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文学成就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和鲁迅的现代杂文创作比较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和鲁迅的现代杂文创作比较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和鲁迅的现代杂文创作比较》,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四时期的“随感录”是现代杂文的前身,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李大钊和鲁迅的现代杂文创作比较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李大钊和鲁迅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们在《新青年》的旗帜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致力于白话文运动的开展以及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虽然两人的文学理想和实践有所差别,但在时代的鼓动下却在现代杂文创作方面形成了共同阵线,不仅丰富了文学革命的成果,也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和文学复杂关系的不同观念。
一杂文写作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体登上文坛并被确认,还要归功于《新青年》“随感录”栏目的设立。
正是在这一栏目的引导下,作家们开始重视这种文体,并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逐渐证明了这种先锋性文体的存在意义。
杂文是以批评为主的文体,是现代作家通过现代媒介与所处时代有机联系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迅速渗入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做出政治的、道德的乃至审美的评价与判断,并能得到及时的社会反馈,成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
在这一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首推鲁迅。
作为一个有明确自觉意识的杂文作者,他的杂文创作集中于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给现代杂文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
他的杂文创作超越了具体的时代和人物,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心理、民情民俗的一部活的历史。
同时,他对杂文题材、手法的开拓,对现代汉语运用的自由无拘,以及超越常人的逆向思维,都对现代中国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文学本体而言,他的杂文创作也为评论性文体的独立存在提供了强大的依据,为学术界提供了讨论与研究的热点。
如果说,鲁迅的小说创作对于中国现代小说题材的开拓和主题的发掘有着不可替代的伟大贡献,那么他的杂文创作所具有的不可重复性,则为中国现代思想史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成为难以超越的巨擘。
中国革命的引路人——李大钊生平简介

中国革命的引路人——李大钊李大钊,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和其他二十位革命者在北京西郊民巷京师看守所内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秘密绞杀。
人物生平分析李大钊的选择从政的这一决定,并不偶然。
一个人在后期产生的思想一定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位于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在设计上就非常不同。
三进宅院错落有致,一丈高的十字花墙透露出无华淡雅,两棵对称而植的丁香树花开正艳。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家是一个较为传统、保守的大户人家。
但可惜的是,李大钊的童年,并没有父母的陪伴。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而他身体羸弱的父亲已于7个月前病逝。
母亲周氏感伤过度、忧虑成疾,在李大钊不满一周岁半时也撒手人寰。
无奈之下,已是63岁高龄的大祖父李如珍接过了李大钊的抚养权。
祖父希望李大钊能够光宗耀祖,这给了李大钊很多学习的动力。
李大钊在私塾学习时,并不希望从商,于是在私塾老师的提议下,他走上了仕途,秉持着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投身于挽救民族危亡的事业中去。
1907年,位于天津的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及北洋法政专门学堂都在招生。
为了把握起见,李大钊同时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和长芦银行专修所,结果这两所学校的考试,他都通过了。
毫无悬念,李大钊选择了前者。
选择研究法政,是李大钊18年人生经历的必然。
此后,无论是积极参与第四次国会请愿还是东渡日本求学,是拥袁还是反袁,是入主北京大学图书馆还是联合首倡建立中国共产党,无不是李大钊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思想所致。
李大钊所学的正科课程,除了政治学、比较宪法、选举制论、外国贸易论、国际私法等内容,每周还有多达十几个小时的日语、英语课。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早期政治理念是从法政专门学堂学习现代的宪政思想开始起步的。
在参与1910年的四次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中,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两名学生断指写血书、断肘示决心的激烈之举令李大钊“终不能忘”,而运动最终的失败也使他坚定了对清朝封建统治“奋全力以颠掊之”的信念。
李大钊

• 鲁迅评价李大钊的诗文是革命
史上的丰碑。
谢谢观看!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李大钊
小组成员:刘荆琳 李诗情 李春凤 柯莎莎 梁泳琳 谭悦怡 黄泽琪 周倩羽
目录
CONTENTS
1 2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3
4
主要思想和著作
人物评价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生于1889年10月29日。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 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 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 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 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 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 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 高的历史地位。
人物生平
04
1919年
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 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李大钊同 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
05
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 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 共产党组织。
史观。 他指出研究社会问题一定要和社会上
多数人联系起来形成为一个“社会运
动”即“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 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认为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 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于改变生产数 据私有制的革命。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新纪元》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再论问题与主义》等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李大钊雕塑下方石台的背面,刻写着 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李大钊同志是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 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
党史人物——李大钊_作文素材

党史人物——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春,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负责出版《言治》月刊。
1914年春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同年11月发表《国情》,成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先声。
1915年2月,代表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日本提出的危害中国主权和独立的臭名昭着的“二十一条”。
6月编印《国耻纪念录》,积极开展反对袁世凯的宣传活动。
1916年春,撰写长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传诵一时。
同时主编《民彝》杂志,宣扬民主和自由。
同年5月回国后,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等职,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
1918年初,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
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讲演和论文,阐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
1918年底和陈独秀创办着名的《每周评论》。
1919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
5月,积极支持和参与五四运动。
7月,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
随后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改良主义思潮。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发起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11月,建立北京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自1920年7月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在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创办《工人周刊》。
1922年8月在杭州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随后到上海会见孙中山,说明中共关于实行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
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
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曾去北京拜访过李大钊同志的烈士陵园,淡青色花岗石纪念碑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
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这简短的文字言简意赅的写出了李大钊同志一生的成就以及对国家对党的贡献,没错,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给旧中国带来了新思想,并且一生都在为了解放人民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解放中国而作斗争,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因为家乡同样在河北,所以我小时候曾去河北乐亭县李大钊故居拜访,了解了李大钊同志的生平和他的生活环境,他有着深厚的革命热情,一生都在为革命做贡献,并且有着满清热血和一手好的文笔,在革命的时期写出了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
读过李大钊的作品会发现,他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且结合中国国情,能够写出很多解放思想,提倡新文化的文章,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同志从小就有着深刻的爱国热情,并且一生都在为着救国的目标不懈奋斗,他努力的在思想上实现国家的解放。
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他被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
留学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之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以敏锐的眼光,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
后来他又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李大钊同志还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
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及主要贡献

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及主要贡献李大钊的人物简介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在被军阀张作霖捕后,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于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是伟大的革命先烈。
李大钊的主要贡献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
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
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
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
他和他的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
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李大钊同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
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 李大钊
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不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和“大哀”。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当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用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抗争。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他认为,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相比,自己的学业微不足道。他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李大钊同志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李大钊同志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接受了他认为是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何其艰难,但他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并积极付诸行动。正是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自为阶级。这一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大钊同志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的精神。李大钊同志比较早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抽象的学理和不变的教条,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并在这个过程中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他强调正确认识国情非常重要,考虑中国的问题,是不能置国情于不顾的。他认为,这个国情问题,不可求于外人。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情况下的实际运用。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他强调,社会主义“用以为实际的运动”时,它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发生“适应环境的变化”,是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的。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因此,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他重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先锋作用,直接从事工人运动;他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李大钊同志有着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强烈进取精神,所以当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逐渐成熟的时候,他毅然提出了应该组织一个“强固精密”的统一的“劳动家政党 孙中山和李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 李大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建党前后
新文学观念的发展,是在复杂的阶 级斗争中行进的。新文学观念,既 要同封建复古势力进行搏斗,又要 和文学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资产阶 五四”运动前后到1921年7 级右翼展开论战,从而为新文学的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 成长扫清前进的路障。而在这场斗 共写了135篇富于战斗性的 争中,李大钊则做得最为坚决、勇 敢和端正。
文学上也有着很高的造诣。
一、幼年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 9年10月29日。
李大钊出生前七个月,父亲就离开人世,出生后不久 母亲也去世。李大钊是由其大祖父抚养长大。他的大 祖父李如珍老人非常重视大钊的教育,早早让其读书 识字。而幼年大钊天资聪慧,热爱读书。 幼年时,他就听到了鸦片战争等痛心的历史故事。 五岁上,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十一岁那年,爆发 了义和团运动,冀东各地也普遍建立了义和团的组 织。不久,八国联军侵至乐亭附近,占据了昌黎、 滦州等地。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英 勇反抗,在大钊同志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 印。 李大钊幼时读书的地方
“ 五四”及“五四”新文化 运动,是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 领导而蓬蓬勃勃开展起来的。也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观和文化观,以至斗争策略, 都在运动中起了主导和领路的作 用。这个历史的结论,是任何怀 疑都掩盖不了的,也是任何否定 和冲淡所抹杀不掉的。这个结论 本身,就证明了李大钊在中国现 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也证明 了李大钊在中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 专门学校 。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 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战乱动荡的年 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 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 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 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 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 国志士。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3年,24岁的李大钊就写文章, 他的文学观念也和他的社会观、伦理 观、道德观一样,表现了对时代“隐 忧”和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他以极 其愤慨和沉痛的心情,揭露北洋军阀 的盗权辱国、侵蚀共和的罪恶行径, 疾呼“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 也!” 同年,李大钊撰写了《文豪》 一文,相当全面地披露了他的呼唤文 学“救人救世”、改造世界的文艺观 并探讨了文学发展与社会、与情感、 与世界观等的关系。李大钊从步入人 生的征途起,就一直昂奋热情,从没 有消沉过、悲观过。他从一开始就坚 持将文艺作为改造人心、改造世界的 武器,这就为他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 的文艺观铺平了道路。
李大钊的文学
思想成就
前言:李大钊,字守常,河北 乐亭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 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 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之一,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 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 历史地位。 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 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 拓的著名学者,李大钊同志在
三、五四时期
李大钊的文学阵地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投 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 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 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 李大钊以《新青年》、《每 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 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 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 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 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 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 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 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此时李大钊最鲜明的思想色彩是突出了劳动人民的革命伟力,自觉地把自己 的命运、国家民族的命运同劳动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文学观念上, 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更紧迫的课题。
在《劳动教育问题》(1919年2月14、15日)一文中,李大钊强调, “Democracy的精神,不但在政治上要求普通选举,在经济上要求分配平均, 在教育上、文学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去应一般人知识的要求。现 代的著作,不许拿古典的文学专门去满足那一部分人的欲望,必须用通俗的 文学法,使一般苦工社会也可以了解许多的道理”。在《青年与农村》一文 中,他特别希望青年“到农村去”,因为他认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 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 发表在《每周评论》上的杂感《光明与黑暗》(1919年3月2日),可说是 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写成的论文,文章虽然短小, 但却在现代美学与近代美学中间刻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光明与黑暗的区 分,就是美和丑的区分。劳动创造了美。美总是和劳动、工作、创造不可分 离。人的美,人生的美,就在于劳动和创造之中。这种美学观念的意义无疑 是划时代的。
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接触了一 些马克思主义书籍,但他是1918年下 半年开始接受新的世界观――一马克 思主义的。当时思想界活动着一批骁 将,陈独秀、高一涵、易白沙、吴虞、 刘半农、钱玄同、胡适、鲁迅、周作 人等等。那是一个群星闪烁、人才辈 出的时代。可是,只有李大钊为十月 革命的炮声所震动,在寂寥而翻转的 文坛上,呐喊出社会主义的空谷足音。 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文艺观―― 在中国传播的拓荒者不是别人,不是 更有名气的急进者陈独秀,也不是那 些高呼“打倒孔家店”的思想勇士, 而是在人看来质朴敦厚、不苟言笑的 李大钊。李大钊是在中国现代文艺思 想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宣传家。 他当初的文学创作是中国现代散文中 “五四”时期散文的杰出代表。
在大钊同志的家乡,大地主、大商人残酷地剥削农民,阶级分化也日益加剧。 全村七千多亩土地,绝大部分掌握在几家地主手里,加以连年天灾,更使广大 农民饥寒交迫。大黑坨村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线串黑豆场街卖,河里杂 草上戥盘。” 大钊同志看到了这一切,心中充满了疑问。他常向老师问道:“为什么洋 人在中国横行霸道?”“为什么穷人没饭吃、没衣穿?”问得老师也无法回答。 从那时起,他就憎恨帝国主义侵略者,憎恨残暴的封建制度,憎恨腐败的清朝 政府。十三岁时,听了老师黄玉堂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他就激动地说:“我长 大了一定要学洪秀全,推翻清朝皇帝!” 虽然,祖父想让他成为一个光耀门楣的读书人,他却沿着一个爱国者和革 命者的道路前进了。他决心发愤读书,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来挽救祖国于危 亡之中。正象后来他在《狱中自述》里回忆的:“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 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在永平府中学,大钊同志进一步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常常和要好 的同学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他热烈搜寻当时宣传新思想的书刊,贪婪地读着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几乎手不释卷。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到了“五四”运动前后,面临一次 全面的质的挑战和严肃的选择。这种挑战,是中国传统 文学观念衰老和危机的产物,是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带着 生机和活力潮水般涌入的结果。而这种选择,则是现实 需求和社会呼唤的理性行动,是中国文学思想的历史合 乎逻辑的一次发展。 李大钊正是在这个抉择的关口上,以他特有的纯 朴和深刻,以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洞悉和了解,特别 是以他对先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运用,在“五四” 文学革命的浪潮中,举起了自己鲜明的理论旗帜,从 而影响并导引了一代乃至数代英勇的文化战士。
李大钊始终抱着“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的观念,不孤立地提倡文化建 设,不是等待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好了再去进行政治和社会革命,而是在社会政 治、经济的实际变革中,批判旧文化,建设新文化;对传统文化既不一棍子打 死,也不嗜痂如癖,而是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李大钊又一超过同辈 人而具个性的文化品格。
论文,平均不到六天就写出 一篇。如果从1919年5月算 到1926年末及被捕前,李 大钊共写出论文203篇,尽 管革命活动繁忙,仍以平均 13天左右的速度写出一篇。 这个数字,从一侧面也相当 有说服力地反映了李大钊在 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 义活动中所起的巨大指导作 用。
这时期,他愈益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反复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 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 他的实境”,“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他企盼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企盼 人民自己解放自己,从黑暗的牢笼中打出一道光明。他认为人生的平凡发展,有 时不如壮丽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 中。”他特别鼓励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会 第一次公开演讲会上,他热忱地说:“倘若各位能于读习之余去研究马克思的学 说,使中国将来能够产生出几位真正能够了解马克思学说的,真正能够在中国放 点光彩的,这实在是我最大的希望。” 在文艺上,此时李大钊一面继续申论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教我们发扬蹈 厉”、“可以发扬民族和社会的感情”,一面力排众议,论证社会主义将给文学 艺术开辟广阔的前景。他说:“社会主义与学艺,有许多人皆谓社会主义所建设 之社会,是阻碍艺术,不能有所发展。然吾等考查社会主义之一种,不但不妨碍 学艺,而且使之发展;至于资本主义反阻碍艺术,使之不能发展。”他在《社会 主义释疑》(1923年11月13日)一文中说得更加明确:“艺术家最希望发表的 是特殊的个性的艺术美,而最忌的是平凡。所以现在有一班艺术家很怀疑社会主 义实行后,社会必然愈趋平凡化,在平凡化的社会里必不能望艺术的发达,其实 在资本主义下,那种恶俗的气氛,商贾的倾向,亦何能容艺术的发展呢?又何能 表现纯正的美呢?那么我们想发表艺术的美,更不能不去推翻现代的资本制度, 去建设那社会主义制度的了。不过实行社会主义的时候,要注意保存艺术的个性 发展的机会就是了。”
这一时期,李大钊在文艺和美学观念上的进展也留下了明显的轨迹。 李大钊从日本辍学回国后即与友人办《晨钟报》,并参加《甲寅日刊》及《新青 年》的编辑工作。《晨钟报》被查封,改名为《晨报》重新出版,在李大钊倡议 和帮助下创办的《晨报副刊》,是当时国内出现的第一个“副刊”。它对推动当 时的新文化运动起了重要作用。1916年8月《晨钟报》创刊号上,李大钊发表 《〈晨钟〉之使命》一文,指出:“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 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 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这是一段很值得 注意的文字。这里不再简单讲文艺具有“使天地改观,山河易色”的伟力,而是 把文艺视为一种文明的“先声”。尤其醒目的是,李大钊把新文艺兴旺的条件放 在依靠“一二哲人”身上,而这种“哲人”又真能成为解放的领袖,精神的导师, 这是颇有深意的。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李大钊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一种新 的艺术哲学――此时还未到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朦胧预见与期待。他在苦苦 地寻找这样的“哲人”,一旦这种“哲人”在世界上已出现的消息传入中国,他 就会率先的起而迎接,而他自己在传播和弘扬这种精神的时候,也会历史地扮演 中国新文艺勃兴势必赖有的“哲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