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车区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

合集下载

集散厅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

集散厅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

集散厅细部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集散厅包含进站集散厅、出站集散厅。

4.1.2 进站集散厅应考虑安检及实名制验证设备空间位置。

4.1.3 出站集散厅检票口附近应设检补票室。

4.2 设计要点4.2.1 墙地面集散厅楼地面装饰材料尺寸应根据空间大小确定,墙地面材料应统筹规划模数,对缝布置。

4.2.2 吊顶1吊顶形式应简洁,大方,层次不应超过三层,颜色与整体协调,宜采用亚光浅色调。

2出站厅吊顶高度大站不宜小于5米,中小站不宜小于4.0米。

3出站厅条形吊顶的方向宜与人流方向垂直。

4 吊顶细部处理要求同候车厅。

4.2.3门斗1车站宜设置外门斗,严寒、寒冷地区主要出入口均应设置门斗。

2 门斗形式与站房形式相协调,门斗除正面设门外,两侧也应设门。

特大型、大型和重要车站站房门斗居中设置电动平开门,其他站采用平开门。

3 门斗不宜设置验证设施。

4 门斗净深不宜小于4200mm。

4.2.4 内部构筑设施1安检设备设于进站广厅的入口处,不设专门的安检操作室。

2公共区主要出入口均应设置空气幕。

严寒和寒冷地区宜采用热空气幕。

空气幕明装应通长布置,选型应美观,长度与门宽度相近,尽量减少间隙,色彩及材质应与室内装修协调一致;空气幕暗装时,外部装饰材料应与整体风格相协调,并便于设备检修。

3 安全出口标识的大小、材质应与室内装修相协调,宜镶嵌在墙面上。

4 问询处按问询服务台设置,不设独立的房间。

问询服务台可按高度1000mm、宽度700 mm控制,其长度可根据室内空间要求确定,形式与室内风格相协调。

5 出站厅检补票室应设补票窗口,补票窗口形式应与售票窗口一致。

6 出站厅检票口栏板应与检票闸机结合布置。

4.3 质量控制要点4.3.1 建设单位应高度重视样板制作工作,应明确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铁路客站装饰、安装工程样板制作与施工工作。

4.3.2 施工单位应依据已审核的装饰、安装施工图,在拟装饰、安装工程实施部位按1:1比例制作实样,样板应将拟采用的材料、安装与涂装工艺、连接节点、整体效果体现清楚。

结构及构件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

结构及构件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

结构及构件14.1 一般规定14.1.1金属屋面、幕墙以及二次结构应按围护结构进行设计,并应具有规定的承载能力、刚度、稳定性和变形协调能力,应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14.1.2采光顶、金属屋面、幕墙的面板和直接连接面板的支承结构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25年;间接支承屋面板的主要支承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宜与主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相同。

14.1.3二次结构宜设计为静定结构;当设计为超静定结构时应考虑与主体结构的变形影响。

14.1.4二次结构在主体结构的变形缝处应断开。

14.1.5在既有主体结构上连接二次结构时,不应在主体结构上直接施焊,可采用抱箍连接或与在主体结构上提前预留的连接件焊接或螺栓连接。

14.1.6 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预埋件应在主体结构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埋设,在混凝土浇筑阶段应检查预埋件的位置。

14.1.7钢结构工程应设置便于设备、结构重要部位检查维修的通道。

14.1.8 钢结构施工应加强钢结构基层处理、防锈防腐涂装质量控制,涂装遍数和涂层厚度均应符合设计和相关规定要求。

14.2 焊缝连接14.2.1钢结构焊接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具备与工程结构类型相应的设计或施工资质。

14.2.2钢结构焊接连接构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尽量减少焊缝的数量和尺寸;2 焊缝的布置宜对称于构件截面的中和轴;3 节点区留有足够空间,便于焊接操作和焊后检测;4 采用刚度较小的节点形式,宜避免焊缝密集和双向、三向相交;5 焊缝位置避开高应力区;6 根据不同焊接工艺方法合理选用坡口形状和尺寸。

14.2.3设计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性、焊缝形式、工作环境以及应力状态等情况,按下述原则分别选用不同的焊缝质量等级:1 在承受动荷载且需要进行疲劳验算的构件中,凡要求与母材等强连接的焊缝应予焊透,其质量等级为:1)作用力垂直于焊缝长度方向的横向对接焊缝或T 形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受拉时应为一级,受压时应为二级;2)作用力平行于焊缝长度方向的纵向对接焊缝应为二级。

春运车站候车区改造方案

春运车站候车区改造方案

春运车站候车区改造方案在春运期间,车站候车区是旅客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然而,由于人流拥挤、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很多车站的候车区存在一系列短板。

为了改善旅客的出行体验,提升候车区的功能和服务水平,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春运车站候车区改造方案。

1. 候车区规划与分区为了更好地组织旅客的候车秩序和流动,我们将候车区划分为不同区域,并且在入口处设置提示标识,引导旅客进入相应的区域。

根据旅客需求和出行目的的不同,我们将候车区分为长途候车区、短途候车区和换乘候车区。

2. 候车区容量提升考虑到春运期间的旅客数量激增,为了满足更多旅客的需求,我们将增加候车区的容量。

通过扩大候车范围,合理配置座椅和站立空间,使旅客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

同时,我们将通过提供更多的候车座椅,改善旅客的休息条件,减轻他们长时间等待的疲劳感。

3. 安全设施加强为了确保旅客的人身安全,我们将在候车区加强安全设施的设置。

在候车区的出入口和过道处设置监控设备,实时监测人员进出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此外,我们还将提供防护栏和指示牌,保证旅客排队有序、安全出行。

4. 信息发布改善及时准确地向旅客发布车次信息和候车动态是提升候车区服务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在候车区设置电子显示屏,通过滚动播放车次信息和候车时间,方便旅客随时了解自己的车辆动态。

此外,我们还将设立服务咨询台,由专业人员提供咨询和问询服务,解答旅客的疑问。

5. 环境舒适化改造候车区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旅客出行体验的好坏。

为了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候车环境,我们将候车区进行绿化和美化。

通过增加花坛和草坪等绿化植被,提供更多的座椅和遮阳设施,营造一个休闲舒适的候车空间。

通过以上的改造方案,我们相信春运期间车站候车区的服务水平将有明显的提升。

旅客在候车过程中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安排行程,减少等待时间,提高出行效率。

我们将持续关注旅客的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改进候车区的服务体系,为旅客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出行体验。

天桥、旅客地道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

天桥、旅客地道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

天桥、旅客地道13.1 一般规定13.1.1旅客进站、出站通道设置应根据旅客流量、旅客站房功能布局及进出站流线等情况综合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 50091的有关规定。

13.1.2旅客进站、出站通道宽度和高度,旅客天桥、地道通向站台出入口宽度应符合《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13.1.3位于线路上方的建(构)筑物应形式简洁、连接安全可靠,且不应采用装饰性构件,并应预留检修维护条件。

13.1.4旅客用天桥采光窗、玻璃幕墙开启扇严禁设置在高速铁路正线上方。

13.1.5建设单位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协调地道与装饰关系。

13.2 设计要点13.2.1天桥1.梯段范围内最小净高按不小于3000 mm设计。

2.天桥、高架候车室底部装饰面距站台面的最小距离宜按不小于6000mm设计,雨棚在天桥下宜贯通。

3.天桥桥面应宽敞明亮,其净高应与雨棚、桥面宽度协调。

表13.2.1-1天桥净高参考值4.天桥主桥身是否吊顶可根据设计要求,设吊顶时宜设板条吊顶,板宽、板缝的比列关系可参考下表。

天桥下部线路及站台上方均不应设吊顶。

表13.2.1-2天桥吊顶板宽板、板缝(A、B)参考值5.天桥主桥身设吊顶时,管线应暗藏于吊顶内敷设,并尽量贴近两侧栏板;不设吊顶时,应注意管线敷设的美观,可利用百叶上部空间形成桥架,桥架应能满足检修需求。

5.天桥若采用金属屋面,宜选用铝镁锰金属屋面板。

屋面不应设人字坡,旅客可视面应平整、美观。

13.2.2天桥立柱1.当雨棚为无站台柱雨棚时,支撑天桥的结构柱应尽量设在股道间,且截面形式应与雨棚柱一致;当雨棚为有站台柱雨棚时,天桥柱应设置在站台上并宜与雨棚柱共柱设置。

2.天桥楼梯与桥身交接处应设盖板型变形缝,并应尽量减少立柱,宜采用4根立柱,特殊情况下如地质条件差或抗震要求高,可采用8根立柱。

13.2.3天桥栏板(杆)1.天桥及楼梯两侧宜封闭,龙骨宜采用白色,桥身围护设置在钢桁架内侧,采用三段式:下部内、外侧为1100高3mm厚铝板;中部为8+1.52PVB+8钢化夹胶玻璃,玻璃宽度不大于1600mm;上部为600-900mm高百叶。

售票厅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

售票厅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

售票厅6.1 一般规定6.1.1售票厅内应保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采用机械送风时,厅内宜采用侧送风方式;采用顶送风方式时,风口形式应与吊顶相协调。

6.1.2售票室面对售票窗口的墙体应减少门的设置数量,保持完整性,消火栓和各类控制面板等应设于售票室侧墙。

6.1.3 公安制证室一般设在售票室紧邻候车大厅一侧,出入口面向候车大厅,与售票室墙体隔离。

6.1.4 售票厅的空调冷热源宜与候车厅、集散厅等场所一致,建筑面积大于300m2的售票厅不宜采用多联空调系统。

6.2 设计要点6.2.1售票厅地面、墙面及吊顶设置要求与候车室一致。

6.2.2 售票厅净高应根据售票厅空间比例大小和设备管线布置综合确定,售票厅净高大站不宜小于5米,中小车站售票厅净高不宜小于4.0m。

6.2.3售票窗口1 普通窗台高度应按1m设计,残疾人窗口按0.76m设计;残疾人售票窗口一般靠自动售票机一侧设置,窗台墙体内退150mm,对应售票室内不设架空地板,普通窗口对应售票室内设高出地面0.2m的防静电架空地板。

2 窗台板材料应与室内装饰相协调;宜采用浅色系石材,一般与墙面石材一致。

3 中型以上车站的售票窗玻璃采用6+0.76PVB+6钢化夹层玻璃,玻璃分格应对应窗口数;小型车站选用12mm厚钢化玻璃。

售票窗与石材台面连接采用石材开槽,玻璃嵌入的方式。

玻璃之间间隙控制在2-3mm, 不宜打胶。

当玻璃之间需要打胶时,胶应为中性胶。

4 售票槽宜采用与台面相同的石材制作。

5 售票窗口间不宜设置立梃,如结构必需,需经过计算保证立梃纤细、美观,与建筑空间协调。

6 客票显示屏应设于售票窗口上方,通长设置;上部的显示屏宜嵌入装修面,外凸不大于30mm。

7 扩音器和对讲机的音频、电源线应隐蔽设置,避免管线外露,且扩音器、对讲机要一体化设计,造型简洁、美观,采用非胶粘形式固定在台板上,其位置应保证使用功能。

6.2.4自动售票机1 自动售(换)票机采用墙体嵌入式安装,间距200mm~300mm。

电梯、自动扶梯、楼梯、栏杆(板)、隔断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

电梯、自动扶梯、楼梯、栏杆(板)、隔断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

电梯、自动扶梯、楼梯、栏杆(板)、隔断11.1 一般规定(1)旅客进站、出站流线上宜设置电梯、自动扶梯。

(2)楼梯的数量、位置、宽度和楼梯间形式应满足使用方便和安全疏散的要求。

楼梯应至少于一侧设扶手,梯段净宽达三股人流时应两侧设扶手,达四股人流时宜加设中间扶手。

(3)电梯井道和机房不宜与有安静要求的用房贴邻布置,否则应采取隔振、隔声措施。

(4)电梯、自动扶梯不得计作安全出口;(5)设置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所形成的上下层贯通空间,应符合防火规范所规定的有关防火分区等要求。

(6)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7)栏杆离楼面或屋面0.10m高度内不宜留空;(8)时速200KM/H以上铁路站房若未设电梯,需预留电梯的设置条件。

11.2 设计要点11.2.1电梯1.电梯基本参数:一般应采用无机房电梯,宜按额定载重量1350kg或1600KG,条件受限时可选用1000kg,额定速度1m/s设计。

1350kg轿厢门宽和高按1100×2100mm设计,无对重安全钳时,井道尺寸按2750×2200mm设计,底坑深度不小于1600mm;有对重安全钳时,井道尺寸按2850×2300mm设计,底坑深度不小于1600mm。

1600kg轿厢门宽和高按1100×2100mm设计,无对重安全钳时,井道尺寸按2800×2400mm设计,底坑深度不小于1600mm;有对重安全钳时,井道尺寸按2900×2500mm设计,底坑深度不小于1600mm。

1000kg轿厢门宽和高按1000×2100mm设计,无对重安全钳时,井道尺寸按2400×2000mm设计,底坑深度不小于1600mm;有对重安全钳时,井道尺寸按2500×2100mm设计,底坑深度不小于1600mm。

2.围护结构:电梯周围临空应采用明框玻璃幕墙,玻璃分块应整齐,电梯厅门侧从楼、地面向上的第一块玻璃的分隔高度不宜小于2400mm。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站房设计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站房设计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站房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站房内应按功能划分为公共区、设备区和办公区,各区应划分合理,功能明确,便于管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公共区应设置为开敞、明亮的大空间,旅客服务设施齐备,旅客流线清晰、组织有序。

2 设备区应远离公共区设置,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3 办公区宜集中设置于站房次要部位,并与公共区有良好的联系条件,与运营有关的用房应靠近站台。

5.1.2 站房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和防火等规定的要求。

5.1.3 当站房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合建时,应整体规划,统一设计。

5.1.4 线侧式站房设置多层候车室时,应设置与站台相连的跨线设施。

5.1.5 站房的进出站通道、换乘通道、楼梯、天桥和检票口应满足旅客进出站高峰通过能力的需要,其净宽度不应小于0.65m/100人;地道净宽度不应小于1. 00m/100人。

5.1.6 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站应有设置防爆及安全检测设备的位置。

5.1.7 旅客站房宜独立设置。

当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应保证铁路旅客车站功能的完整和安全。

5.1.8 站房内综合管线宜集中布置,并满足防火要求。

5.1.9 客运专线铁路旅客车站可不设行李、包裹用房。

5.2 集散厅5.2.1 中型及以上的旅客车站宜设进站、出站集散厅。

客货共线铁路车站应按最高聚集人数确定其使用面积,客运专线铁路车站应按高峰小时发送量确定其使用面积,且均不宜小于0.2m2/人。

5.2.2 集散厅应有快速疏导客流的功能。

5.2.3 特大型、大型站的站房内应设置自动扶梯和电梯,中型站的站房宜设置自动扶梯和电梯。

5.2.4 进站集散厅内应设置问询、邮政、电信等服务设施。

5.2.5 大型及以上站的出站集散厅内应设置电信、厕所等服务设施。

5.3 候车区(室)5.3.1 客货共线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可根据车站规模设普通、软席、军人(团体)、无障碍候车区及贵宾候车室。

各类候车区(室)候乘人数占最高聚集人数的比例可按表5.3.1确定。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1.0.1 为保证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符合安全、适用和卫生等基本要求,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标准轨距国家铁路旅客车站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建筑设计。

1.0.3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以下简称站房)除应按设计年度远期的客运量确定规模外,宜预留扩建的余地。

易扩建的站场客运建筑可分期建设。

1.0.4 铁路旅客车站的建筑规模,应根据旅客最高聚集人数(以下简称最高聚集人数),按表1.0.4划分为四级。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规模的划分表1.0.41.0.5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术语2.0.1 铁路旅客车站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为旅客办理客运业务,设有旅客候车和安全乘降设施,并由站前广场、站房、站场客运建筑三者组成整体的车站。

2.0.2 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Maximum passengers in waiting room旅客车站全年上车旅客最多月份中,一昼夜在候车室内瞬时(8~10min)出现的最大候车(含送客)人数的平均值。

2.0.3 站房平台 Platform for station building由站房外墙向城市方向延伸一定宽度,连接站房各个部位及进出站口的平台。

2.0.4 旅客车站专用场地 Special area for passenger station自站房平台外缘至相邻城市道路内缘和相邻建筑基地边缘范围内,包括旅客活动地带与人行通道、车行道、停车场、绿化、建筑小品使用的场地。

2.0.5 公交站点 Bus stop设于站前广场内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首末站或中途站。

2.0.6 线侧下式站房 Low—lying station building旅客车站站场线路的高程高于站前广场地面高程,站房首层地面低于站台面,且高差较大,分层布置的站房。

2.0.7 高架跨线候车室 Elevated overcrossing waiting room位于旅客站台与线路上方,且与站房相连,主要为候车使用的建筑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候车区细部设计5.1 一般规定5.1.1候车厅空间应通透、开敞、明亮,有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条件。

5.1.2 候车厅内装材料应符合环保、节能、消防要求。

5.1.3 候车厅内装应整洁、美观,可结合地域文化特色风格设计。

5.1.4 站房公共区空调系统采用侧送风时,送风距离不宜大于20m,当超过20m时应按照风口形式和设计参数校核送风射程以确定送风距离。

5.2 设计要点5.2.1地面1宜采用耐磨石材,石材静摩擦系数COF不小于0.50。

2地面石材尺寸应根据尺寸应根据空间大小确定,铺贴应考虑与墙面材料及柱子对缝。

3 进站口地面正中央不应设缝。

4地面变形缝盖板宜选用铝合金盖板,盖板与周边地面高度一致。

5.2.2墙面1 候车厅横梁截面大小、高度应保持一致,整体协调美观。

2候车室同一墙面门洞口应在同一高度,与候车厅相连的门洞宜采用石材、铝板做门套或阳角收边设计,其色彩、样式要与整体协调,不宜采用不锈钢门套。

3 墙面上设置的各类控制面板和风口应与墙面分格一致;安装控制面板时,其下边线高度距地面1300mm;控制面板尽可能不要设在公共区域。

4 回风口设置在墙面时,回风口材质应选用与墙面相同或相近材料,有一定刚度,色彩与墙面材料色彩一致,洞口尺寸应与墙面材料分缝协调。

5 墙面门眉正中不应出现拼缝。

6 墙面严禁采用倒挂石材、面砖等做法。

旅客通道上方及两侧的装饰面层、悬挂设施及细部节点、构造应牢固耐久。

7消火栓箱(柜) 宜采用暗装消火栓箱,尽可能靠近卫生间、设备用房、商业用房以及“设备集中单元”等处暗装,采用钢制箱体,箱门的材质、颜色与室内装饰材料表面一致;当墙体装饰材料为涂料时,宜采用磨砂玻璃,消防标识简洁,门锁便于开启,不设凸出把手。

消火栓箱门开启角度不应小于120度。

8 墙面设变形缝时,装饰面层及基层应在变形缝处断开。

9 公共空间内部的方形柱子和实体墙面阳角均应做弧形处理。

墙、柱采用干挂石材外装饰时,石材应采用R15-R20圆弧阳角收头。

10室内金属板及其它块材之间的拼接缝,不应现场打胶处理,宜采用离缝或压扣条的形式进行构造处理,根据块材大小设置合适缝宽比例,且不宜过宽。

5.2.3吊顶1候车厅宜设置吊顶。

吊顶形式应简洁,大方,层次不应超过三层,颜色与整体协调,宜采用亚光浅色调。

2旅客所处室内大空间吊顶的高度应与建筑空间相匹配,根据整体效果做好统筹设计;吊顶高度大站不宜小于5.5米,中小站不宜小于5米。

如采用跌级吊顶或弧形吊顶,其吊顶最低处不宜小于4米。

3吊顶板的大小、形式和颜色应根据站房的空间来确定,吊顶应采用环保、防火、防腐、易清洁的材料,宜选用铝合金板条、垂片或格栅等离缝吊顶形式,金属吊顶不宜采用密拼,以达到良好的声学环境。

4高架候车室下股道上方不应设置吊顶。

5吊顶上部管线应合理布置、统筹考虑,管径小的管线可以穿梁,截面大的风管帖梁布设,充分利用吊顶内空间,尽量提高室内净空高度。

6各设备末端(通风、消防喷淋、灯具、信息等)布置时,应充分结合吊顶的设计,保证吊顶的整洁和美观,风口的形式应与灯槽统一设计;喷淋头、灯具略高于吊顶板底部,广播宜设置在吊顶内;末端设备与非密拼吊顶间宜采用离缝处理。

7吊顶应考虑进入的检修通道,设备检修口应隐蔽设置。

8吊顶板不应与窗口冲突,如无法避免,应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

9吊顶板与幕墙衔接采用离缝时,离缝宽度不宜太大。

10 吊顶以上空间墙体及顶部应密闭,避免室内外、不同功能用房之间发生空气流通或漏光。

11吊顶面板及龙骨应在变形缝处断开。

12吊顶与原结构间距在1.5米至3.0米处应设反支撑,超过3米时应增设转换层。

13室内吊顶采用离缝形式时,应根据空间关系及板宽的大小确定板缝宽度;板缝比宜考虑消防设计要求。

14采用铝板离缝吊顶应在周边设铝单板收边,铝单板宜凸出柱子面300-500cm,铝条板宜比四周收口铝单板高10cm,铝单板和铝条板的缝宜对齐。

15采用离缝吊顶时,吊顶内部的各种构件及管线应平整、有序,除有特殊规定者外应刷成深灰色,吊顶上方不应漏光。

16大空间灯具宜采用筒灯,其布置应与吊顶整体协调;当采用板条离缝吊顶时,宜将灯具、广播、消防末端等布置于灯槽带中,有特殊要求可采用断板。

17北方寒冷地区吊顶不宜采用离缝吊顶,要达到离缝效果可采用黑色扣板处理。

18 杆件及柱顶与吊顶相交处应进行节点设计。

5.2.4 标识1候车厅内旅服设施的设置需与站内其他构筑设施相结合,标识系统的显示屏(动态)和导向牌(静态)应根据站房空间的特点来合理确定其尺寸大小,整体设计,不能影响站房空间的整体效果;室内大空间的标识宜优先选用贴墙安装或结合空间内其他构筑设施。

候车大厅、进站通道上不允许设置影响旅客通行、阻隔旅客视线的立地式标识牌;悬挂式标示牌尽量采用单杆悬挂。

2静态标识: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印发《铁路客运车站标识系统暂行技术条件》的通知(铁总运【2017】7号)进行设计。

3动态标识:进站大厅主入口处的显示屏尺寸:可根据站房具体空间特点合理确定其尺寸大小和设置高度,方便旅客阅读。

4静态标识与动态标识的组合屏:售票窗口、候车区、站台、出站口等处的组合屏导向标志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印发《铁路客运车站标识系统暂行技术条件》的通知(铁总运【2017】7号)进行设计。

5消防标志:消火栓、灭火器、水炮控制盘等消防标志牌尺寸大小应与主体比例协调,安装在分格块的正中间,材料为不锈钢。

灭火器、水炮控制盘和消火栓尽量组合设置。

6在满足有关规范的前提下,旅客视线范围内的地面疏散标志指示灯可适当增加亮度,以加大标志安装间距,且铺设时应与地面的铺装协调统一;门楣上出口疏散标志应明显,比例和空间关系协调。

5.2.5 母婴室1母婴室应当设置在人员便于出入的位置,满足通风采光要求。

母婴室应当根据人流量大小合理设置,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层高不低于3米,宽度不小于2米。

母婴室应当与厕所隔断,避免异味传入母婴室。

2母乳哺育设施的指示标识应当完整、清晰、醒目。

3母乳哺育设施应当选用节能环保材料;内设家具应当选用坚固安全、无尖锐棱角的材料;地面铺装应当采用防滑、易清洁的材料;门窗和哺乳区域应当采取必要的隐私防护措施;室内照明设施应当选用光线柔和的灯具,不得使用射灯、镭射灯等非漫反射光源。

4母婴室应当配备下列设施:1)基本配置:供哺乳用的座椅;带安全扣的婴儿尿布台;婴儿床;放置哺乳用品的桌子;提供热水和洗手液的流水洗手台;垃圾桶;安全镜子;电源插座;保护哺乳私密性的可上锁的门、帘子等遮挡设备。

2)舒适配置(根据条件可配置):恒温空调;纸尿裤自动销售机;呼叫设备。

5.2.6 其他1站房内部临空柱宜采用圆柱;方形柱子阳角应做弧形处理。

2检票栏杆扶手采用Φ63亚光不锈钢管,壁厚2mm,内做衬管。

3候车厅内宜采用侧送风方式;当采用顶送风方式时,风口应和吊顶有机结合,和室内整体效果协调。

4候车厅采用屋顶采光时,宜采用漫反射光处理形式,且应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合理选择透光材料;大面积采光顶应在不同材料交接处设置可靠的防水措施,避免漏水。

5电动排烟窗不宜采用70度开启角度。

采用天窗排烟时,可开启扇应设在天窗侧面,天窗顶面不应设置可开启扇。

立面电动排烟窗应与候车室窗户及整体风格相协调;在选材时应尽量弱化电动开窗器和相关线路,开窗器应与幕墙窗结合设置。

6采用灯带照明时,灯带内部不得出现阴影。

7防火卷帘门安装应配合室内装修,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应达到相应的室内装饰效果;防火卷帘应隐藏在吊顶内,吊顶边缘宜离防火卷帘50㎜,以免碰擦;防火卷帘门与楼板、梁、墙、柱之间的空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防火卷帘滑道两侧采用不锈钢或铝单板收边,收边宽度两侧各20mm。

5.3 质量控制要点5.3.1 候车厅样板制作部位包括吊顶及灯具安装、柱面及墙面安装(含伸缩缝)、地面铺装及采光天窗(含伸缩缝)、风柱、标识及消防设施,样板范围为最小设计单元。

5.3.2 石材地面1 旅客车站用花岗石板材质量等级和检测符合《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GB/T18601)标准中的基本要求。

2 花岗石采用水泥等进行粘贴时,除在装饰面和四个侧面涂刷饰面型防护剂外,石材底面应涂防渗透剂涂层,充分晾干后才可使用,防止石材起碱病变;底面型防护剂应保证水泥的粘结强度下降率不大于5%。

石材板饰面工程表面应无泛碱、水渍现象。

对于切割后的石材应重新涂刷防护剂。

3 花岗石涂刷防护剂时,应在做防护前把石材冲洗干净,晾干,晒燥。

选用的石材清洗剂不应造成石材颜色的改变或对石材造成损坏。

4同一批次板材的色调应基本调和,花纹应基本一致。

5大理石、花岗石面层的表面应洁净、平整、无磨痕,且应图案清晰、色泽一致、接缝均匀、周边顺直、镶嵌正确,板块无裂纹、掉角、缺楞等缺陷。

板材有裂缝、掉角、翘曲和表面有缺陷时应予剔除,品种不同的板材不得混杂使用。

6 石材荒料应确保在同一矿山相邻的同一层面上采取。

品种选定后应封样板,且控制色差上下限,即两套颜色最淡和最深的石材大板1000x1000mm 各两块;石材铺砌时,板材应在工厂根据样板的花纹颜色和板材设计尺寸进行预排,根据纹理走向编号处理,距板材1.5m 处站立目测,保证同一装饰面花纹颜色协调。

5.3.3 石材墙面1 应根据不同的石材品种和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防护剂,选用的防护剂应具有渗透性和透气性,不宜采用成膜性防护剂。

现场进行的石材粘结修补应采用石材专用的云石胶。

2 墙面干挂花岗石应符合《干挂饰面石材及其金属挂件第一部分:干挂饰面石材》(JC830.1)标准的要求。

异型石材应符合《异型石材》(JC/T847)标准的要求。

3板块的铺砌应符合设计要求,铺砌前应进行试排,避免出现板块小于1/4边长的边角料;非整砖应排在不明显处,不宜小于整砖的二分之一。

4干挂石材所用的材料品种、规格、性能和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其弯曲强度不应小于8Mpa。

5石板连接部位应无崩坏、暗裂等缺陷。

6干挂石材的预埋件、龙骨、连接件的数量、规格、位置、连接方法和防腐处理要符合设计要求。

钢龙骨焊接、螺栓连接符合《钢结构设计规范》和《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

7采用干挂石材的墙面,石材板块与挂件之间应用环氧树脂型专用石材结构胶粘结并填充,并检测挂件及胶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

环氧胶粘剂的性能应符合《干挂石材幕墙专用环氧胶粘剂》(JC887)标准的规定。

8室内石材包圆柱,当圆柱直径太大时,为保证石材上下接缝平稳过渡,加工时可将石材上下边倒小斜边,以满足美观要求。

5.3.4金属饰面板墙面1 金属面板的品种、规格、颜色、光泽及安装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

2 金属饰面板的造型和立面分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3 金属饰面板主体结构上的预埋件的数量、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 金属饰面板接头接缝应符合以下规定:a.条形板应接头平整,接头位置相互错开,接缝平直、宽窄一致,无错台错位,板与收口条搭接严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