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步骤
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教案折线统计图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例12、分析统计表。
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3、揭示课题。
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最新折线统计图的知识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折线统计图的知识点
1、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1)画出横轴和纵轴(2)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3)描点(4)用线段顺次连接所有点,并标注数据(5)标注好日期和标题
2、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可以反映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表示数量增减变化
3、复式折线统计图
①画图时注意:一“点”(描点)、二“连”(连线)三“标”(标数据)、
②要用不同的线段分别连接两组数据中的数。
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一定要有图例,把两组数据区分开;起始格与其他小格所代表的数量不统一,起始格处应画折线;横轴上表示时间惑其他名称的间隔要相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折线统计图 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折线统计图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学会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并能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1. 折线统计图的意义:表示某一数量随时间、地点或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2. 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确定横轴和纵轴,标出刻度,按照数据点绘制折线。
3. 读取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观察折线的走势,分析数量间的变化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
2. 教学难点: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分析数量间的变化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折线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绘制方法和读取信息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的折线统计图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意义。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绘制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5. 总结提升: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作品评价:评估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是否规范,信息读取是否准确。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课件:制作与折线统计图相关的PPT课件,辅助教学。
3. 实物教具:准备折线统计图的实物模型,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七、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八、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讲折线统计图

第三讲:折线统计图知识提纲:本单元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折线统计图,并已积累较多的统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了解其特点;能够看懂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内容,并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够在提供的方格纸上画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态势。
知识点一: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知识点二: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明确:(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数字,每个段都要平均分;(2)纵轴:标明数据(相同间隔);(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和纵轴后再进行描点;(4)标注数据;(5)填写制表日期。
例题:双休日期间,明明和爸爸开车去动物园,在去的路上,明明画出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1)汽车行驶了( )分?它的最大速度是( )。
(2)汽车在哪个范围内保持匀速行驶?速度是多少?(3)出发后8~10分钟这段时间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分析:(1)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汽车行了(8-0)+(18-10)=16(分),它的最大速度是30千米/时;(2)这个折线统计图在2~6分、12~16分两段的折线与横轴平行,且与横的距离最远,说明这两时间段速度最大,且保持匀速行驶,所对应的速度是30千米/时;(3)在8~10分这段时间内汽车停下,可能是加油、与熟人说话、或其他事情。
知识点四:复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大体上是一样的,都是由图形名称和图形组成。
不同的是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只有一条折线,表示一组数据,而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有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还增加了图例。
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进行两个统计项目的相关数量的比较。
(这里注意要加图例)例题:如图是一张甲、乙两车的行程图,仔细阅读后解答下列问题。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张强在科技馆里停留了( )分钟。 (2)张强从家去科技馆平均每分钟行( )米。 (3)张强从科技馆回家所乘的公共汽车平均每分钟行( )米。 (4)路上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
4.下面是甲、乙两个小组制作的两架飞机模型的试飞情况 统计表。
(1)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2)甲小组制作的飞机模型飞行了( )秒,乙小组制作的飞机模型飞行了( ) 秒。 (3)起飞后第15秒,乙小组制作的飞机模型的飞行高度是( )米;起飞后第( ) 秒两架飞机模型处于同一高度;起飞后第( )秒两架飞机模型的飞行高度相差最大。
的发展方向。
3、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1)根据图纸的大小 2、确定单位长
适当地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2)在水平射 度是运用折线
线(即横轴)上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 统计图表示数
间隔。(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即纵轴) 据变化特征的
上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4)按
关键。
照数据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各点。
综合能力全解
分析 (1)从折线统计图横轴的时间上可以看出,数据每6小时统计一次,从6 月1日到6月3日,共统计了12次; (2)折线的最高点对应的时间是6月1日6时,对应的体温是39.5°C;折线的 最低点对应的时间是6月3日0时,对应的体温是36.8°C。 (3)折线在6月1日6时到12时这部分的线段最陡,说明这段时间体温下降得最 快。从6月2日18时到6月4日0时,折线起伏变化不大,在37°C上下波动的幅 度最大是0.2°C,说明这段时间病人的体温比较稳定; (4)图中的虚线对应的体温是恒定的,表示正常体温是37°C; (5)从体温上看,病人的体温逐渐趋于平稳,恢复了正常,说明他的病情在好 转。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精选5篇)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折线统计图》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
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经典:常见统计图的画法

时刻 7
扇形统计图 用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
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 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 做扇形统计图。
8
扇形统计图计算各部分圆心角度数
成分4 13%
成分1 13%
成分2 17%
4.根据度数画扇形
成分3 57%
5.填写成分名称,填写百分比
注意:不用彩色,也可用白色、 涂黑、斜线、网状等表示
成分1 成分2 成分3 成分4
9
问卷调查扇形统计图
新闻30%
娱乐20%
大众消费10% 体育40%
10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时刻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气温(℃) 22 24
26 28 29 30 29 27 25
温度(℃)
某日的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 30)
( 25)
( 20) ( 15)
10 5 0 8 9 10 ( 11) ( 12) (13 )(14 ) (15 )(16 )(17 )
3.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 和间隔;
4.在纵轴上,根据数值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 度表示多少;
5.画图:按照数据大小,在与水平射线互相垂直的射 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然后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 注明数量。
3
4
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所
统计的数量的多少,依一定的次序,描出 相应的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结 成一条折线,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折线统 计图”.
5
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步骤:
1.标题:根据统计表所反映的内容,在正上方 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五折线统计图一、知识点总结归纳1、折线统计图的意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妙处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的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
3、认识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由对应点和连结的对应线组成。
点的高度表示数据的大小,线段的上升与下降表示数据的增大与减小,线段上升与下降的倾斜度表示数据增大与减小的快慢。
4、知识回忆:(1)条形统计图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数据的多少。
这种统计图便于看出和比拟各种数量的多少。
(2)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在水平射线上,适当确实定直条的间隔;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据。
5、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条形统计图根本一样,只是表示数量的方法不同。
条形表示数量,折线是按照数量的多少描点连线。
折线统计图练习题1、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某路口5分钟里各种机动车辆通行情况如下:小汽车:65辆;大客车:44辆;载重车:25辆;摩托车:13辆。
〔1〕请根据上述信息,制作统计表:〔2〕完成统计图:大客车小汽车载重车摩托车〔3〕看图答复以下问题:A、图中每格代表〔〕辆车;年 月 日B 、小汽车辆数是摩托车辆数的〔 〕倍;C 、从上面的表格和统计图你发现:D 、计算平均每分钟通过多少辆机动车?〔得数保存整数〕2、某班学生的体重如下表:〔1〕最重是〔 〕千克,最轻是〔 〕千克;〔2〕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先把数据分成四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统计表,并完成统计表。
3、根据以下单式统计表,完成复式统计表:数学小组 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生物小组航模小组美术小组4、根据表格,完成下面各题:计算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存一位小数〕计算平均每人捐书多少本?5、五〔1〕50人,共植树136棵;五〔2〕48人,平均每人植树2.5棵;〔1〕计算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2〕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1.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