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
劳动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兼与汪济生同志商榷

其实 ,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 间关于动物与人的区别之界定的的确确是有一些差异 , 汪济生同志所做 的分析完全是正确 的 , 但是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关于动物与人的区别之界定 的差别并不是“ 本质的区 别 ”无论是马克思 , 。 还是恩格斯都是指 出了人与动物 区别的最根本点 , 那就是 , 自由自觉的劳动 , 这种
V12 o 06 o2..2 . N5 0
劳 动使 人 成 为 审美 的人
— —
兼 与汪济生 同志商榷
张 玉 能
( 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华 湖北 武汉
407 ) 30 9
摘
要: 人与动物的区别 , 最终表现为实践 的 自由及其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 也就 是说, 自由 自觉 是
自由 自觉的劳动使 得人脱离 了动物界成为能够审美 的人 ,审美 的人越来越离开动物界 ,成为真正的 人—— 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 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 ,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 问题上的区别不是
本质性的 , 但是 , 汪济生同志在《 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 一文之中, 不 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人 与动物界定问题上 的区别是 明显 的“ 本质 的区别” 而且认 为由于实践 美学 , 的代表人物 , 如蒋孔 阳 、 诸 李泽厚 等人有意无意地忽视 了这种“ 本质 的区别” 而导致 了实践美学 的“ 失 误 ” 积重难返 的症结 ” ,这是一种 以特殊 的方式来颠覆实践美学 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的策 与“ 略, 它是不能成立 的。
20 0 6年 )
的。” 1 所以 , [9 26 这一段话 主要是说 明: 的生命活动 由于“ 人 有意识” “ 、对象性 ” 才超越了动物的生命活 动 的“ 接 同一 性 ” 成 为 “ 直 而 自由的 ” 接 着 , 克思 就分 析 在 物质 生 产 ( 动 ) 动 物 与人 的 区别 。马 克 。 马 劳 上
美学简答题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审美活动。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包括三个层面:⎺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α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β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2.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答:说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3.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答: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
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答: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这是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论的内在本性之一;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因此,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存在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是用实践范畴来揭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人的存在过程,就是人通过实践开显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周围世界的存在意义的历史过程。
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也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
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读普列汉诺夫的文论有感

读普列汉诺夫的文论有感摘要:从大量阅读了普列汉诺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他在对复杂的艺术形象进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的同时,也表现了某些不彻底性、片面性、简单化、自相矛盾甚至错误的论断。
普列汉诺夫有时候一面对某些错误的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进行正确的批判。
一面却又接受了他所批判的某些错误观点。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俄国;达尔文;毕歇尔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主席,早年是民粹主义者,在1883年后的20年间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是最早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
他的一生主要分为6个时期:童年和学生时期(1856-1875),民粹主义时期(1875-1883),马克思主义时期(1883-1903),孟什维克主义时期(1903-1908),反取消主义时期(1908-1914),社会沙文主义时期(1914-1918)。
而普列汉诺夫是最早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美学和艺术问题的人之一。
在民粹派时期普列汉诺夫对民粹派时期持支持的看法与观点。
他比较支持民粹派作家对生活的表现。
他评论了三位民粹派作家。
分别是格?伊·乌斯宾斯基、斯·卡罗宁、尼·伊·纳乌莫夫,他在书中写道,当时民粹派受到一些批评家们的批评,因为他们对艺术语言和文学的兴趣不高,反而对社会兴趣更高,所以他们的作品当中没有什么优秀的词藻和华丽的章节。
他们的作品中反应工人和农民现实生活的题材更多。
并且他们的文学作品于小说又不相同,他们更倾向在探索一些社会问题。
普列汉诺夫认为,唯心主义美学是毫无用处的。
他肯定了民粹派作家。
但是也提出了他们的不足,他认为他们应该去联系这个时代的一些社会现状和社会制度。
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要更加注意。
同时他在1897年的阿里沃伦斯基这位俄国批评家的文学概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想法。
沃伦斯基先生写了一本题为俄国批评家的书。
文学的起源—劳动说

文学的起源关于文学的起源,历来有许多争论,其中有许多观点,包括巫术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虽然前三个观点都有中外圣哲名家的支持,但是纵观历史资料,都难免有一些偏颇之处。
我对文学活动的起源,更侧重于支持劳动说。
文学起源劳动说不仅仅是国内外著名文史哲学家支持的观点,而且其也具有一系列的合理性。
且在这里作简单的阐述。
首先,文学的主体是人,不是其他的动物或植物。
而恩格斯说过:“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那就是说文学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就无从发生文学行为。
普列汉诺夫在其名著《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实例,他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发展是和生产力发展有着因果联系的,虽然并非总是直接的联系。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就是说劳动先于文学存在,文学的重要起源是劳动。
其次,原始艺术在劳动中产生,是为了劳动的需要。
原始人们在劳作时,为了交流信息,彼此之间用各种特殊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意思,后来逐渐形成了语言,语言是劳动交流的需要。
不仅是语言,最初的音乐也是为了缓解苦闷无聊的劳作而创作的。
发展至如今,许多民乐,摇滚乐等音乐都是人们在从事不同工作时候根据情感不同而创作出来的。
《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一段话:“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权力之歌也。
”这里明显地包含了文艺为劳动过程中的产物这一层意思。
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产生这些相应的艺术。
再次,劳动是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哲学上有说:物质决定意识。
劳动作为一种物质生活,它决定了精神文学的内容。
生活劳作激发人们的创作热忱,文学总是反映人们的生活情况,完全脱离生活劳动的文学是不存在的。
例如《悯农》就是对劳动的直接描写,体现出劳动的艰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白居易的《炭翁》中“伐薪烧炭南山中,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也是由于看到炭翁的辛苦劳动而抒发的对炭翁的同情。
2020年8月自考《美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美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精编) 简答题 36、简述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答案: 1、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2、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 3、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分为两个层次: (1) 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维特根斯坦、托马斯·门罗、李泽厚等。 (2) 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费希纳、荣格等。 4、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在其《美学新论》中,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和出发点是 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37、简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答案: (1) 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 美判断。 (2) 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 要组成部分。 38、简述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 答案: (1) 普列汉诺夫认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功利性的观念”作为
1
审美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中介因素。 (2) 人潜在地包含着审美的要求,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之转化为现实。 (3) 人的审美能力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并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40、美学史上关于审美情感的几种主要观点。 答案: ①情感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②客观论者认为,审美对象的情感是其本身所固有的。 ③主观论者认为情感是由主体投射或灌注到对象之中去的,主要代表是立普
斯的“移情说”。 ④同构说介于两者之间,把审美情感归结为主客观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提
出这一观点的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41、简述美育的功能。 答案: 1、怡情养性 (1) 美育和德育相互区别、相辅相成。能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从而达
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 (2) 美育的方式是从内心、从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的,德育带有强制性。 (3) 审美对人的感化能使人亲和,充满爱心,而道德规范是一种严肃要求。 2、化性起伪 (1) 荀子以“化性起伪”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2) 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通过艺术与环境对人进行塑造,使得人本恶的兽性变成了人性。 四、论述题。
00037《美学》简述论述题综合整理

《美学》简答结合(从模拟一开始)1、简述作为人文学课科的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答:(1)美学不追求研究的客观性,而是要求研究者(主体)亲自投入审美发生的境域中,去体验、感悟、揭示审美活动的来龙去脉。
(2)美学研究无法采用精确、量化的科学方法,而需要体验和揭示丰富多彩、幽深微妙的审美精神现象。
(3)美学与其他许多学科密切相关,所以美学研究应以哲学方法为核心,结合众多学科方法,开展综合研究。
2、简述审美趣味否健康的标准。
答:(1)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审美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要提高我们的审美趣味,就要提高我们的审美理想。
3、简述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答:(1)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的。
(2)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3)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4、简述游戏与艺术的区别。
答:(1)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
(2)游戏使人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5、简述独特的艺术意象与客观对象的原型的区别。
答:(1)客观对象的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
(2)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
(3)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特定心境、情感逻辑等发生转变。
(4)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不同。
6、为什么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答:(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
(2)审美基于个体的精神自由,道德基于群体的礼法伦常,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其结果必然是以礼法伦常窒息了个体的精神自由。
(3)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事实上就沦为德育的手段而失去其独立性了。
自考2020年8月全国美学真题及解析

2008-全国-美学总分:100一、文字题(共8题,共60分)1、简述审美经验与美感之间的差异。
(6分)2、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说道:“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请结合这段话,谈谈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14分)3、试述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与作为戏剧艺术的悲剧和喜剧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10分)4、简述美育的功能。
(6分)5、美学史上关于审美情感的几种主要观点。
(6分)6、简述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
(6分)7、简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6分)8、简述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6分)二、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9、审美体验的深度主要取决于审美主体()(1分)A:卓越的想象能力B:饱满的审美情感C:丰富的人生体验D:高远的审美理想10、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必然带来审美活动的变化,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1分) A:自律性B:他律性C:功利性D:物质性11、审美趣味的两重性主要是指()(1分)A:先天性与后天性B:观念性与实践性C:个体性与社会性D:现实性与理想性12、下面关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1分)A:美学的发展经历了由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再到美学学科的漫长历史过程B:审美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C: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D:审美意识奠基于美学思想13、美学学科确立的标志是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1分)A:《判断力批判》B:《审美教育书简》C:《诗的哲学默想录》D:《美学》14、在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对悲剧做出完整定义的美学家是()(1分)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朗吉弩斯D:西塞罗15、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所讨论的审美形态主要是()(1分)A:悲剧B:喜剧C:荒诞D:崇高16、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主张“崇高能产生令人惊异的激情”的美学家是()(1分) A:席勒B:叔本华C:尼采D:西美尔17、荒诞引起的主要是()(1分)A:虚无感B:悲剧感C:滑稽感D:厌恶感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分)A:丑引起的情绪感受不是一种审美情感B:丑主要表现为反常、混乱等形式C:丑不是人们生存实践的表达形式D:丑在美学中没有意义19、审美形态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的()(1分)A:道德实践B:精神实践C:生存实践D:宗教实践20、博克认为,产生崇高感的本能是()(1分)A: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B: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C:社交的本能D:性的本能21、杜夫海纳认为,要使审美对象获得现实的生命,审美主体就必须使自己()(1分) A:现实化B:非现实化C:理想化D:审美化2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体现的形式美因素主要是()(1分)A:色彩B:线条C:形体D:音响23、艺术存在于()(1分)A:从艺术创造到艺术品到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B:作者的创作活动中C:艺术作品中D:读者的接受活动中24、艺术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借助于()(1分)A:宗教功能B:认识功能C:道德功能D:审美功能25、黑格尔认为,在各种艺术类型中成就最高的是()(1分)A:象征型艺术B:古典型艺术C:浪漫型艺术D:现代型艺术26、“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主要描述的是()(1分)A:艺术观察能力B:艺术理解能力C:艺术想象能力D:艺术情感能力27、在各种空间艺术中,最具主观性和精神性的是()(1分)A:建筑B:绘画C:雕塑D:戏剧28、“言有尽而意无穷”说明了审美理解具有()(1分)A:直观性B:超越性C:多义性D:超验性29、孙悟空等神话形象的产生主要是通过()(1分)A:接近联想B:对比联想C:再造性想象D:创造性想象30、下列美学家中,属于科学主义者的是()(1分)A:托马斯·门罗B:叔本华C:尼采D:伽达默尔31、美育的特征是()(1分)A:以刺激的方式娱乐人B:以感性的方式陶冶人C:以理性的方式教育人D:以道德的方式感化人32、提出“净化说”的古希腊美学家是()(1分)A:柏拉图B:苏格拉底C:德谟克利特D:亚里士多德33、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是()(1分)A:美育就是德育B:美育与德育无关C:美育与德育相互区别、相辅相成D:美育与德育相互冲突、无法调和34、《淮南子》中说,“动诸琴瑟,形诸音声,而能使人为之哀乐”。
普列汉诺夫资料[精彩]
![普列汉诺夫资料[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6f9e2d7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6.png)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普列汉诺夫被誉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对于俄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有机器重要的意义,在他所撰写和编辑的书籍、小册子和杂志上,不仅对民粹主义作了广泛的批判,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知识界取得支配地位,并概略地提出了支配1914年以前的运动的长期战略。
由于认识到俄国多类型混杂的社会经济结构具有独特的和病态发展的特点,所以普列汉诺夫坚持革命必须经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进行。
这也被后来许多国家所借鉴。
在他的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特别强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成熟思想的贡献,他也是把马克思成熟思想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人,并且把这种方法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而且也运用于语言学、美学和文艺评论的一位先驱者。
今天我们重点要谈的是普列汉诺夫在美学方面的理论。
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社会发展五项式,即:生产力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社会人的心理,各种思想体系,这些在美学,或者说艺术上的论述都有所体现。
我们小组看的是《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和《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选》。
首先说一下《没有地址的信》,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第一步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艺术起源的成功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通过对原始音乐、舞蹈、绘画艺术以及它们同生产劳动实际联系的分析,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认为艺术不是起源于“游戏”,而是起源于生产劳动。
作者认为人的本性使他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而他周围的条件决定着这个可能性怎样转变为现实,而人的本性如果用一个简单的词概括那就是最原始的“模仿”,模仿来源于矛盾,作者通过很多例子证明了模仿倾向只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而这些条件是由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决定的。
作者进一步指出“英国贵族中间软弱的人在无信仰方面模仿强有力的人,那是因为无信仰是一种好风尚,其所以如此,仅仅是由于矛盾,仅仅是作为对清教主义的一种反应——这个反应也就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由此作者又进一步扩展开来,在艺术领域中,人的本性(他的神经系统的生理本性)给了他以察觉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而他的生产技术决定了这种能力今后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
普列汉诺夫认为,劳动和审美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人们在劳动的同时,也在创造美;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在享受劳动。
他的基本观点是,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与劳动密切相关的生产活动。
首先,普列汉诺夫认为劳动是创造美的前提。
劳动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创造力,它不仅能够改变物质世界,而且能够表达人类情感和精神内涵。
普列汉诺夫认为,美好的东西往往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如美丽的建筑和艺术品等。
人类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不断追求劳动的技术和效率,这样会促进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也会推动艺术的发展,如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在人类的工艺发展中得到不断提高和丰富。
其次,普列汉诺夫认为审美是劳动的结果。
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品的欣赏和鉴赏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它与劳动密切相关,一方面人们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欣赏和研究艺术,另一方面,审美的创造也需要艺术家不断地劳动和探索。
艺术家不仅仅是心灵的追求者,也是劳动和技术的从业者,他们需要不断地付出努力和汗水来打磨作品,才能够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品。
最后,普列汉诺夫认为劳动和审美的结合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和精神面貌。
艺术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进步的推动。
劳动和审美的相互关联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通过艺术的审美可以获得强烈的感受和体验,有助于人们减轻生活的压力和负担,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普列汉诺夫视劳动和审美为相互关联的事物,劳动是创造美的前提,审美是劳动的结果,劳动和审美相结合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他的这一观点在当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劳动和审美的结合,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人类创造活动的全过程,提高人们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认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