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睡虎地秦简论著目录(截止2009年6月)
从睡虎地秦简出发看秦朝谷物的播种到贮存

【 中图分类号】 F 3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4 2 4 4 ( 2 0 1 4 } 0 8 — 3 2 1 — 2
物抽穗情况都要有书 面报告 , 具体到谷物受雨 的面积 、 抽穗 的顷
数。
农业是 封建 社会的经济基础 ,农业 的发展状况直接影 响到 王朝 的兴衰 。因此 , “ 重农抑商 ” 是封建统治者们一直沿袭遵守的 统治理念 , 他们会颁 布各项法令措施扶持农业 的发展 , 以保国之
有 合理 的种植概念 ;当时人们对种子 的下种所 用数 量有 明确 的 辄 出馀 之 , 索而更为 发户 。啬 夫免 , 效者发 , 见杂封者 , 以 是效 认识 , 会规定 各种农作物下种数量 , 稻、 麻每亩 “ 用二斗大斗半 ” 。 之, 而复杂封之 , 勿度县 , 唯仓 自封印者是度县 。出禾 , 非入者是 禾、 麦每 亩用 一斗 , 黍、 苔每 亩用 “ 大斗半 ” , 菽每 亩用半斗 。量化 出之 , 令度之 , 度 之当堤 , 令出之。其不备 , 出者负 之 , 其赢者 , 人 规定下 种数 量可以防止官吏私吞 , 保证种子粮 的顺利播种 。 通过 之 。出禾 , 非入者是 出之 , 令度之 , 度之 当堤 , 令 出之 。其不备 , 出 其 他资料判断 , 种子粮 的规定数量 多于实际种子需用量 . 这其 中 者负之 , 其赢者 , 入之 。
包含种 子耗损 和坏种 等因素考量。 谷物入仓 的时候 , 以一万石为 一个 单位设 置一个仓 , 由县啬
《 秦律 十八 种 ・ 司空 律》 还规定 : 居赀赎债者归 田农 , 种 时、
治苗 时各二旬 。 田农 即田作 。
云梦睡虎地秦简(共9篇)

云梦睡虎地秦简(共9篇)云梦睡虎地秦简(一): - 中译英睡虎地秦简,也称云梦秦简,是1975年12月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记载了当时的法律和公文,经过整理竹简的内容被收集进《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这批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珍贵史料.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睡虎地秦简,也称云梦秦简,是1975年12月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记载了当时的法律和公文,经过整理竹简的内容被收集进《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这批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珍贵史料.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 Rests tiger Qin Jan, also said that Yunmeng Qin Jan, was in December, 1975 rests the tiger 11th grave unearthed Qin bamboo slip in the Chinese Hubei Province Yunmeng County area just outside the city gate, has recorded law and the archives then, the process reorganizes bamboo slip"s content to collect "Rests Tiger Qin Bamboo slip" a book. This batch of bamboo slips are study Warring States later period to the Chin Shihhuang time politics, the economical, cultural, legal, the military precious historical data. Rests tiger Qin bamboo slip altogether 1155, butt 80.这样就可以了.云梦睡虎地秦简(二):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有这样的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
秦汉史研究论著目录2009年

秦汉史研究论著目录(2009年)田静一、著作古都西安·汉长安城/王社教著//西安出版社2009年1月秦汉史考订文集/朱桂昌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周秦文化研究论集/张天恩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第一分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陈苏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经世与玄思—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精神文明/章启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文物秦汉史(文物中国史)/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华书局2009年1月周秦时期关中城市体系研究/潘明娟//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文物出版社2009年2月秦汉刻石选译/李樯编译//文物出版社2009年4月秦汉史论丛(第十一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张文立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西安东汉墓/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文物出版社2009年4月文物巡展的实践与探索——“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实录/吴永琪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吴永琪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华文出版社2009年7月秦始皇的秘密/李开元著//中华书局2009年7月秦兵马俑/袁仲一、田静著//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汉-罗马文明展/中国国家文物局、意大利文化遗产与艺术活动部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8月秦陶文新编/袁仲一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8月秦汉研究(三)/雷依群、徐卫民主编//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汉史论丛(第十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陕西出土汉代玉器/刘云辉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9月我要统一:秦始皇(古人口述自传)/康桥、陶飞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9月秦始皇帝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吴永琪主编//文物出版社2009年10月秦汉史论——何清谷教授八十华诞庆祝文集/徐卫民、刘景纯主编//三秦出版社2009年10月祈望和谐——周秦两汉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杨英著//商务出版社2009年10月老河口九里山秦汉墓/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安铁路复线九里山考古队//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话说陕西·秦卷/徐卫民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话说陕西·汉魏卷/卢鹰、张铭洽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米脂官庄画像石墓/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文物出版社2009年12月秦汉帝国的野蛮成长/祝和军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二、论文(一)秦汉文化通论1、史论秦汉时期燕赵文化的整合与传播/梁勇、王俊梅//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1秦汉丞相与相邦关系考辨/陈治国//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论项羽/张大可//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司马迁如何写项羽,感动读者两千年/韩兆琦//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项羽不死于乌江考/施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秦汉峣关、唐蓝关续考——从文献所载“蓝田县东南”的里程说起/牛树林、郭敏厚、耶磊//商洛学院学报2009-1 秦汉时期的和奸罪——以简牍资料为中心的考察/顾丽华、刘举//古代文明2009-2试论秦汉时期的射箭理论/李宇、郭淑珍//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9-2秦汉夜间娱乐杂考/徐畅//南都学坛2009-2秦汉商品经济研究/王亮//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2从利益集团理论谈战国秦汉间的土地制度变革/陈新岗、李一鸣//社会科学论坛2009-2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理念的形成及统一战争的实践/薛海玲、奚纪荣//军事历史研究2009-3秦汉区域农业开发的基本模式研究/朱宏斌、苟仁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3论秦汉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与南方自然资源开发之关系/王福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3秦汉驿的职能考述/高荣//河西学院学报2009-4秦及汉初家庭结构研究/宁江英//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4楚、秦简《日书》中的二十八宿问题探讨/钟守华//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4秦汉时期汉中民众的经济观念及其形成原因/徐志斌//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9-4秦汉时制探析/任杰//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4从费县东汉墓画像石刻看秦汉时期的楼台亭阁建筑/周晓莉//南方文物2009-4关于秦汉“啬夫”两个问题的探讨/朱翠翠//石河子大学学2009-6有劳无功:三十年史学作业的盘点/王子今//社会科学战线2009-9略论秦汉时期朝鲜“亡人”问题/王子今//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秦汉时期的东亚海域/鹤间和幸//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秦汉“乡举里选”考辨/卜宪群//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秦汉文吏的知识结构与术数信仰新证/王健//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秦汉律中的不孝罪诉讼与含义/尹在硕//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从出土文献看秦汉女性刑法/薛瑞泽//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秦汉时期汉画像的图形特征/许瑾//知识经济2009-5秦汉时期的黔中文化/颜建华、石恪、杨建猛//贵州民族研究2009-5论秦汉时期的书法教育形式/何鑫//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秦汉时期的“太上皇”/王子今、李禹阶//河北学刊2009-6新资料和先秦及秦汉判例制度考论/程政举//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6试论秦汉初历法的置闰规则/李忠林//四川大学学报2009-6秦汉三国时期巴蜀的水利管理/罗开玉//成都大学学报2009-6秦汉三国时期的奴隶/罗开玉//成都大学学报2009-6从秦汉司法判例看中国早期传统司法程序制度的意义/赵晓耕、曲词//理论月刊2009-6秦汉的“嬰女”/王子今//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6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以秦汉文物资料为中心/王子今//社会科学2009-7秦汉军队后勤保障发展的特点和历史作用/上官绪智//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先秦、秦汉时期的射箭教练/李宇//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汉各王朝民族政策与边疆政策平议/丁毅华//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秦汉茶饮文化初探/傅荣珂//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论秦汉奸罪/贾丽英//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秦汉漕运的军事功能研究——以秦汉时期的漕仓为中心/张晓东//社会科学2009-9秦汉时期河西走廊农牧经济结构变迁述略/安旭强//宜宾学院学报2009-10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分房政策/李开周//环境经济2009-10秦汉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李铭//文史博览2009-10"乐府"始创年代辨析/何晴利//安徽文学2009-11从陕北“狩猎”题材汉画像石看秦汉时期陕北的地理风貌/程艳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6),三秦出版社2009年11月浅析“秦汉经行处”的涵义/王茂桢//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12秦汉匈奴服饰研究/赵斌、张睿丽//西部考古(四),三秦出版社2009年12月论秦汉时期的马艺术/庄鹏//科技信息2009-19秦汉太尉职能的演变/惠飞燕//黑龙江史志2009-20论经济背景、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以秦汉时期为例/刘聪宇//管理观察2009-28论秦汉时期家族犯罪的特点/杨文英//法制与社会2009-28秦汉时代生态环境:稻米是黄河流域主要农作物/王子今//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2秦汉时期军队中的连坐制度初探/徐啸林//法制与社会2009-322、考古文物研究秦汉文字瓦当释谈七则/袁仲一//唐都学刊2009-2;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汉碑志文体研究/徐海容//唐都学刊2009-2简牍资料所见秦汉奴婢的诉讼权/文霞//中国史研究2009-3秦汉的碑刻与钢铁冶金技术/贺华//碑林集刊(14)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洪垣《史说》中的秦汉史评论发微/朱志先、张霞//咸宁学院学报2009-5读秦汉简札记四则/方勇、侯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4战国末期至西汉初年的妇女婚姻家庭生活:以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为主要研究对象/黄爱梅//史林2009-4秦汉会稽碑刻研究三题/刘侃//石门——汉中文化遗产研究(中国石门十三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9年5月大同北魏太官粮窖遗址出土的战国秦汉瓦当/张喜斌、王普军、徐国栋//文物世界2009-6秦俑坑的独轮车及辇的轮辙遗迹/袁仲一//秦汉史论——何清谷教授八十华诞庆祝文集,三秦出版社2009年10月浅析出土简帛文献对秦汉思想史的意义——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简帛文献为主/李辉、李治军//知识经济2009-10简牍所见秦汉家庭成员间的法律关系/刘伟//法制与社会2009-25(二)秦文化专论1、史论秦代燕地五郡置县考/后晓荣//古代文明2009-2秦始皇时代佛教已传入中国考/韩伟//文博2009-2秦律令中的“新黔首”与“新地吏”/于振波//中国史研究2009-3秦郡县封泥的历史地理学意义/庞任隆//文博2009-3秦代武库初探/徐龙国//考古与文物2009-3秦人早期历史研究及其价值探讨——秦早期历史研究之一/雍际春//天水师院学报2009-4秦文化渊源新探/田静、史党社//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秦在军事方面对水资源的利用/徐蕊//文博2009-5战国秦国历代国君逐步实现专制的政治实践/江连山//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春秋时期秦国与东方各国卿大夫阶层之比较/唐明亮//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5论秦始皇嬴政的统一功业/王子今//光明日报2009-7-28论秦始皇文化专制政策对占卜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欧阳傲雪、王晖//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两千年前战国秦代古城现身渭河河床初步判断:当是秦孝公所筑咸阳城/雷依群//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论“亡秦之鉴”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王绍东//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也谈秦代“隐官”/李超//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人尚武精神探源/李宇//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末反秦斗争的区域文化背景及冲突/于佳彬//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史记·秦本纪·正义》隶正/王宏波//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李斯功过之评价/汪红梅//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始皇帝和方士/张文立//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的政论文、散文简论/张宁、张立莹//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简论李斯的文学实践/张敏//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试论秦与先秦时代的俑/袁仲一//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的政论文、散文简论/张宁、张立莹//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与楚齐魏国水资源利用比较研究/朱思红//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关于秦代车制的几个问题/申茂盛//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析秦国法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孙铭//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陵铜车马与艺术的永恒/刘珺//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乐府钟与秦的乐器/高俊//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试论音乐文化与秦政权的关系/朱学文//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始皇与后世帝王家庭教育之比较/吕劲松//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浅谈秦之商贾/孙蓉//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始皇嬴政的统一事业/王子今//秦汉史论——何清谷教授八十华诞庆祝文集,三秦出版社2009年10月试谈《商君书·垦令》中的平等思想/罗露平、叶新源//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0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再探究/蒋福军//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1秦文化中的刚与柔/汪红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十六),三秦出版社2009年11月秦南郡置县考/后晓荣//西部考古(四),三秦出版社2009年12月2、考古文物研究从秦俑看秦军防护装备的某些问题/朱学文//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刘九生//唐都学刊2009-2秦俑研究回顾/袁仲一//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9-2对秦俑修复工作的思考/张益、张志军//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9-2礼县大堡子山大墓墓主及其相关问题/辛怡华//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9-2从考古资料看秦人社会的等级结构/陈洪、秦仙梅//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9-2架构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GIS信息平台—以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为例/王亮、张宁//世界遗产论坛(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出土文献文字资料研究综述/赵立伟//华夏考古2009-3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行书律令初论/陈松长//中国史研究2009-3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价值/肖灿、朱汉民//中国史研究2009-3读岳麓书院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札记/肖永明//中国史研究2009-3从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看周秦之际的稽核学成就/朱汉民、肖灿//中国史研究2009-3秦王朝遣“五十万”军戍五岭考辨/黄瑾瑜//岭南文史2009-3戏、丽邑与丽山园——兼论秦始皇帝陵丽邑的功能与作用/孙伟刚//考古与文物2009-4试论秦始皇陵葬制的突破/张卫星//考古与文物2009-5秦始皇陵园设计规划问题之研究/朱学文//文博2009-5秦始皇陵陪葬坑焚烧原因再认识/蒋文孝//文博2009-5秦始皇陵封土高度问题试探/武丽娜//文博2009-5试论“一”政治思维对秦帝制初创之影响/刘明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5从出土文献看城旦春刑名的适用范围/薛瑞泽//中原文物2009-6《“兵马俑”证谬》后叙——兼驳刘庆柱/刘九生//唐都学刊2009-6利用电子束固化甘油甲基丙酸酯加固剂保护秦俑彩绘/Heinz Langhals、Beata Oginski//文博2009-6秦俑彩绘保护研究综述/周铁//文博2009-6秦始皇陵彩绘雕塑整体色彩重建和图案的研究/Catharina Blaensdorf、王亮//文博2009-6缺失彩绘的虚拟三维重建——秦俑彩绘/Felix Horn//文博2009-6秦陵7号坑铜水禽彩绘保护及分析/马生涛//文博2009-6彩绘秦俑的考古发掘及相关问题研究/朱学文、赵昆//文博2009-6岳麓书院新藏秦简丛考/曹旅宁//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6线粒体DNA证据显示秦始皇修陵劳工来自不同的地方/张君、段清波、徐智//中国文物报2009-7-10秦俑:传奇背后/孙伟刚//新旅行2009-8《峄山刻石》梳理//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试释“及至秦中”句义,管窥秦国半两钱的诞生/张虎安//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浅议秦都咸阳与秦始皇陵形制规模及设计思想/倪小勇//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始皇陵园动物坑性质试探/陈治国//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浅论秦人的屈肢葬的渊源/武丽娜//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始皇帝陵营建/刘占成//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GIS在秦始皇帝陵区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项目研究/张颖岚、朱学文等//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陵铜车马车盖及相关问题研究/党士学//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陵铜车马彩绘工艺简析/程乾宁、胡小玉//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试谈秦陵铜车马的银軎与飞铃/戴少婷//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从信官到骊山陵——论秦代至上神与祖神的变革/张卫星//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墓的头向及其相关问题讨论/陈洪//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GIS在秦始皇帝陵区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项目研究/王亮、张宁//回顾与创新·创新篇,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秦人的务实作风——谈秦俑艺术中的细节美/田静//长安学丛书·艺术卷,陕西师大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秦始皇陵:万世帝国大梦/段清波、夏居宪//2009-10秦兵马俑——两千年前的微笑/萧春雷//中国国家地理2009-12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保护规划范围划分的一种意见/朱思红//世界遗产高峰论坛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秦墓殉葬现象再考察/郑红莉//碑林集刊(15),三秦出版社2009年12月(三)两汉文化专论1、史论王莽与博局/叶康宁//古代文明2009-1西汉末世丞相翟方进/田静//天汉2009-1《史记》历校辨疑/朱桂昌//秦汉史考订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汉书》历校辨疑/朱桂昌//秦汉史考订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汉代三老的两种制度系统——从先秦秦汉的社会变迁谈起/王雪岩//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2东汉时期灾异思想的兴盛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张勤东//安徽文学2009-2论汉代“过秦”思想的历史局限/王绍东//史学史研究2009-3从谭家金饼看汉代金值的测定/徐涛//考古与文物2009-3两汉时期的竹文化/张弘、韩帅//济南大学学报2009-3汉代匿名文书犯罪诸问题再探讨/赵凯//河北学刊2009-3论汉代田庄形成的基础/杜庆余//唐都学刊2009-3《汉书·成帝纪》“中陵”含义新考/刘瑞//考古与文物2009-3汉代选举制度论议/王凯旋、王丽坤//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3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李库//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汉代的射箭活动探析/张艳玲//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汉末三国婚姻不重门第初探/郭丽锋//红河学院学报2009-3东汉丧葬吊祭考/张鹤泉//古代文明2009-汉代“太一神”略论/张影//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4汉代祥瑞文化与“天人感应”说之关系/刘洁//文博2009-4论西汉的屯垦戍边/王维克//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9-4西汉“受鬻法”探论/赵凯//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汉代的廷尉狱/宋杰//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论汉廷与匈奴关系之财务问题/廖伯源//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论汉代政治参与机制/刘太祥//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汉代郡域监察机制研究/姜维公//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东汉丧礼中的护丧考略/张鹤泉//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东汉诸侯王管理问题述略/沈刚//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略论民间歌谣在汉代的政治作用及相关迷思/吕宗力//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论经学与汉代“受命论”的诠释/晋文//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汉初的亡人和亡人法/邵正坤//秦汉史论丛(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论汉代田庄的历史地位/杜庆余//东岳论丛2009-5两汉时代神灵信仰世界中的西王母/黄光琦//文博2009-5吕后身后的西汉中枢政局/谢绍鷁//西北大学学报2009-5析楚亡汉兴的行政区划原因/王培利//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5西汉时期匈奴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李尚奎//昌吉学院学报2009-5进退有序的税收制度:西汉经济发展的制度之本/冯卓慧//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5浅谈汉代的灯具/赵唯//寻根2009-5西汉免官罪名研究/张秀//咸宁学院学报2009-5论刘邦的货币改革/曾维华、王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6论《列女传·母仪传》早期教育故事/王子今//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6汉代百戏中的力技表演/郭杰//南都学坛2009-6汉代宴饮助乐习俗/冯振奇//南都学坛2009-6汉代诏书与民生问题研究/万义广//南都学坛2009-6两汉礼制发展之比较/张造群//云南社会科学2009-6西汉丞相长史职能探析/胡彩云//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论申屠蟠“绝迹于梁砀之间”:兼说汉代“处士”的文化表现与历史形象/王子今//中州学刊2009-6西汉田税“以顷计征”的史实及其他:再答李恒全同志/臧知非//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6中古文《尚书》与秦府图籍、《七略》关系蠡测/徐建委//鲁东大学学报2009-6从避讳看《黄帝书》的抄写年代/李培志、王洪坤//鲁东大学学报2009-6西汉时期风俗差异的文化背景/薛瑞泽//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论经学与武都郡摩崖石刻群的关系及其重要价值/杨东晨//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西汉苏建家族迁武功考/袁仲一//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汉武帝时期农业技术改革的历史考察/陈正奇//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司马迁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唐群//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汉书·地理志》的风俗区划层次和风俗区域观/潘明娟//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东汉洛阳宫城制度研究/方原//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论汉武帝时期上林苑的范围/齐润运//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试从《史记》看吕后性格的善恶双重性/王璐//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试谈汉初布衣将相之局/张胡玲//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东汉士大夫集团的政治权力基础/孙立英//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西汉时期匈奴南下的季节性进退/王子今//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论匈奴分裂过程/牧仁//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论文景时期的汉匈关系/郝建平//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略论东汉时期匈奴族的人口/袁延胜//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匈奴与南越关系考/周永卫//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两汉时期的择吉之风探析/陈纪然//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汉代江南城市与商业问题述论/陈晓鸣//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将田己部右候”铜印与“河西农都尉”封泥考释/李炳泉//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论汉代限田制——对张家山汉简再研究/李恒全//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谈谈岭南青铜文化中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李龙章//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浅谈汉代边郡候望体系/特日格乐//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民间信仰与两汉社会经济关系探论/沈刚//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释文补遗/邬文玲//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汉代的计时器及相关问题/马怡//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西汉时期居延边塞的现金管理和军官的俸金/赵沛//秦汉史论丛(十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安世房中歌》“纷乱东北”、“盖定燕国”解/王子今//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汉代长安与成都的文化交流/梁中效//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西汉土地与人口矛盾/于春雷//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汉代旌表制度初探/韩帅//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刘向与《说苑》/程翔//文史知识2009-9项羽悲剧的现代启示/霍雅娟//赤峰学院学报2009-9汉世悲歌——两汉社会的精神风貌/刘蓉//文史知识2009-9试析汉代的上封制事/袁礼华//江西社会科学2009-10西汉“致仕”成制探源/余明远//社会科学论坛2009-10再论西汉武帝时巫蛊之乱对西汉王朝由盛转衰之影响/朱士光//秦汉史论——何清谷教授八十华诞庆祝文集,三秦出版社2009年10月从曾参到周勃:汉初丞相政治行为与《新语》圣贤政治模式的延续:汉初长者政治与《新语》的长者圣贤模式研究之四/唐国军//广西社会科学2009-11西汉初年山东诸侯王国与地方经济/布明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东汉陕甘摩崖石刻与儒家统治思想三题/杨东晨、杨亚娣//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十六),三秦出版社2009年11月从陕北“狩猎”题材汉画像石看秦汉时期陕北的地理风貌/程艳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十六),三秦出版社2009年11月《淮南子》养生思想析论/张维慎//秦汉史论——何清谷教授八十大寿祝寿文集,三秦出版社2009年11月集权、制衡与监督——以汉代为中心/程念祺//探索与争鸣2009-12浅论汉代监察制度/秦素霞//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浅析楚亡汉兴的行政区划原因/王培利//历史教学2009-182、考古文物研究汉景帝阳陵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晏新志、刘宇生、闫华军//文博2009-1简论敦煌悬泉汉简《康居王使者册》及西汉与康居的关系/郝树声//敦煌研究2009-1汉元帝罢珠崖郡后海南岛之归属考/李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1陕西靖边东汉壁画墓的发现与研究/王望生//秦汉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9年1月汉阳陵博物馆藏陶俑概述/石宁//文博2009-2东汉都城选址原因研究/方原//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2咸阳杨家湾兵马俑及相关问题初探/刘晓东//文博2009-2“三辅”地区汉代城址与“环状政区”观念/陈博等//文博2009-2陕西靖边东汉壁画墓/王望生//文物2009-2汉弩拾遗/沈融//中国文物报2009-2-20西安曲江发现西汉大型壁画墓/程林泉、翟霖林、郭永淇//中国文物报2009-2-20盱眙东阳汉墓两件木胎漆器髹漆工艺探讨/金普军、谢元安、李乃胜//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3试析岭南汉代画像艺术/田革//华夏考古2009-3汉阳陵馆藏西汉刑具概述/程艳妮//文博2009-3西安曲江西汉墓/程林泉、翟霖林、郭永淇//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陕北汉画像石所见庑殿式建筑图像分析/郑红莉//碑林集刊(14),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洛阳新发现一组汉代壁画砖/曹建强//文博2009-4试论汉墓壁画中的猪首怪人/张应桥//文博2009-4《西狭颂》摩崖现状考/蔡副全//文博2009-4。
以《田律》为例看《齐民要术》与睡虎地秦简的关系

以《田律》为例看《齐民要术》与睡虎地秦简的关系摘要: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自1975年12月出土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学者们对竹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有关《秦律十八种·田律》的研究也论著颇丰。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业科学著作。
云梦秦简与《齐民要术》,二书貌似全无关联,实则不然。
现以秦简中《秦律十八种·田律》为例,探讨《田律》所涉及的农田耕作、山林保护制度与《齐民要术》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
关键词:秦律十八种;田律;齐民要术;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自1975年12月于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关注,它是研究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珍贵史料。
其中《秦律十八种·田律》是记载秦代关于农田耕作和山林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简文共六条,主要是有关管理农田生产的法律,其中也包括分配土地的内容。
律文中对于生态的保育也颇为重视,不少史学家就此认为,《田律》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业科学著作,此书写成于南北朝北魏末年,全书共分十卷,九十二篇。
内容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的栽培以及畜牧兽医、酿造、农产品加工等一切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关的技术。
它引用前人著作达一百五十余种,收集民间农谚数十条,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生动地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光辉成就。
云梦秦简与《齐民要术》,二书貌似全无关联,实则不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关于农田的耕作方面大有经验可谈。
《田律》是记载秦代关于农田耕作和山林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
而《齐民要术》是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的总结,是经过长期的考验而得来的结论。
《田律》相关法律的制定必然是要考虑到生活实际现状,与《齐民要术》之间自是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
关于云梦秦简的论著可谓数不胜数,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伟的《睡虎地秦简论著目录(截止2009年6月)》①将2009年6月份之前国内外有关云梦秦简的论著做了一份统计,十分详细和完备,在此就不予赘述。
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集释(九)《法律答问》111~135简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十四辑2020年,第023-061页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集释(九):《法律答问》111~135简”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基础史料研读会摘要:本文对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的111-135简予以集释,就一些字句提出理解:115简“以乞鞫”,“以”或为“欲”字残笔,《二年律令•具律》114简有“欲气(乞)鞫”文例。
116简“人固买(卖)”,可理解为有的收人原本会被卖,《奏锻书》122~123简中记录了鯨城旦讲的妻、子作为收人被卖的情况。
121简“定杀”之“定”,或可理解为确定的、实际的,定杀或可释为“按确定的(规定的)方式处死"o121-123简均见对彷者的处置方式,有定杀、迁往彷所之别。
124简“捕费罪”者需要承担责任的原因,推测是被捕者未见有暴力拒捕情节,而抓捕者却故意(“端”)使用兵器将其刺杀;对致死者处以完城旦,致伤者处以耐为隶臣妾,其中不无费罪为轻罪罪人及捕费罪属于官方执法行为的因素。
125简所见“盗戒(械)”是一种施加械具的强制措施,其施加对象包括已决犯,汉简中也有施加于*本文研读的主持人为徐世虹教授。
初稿由参加读书会轮读的成员撰写、讨论、修改。
一、二、三稿统稿人:徐世虹、支强、朱潇、王安宇、齐伟玲、刘自稳、闫振宇、黄巍、舒哲岚、王雨嘉。
又,本文所引张家山汉简皆出自文物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为避文烦,文中不再逐一出注。
-023-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十四辑】嫌疑犯的记载。
127~128简的答问,意在说明如何处置大夫甲这种较特殊的“累犯”。
对其贤一盾的判罚,是两次作官府不能合并执行因而加罚所致;对其耐的处罚,亦是由于作官府与耐两种劳役难以合并执行,因而耐吸收了作官府所致。
131简答问的主旨是对携带公物逃亡者的盗罪认定及其处罚方式的确定:如其自出则不认定盗罪,追究亡罪;如被官府抓获则认定盗罪,盗罪轻于亡罪则以亡罪论处。
略论《睡虎地秦墓竹简》

略论《睡虎地秦墓竹简》作者:夏诗荷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6期摘要:1975年12月至1976年初,湖北省博物馆等考古人员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郊睡虎地发掘了12座战国末年到秦朝安陆大小官吏的墓葬,出土了木器、竹器等387件古代器物,其中第11号秦墓出土了竹简,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秦简,经安作璋、李学勤等10多位学者的拼接整理,排印成《睡虎地秦墓竹简》,该书内容丰富,是我国出土整理的最古老的法律条文,对研究秦朝的政治、经济、法律、兵制、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睡虎地;秦墓;竹简;发现;价值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48-02一、《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我国秦律早已失传,1975年12月至1976年初,湖北省博物馆等考古人员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郊睡虎地发掘了12座战国末年到秦朝安陆大小官吏的墓葬,出土了木器、竹器等387件古代器物,其中第11号秦墓出土了竹简,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秦简。
第11号秦墓主人是喜,生于秦昭襄王45年(前262年),他在秦始皇时历任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鄢狱史等与司法有关的职务,卒于秦始皇30年(前217年),享年46岁。
第11号秦墓出土了竹简,竹简原藏棺内,保存较好,字迹清楚,只有少量残断。
第11号秦墓出土了竹简1155枚,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墨书秦隶,一般写在蔑黄上,近4万字,简的上、中、下有三道残存的绳痕,可知当时是以细绳分三道将一枚枚竹简编联成册的,出土时绳索已经腐烂,竹简散乱成堆,不见原来的编撰顺序。
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主要内容1975年12月至1976年初,经安作璋、李均明、张政烺、裘锡圭、李学勤等10多位学者的拼接整理,排印成书,即《睡虎地秦墓竹简》,该书内容极其丰富,有《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乙种等九部分(《语书》、《效律》、《封诊式》和《日书》乙种是原有标题,其余各书书名是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专家根据内容拟定的)。
睡虎地秦简法律文献校读

睡虎地秦简法律文献校读*陈伟**摘要:本文利用红外影像、后出秦汉简牍和传世文献,对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秦律杂抄》、《封诊式》等法律文献的断读和理解提出新的意见,大致分三种情形:一是释出原先缺释的字词,如《法律答问》42简“一十”二字,105简“告”字下的重文符号,109简“葆子”以下二字应为“有辠”。
二是提出新的断读,如将《仓律》63简读作“畜鸡。
离仓用犬者”,《司空》141简读作“居赀赎责、城旦舂者”。
三是新的诠释,如《工人程》108简中的“赋”指分配工作定额,《传食律》179简中的“卒人”指郡守或与郡守相当的二千石官,《秦律杂抄》4简“为听命书”的“为”是表示假设之词。
关键词:离仓卒人居赀赎责有辠近读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文献,间有所思。
今条记如次,以求正于高明。
所引整理者释文、注释和语释,皆出于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410***本文撰写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08JZD0036)支持。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教授。
编撰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不一一注明。
1.其乘服公马牛亡马者而死县,县诊而杂买(卖)其肉,即入其筋、革、角,及(索)入其贾钱。
(秦律十八种·厩苑律18)杂,整理者注释:《国语·越语》注:“犹俱也。
”语译为“全部”。
今按:《仓律》21号简“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整理者注释:“杂,《汉书·隽不疑传》注:‘共也。
’”里耶秦简售卖祭祀余彻的记录,其中多用“杂”字。
如14-300+14-764记“仓是、佐狗杂出祠先农余彻羊头一、足四卖于城旦赫所,取钱四”。
①杂卖,似是由两人以上共卖,以保证交易确定可靠。
2.县遗麦以为种用者,殽禾以臧(藏)之。
(秦律十八种·仓律40)殽,整理者注释:《礼记·礼运》注:“法也。
”即仿效。
今按:殽禾,或是与谷子拌和。
睡虎地秦简义符构字频率表

構件 頻率
千1 早1 廷1 鉛省 1 凵1 遣1 欠1 全1 牆1 去1 丈1 妾1 喿1 索1 頃1 遂1 汓1 算1 肅1
10
構件 頻率
屈1 甾1 戕1 暨1 火1 或1 曏省 1 龠1 襄省 1 即1 耤1 獻1 莧1 脊1 舄1 祭1 彗1 顯1 夾1
構件 頻率
鮮1 豭省 1 鲜1 先1 兼1 監1 柬1 霝1 既1 矦1 敻1 咼1 夐1 幸1 害省 1 旱1 禾1 新1 室1
構件 頻率
兀1 巫1 武1 令1 久1 韭1 臼1 居1 榘省 1 執1 具1 五1 無1 卷1 夌1 冏1
12
構件 頻率
般1 배1 酓1 中1 밭1 薛1 更1 庚1 重省 1 厷1 躬1 巩1 共1 舟1 酤1 鬲1 稚省 1 雇1 瓜1
6
構件 頻率
雨省 1 冎1 胥1 戌1 敖1 炗1 制1 吅1 뱃省 1 믌1 백1 밲1 밳1 밴1 熏1 밺1 밻1 밿省 1 亘1
構件 頻率
뱁1 밮1 朱1 巴1 甘1 辥1 岡1 皋1 周1 舟省 1 告1 哥1 뱀省 1 坒1 囱1 侌1 春1 兹1 朿1
構件 頻率
高4 干4 戔4 生4 禺4 袁4 央3 奇3 复3 牙3 每3 믟3 밸3 某3 倝3 朕3 畐3 也3 咅3
2
構件 頻率
彖3 昔3 君3 交3 斤3 咸3 臽3 己3 矛3 亢3 믖3 虍3 貴3 安3 雚3 夬3 夗3 世3 垂3
構件 頻率
甬3 匕3 术3 于3 呈3 取3 曾3 聿3 壬3 丙3 叕3 犮3 壽3 同3 青3 豊2 可2 里2 良2
睡虎地秦簡義符構字頻率表
説明:本表據“秦簡構件分析所據字形”所收 2953 個已有確定或比 較確定考釋,結構及形義關係可以分析的秦簡帛原形字進行構件分 析,所得義符 633 個。按頻率降序排列。每個構件後的一列中標明構 字的頻率。需要説明幾點:第一,這些構件都是對文字結構第一層次 分析所得出的,也就是直接與造字理據有關的那部分,並不包括下位 層次的構件。第二,本表原来还给出各構件構字頻率的出處,即其所 構成的每個原形字(樣本見本檢索查詢系統“古文字構件構字頻率完 整表樣本瀏覽”欄),但限於網站空間,目前暫時無法實現這一打算。 讀者如果需要構件構字頻率出處方面的資料,請与本網站管理員聯 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偉:睡虎地秦簡論著目錄(截止2009年6月)(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首發)※按照時間先後排列一、專著(論文集):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八開線裝本),文物出版社1977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32開平裝本),文物出版社1978年。
高敏:《雲夢秦簡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寫組:《雲夢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裏仁書局編:《睡虎地秦墓竹簡》,臺北裏仁書局1981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雲夢秦簡研究》,中華書局1981年。
臺灣簡牘學會編輯部:《簡牘學報》第10期(《秦簡研究專號》),1981年7月。
饒宗頣、曾憲通:《雲夢秦簡日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1982年。
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秦漢簡牘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八開精裝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張世超、張玉春:《秦簡文字編》,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90 年傅容珂,《睡虎地秦簡刑律研究》,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陳振裕、劉信芳:《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
吳福助:《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玉:《秦漢簡牘帛書音韻研究》,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工滕元男《睡虎地秦簡所見秦代國家與社會》,創文社1998年;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高敏:《睡虎地秦簡初探》,臺北萬卷樓出版公司2000年。
吳小強:《秦簡日書集釋》,嶽麓書社2000年。
魏德勝:《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法研究》,首都師大出版社2000年。
郝茂《秦簡文字系統之研究》,新疆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華東師大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0年6月通過)。
魏德勝:《睡虎地秦墓竹簡辭彙研究》,華夏出版社2003年。
王子今:《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學苑出版社2003年;吉仕梅:《秦漢簡帛語言研究》,巴蜀書社2004年;雲夢縣委宣傳部、雲夢秦漢文化研究會編:《雲夢睡虎地秦竹簡出土30周年紀念文集》,2005年8月(收錄論文35篇,論著目錄3篇)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文物出版社2006年。
李力:《“隸臣妾”身份再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7月;黃文傑:《秦至漢初簡帛文字研究》,商務印書館2008年;《簡帛文獻語言研究》課題組:《簡帛文獻語言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二、學位論文:梁文偉:《雲夢秦簡編年記相關史事核斠――兼論編年記性質》,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81年。
宋豫卿:《秦司空研究-以睡虎地秦簡資料為主》,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3年。
余宗發:《雲夢秦簡――佚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83年。
林文慶:《秦律徒刑制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8年。
段莉芬:《秦簡釋詞》,臺灣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吉仕梅:《〈睡虎地秦墓竹簡〉封閉性詞類研究》,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3 年。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2年博士論文。
黃靜吟:《秦簡隸變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許信昌:《秦簡日書數術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3年。
洪燕梅:《睡虎地秦簡文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崔南圭:《睡虎地秦簡語法研究》,臺灣東海大學博士論文1994年。
石峰:《〈睡虎地秦墓竹簡〉動詞研究》,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8 年。
趙立偉:《〈睡虎地秦墓竹簡〉通假字、俗字研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李明曉:《〈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用語研究》,西南師大文獻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 年。
王化平:《秦簡〈為吏之道〉及相關問題研究》,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何宗昌:《雲夢秦簡中秦律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王澤強:《戰國秦漢竹簡研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孫鶴:《秦簡牘書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胡偉:《秦簡人稱代詞研究》,華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三、論文:1.綜述類(包括論著目錄)中華書局編輯部:《雲夢秦簡研究·雲夢秦簡資料、論著目錄(1976年3月~1980年底)》,中華書局1981年。
曹延尊、徐元邦:《簡牘資料論著目錄》,《考古學集刊》(二),1982年。
[日]大庭修著、謝桂華譯:《中國出土簡牘研究文獻目錄》,《簡牘研究譯叢》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高明士:《雲夢秦簡與秦漢史研究——以日本的研究成果為中心》,《食貨月刊》復刊11卷3期,1981年6月。
高明士:《日本對雲夢秦簡的研究》,《中央日報》1981年6月20日。
《日本研究雲夢秦簡情況簡介》,《中國史研究動態》1983年3期。
何雙全:《近年來新出土簡牘的整理與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83年9期。
林劍鳴:《日本學者對中國簡牘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85年12期。
吳福助:《睡虎地秦簡十四年研究述評》,《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歷史系1987年8月(收入《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邢義田:《秦簡簡牘與帛書研究文獻目錄》,《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掘毅:《日本的睡虎地秦簡研究》,《秦漢史論叢》(四)西北大學出版1989年。
高敏:《秦簡、漢簡研究的狀況及展望》,《簡牘研究入門》,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黃展嶽:《秦漢簡牘述略》《史學史研究》1991年3期。
[日]大川俊雄:《秦漢時期的帛書的出土和研究的介紹》,《古代文化》43卷9期,1991年9月。
沈頌金:《海外簡牘研究綜述》,《文史知識》1992年11期。
東山:《首屆中國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簡帛研究》第一輯,法律出版社1993年。
魯唯一著、張書生譯:《秦漢簡帛與秦漢史研究》,《簡帛研究》第一輯,法律出版社1993年。
沈頌金:《中日兩國學者研究秦簡〈日書〉評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年4期。
吳福助:《睡虎地秦簡文獻類目》,[台]《中華文化學報》創刊號,1994年6月。
張強:《近年來秦簡〈日書〉研究評介》,《文博》1995年3期。
,又載《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二十年》,《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10期。
張強:《近年來秦簡〈日書〉研究評介》,《簡帛研究》,法律出版社二輯1996年;趙汝清:《日本學者簡牘研究述評》,《簡牘學研究》(一),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陸錫興:《七十年代以來的秦漢簡帛文字研究》,《南昌大學學報》2000年3期;于振波:《近三十年大陸及港臺簡帛發現、整理與研究綜述》,《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通訊》2001年第2期,又載《南都學壇》2002年第1期;張銘洽:《〈秦簡日書集釋〉與日書研究》,《文博》2001年5期。
謝桂華:《百年來的簡帛發現與簡帛學的發展》,《光明日報》2001年9月6日;陳文豪:《二十世紀出土秦漢簡帛概述》,《簡牘學研究》第3輯,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語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期。
2.綜合考釋研究(報導、簡報)《湖北省雲夢縣發掘十二座戰國末期至秦的秦墓,出土一批秦代的法律、文書竹簡》,《人民日報》1976年3月28日。
雲夢秦簡整理小組:《雲夢秦簡部分釋文(南郡守騰文書、大事記等)》,《光明日報》1976年4月6日。
季勳:《雲夢睡虎地秦簡概述》,《文物》1976年5期。
雲夢秦墓竹簡整理小組:《雲夢秦簡釋文》一、二、三,《文物》1976年6、7、8期。
孝感地區第二期亦工亦農文物考古訓練班:《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6期。
湖北孝感地區第二期亦工亦農文物考古訓練班:《湖北雲夢睡虎地十一座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9期。
黃盛璋:《雲夢秦簡〈編年記〉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7年1期。
陳直:《略論雲夢秦簡》,《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77年1期。
馬非百:《雲夢秦簡中所見的歷史新證舉例》,《鄭州大學學報》1978年2期。
鄭良樹:《論雲夢秦簡“大事記”之史料價值》,《故宮季刊》1978年3期。
傅振倫:《雲夢秦墓牒記考釋》,《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4期。
黃盛璋:《雲夢秦簡辨正》,《考古學報》1979年1期。
熊鐵基:《釋〈南郡守騰文書〉——讀雲夢秦簡劄記》,《中國史研究》1979年3期。
熊克:《“吏誰從軍”——讀雲夢秦簡劄記》,《中國史研究》1979年3期。
邢義田:《雲夢簡簡介——附對“為吏之道”及墓主喜職務性質的臆測》,《食貨月刊》9卷4期,1979年。
黃展嶽:《雲夢秦律簡論》,《考古學報》1980年1期。
商慶夫:《睡虎地秦簡“編年記”的作者及思想傾向》,《文史哲》1980年1期。
林劍鳴:《秦國封建社會各階級分析——讀〈睡虎地秦墓竹簡〉劄記》,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1980年2期;于豪亮:《雲夢秦簡所見官職述略》,《文史》第8輯,中華書局1980年。
晁福林:《“南郡備警”說質疑》,《江漢論壇》1980年6期。
朱德熙、裘錫圭:《戰國時代的“暴”》,《文史》第33輯,中華書局1990年;林文華:《睡虎地秦簡金布律釋文》,[台]《美和技術學院學報》19期,1990年4月;吳昌廉:《秦簡所見“跡天田”初探》,《簡牘學報》(十三),1990年5月。
劉信芳:《關於雲夢秦簡編年記的補書、續編和削改等問題》,《江漢考古》1991年3期;賀潤坤:《雲夢秦簡〈日書〉“寓人”“寄者”身份考》,《文博》1991年3期。
[日]成家徹郎撰·王雍坤譯:《睡虎地秦簡〈日書·玄戈〉》,《文博》1991年3期。
劉信芳:《雲夢秦簡〈日書·馬〉篇試釋》,《文博》1991年4期。
李學勤:《睡虎地秦簡中的〈艮山圖〉》《文物天地》1991年4期;杜忠浩:《睡虎地秦簡〈語書〉稱名小議》,國立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編《第一屆金石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
繆全吉:《秦簡“為吏之道”簡析》,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會議”論文,1991年。
劉樂賢:《五行三合局與納音說——讀饒宗頤先生〈秦簡中的五行說與納音說〉》,《江漢考古》1992年1期;林劍鳴:《秦簡〈日書〉校補》,《文博》199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