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说课稿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完整版PPT课件

环境下培养8-9小时。
3、检测CO2的产生 4、检测酒精的产生
(1)取2支试管编号
(2)各取A、B锥形瓶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2毫升注入试管
(3)分别滴加0.5毫升重酪酸钾--浓硫酸溶液,轻轻震荡、
混匀.A试管密封,B试管不密封.
六、观测、记录
条件 澄清石灰水/出现的时 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 间
.
5
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场所:细胞质基质) C6H12O6 酶 2CH3COCOOH + 4[H] + 能 (量丙酮酸C3H4O3)
第二阶段: 丙酮酸彻底分解(场所:线粒体基质) 2 C3H4O3 + 6H2O 酶 6CO2 + 20[H] + 能量
第三阶段:[H]的氧化(场所:线粒体内膜) 24[H] + 6O2 酶 12H2O + 能量(大量)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情况下均产生了CO2,能使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2、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没有酒精生成,不能使重铬酸钾溶
液发生显色反应;在无氧情况下,生成了酒精,使重铬酸钾溶
液发生灰绿色显色反应。
3、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比无氧呼. 吸释放的CO2要多
22
五、实验步骤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等量原则)置于A、B锥形瓶
• 第三阶段:产物有哪些?在哪里进行? • 3.为什么说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 4.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都是用来合成ATP吗? • 5.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 6.有氧呼吸产物中C H O 三种元素分别来自
反应物中的何种物质?
.
2
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高中生物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过程、产物及能量释放。
3. 让学生了解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细胞呼吸的概念和意义。
2.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过程、产物及能量释放。
三、教学难点:1. 细胞呼吸过程中各阶段的反应及能量释放。
2. 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细胞呼吸的概念、意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过程、产物及能量释放。
结合课件和教学素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
3. 互动: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知识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细胞呼吸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细胞呼吸的原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细胞呼吸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1. 学生对细胞呼吸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过程、产物及能量释放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细胞呼吸在其他生物领域的应用,如农业、医学等。
2. 探讨细胞呼吸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如运动、饮食等。
八、教学参考资料:1. 教材:《高中生物》2. 学术文献:关于细胞呼吸的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
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
九、教学建议:1. 在讲解细胞呼吸过程中,尽量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便于学生理解。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课程目标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编排上改变了以往直接传授理论知识的做法,而设计在此之前进行探究实验。
细胞呼吸是细胞内重要的代谢活动。
它是发生在细胞内的极其微观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很难通过非常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知,所以一直是教学上的难点。
现在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并从中获得直接经验,不仅在于发展探究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作好铺垫。
通过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及产物,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和课堂的主体。
在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从真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达到能力的互补和提高。
对于学生,一方面已经掌握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糖类的功能等知识,同时初步了解了细胞呼吸的知识,但对细胞怎样利用糖类还不清楚。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思维灵活,探究意识强,探究欲望高,但也有部分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不具备进行独立探究能力。
因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知道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理解细胞呼吸的本质;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认识酒精对生物细胞的伤害,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定由于酵母菌细胞呼吸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本探究实验的教学重点放在实验设计与分析。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教学目标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实验法四、课时安排2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1.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是物质的氧化分解过程;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等产物,并且都释放出能量。
2.不能。
否则,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会迅速而彻底地氧化分解,能量会迅速地全部释放出来,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3.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能够通过无氧呼吸来释放能量。
但是,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要少许多。
〖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户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产生ATP的过程。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学生思考探究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重铬酸钾可以检测有无酒精存在。
这一原理可以用来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
具体做法是:让司机呼出的气体直接接触到载有用硫酸处理过的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的硅胶(两者均为橙色),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就会变成灰绿色的硫酸铬。
〖板书〗(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只做到细胞呼吸的方式有:)㈠有氧呼吸㈡无氧呼吸〖板书〗㈠有氧呼吸〖讲述〗结合课本图5-9来讲述有氧呼吸的全过程。
(适当可补充一些方程式)有氧呼吸使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是生物体高效率地获取能量的反应过程。
其反应过程包含许多反应步骤,基本可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产生丙酮酸和并可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丙酮酸和H2O脱产生CO2也可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一、二阶段产生的与O2反应产生H2O并可释放大量的能量。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大部分内容。
2.解析:细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
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大部分内容,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第三章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动运输和本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四节的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
2.解析(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功能与线粒体的结构相适应。
(2)通过比较说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通过实例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
三、教学重点及解析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2.解析: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生物体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
高中生学习细胞呼吸,重点放在认识有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理解细胞呼吸本质上,学生对生物细胞呼吸的认识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
四、教学难点及解析1.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三阶段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2.解析:学生的化学知识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还未学习。
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拉瓦锡曾把生物的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说课稿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细胞呼吸是细胞代谢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前面所学的物质跨膜运输、酶和 ATP 等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为后续学习光合作用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细胞呼吸的概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细胞呼吸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细胞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机制,以及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物质的跨膜运输、酶和ATP 等相关知识,对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细胞呼吸的过程较为抽象,涉及到许多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
此外,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和图表等方式,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理解细胞呼吸的实质。
(2)阐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反应式。
(3)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说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通过构建细胞呼吸的过程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是通过细胞呼吸来实现的,从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说课

有氧呼吸
丙酮酸彻底分解 [H]的氧化 葡萄糖的初步分解
无氧呼吸
丙酮酸不 彻底分解
酒精发酵 乳酸发酵
1、场所 2、条件 3、物质变化
4、能量变化
效果预测
效果预测
直观教学 手段
比较归纳
教师点评
完成教学目标
探究性课题
高士中学 生物教研组
望江县高士中学
胡国和
说教学过程
酒精发酵 高等植物和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酒 精发酵。 如:水稻、苹果、酵母菌等
乳酸发酵 高等动物、人和乳酸菌及某些 植物变态器官的无氧呼吸—— 乳酸发酵。 如:马铃薯块茎、玉米胚、甜 菜块根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说教学过程
有氧呼吸
•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
细胞质基质 和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场所掌握有氧呼吸和无 氧呼吸的过程
1、通过提问、读书、 思考、理解反应式及 图解、课堂练习来突 出. 2、通过简表列出有 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 比较栏目,简明地抓 住要点。
教学重难点
说教材
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无 氧呼吸中物质变化 和能量变化
1、利用投影片形象 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 及反应式的完整性和 科学性。 2、利用化学方程式 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 和相关呼吸作用的运 算法则。
3、理解无氧呼吸过程及应用
情感目标
1、培养辩证统一的观点能力
能力目标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3、培养综合分析、计算能力
4、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能力 3、培养关心科学社会的意识 4、培养生命科学价值观
4、掌握有氧呼吸质能变化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说课稿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细胞呼吸》说课稿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细胞呼吸》说课稿“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惹事物,是进展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讨论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开展,以下是一篇关于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细胞呼吸》说课稿的范文,有帮助!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细胞呼吸》的内容,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细胞呼吸》说课稿。
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一.教材分析^p(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细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展的生命活动。
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大部分内容,为我们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根底;它与第三章所学的线粒体的构造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动运输和本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四节的光合作用等内容有亲密的联络,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根底,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改中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进步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络”的四个根本理念,制定教学目的如下:1、知识目的①说出线粒体的构造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响式、过程和图解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特点④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工农业消费、生活理论上的运用2、才能目的①通过引导分析^p 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p 问题的才能②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③学会用化学反响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细胞呼吸的本质。
④通过讨论比照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络,培养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才能和对相关知识进展分析^p 比较的考虑才能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联络生活与工农业消费理论的才能3、情感目的①在教学中,通过联络工农业消费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开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展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说课稿亳州一中南校高一生物组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说教材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四、说教法和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板书设计;七、说评价反馈;八、说设计感悟一、说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
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在教材编排上位于《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和《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之后,《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之后》,对于学生全面了解细胞的能量代谢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节内容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是半壁江山。
因此如何上好本节内课的内容至关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中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②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特点③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③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④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②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奥秘。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生物体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
高中生学习细胞呼吸,重点放在认识有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理解细胞呼吸本质上,学生对生物细胞呼吸的认识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突破策略:①通过自主阅读、提问、、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破。
②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阶段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学生的化学知识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还未学习。
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三阶段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突破策略:①利用多媒体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②利用化学反应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四、说教法与学法(一)说教法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比较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计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①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
③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二)说学法呼吸作用的过程复杂、抽象,学生对呼吸过程的物质、能量变化理解困难,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
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
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讨论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有氧呼吸为主,明确基本概念、场所、条件、产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来去等,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无氧呼吸进行列表比较,最后联系生命活动和日常生活识记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结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的相关内容,形象地分析、记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其反应机理。
指导学生学会思维迁移,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巩固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
五、说教学过程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是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第二课时是细胞呼吸的方式。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无论是聪明绝顶的人类还是肉眼难寻的细菌,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
那么,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什么?温故知新,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激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课题:第三节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探究新课: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教师提问:家庭如何蒸馒头?如何酿酒?继续提问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比较松软?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它是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的?多媒体展示背景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如何检测二氧化碳,并PPT展示如何检测酒精(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1、寻找变量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确定变量提出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①本实验自变量是什么?(氧气的有无)因变量是什么?(是否有CO2和酒精产生)设置几个实验组?②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③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生活?(配置适宜的酵母菌培养液,温度控制在25—35度)④怎样鉴定有无酒精产生?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如何比较CO2产生的多少?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实验方案设计的是否合理?有无漏洞?如果完全自主探究,学生的盲目性较大,探究实验效率低。
而确认变量是正确设计实验的前提。
因此我把这个环节提取出来,引起学生关注,因为在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概念,因此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可以突破重点对变量的确认。
,为下一步正确设计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提供保障2、通过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三个变量设计实验方案,设置对比实验当这三个问题明确后,学生探究的过程就会成为探究学习细胞呼吸概念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习生物科学方法的过程。
这样帮助学生突破实验设计的难点。
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3、组织学生实施探究实验计划,巡视,个别交流。
提醒学生观察现象,记录结果让学生领悟生物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尊重事实,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4、PPT动画演示实验,组织学生阐述和交流实验结果与结论。
培养尊重事实的态度,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演示,弥补课堂时间不够对实验的影响。
5、练习反馈某生物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设计了如下图实验装置。
实验中,先向气球中加入10 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再向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扎紧气球,置于装有20℃温水的烧杯中。
再将整个装置置于20℃的恒温水浴中,记录实验开始30 min后烧杯中液面变化量。
实验过程中气球均在液面以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消除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带来的实验误差,应设计一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装置与上述装置相比,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30 min后烧杯内液面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要确认气球内酵母菌有没有进行无氧呼吸,可以检测发酵液中是否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上述实验装置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适宜温度,应做两处调整,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是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在本堂课的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同样的历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交流讨论,学生在这种活动中,真正体验和领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学科,所以应该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故将板书设计如下: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二、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交流讨论七、说评价反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细胞呼吸的概念及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情况,设立了练习反馈。
本题的设立一方面统一了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点的认识,,另一方面及时巩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认同生物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八、说设计感悟本堂课是一节探究活动课,如何保证探究活动的效果,我遵循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从探究走进科学,充分发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思索、质疑、探究、实践中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为此,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本堂课的活动中,学生在这种活动中真正体验和领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