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中医理论诠释

合集下载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摘要】《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套融合传统气功和健身元素的练习方法。

本文通过探讨中医理论与健身气功的关系,分析了八段锦中的气功理论、气功对人体的影响、各段动作的中医理论基础、以及优化八段锦效果的方法。

结论部分指出中医理论对健身气功的指导作用,八段锦是中医理论在健身领域的体现,并提倡结合中医理论进行健身气功实践,以实现更好的健康效果。

八段锦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中医保健理论的具体应用,引导人们重视中医理论在健身领域的重要性,倡导中医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推动整体健康管理观念的普及。

【关键词】健身气功·八段锦、中医理论、气功、人体影响、中医保健、指导作用、健身领域、结合实践。

1. 引言1.1 介绍《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背景《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健身气功练习方法,源自中国宋代。

八段锦的名字起源于其包含了八个动作,每个动作都有独特的意义和效果。

据说这个练习方法最初是由一位身体虚弱的老人通过反复练习而渐渐康复而创造的。

八段锦以其简单易学、有效健身的特点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了广泛流传的气功练习方法。

1.2 探讨中医理论与健身气功的关系中医理论与健身气功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理论强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元素,而健身气功正是通过调节呼吸、运动身体,以达到调理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强调“气”的活动与运行,包括《内经》中关于“气走脏腑、行周身”的描述,与健身气功中强调呼吸的重要性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健身气功通过练习呼吸、舒缓动作、调整心态等方式,能够调和人体内外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

从中医理论来看,气功的练习能够促进经络的畅通、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调理脏腑功能、增加体能的效果。

可以说健身气功是中医理论在健身领域的具体应用,是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在现代健康生活中的体现。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经络理论分析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经络理论分析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经络理论分析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套古老的健身气功锻炼方法,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粹之宝”。

八段锦通过练习动作的姿势和呼吸配合,可以有效地调理身体,增强体质,保健强身。

在八段锦的练习中,经络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通过经络理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八段锦的作用和功效。

经络理论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些气血运行的通道,这些通道被称为经络,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通道。

通过八段锦的练习,可以通过运动和呼吸来调理这些经络,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下面将对八段锦中的每个动作进行经络理论分析。

第一段: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动作主要可以调理手太阳小肠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在托天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刺激手太阳小肠经,促进气血运行,调理其功能。

托天的动作也可以刺激手阳明大肠经,通过呼吸和肌肉的运动,可以促进大肠经的畅通,有利于排出体内的湿气和毒素。

第二段:左右开弓似射雁这个动作主要可以调理手少冲督脉和手太阴肺经。

在开弓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刺激手少冲督脉,调理其运行。

手少冲督脉主要负责调节和平衡全身的阴阳气血,通过开弓的练习可以增强手少冲督脉的功能。

开弓的动作也可以刺激手太阴肺经,通过呼吸和肌肉的运动,可以增强肺经的功能,有利于呼吸系统的健康。

八段锦的每个动作都能够通过呼吸和肌肉的运动来刺激人体的经络,达到调理气血、增强器官功能的目的。

通过这种方式来强身健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作用和功效,对维护健康、延缓衰老都有积极的作用。

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定期练习八段锦,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从中医学角度浅谈八段锦促进老年人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从中医学角度浅谈八段锦促进老年人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从中医学角度浅谈八段锦促进老年人养生保健的重要性八段锦是我国一项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以下简称”八段锦”)通过练意、练气、练身三者结合的”三调”锻炼,动作柔和、缓慢、自然、心静、体松,调心、调身、调息,通过特定的形体运动,配合呼吸,以心为主导的整体养生具有保精、养气、存神的作用。

通过长期习练”八段锦”,可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本文从八段锦对中老年人的生理作用,心理作用的改变进行分析,为推广养生气功八段锦做一个理论探讨。

标签:养生气功;八段锦;中老年人运动;养生保健“气功”者,古时称之为导引,又有人把导引这两个字解释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也就是通过气功的锻炼使气息和顺,肢体柔和。

导引一般包括导气、引体、按跷(按摩拍打)等内容。

它作为我国传统的健身术和养生益寿法之一,通过调身、调吸、调心等方法,来调整精、气、神的和谐统一,使身心融为一体,营卫气血,百脉通畅,脏腑和调,从而做到”练经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长期系统的锻炼,可使精足、气充、神全。

同时气功作为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气医不分家,气功作为医学的补充,而医学为气功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练习养生气功八段锦的中老年人群。

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在大量阅读养生气功八段锦资料,期刊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1.2.2访谈法与气功练习者进行面对面访谈,收集练习心得。

1.2.3观察法对能够坚持的30位常年练习八段锦的中老年人进行跟踪观察。

2八段锦的养生特点2.1八段锦属于古代导引法的一种,是形体活动与呼吸活动相结合的健身法。

活动肢体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经络,与呼吸相合,则可行气活血、斡旋气机。

运动强度和动作次序符合运动学与生理学规律,其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

它是以腰脊为轴,带动肢体运动,上下相随、节节贯通、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气寓其中,动作与动作之间,充满对称和谐,体现内实精神、外显安逸。

八段锦的医学解读和练习方法

八段锦的医学解读和练习方法

【经典】八段锦的医学解读和练习方法太极拳可以和健身气功结合起来练习。

“在我国古老的导引术中,八段锦是流传最广,对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

国家委托北京体育大学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作为一种新功法,每一式功法名称都由7字短句组成,其中既有动作要领,又有主要作用。

八个动作反复演练,以完成对人体的调理与保健。

武术冠军:罗婧婷传统八段锦传统八段锦有坐八段锦、立八段锦之分,北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与武八段锦,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在我国深受知识分子和习练者的喜爱。

主要思想与太极拳类似,重视“调理”与“平衡”,注重呼吸与气息。

坐八段锦坐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的《夷坚乙志》:政和七年,李似炬为起居郎。

...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具体内容首见于臞仙的《活人心法》,其歌诀为:闭目真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浑,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

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迍。

子前午后作,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明代嘉靖年间,托名为河滨丈人撰《摄生要义》,以坐八段锦为基础,编成《导引约法十六势》。

后冷谦在《修龄要指》中改为“十六段锦”。

清代徐文弼撰《寿世传真》,对上述功法套路进行调整,命名为“十二段锦”。

武术冠军:罗婧婷立八段锦立八段锦的内容首见于南宋曾慥《道枢·众妙篇》。

南宋陈元靓所编的《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将该养生功法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开始歌诀化: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健身气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健身方式,其中八段锦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种,它是唐代的一位官员所创。

通过这种健身手段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神经、脏腑等多个系统,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好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八段锦的中医理论基础。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这种动作的基本原理是要打通人体的经络系统,使气血得以流通。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经脉分为三个焦点,分别是上焦(胸口所在的位置)、中焦(脐带所在的位置)和下焦(肚脐所在的位置)。

在这个动作中,双手托天可以促进人体上焦、中焦、下焦三个焦点的通畅,从而达到调节人体气血的目的。

第二式:弯弓射雕式此式是通过锻炼腹股沟的肌肉,以有效地维护人体的尿液、生殖系统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学,腹股沟是一块比较有分量的肌肉,跟脏腑有着很密切的关联。

这个动作可以有效地调节肾脏和膀胱的功能,对于男性来说,可以增强生殖系统的功能,增加精子数量和质量,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

第三式:左右互擂肾治疗肾虚往往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而这个动作可以有效地促进肾脏的功能,从而加以保护。

中医学认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之一,其功能是很广泛的,包括了生殖、排泄、代谢等多个方面,因此肾虚对于人体的健康状况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保护。

第四式:搓揉肝胆促进消化吸收这个动作能够促进人体胃肠道的蠕动,增强胃肠黏膜的吸收能力,进而提高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根据中医理论,胃肠道的消化系统跟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着很大的联系,胃肠道吸收能力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免疫力的强弱,因此此动作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第五式:海底捞月益肾气可针对慢性肾炎、红肾病、肾结石等症状。

根据中医学,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保护方法也多种多样,运动是其中一种,而这个动作可以有效地调节肾的功能。

第六式:垂头甩膀子此式能有效地维护颈椎的健康,缓解肩颈部肌肉疲惫的状态,增加心肺功能。

八段锦的中医养生原理

八段锦的中医养生原理

八段锦的中医养生原理八段锦的中医养生原理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养生功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

它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呼吸法来调养身体,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八段锦以其简单易学、适应性广泛的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推崇。

它既可作为一种养生健身方式,也可作为一种养病康复的方法。

八段锦的练习主要包括八个动作,即举手拢步、揽雀尾、单拖式、倒举拗步、左右分腿、左右弯腰、双手托天理三焦、倒卧撑。

每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动作要领和呼吸方法。

在中医养生中,养生的核心理念是“气血和谐”。

八段锦的练习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首先,八段锦通过深呼吸的方式来增加氧气的吸入量,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其次,八段锦的每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拉伸和扭转动作,可以有效地舒缓肌肉和关节的僵硬,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此外,八段锦的练习还可以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健脾益肾、养心安神的作用。

八段锦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养生功法。

在外在层面上,八段锦通过伸缩肢体、转动关节、扭转腰背等动作,可以锻炼肌肉、韧带和骨骼,增加身体的力量和耐力。

同时,八段锦的呼吸法也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焦虑和紧张,提高睡眠质量。

在内在层面上,八段锦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可以调节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身体的调节能力,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根据中医的观点,病从脏躯生,八段锦的练习可以促进脏腑功能的协调,提高身体的代谢和排毒能力,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八段锦还有助于调节身心的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导致身心失调。

八段锦的练习可以通过舒缓肌肉和关节的僵硬,调和气血的运行,舒缓压力和紧张,提高心理的健康水平。

此外,八段锦的练习还可以调整内分泌功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

总之,八段锦是一种集运动、呼吸和心理调节为一体的中医养生功法。

它能够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促进气血的运行,舒缓肌肉和关节的僵硬,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提高心理的健康水平,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

八段锦的中医原理

八段锦的中医原理

八段锦的中医原理说起八段锦,那可真是个宝贝,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秘籍,简单几招,就能让人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八段锦背后的中医原理,用大白话给您说道说道。

您想啊,咱们人活一世,全靠这一身气血在支撑着。

气血足了,身体自然就好,这就是中医常说的“气血充盈,百病不生”。

八段锦呢,它就像是给身体做了一套全方位的按摩,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给调理得舒舒服服的。

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您想象一下,双手往上一托,好像要把天都给举起来似的,这一托啊,不仅胳膊腿儿都舒展了,连带着胸腹里的五脏六腑也跟着打了个滚儿,舒服极了。

这其实就是在调理咱们的三焦,让气血在身体里畅通无阻,跟高速公路似的,一路畅通。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这一招啊,看着就像是在拉弓射箭,其实是在锻炼咱们的胸肺。

您想啊,这胸肺就像是咱们身体的鼓风机,得不停地吸进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左右一开弓,胸肺就得到了充分的拉伸,呼吸也就更顺畅了。

而且啊,这还能帮您消除胸闷,让您心情也跟着好起来。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脾胃可是咱们身体的“粮仓”,吃进去的东西都得靠它们来消化吸收。

这一式啊,就是专门来调理脾胃的。

您一手往上举,一手往下按,这一上一下之间,脾胃就被按摩得舒舒服服的,消化也就更好了。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这“五劳七伤”啊,说的是咱们身体容易出现的各种劳损和情志上的伤害。

往后一瞧,这动作看似简单,其实是在疏通咱们的经络,调节脏腑的功能。

经常做做啊,就能帮您缓解疲劳,预防亚健康。

接下来的几式啊,也是各有各的妙处。

摇头摆尾去心火,这一招能帮您去除心里的烦躁;两手攀足固肾腰,则是在锻炼咱们的腰部和肾脏;攒拳怒目增气力,让您力气大增;背后七颠百病消,则是在通过全身的抖动来疏通经络,消除百病。

您看这八段锦啊,每一式都是在跟咱们的身体对话,在帮咱们调理身体。

而且啊,它还不挑人,不管您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是身体硬朗的还是有点小毛病的,都能练。

只要您坚持练下去啊,这身体啊就会越来越棒!说起来啊,这八段锦还真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摘要】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种传统的健身方法,结合了中医理论的概念和原则。

本文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对八段锦的每个动作进行了解析,包括吐纳法、揉腹法、拔三焦、扬拳势步、虎啸式、引体向上、扭腰摇头和提足顿背。

通过对每个动作的解析,探讨了中医理论在健身气功中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

文章最后总结了中医理论对八段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建议,强调了中医理论在健身气功领域的潜力和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八段锦的奥秘和将中医理论运用到实际健身实践中。

【关键词】健身气功·八段锦、中医理论、吐纳法、揉腹法、拔三焦、扬拳势步、虎啸式、引体向上、扭腰摇头、提足顿背、重要性、指导意义、未来研究方向建议1. 引言1.1 介绍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套源自古代的传统健身功法,也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和实践的一种健身养生方法。

它由八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有独特的气功功效,可以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

这套八段锦健身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配合,能够挖掘出人体潜在的生命能量,促进气血流通,调理经络,净化心灵,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它不仅仅是一种日常锻炼方式,更是一种涵盖中医理论的养生保健方法,具有独特的中医养生价值。

通过学习和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调理自身体质,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提升生活质量。

在现代社会,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首要需求之一,而“健身气功·八段锦”正是一种将中医养生理论融入实践的有效方式,引领人们走向健康、快乐的生活道路。

"1.2 中医理论在健身气功中的重要性在健身气功·八段锦中,中医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中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健身气功的实践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身气功·八段锦中医理论诠释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任建坤健身气功·八段锦中医理论诠释中医认为,八段锦柔筋健骨、养气壮力,具有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

本文旨在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理功法及健身效应进行诠释。

预备势预备势是以松静自然的态势,将机体调整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虚灵顶劲,百会上领,引导头部摆正,并有虚领向上之意,有利于督脉的畅通,从而行气上升以养脑营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宁静心神,思想集中,精神蕴蓄,杂念不起,渐而入静达到动中有静的效果,进而越练越虚静,物我两忘,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而又益智补脑。

古人认为: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并以“心意君来骨肉臣”作形象比喻。

目为练功之要窍,目不乱则神可收。

双目微闭,似闭非闭,将听觉从外转归于自身,专心练功;舌抵上腭,轻触即可,使任督两脉交通。

“两肩松开,沉肩坠肘”,—肩为臂之枢纽,两臂能否圆转全在两肩;两肩应放松下垂,肩、肘、手三节能节节贯通,达于指梢则臂弓备也。

气沉丹田,意思是“清升浊降,气归脐下。

”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

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

”就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

腹稳,呼吸自然就顺,下盘就能稳固。

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本式通过“两手托天”的动作,主要达到调节三焦的气血与阴阳的功能。

两手托天通过两手交叉上托,缓慢用力,保持拉伸,通过意念、导引的配合,引动人体的内气与大自然的外气相结合,强化人与大自然气机的交通,达到天人合一。

“两手托天”为何能调理三焦呢?天,为最高;托天者,就是尽量向上托的意思。

“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完整动作是一个呼吸周期,但在“托天”一瞬间,应当是闭息助力,从而使“内劲”贯通上中下三焦。

全身各个关节几乎全部参与锻炼;在两手托天时配合逆腹式呼吸,会使胸腹部的内脏得到间接的“按摩”;还会使十四经及其相关的络脉,经筋,皮部,也随着锻炼而调理。

通过脊柱的对拉拔伸,刺激背部的督脉及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以此来调理五脏六腑。

因此,脊柱的自我锻炼,其养生健身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在中医学中,脊柱是督脉所在地,总督一身阳气。

“两手托天理三焦”上托下落,升降开合,使元气输布全身,使津液滋润脏腑,从而起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

因此,把双手托天理三焦放在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第一式,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本式通过“左右开弓”的动作达到了肝肺二者相互协调、气机条畅的生理作用。

其中的“左右开弓”在中医理论中是讲“左肝右肺”的意思。

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天地阴阳二气就是这样进行气交运动的。

所谓“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所谓“下者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素问·剌禁论》篇,原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隋代医家杨上善注曰:“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左,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右也。

肝为少阳,阳长之始,故曰生。

肺为少阴,阴藏之初,故曰藏也。

”从五行属性而言,肝属木,主疏泄,肝气以生发为顺;肺属金,主全身之气,肺气以肃降为畅。

从肝肺的关系来看,肺金对肝木保持适度的制约,是正常的生理状态,称为相克;如果肝木太甚,对肺金形成反克,则为病理状态,表现为肝升太过,肺降不及,称为相侮。

保持肝肺之间正常的相克关系,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是必须的。

据此,本式功法锻炼时,通过马步状态下两手“射雕”样的“左右开弓”,对左(主升之肝气),右(主降之肺气)进行科学调节,以保证其正常的升降状态。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本式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肝肺两脏来调整气机的升降;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动作,无形之中有扩胸作用,所以它除了对肝肺两者有保健作用外,对位于胸腔内的各个脏器也都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本式通过两手上撑下按的动作,达到了舒胸展肩,拔长腰脊,调理脾胃气血阴阳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胃乃人体“后天之本”,因为脾胃具备重要的消化吸收功能,是人体的能量源头。

如果脾胃的功能发挥正常,各组织器官运作效率良好,就不会发生疾病;由此看出,注意保健后天脾胃有多么重要。

在形体动作中,要注意展现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意气相随的原则,习练者要用心体会,切实把握,以获得较好的健身效果。

运动中肢体的动是连绵不断的,静是相对的,内动外静是互为转化的,以此体现刚柔相济,松紧结合。

同时,在动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意气相随,用意要轻微,上举托天,下按连地,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要深刻认识“调理脾胃须单举”的保健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中医理论认为,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和,二者经脉互相络属。

脾与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互为协调,以维持人体饮食消化吸收的功能活动。

通过“须单举”运动,上撑下按,充分牵拉腹腔,可刺激脾胃经络,达到健脾和胃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循行在胸、腹部,通过“须单举”运动导引,疏通经络,增强其运化功能,通过上撑下按,从而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在动作的导引下,以肩力带动两掌的上举下按、扩胸展腹、拔长腰脊,可刺激督脉经络,督脉主髓、通脑,行脊入里,通过反复牵拉磨合,疏通肩颈脊柱内经络,使关节肌肉气血充实,达到滑利关节,增强肩颈脊柱活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总之,人体后天营养的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的协调功能。

因此必须重视脾胃的盛衰,无论何种疾病,如果胃气不衰,则身体易康复;反之,则身体多为不良。

所以要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保健原则,除了正常的食疗、药疗外,还必须加强保健后天脾胃的运动锻炼,“须单举”运动确是一剂保健脾胃的良方。

坚持习练“调理脾胃须单举”,可收到保健脾胃的功效。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本式通过“往后瞧”的动作,达到了调节脏腑机能,疏理任督二脉的功能。

中医理论讲,七情致病,多涉及脏腑气机失调、功能活动紊乱而发病。

“五劳”,是指人的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五种劳伤。

“七伤”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志活动的损伤。

七情致病的真正因素在于机体本身。

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但是,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七情致病的因素是导致内伤病的主要原因。

人的七情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关系。

因为以五脏精气作为情志的物质基础,只有作用于机体内脏时,才能表现出情志的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喜怒悲忧恐。

”这指出了情志活动和相应内脏的密切关系。

情志的异常变化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内脏的气机,使其功能紊乱而发病。

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习练者长期坚持做“往后瞧”动作,可疏通经络,强化脏腑功能,排除七情干扰,促进气血循环,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精神愉悦,精力充沛。

通过“往后瞧”,上肢伸直外旋、扭转的静力牵拉作用,可刺激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五脏和六腑等俞穴。

下颏内收,胸腹向前伸展,脊柱微成反弓的活动,可刺激督脉、疏理任脉,使任督二脉在动作导引中不断受到松与紧的交替刺激,从而调动和脏腑器官经络和气血运行。

“腹为阴,背为阳”,任脉循行于人体腹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经,故有“阴脉之海”之称,刺激任脉可调节人体阴经气血。

督脉循行于脊柱正中线及头部正中线,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有“阳脉之海”之称,刺激督脉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

由于任督二脉相对应,所以“往后瞧”的动作导引,可以疏通任督二脉,全身气机得到发动,从而疏通脏腑经络,气血畅流不息,达到稳定情志、心静淡泊、青春常驻之目的。

脏腑经络得到疏通,气血得到正常运行,脏腑功能得到强化,身体各部组织得到精气的滋养,从而保持七情的正常活动,人体得到健康。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本式通过“摇头摆尾”的动作来达到平秘人体阴阳、调理脏腑机能的作用。

“摇头摆尾去心火”主要通过对脊柱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使头颈、腰腹及臀部、腿部等多种肌群参与收缩,既增加了颈、腰、髋、下肢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加了肌力。

同时,通过摇头,可刺激大椎穴(大椎穴为六阳经的汇总点,位于颈根后,第七颈椎棘突起和第一胸椎棘突起之间),以提升阳气;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和命门穴,“腰为肾腑,命门贯脊属肾”,肾在五行中属水,心在五行中属火,以水克火,只有壮腰强肾才能调理心火,所以刺激脊柱和命门穴,增强肾阴对人体各脏腑器官滋养和濡润的作用,进而达到去心火的目的。

在操作方面,本式转腰的幅度与强度均大大增强:一方面强调了动作的轻巧与放松;另一方面还含有以腰部运动带动颈部运动之意。

在作用方面由于大幅度的“摇摆”加大了对命门与肾脏的按摩作用,能起到养阴滋水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心属火应对自然界之南方,位于人体上焦;肾属水,应对北方,位于下焦。

正常情况下,肾水上济,以制约心火,使之不至于过旺;心火下降以温肾。

两脏之间的这种生理关系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当心火过旺为患时,通过补益肾水的方法加以“灭火”,是常用的治疗法则之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阐明天地上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关系。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从宇宙范围说明天地之间阴阳水火升降的自然规律,为以后的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奠定理论基础。

《中藏经》提出:“水火相交,阴阳相应,乃为和平”观点,指出阴阳相交相应才属正常。

在适应病证方面,主要作用于属于虚证的劳伤性疾病;本式作用于心火比较明显的虚实夹杂症候。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本式通过幅度较大的俯仰腰身来进行“两手攀足”的动作,从而达到健固腰肾,疏通经脉,调理人体气血,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

本功法以动为主,习练中要求动作自然伸展,舒缩充分,柔和连贯,松紧结合,使肌肉、筋脉充分舒张,从而促使经气活跃,滑利关节,活血化淤,强筋壮骨。

随着动作流畅展开,要做到意随形而动,主要集中在动作的部位和过程。

练功中的呼吸吐纳,要与动作导引相配合,按照“起吸落呼”的规律,采取逆腹式呼吸方法,两掌缓缓上举时吸气,下落时呼气;两掌从腋下后插时吸气,推摩攀足时呼气,要求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