社会盛况吗?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唐代政治稳定、社会欣欣向荣,知识分子的思想开始从高压下解放,获得相对自由的权利。
与国外的文化交流频繁,带来各种新鲜血液,文化艺术十分繁荣。
唐玄宗“开元盛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顶峰状态,当时是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一系列的因素让当代绘画出现了多头并进、争奇斗艳的盛世状况。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时代的脉搏——社会思潮、时尚与中国美术》。
二)、新授内容:一、唐代绘画的内容和艺术特点1、多头并进争奇斗艳。
内容包括:政治礼教宣传,宗教宣传,宫廷贵族玩赏,山野隐逸。
艺术特色:恢弘大气的形象,坚实而明快的线条,辉煌而灿烂的色彩。
【看图片】2、唐代佛教绘画的特点:(1、)内容以经变画为主(“经变”把佛经的文字内容用绘画形式很直观的表达出来。
主要描绘佛经所记载的佛国天堂净土的景象; (2、)经变画不反应苦难主题,而是表现光明,反应国富民强,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
【看图片】学生讨论三分钟后让两个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1、色彩富丽堂皇【2、】从构图上看出佛坐在画面中央,当众说法,周围有宝树高楼,一派珠光宝气,极其辉煌。
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概况(一)——中国工艺美术

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概况(一)——中国工艺美术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概况(一)——中国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技艺精湛的工艺技法,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多样性,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概述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以期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地位。
一、古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初现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就有了丰富的工艺美术创作,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商朝时期,青铜器作为古代工艺美术的代表,成为贵族地位的象征,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
玉器的制作也成为了古代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华夏民族的神秘和崇拜。
此外,陶瓷制作和漆器工艺也开始逐渐兴起,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唐宋时期的工艺美术繁荣随着历史的演进,唐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最繁荣的阶段。
在此期间,陶瓷制作达到了巅峰,著名的青瓷、白瓷、钧窑等精美瓷器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拥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此外,金属工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铜镜、器皿等铜制品成为时下流行的艺术品。
在宋代,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更是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质量,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的璀璨明珠。
三、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明清时期,中国工艺美术继续延续着前人的优良传统,并且经历了独特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自然主义的审美思想开始兴起,绘画元素开始融入工艺美术的创作中。
著名的官窑、民窑等瓷器制作工艺得到了改良和创新,瓷器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的代表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推崇。
同时,珐琅彩、宣德皇帝御瓷等工艺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类。
四、当代工艺美术的蓬勃发展进入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的观念和技术手段,展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和风格。
玛瑙雕刻、象牙雕刻、漆器制作等工艺技法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元素在工艺美术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
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
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
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
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
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
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
“它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
85运动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
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
”1](p.206)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
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
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文革”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
它抛弃了“文革美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
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
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文革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
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
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
袁运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吴冠中的江南小景、靳尚谊的人体、人物油画使美术语言形式因素得到极度的突出。
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探讨,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
至此,美术界开始走出在政治话语中充当工具的命运,呈现出按自治原则发展的趋势。
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
应该说,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全过程中,语言的开掘尝试是一条显而易见的发展线索。
在短短两三年内,当代美术演练了西方美术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所有的语言方式。
但是这些语言探索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形式自治发展要求的结果,而是为了承载有别于“文革美术”也有别于新时期美术的情感现实和精神指向。
当这些情感和精神在85文化热中变得愈来愈驳杂、强悍时,美术的形式演进就被带上了旋转得愈来愈快的观念言说的魔盘,直至最后被甩出自己的轨道,成为各种文化、哲学观念干瘪的幌子和外衣。
85新潮美术运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群体和宣言的众多,写着不同道德理想和艺术主张的旗帜在彼时的美术界触目皆是。
伴随着文化热潮中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清算传统文化、呼唤现代人文精神成了美术界压倒一切的声音。
理性主义的张扬者北方艺术群体就公开宣称:“我们的美术并不是'艺术'!它仅仅是传达我们思想的一种手段,它必须也只能是我们全部思想中的一个局部”2],在85新潮美术运动中突现思想和观念成为创作的第一要义。
其中以北方艺术群体、红色·旅、池社及吴山专、谷文达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画家主要用西方近现代的理性、人文、个性至上观念反抗传统文化中的群体依从、避世退守等消极文化心理;以西南艺术研究群体、江苏新野性派等为代表的生命之流画家则接受了西方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哲学,对传统文化中的实用道德理性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其中王广义、丁方、杨志麟、张培力、耿建翌、毛旭辉、张晓刚等优秀画家在宣扬其思想文化主张的同时,也对美术语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留下了一批在今天看来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
但是运动中产生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85后(注:一般将85新潮美术运动高潮过后的美术活动称为“后85新潮美术”,它是比85运动更激进的反艺术潮流与回归本土、回归艺术性的潮流及后现代思潮的混合。
)风起云涌般出现的反艺术潮流中的行为艺术、现成品艺术、陋室艺术,大都生搬硬套西方哲学、艺术的观念和形式,更有以获取新闻效应为目的的哗众取宠者混迹其中,使整个运动的后期呈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局面。
85新潮美术运动以艺术探索与变革的形式承载了文化批判和思想解放的重任,带着他治的镣铐演绎了一段自治的舞蹈。
正如后来者指出的那样,作为艺术家,85青年画家对文化、哲学观念的过分推崇使他们疏于语言形式的深究细琢;作为思想家,手中操持着的感性言说方式又使他们在观念演绎的途中只能浅尝辄止,于是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不伦不类的尴尬位置3]。
尽管如此,85新潮美术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美术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85新潮美术运动确立了当代美术作为文化批判与重建之一员的角色地位,其自身实践是对这种角色意识的极端张扬。
“文以载道”尽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的主要使命,但在这一古老文化渐至成熟也渐至僵化的过程中,“道”的内涵也愈来愈狭窄,直至等同于统治阶层的权力话语。
85文化运动将批判矛头指向传统文化,就是要恢复文之所载之“道”的原初意义。
它不仅是某一集团、某一阶层的价值取向和趣味标准,而且还是一切合乎民族发展要求,富有健康活力的思想主张和文化精神的集合。
因此,作为85文化运动的一部分,85新潮美术运动具有浓重的文化关怀倾向是必然的。
事实上,艺术家的文化关怀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策略,更是美术作为人的精神显现方式这种特殊属性的必然要求。
“何时艺术不是谈论艺术本体,而是谈论人的问题的时候,则是艺术自身的光复。
而从社会功能角度讲,艺术扩张这一文化战略具有将艺术与人类生活和精神真正结为一体的重要意义。
”1](p.217)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特别是在文化蜕变时代,艺术不可能是自足的文化存在,担当理想与道义是它无法回避的使命和责任。
尽管90年代美术曾一度出现远离深度思考和意义追问的趋象,但文化责任感作为一种强劲的美术发展潜在动力从未从当代艺术家的意识中消失。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术界中逐渐回流的批判意识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这正是85新潮美术运动精神的延续。
2.85新潮美术运动中对西方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大量引进和搬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
在十年后的一次美术界聚谈中,有人曾这样评价85运动对后继者的意义:“'85'更是一种先驱式的实践活动,它带来了中国人理解艺术、从事艺术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并因此开拓了中国当代对世界艺术的、文化的资讯收集和占有思维,使今天中国艺术家对信息和资讯的重视和交流变成一段基本活动,由此使之产生要与国际接轨与要进入世界规则的念头,并认识到其可能性与可操作性。
'85'造就了一大批艺术从业者,更年轻的艺术家会不自觉地以此作为借鉴而谋求突破与发展。
”3]85新潮美术为90年代美术准备了国际化的目光和起点。
3.85新潮美术运动过分观念化、工具化的倾向及这种倾向使其最终失去存在合理性的结局给90年代美术极大的警醒:观念运动必须遵守艺术自身的游戏规则。
如果彻底撇开美术的艺术限度与要求,结果将不是观念的突现,而是观念与形式一同坍塌。
在这次美术运动渐趋退潮之时,理论界曾有多侧面的深入反思:“这个'现代梦'搅得我们身心不宁。
焦灼、躁动、急迫、喧嚣、臆想、梦呓,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地凝结文化成果。
还是要用真实的生命状态、深刻的内心感受和有效的创作方式去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
”4]90年代初,新生代画家们的一句话——“画画就是画画,活儿要地道”,看似简单却能代表后继者对85新潮美术的反省和思考。
90年代回归艺术本体、关注现实生活与当下感受、注重语言研磨的美术潮流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化。
二、物质生存方式的渐变及其影响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
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逐渐成熟使物质力量显示出人们始料不及的威力,金钱的作用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不仅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挤满了各种十年前、五年前尚闻所未闻的便利机器,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研读、聚谈,而是涌上街头,加入花样不断翻新的娱乐洪流;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小说、哲学、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光怪陆离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罩住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悠然散淡的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
金钱和物欲侵蚀着原本单纯的社会精神理想,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另一标尺;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和冲击使原本单一刻板的道德戒条变得灵活宽容;曾经坚定地捍卫精神理想和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随着社会地位被新一代经济弄潮儿的取代,肩上承载着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分崩离析。
R.E华纳曾说:“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文化的物质条件的进步;特别是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这里指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经济、政治等活动)都限制着那一时期的文化的种种可能性。
”5](p.51)无论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有实质意义的精神迁移是在物质生存方式变更的基础上才会发生的。
在90年代滚滚的物质热浪的蒸发下,此前做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的传统观念和古典情境,以及做为时代心灵的最后依凭的理想主义消失得无影无踪。
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
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1.它改变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曾经高高在上进行精神训谕的先知美术不再有效,放下架子、回归生活,甚至充当感官娱乐的角色,是今日美术生效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