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辋川庄作 说课稿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
3、教师引导并做小结,师生互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
2、感受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1、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1、对王维晚年诗歌佛家思想的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顾以前学生所学王维的诗歌导入。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5、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王维诗特点:清新、闲适、静穆、淡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景动静结合北宋的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知人论世看王维王维(701 — 761) ,字摩诘,太原祁( 今山西祁县) 人。
开元九年(721) 登进士第,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晚年诗歌以禅入诗,世称“诗佛”。
《积雨辋川庄作》优质教案

描绘画面: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雨珠,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1、色彩美:色彩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
2、动静美:以动衬静。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越见宁静,从而表现作者闲适宁静的心境。
③动态美:白鹭飞翔,黄鹂啼鸣,属动景,广漠的水田、幽深林木属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总结: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Nhomakorabea点有面的绚丽山水画,从而表现了作者幽居生活的怡然自乐和恬静愉悦。
四、拓展迁移
赏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中的“绘画美”。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jǐn),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2、教师范读。
3、学生个别朗读。
4、自由朗读,尝试用现代汉语描绘每一联的内容并概括前三联画面,在此基础上品味全诗的情感。(课前布置任务,课上分小组展示)
五、总结
(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和乐)的农妇农夫和(恬然闲适)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淡泊自然和恬然自适)的心境。
六、布置作业
明确:描绘画面:渺渺无际的水田空蒙旷远,几只白鹭贴着水面款款低飞,显得格外醒眼;久雨之后的夏木更加郁郁葱葱,林中不时传出黄鹂婉转清脆的歌声。
①色彩美: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广袤无垠水气空蒙的银白水田、高大茂密油润的绿树,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相互映衬,银白绿黄,色彩绚丽(手法:色彩渲染);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的诗句。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1.1.3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
1.2.3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运用诗歌的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和人生哲理。
1.3.2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1.3.3 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2.1.1 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1.2 解释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2.2 诗歌结构分析2.2.1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
2.2.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层次。
2.3 诗歌内容解读2.3.1 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2.3.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自然景观或人生哲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诗歌3.2.1 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2.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3 分析诗歌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层次。
3.3.2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互动4.1.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4.1.2 学生互评,评价彼此的学习成果和表现。
4.2 课后作业4.2.1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2.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5.1.1 教师使用广东省县级优课的语文教材。
5.2 辅助材料5.2.1 教师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解释《积雨辋川庄作》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2.2 课文朗读与翻译: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翻译诗句,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式。
2.3 课文分析:分析诗文的结构,理解各个部分的关系。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想象辋川庄的景色。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对这样的景色产生情感。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学生自主翻译诗句,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4 情感体验: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想象诗中的景色和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评价学生的朗读、翻译和讨论表现。
4.2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4.3 情感体验: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和分享。
评价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材,重点使用《积雨辋川庄作》一文。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王维的介绍。
提供相关的诗歌作品,供学生比较和欣赏。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象、意境。
2.诗歌的表现手法。
3.诗歌的背诵。
三、教学难点1.诗歌意象的把握。
2.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介王维及其山水田园诗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积雨辋川庄作》,初步感知诗歌意象。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解析《积雨辋川庄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象。
2.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意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积雨辋川庄作》的意象和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表现手法。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2.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诗歌背诵1.学生自主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2.教师检查背诵情况,给予评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积雨辋川庄作》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讲解诗中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实践活动1.学生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
2.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积雨辋川庄作》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审美价值。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审美价值。
2.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审美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背诵《积雨辋川庄作》。
2.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教师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积雨辋川庄作》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感受到诗歌的情感表达,培养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积雨辋川庄作》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维及唐代田园诗的背景知识。
1.1.2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学习,提高阅读和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1.2.2 学会使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价。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比分析,评价课文中的优点和不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1.3.2 领会诗中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1.3.3 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积雨辋川庄作》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诗意理解。
2.1.2 分析王维的诗歌创作风格和唐代田园诗的特点。
2.1.3 文学鉴赏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诗句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翻译。
2.2.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2.3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诗人王维及唐代田园诗的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积雨辋川庄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句子节奏。
3.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自行解释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翻译。
3.3.2 分析诗的意境、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读作者的情感。
3.4 课堂讨论3.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4.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从中学习古词词牌的构成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从中学习古词词牌的构成从中学习古词词牌的构成一、引言《积雨辋川庄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采用的是古词词牌“菩提偈”,是诗歌艺术中的佳作,因其优美的词句和抒情的意境,使得其流传至今。
在学习和欣赏《积雨辋川庄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古词词牌的构成,通过分析词牌和作者运用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手法等,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二、词牌介绍《积雨辋川庄作》选用的是“菩提偈”古词词牌。
早在南北朝时期,菩提偈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广泛流传。
唐代以后,菩提偈逐渐与其他曲子音词牌混合,形成了许多新的词牌。
菩提偈属于七绝词,每句七个字,每句都是双调,共四句,配以曲子演唱。
菩提偈的韵脚属于“上平声”,韵脚相同,平仄相对,多使用女性音乐演唱,格调清新优雅。
菩提偈以抒发人生哲理为主题,情感表达比较抑制,是表达内心深刻思考的一种文学形式。
三、词牌分析1.词牌韵律《积雨辋川庄作》以菩提偈为词牌,展现了菩提偈独特的优美韵律。
词牌中的上平声韵脚使得句子清新、流畅,意境深邃。
如“头陀禅师何在,无人问此妙事。
”中的“事”和“师”、“在”、“此”等,使词牌整体韵律更显优美动听。
2.词汇运用《积雨辋川庄作》运用了大量传统文学用语和典故,烘托出了深邃的哲理和情感。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使人感到孤独和思考的情感,同时也借用了传统典故和意象,使词汇更加生动形象。
3.句式《积雨辋川庄作》的句式多以对仗句式为主,使得整篇词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美感。
如“有诗人此地游,人世苦多情,叹息向瑶台,长夜思弥宁”,使整首词具有了互文性和韵律一致性。
四、教学活动设计1.了解菩提偈词牌的历史和特点,让学生分析韵律、句式和词汇。
2.听唱《积雨辋川庄作》,让学生感受词牌的音乐性和优美韵律,领略唐代文学的魅力。
3.分析《积雨辋川庄作》的词汇和表达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
4.让学生自己创作菩提偈古词,让他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的构成,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如何写出优美的词句?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如何写出优美的词句?:1、了解《积雨辋川庄作》的背景、主题和基本情节;2、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3、掌握写出优美的词句的方法和巧。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2、如何用语言表达清晰、生动、优美,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词句更加优美、生动。
四、教学准备:1、课件;2、小组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阅读《积雨辋川庄作》的全诗,了解其背景、主题和基本情节。
提问:它的主题是什么?它的基本情节是什么?2、学习让学生分组,自行讨论以下问题:①本诗的主题和情感基调是什么?②本诗的语言风格、节奏和押韵形式有什么特点?③本诗中有哪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句?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④本诗在大气、透彻的描述中体现出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讨论中得到的答案,整合归纳出本诗的语言风格、节奏和押韵形式,以及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作用。
同时,学生也可以归纳出写出优美的词句的方法和技巧。
3、练习教师在课件中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完成下列练习。
(1)说明“积雨辋川庄作”的意思,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命名。
(2)描述一下诗人眼中的世界,包括人、山、水等的情感和意象。
(3)分析“官军已退风声过,树影犹纷未入帘。
”这句话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并举出其他的类似例子。
(4)分析用词的精准度,韵律、节奏和押韵形式的使用,以及使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如何增强情感加深读者印象。
(5)诗歌中“幽邃七树散清阴,水阔漾葱波自赢。
”等等,这些描写手法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6)在自己的诗歌中,如何使用本文的技巧和方法,创作出优美的词句?4、总结完成以上练习之后,让学生总结本课程的学习成果,学会如何分析一首诗歌和解读其中的深意以及运用修辞手法,写出生动、优美、流畅的诗歌,把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传达给读者。
六、教学反思:在教《积雨辋川庄作》的过程中,我们充分了解了这首诗歌的背景、主题和基本情节,分析诗歌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掌握了写出优美的词句的方法和技巧,并在练习当中深刻理解和实践了这些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各位评委们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积雨辋川庄作》(板书:课题、作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本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的第一首诗。
该单元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主题展开。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教材的特点和作用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蓝田烟雨图》已经失传,但此诗与其所描写的意境相似。
《积雨辋川庄作》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主题的典范之作。
这首诗主要通过描绘久雨中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风光,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淡泊自然的心境。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这篇诗歌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整体感知诗歌寓意。
2、领略诗歌的绘画美。
3、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这首诗是通过意象描绘画面来表达情感,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领略诗歌的绘画美。
由于学生对于诗歌鉴赏方法掌握还不是很熟练,我将本课的学习难点确定为: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说教法、学法:
1、教学时数:一课时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3、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吟诵,让学生自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激发);讨论法(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互相补充,有助深入全面理解诗歌情感);点拨法(学生陷入迷途时,适时的点拨启发,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
4、学习方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
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2分钟)
由隐士这个特殊的阶级引入,中国的隐士可以分为三个阶层:小隐、中隐、大隐。
从而引出王维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大隐的人中的一员。
接着点出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积雨辋川庄作》。
设计缘由:“隐士”这个词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神秘感,用“隐士”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二:认识作者及时代背景。
(3分钟)
这一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
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的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5分钟)
诗歌重在诵读。
首先设计由两名同学来读。
比较一下哪位同学读得好,初步感受诗歌意境。
然后师生共同欣赏配乐朗诵《积雨辋川庄作》。
最后配乐集体朗读,加深理解。
设计缘由: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初步解决学习重点。
环节四:研读赏析(20—25分钟)
本环节主要围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来展开。
围绕这个主题,提出了四个问题。
1、用散文化的语言叙述诗歌的内容。
小组讨论之后,全班推荐三位同学回答。
设计缘由:这道题是为了让学生对此篇诗文能有整体感知,培养写作能力。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讨论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阅读诗歌,找出各联的典型意象,并分析其特征,进而研习诗歌意境和作者思想情感。
(意境型)
这首诗中首联、颔联、颈联都有意象。
学生分别对这三句进行分析。
其中以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重点,引导学生得出这一句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并结合以前学过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对这一特点分析总结。
设计缘由:学生通过对诗句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品味这首诗歌的意境美。
这就完成了本课的学习重点。
3、这首诗中有许多字用得恰到好处,你能找出这些字吗?(炼字)
先带领学生回忆诗歌鉴赏炼字型题的做题步骤。
接着小组讨论找出“迟”、“漠漠”“阴阴”等字词。
最后结合诗句分析这些字词的妙处。
设计缘由:学生很可能直接将这个字或词放到原句中翻译,说不出具体的表达效果。
这里要点拨学生:由于这是写景的诗句,又紧承前面有关写景问题而来,因此回答时要注意围绕该字在意境构造上的作用进行分析。
这道题就深化了学生对学习难点的理解。
4、这首诗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设计缘由: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能很快给出答案,也能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但是极可能对于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的把握不是很完整。
因此要适时启发点拨,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这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深化了学生对学习难点的理解。
环节五:课堂练习(5-10分钟)
幻灯片展示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回答问题。
杜甫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设计缘由:锻炼学生通过对诗句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从而把握诗文的内容并深入理解诗文情感。
环节六:作业设置
1、背诵诗歌。
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读王维的《辛夷坞》回答两个问题。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感情的?这也是对学习难点的深化。
环节七:板书设计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田家生活闲散安适
自然景色优美祥和
山中独处怡然自得
山林之乐淡泊宁静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