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交通需求,制定出一套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案,以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和便利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道路交通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和人口分布情况。
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增长趋势,决定道路的宽度和数量。
需要实现人流、货流和信息流的畅通,确保人们能够顺利出行。
其次,道路交通规划要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除了汽车,还要考虑到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轨道交通和非机动车的需求。
城市道路应该合理规划车道数目,并设立专门的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以提高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的优先级,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另外,道路交通规划还需要考虑出行距离和时间的影响。
重要的交通路线应该疏导交通,减轻道路压力,提高出行效率。
同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交通需求,建设快速路、环线和主干道,以满足不同出行方式的需求,提高交通系统的连续性和便利性。
此外,道路交通规划还要注重交通安全。
要根据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和频率,进行道路改造和设施更新,如提供足够的交通标志和指示牌、修复路面、改善路段的交通信号灯等,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时,要加强交通宣传教育,提高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
最后,道路交通规划还要考虑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要减少机动车的排放污染,可以采取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推广清洁能源汽车等措施,降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鼓励步行和骑行,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以减少能源消耗和交通拥堵。
综上所述,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布局、提高交通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和舒适的出行体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ppt课件

由上班、上学引起的出行又称为通勤出行或生存出行。
P18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2、人均出行次数: 出行次数的定义有以下几点: (1〕凡是从甲地到乙地,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即为一 次出行,A、完成一次有目的的活动,B、利用有路名的街 道或公路,C、步行单程时间在5分钟以上,或交通工具单 程在400米以上。 (2〕凡是以步行〔自行车〕方式出行,以购物为目的的连 续出行,以其出发点为始点,最远到达地点为终点,计为 P一19 次出行。
P28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P29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5、出行距离 C、与出行方式有关 a、步行范围:居民出门到某一地点,如果步行或乘车所花的时
间相等,则在这段时间内所到达的距离范围,称为步行范围 。 b、对于不同的交通方式,出行时耗的构成不同 对于步行出行,T步=出行距离/步行速度 对于自行车等个体出行 其时耗为T自=出行距离/自行车速度+t存取。 P对30 于公交出行,其时耗为T交=t步1+ t候+ t车内+ t步2。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城市规模 >200万人 100万-200万 <100万 中等城市 小城市
最大出行时耗 60分钟 50分钟 40分钟 35分钟 25分钟
P25
LOGO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 4、出行时耗分布
指居民一次出行所消耗的时间,当出行距离一定时,平
p421城市人口规模1人口规模是决定城市居民出行总量的最主要因素2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次数3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时耗4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距离5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时辰分布第二节居民出行特征四城市规划与居民出行关系logo当二次电子数最少为一个时可代替初始电子的作用继续不断从阴极发出电子形成不依赖外界因素的初始电子从而产生自持放电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公共停车场的规模应考虑交通需求和规模的经济性。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停车位数市中心和分区中心地区——全部停车位数的50%~70%城市对外道路的出入口地区——全部停车位数的5%~10%城市其它地区——全部停车位数的5%~40%
3、停车场出入口布置
符合行车视距要求右转出入车道出入口距交叉口和桥隧坡道起址线一定距离出入口宜布置在次要道路上
2、公共交通线路网和线路规划的原则
城市中有多种公交方式时,其线路网必须综合规划,组成一个整体。市区线路、郊区线路和对外交通线路,应紧密衔接,以方便乘客,协调各线路网的集疏能力。公交线网布局,应与城市用地规划范围内主要客流的流向一致,各主要客流集散点之间应有直接的公交线路相连。公交线路的设置应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客流量的大小而定。
3、自由式
以结合城市地形为主,路线弯曲无一定的几何图形。优点: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节约道路工程费用。缺点:非直线系数大,不规则街坊多,并造成建筑用地分散。
4、混合式
是三种干道网形式的混合,如使用得当,既可以发挥它们的优点,又可避免它们的缺点。
(二)道路网总体布局规划
适合有地铁和轻轨的大城市。优点:能提高客位利用率,主干线和驳运线路的车间距可以调整到任何选定的运力水平。
主干线和驳运线相结合的网络
带有环线或切线状线路的放射形网络
优点是直达出行率高,出行时间短。经市中心的出行量可降到最低,能适应出行需求很大的城市。
按几何形状分:
要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置、出入口道路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自行车专用路、步行专用路。道路网规划首先应规划以通行机动车为主的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系统,构成城市道路网的骨架,在此基础上规划次干路、支路等其它道路。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第一章1.概念解释:交通、城市交通系统、城市道路。
交通:是指“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交通更为广义的概念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涵盖了航空、水运、铁路等不同的交通方式。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的功能关系。
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所组成。
城市交通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
2.城市道路如何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城市道路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城市道路的功能:①城市交通的主要措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②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③是通风、采光和防火的通道④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管线)的主要空间⑤是城市面貌和建筑风格的媒介,是城市景观的组成媒介3. 现代道路系统规划思想是什么?①城市道路系统的交通分流②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离是现代化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演变的必然和特点③注重城市非机动交通环境的营造④城市快速路与高架路:快速路应该与到达性的机动车流分离,采用立交或联系匝道的方式实现快速路交通与常速路交通之间的转换。
高速道路在城市中的建设应该慎之又慎。
第二章1. 名词解释:交通生成指标;车流密度;动力净空长度;停车视距;道路容量。
交通指标生成:确定不同性质、不同分类的城市用地生产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表示交通的生产和吸引量与城市用地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人的交通活动特性: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
车流密度:车流密度D指道路单位长度上的车辆数,D=Q/Vs(V速度.Q流量)动力净空长度:保证前后两车之间安全的车头距(车头间距)的长度,即一辆车所需的净空长度L。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链式道路网 兰州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二、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分工和功能分工 1. 结构分工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支路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2. 城市道路网的功能分工 交通性和生活性
人均道路用地面积、道路用地面积率 人均道路用地面积:7~15㎡/人 (道路6~13.5㎡/人, 交叉口、广场0.2~0.5㎡/人, 公共停车场0.8~1.0㎡/人)
用地性质
面积率 %
人均指标(㎡/ 人)
道路广场 8~15
18.0~28.0
居住
20~32 10.0~25.0
工业
15~25 8.0~15.0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第三章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第三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技术空间布置 第四节 城市专用道路系统空间布置 第五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思路与评析 第六节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第七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容量估算
第一节 概述
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1.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 2.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 3.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
3. 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4. 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1. 现状调查,资料准备 2. 城市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 3. 综合交通规划初步方案 4. 修改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方案 5. 绘制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图 6. 文字说明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指标问题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1. 概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指对城市的道路网络进行规划,以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为目的的一项重要工作。
良好的交通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汽车数量逐渐增多,城市的道路容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通过交通规划,可以合理规划道路布局,增加道路的容量,减少交通拥堵。
其次,交通规划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环境。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此外,交通规划也可以考虑到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需求,提供更好的交通出行环境。
最后,良好的交通规划还能够增加城市的竞争力。
一个交通发达、交通畅通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步骤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制定交通规划之前,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包括道路的交通流量、道路的通行能力、交通事故的发生情况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当前道路交通状况,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3.2. 交通需求预测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和人口增长趋势,对未来的交通需求进行预测。
通过预测交通需求,可以合理规划道路的容量和布局,以满足未来的交通需求。
3.3. 制定交通规划方案根据数据分析和交通需求预测的结果,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案。
交通规划方案包括道路的布局、道路容量的设计、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等内容。
3.4. 评估和调整制定交通规划方案后,需要进行评估和调整。
评估可以通过交通仿真模拟来进行,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对交通规划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3.5. 实施和监督最后,根据交通规划方案进行实施,并进行监督和评估。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确保交通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2024年城市道路管线综合规划方案(2篇)

2024年城市道路管线综合规划方案一、引言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道路管线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道路管线规划可以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城市居民出行条件,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交通需求分析、道路网络规划、道路交通管线设计等多个方面,制定2024年城市道路管线综合规划方案。
二、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根据城市的人口增长、居民出行方式变化以及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预计2024年城市的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为满足这一需求,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加道路容量、改善交通运行效率以及提升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三、道路网络规划1. 道路网密度提升根据城市规模和交通需求,我们将制定道路网密度提升规划。
重点是在市中心和交通繁忙区域增加道路,以提高交通容量和流动性。
同时,应合理考虑环境、历史遗产和居民需求等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多层次道路网络规划针对不同层次的交通需求,我们将建立多层次的道路网络规划。
一级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快速通行,连接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和重要区域。
二级道路则负责连接居民区和商业区,以满足居民日常出行需求。
此外,我们还将建设高架道路、地下道路等,提高交通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四、道路交通管线设计1.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合理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城市交通管线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科学规划信号灯的时序和配时,可以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
同时,我们将引入智能交通信号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和路况来调整信号灯的配时,提高交通的智能性和效率。
2. 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规划城市道路上的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是提高交通效率和鼓励环保出行的重要措施。
我们将规划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的位置和宽度,确保公交车和自行车的通行畅顺,并提供安全、便利的出行条件。
3. 道路绿化和景观设计在道路交通管线设计中,我们还将注重道路绿化和景观设计。
通过种植树木、花草等植被,可以改善路面环境,减少尾气污染。
同时,合理设计道路景观,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增加行人的出行满意度。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交通规划

进 入 家 庭 的 客 观 事 实 , 围 现 有 各 类 城 市都 面 l 现 状 道 路 的 容 我 临着 量 不 足 , 路 功 能不 分 明 , 网 布 局 不 合 理 , 类 车 辆 与 人 流 混 行 , 道 路 各 城 市 公 共 停 车 场 缺 乏 , 峰 时 段 车 辆 拥 堵 等 问 题 , 经 严 重 影 响 到 高 已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 引起 社 会 各 界 人 七的 强 烈 反 响 , 此 编 制 好 城 因
通 流 量 以及 城 市 人 、 流 动 轨 迹 , 有 可 能 科 学 、 理 地 制 订 道 路 车 才 合 规 划 , 之 成 为 具 有 交 通 功 能 良好 的 城 市 道 路 系 统 。 同 理 , 市 总 使 城
7 市 道 路 横 断 面宽 度源自, 根 据 近 、 期 交 通 量 的 科 学 预 测 加 . 城 应 远 以 确 定 , 忌 为 了 气 派 , “ 纪 T 程 ” 一 味追 求 “ , , , ” 切 搞 世 , 宽 大 平 直 。 8 市道路系统规 划 要有大 区 域经 济共 同圈 的发 展理 念 , . 城 跳 过 去 就 城 市 论 城 市 的 旧概 念 , 建 立 区域 交 通 网 络 系 统 , 城 市 要 对 今后 交 通 发 展 要 有 一 个 科 学 的 定 位 。 三 、 市 道 路 性 质 和 功 能 分 级 城 我 们 在 进 行 城 市 道 路 规 划 设 计 时 , 在 全 面 分 析 城 市 交 通 现 要 状 和 未 来 城 市 交 通 发 展 的 基 础 上 , 对 每 一 条 道 路 的 性 质 进 行 界 先 定 , 确定道路 的功能和等级 。 再
市 道 路 系 统 规 划 已成 为 各 城 市 ( ) 民 政 府 的 当务 之 急 。 镇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人车混行
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指机动车交 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同一套路网。机动 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中通行。
第八讲 居住区道路交 通系统规划
一、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概述 二、居住区道路的功能与分级 三、交通组织与路网布置 四、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相关技术要求 五、居住区道路景观及通达性 六、停车设施规划布置
1.内容
一、居住区道路
各种路径(包括小径、车道、非机动车道、
交通系统概述 步行道)和停车系统(含地上和地下)。
• (2)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 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 的消防车道。
• (3)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 池,应设消防车道。
三、交通组织 与路网布置
(二)路网布置
1.居住区路网布置原则 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 与舒适。 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居住区交通安 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 因地制宜,使居住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 设经济。 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街道空间。 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方便、系统、丰富 和整体的居住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 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这种道路系统更加强调人性化的环境设 计,认为人车不是对立的,而应是共存的, 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
措施:城市过境交通和与居住区无关车 辆不进入居住区内部,并对街道的设施采用 多弯线型、缩小车行宽度、不同的路面铺砌、 路障、驼峰以及各种交通管制手段。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2.居住区路网的布置形式
贯通式、环通式和尽端式三种形式。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四、居住区道路 规划设计相关技 术要求
1.一般规定 (1)对于居住小区或较大规模的住宅区, 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道路入口; (2)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干道开出入口
时,其出入口间距长应小于150米;
(3)当住宅区的主要道路(高于居住小区
2通。
3.交通类型与特征
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
应急性交通。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二、居住区道路 的功能与分级
1.道路的功能
(1)日常居住生活功能,如上下班,上下 学,购物,娱乐,消闲,交往等;
(2)清除垃圾,搬运家具,货物发送,邮 件投递等服务性交通功能;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2)居住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根 据敷设管线的要求,采暖地区建筑控 制线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地区建筑控 制线不宜小于10m),车行道一般为79米,人行道宽度在1.5-2.5米左右。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3)居住组团级道路
起着联系居住小区范围内各个住 宅群落的作用,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57米,大部分情况下居住组团级道路不 需要设置专门的人行道。
(3)消防,救护等应急性交通;
(4)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功能;
(5)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功能。
2.道路的分级 道路的分级应对应于相应的人口规模与
用地规模同时主要针对车行道路,如果是居 住区道路一般分成四级,即:
居住区级; 居住小区级; 居住组团级; 宅间小路。
(1)居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车行 道一般为9米,如果考虑通行公交时应 增加至10-14米,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 米左右。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多采用一块 板的形式。
(一)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方式
人车分行 人车混行 人车共存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人车分行
1928年在美国新开发的住宅计划中提出 了“雷德朋”式 的完全人车分流系统,1933 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雷德朋(Radburn,NJ) 小镇规划中首次采用并实施:
在同一平面上行人和机动车有各自的流线, 在人、车发生冲突的地方设置简易立交。
这也是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 这种方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 地区比较适合,特别对一些居民以自行车 和公共交通出行为主的城市更为适用,我 国目前大多数城市基本都采用这种方式。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人车共存
在不威胁行人、自行车的通行及沿街住 户生活活动的范围内,允许汽车通行的道路。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4)宅间小路
是指直通到住宅单元入口或住户的 道路,它起着连接住宅单元与单元、 连接住宅单元与居住组团级道路或其 它等级道路的作用。平时主要是自行 车和人行交通,但要满足垃圾清运、 救护、消防、搬运等需求。路面宽度 大于等于2.5m。(一般2.5-3m)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三、交通组织 与路网布置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尽端 回车场形式——
居住区尽端式道路不宜大于120m,回车场的面积不小于12m× 12m 。 “L”型
“ T ”型
“ O ”型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2.消防规定
• (1)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 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 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当高层建筑 的沿街长度超过160m或总长度超过220m 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 防车道。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 的人行通道,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 80m。
级的道路或红线宽度大于10米的道路)与城
市道路相交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4)住宅区内应设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
障碍信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
米,纵坡不应大于2.5%;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5)尽端或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 处应设12×12米的回车场;(见下图) (6)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踏步解决竖 向通行,并应在踏步旁设自行车推行车道; (7)应满足住宅区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8)各类住宅区靠路距建筑边缘的最小距离 要求;(见上图) (9)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米时应设宽度和 高度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行道,建筑物长度 超过80米时应在建筑物低层设人行行道,以满 足消防规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