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读书交流

合集下载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不跪着教书》作者是吴非,该书主要是1988年以来作者的散文随笔汇总,这本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跪着教书》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不跪着教书》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一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也不是伟大的什么蜡烛、园丁。

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

但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坐下沉思,回过头来再想想身边的学生,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光环,那些平日里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他们只不过是一个折断了一只翅膀的天使。

但他们往往又是体育健将,绘画的行家,唱歌的能手,劳动的榜样,守信的楷模他们的品质往往会比学习好的同学还要好。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平日生活中要及时总结和表扬他们的长处,要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要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然后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慢慢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成功中培养自信。

著名主持人杨澜在培养小孩的时候,是这么说的:我不期望我的小孩成绩有多么优秀,但是我希望她是一个开心健康的孩子,凡事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

也许孩子调皮捣蛋,但是换一个方向,他就是聪明伶俐,勇于冒险;也许孩子喜欢狡辩,凡事据理力争,但这正说明孩子富有辩才,口才一流;也许孩子沉默寡言,内敛含蓄,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有一颗心思细腻凡事都会替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也许孩子确定表现倔强,凡事唯我独尊,但是你能否定将来做大事者不正是这样勇于坚持自我,执着唯一的人么?我表达的并不是说完全顺着孩子的个性随波逐流,我想说的是,顺着孩子的个性去引导孩子成长。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7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7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7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身为一名教师,我们时常有这样的烦恼——抄写不完的材料,应付不完的检查,花样百出的课改,名目繁多的评比,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即便有气也不敢出,生怕得罪了哪路神仙——领导谈话、扣绩效、外送取消评优评先。

我们时常嘀咕:要好好地教教书就那么难吗?我们选择做教育就是做这些莫名其妙的事的吗?无处安放的初心,让我们一度迷茫……最近读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与我们不谋而合,迷茫的内心终于找到了精神的依托。

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而书中提出的“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质问振聋发聩!《不跪着教书》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事实上,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

读了《不跪着教书》,知道了,我们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1篇)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1篇)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1篇)《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

还没打开书就被封面作者的自序所深深吸引,"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短短的一百多字,读完后居然有些莫名的激动,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带着好奇与疑惑翻开了它。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主题,记录的都是作者见到或者听到的教育现象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作者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分析得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是什么?从小时记事起,人们对教师的形容与比喻也都是高尚与无私的。

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未来;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5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5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5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近日阅读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让我颇有感触,在所有的教师中,真正做到不跪着教书者能有几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首先,要求为人师者要做到视野有宽度、知识有厚度、思想有深度。

特别是在思想的深度上要有刻意的追求和作为。

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已不再是单维的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人格建构。

“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

”(肖川《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其次,要求教师要有执着的教育追求。

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

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某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

要像张思明那样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要像李镇西那样全身心的践行着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要像窦桂梅那样执着的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要像霍懋征那样用满腔的爱心去唤醒、呵护、雕塑学生的爱心。

第三,要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

肖川博士指出:“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的智慧。

”的确如此,尽管不少的__和着述都涉及到“教育智慧”的话题,我们从中所能得到的也仅仅是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而已,更何况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否恰到好处的为我所用还要另当别论。

“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也就是说要想拥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来入手,才能不断地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

我坚信,作为一名教师,教出成绩如何优秀的学生并不值得炫耀,而更为了不起的应当是教会学生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5篇)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5篇)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5篇)《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不跪着教书》是一本不错的而书籍。

我有空时就翻翻,感觉不像一般的教育专著那么枯燥乏味。

作者吴非本身是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这本书是他的教育随笔的结集。

作者在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跟我们日常工作是比较接近也是我们所向往的。

如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作者对教育本质的阐释。

《在听郭橐驼说种树》一文中提到的“大量的个案表明,对子女学习过分关心,每周都跑到学校找老师通气的家长,子女学习能力都不算高,处世能力也比较差。

”在《在和孩子一同成长》一文中提到“一个合格的学生,他的成长不仅注入了老师的智慧,更倾注着父母的心血。

如果老师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家长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中国的教育还会有那么多的困难吗?”《诫徒》一文中提到“教师是人不是神。

应当让学生知道我们爱什么,恨什么。

不要听信“一碗水端得平”,学生的教养不一样,品德不在一个层次上,怎么可能“平”?还有很多很多的观点是我们工作中比较熟识的或者说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故事是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比如遇到家长的无理要求、无理取闹,遇到世故圆滑的学生,遇到上级领导的无理干涉,减负的问题……他从这些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展现了他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

书中说了很多我们想说又不敢说的话,教了我们许多遇到的一些教育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些问题也有作者的无奈。

在这本书的封面有两行字:“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这两句话在这本书的序里也提到,并且在__中不止一次的出现。

我想也许这就是作者所崇尚和实践着的教育理想。

可我们的日常工作经常会受到很我多因素的干扰,我们常常在做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

我们的老师也常无耐地感叹:“什么时候还学校一片净土啊?”可是各级部门的领导下,有的工作我们不得不要做的,并且要努力去做的。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4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4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4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不跪着教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作者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正如吴非老师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师德是为师之本,是教师的灵魂。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

因此,高尚的师德情操应当成为教师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高尚师德情操的基石。

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保持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实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给与学生快乐与幸福的人,一个能够感染学生,给与学生良好品德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想起来就会含笑于心的人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教研能力。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难,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着师能。

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个教学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会。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鮮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我们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地善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准确地传承文明,科学地启迪智慧,让受教育者真挚地感悟人生。

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文意识、专业技能,包括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亲和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念。

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才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根本所在。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5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5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5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近日阅读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让我颇有感触,在所有的教师中,真正做到不跪着教书者能有几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首先,要求为人师者要做到视野有宽度、知识有厚度、思想有深度。

特别是在思想的深度上要有刻意的追求和作为。

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已不再是单维的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人格建构。

“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

”(肖川《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其次,要求教师要有执着的教育追求。

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

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某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

要像张思明那样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要像李镇西那样全身心的践行着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要像窦桂梅那样执着的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要像霍懋征那样用满腔的爱心去唤醒、呵护、雕塑学生的爱心。

第三,要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

肖川博士指出:“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的智慧。

”的确如此,尽管不少的__和着述都涉及到“教育智慧”的话题,我们从中所能得到的也仅仅是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而已,更何况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否恰到好处的为我所用还要另当别论。

“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也就是说要想拥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来入手,才能不断地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

我坚信,作为一名教师,教出成绩如何优秀的学生并不值得炫耀,而更为了不起的应当是教会学生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不跪着教书》教育随笔读后感5篇

《不跪着教书》教育随笔读后感5篇

《不跪着教书》教育随笔读后感1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人们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等等等等……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而书中提出的“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质问振聋发聩!《不跪着教书》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

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知道了,我们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中写得好:“语文教师不应当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 那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句话,我想对教任何学课的老师 都适用。
整理课件
11
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整理课件
12
读之所思
在 《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吴老师指出:“如果教 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必须 是一位有个人见地与独立思想的引导者,要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与智 慧生成的激情殿堂,让“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撼另一棵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能走在教育的 前沿,才能做到高瞻远瞩,才能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 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 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
整理课件
5
书名的由来
“不跪着教书”的书名来自于其中的一篇文章《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中 写到的一句话:“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 能趴在地上了。”还有一篇文章《不要跪着读》又写道:“读书也要站直了读, 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其实,“不跪着”绝不止是对语文或人文类学科教师的要求,而应当成为对 所有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应当让所有的教育管 理者、教育政策的制订者、教育事业的关心者好好地看看这本书。
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 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即使自 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整理课件
14
Hale Waihona Puke 读之所思目前的读书现状: 自愿读书少,往往是为了混张文凭而无奈的读书; 主动谈论书少,休闲时很少有人谈论所读内容; 家中藏书少,只是一种摆设。
整理课件
9
读之所思
一个人胸中应该有爱,并把这种爱像火炬一样传递下去,真正播种 到学生心里,才会生根、发芽、结果。这才是教育的最高教育技巧。 因此,我们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 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 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 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 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他认为:一个人有这样的表现是很难理喻的。教育要铸造健全的人,可是这样的教 师为了岗位,抛弃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的责任,他的情感是健全的吗?我们常说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换个角度看,教师不是连自己的身体也不顾 惜吗?不是没把亲生父母的感情当回事吗?
那么,试想一下,在这种缺乏人性的教育下,他所教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认为:读书不为混张文凭,更不为加官进爵,只为成为学生真正看 得起的老师,成为能做一些有价值事情的人,读书吧!只要肯读书, 什么都好办。
整理课件
15
触动心灵的——“模范”如是说
在我们教育界,有许多模范人物。他们,为了学生,可以不去医院看望被撞伤的儿 女,可以不回家照料患病的妻子,可以不见即将离开人世的老父亲最后一眼,可以放 弃最佳治疗时间等等。这曾经是令我们感动万分的。但作者却对此表示惊讶:这样的 人怎么配当老师!
整理课件
13
需要反思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 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
,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 “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 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
整理课件
10
需要记住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提出教师不跪着读书,不跪着教书的观点 。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一个读书时不加思考,没有 自己独立见解,照搬全套的教师,又与录音机有何区别。任何人都不 应跪着读书,教师更不能跪着教书。一个跪着教书的教师,不仅自己 形同枯木,还会抹杀学生的思想火花,教出与他一样枯萎的学生。
《不跪着教书》读书交流
许一洪
整理课件
1
好好读书!给你们下跪了......
整理课件
2
跪求学生
整理课件
3
作者吴非
整理课件
4
内容简介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教育随笔,收录了吴非先生(本名王 栋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近年来的教育随笔一百 篇。
文章篇幅虽短,但篇篇掷地有声,视角极广,涉及教师素 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阅读教学、品德教育、教育制度问题 等,对许多大家都已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有见地的犀利分析, 洋溢着浓郁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气息
整理课件
6
只要你能醒悟,我下跪直了......
整理课件
7
书本导航
• 1、《永不凋谢的玫瑰》 • 2、《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 3、《爱与敬重的阅读》 • 4、《望高处飞》
• 5、《在欢乐中沉思》 • 6、《不要跪着读》
• 7、 《实话怎么说》
整理课件
8
印象最深的——《永不凋谢的玫瑰》
文中记叙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 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 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 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 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 奶病的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 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地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 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对孩子说:“这一 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 这样的好孩子。”
整理课件
16
读之所思
我觉得,教师不应该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 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都 在奉献着,都在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 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冶炼,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 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