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3.梅兰芳蓄须(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3 梅兰芳蓄须》优质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3 梅兰芳蓄须》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面对日本人的邀请时,如何通过蓄须来拒绝演出,展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本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京剧有一定的了解,但梅兰芳这一时代背景以及他蓄须的原因还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
学生对梅兰芳这一艺术家的认识可能仅限于他的艺术成就,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他的民族气节,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梅兰芳蓄须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梅兰芳蓄须的原因。
2.难点:体会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视频资料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视频或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梅兰芳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遇到问题互相讨论。
教师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梅兰芳蓄须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梅兰芳为什么蓄须?他蓄须的意义是什么?5.拓展(10分钟)讨论: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小语四上《梅兰芳蓄须》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梅兰芳蓄须》简案导入:播放视频,引出人物;设置情景,任务驱动。
(情境:学校准备举行“杰出人物”展览活动,要为梅兰芳先生制作展板任务:了解展板中的“事迹介绍”,竞选“展板介绍员”。
)过渡: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先来读读课文。
任务一:读通读顺,了解背景活动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活动2:检查预习,了解背景(借助资料袋,生自主选择想了解的资料)过渡:读通了课文,了解了背景,怎么介绍梅兰芳的事迹呢?☆任务二:介绍事迹,完成竞选活动1:提炼串联,介绍事迹活动2:借助提示,完成竞选过渡:其实梅兰芳的爱国事迹还有很多,同学们想知道吗?任务三:联系资料,感悟情怀活动1:场外连线,补充资料活动2:学生交流,感悟情怀课后任务:阅读链接搜集资料读一读:读阅读链接《难忘的一课》,把握主要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爱国情怀。
搜一搜:网上搜索梅兰芳的其他爱国事迹。
《梅兰芳蓄须》课堂实录课前交流师:上课前,咱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师:这是著名京剧《贵妃醉酒》中的片段,知道贵妃的扮演者是谁吗?生:梅兰芳师:那咱们准备上课了。
导入师:上课。
同学们好。
请坐。
同学们,京剧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梅兰芳是唱旦角的。
旦角是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在旧社会,女性不好抛头露面,所以只能由男性扮演。
为了演出,梅兰芳每天都要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甚至用镊子把胡须一根根拔掉。
可是,有几年,他却留了胡须。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这篇课文——《梅兰芳蓄须》读题。
师:蓄须就是?生:留胡子师:为了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校准备举行“杰出人物”展览活动,瞧,这是梅兰芳先生的展板,目前还差最后一步——事迹介绍,咱们就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完成,评出“最佳展板讲解员”。
(2分钟)任务一:读通读顺了解背景活动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师:咱们先读读课文,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生读。
活动2:检查字词,了解背景。
师:同学们都读得特别投入。
字都能读准吗?咱们来玩个小游戏。
老师提示,待会儿你只需要点正确的读音。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事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感悟文章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能够适当地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节奏和语调。
难点:1.透过文字感悟作者所想表达的意义。
2.提出个人理解的见解,并能做适当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
2.学生准备学习用书:笔、笔记本等文具。
3.教室环境布置:黑板、幻灯片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教材引入剧情,带领学生了解文章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示问题:你们知道梅兰芳是谁吗?你们对京剧有什么了解?第二步:学习文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理解。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适当展开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课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对文章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与同学分享交流。
第四步:朗读文章(10分钟)1.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分组进行文章的朗读练习。
2.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效果。
第五步:情感沟通(10分钟)1.通过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感情变化和生活感悟。
2.学生可以表达对文章中情感的理解和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可以表达对本课学习的体会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继续阅读《梅兰芳蓄须》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2.记录生活中一件让你感动或发人深省的事情,并写下心情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态度,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文章情感,并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课堂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蓄须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梅兰芳热爱祖国、抗拒日本侵略者的英勇行为,以及他为了抗日救国所做出的牺牲。
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专业京剧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有所疑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容易受到课文情感的感染,教师应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梅兰芳抗拒日本侵略者的英勇行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抵抗外敌侵略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对一些专业京剧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
同时,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京剧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发音准确。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对一些专业京剧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解释。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动作的配合。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角色的情感,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四年级语文上册23《梅兰芳蓄须》教学实录

23 梅兰芳蓄须名师教学片段实录♦以读促讲,感悟人物情感(教学重点)师:同学们,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梅兰芳先生隐居罢演以表明自己的抵抗态度,此时可恶的日本侵略者就这样放过他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生:1941年12月香港沦陷。
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那个可恶的日本司令官了吗?哪些词让你感到日本侵略者的无耻横蛮的嘴脸?把你找到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生:多次逼迫、随时随地、骚扰。
师:在中国,这三个词可以形容一类人,那就是地痞、流氓、无赖!可见日本侵略者与这类人一般无二!面对这样的情境,梅兰芳最后只能——生:蓄须明志!师:梅兰芳蓄须要明什么志?生: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出的决心。
师:是的!这就是一位艺术家的民族气节!师:以演戏为生的梅兰芳先生,长期罢演,生活入不敷出,为了养家他只能卖房糊口。
梅兰芳眼前出现了种种诱惑,快速浏览第4自然段,找出这些“诱惑”。
生:戏园老板的劝说、金钱诱惑。
师:戏园老板怎么劝说?生:“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师:这是一句反问句,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生:梅先生,您不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不愁没钱花。
师:对比这两句话,哪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剧烈?生:反问句表达更剧烈。
师: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戏园子老板的话。
生:……师:劝说不动,有人甚至开出预支二十两黄金的条件,以求打动梅兰芳的心,他们胜利了吗?课文是怎么描述的?生:梅兰芳没有动摇。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让你体会到梅兰芳的坚决?生:宁可……也决不……师:你能用这组关联词说句话吗?生:……师: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语气坚强,再读)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这就是他的崇高的爱国情怀!赏析:在本片段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边读边抓住关键词体会梅兰芳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边读边思考,体会“蓄须明志”背后的爱国情怀。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3《梅兰芳蓄须》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3《梅兰芳蓄须》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梅兰芳蓄须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理解梅兰芳蓄须的寓意。
2.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
难点
1.将故事中的道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
1.Powerpoint课件。
2.板书。
3.相关教学素材。
4.学生课前预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故事的背景和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30分钟)
1.讲解故事内容,重点解释故事中的生词和成语。
2.分组让学生展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3. 操练(20分钟)
1.学生分组表演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4. 总结(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寓意和教训。
2.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听课效果。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梅兰芳蓄须的含义和故事内涵,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六、课后作业
1.整理笔记,复述故事内容。
2.思考如何将梅兰芳蓄须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以上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第23课《梅兰芳蓄须》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23 《梅兰芳蓄须》 教学实录(2024年)

《梅兰芳蓄须》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认识“蓄、迫”等 11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宁、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蓄须的原因和过程。
3.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4.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梅兰芳蓄须的原因和过程。
2.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3.掌握略读课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梅兰芳在困境中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将梅兰芳的事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的含义。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板书课题:梅兰芳蓄须)大家对梅兰芳有哪些了解呢?生:梅兰芳是一位很有名的京剧大师。
生:他的京剧唱得非常好。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在京剧艺术上的成就举世瞩目。
那“蓄须”是什么意思呢?生:就是留胡子。
师:非常正确。
那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呢?他蓄须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者请教同学和老师。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生字词)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师: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蓄须、被迫、纠缠、邀请、骚扰、拒绝、签订、宁可、要求、妄想)生:蓄须、被迫、纠缠、邀请、骚扰、拒绝、签订、宁可、要求、妄想。
师:读得非常准确。
这里面有两个多音字,大家找出来了吗?生:“宁”和“要”。
师:非常好。
“宁”有两个读音,分别是“níng”和“nìng”。
当读“níng”的时候,可以组词“宁静、安宁”;当读“nìng”的时候,可以组词“宁可、宁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3《梅兰芳蓄须》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3《梅兰芳蓄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梅兰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2.理解文中描写梅兰芳表演《白雪公主》的场景。
3.理解“蓄须”在戏曲中的意义。
4.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梅兰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理解“蓄须”在戏曲中的意义。
•难点:理解文中描写梅兰芳表演《白雪公主》的场景。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3《梅兰芳蓄须》。
2.教学辅助:图片、视频等资源。
3.教学工具:投影仪、PPT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蓄须”这个词的含义和在哪些场合会用到。
2.介绍梅兰芳这位著名的京剧演员,并激发学生对他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课文(15分钟)1.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意思,确保学生理解全文内容。
3.分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梅兰芳表演《白雪公主》的情景描写。
步骤三:理解“蓄须”(10分钟)1.解释“蓄须”在文中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在戏曲中的象征意义。
2.与学生一起分析梅兰芳蓄须的用意,并讨论不同观点。
步骤四:情感体验(10分钟)1.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梅兰芳,表演《白雪公主》中的情景。
2.引导学生用言语描绘梅兰芳蓄须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给学生播放与梅兰芳相关的视频资料,增进对他的了解。
2.让学生自由书写关于梅兰芳的一篇小记,展示他们对这位艺术家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梅兰芳蓄须的理解和感受的作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学习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和《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兰芳蓄须》教学实录一、书题启课师(屏显梅兰芳剧照):孩子们,这是谁?众生:梅兰芳!师(屏显梅兰芳生活照):这又是谁?众生:梅兰芳!师(师生齐写课题,师引导):我们一起来写下这三个字。
“梅”是傲雪梅的“梅”,“兰”君子兰的“兰”,“芳”是芬芳的“芳”。
生(齐读课题):梅兰芳!二、引出“话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梅兰芳的五个故事,还记得吗?生:记得,拒绝播音;自伤身体,滞留香港。
师:被迫滞留香港达四年之久。
生继续:还有拒绝演出;蓄须明志。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课文中的梅兰芳,电影中的梅兰芳想看吗?众生:想!播放电影《梅兰芳》片断:(画面描述)日本人把梅兰芳关押,“客气”地询问“梅先生,演出的事情考虑好了没有?”梅兰芳从容起身……(镜头止,回答略)师:孩子们,想想梅兰芳会怎么回答?生:我不去!生:无论什么情况下,我都不演!师:拒绝的态度很坚定。
生(语气淡定,但有力):不演!师:简单的两个字,却充满了力量!不去的后果,不演的后果可能是什么?生:可能会受皮肉之苦。
生:可能会被日本人被用刑逼迫。
师:这是一种威胁,恐吓。
生:可能会失去生命。
师:尽管这样,梅兰芳还是——众生:拒绝!师:所以,丰子恺发出深深的慨叹——众生(屏显丰子恺的话):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师: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可梅兰芳为什么能做到?文中有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浏览课文,找到并划记。
(约三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师:孩子们,你们划记的也是这句吗?(生齐读此句。
)师:孩子们,梅兰芳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让丰子恺十分敬佩。
“摔破了”就没有了,这是一种失去,(板书“失”)梅兰芳在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的过程中,他到底失去了什么?(板书:?)我们去文中梅兰芳的五个故事中寻找。
(学生小组内读故事,交流,约五分钟后集体交流。
)三、“话题”探究(屏显“梅兰芳”五个故事的小标题:采用变序的方式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第一感受,根据学生的汇报,进入相应的故事板块。
)(一)寻找“失去”师:谁来说说在故事中读到的“失去”?生:他失去了奢华的生活。
师:分享的第一个“失去”,一定让你感受深刻,是吗?生:对,因为梅兰芳失去了奢华的生活,他当时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
师:奢华的生活到底是在怎样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生(脱口而出):就是奢侈豪华。
师:能说具体些吗?生:每天吃很多好吃的,而且这些好吃的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师:是啊,太容易了,一点都不费力气就能得到,文中有一个词就能表达这个意思——众生:唾手可得生:他可以住舒服的大别墅,很宁静,没有人打搅。
、师:梅兰芳有没有被这样的生活诱惑?众生:没有!师:大家为什么会这么肯定?生:因为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不屑一顾,说明梅兰芳根本就瞧不起这样的诱惑。
生:还有一句话——“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其实他看穿了日本人的用心。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不”字,你再读读。
(生再读此句,刻意加重了两个“不”字的读音。
)师:这句话,他读了两遍,大家听了有什么感受吗?生:他第二次读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梅兰芳态度的坚决。
师:是啊,我们在朗读时,运用“重音”,可以把情感表达得更好!我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感受重音带来的朗读效果。
)师:其实,这样的生活,他曾经也拥有过。
《梅兰芳画传》中就提到了他曾经那花园一般精美的住所。
可后来,梅兰芳的生活是这样的——(屏显《梅兰芳画传》片断)师引:一碗饭已经不多,但是——生读:不许再添。
师引:一个罐头已经很少,可是——生读:由他分配一人一筷子。
师引:一小块咸鱼已经很少,可是——生读:每人只能分到一丁点儿。
师:孩子们,这段话中有个字出现得特别多。
众生(大声抢说):一!师:说说这个“一”字给你的感受吧!生:他每天吃得很少!师:只有他一个人吗?生继续:还有他的家人。
生:他生活的很贫困。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词比“贫困”用来形容当时的生活更合适。
生(一部分抢答):困顿。
生(有些学生补充):窘迫。
师:现在摆在梅兰芳面前的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生:奢华。
师:一种是——生:困顿。
师:他的选择是什么?请你用书中的话来回答。
生(认真地看着课文):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
生(接上面同学的朗读,继续补充):还有一句更能体现他的选择。
师:噢,是吗?你来读,我相信从你的朗读中能感受到梅兰芳的决心。
生(读时,情不自禁地用手势加强表达):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师:孩子,当你每次读到“宁愿”、“宁愿”和“不愿”,你一抬臂,一摊掌,都带动了我们的情绪,让人激动。
孩子们,我们也一起来感受这种读书方式吧!师生齐读(用上手势,体会手势给朗读带来的不同感受。
)师:梅兰芳能做到,是因为他心中一直铭记一个信念,那就是——生读(屏显句):在民族存亡关头,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师:奢华的生活也应该让位于民族气节。
接着往下读,他还失去了什么?生:他还差点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师:你从哪儿读到的?生:他对疫苗过敏,但还是请医生注射伤寒疫苗,结果高烧不退,差点失去了性命。
师:孩子们,在同一个故事中,我们读到的“失去”也许是不一样的。
还有谁来补充?生:他失去了健康的身体。
生:没有健康的身体,差点失去性命,这种代价,这种失去是一种什么样的让位?众生(沉默):……师:我们可以结合前面两位同学的的回答来想想。
生(恍然大悟,把手举得高高的):这是一种坚定而又痛苦的让位。
生:这是一种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让位。
生:这是一种有骨气的让位。
师:孩子们,梅兰芳能做到这种种“让位”,是因为——众生读(屏显句):在民族存亡关头,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师:哪怕是失去健康的身体,哪怕是——生:哪怕是失去生命。
生:生命也可以让位于民族气节。
师:继续往下读,孩子们吗,你还读到了哪些失去?生:他失去了创作。
师:你是怎么感受这种“失去”的?生: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师:孩子,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一种“失去”,有没有读到一种心情呢?(生看课文,思索着)生(迫不及待地举手):我读到了他不是一般地想唱歌,想跳舞了。
师:是吗?能更形象地描述吗?生:这些渴望像“洪流”,课文中是这样比喻的。
生(被前一个同学的回答启发,立即抢答):还有他内心的压抑,因为渴望被阻挡了,他很压抑,很痛苦。
师:孩子们,梅兰芳不能再创作了,这其中一定有原因,你读到了吗?生:因为他蓄须了,一旦蓄须就是宣告不能登舞台了。
师:蓄须就是留胡子,读读课文中的具体描写。
众生(齐读):一向爱好整洁的梅兰芳,开始改变自己的形象……师引(屏显梅兰芳蓄须照):当梅兰芳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他的解释是——生读:“我留着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师引:当他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敌人的面前时,他的理由是——生读:“我是个唱旦角的,年纪老了,扮相不好看了,嗓子也坏了。
”师:面对不同的人,他的说法也不一样,到底哪一种才是他蓄须的真正原因?众生(齐读):“我留着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师:孩子们,你们看看课文,这句话前面的提示语。
生:“幽默”生:是“装作幽默”。
师:有什么不一样吗?我们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读梅兰芳的话。
(请一生上台。
)我们仔细看,注意听。
看什么?众生:看表情。
师:听什么?生:听读音。
生:还有语气。
师(问上台的同学):你觉得大家除了看你的表情,可能还会看什么?生:动作。
师:有动作吗?(生望着台下,台下有同学提醒后,马上做了捋胡子的动作。
)师:做这个动作时要想想人物当时的状况。
(再次屏显梅兰芳蓄须照)看,胡子长不长?众生笑:胡子很短。
师(边做“捋”的动作边问):这样用“捋”合适吗?生:应该是“抚摸”,提示语里就有这个词。
(师笑,点头鼓励。
)生表演读:“我留着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师:他微微带笑,看起来很轻松,很幽默,是真幽默吗?众生:不是。
师:这“笑”的背后是什么?生:是痛苦。
生:是无奈。
生:是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露,但是心里却很难受。
师:孩子们一句又一句地追问,梅兰芳一次又一次地掩饰。
难以掩饰的是他内心的痛苦。
他在痛苦——生:他痛苦不能上台演戏,不能唱,不能跳。
师:他想唱吗?生:想!师:他想跳吗?生:想!师:可是,这深深的渴望到底在哪呢?或许,在梅兰芳的梦中……(京剧《贵妃醉酒》旋律响起)师:或许这熟悉的旋律在他的梦中一次有一次响起……(学生聆听感受)(屏显梅兰芳舞蹈的剧照)师:那飞舞的水袖、旋转的身影,在他的梦中,一次又一次出现……(屏显日军侵略的各种画面,京剧音乐声音减弱,成为叙述的背景音乐)师:可是,睁开双眼醒来,他看到的是——生(看屏幕画面表达):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
师:看到的是——生(表情凝重):看到的是敌人将枪对准了我们同胞的胸口。
师:那是侵略者踏上了我们的领土。
(屏显受难同胞的画面)师:他看到的是——生(伤心):很多孩子离开了父母的怀抱!生(哽咽):他们的父母被日本鬼子无情杀害了。
师:这是骨肉分离的哭泣。
(屏显战争过后的场面)师:他看到的是——生(十分痛心):看到的是被轰炸后的废墟。
师:这废墟是我们的家园,原本美丽的家园现在已支离破碎。
(众生表情凝重,紧锁眉头)当他醒来,他看到的是满目疮痍。
孩子们,他还能歌吗?众生:不能!师:他还能舞吗?众生(痛心回答):不能!师:多少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众生(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屏显太平山顶图、文中“多少次……奔腾万里”语段,背景音乐停止。
)师:孩子们,在那太平山顶上,你看到了那深深凝望着远方的梅兰芳吗?当歌声停止的时候,梅兰芳的痛苦停止了吗?生(十分深情):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师:当舞蹈停止的时候,梅兰芳的渴望停止了吗?生(痛心、激动):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师:他失去了视为生命的艺术,可是他愿意,因为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个信念——众生(不约而同,大声):在民族存亡关头,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师:哪怕是视为生命的艺术也应该让位于民族气节。
孩子们,一个个故事读下来,失去越来越多,我们继续寻找。
生:失去了平静的生活。
师:嗯,生活发生了变化,你能说得更具体吗?生继续:日本人总是邀请他去表演,梅兰芳不愿意。
师:在梅兰芳眼中,这种“邀请”真诚吗?生(脱口而出):不真诚。
师: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说吗?生:因为当时梅兰芳是很多人心中的偶像,他接受日本人的邀请演出,就会美化了日本人的丑恶形象。
师:是啊,艺术之美怎能被侵略的丑恶践踏,不演出,接受播音的邀请,可以吗?生:也不可以,日本侵略者是打着“中日亲善”的幌子来邀请的。
师:梅兰芳看到了“邀请”背后的真相,所以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众生(齐说):在民族存亡关头,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师:平静的生活也应该让位于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